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CT扫描技术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技术学--CT扫描技术 ppt课件

医学影像技术学--CT扫描技术 ppt课件
重建矩阵和显示矩阵:重建矩阵是X线线性衰减系数 的矩阵,其大小决定了图像分辨率;显示矩阵是指 显示器上图像的矩阵。
3.体素(voxel)
CT图像是人体某部位一定厚度(如1mm、5mm、 10mm)的体层像,把体层分成按矩阵排列的若干个 很小的体积单元,这些体积单元称为体素。
体素是三维的,每个体素中的μ是一致的。
人眼不能分辨微小的灰度差异,为了提高组织结
构的细微显示效果,分辨相邻组织的差别,突出显示
诊断需要的图像信息(感兴趣区),通常通过调节图
像的对比度和亮度来完成,这种技术称为窗口技术,
窗口技术分为窗宽和窗位。
13
(1)窗宽(windows width,WW)
窗宽表示的是图像上包含的16个灰阶的CT 值的范围。
窗宽主要影响CT图像的对比度,窗宽窄图 像的层次少,对比度强,每级灰阶代表的 CT值幅度较小,可分辨密度差异较小的组 织结构,如脑组织的WW(80~100)。窗宽 增大,每级灰阶代表的CT值幅度加大,图 像对比度差,但轮廓光滑,适于分辨密度 差别较大的组织,如肺组织的WW为1300~ 1800。
14
空气约为0(实际为0.0013),水的CT值为0HU,
人们将-1000~+1000分为2001个等级来表示
CT值的差别。
9
10
2.矩阵(matrix)
在CT技术中,矩阵的大小影响着图像质量,矩 阵大,象素数量相应增加,图像的分辨率就高,图 像质量越好,512×512、1024×1024最为常用。
医学影像技术学--CT扫描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学
2
第四章 CT扫描技术
内容提要:
第一节 CT成像系统概述 第二节 CT扫描技术概述 第三节 螺旋CT的图像后处理技术 第四节 CT图像的质量控制 第五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

x射线ct最伟大的发明 十大发明

x射线ct最伟大的发明 十大发明

x射线ct最伟大的发明十大发明题为“[X射线CT最伟大的发明:十大发明]”引言:人类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其中X射线CT(Computed Tomography)无疑是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发明之一。

自从Wilhelm Roentgen在1895年首次发现X射线以来,这项技术在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进展。

本文将一步一步地介绍X射线CT的十大发明,解释它们的重要性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一发明:X射线的发现在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Wilhelm Roentgen意外发现了一种新型辐射,后来被命名为X射线。

Roentgen的发现对于医学科学有着巨大的意义,为后来的X射线CT技术奠定了基础。

第二发明:早期的X射线机器随着对X射线的进一步研究,医学界开始尝试在临床上应用这项技术。

早期的X射线机器虽然笨重且技术不够成熟,但它们验证了X射线在医疗领域的潜力。

第三发明:计算机辅助诊断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得医学图像处理变得可能。

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的引入,使得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分析X射线图像,从而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第四发明:转动CT扫描技术1971年,Godfrey Hounsfield和Allan Cormack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方面的贡献。

转动CT 扫描技术通过旋转X射线机器和计算机重建算法,获得了人体不同部位的高分辨率断层图像,这是X射线CT的重要突破。

第五发明:头部CT扫描技术1985年,头部CT扫描技术问世,这是目前最常用的体内器官成像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颅脑损伤、脑卒中和脑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六发明:血管CT成像技术随着X射线CT技术的进步,血管CT成像技术被开发出来。

通过注射对比剂,医生可以非侵入性地观察和评估患者的血管系统,从而帮助诊断和治疗心脏病、血管疾病以及血栓形成等疾病。

第七发明:全身X射线CT扫描技术全身X射线CT扫描技术是近年来的新进展。

CT扫描技术

CT扫描技术

图像放大技术
4、 内插图像放大 内插图像放大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内插处理 过程,原图像矩阵中的一部分经内插处理 后在整个图像矩阵上显示,由于这种放大 技术是在图像显示及处理阶段,不能改变 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所以多用在感兴趣区 尺寸测量及CT值测定比较准确。对从定位 片上决定扫描角度等方面尤为有用。
图像放大技术
CT图像质量控制和保证
CT图像的质量参数
(一)CT图像的质量参数
CT图像的质量参数
1、CT的分辨率 (1)空间分辨率(高对比分辨率)
表示的是指密度分辨率大于10%时,影像中能显示的最小 细节。或指鉴别结构大小的能力。空间分辨率与检测器孔 径的宽窄(愈窄愈好),检测器之间的距离(愈小愈好), 图像重建中采用的卷积滤波函数形式、像素大小 、被检物 吸收系数的差别以及装置的噪声等因素有关。空间分辨率 常用的表示方法是能分辨最小圆孔的直径(mm),愈小 愈好。或可分辨每厘米的线对数(LP/CM)愈多愈好。 其换算系数:5/LP(线对数)/CM=可辨别最小物体的直径 (mm) 由于空间分辨率受诸多的因素影响,而且检测器的孔径不 可能像X线胶片的颗粒那样细小,所以CT的空间分率一般 不会超过X线成像。
CT图像的质量参数
(2)密度分辨率(低对比分辨率) 表示能够分辨组织之间最小密度差别的能力。 密度分辨率与被检物的大小、X线剂量、噪声等因 素有关,如若提高密度分辨率则要加大X线剂量, 即增加检测器吸收的光子数,提高其信噪比,相 对降低其噪声以及被检物体几何尺寸愈大,密度 分辨率愈佳。 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之间密切相关并相互制 约,空间分辨率与像素大小有关,约为像素宽度 的确良1.5倍。矩阵大、像素小、图像清晰、空间 分辨率高。但在X线剂量不变的情况下,每个单位 容积所获得光子数量都按比例减少,使噪声加大。 致使密度分辨率下降。

CT低剂量扫描技术医学知识讲解

CT低剂量扫描技术医学知识讲解
迭代重建原理:
FOV
X-RAY
原始数据3
原始数据4
X-RAY
原始数据2
原始数据1
原始数据5
N×N矩阵图像 需要 : (N+N )+ N -1 组投影 如:2×2矩阵 需要 2+2 + 1= 5个投影
上百万次循环运算,迭代来回 在老式一般计算机上运算一种 2×2矩阵= 2分钟 512×512 矩阵 需要 1个星期
体重: 75 公斤 时间: 25 s 长度: 1227 mm 造影剂: 60 ml 70 kV, 348 mAs CTDIvol: 4.35 mGy DLP: 541 mGy cm
扫描过程-自动KV+mAs联动技术
个性化旳智能、自动选择KV+mAs旳最佳条件
光信号直接转换为数字信号 Edge技术,优化得到0.5mm True signal 技术克制电子噪声
X线效率 射线调制 扫描方式 迭代算法
2. 射线调制
减低剂量方式
智能滤线器
非楔形滤过器,实现射线均匀分布 多种滤线方案应对多种人群及检验需求
*
Detectors
无效射线
大面积探测器带来大量无效辐射
重建时间短
病例-ADMIRE 迭代清除伪影
WFBP*
ADMIRE
WFBP*
ADMIRE
病例-ADMIRE 迭代克制噪声
病例-ADMIRE 迭代克制噪声
90kV,414mAs DLP 195.3 mGycm
1次扫描,0.6s,完毕心脑联合扫描
低剂量 儿科应用
图像质量提升 临床应用扩展
辐射 剂量 降低
1.2 mSv,HR:53-109 bpm 心律严重不齐
1次心跳-前瞻大螺距或16cm宽体

各部位的CT扫描技术ppt课件

各部位的CT扫描技术ppt课件
缩、脑积水等疾病,有时需加做增强扫描。脑肿瘤、脑脓肿等先做平扫再做增 强;脑血管畸形可做脑部CTA;脑瘤术后可直接增强。 • 颅脑CT检查多用横断面、逐层扫描方式(非螺旋),有时加用冠状位扫描。 ① 当疑及垂体瘤、颅底病变、小脑病变以及大脑凸面病变时可加做冠状位扫描。 ② 头皮下软组织病变,首选冠状位扫描。 ③ 病变较小时,可在病变处用胶布固定一小橡皮,避免遗漏病灶。
9
—1.蝶鞍
适应症:普通X线发现鞍区形态改变,需要进一步定位定性,如鞍区骨质破坏、 钙化、蝶鞍扩大;垂体瘤术后复查;鞍区其他肿瘤如颅咽管瘤、脑膜瘤。 冠状位扫描:常规,扫描体位有颏顶位和顶颏位,被检者分别取仰卧位和俯卧位 。扫描尽可能∥鞍背或⊥鞍底,扫描范围包括整个鞍区。
横断面扫描:一般需做增强扫描,采用颅脑轴位,侧位定位像,基线可用听眶 线,扫描范围从听眶线至鞍区上缘。怀疑颅内肿瘤侵入鞍区时,须加做常规头颅 扫描。
前伸并紧靠床面,头颅后仰,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重合。
5
头颅冠状面扫描缺点:由于患者体位不适, 容易动、难固定,同时由于厚的颅底及鼻窦 、鼻腔等含气结构的X线吸收差别极大,容 易产生伪影而影响图像质量。所以一般不作 为颅脑的常规扫描方法。
6
横断位扫描三条基线: (1)听眦线OML:即外耳孔与眼外眦的连线,常针对幕下部位的扫描。 最常用的定位线 (2)听眶线 RBL:即外耳孔上缘与眶下缘的连线,平行解剖学水平面。 解剖学水平线(大脑基底线Reid’s基线) 断面通过眼窝、中颅凹和后颅凹的上部。 (3)听眉线 EML:即眉上缘的中点与外耳孔的连线,通过三个颅凹的最低 处,显示组织结构清楚,幕下显示第四脑室好,幕上显示基底节好。
或血管病变时,须做增强扫描。 横断面扫描: • 体位:仰卧位,下颌稍内收,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使听眶线⊥台面,两

最全的CT扫描技术

最全的CT扫描技术

最全的CT扫描技术颅脑CT扫描技术颅脑CT检查多采用横断面扫描,亦称轴位扫描。

适用于脑瘤、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颅内炎症、先天性颅脑畸形、术后和放疗后复查,以及对一些脑实质性病变等检查。

(一)横断面扫描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头置于头架中,下颌内收,以外耳道与外毗的连线,即听毗线(简称OML)为基线;也有用听眶线,即眶下缘与外耳道的连线;或听眉线,即眉上缘的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为基线的。

扫描时从基线开始向上扫描至头顶。

一般扫描12层即可。

多采用扫描层面与基线平行的扫描,25cm的扫描视野,层厚10mm,间隔10mm,256 x 256或320X 320矩阵。

脑部扫描应注意一定要包到头顶,此区域是颠痫病灶的好发部位。

对后颅窝及桥小脑角区的病变。

描层面应向头侧倾斜与OML成15”夹角。

扫描发现病变较小时可在病变区域作重叠扫描或加薄层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脑组织窗宽选择80-100,窗位35左右。

对脑外伤及与颅壁相连的肿瘤,均需同时观察骨组织,即窗宽为1000,窗位为300左右,以确定有无颅骨骨折及颅骨破坏。

对耳鸣患者及疑桥小脑角区病变者,应调内听道骨窗,以观察内听道口有无扩大。

(二)增强扫描在平扫的基础上,对怀疑血管性、感染性及肿瘤性的病变,均需加增强扫描。

1.扫描前准备:患者增强前4-6h空腹,且做碘过敏试验呈阴性者,方能实行增强扫描。

2.扫描技术:扫描条件和参数同轴位平扫。

以2.5-3mL/s的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50mL,再对平扫X围进行扫描。

3.图像显示:观察图像的窗宽、窗位同平扫图像。

可利用光标测量病灶大小和CT值帮助诊断。

(三)冠状面扫描主要用于鞍区病变的检查。

也适用于大脑深部、大脑凸面、接近颅底的脑内和幕下病变的显示。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或俯卧位,头部过伸,即采用检查颅底的顶颏位。

先摄取头颅侧位定位片,根据扫描层面尽可能与OML垂直的原则,倾斜扫描架,选择扫描X围及层厚层距。

CT扫描技术 PPT课件

CT扫描技术 PPT课件
医学课件
32
(2)多层螺旋CT的技术改进: ①X线管的改进:飞焦点技术 ②高压发生器的改进:固态高频高压发生器 ③智能扫描:自动变化扫描条件 ④驱动的改进: 以前都为皮带驱动,MSCT大 多采用电磁驱动、磁悬浮技术,提高了旋 转速度,降低了机械噪声。 ⑤探测器的改进:一是采用稀土陶瓷探测器, 吸收率在99%以上,稳定性好。二是增加了 Z轴方向上探测器的排数。
医学课件 25
医学课件
26
医学课件
27
医学课件
28
医学课件
29
医学课件
30
(1)多层螺旋CT与单层螺旋CT的不同: ①探测器的排列不同:单层螺旋CT的Z轴方向上只有 一排探测器,MSCT采用4组通道的多排探测器。 ②X线束不同:单层螺旋通过准直器后的X线束为薄 扇束(fan-beam),X线束的宽度等于层厚。MSCT采 用可调节宽度的锥形线束(cone-beam),线束宽度 等于多个层厚之和,提高了X线的利用率。 ③数据采集通道不同:单层螺旋在Z轴方向上只有一 组通道采集数据,MSCT把多排探测器组成4组,形 成数据采集的4组输出通道。 ④同一扫描周期内获得的层数不同:一层与多层。
医学课件 18
三、CT成像系统的组成
(一)硬件系统 1.扫描机架:X线管、准直器、探测器等,机架可倾斜。 2.X线管:大容量、旋转阳极X线管, “飞焦点” 。 3.准直器:决定扫描层厚、减少散射线以提高图像质量、 降低被检者的辐射剂量。 4.楔形滤过器:滤掉低能射线,提高X线束的平均能量。 5.探测器:接受穿透人体的剩余射线,将其变为电信号。 稀土陶瓷探测器,多排探测器。 6.模/数转换器(A/D) 7.高压发生器: 8.计算机系统: 9.扫描检查床:螺旋CT对床移动的精度要求很高。 10.辅助设备:电源系统、照相机、工作站

CT新技术介绍范文

CT新技术介绍范文

CT新技术介绍范文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医学成像技术,利用X射线通过人体进行扫描,然后通过计算机重建图像,以帮助医生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CT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以下是最新的CT新技术介绍:1.多层螺旋CT(MDCT):MDC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技术。

与传统的单层螺旋CT相比,MDCT可以同时获取多条切片的数据,大大缩短了扫描时间。

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扫描时间从几分钟减少到几秒钟,提高了诊断的效率。

2.低剂量CT(LDCT):传统CT扫描需要较高的剂量,可能会对患者产生辐射风险。

而低剂量CT则是以更低的辐射剂量进行扫描,减少了患者的辐射暴露。

这种技术在肺癌的早期筛查和监测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3.冠状动脉CT(CCTA):CCTA是一种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疾病的新技术。

传统的冠状动脉成像需要进行介入性的心导管检查,而CCTA可以通过非侵入性的方法,对冠状动脉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有助于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疾病和评估治疗效果。

4.高能量CT(HECT):HECT是一种新兴的CT技术,它使用较高的能量进行扫描,可以提供更好的骨骼和软组织对比度。

这种技术在肿瘤检测和评估骨骼病变等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5.双能量CT(DECT):DECT是一种可以同时获得不同能量的X射线图像的技术。

它可以提供更多的组织信息和不同的材料分析,有助于提高对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DECT在血管成像、肿瘤评估和肾结石检测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6.快速动态CT:快速动态CT技术可以对患者进行连续的扫描,观察器官或血流的动态变化。

这种技术在心脏血流动力学研究和癌症治疗效果评估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7.造影剂增强CT(CECT):CECT是在CT扫描中使用造影剂来增强对病变的显示和诊断的技术。

随着造影剂的不断改进,CECT可以提供更清晰的血管成像和更准确的病灶显示,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总之,CT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为医疗诊断提供了更准确、更快速的手段。

CT检查技术

CT检查技术

三、造影CT
• 在某一器官或结构引入阴性或阳性造影剂 使其显影,再行CT扫描。
• 优点:克服了常规造影的重叠问题,有利 病灶发现。
• 分为血管造影(angiography-assisted CT)和 非血管造影两种。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方法,主要用 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检查。
N等于16的16层螺旋CT,如果X线束宽度为 32mm,扫描层厚是2mm,每周进床20mm, 螺距为20/〔32/16〕=10。
多层螺旋CT的参数是X线管电压120— 140kV,管电流250—600mA,检查床移动 速度12—175mm/s,层厚0.5—2mm,螺距 8—32,最长可一次连续扫描125—135s。
1、CTC:是将比照剂注入脊髓蛛网膜下腔, 经体位引流使比照剂充盈脑池后再行头部 CT扫描,以清楚显示脑池的检查方法。
2、CTM:是将非离子型水溶性有机碘比照剂 注入蛛网膜下腔后行脊髓CT扫描的检查方 法。此方法可显示椎管内结构,有利于脊 髓病变和椎管内病变的发现和定位。
四、特殊扫描检查技术:
〔一〕薄层扫描〔thin slice scan〕:是指扫 描层厚≤5mm的扫描,目前最薄的扫描可到 达0.5mm。薄层扫描的优点是减少局部容 积效应,更逼真的显示病灶及组织器官内 部的结构。
〔二〕靶扫描〔target scan〕:是指对感兴 趣区进行局部放大后扫描。
〔三〕高分辨力扫描〔high resolution scan〕:具有极好的空间分辨力,对显示 小病灶及病灶的细微变化优于常规CT扫描。
HRCT的根本要求是: ①CT机的固有空间分辨力<0.5mm。 ②层厚为0.5—1.5mm。 ③图像重建使用高空间分辨力算法。 ④应用512×512矩阵。 ⑤扫描用高电压和高电流,即120—140kV, 170—220mA

CT扫描技术

CT扫描技术

对感兴趣区的层面、区域采用薄层、 对感兴趣区的层面、区域采用薄层、 小视野的扫描方法,又称,常用于鞍区、 小视野的扫描方法,又称,常用于鞍区、 乳突中耳、肾上腺等的扫描, 乳突中耳、肾上腺等的扫描,其图像的 空间分辨率较高。 空间分辨率较高。
Your site here
LOGO
(七)高分辨力扫描
高分辨力扫描CT( 高分辨力扫描CT(high CT CT;HRCT) resolution CT;HRCT)是指在较短的扫 描时间内, 描时间内,获得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力 CT图像的扫描方法 HRCT具有良好的空 图像的扫描方法。 CT图像的扫描方法。HRCT具有良好的空 间分辨力,对显示小病灶、 间分辨力,对显示小病灶、小器官及其 细微结构优于普通CT扫描, CT扫描 细微结构优于普通CT扫描,多作为普通 CT扫描的一种补充 扫描的一种补充, CT扫描的一种补充,如肺部弥漫性与结 节性病变的检查, 节性病变的检查,但亦可作为独立的扫 描检查方法,如内耳的检查。 描检查方法,如内耳的检查。
Your site here
LOGO
谢谢!
Your site here
Your site here
LOGO
(二)定位扫描
为了准确的定出扫描范围, 为了准确的定出扫描范围,先取得一 幅扫描部位的正位或侧位图像( 幅扫描部位的正位或侧位图像(定位 ),然后在定位片上定出确切的扫描 片),然后在定位片上定出确切的扫描 区域。扫描定位片时, 区域。扫描定位片时,X线管固定于人体 的上边(或侧面)不动,曝光过程中, 的上边(或侧面)不动,曝光过程中, 检查床连续做进/的移动。 检查床连续做进/的移动。正位定位片 及侧位定位片(90° (0°)及侧位定位片(90°)
Your site here

胸部SCT扫描技术

胸部SCT扫描技术
对比剂使用
如需使用对比剂,应提前询问患者 过敏史,并进行必要的预防措施。
扫描参数设置与优化
01
02
03
04
设备选择
选择适当的CT扫描仪,确保 其性能良好且经过定期校准。
扫描范围
根据临床需求确定扫描范围, 通常包括肺尖至肋膈角。
参数设置
设置适当的管电压、管电流、 层厚、螺距等参数,以获得高 质量的图像并减少辐射剂量。
数等,有助于心功能的全面评估。
心脏瓣膜病诊断
03
胸部SCT扫描技术可清晰显示心脏瓣膜的形态、结构异常及钙化
等病变,为心脏瓣膜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05 胸部SCT扫描技术发展趋 势及挑技术和图像重建算法的不断进步,胸部SCT扫 描技术正朝着更高空间分辨率、更低噪声的方向发展,以 实现更精细的肺部结构成像。
超高分辨率CT技术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超高分辨率CT将能够提供更精细的图像和更准确的 诊断信息。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的应用
结合不同影像技术的优势,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进一步提高诊断 准确性。
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的应用
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会诊和移动医疗,为患者提供更便捷的医 疗服务。
THANKS FOR WATCHING
息。这需要在硬件集成、图像配准和融合算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未来展望与行业影响
个性化扫描方案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胸部SCT扫描将实现个性化扫描方案,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自动调整扫描参数,以提供最佳的图像质量和最低的辐射剂量。
远程医疗服务
结合5G通信技术,胸部SCT扫描的远程诊断和治疗将成为可能,有助于缓解医疗资源分布 不均的问题,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最实用GE64排CT扫描技术

最实用GE64排CT扫描技术

胶片打印:平扫肺窗5mm平扫纵隔窗5mm增强横断面后处理3D重建一张常用扫描序列:Protocol List扫描参数:螺旋扫描,层厚5mm,间隔5mm扫描范围:上包横隔,下包肝下缘扫描方法:平扫扫描范围同上增强动脉期延迟5-6s门脉期延迟30s单层动态延迟5s,从动脉期一直到静脉期,连续40s心脏冠脉CT扫描患者准备:去除检查范围内所有异物(手机、钥匙、项链、金属拉链的衣服等)患者提前半小时到达,静坐稳定心律,必要时服用倍他乐克降低心律。

扫描体位:仰卧位,脚先进,双臂上举,以SN线为基线定位造影剂:优维显370 预扫描20ml 5ml/s ;正式扫描(计算药量)ml 5ml/s步骤:1、患者摆好体位,贴好心电监护电极: 白(右上),黑(左上),红(左下)2、备好造影剂、生理盐水,连接好高压注射器至套管针3、待患者心率平稳后,训练呼吸1次4、试注21ml生理盐水(点击中屏OK→Start)。

(试注成功,继续以下操作)5、待患者心率平稳后,再训练呼吸1次6、体表定位SN基线6、登记病人,选择心脏冠脉扫描序列(Protocol List 5.17~5.19)7、扫定位像,定扫描范围上起气管分叉,下至心脏膈面8、点击Next Series进行扫描,查看平扫图像,选择主动脉根部左冠脉开口处为扫描跟踪层面,将层面位置输入至Start Location和End Location,定位像上调整扫描中心,按下打药图标,点击Confirm→Move to Scan→同时点击键盘Start Scan和中屏Continue→开始扫描。

扫描过程中密切观察右屏右上图主动脉内造影剂浓度变化,当发现主动脉内造影剂浓度已过高峰时可取消后面的剩余扫描。

9、点击右屏List/Select,在Sort窗口选择当前病人最后一个序列,点击Accept选择右下窗口,点击Measurement图标,选择MIROI按钮,再点击Ellipse ROI按钮,兴趣区放在主动脉内,其直径约为主动脉直径的1/3,点击OK按钮,在右下窗口出现曲线图。

CT扫描技术

CT扫描技术

17
基本概念
CT扫描技术
对比噪声比(CNR)
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 CNR):指图像中相邻组织、结构间SNR的差 异性,即CNR=SNR(A)-SNR(B),式中SNR(A) 、SNR(B)分别为组织A、组织B的SNR。CNR 决定成像时不同组织、结构及病变的可辨 认性。
噪声不可避免,包括扫描噪声和组织噪声。 扫描噪声是因为X线穿透人体到达探测器的光 子数量有限,使光子在矩阵内各像素上的分 布不均所致,导致密度相等的组织或水在图 像上CT值不相等。与球管电流和扫描时间有 关。组织噪声是指相同组织的CT值在一定范 围内变化,而不同组织可具有相同的CT值。
2013-7-24
基本概念
影响CT图像噪声的主要因素
CT扫描技术
(1)管电流量: mAs增加,噪声降低。 (2)管电压:提高管电压,管电流不变时射线量增 加,噪声减小。 (3)层厚:层厚增加噪声减小。多层CT薄层扫描, 用厚层重建可降低噪声。 (4)算法:高空间分辨率算法比其它算法产生噪声 大;平滑算法,重建图像的噪声小。
2013-7-24
14
基本概念
影响CT图像噪声的主要因素
CT扫描技术
(5)FOV和矩阵:共同决定像素大小,像素大,噪声 减小。
(6)螺距:螺距增加,扫描速度增大,噪声增加。
多层螺旋CT采用管电流随着螺距增加而增加的自 动补偿技术,有效mAs不变,噪声不变。 (7)噪声大小还与物体大小和物体对比度有关。
精品课程建设
医学影像技术学
.
2013-7-24
1
精品课程建设
CT扫描技术
2013-7-24
2
CT图像特点

CT检查技术、常用数据及增强扫描

CT检查技术、常用数据及增强扫描

CT检查技术一颅脑CT扫描技术适应症CT对颅脑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适用于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炎症、脑实质变性、脑萎缩、术后和放疗后复查以及先天性颅脑畸形等颅脑外伤CT是首选的检查方法,CT能迅速、准确地定位颅内血肿及脑挫伤,对亚急性、慢性期脑损伤,平扫后需增强扫描,对发现等密度血肿有意义CT检查能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以及病变与周围的关系,对颅内肿瘤的定位和定性有重要意义CT是无创性检查方法,准确性高,故是新生儿及婴儿首选的检查方法相关准备1 、检查前,应向病人说明检查床移动和机架倾角的安全性、检查所需时间及扫描过程中保持体位不动等2 、要求受检者去掉头上发卡、耳环等金属饰物,冠状扫描时需摘掉活动假牙3 、对不合作者可在检查前采用药物镇静,成人一般用安定10mg ,静脉注射或肌肉内注射;小儿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扫描技术头部CT 扫描分为常规扫描和特殊扫描常规扫描有平扫与增强特殊扫描有脑血管造影和脑血流灌注等扫描方式有非螺旋扫描和螺旋扫描常规检查一般用非螺旋扫描,特殊检查用螺旋扫描颅脑CT 的检查体位除横断位外,还有冠状位扫描基线是CT扫描前在体表或定位像上确定能最佳显示病变或一些解剖结构的扫描起始线听眦线(OML)或称眶耳线,是外耳孔与眼外眦的连线。

与听眶线夹角12°~15°。

头部CT 检查常以此线作为扫描基线听眉线(EML)或称眶上缘线,是眉上缘的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

与听眶线夹角30°。

经该线扫描的图像对显示第四脑室和基底节区组织结构较好听眶线(RBL)或称眶下缘线,又称大脑基底线,即瑞氏线,是眶下缘与外耳道的连线。

用此线扫描,断面经过眼窝、颅中窝和颅后窝上部CT平扫横断位扫描扫描体位:取仰卧位,下颌内收,头先进,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扫描基线:听眦线扫描范围:从听眦线平面连续向上扫描至头顶扫描参数:扫描视野25cm ,普通CT 层厚10mm ,层距10mm ,层数10 ~12 层;多层螺旋CT 可用较薄的层厚和层距,扫描范围可在定位像上设定欲观察颅后窝及桥小脑角病变,扫描层面则与听眦线的耳端成15°~20 °角扫描发现较小病变时,可在病变区域做重叠扫描或加作薄层扫描病变位于颅底部的加作图像堆积扫描,以减少颅底骨质引起的伪影冠状位扫描扫描体位:仰卧位或俯卧位仰卧位是病人仰卧于检查床上,肩背部垫高,两膝屈曲,头部下垂并尽量后仰,使听眦线与台面趋于平行俯卧位是病人俯卧于检查床上,头置于头架内,下颌尽可能前伸并紧靠床面,头颅后仰,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扫描范围包括整个被检部位层厚和层距视被检部位的大小选择3 ~5mm增强扫描技术颅脑增强扫描分为平扫后增强和直接增强扫描两种方法对怀疑血管性、感染性及占位性病变,在平扫的基础上,需加作增强扫描;脑瘤术后随访可直接增强扫描扫描前准备:增强扫描前4~6h空腹,扫描前为病人做碘过敏试验扫描方法:横断面和冠状面均能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以2.5~3.5ml/s的速度注射对比剂50ml,再对平扫范围进行增强扫描特殊扫描技术脑CT血管造影(CTA):脑CTA 检查应在螺旋CT 机上先行颅脑CT 平扫,以确定病灶位置。

CT 扫描技术

CT 扫描技术

• 部位:眼(EYE1) • 体位:仰卧头先进,听眶线垂直于台面;高:外耳孔或稍前;基线: 眶下缘。下到眶底上至眶顶,患者闭眼,不能眨眼,眼球不能转动。 • 参数:120kv,250mA,12x1.5mm。 • 常规建: 3mm, 31h,软组织窗Base orbita; 1.5mm, 20h,软组织窗Base orbita; 3mm,60h,骨窗Osteo。 • 后处理:眼眶做软组织窗冠状位和双眼球矢状位,矢状位平行于视神 经,外伤患者建骨窗薄层。 • 打片:3mm横断位软组织窗(外伤需骨窗),和冠、失位
53
58
头颈CTA
59
头颈CTA+静 脉期
部位
胸部
序号 用途
96 97 胸部平扫 胸部快速扫 描
名称
序号 用途
102 103 前瞻性冠脉 CTA
名称
98
100 101 109 113
胸部增强扫 描
低剂量扫描 肺动脉CTA 胸部+肋骨 3D 肺灌注
104
105 106 107
全期像心脏分 析
心痛三联 可变螺距
部位
序号 用途
名称
序号 用途
名称
腹部
144 腹部平扫 145 腹部增强
150 动脉期 152
146 腹部平扫 +增强
147 胸腹联合 148 肝癌(门 脉)
153 胰、肾灌注
154 肝灌注 155 肾排泄
149 肾动脉
部位
骨盆
序号 用途
192 骨关节
名称
序号 用途
198 骨关节+软组织 窗 膀胱排泄(男) 膀胱排泄(女) 腰椎间盘
16排CT各部位的重建参数
部位 头 Head 9 9 1.5 9 头/眼 HeadEYE 9 3 1.5 3 3 1.5 3 4.5 1.5 0.75 1 3 5 2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全的CT扫描技术
颅脑CT扫描技术
颅脑CT检查多采用横断面扫描,亦称轴位扫描。适用于脑瘤、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颅内炎症、先天性颅脑畸形、术后和放疗后复查,以及对一些脑实质性病变等检检查床上,头置于头架中,下颌内收,以外耳道与外毗的连线,即听毗线(简称OML)为基线;也有用听眶线,即眶下缘与外耳道的连线;或听眉线,即眉上缘的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为基线的。扫描时从基线开始向上扫描至头顶。一般扫描12层即可。多采用扫描层面与基线平行的扫描,25cm的扫描视野,层厚10mm,间隔 10mm,256 x 256或 320X 320矩阵。脑部扫描应注意一定要包到头顶,此区域是颠痫病灶的好发部位。对后颅窝及桥小脑角区的病变。描层面应向头侧倾斜与OML成15”夹角。扫描发现病变较小时可在病变区域作重叠扫描或加薄层扫描。
2.图像显示:扫描所得到的CTA原始图像可在操作台或工作站(Indy-workstation)上进行MIP重建,去掉骨组织及其他高密度影,以显示血管。旋转MIP图像多角度观察显示血管情况。还可充分利用CTA原始图像进行MPR重建以及3D重建,让人们从二维及三维立体概念上获得更多的诊断信息。
(五)脑池造影CT扫描
对于桥小脑角、脑干以及鞍上池区域的病变,CT扫描有时不能明确诊断,可辅以脑池造影检查。由于MRI对幕下小脑的病变、桥小脑角的病变,诊断微小听神经瘤和管内听神经瘤有其独特优势,且为无创性检查,病人易接受,现已取代脑池造影检查。
1.扫描技术:检查前6h空腹,患者侧卧经腰穿,注人5-8mL Omnipaque或气体3-5mL。拔针后,根据所用造影剂决定扫描体位;如采用水溶性造影剂时取膝胸卧位,即头低脚高位。头低30-60o角,l-3min后在头低5-10o角或俯卧位的冠状扫描方法进行扫描。如欲观察脑脊液的动力变化,于注人造影剂后2、6、12、24h进行扫描,必要时可于48h或72h后扫描。采用气体造影剂检查桥小脑角区时取头高脚低位,拔针后将上身慢慢抬高,注意保持侧卧姿势,使人体矢状面与检查台面成45o角,2-3 min后,患者感到患侧耳胀,即令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头向健侧倾斜15o角,对颞骨进行薄层扫描。先作患侧扫描,再扫描健侧对照。
CT灌注成像可以在脑缺血性卒中发作的超早期显示病灶,半定量分析及动态观察脑内缺血性病变的位置、范围及程度等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其不足之处是现在临床应用中的主流机型只能进行单一层面的检查,对病变的全貌缺乏足够的了解。而近两年推出的多层螺旋CT(MSCT),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并有望能部分替代MRI和EBCT。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或俯卧位,头部过伸,即采用检查颅底的顶颏位。先摄取头颅侧位定位片,根据扫描层面尽可能与OML垂直的原则,倾斜扫描架,选择扫描范围及层厚层距。扫描鞍区应根据扫描层面尽可能与蝶鞍后床突平行或与鞍底垂直的原则,视蝶鞍大小选取1-3mm层厚和层距,512 x 512矩阵,扫描视野 25cm。常采用直接冠状位增强扫描方式,从蝶鞍后床突扫描至前床突。增强方法同轴位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即对鞍区行冠状面增强扫描。
1.扫描前准备:患者增强前4-6h空腹,且做碘过敏试验呈阴性者,方能实行增强扫描。
2.扫描技术:扫描条件和参数同轴位平扫。以2.5-3mL/s的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50mL,再对平扫范围进行扫描。
3.图像显示:观察图像的窗宽、窗位同平扫图像。可利用光标测量病灶大小和CT值帮助诊断。
(三)冠状面扫描
主要用于鞍区病变的检查。也适用于大脑深部、大脑凸面、接近颅底的脑内和幕下病变的显示。
2.图像显示:观察脑组织窗宽选择80-100,窗位35左右。对脑外伤及与颅壁相连的肿瘤,均需同时观察骨组织,即窗宽为1000,窗位为300左右,以确定有无颅骨骨折及颅骨破坏。
对耳鸣患者及疑桥小脑角区病变者,应调内听道骨窗,以观察内听道口有无扩大。
(二)增强扫描
在平扫的基础上,对怀疑血管性、感染性及肿瘤性的病变,均需加增强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冠状面图像窗宽选取300,窗位40左右。常采用局部放大或再次重建技术(改变视野为15cm)观察鞍区。由于再次重建放大技术提高了密度分辨力,可显示出体积仅数毫米的微小腺瘤及它的许多间接证象,对大的垂体瘤可分辨其与血管的关系。因此成为诊断垂体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脑 CT血流灌注扫描
1.扫描技术:常规进行10mm层厚,10mm间隔的颅脑CT轴位扫描,选定某一层面为重点观察层面,然后以2.5-3mL/s的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50mL,注药的同时对选定层面进行持续30-465的单层连续动态扫描,最后进行常规轴位增强扫描。
2.图像显示:在病变测及对测相应部位选取兴趣区,获得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通过增强扫描前后不同时相的CT图像的动态变化来观察脑组织的血液动力学状态。
2.图像显示:可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图像,观察听神经瘤窗宽为 2 000,窗位 250-400左右;观察鞍上池窗宽500-1000,窗位±250左右。
(六)CT脑血管造影(头部颈部CTA检查,这个是头颈部的血管CT造影检查)
随着螺旋CT进人临床,由于短时间内完成大覆盖容积的连续扫描,加上计算机后处理功能的提高,使得CT血管造影成为可能。众多资料表明脑CTA在诊断脑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方面,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和确诊率。特别是直径在5-32mm的动脉瘤均能予以满意显示,且与DSA结果一致。作为一种无损伤性,且安全可靠的血管检查手段,脑CTA对动脉瘤的诊断极具实用价值。
l.扫描技术:单一的脑CTA检查是不足的,首先应进行常规颅脑CT平扫,以确定病灶位置。CTA扫描前的准备同颅脑增强扫描。再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选择扫描范围,一般从鞍底开始至病灶区结束。采用螺距 Pitch为 1或 1.5,层厚 lmm,重建间隔 0.5mm,512 x512的矩阵。以3.5mL/s的流速快速静脉注射造影剂100mL,注药后15-18s开始脑CTA螺旋扫描。扫描结束后再行常规颅脑增强扫描,这样即可以了解血管的情况,又可以了解血管之外的颅脑内诸结构的情况及局部病灶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