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题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九年级语(上)复习专题N.7专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班级姓名主备人:审核人:时间阅读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3.对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出郭相扶将(《木兰诗》)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记》)5.“得道者”的意思是;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中语句填空。
从上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7.回忆你学过的言课,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论点的史实。
(二)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震慑天下)9.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试卷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在文中表示“道义”?A. 天时B. 地利C. 人和D. 域民2. 文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的“郭”指的是什么?A. 城墙B. 城池C. 护城河D. 城门3. “委而去之”中的“委”字的意思是?A. 扔掉B. 委托C. 放弃D. 委屈4. “得道者多助”中的“道”字指的是?A. 道路B. 道理C. 道义D. 道德5.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孟子强调的治国理政要素?A. 封疆之界B. 山溪之险C. 兵革之利D. 人和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天时2. 地利3. 人和4. 域民5. 威天下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2.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天时不如______,地利不如______。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______之险,威天下不以______之利。
”3. “得道者______,失道者______。
”五、内容理解概括(5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孟子的战争观和治国理念。
六、描写手法(5分)请分析文中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阐述孟子的观点。
七、句子赏析(5分)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并说明其表达效果。
八、人物环境情感分析(5分)请分析文中体现出的人物、环境及情感特点。
九、主旨剖析(5分)请阐述本文的主旨,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C. 道义2. B. 外城3. A. 封疆之界4. C. 放弃5. D. 战争胜利取决于民心向背和道德支持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天时:指自然气候条件,如晴天、雨天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考点复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考点复习)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孟子》,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 之一。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⑴[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⑵[环]围。
⑶[池]护城河。
⑷[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⑸[兵]兵器。
⑹[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⑺[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⑻[委]放弃。
⑼[去]离开。
⑽[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⑾[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⑿[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⒀[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⒁[至]极点。
⒂[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⒃[畔]同“叛”,背叛。
⒄[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⒅[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答案】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⑵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答案】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⑶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答案】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卷(附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卷(附答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一.解释加点词。
1.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2.委.而去.之(放弃;离开)3.必有得.天时者矣(得到)4. 故君子..有不战(指能行仁政的君主)5.失道者寡.助(少) 6.天下顺.之(服从)7.寡助之至..(到;极点) 8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凭借)9.故.君子有不战(因此) 10.七里之郭..(的;外城)11..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12.泉香而.酒洌(表并列,又,并且)13.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地) 14.夫环而..攻之(围;表承接,就,然后)15.然而.不胜.者(表转折,却,但是;取得胜利)16.亲戚..畔之..(内亲外戚,包括父系、母系亲属;同“叛”背叛;代词,他,指失道的人)二.翻译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不如得到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施行暴政,失去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能用划的边疆界线来限制人民(定居而不迁走),不能凭借山河的险要来巩固国防,不能凭借武器的锐利和盔甲的坚固来建立威信。
4.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用全天下都顺从他的力量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得道的君子要么不战,(如果)战斗就一定会获得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篇,其思想内容与写作技巧都有可借鉴处。
做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文是店铺整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的资料,仅供参考。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训练题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名,是战国时期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反对,主张以统一天下,本文是一篇。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得道()寡()天时()地利()人和()三里之城()郭()环()城非不高也()池()兵革()委()去()域()固()威()至()畔()顺()以()故()君子()三、翻译句子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委而去之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四、阅读理解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张?2、为什么说本文的观点(中心论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表现?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因素的是什么?4、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哪两方面逐层论证?(用原文回答)5、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6、地利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委而去之"是指什么人?7、第三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第三段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与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加字变双音节词有误的一项是()A.城(城墙)非不高也B.环而攻之而不胜(胜利)C.池(水池)非不深也D.以天下之所顺(归顺)2.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
①多助之至()②失道者寡助()3.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5.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A.本文一开头就提出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二三段先举出概括性很强的战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来论证。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全文语句整齐,气势磅礴,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
1.C2.①如获至宝至理名言至高无上②曲高和寡孤陋寡闻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4.施行仁政5.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分)①委而去之(委:)(去:)②亲戚畔之(畔:)10.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九年级语(上)复习专题N.7专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班级姓名主备人:审核人:时间阅读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3.对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出郭相扶将(《木兰诗》)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记》)5.“得道者”的意思是;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中语句填空。
从上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7.回忆你学过的言课,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论点的史实。
(二)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震慑天下)9.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技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技巧(一)阅读回答下列问题(共4小题,共28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7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 .(7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 .(7分)下面是有关本文的分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文章先用“三里”“七里”等词语来强调防守方虽,但占有地利,用“环而攻之”来表明进攻方,用攻方无法取胜的结果证明地利的重要。
然后再用一组排比句,表明防守方占有地利,用其最终却“”的结果证明人和的重要。
在此基础之上,文章最后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告诉我们君子“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限两个字)。
4 .(7分)(1)《伯牙善鼓琴》中“钟子期必得之”一句中“之”是代词,代“伯牙所念”,《核舟记》中“能以径寸之木”中“之”相当于“的”,文中“七里之郭”一句中“之”的意思是:。
(2)《小石潭记》“如鸣琼环”一句中“环”是指“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一句中“环”是“围,绕”的意思,本文中“环而攻之而不胜”一句中,“环”的意思是:(二)阅读《《孟子》两章》回答下列问题(共5小题,共40分)《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九年级语文测试习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题及答案.doc

九年级语文(上)复习专题No. 7专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班级姓名主备人:朱晓白审核人:徐美云时间2010年12月29 H阅读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了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一)1.解释卞列加点的词在文屮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 兵:(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 域:(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2.“得道者多助”屮的“道”是指什么说的()A.止确的道理B.作战的规律C.施行“仁政”D.统治的方法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和()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D.固国不以山溪Z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5. “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 o6.用文中语句填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7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7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篇,其思想内容与写作技巧都有可借鉴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常实词翻译及课外拓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内篇目梳理与课外拓展阅读复习

天道酬勤
2. 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 限标两处) 莫 以 天 下 无 事四 海 安 宁便 不 存 意 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 (2)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
【答案】
2. 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标两 处) 莫 以 天 下 无 事/四 海 安 宁/便 不 存 意 【解析】 本题考查断句。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可以很 好地断句。另外,抓住“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两个并列结 构的短句,即可准确断句。 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如果用损害百姓的办法来满足自身的享乐,那就像从自己腿上 割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 (2)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 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
解析:反面立说
3、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①比喻论证。把积德安国的抽象道理比喻为固本求长、浚源 欲远的生活常识,使论述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正反对比论证。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 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解析]本段先写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 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道德仁义。用比喻手法正面论述“固本” 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远”,“德厚”才能“国安”的道理,使得论述通 俗易懂、形象生动。后写源泉不深,泉水不能流得远;根系不牢固,树木就会长不 高;道德不深厚,国家就不能安定的道理。从反面对比论证,劝谏太宗要广积德义。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边界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 利。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 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 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 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 人,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胜利。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高效复习训练以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高效复习训练以及答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高效复习训练以及答案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②亲戚畔之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④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⑤必先苦其心志二.翻译以下句子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③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选择题1.下面“以”字的用法,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2、以下加点的词意思完全一样一项为哪一项〔〕A、行拂乱其所为入那么无法家拂士B、多助之至色愈恭,礼愈至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吾义固不杀人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此教我先威众耳3.加字变双音节词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城〔城墙〕非不高也B.环而攻之而不胜〔成功〕C.池〔水池〕非不深也D.以天下之所顺〔归顺〕4.选出讲解有误的一项〔〕A.本文一开头就提出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二三段先举出概括性很强的战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来论证。
C.第四段深化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那么“战必胜”。
D.全文语句整齐,气势磅礴,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
5.选出词的用法一样的一项〔〕A.于:困于心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其:苦其心志帝感其诚C.者:无故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 D.之:畎亩之中孔子云:“何陋之有?”6.选出词义一样的一项〔〕A.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 C.敌:出那么无故国外患者恐前后受其敌B.间:举于版筑之间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D.发: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四、问答题1.“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含答案经典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班级举办了“致敬经典”古诗文专题学习活动。
【晓其义·感知内容】8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帮助君主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①他,从反面论述了“行仁政”的重要性。
“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从②中被赎出而出任为大夫,用举例论证证明了“生于忧患”的观点。
(根据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填空)85.两文都对君主治国提出了要求。
“得道者多助”的意思是(1),指出君子施行仁政,即可得民心,获得人民的支持。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意思是(2),明确国家想要避免灭亡的命运,必须具备这两种条件。
【明其志·体悟精神】8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恰当引人古代六位圣贤的事迹,来证明“生于忧患”的观点。
《雁门太守行》中的哪一联引入了前人事迹典故?请写出该联诗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87.善用排比增强雄辩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
请结合以上两篇选文任举一例分析。
【答案】84.背叛集市85.符合道义者则能得到多数人的帮助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86.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理解:运用典故,引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现将士们忘身报国之情。
(合理即可)8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连用四个“……非不……”形成双重否定排比句,从“城”“池”“兵革”“米粟”等方面极力铺陈守方具备的“地利”。
气势磅礴,极富感染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连举六例构成排比,增强了说服力,强调了艰苦环境造就人才的观点。
(任选其一,合理即可)【解析】84.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实词。
(1)句意: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与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与答案一、选择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A. 人在成功的时候会得到更多帮助B. 失败后,周围的人会离你远去C. 人在成功时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支持D. 成功后,你会变得更加独立答案:C2.以下哪项不是失道的原因?A. 缺乏诚信B. 没有正确的价值观C. 缺乏执行力D. 人际关系差答案:D3.失道后,以下哪个方法最不可取?A. 寻找正确的人生方向B. 逃避现实C. 反思自己的错误D. 重新树立信心答案:B4.成功者的共同特点是:A. 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B. 具有创新精神C. 具有超强的意志力和毅力D. 以上都是答案:D5.“得道多助”中的“道”指的是:A. 成功的道路B. 道德C. 正确的方向D. 知识、技能答案:C二、填空题1.失道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正确的_______观。
答案:价值2.失道后,我们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错误,寻找正确的_______。
答案:方向3.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具备扎实的专业_______。
答案:知识4.“得道多助”中的“道”指的是正确的_______。
答案:方向5.失道后,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如重新树立_______。
答案:信心三、问答题1.什么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答:这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就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相反,如果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就会变得孤独和无助。
2.失道的原因有哪些?答:失道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缺乏执行力、人际关系差等也是失道的原因。
3.成功者的共同特点有哪些?答: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包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精神、超强的意志力和毅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的价值观和目标意识等。
同时,成功者还需要具备积极乐观的态度,勇于承担责任和决策,并能不断学习和进步。
四、判断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表达人生哲理的成语。
答案:正确2.失道的原因只有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一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与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加字变双音节词有误的一项是()A.城(城墙)非不高也B.环而攻之而不胜(胜利)C.池(水池)非不深也D.以天下之所顺(归顺)2.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
①多助之至()②失道者寡助()3.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5.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A.本文一开头就提出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二三段先举出概括性很强的战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来论证。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全文语句整齐,气势磅礴,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
1.C2.①如获至宝至理名言至高无上②曲高和寡孤陋寡闻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4.施行仁政5.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分)①委而去之(委:)(去:)②亲戚畔之(畔:)10.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初三中考专项复习之课内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专项训练含答案

初三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专项训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孟轲.()(2)七里之郭.()(3)米粟.()(4)域.民()(5)亲戚畔.()之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三里之城.城:(2)环.而攻之而不胜环:(3)池.非不深也池:(4)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5)委.而去之委:(6)得道..者多助得道:(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至:亲戚:畔: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坚利.也B.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C.四时.俱备春冬之时.D.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米粟非不多也。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填空。
(1)孟子名,字子舆,(朝代)思想家,代表人物之一。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6.默写。
(1)天时不如地利,。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关系的句子是:“,。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强调守方具有的地利方面有利的条件的句子是:“,,,。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不足恃的句子是:“,,。
”(7)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那句话:“,。
”7.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译文:(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译文:(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8.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练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语(上)复习专题
阅读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
(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
3.对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记》)
5.“得道者”的意思是;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中语句填空。
从上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7.回忆你学过的言课,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论点的史实。
(二)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震慑天下)9.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骈散结合,读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0.对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三)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1.解释中加点的字。
(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③足兵兵
④民信之矣信
1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3. [甲] 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14.你认为[甲] [乙]两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参考答案:
1.(1)兵器 (2)限制 (3)通“叛”,背叛 2. 3.B 4.A B 5.施行仁政的人君子 6.得道天下顺之 7.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8.B 9.B 10. 11.D
12.①兵器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③军备(军队)④信任,信用
13.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1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5. [甲] 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
“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