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角的比较与运算

合集下载

角的比较和运算说课稿

角的比较和运算说课稿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
角的比较与运算
说学情 说设计 说重、难点 说教材 说板书
1.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角的比较,角的和与差,角的平分线。 2、内容解析:本节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知识,
也是后续学习图形与几何必备的知识基础。角的 大小比较方法有两种:度量法和叠合法。与线段 的比较、和与差、中点一样,也是从数形两方面 来研究的。
C B
A O
=
由图我们又可以得出:
∠AOC - ∠BOC = ∠AOB
C
B
A
=
O
由图我们还可以得出:
∠AOC - ∠AOB = ∠BOC
4、展示互动
请利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以下度数的角:15°、 105°。
思考:利用一副三角尺除了可以画出三角尺上已有
的角 外,还可以画出哪些特殊的角?
左边的图中,若
B C
E
A
O
D
(3)如果AE落在∠BOD的外部,那么 ∠AEC大于∠ BOD,记作∠AEC> ∠BOD
A B

C
O
D
思考:
下图中共有几个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图中有三个角,分别为: ∠AOC、 ∠BOC、∠AOB 这三个角有什么关系呢?
C B
=
A O
+
由图我们可以得出:
∠AOC = ∠BOC + ∠AOB
5、师生答疑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还有什么疑惑?
6、达标检测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我对不同 层次的学生做了不同的作业要求,让不同 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角的比较 a.叠合法 b.度量法 (三)角的平分线
(二)按要求画角 用三角尺画特殊角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云锦镇青狮初级中学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角的度量以及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

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同时它对学生下一节余角、补角的概念的理解进行了思维上的铺垫,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图形打下了基础。

所以本节内容起到了复习旧知识、承接新知识的作用。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但同时,又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角的计算的理解,于其抽象程度较高,而且与以前学生学习的十进制运算不同,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教学重难点:重点: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角平分线的概念及其应用难点:运用几何语言描述角平分线的概念及进行简单的推理。

二、说教法鉴于七年级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采用启发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积极利用多媒体演示,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和发展,逐步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

初中数学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一

初中数学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一

CBA初中数学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一一、学习内容课本第134页至第135页. 二、学习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借助三角板拼出不同度数的角. • 认识角的平分线及角的等分线,会画角的平分线.2.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习热情.三、学习重点: •认识角平分线及画角平分线是本节课的重点.学习难点: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是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有一个三角形.(如右图所示) 1.比较图中线段AB 、BC 、CD 的长短.2.怎样比较图中∠A 、∠B 、∠C 的大小?(提示:类比线段的比较方法,我们可以找到角的比较方法) 二、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如何用叠合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学生活动: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动手操作找到办法.练习1、完成课本136页第1小题2.认识角的和差.练习 2、(1)如图,用“=”或“>”或“<”填空:∠AOB_____∠AOC,∠AOB_____∠BOC(2)如图,∠AOC=________+_________,∠AOB=________-_________,∠BOC=________-_________.(3)如图,∠BAC+∠CAD=________,∠BAE-∠CAE=________,∠CAE-∠DAE=________.AOABA3.动手操作:用三角板拼出特殊角,完成课本第135页探究中的问题.练习3、每个学生都用三角板进行尝试拼出15°、75°的角,并讲出其中的理由.问题:利用一副三角板还能拼出多少度的角?4.认识角的平分线.学生活动:在透明纸上画一个角,沿着顶点对折,使角的两边重合(即课本P135探究).思考动手过程,并思考下面问题:∠AOC被折痕OB分成的两个角有什么关系?在图中,射线OB把∠AOC分成两个角,即∠AOB ∠BOC,∠AOC与∠AOB•和∠BOC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怎样用式子来表示?射线OB叫做什么?练习4、(1)如图,OC平分∠AOB,则∠_______=∠_______=12∠AOB;若∠BOC=32°,则∠AOC=________°,∠AOB=________°(2)2、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COD=32°,求∠AOD的度数.O AB(3)点O是直线AB上一点,∠AOC=50°,OD平分∠BOC,求∠BOD的度数?三、归纳小结收获是遇到的困难是四、作业布置(另附一份小试卷)角的比较与运算作业案班别:_______ 姓名:_____得分:_____1、如下图(1),比较图中四个角的大小,并用“<”连接________.2、如下图(2),用“=”或“>”或“<”填空:(1)∠AOC_______∠AOB+∠BOC;(2)∠AOC_______∠AOB;DCBOAOCAD B(3)∠BOD-∠BOC______∠DOC ; (4)∠AOD______∠AOC+∠BOD .3、如下图(3),OC 平分∠AOB,OD 平分∠AOC,则图中相等的角有________, •∠AOD=______∠AOC=______∠AOB4、如图,图中小于平角的角的个数是( ).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5、如图,∠AOB=∠COD=90°,∠AOD=146°,则∠BOC=___.6、如图,∠BAD=_______+________; ∠CAE=_______+________如果∠BAD=∠COE,那么图中有相等的两角是:∠_______=∠________.7.用三角板画出150°,105°,135°的角.8.如下图,已知OB 平分∠AOC,OD 平分∠COE,∠AOC=80°,∠DOE=30°.求(•1)•∠AOB,(2)∠COD,(3)∠BOD.9、如图,OB是∠AOC的平分线,OD是∠COE的平分线.⑴如果∠AOB=40°,∠DOE=30°,那么∠BOD是多少度?⑵如果∠AOE=140°,∠COD=30°,那么∠AOB是多少度?。

《角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角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角比较与运算》说课稿《角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角的度量以及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

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同时它对学生下一节余角、补角的概念的理解进行了思维上的铺垫,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图形打下了基础。

所以本节内容取到了复习旧知识、承接新知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试验、观察、交流、比较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总结、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几何识图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用新知识建构新体系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增强学生学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培养学生爱思考,善于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对角的大小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美。

3.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概念难点:理解角的和、差、倍、分关系二.教学方法分析本节课依照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从提高学生数学兴趣入手,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式教学。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问题解决---知识延伸---归纳概念”的模式。

(2)引导学生经历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从而更好的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升人初中,还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遵循这一特点,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同时教学时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与不同层次的关注,实现有梯度层次的教学。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计算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计算说课稿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首先,在导入环节,我会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角的理解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其次,在探究环节,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在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最后,在总结环节,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和心得体会,通过师生互动来巩固和深化学生的理解。这些互动方式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角的概念、分类、比较方法和计算公式,并做好笔记。
2.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基本练习和应用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
3.选择一道有兴趣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可以独立பைடு நூலகம்成或与同学合作,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有角的概念、角的分类、角的度量等。他们可能存在的障碍包括对角的概念不够清晰,对角的分类和度量方法理解不深,以及对于角的比较和计算方法的抽象理解能力不足。此外,他们可能对于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感到困惑。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首先,我会设计有趣的导入环节,比如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出角的比较和计算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其次,我会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游戏化学习等,让学生在互动和探索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最后,我会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3.2角的比较和运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3.2角的比较和运算
3.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4.设定一些有趣的游戏或竞赛,如角的测量比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探究和讨论的方式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3.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对角的测量和运算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并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布局合理、内容清晰、风格简洁。板书将分为三个区域:标题区、知识点区和例题区。标题区位于板书顶部,清晰地标明课题;知识点区按照教学内容顺序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角的定义、分类、测量和运算;例题区展示典型例题和解答过程。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视觉辅助,帮助学生梳理和记忆知识点。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使用大号字体、合理的间距,以及不同颜色区分不同类型的信息。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知识,如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概念,以及角的初步认识。然而,以下学习障碍可能存在:
1.对角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难以区分锐角、直角、钝角等。
2.缺乏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实践经验,可能导致测量不准确。
3.在角的加法和减法运算中,可能难以理解和应用运算规律,特别是在解决复杂问题时。
3.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小型建筑图纸,标注各个角度等。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角的比较说课稿参考模板范本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角的比较说课稿参考模板范本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角的比较》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角的比较》。

“角的比较”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四节内容,共1个课时,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本节课借助三角板工具,让学生动手探究,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数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射线、直线”、“比较线段的长短”、“角的度量与表示”、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这些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觉,是今后学习平面几何等内容的基础。

从小学与初中知识衔接来看,小学知识学习过角的度量与角的分类,了解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用三角尺画特殊度数的角,在初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会计算角的和与差,因此确定教学重点是角的大小,角的和与差,角平分线的意义及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1)会比较角的大小,会计算角的和与差,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进一步体会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方法;(2)类比线段的比较与运算,学习角的比较与运算,体会类比思想;用三角板模型进行探究,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3)通过模型探究、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考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比较角的大小;找出角与角之间的等量关系;估测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角的比较;估测角的度数。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四、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注意突出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变“教学”为“导学”,利用范灯片制作课件,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

;
;
学以致用
3、若OB是∠AOC的平分线,那么
∠AOB =∠ __
∠AOC =2∠AOB =2∠ __
1 ∠ 2
∠AOB = ∠ __ =
__
C B
O
A
学以致用
4、如图O是直线AB上一点,下图中OE
是∠AOC的平分线,OD是∠COB的平分 线,那么∠DOE是多少度?




. O

学以致用
5、已知∠AOB=145°和∠AOC=25° 则∠BOC=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3、重难点
知识目标:1会比较角的大小; 2能进行角的和差运算; 3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及性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几何语言表达能力及几何识图能力 。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思考,善于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学 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一、教材分析
四、教学设计
教 学 流 程
创 设 情 境 导 入 新 课 自 主 探 究 合 作 交 流 学 以 致 用 巩 固 提 高 检 测 小 结 加 强 巩 固
“包子姐姐”和哥哥各带了一把折扇(状态如下), 我的折扇边长一些, 下面是他们的一段对话:
所以我的折扇的 我的折扇张开大一些, 所以我的折扇的角 也大一些 角也大一些.
同学们,你们有办 法帮他们进行判 断吗?
探究一:角的大小比较
下面的两个角,哪个角较大?
B
B’
· O A O’ A’
1你准备好两个角了吗? 2能用类比线段的方法比较两个角吗? 3说说你用了哪些比较方法? 4在用每种方法的时候应该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探究一:角的大小比较

7.5角的大小比较说课稿

7.5角的大小比较说课稿

《7.5 角的大小比较》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角的大小比较》。

《角的大小比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第五节的内容,共1个课时,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了“线段、射线、直线”,“线段的长短比较”,“角与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这些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学好这一节可以为以后角度的计算和角与角的关系的认识以及平面几何中的一些相关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这节课中通过学生学习和教师讲授预计达到这样几个教学目标:(1)进一步分清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及大小的认识;(2)让学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角的大小;(3)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认识角平分线,能用量角器和三角尺画出角平分线;(4)角的相关计算以及几何语言的规范书写。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估计学生对于角的分类应该没什么问题(小学学过的),那么重点就是角的大小比较,这将通过学生感知体验使学生掌握,而对于角的相关计算以及几何语言的规范书写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几何刚刚起步,还接触的不多,并且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形结合”能力,这个难点的突破我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作阐述说明。

二、教学方法我将通过给出情境——抛出问题——学生探索交流——归纳反思——提高拓展这样一个师引导启发,学生探索交流师生互动方式,让学生体验感知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乐趣。

三、学生学法通过与《线段长短比较》的类比得出角的大小比较的两种方法比较角的大小,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引导进一步掌握角的分类,通过两块三角板的拼搭,学生自主操作学习,渗透角的和差的意义,学习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突破难点,从而学会角度的相关计算,通过教师板演,学生模仿,从而规范学生几个语言的书写。

四、教学流程在这里我将分为八个环节进行说明:(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二)学习新知,尝试练习;(三)例题精讲一;(四)探索交流,师生互动;(五)例题精讲二;(六)课堂反馈;(七)归纳小结;(八)作业布置。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4.3.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4.3.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帮助他们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选择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通过主动操作和思考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2.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式进行探究,发现角的性质和运算规律。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够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3.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想,互相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5.定期进行反馈和评价,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合作学习。
2.多媒体资源:使用PPT展示角的定义、分类和运算规律的图文并茂内容,以及动态演示角的变化和运算过程。
3.技术工具:利用电子白板进行实时互动,让学生上台操作和演示角的比较和运算,以及使用几何软件如Geogebra进行角的动态演示和探究。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供直观的视觉支持,增强学生对角的概念和运算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1.利用故事导入:讲述一个与角的几何故事,如“几何王国的奇妙之旅”,通过故事中的趣味情节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定义和分类。
2.利用问题导入:提出一个引发思考的问题,如“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角?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让学生举例讨论,自然引入角的定义。
3.利用教具导入:展示一些有趣的教具,如不同形状的角模型,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特点,从而引发对角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运算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运算说课稿
2.多媒体资源:PPT、教学视频、数学软件等,展示角的动态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课堂效果。
(三)互动方式
为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我计划以下设计环节:
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讨论、解答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鼓励学生提问,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2.设计有趣的游戏和竞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3.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角的图片,如自行车轮、风扇叶片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存在和应用。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角的和、差、倍、分在实际生活中有何作用?”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游戏互动:开展“比比谁的眼力好”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观察、比较角的大小,自然过渡到新课内容。
5.适时引入数学故事、数学家的事迹等,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底蕴,增强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任务驱动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运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节,主要内容是角的比较运算。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对角的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的大小比较,以及角的和、差、倍、分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属于几何初步知识,为后续学习几何证明、解直角三角形等内容打下基础。

七年级数学下册8.2角的比较说课稿2

七年级数学下册8.2角的比较说课稿2

七年级数学下册8.2角的比较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角的比较》是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比较角的大小。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为后续学习角的计算、多边形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对于角的概念和分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角的比较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对角的大小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不知道如何去比较角的大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来理解并掌握比较角的大小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能够准确地比较不同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较角的大小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角的大小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实践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角的大小比较工具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角的概念和分类,引出比较角的大小这一主题。

2.讲解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讲解并演示比较角的大小方法。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使用角的大小比较工具,比较不同角的大小。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比较角的大小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5.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比较角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较角的大小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较角的大小1.观察角的位置和开口大小2.使用工具进行比较3.综合判断角的大小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方法和角的运算方法,包括角的度量、角的加减法和乘除法等。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解决一些与角有关的问题,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对角的概念和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角的度量方法和角的运算方法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角的比较和运算的内在联系还不够理解,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来逐步领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角的度量;让学生掌握角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角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角的度量方法,角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角的比较和运算的内在联系,角的乘除法运算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和角的运算方法;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加深对角的概念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些与角有关的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角的比较和运算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角的度量:讲解角的度量方法,让学生进行角的度量实践,巩固角的度量方法。

3.角的加减法:讲解角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让学生进行角的加减法实践,巩固角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3.2《角的比较与运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3.2《角的比较与运算》

《角的比较与运算》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考官,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角的比较与运算》。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由学生动手,利用线段的比较与运算进行知识迁移,得到角的比较与运算方法,同时理解角平分线的意义。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角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同时为后续学习余角和补角打下了基础。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理解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角度加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的形式归纳出比较角度大小的方法,并且学会运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归纳比较的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乐趣。

根据教学三维目标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角度加减运算;而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说学情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来说一下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虽抽象思维占优势,但还需感性经验的支持,这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叛逆心理比较强,教师应关注这些特点,多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设问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学生通过对新知的自主探究,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数学,乐于探究数学。

五、说教学过程根据新课标教材及学生特点,为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参与知识的过程,我将从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6.3.2角的比较与运算 (课件)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6.3.2角的比较与运算 (课件)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B.∠ A <∠ B
C.∠ A =∠ B
D.没有量角器,无法确定
感悟新知
知识点 2 角的和、差
文字描述
数学语言
角的 ∠ AOC 是∠ AOB ∠ AOC= ∠ 和 与∠ BOC 的和 AOB+∠ BOC
角的 ∠ AOB 是∠ AOC ∠AOB= ∠ 差 与∠ COB 的差 AOC-∠ COB
知2-讲
示例
知1-讲
感悟新知
知1-讲
特别解读
1. 度量法是从“数”的角度比较大小,叠合法是从
“形”的角度比较大小.
2.比较角的大小也可用估测法:直接通过观察,比较
角的大小,此方法较为直观,但不精准,仅适用
于角度差别较大的角的大小比较.
感悟新知
知1-讲
特别提醒 使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时要注意两点: (1)重合,即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 (2)同侧,即另一条边放在重合边的同一侧.
感悟新知
知2-练
(2)若∠ ACB=140°,求∠ DCE 的度数. 解:因为∠ ACB= ∠ DCB+ ∠ ACD=140°, 所以∠DCB=140°-90°=50°. 又因为∠DCE= ∠ECB- ∠ DCB, 所以∠DCE=90°-50°=40°.
感悟新知
知2-练
4-1.如图,已知∠ AOC=∠ BOD=90°,∠ AOD=150 °, 则∠ BOC 的度数为( A ) A.30° B.45° C.50° D.60°
解:33°16′28″+24°46′37″=57°62′65″=58°3′5″;
(2)180°-(35°54′+21°33′).
180° - (35°54′ + 21°33′) = 179°60′ - 57°27′ = 122°33′.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第四章第三节中的《角的比较与运算》第1课时。

我将从五局部来进行说课:一、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认识;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确实定;三、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五、教学效果预设一、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认识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方面,是在学习了线段的相关知识以及角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角的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 又为学习互补、互余,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其他较复杂几何图形的工具性内容。

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正在迅速开展,但同时,又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确实定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理解角的大小、和差、角平分线的几何意义及数量关系,并会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进行综合描述.2.经历类比线段的长短、和差、中点学习角的大小、和差、角平分线等过程,体会类比思想.3.经历探究角的和差、角平分线的运用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4..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①角的大小、和差、角平分线的几何意义及数量关系;②感受学习过程中的类比思想;难点确定为: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综合描述角的大小、角的和差关系及角平分线。

人教版数学七上4.3.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七上4.3.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七上4.3.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第二部分,主要是关于角的比较与运算。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对角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角的分类和基本性质。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角的认识,学习如何比较角的大小以及进行角的运算。本节课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后续学习三角形、圆等知识打下基础。
1.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角的比较和运算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练习:设计一系列有关角的比较和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实践活动:布置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存在的各种角,并记录下来,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总结反馈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作业和练习的完成情况;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3.学生课后的反馈和建议。
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分析作业和练习的错误类型,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2.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3.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2.问题驱动:提出引导性问题,如“我们已经学过角的分类,那么如何判断两个角的大小呢?角的运算又有哪些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角的比较:首先,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总结比较角大小的方法。接着,引导学生运用量角器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比较方法的理解。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一、说教材一)说课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数学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第三节。

二)教材分析《角的比较与运算》第一课时是初中数学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第三节,角的比较、角的和与差、角的平分线,这三个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后续学习图形与几何必备的基础。

比较两角的大小是本节知识的起点,角的和与差是问题的延伸,等分问题又是角的和与差的特殊化,这三个知识点相互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而且与生活息息相关。

三)学情分析在前面已经学过线段的大小比较、线段的和与差,线段的中点,本节课可以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便于理解与掌握。

这是学生的有利条件。

然而学生处于几何的启蒙阶段,如何正确的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综合描述所研究的对象将是他们的难处。

四)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及对教材的剖析与学生的分析,我确立了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2、学生经历“观察——对比——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的能力及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通过对角大小的比较,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形象直观美,向学生渗透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优化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角平分线的定义难点:角的加减运算,角的平分线的运用六)教学具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大课堂练习密度,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与教具。

二、说教学法教法:学生在前面学习过线段的大小比较,线段的和与差,线段的中点基础上,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学法: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三、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以登山的情景导入新课,学生在选择登山路径的过程中,若考虑路径的长短,则是对线段的大小比较,若是考虑坡度的陡与缓,则是对角的大小比较。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 角的比较》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 角的比较》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 角的比较》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 角的比较》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各种角的比较方法,能够运用角的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探索角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角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角的比较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动手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容易理解,但对于实际操作和应用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各种角的比较方法,能够运用角的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各种角的比较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2.教学难点:角的比较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和动手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角的比较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角的概念和分类,引出角的比较方法。

2.自主探究:学生自主尝试各种角的比较方法,总结出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探究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使学生掌握角的比较方法。

5.巩固练习:学生进行角的比较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数学角的比较与运算
析和教学环节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请老师们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角的度量以及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

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同时它对学生下一节余角、补角的概念的理解进行了思维上的铺垫,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图形打下了基础。

所以本节内容取到了复习旧知识、承接新知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试验、观察、交流、比较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总结、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几何识图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用新知识建构新体系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增强学生学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培养学生爱思考,善于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对角的大小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美。

3.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概念
难点:理解角的和、差、倍、分关系
二.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依照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从提高学生数学兴趣入手,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式教学。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问题解决---知识延伸---归纳概念”的模式。

(2)引导学生经历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从而更好的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升人初中,还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遵循这一特点,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同时教学时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与不同层次的关注,实现有梯度层次的教学。

四.教学过程展开分析
(1)新课导入
问题的引入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复习小学时学习过的角的概念。

问题1:角的大小由那些量决定?
问题2:已知两条线段AB和线段CD,如何比较这两条线段的大小?
[活动1]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剪好的角,同伴之间交流。

问题1:请五位同学上来,老师请你们五位站成一排,前后顺序由手中角的大小决定,怎样排呢?
老师提问,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回忆并补充。

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到他们的争论的关键:比较角的大小
教师通过不断提问启发学生通过实践,对角的比较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回忆角的相关概念、两条线段的比较方法,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作铺垫,明确知识间的联系。

从一个生动的实际问题展开角的大小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着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

培养学生对数学新知识学习的兴趣。

(2)讲授新课
问题的解决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活动2]
问题1:请学生在纸上任意画两个角,讨论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动手,分组讨论,总结出可以通过角度的度量来比较交的大小。

教师指出:把这种比较角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培养学生动手、合作交流的习惯。

问题的解决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问题2:请学生思考任意剪好的两个角,在不使用量角器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比较?
问题3:估计下列途中∠1和∠2的大小关系,并用适当的方法验证。

的大小的方法称为度量法。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加入学生一起讨论,听取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师生共同比较出另一种方法称为叠合法。

强调:
(1)将两个角的定点及一边重合。

(2)两个角的另一边落在重合边的同侧。

(3)有两个角的另一边位置而确定两个角的大小。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估计后正确回答。

强调:
学生能否运用数学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学生从具体的操作中体会交的另一种比较法,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更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活动中渗透着实验观察、类比、归纳概括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几何试图能力。

对新方法的变式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在成功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知识的延伸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活动3]
问题1:图中共有几个角?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2:借助三角尺画15 、75 的角。

用一副三角尺能画出来吗?试一试。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观察图形,正确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给出角的和差的表示,只出角的和差任是一个角。

学生动手,分组讨论,分组展示,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总结出凡是15的倍数的角都可以利用三角尺画出来。

引导学生在复杂的几何图形中找到基本图形之间的关系。

对角的和差关系的一个巩固练习,增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活动4]
问题1:如图∠AOB=∠BOC,那么∠AOC与∠AOB,
∠BOC之间关系是什么?射线OB有什么特征?
问题2:你能折叠出角的平分线吗?
学生观察图形回答:
教师指出角平分线的概念,类似地,还有角的三等分线。

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

学生掌握角平分线的定义及几何意义。

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尽情展示,教师给与指导,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归纳总结
[活动5]
1小结。

2布置作业
教师批改,总结。

对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针对性地给予分析。

学生在练习中反映的问题有针对的讲解。

通过学生对立思考完成作业,做我评价学习效果,学会反思,发现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