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县志
中国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
中国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中国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我国的地域辽阔,我国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也有好多独特的风俗习惯。
下面店铺给大家分享的我国独特的风俗习惯,希望能帮到你!我国独特的风俗习惯:陕西省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
不论贫富,必食西瓜。
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
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与其他地方不同,陕西的周至县中秋不吃月饼。
在农村,快到中秋的时候,舅家就要给外甥送柿子或苹果。
如果是新婚夫妇,或者是刚有了小孩,小孩还没过周岁,准舅家还得做两盒子花馍给女儿女婿送去。
送的时间不一定在中秋这一天。
因为中秋这天可能赶上秋收,所以送柿子或苹果有可能提前。
如果拖后了,就会选在在九九重阳这天。
这都是周至人过去过中秋的风俗,现在的周至人都不这么安排自己的中秋了。
现在周至农村人也开始跟城里人看齐,过中秋开始吃起了月饼。
但舅家给外甥送的大多还是柿子或苹果的,当然也有送月饼的,但比较少。
月饼一般都是女儿送给自己的父母吃的。
我国独特的风俗习惯:福建省浦城县女子穿行南浦桥,吃求长寿。
建宁中秋夜俗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
上杭县中秋,儿女多於拜月时请月姑。
方法是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临,竹筐会自己摇动,以其摇动的次数来卜吉凶。
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控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
这个习俗是来自於月饼中藏有反元杀鞑子讯的传说。
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拜天公用做成仙桃型的红叫“天公”。
拜月的红则做成猪羊的形状,数目必是九猪十六羊。
我国独特的风俗习惯:山西省潞安中秋节宴节请女婿。
永宁中秋夕恭祀太阴星主。
大同县月饼称团圆饼,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
石楼县中秋祀城隍。
我国独特的风俗习惯: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烧斗香。
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
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瑶山“明珠”──乳源
瑶山“明珠”──乳源
冯超凡
【期刊名称】《畜牧市场》
【年(卷),期】1996(000)004
【摘要】瑶山“明珠”──乳源撰文冯超凡乳源,宋乾道二年(公元1167年)设县,因县北有钟乳穴,穴中有水南流,故名乳源。
后经历代变易,于1963年10月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
乳源县地处广东省北部,介于北纬24°28'至25°09'、东经112°52'至113°2...
【总页数】2页(P5-6)
【作者】冯超凡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7
【相关文献】
1.《家先单》与过山瑶的家屋社会——基于粤北乳源瑶山的考察 [J], 何海狮
2.瑶山名茶乳源金峰山白毛尖茶 [J], 苏信
3.瑶山名茶乳源金峰山白毛尖茶 [J], 苏信
4.瑶山起雄风瑶歌飘五洲梁健与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乳源现象" [J], 李翰敏;丰亚辉;赵艳丽
5.沸腾的瑶山乳源瑶族自治县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暨"十月朝"风情旅游文化节札记 [J], 许化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粤北瑶族的来由和历史
粤北瑶族大别为排瑶、过山瑶两种。
他们本是由各个不同的山地集团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体。
因为有“盘瓠”作为整个瑶族族群认同的崇拜偶像,又各有“飘遥过海”、“过山榜”、“八兄弟”(排瑶)、“十二赐姓”(乳源茶坪、东田、荒洞等村瑶民)等传说作为各个瑶族支系的识别标志,因此,分布于五岭山脉南麓广阔森林地带的粤北各地瑶族,他们的祖先被认为是秦汉时期“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也有人认为与古代“荆蛮”、“莫徭”、“蛮徭”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
瑶族有悠久的历史。
全国各地的瑶族,操不同的语言,各有不同的自称与他称。
古代聚居于连山五大排(又称内五排,即军寮、马箭、里八峒、火烧坪、大掌岭)、连州三大排(又称外三排,即油岭、行祥、横坑)和连阳一带二十四冲(猫儿坪、上帝源、黄径坪、香炉山、大莺、老寨、锅盖山、上坪、望佳岭、马头冲、鸡公背、牛路水、八百粟、天塘、冷水冲、龙水尾、猪豹岭、瓦寨、新寨、大坪、鱼賽冲、水瓮尾、六对冲、茅田冲)等地,即今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内的瑶族人民,他们自称“yauh minh”(过去音译为“藻敏”,今音译为“邀敏”,意译即“瑶人”)。
在瑶”之下前冠以“排”字,是当地汉、壮人民对瑶民的他称。
他们的房舍依山构建,一排一排层叠而上,所以称为“排瑶”。
在历史上,有人称之为“广东八排瑶”、“连阳八排瑶”,或者简称为“八排瑶”、“排瑶”。
“排”,瑶语读为“yong”,意即“村寨”。
“坑”、“冲”、“坞”,瑶语依次读为“hiang”、“sungh”、“wuh”。
“坑”是山间溪涧,“冲”是溪涧流经的地段,“坞”是山与山的交界处和结合部,就是“排”以外较小规模的分散居民点。
“八排二十四冲”,反映了这部分瑶民以血缘为纽带的聚居特点,大体概括了排瑶同一的历史渊源。
因此,排是大寨,也是派系;冲是小村,也即分支。
其村寨规模,大的五六百户,小的二三十户。
基本上是以一个房姓或几个房姓为主体,杂姓聚居的排很少。
最大的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排,600多户人家,2600多人口,仅有唐、邓、盘、房四个姓氏。
踏寻韶关古道的千年历史文化
踏寻韶关古道的千年历史文化【核心提示】韶关古道促进了古代岭南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也见证了近现代革命事业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往来于韶关古道的有军人、官员、文人、商人、僧人和普通民众,其中文人、官员和僧人的南来,给岭南地区传输了当时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在古道沿线留下了大量文化遗存。
即使到了近现代,韶关仍然是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古道因此也见证了近现代革命事业的发展。
凿岭开路惠泽岂止一方农历九月的粤北,空气清爽,在当地社科学者的陪同和指引下,记者上山岭,行古道,实地感受了韶关古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韵。
古道行首日,记者和当地社科学者乘汽车驶过省道再绕乡道,翻过好几座山头,才到达第一个目的地——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这里较好地保存着一段西京古道——梯云岭段,约三公里,步行大约需要两小时。
古道逶迤在山脉间的一片农田中,据学者考证,历史上多个朝代,岭南朝贡均由此进京。
套用现在的说法,西京古道就是古代的高速公路。
行走约一个小时,只见路边淹没于草丛中的古公馆、古驿站和基石,却没有见到一个行人。
这时只见一个带拱券式门洞的石亭立于眼前,古道穿亭而过,原来这就是记载中的“梯云岭亭”。
亭中靠门处残留着几块石碑,其中“重建梯云岭碑”上记载着与这条古道有关的历代名人:“昔唐昌黎韩公,宦游岭南,道经此地,迨后地以人传。
名贤经过之区,并其地而俱馨。
至国朝康熙年间,有邑侯裘公……曾建祠于梯之巅。
”此碑立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主要记载了重修梯云岭路段的历史。
“昌黎韩公”即韩愈,他被贬广东时,正值寒冷季节,秦岭云封雾锁,行马踌躇。
于是在见到侄孙韩湘时写下诗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流传久远,后人对蓝关究竟何处也有不同说法。
西京古道上也有一个叫蓝关亭的凉亭,位于大桥镇白牛坪天顶壳的山坳中间。
韶关乳源文昌塔.doc
韶关乳源文昌塔塔是一种在亚洲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现存塔2000多座。
塔的种类非常多,为建筑人士带来关于韶关乳源文昌塔的详细介绍。
乳源文昌塔,又称文昌阁塔、文昌阁,位于韶关市乳源县城东南端的乳江河畔上。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塔塔基建设于明万历间,清康熙二年《乳源县志》载万历庚子祝使君行巡,议建塔于便民之下流盖扼其势,而毓其灵也。
方兹肇工寻以人观后有达人经制曷容已耶。
明天启五年谭汝伟建塔竣工,明末曾予修葺。
清康熙二年《乳源县志》记述,天启间潭汝伟出宰乳源观乳山川,叹曰,兹疆接邻粤楚,昔科名辈出,今何寥寥耶,岂牧司土者视为傅舍莫肯培植乎,公馀进诸生讲经述课,文艺诱掖不倦。
又阅乳邑襟水飞流,中有沙洲,原砌塔基而工未竟,捐俸建文昌于其上层楼耸出以镇中流。
文昌塔南临乳江水,每到晨昏,江烟四起,缭绕古塔,隔江远眺,如入仙阁,宁独一邑之壮观,有诗曰:高阁亭然峙怒潮,伊人宛在傍渔樵。
百年兴废增三啸,千古文章岂一朝。
月涌水纹声有韵,风晴石黛色堪描。
浪游踯躅高山仰,惟见轻烟白鹭飘。
文昌塔为空筒式砖木结构,平面为六角形,高七层。
各层均出短小腰檐,以菱角牙砖与线砖交错叠涩挑出。
每层每面均砌拱门,第五、七层窗分别朝东、北方向开启。
第五层还分别朝东北、东南、西南方向各开设一个。
第四层窗门朝向东北、东南;其余各层表面无窗门的设假门或假窗。
第二、三层门眉分别镶嵌气象万千、文星拱照的石刻门额。
乳源文昌塔因年久失修,塔顶已毁,首层壶门坍塌,临河护坡被水冲毁,塔身数处裂缝,牙檐剥落。
塔内木结构楼面,楼梯全无,损坏比较严重。
1996年当地文保部门抢救修缮。
修复了塔顶塔刹、首层壶门,各层塔身室的楼梯楼面,修补了塔身的各处裂缝,修复了临河护坡并安装了防雷装制。
文昌塔具有典型的地方建筑特色,有明代的建筑风格,是乳源县城仅存的一处高层古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1993年1月10日,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核定公布韶关乳源文昌塔为文物保护单位。
中秋节的习俗(合集15篇)
中秋节的习俗(合集15篇)中秋节的习俗1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湘西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
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
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
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
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
在威宁彝族回族自治县的苗族男女青年中,流传着一种传统的恋爱方式——踩月亮。
这里的踩月亮与黔东南的“游方”大同小异。
踩月亮就是每当清风明月时,小伙子们拿着芦笙或木叶便走出家门,三三两两地来到山坡或高地上,趁着皎洁的月光,吹起动听的芦笙、木叶。
优美动听的乐曲呼唤着寨内的姑娘出来赏月,颇有点“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味道。
小伙子的芦笙或木叶吹过三遍之后,仍不见姑娘的面,就说明姑娘已有对象或不喜欢这位小伙子,小伙子也不必再吹,若在吹则被认为不礼貌。
乐曲如呼唤来的姑娘,二人可通过对歌交谈。
次数多了,就产生了感情。
感情通过对歌来诉说,爱慕之情通过歌来倾吐。
等到二人情意相通时,也就是有了感情基础,可互赠礼物表示定情。
一般地说,小伙子送给姑娘的礼物是木梳、口弦或银器之类,姑娘回赠的是自己亲手织绣的花布带等。
这种恋爱方式是在月光下进行的哦,故叫踩月亮。
中秋节的习俗2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习俗则多种多样,并且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节时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李秉中:从明末遗臣到地方教育先贤
李秉中:从明末遗臣到地方教育先贤穆湘兰;廖丽梅【摘要】广东省乐昌市的梅辽地区广泛流传着李秉中的故事.这位明末遗臣到此地隐居、教书二十多年,为廖氏家族及周边村寨培养了一批读书人,开启了偏远山乡重文之风,成为当地乡村教育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期刊名称】《韶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1【总页数】3页(P5-7)【关键词】李秉中;明末遗臣;地方教育;教育先贤【作者】穆湘兰;廖丽梅【作者单位】韶关学院教育学院,广东韶关512005;乐昌梅花中学,广东乐昌5122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4①廖炳煜老先生系乐昌云岩人,一生在云岩从教,教书育人,桃李满园,深得百姓称赞。
其一直致力于收集李秉中的事迹材料,为挖掘李秉中事迹、弘扬其精神做了很多工作。
2014年国庆前夕,廖炳煜老先生不幸病逝。
廖老先生孙女在整理其遗物时,特意留心,找到老先生手写的关于李秉中的手稿。
廖炳煜先生的手稿成为此次研究的一项重要资料来源,在此由衷表示感激。
②1952年后,县建制变动,地域随之变化。
1952年3月,县境梅花、西山等地划归乐昌县管辖,其余地区与曲江合并为曲江乳源县。
1953年5月恢复乳源县建制,原县地梅花、西山仍归乐昌。
广东省乐昌市梅辽地区,即梅花、云岩、沙坪、秀水四地,一直流传着李秉中的故事。
《乐昌县志》中记载:“崇祯末年,钦差总督南赣副都御史李秉中,隐居县境内云岩乡出水岩村的青莲山,以私塾为业,开拓‘梅辽地区’教育事业。
”[1]10他死后葬于云岩乡青莲山寺的后山,其墓在《乐昌县志》中列为“遗址、墓葬”,受到当地人的虔诚供奉。
李秉中被当地人尊称为“李大人”,他在梅辽地区开办私塾、收徒授教二十余年,相关资料的记载却只有寥寥数语。
为了进一步了解李秉中在梅辽地区的教育活动情况,我们通过对地方县志的文献查阅和到云岩、梅花等地的实地考察、访谈,搜集了李秉中在当地活动的相关记载,梳理了其在梅辽四地的活动轨迹,其活动及对当地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明朝末年,满清入关步步南逼。
国外的感恩节和中国的中秋节
[江苏省] 无锡县中秋夜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 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 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後,再放醋进去。这样子就有香味飘满全村。 新城县过中秋自十一夜起悬挂通草灯,以鼓乐迎迎之於市街,直至十七日止。 [安徽省] 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陈设各种敬「塔 神」之器具。夜间则内外皆点上灯烛,光辉可爱。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 後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 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 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除了吃月饼外,四川人也在中秋节打 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将桔子挖空,点上蜡烛,悬於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 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 《乳源县志》还记载,中秋节吃芋头,可治疥癞。广东中秋也有儿童提灯的风俗。灯的材料有红柚皮雕的 柚灯,素馨茉莉花结的花灯,明亮的灯火带著阵阵的花果清香,使人爱不释手。东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 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霞浦有中秋曳石的风俗。曳石是戚继光发明的,以石块系上绳索,沿街拖拉,虚张 声势,用来恐哧敌军。
感恩节被定为美国法定假日
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将它定为国家假日,并且规定每年11 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美国的感恩节。感恩节有四天假期。借 着长假,很多人都会赶回家庆祝佳节,所以,美国感恩节的 热 闹 程 度 绝 不 亚 于 中 国 的 中 秋 节 。
感恩节的传统习惯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 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体息。孩子们还模 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离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 上唱歌、吹喇叭。当天教堂里的人也格外多,按习俗人们在这里都要做 感恩祈祷。美国人从小就习惯独立生活,劳燕分飞。各奔东西。而在感 恩节。他们总是力争从天南海北归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嚼美 味火鸡,畅谈往事,这怎不使人感到分外亲切、温暖。 同时,好客的美国人也忘不掉这一天邀请好友、单身汉或远离家乡 的人共度佳节。从18世纪起,美国就开始出现一种给贫穷人家送一篮子 食物的风俗。当时有一群年轻妇女想在一年中选一天专门做善事,认为 选定感恩节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感恩节一到,她们就装上满满一篮食 物亲自送到穷人家。这件事远近传闻,不久就有许多人学着她们的样子 做起来。
韶关古道概述之一:西京古道
赖井洋
( 关学院政 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韶 广 东 韶 关 520 ) 105
[ 摘 要 ]西京古道是古代岭南地 区通往 “ 西京”长安的道路。它开通 于 东汉,贯穿古
代韶 州南北,与 乐宜古道相 交接 ,沟通 了岭南与 中原地 区的政 治 、经济、文化 的交流,为岭 南地 区的发展起到重要 的作 用。 [ 键 词 ]岭 南 关 卫飒 西京古道
主线 基 本 为 南 北 走 向 。
《 乳源瑶族 自治县志》 也记 : “ 西京 路,起点英德 洽洗 ,经 曲江县罗坑 、江湾 、风 田进入乳源 县侯公
渡,达县城 后登上腊岭 ,向北经龙南、大桥、红云、梅花 ( 现属 乐昌县 ),出境接湖南宜章县 ,乳源县境 内
( 现辖范 围)7 多 公里 ,是东汉 至唐 开元 ( 1 — 4 年 )前岭南通往中原 的交通干线之一 。明万历三十三年 0 737 1 ( 6 5 )乳源知县 吴邦俊征集 民工 , 自腊岭至 宜章沿途拓 宽道 路 ,砌铺 石块;并修建 龙溪 、均丰 、 白牛 10 年
一
、
历二十九年至三十 四年 (6 1 1 0 年 )知县吴邦俊 主修之 《 10 — 6 6 乳源 县志》 。后清康熙二年 ( 6 3 ) 《 16 年 乳源 县志 ・ 山川 》中关于 “ 门山”的描述中也有 “ 风 西京路 ”之记 ,日: “ 门山,县西十五里,两 山夹峙,一 风 迳 中通 ,古西京路 ,夏 曰多风 ,故名 。” 《 邮铺 》中则记:县 “ 西北 旧有西京路 ,世久道湮 ,崎岖蒙蔽 ,行 者畏之 ”。之外 ,古道上遗存 的碑文中多有 “ 西京路”的记载 。而 《 韶州府志 ・ 舆地略》记: “ 南关 ,洲头 街 ,旧名西京路 ” ,又说 “ 小梅 关,在县西北二十里 ,地名马头涸 ,旧传 开元前西京路 。 ” “ 西京 路 , 县西大富桥上腊 岭谓西京路 。” H 《 据 韶关市志 》载 :西京路 “自洽涯 ( 今英德县西 )、浈阳 ( 今英 德县
中国地方志集成目录
目录北京府县志辑(全7册)200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2)天津府县志辑(全6册)2004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2)河北府县志辑(全73册)2006.10上海书店 (2)山西府县志辑(全70册)2005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4)辽宁府县志辑(全23册)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6)吉林府县志辑(全10册)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7)黒龙江府县志辑(全10册) 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8)上海府县志辑(全10册)1991年6月上海书店出版社 (9)江苏府县志辑(全68册)1991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9)浙江府县志辑(全68册)200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11)安徽府县志辑(全63册)1998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4)福建府县志辑(全80册) 200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16)江西府县志辑(全87册)1996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8)山东府县志辑(全95册)2004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20)湖北府县志辑(全67册)2001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2)湖南府县志辑(全86册)2002年7月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4)广东府县志辑(全51册)2003年上海书店 (26)海南府县志辑(全7册)2001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27)四川府县志辑(全70册)1992.8 成都巴蜀书社 (28)贵州府县志辑(全50册)2006年成都巴蜀书社 (34)西藏府县志辑(全一册)1995年成都巴蜀书社 (36)陕西府县志辑(全57册)2007 南京凤凰出版社 (37)宁夏府县志辑(全9册)2008.12 凤凰出版社(暂缺内容) (41)甘肃府县志辑(全49册)2009-05凤凰出版社(暂缺内容) (41)青海府縣志輯(全5册)2008年12月鳳凰出版社 (41)台湾府县志辑(全五册)1999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42)乡镇志专辑( 全32 卷共33 冊) 1992年 (42)北京府县志辑(全7册)200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第一至三册光绪顺天府志一百三十卷、附录一卷第四册康熙昌平州志二十六卷、首一卷光绪顺天府志十八卷光绪昌平外志六卷第五册康熙宛平县志六卷康熙延庆州志九卷、续补一卷光绪延庆州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康熙怀柔县新志八卷第六册民国密云县志八卷首一卷民国顺义县志十六卷、首一卷康熙通州志十二卷民国通县志要十卷金士坚修第七册民国平谷县志六卷康熙大兴县志六卷乾隆房山县志一卷民国房山县志八卷民国良乡县志八卷天津府县志辑(全6册)2004年上海书店出版社第一册光绪重修天津府志 . 一第二册光绪重修天津府志 . 二第三册民国天津县新志第四册民国薊县志 , 乾隆宝坻县志第五册康熙静海县志 , 民国静海县志第六册光绪武清县志 , 光绪宁河县志河北府县志辑(全73册)2006.10上海书店第一册乾隆正定府志第二册乾隆正定府志第三册光绪正定县志第四册光绪获鹿县志、乾隆行唐县新志、同治续修行唐县新志第五册同治灵寿县志、嘉庆束鹿县志、同治续修束鹿县治、民国晋县志第六册康熙藁城县志、光绪藁城县志续補、民国续修藁城县志、光绪直隶赵州志第七册民国高邑县志、雍正井陉县志、光绪续修井陉县志、咸丰深泽县志第八册乾隆新乐县志、光绪重修新乐县志、民国重修无极县志第九册乾隆赞皇县志、光绪续修赞皇县志、民国元氏县志、同治藁城县志第十册咸丰平山县志、光绪续修平山县至、光绪平山县续志、民国宣化县新志第十一册乾隆宣化府志第十二册乾隆赤城县志、同治赤城县续志、民国龙关县志、光绪怀来县志第十三册光绪蔚州志、民国张北县志第十四册道光保安州志、光绪保安州续志、民国怀安县志第十五册民国阳原县志、民国万全县志、民国隆化县志第十六册道光承德府志第十七册第十八册光绪永平府志第十九册光绪永平府志第二十册民国迁安县志、民国昌黎县志、民国卢龙县志第二十一册康熙玉田县志、光绪玉田县志、民国临榆县志第二十二册康熙遵化州志、光绪遵化通志第二十三册光绪抚宁县志、光绪乐亭县志、民国安次县志第二十四册民国滦县志第二十五册康熙丰润县志、光绪丰润县志、康熙三河县志、民国三河县新志第二十六册同治霸州志、民国霸县新志第二十七册民国香河县志、乾隆永清县志、光绪续永清县志第二十八册民国固安县志、光绪大城县志第二十九册民国文安县志、民国清苑县志第三十册光绪保定府志第三十一册光绪涞水县志、光绪定兴县志第三十二册第三十三册民国涿县志、民国容城县志第三十四册道光安州志、乾隆新安县志第三十五册光绪蠡县志、乾隆博野县志、民国定县志第三十六册同治阜平县志、光绪唐县志、光绪广昌县志第三十七册乾隆直隶易州志、民国新城县志第三十八册民国雄县新志、民国徐水县新志、民国高阳县志第三十九册乾隆祁州志、光绪祁州续志、光绪重修曲阳县志第四十册民国望都县志、民国完县新志、民国满城县志略第四十一册乾隆河间府新志、乾隆河间县志第四十二册民国沧县志第四十三册康熙盐山县志、民国盐山新志、乾隆肃宁县志第四十四册康熙吴桥县志、光绪吴桥县志、乾隆衡水县志第四十五册光绪东光县志、民国交河县志第四十六册康熙青县志、民国青县志、雍正阜城县志第四十七册民国南皮县志、乾隆饶阳县志第四十八册乾隆任丘县志、道光任丘县志续编第四十九册康熙献县志、民国献县志第五十册民国景县志第五十一册嘉庆枣强县志、枣强县志補正、康熙安平县志第五十二册同治深州风土记、道光武强县志重修第五十三册同治武邑县志、民国冀县志、雍正魏县志第五十四册雍正故城县志、光绪续修故城县志第五十五册光绪广平府志第五十六册光绪广平府志、民国广平县志第五十七册咸丰大名府志第五十八册咸丰大名府志第五十九册民国大名县志第六十册康熙元城县志、同治续修元城县志、民国邯郸县志第六十一册光绪永年县志、顺治曲周县志、同治曲周县志第六十二册雍正馆陶县志、民国续修馆陶县志、嘉庆涉县志第六十三册民国成安县志、民国邱县志第六十四册民国鸡泽县志、民国武安县志第六十五册民国肥乡县志、光绪临漳县志第六十六册民国磁县县志、民国刑台县志、民国宁晋县志第六十七册乾隆顺德府志、民国柏乡县志第六十八册乾隆隆平县志、光绪唐山县志、民国任县志第六十九册民国南宫县志、光绪钜鹿县志第七十册康熙沙河县志、民国沙河县志、民国威县志第七十一册康熙临城县志、道光内邱县志、民国新河县志第七十二册民国清河县志、同治平乡县志第七十三册民国广宗县志、康熙南和县志、光绪南和县志山西府县志辑(全70册)2005年南京凤凰出版社第一册乾隆太原府志(一)第二册乾隆太原府志(二) 道光阳曲县志道光太原县志第三册光绪续太原县志第四册乾隆大同府志第五册道光大同县志光绪天镇县志第六册崇祯山阴县志第七册雍正阳高县志第八册乾隆广灵县志第九册雍正朔平府志第十册民国马邑县志光绪左云县志雍正朔州志第十一册乾隆宁武府志咸丰续宁武府志光绪代州志第十二册乾隆忻州志光绪忻州志第十三册雍正定襄县志光绪定襄县补志第十四册光绪五台新志乾隆崞县志光绪续修崞县志第十五册道光繁峙县志光绪繁峙县志乾隆保德县志第十六册同治河曲县志同治榆次县志光绪榆次县续志第十七册光绪平遥县志第十八册民国昔阳县志第十九册乾隆太谷县志民国太谷县志第二十册嘉庆灵石县志民国灵石县志第二十一册光绪平定州志光绪平定州志补第二十二册光绪盂县志光绪寿阳县志第二十三册乾隆兴县志光绪兴县续志光绪祁县志第二十四册乾隆介休县志嘉庆介休县志第二十五册康熙永宁州志光绪交城县志乾隆孝义县志第二十六册光绪汾阳县志雍正石楼县志第二十七册乾隆汾州府志第二十八册康熙文水县志光绪文水县志乾隆长治县志第二十九册光绪长治县志乾隆应州续志第三十册乾隆潞安府志(一)第三十一册乾隆潞安府志(二) 康熙宁乡县志民国临县志第三十二册雍正泽州府志(一)第三十三册雍正泽州府志第三十四册民国襄垣县志第三十五册道光壶关县志康熙黎城县志光绪黎城县续志第三十六册乾隆高平县志同治高平县志光绪续高平县志第三十七册乾隆凤台县志光绪凤台县续志第三十八册乾隆阳城县志同治阳城县志光绪续阳城县志第三十九册乾隆沁州志光绪沁州复续志第四十册雍正沁源县志光绪沁源县续志民国沁源县志第四十一册乾隆武乡县志民国武乡县志光绪潞城县志第四十二册民国平顺县志乾隆陵川县志第四十三册民国重修安泽县志光绪屯留县志第四十四册光绪汾西县志雍正平阳府志(一)第四十五册雍正平阳府志(二) 光绪吉州全志第四十六册乾隆临汾县志民国临汾县志第四十七册民国永和县志光绪翼城县志第四十八册乾隆新修曲沃县志乾隆续修曲沃县志第四十九册光绪续修曲沃县志民国新修曲沃县志第五十册民国襄陵县新志乾隆蒲县志光绪蒲县续志第五十一册民国洪洞县志民国洪洞县水利志补第五十二册道光赵城县志道光太平县志(一)第五十三册道光太平县志(二) 光绪太平县志第五十四册道光直隶霍州志光绪续刻直隶霍州志第五十五册同治浮山县志光绪浮山县志第五十六册民国浮山县志光绪解州志第五十七册乾隆乡宁县志第五十八册民国解县志第五十九册光绪直隶绛州志民国新绛县志第六十册乾隆闻喜县志第六十一册光绪垣曲县志乾隆绛县志光绪绛县志 *第六十二册光绪河津县志同治稷山县志第六十三册光绪续修稷山县志第六十四册民国芮城县志乾隆解州平陆县志光绪平陆县续志第六十五册光绪夏县志第六十六册乾隆蒲州府志第六十七册光绪永济县志第六十八册光绪虞乡县志民国虞乡县新志第六十九册乾隆荣河县志民国荣河县志第七十册民国万泉县志辽宁府县志辑(全23册)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第一册宣统承德县志书/(清)都林布修;(清)李巨源,徐守常纂;(清)金正元增修;(清)张子瀛,闻鹏龄增纂民国沈阳县志/赵恭寅修;曾有翼等纂宣统新民府志/(清)管凤苏纂修民国新民县志/王宝善修;张博惠纂民国辽中县志/徐维淮修;李植嘉等纂第二至四册康熙辽阳州志/(清)杨镳修;(清)施鸿纂民国辽阳县志/裴焕星,王煜斌修;白永贞等纂光绪辽阳乡土志/(清)洪汝冲修;(清)白永贞编第五至六册光绪海城县志/(清)管凤和龢,陈艺等修;(清)张文藻等纂民国海城县志/廷瑞,孙绍宗修;张辅相纂第七至八册民国抚顺县志/张克湘修;周之桢纂民国海城县志/陈荫翘,常守陈修;戚星岩纂第九册宣统怀仁县志/(清)马俊显修;(清)刘熙春等纂民国桓仁县志/侯锡爵修;罗明述纂民国续修桓仁县志/常荷禄修;赵国栋纂第十册宣统抚顺县志略/(清)赵宇航,(清)程廷恒修;(清)黎镜蓉等纂民国兴京县志/沈国冕,苏显扬修;苏民等纂宣统昌图府志/(清)洪汝冲纂修民国昌图县志/程道元修;续文金纂宣统康平县乡土志/(清)李绍纲等编康熙铁岭县志/(清)贾弘文修;(清)董国祥纂;(清)李廷荣补辑第十一册民国铁岭县志/陈艺修;蒋龄益,郑沛纶纂民国铁岭县志/黄世芳,俞荣庆修;陈德懿等纂民国铁岭县续志/杨宇齐修;张嗣良纂第十二册万历开原图说/(明)冯瑗纂康熙开原县志/(清)刘起凡修;(清)周志焕纂民国开原县志/李毅修;王毓琪纂民国西丰县志/萧德润修;张思书纂;曹肇元补修;希廉等补纂第十三册康熙盖平县志/(清)骆云纂修民国盖平县志/石秀峰,辛广瑞修;王郁云纂光绪盖平县乡土志/(清)张国珍编民国盖平县乡土志/章运熺修;崔正峰,郭春藻纂光绪盘山厅乡土志/(清)柴朴编民国复县志略/程廷恒修;张素纂第十四册民国凤城县志/马龙潭,沈国冕等修;蒋龄益纂民国庄河县志/廖彭,李绍阳修;宋抡元等纂第十五册咸丰岫岩志略/(清)台隆阿修;(清)李翰颖纂民国岫岩县志/刘景文,高乃济修;郝玉璞纂民国宽甸县志略/程廷恒修;陶牧纂宣统彰武县志/(清)赵炳荣纂修第十六册民国安东县志/关定保等修;于云峰等纂康熙锦州府志/(清)刘源溥,(清)孙成修;(清)范勋纂康熙锦县志/(清)王奕曾修;(清)范勋等纂民国锦县志略/王文藻修;陈善格,朱显廷纂第十七至二十一册民国义县志/赵兴德等修;薛俊升,王鹤龄等纂康熙广宁县志/(清)项蕙修;(清)范勋纂光绪广宁县乡土志/(清)萧春雨编康熙宁远州志/(清)冯昌奕等修;(清)范勋纂民国兴城县志/恩麟,王恩士修;杨荫芳等纂第二十二册民国北镇县志/王文璞等修;吕中清纂;杨焕文续修;刘振翮续纂民国建平县志/田万生修;张滋大纂民国锦西县志/张鉴唐,刘焕文修;郭逵等纂第二十三册民国绥中县志/文镒修;范炳勋等纂民国朝阳县志/周铁铮修;沈鸣诗等纂乾隆塔子沟纪略/(清)哈达清格纂吉林府县志辑(全10册)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第一册民国长春县志/张书翰,马仲援修;赵述云,金毓绂纂民国德惠县乡土志/石绍廉编民国双阳县乡土志/吉人修;吴荣桂,陈永奉纂光绪打甡乌拉乡土志/(清)打甡乌拉总管衙门纂修第二册民国农安县志/郑士纯修;朱衣点纂民国延吉县志/吴录贞修;周维桢纂第三册民国吉林方正县志/杨步墀纂修民国宾县志/赵汝梅,德寿等修;朱衣点等纂民国珠河县志/孙荃芳修;宋景文纂民国磐石县乡土志/姚祖训修;毛祝民纂民国珲春县乡土志/林珪修;徐宗伟纂宣统辉南厅志/(清)薛德履修;(清)张见田,于龙辰纂民国辉南县志/白纯义修;于凤桐等纂第四册民国辉南风土调查录/王瑞之编民国安图县志/马空群,陈国钧等修;孔广泉,臧文源纂光绪柳河县乡土志/(清)邹铭勋,奎斌编民国通化县志/李春雨,李镇华修;邵芳龄等纂第五册光绪通化县乡土志/(清)佚名编民国临江县志/刘维清,张之言修;罗宝书,邱在官纂民国临江县乡土志/俞荣庆编民国抚松县志/张元俊修;车焕文纂宣统西安县志略/(清)雷飞鹏等修;(清)段盛梓等纂光绪西安县乡土志/(清)孟宪彝,(清)金正元编第六册光绪海龙府乡土志/(清)海龙府劝学所编民国海龙县志/白永贞纂修民国海龙县志/王永恩修;王春鹏纂第七册民国辑安县志/刘天成,苏显扬修;张拱垣,于云峰纂光绪辑安县乡土志/(清)吴光国修;(清)于会清纂民国双山县志/李筠生修;李安仁纂民国双山县乡土志/牛尔裕编光绪东平县乡土志/(清)赵国熙编宣统奉天省靖安县志/(清)朱佩兰纂修光绪靖安县乡土志/(清)赵炳南编第八册宣统长白汇征录/(清)张凤台等修;(清)刘龙光,王大经纂民国怀德县志/赵亨萃,李宴春等修;赵晋臣,孙云章等纂光绪怀德县乡土志/(清)孙云章编光绪怀德县乡土志续补/(清)孙云章编宣统辽源州志书/(清)佚名纂民国辽源县乡土志/佚名纂第九册光绪奉化县志/(清)钱开震修;(清)陈文焯纂光绪奉化县乡土志/(清)陈嘉言编民国梨树县志/佚名纂民国梨树县志/包文俊修;李溶纂;曲廉本续修;范大全续纂民国奉天省洮安县志略/蒋国铨纂修光绪开通县乡土志/(清)忠林编第十册民国东丰县志/邢麟章,王瀛杰修;李耦纂光绪洮南府乡土志/(清)孙宝瑨编宣统安广县乡土志/(清)佚名编民国大赍县志/于英蕤纂修民国镇东县志/陈占甲修;周渭贤纂光绪伯都讷乡土志/(清)伯英纂修民国扶余县志/张其军纂修黒龙江府县志辑(全10册) 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黑龙江府县志辑1 宣统呼兰府志/(清)黄维翰纂修民国双城县志/高文垣等修;张鼒铭等纂民国双城县乡土志/魏绍周修;温广泰纂黑龙江府县志辑2 民国呼兰县志/廖飞鹏修;柯寅纂光绪阿勒楚喀乡土志/(清)廖飞鹏编黑龙江府县志辑3 民国吉林方正县志/杨步墀纂修民国宾县志/赵汝梅,德寿等修;朱衣点等纂民国珠河县志/孙荃芳修;宋景文纂黑龙江府县志辑4 民国绥化县志/常荫廷修;胡镜海等纂民国望奎县志/严兆霖修;张玉书等纂民国庆城县志/佚名纂修民国青冈县志/兆麟纂修民国安达县志/佚名纂黑龙江府县志辑5 -6 民国宁安县志/王世选修;梅文昭纂民国安达县志/高芝秀修;潘鸿威纂民国肇州县志略/张樾纂修康熙宁古塔志/(清)方拱乾纂修康熙宁古塔纪略/(清)吴桭臣纂修黑龙江府县志辑7 光绪三姓志/(清)佚名纂修民国吉林依兰县志/杨步墀纂修民国宝清县志/齐耀珷修;韩大光纂黑龙江府县志辑8 民国汤原县志略/伊双庆纂修民国桦川县志/郑士纯,朱衣点等纂修黑龙江府县志辑9 民国拜泉县志/张霖如修;胡乃新等纂民国林甸县志略/伊双庆纂修民国依安县志/梁岩修;何士举纂民国讷河县志/崔福坤修;丛绍卿纂黑龙江府县志辑10 民国瑷珲县志/孙蓉图修;徐希廉纂民国黑龙江通北设治局通志/熊良弼纂修民国嫩江县志/赵富安纂修民国布特哈志略/孟定恭纂民国景星县状况/佚名编上海府县志辑(全10册)1991年6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第一册嘉庆松江府志(一)第二册嘉庆松江府志(二)第三册光绪松江府续志第四册民国上海县志光绪重修华亭县志重修华亭县志拾补校讹第五册乾隆娄县志光绪娄县续志光绪南汇县志民国南汇县续志第六册光绪青浦县志民国青浦县续志第七册民国川沙县志康熙嘉定县志康熙嘉定县续志第八册光绪嘉定县志民国嘉定县续志第九册光绪宝山县志民国宝山县续志民国宝山县再续志光绪重修奉贤县志第十册光绪金山县志康熙崇明县志民国崇明县志江苏府县志辑(全68册)1991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第一册嘉庆新修江宁府志第二册同治续纂江宁府志第三册道光上元县志第四册同治上江两县志第五册光绪浦埤乘光绪靖江县志第六册光绪六合县志民国六合县续第七册同治苏州府志(一)第八册同治苏州府志(二)第九册同治苏州府志(三)第十册同治苏州府志(四)第十一册民国吴县志(一)第十二册民国吴县志(二)第十三册乾隆长洲县志第十四册乾隆元和县志第十五册道光崑新两县志第十六册光绪崐新两县续修合志(一)第十七册光绪崑新两县续修合志第十八册宣统太仓州镇洋县志第十九册民国镇洋县志雍正昭文县第二十册光绪吴江县续志乾隆吴江第二十一册康熙常熟县志第二十二册光绪常昭合志稿第二十三册乾隆震泽县志震泽县志续第二十四册光绪无锡金匮县志第二十五册光绪江陰县志第二十六册民国江陰县续志第二十七册乾隆镇江府志(一)第二十八册乾隆镇江府志(二)第二十九册光绪丹徒县志(一)第三十册光绪丹徒县志(二)第三十一册光绪丹阳县志民国应阳县第三十二册嘉庆溧阳县志光绪溧阳县第三十三册民国重修金壇县志光绪溧第三十四册民国高淳县志乾隆句容县第三十五册光绪续纂句容县志第三十六册康熙常州府志第三十七册光绪武進阳湖县志第三十八册光绪武阳志馀第三十九册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第四十册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光宣_ 第四十一册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一)第四十二册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二)第四十三册光绪增修甘泉县志(一)第四十四册光绪增修甘泉县志(二)第四十五册道光重修仪徵县志第四十六册嘉庆高郵州志道光续增高第四十七册光绪再续高郵州志民国三第四十八册咸丰重修兴化县志民国续_第四十九册民国宝應县志第五十册道光泰州志泰州新志刊谬民国续泰泰州志第五十一册光绪泰兴县志宣统泰兴县第五十二册光绪通州直隸州志第五十三册民国南通县图志光绪海第五十四册光绪淮安府志第五十五册同汉重修山阳县志民国续第五十六册光绪安东县志民国泗阳县第五十七册民国重修沐阳县志乾隆重第五十八册光绪盱眙县志稿民国宿遷_第五十九册光绪盐城县志民国续修盐第六十册民国阜宁县新志嘉庆东臺第六十一册同治徐州府志第六十二册民国铜山县志第六十三册民国沛县志咸丰邳州志第六十四册嘉庆海州直隸州志道光云第六十五册光绪丰县志光绪睢宁县志第六十六册乾隆江都县志嘉庆江都县第六十七册光绪江都县志民国江都县第六十八册民国泰县志稿浙江府县志辑(全68册)200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第一册民国杭州府志. 一第二册民国杭州府志. 二第三册民国杭州府志. 三第四册康熙钱塘县志嘉庆钱塘县志补第五册康熙仁和县志嘉庆余杭县志光绪余杭县志稿第六册光绪富阳县志富阳县新旧志校记富阳县新志补正民国昌化县志第七册宣统临安县志临安县志补第八册光绪严州府志第九册民国建德县志民国寿昌县志第十册光绪於潜县志光绪淳安县志民国遂安县志第十一册康熙萧山县志第十二册光绪嘉兴府志. 一第十三册光绪嘉兴府志. 二第十四册光绪嘉兴府志. 三第十五册光绪嘉兴县志第十六册民国鄞县通志. 一第十七册民国鄞县通志. 二第十八册民国鄞县通志. 三康熙鄞县志第十九册乾隆桐庐县志光绪重修嘉善县志校勘光绪嘉善县志剳记第二十册光绪平湖县志民国平湖县续志第二十一册康熙海盐县志海盐县志补遗光绪海盐县志第二十二册民国海宁州志稿第二十三册光绪桐乡县志第二十四册同治湖州府志. 1第二十五册同治湖州府志. 2第二十六册光绪石门县志光绪乌程县志第二十七册光绪分水县志民国续修分水县志光绪归安县志第二十八册同治长兴县志民国德清县新志第二十九册同治安吉县志道光武康县志第三十册同治孝丰县志雍正宁波府志第三十一册光绪奉化县志民国奉化新志万历秀水县志康熙秀水县志第三十二册民国天台县志稿第三十三册民国象山县志象山县志文存疑第三十四册民国南田县志民国镇海县志镇海县新志备稿第三十五册光绪慈溪县志. 1第三十六册光绪慈溪县志. 2。
广东省二轮市县区志出版104部
作者: 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作者机构: 不详出版物刊名: 中国地方志年鉴页码: 63-64页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主题词: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出版;广州市天河区;《清远市志》;深圳市南山区;县区;《廉江市志》摘要:至12月,广东省共出版二轮市、县、区志104部,分别为《广州市志》《广州市越秀区志》《广州市东山区志》《广州市荔湾区志》《广州市芳村区志》《广州市海珠区志》《广州市白云区志》《广州市天河区志》《广州市黄埔区志》《番禺市志》《花都市志》《从化市志》《增城市志》《深圳市志·政党政权卷》《深圳市志·法制政务卷》《深圳市志·经济管理卷》《深圳市志·第一二产业卷》《深圳市志·第三产业卷》《深圳市志·教科文卫卷》《深圳市盐田区志》《深圳市宝安区志》《深圳市龙岗区志》《深圳市南山区志》《深圳市福田区志》《深圳市罗湖区志》《珠海市香洲区志》《斗门县志》《澄海市志》《潮阳市志》《南澳县志》《佛山市志》《佛山市城区志》《佛山市石湾区志》《南海市志》《高明市志》《韶关市志》《韶关市武江区志》《韶关市浈江北江区志》《曲江县志》《乐昌市志》《南雄市志》《仁化县志》《始兴县志》《翁源县志》《乳源瑶族自治县志》《新丰县志》《河源市志》《河源市源城区志》《东源县志》《连平县志》《龙川县志》《梅州市志》《梅州市梅江区志》《兴宁市志》《梅县志》《平远县志》《蕉岭县志》《大埔县志》《丰顺县志》《五华县志》《惠州市惠城区志》《博罗县志》《龙门县志》《汕尾市志》《汕尾市城区志》《海丰县志》《中山市志》《江门市志》《江门市江海区志》《江门市蓬江区志》《恩平市志》《台山市志》《阳江市志》《阳东县志》《湛江市志》《湛江市霞山区志》《湛江市赤坎区志》《湛江市坡头区志》《廉江市志》《信宜市志》《肇庆市端州区志》《肇庆市鼎湖区志》《广宁县志》《德庆县志》《怀集县志》《清远市志》《清远市清城区志》《清新县志》《连州市志》《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志》《连南瑶族自治县志》《潮州市湘桥区志》《潮安县志》《饶平县志》《普宁市志》《揭西县志》《揭东县志》《惠来县志》《云浮市志》《云浮市云城区志》《罗定市志》《新兴县志》《郁南县志》《云安县志》。
中秋节的习俗介绍
中秋节的习俗介绍中秋节的习俗介绍篇一:中秋节为什么吃芋头据说,北方农村在八月十五祭神时,有一款贡品就是芋头。
整个芋头煮熟装在碟上,或是米粉芋(加入芋头煮成的米粉汤)装在大碗里摆在供桌上,以此来祭谢土地神。
现在这种谢神仪式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吃芋头的习俗却留传了下来。
南方人在中秋节祭月时使用芋头,据说是纪念元末为推翻元朝蒙古人暴虐的统治,在八月十五夜晚的汉族的人起义。
流传至今还有很多地方在中秋节吃芋头。
您也不妨一试,挡不住福气就会冲过来并且,中秋食芋头,在不少地方民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
剥芋而食之,倒还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
其实芋头在中西医看来,都有很好的营养价值。
而毛芋又叫芋艿,在古时候称蹲鸱,因其外形如鸱鸟下蹲而得名。
俗称芋头、芋子、毛芋。
中医认为,芋头性味辛,平滑,具有解毒、消肿、益脾胃,调中气的功效,可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芋头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
芋头中丰富的营养,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可作为防治肿瘤的常用药膳主食。
芋头中含有一种黏液蛋白,被人体吸收后能产生免疫球蛋白,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以上是中秋节为什么吃芋头的内容介绍,希望能增强您对中秋节习俗的了解,对您有所帮助。
篇二:中秋节吃什么食物好1、月饼吃月饼“中秋佳节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
每当风清月朗、桂香沁人之际,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别有风味。
月饼作为一种形如圆月、内含佳馅的食品,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
诗人兼品味家的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
到了元朝末年,月饼已成为中秋节日美点。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
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2、螃蟹因为菊黄蟹肥秋正浓~秋风送爽中迈入农历九月,肥美的大闸蟹早已“横行”深圳。
俗话说“九月团脐十月尖”,就是指农历九月雌蟹最佳,到了农历十月雄蟹当道。
乳源县概况
乳源瑶族自治县概况乳源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区西部31公里处,东邻武江区,西连阳山县,南毗英德市,北与乐昌市接壤,西北角与湖南宜章县相依。
是广东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
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置乳源县。
因县北丰岗岭溶洞产钟乳,穴中有源泉流而得名。
1963年10月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总面积22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万多公顷,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现辖9个镇,115个村(居)委会,1082个自然村。
其中,丘陵平原镇有乳城、一六、桂头3个镇,石灰岩山区镇有大桥、洛阳、大布3个镇,瑶族聚居地有必背、游溪、东坪3个镇。
总人口20.5万,其中农业人口16.5万;瑶族人口2.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12.2%。
乳源县地处中亚热带山地,溶蚀高原地貌显著,多峡谷,境内森林、水力、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全县森林面积13.7万公顷,占全县面积的77.58%,活立木蓄积量556万立方米,是广东省林业基地之一,是广东省林业生态县。
动植物品种繁多,有高等植物1158种,兽类100多种,县境北部的青溪洞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之一。
水力资源非常丰富,理论蕴藏量在56万千瓦以上。
省内库容排名第三的南水水库,蓄水量达12亿立方米,水面面积0.33万公顷,水质非常清澈,已逐步开发为旅游和水产养殖基地。
矿产有黑色金属、稀有金属、高岭土等27种。
境内还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有集雄、奇、险、峻、秀于一身的美丽峡谷——广东大峡谷;有终日云雾缭绕的广东最高峰——石坑崆;有美国、越南、泰国、法国等国家过山瑶的发祥地——必背瑶寨;有地球同纬度上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有中国佛教五大禅宗之一云门宗发祥地——云门寺;有碧波荡漾、风光秀丽的广东第三大人工湖——南水湖;还有号称“中华第一洞”的通天箩等等。
乳源是瑶族聚散地之一。
唐代,乳源已有瑶族先民聚居。
明代,“民稀瑶夥”,瑶族多于汉族,形成“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局面,乳源瑶山(含原曲江、乐昌所辖的瑶山)就属于这种小集中地区。
广东省县志目录
广东省县志目录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万江区志》2010版.pdf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东城区志》2011版.pdf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南城区志》2015版.pdf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志1979-2000》上册2013版.pdf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志1979-2000》下册2013版.pdf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志1979-2000》中册2013版.pdf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志》1995版.pdf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莞城志》2011版.pdf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市东区志》2014版.pdf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市南区志》2017版.pdf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市志1979-2005》上册2012版.pdf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市志1979-2005》下册2012版.pdf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市志》上册1997版.pdf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市志》下册1997版.pdf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县志》2011版.pdf广东省云浮市《云浮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云浮市《云浮市云城区志1979-2000》2012版.pdf 广东省云浮市《云浮市志》2012版.pdf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志1979-2000》2012版.pdf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志》1993版.pdf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志1979-2003》2012版.pdf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城区志1984-2002》2012版.pdf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志1979-2002》第一册2011版.pdf 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志1979-2002》第三册2011版.pdf 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志1979-2002》第二册2011版.pdf 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志1979-2002》第四册2011版.pdf 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志》上册1994版.pdf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志》下册1994版.pdf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石湾区志1984-2002》2012版.pdf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县志》2000版.pdf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市志1979-2002》2009版.pdf广东省佛山市《西樵山旅游度假区志》2009版.pdf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县志》1996版.pdf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县志》1999版.pdf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市志1981-2002》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市志1979-2004》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保税区志》2002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东山区志1991-2005》2008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东山区志》1999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天河区志1991-2000》2008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天河区志》1998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1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2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3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4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5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6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7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8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9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 大事记》1999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0 政权政务》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1 地方组织卷》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2 公安志检察志审判志司法行政志》1998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3 军事志》1995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4 教育志科学技术志社会科学志》1999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5 体育志卫生志》1997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6 文化志文物志出版志报业志广播电视志》1999版.pdf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7 社会卷》1998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8 华侨穗港澳关系志》1996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9 人物志》1996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2 自然地理志建置志人口志区县概况》1998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3 城建志》1995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4 交通邮电志》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5 上工业志》1998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5 下工业志》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6 商业志》1996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7 外经贸综述外经志外贸志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志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志》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8 农业志》1996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9 上经济管理综述计划管理志统计志劳动志物资志物价志工商行政管理志标准计量管理志》1999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9 下财政税务金融审计志》1999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末本届修志始末附录》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首总目录总述》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海珠区志1991-2000》2012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海珠区志1991-2000》2012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海珠区志》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白云区志1996-2000》2012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芳村区志1991-2005》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芳村区志》1997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荔湾区志》1998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越秀区志1991-2005》2009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越秀区志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黄埔区志1991-2000》2012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黄埔区志》1999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志1991-2000》2004版.pdf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志》1993版.pdf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市志1992-2000》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花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市志1993-2000》2010版.pdf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志》2001版.pdf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志》2003版.pdf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市志》一2008年版.pdf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市志》三2008年版.pdf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市志》二2008年版.pdf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市志》四2008年版.pdf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市惠城区志1988-2002》2012版.pdf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志》2007版.pdf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县志》2003版.pdf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志1979-2004》2011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志》2002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志1992-2010》2012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志1979-2003》2005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县志1986-1991》2005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县志》1993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县桂岭区志》1987.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县霖磐区志》1987.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县白塔区志》1987.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县磐东区志》1987.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县新亨区志》1987.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县玉湖区志》1987.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市志1992-2004》2013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市榕城区志》1999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志1989-2004》201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志1979-2005》201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志1979-2000》2010版.pdf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志》199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县志》1992版.pdf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志》1992版.pdf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志》1993版.pdf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志1979-2000》2010版.pdf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市志1979-2000》上册201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市志1979-2000》下册201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市志》上册1999版.pdf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市志》下册1999版.pdf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市志》中册1999版.pdf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市梅江区志1988-2000》2011版.pdf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志》1992版.pdf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志》2000版.pdf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志1979-2000》上册2013版.pdf 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志1979-2000》下册2013版.pdf 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志第一册》1999版.pdf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志第三册》1999版.pdf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志第二册》1999版.pdf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志第四册》1999版.pdf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濠江区志》2013版.pdf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龙湖区志1979-2003》2013版.pdf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县志》1997版.pdf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市志1979-2003》上册2012版.pdf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市志1979-2003》下册2012版.pdf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县志》1992版.pdf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市志》2012版.pdf广东省汕尾市《汕尾市城区志1988-2007》2012版.pdf广东省汕尾市《汕尾市志》上册2013版.pdf广东省汕尾市《汕尾市志》下册2013版.pdf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志1988-2004》2012版.pdf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志》上2005版.pdf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志》下2005版.pdf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县志》2007版.pdf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志1988-2004》2012.12.pdf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县志》1998版.pdf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县志》上册2002版.pdf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县志》下册2002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县志》2004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志1979-2004》2012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县志》1998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志1979-2000》上册2011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志1979-2000》下册2011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志1979-2000》中册2011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志》上册1998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志》下册1998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江海区志》2012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蓬江区志1984-2004》2012版.pdf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县志》2001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地区志》上册2012.01.pdf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地区志》下册2012.01.pdf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志1988-2004》2012版.pdf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志》1999版.pdf广东省河源市《河源县志》2000版.pdf广东省河源市《河源市志》上册2012版.pdf广东省河源市《河源市志》下册2012版.pdf广东省河源市《河源市源城区志1988-2003》2012版.pdf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志》2001版.pdf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志1979-2004》2012版.pdf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县志》1997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保税区管理志》2005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南山区志》上册2012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南山区志》下册2012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信息志1984-2000》2001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改革开放卷》2014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政党政权卷》2009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教科文卫卷》2004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法制政务卷》2006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社会风俗卷》2014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第一二产业卷》2008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第三产业卷》2011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经济管理志》2007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盐田区志》2011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福田区志》2010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罗湖区志》2013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龙岗区志1993-2003》上册2012版.pdf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龙岗区志1993-2003》下册2012版.pdf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县志1988-2005》2012版.pdf广东省清远市《清远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清远市《清远市志1988-2003》上册2012版.pdf广东省清远市《清远市志1988-2003》下册2012版.pdf广东省清远市《清远市清城区志》2012版.pdf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县志》2006版.pdf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志1979-2004》2012版.pdf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志》1996版.pdf广东省清远市《连县志》1985版.pdf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志1979-2005》2010版.pdf 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志》1997版.pdf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志》2011版.pdf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志》2003版.pdf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县志》2001版.pdf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志1979-2000》2014版.pdf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志1979-2005》2012版.pdf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志》2000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海康县志》2005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湛江市坡头区志》2013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湛江市志》上册2004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湛江市志》下册2004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湛江市赤坎区志》2013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湛江市霞山区志》2012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湛江市麻章区志》2013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志》2010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湛江郊区简志》1997版.pdf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志1989-2005》2013版.pdf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志》2003版.pdf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志1992-2005》2011版.pdf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市志1992-2005》上册2014版.pdf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市志1992-2005》下册2014版.pdf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市志》上册1995版.pdf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市志》下册1995版.pdf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市枫溪区志1996-2010》2013版.pdf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市湘桥区志》2013版.pdf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志1979-2005》2011版.pdf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县志1991-2000》2012版.pdf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县志》2001版.pdf广东省珠海市《珠海市志》2001版.pdf广东省珠海市《珠海市香洲区志》上册2012版.pdf广东省珠海市《珠海市香洲区志》下册2012版.pdf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志》1998版.pdf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志1979-2000》2012版.pdf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志》1996版.pdf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志1979-2000》2012版.pdf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志》1993版.pdf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市大旺简志》2008版.pdf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市志》1996版.pdf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市志》上册1999版.pdf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市志》下册1999版.pdf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市端州区志》2012版.pdf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市鼎湖区志》2012版.pdf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县志》1996版.pdf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县志》1993版.pdf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志1979-2000》2012版.pdf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县志》1996版.pdf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志1979-2000》2014版.pdf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志1979-2000》2013版.pdf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志》2000版.pdf广东省茂名市《茂名市志》上册1997版.pdf广东省茂名市《茂名市志》下册1997版.pdf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县志1》2006版.pdf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县志2》2006版.pdf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县志1988-2000》2008版.pdf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县志》1996版.pdf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志1979-2000》2013版.pdf广东省阳江市《阳春简志》1990版.pdf广东省阳江市《阳江县志》2000版.pdf广东省阳江市《阳江市志1988-2000》上册2010版.pdf广东省阳江市《阳江市志1988-2000》下册2010版.pdf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志1988-2000》2010版.pdf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志1990—2003》2011版.pdf 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志》1997版.pdf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志1979-2000》2014版.pdf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志》1992版.pdf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县志》1991版.pdf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志》2011版.pdf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志1990-2000》2011版.pdf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志》1997版.pdf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志1979-2005》2011版.pdf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志》1998版.pdf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志》1997版.pdf广东省韶关市《韶关市志1988-2000》上册2011版.pdf 广东省韶关市《韶关市志1988-2000》下册2011版.pdf 广东省韶关市《韶关市志》上册2001版.pdf广东省韶关市《韶关市志》下册2001版.pdf广东省韶关市《韶关市志》中册2001版.pdf广东省韶关市《韶关市武江区志》2009版.pdf广东省韶关市《韶关市浈江区志》2012版.pdf。
乳源
境内水力、森林、矿产、旅游等自然 资源丰富。水力资源理论开发蕴藏量达48 万千瓦;现已探明矿产有27种,矿床143 个,主要有锡、锑、钨、铁、煤、汞、硅 石、重晶石、花岗石、石灰石、钾长石、 重稀土等,其中石灰石储量100亿吨,花 岗石2.5亿吨,钾长石1.2亿吨。 野生动植 物资源丰富,仅兽类就有100多种,其中 有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华南虎、云 豹、黄腹角雉、黑鹿、蟒蛇和二类的短尾 猴、黑熊、大灵猫、苏门羚、穿山甲等共 16种。县境北缘的青溪洞珍贵动物自然保 护区,是广东省十大自然保护区之一;植 物种类有2000多种,具有高等植物178科, 611属,1158种,其中乔木树种73科181属 473种,占广东大陆树种的80%,国家保 护的25种,占全国67种的37%,有一级保 护植物红豆杉、伯乐树、福建柏、长苞铁 彬、观光木、广东松等以及药用植物资源 207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1%,活立木 蓄积量达534万立方米。
玫瑰茄生产基地位于海拔500米 以上的乳源瑶族自治县高寒山区必 背镇。产地昼夜温差大(约10℃以 上),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350小时, 年平均气温为17℃,年均降雨量为 1752毫米。该基地土地肥沃,远离 矿山和村落,周围没有工业和生活 污染源的影响,空气清新,大气环 境质量好。 该县研制的玫瑰茶系列 产品是色、香、味俱佳的纯天然保 健饮品,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 机酸、维生素C、多种氨基酸、大 量天然色素及多种矿物质。其中最 突出的是木槿酸,被认为对治疗心 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有一 定疗效,对肠、子宫肌肉有解痉作 用,还有驱虫效果,并能促进胆汁 分泌、降低血液浓度、刺激肠蠕动。 具有清凉解毒、开胃生津、利尿解 毒、抑制细菌等功效,非常适合烟 酒人士,以及在有刺激性气体岗位 作业的工人作清凉饮料。
广东乳源观澜书院浅析
广东乳源观澜书院浅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广东乳源观澜书院历史渊源的梳理、建筑形制特色的分析、书院功能作用的论述,展现观澜书院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关键词:乳源;书院;历史渊源;建筑形制;功能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guangdong ruyuan mission hills college history origin of carding,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al form,the effect of function of college, this paper reveals the history of mission hills academy, artistic and scientific value.key words: milk source; The academy; Historical origin; Architectural form. function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观澜书院,因书院前方有一条自西南流向东北的武江河支流大桥溪,故取名“观澜书院”。
2012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观澜书院是乳源地区至今保存较完好的唯一一间古书院,是乳源客家文化,特别是客家教育文化的重要载体。
建筑规制完整严谨,内设戏台,为乳源县古代书院建筑的典范。
书院制作工艺精致,特别是木结构构件是清代早期乳源地区的代表作。
1 观澜书院历史渊源据清康熙二十六年《乳源县志》记载,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置乳源县。
乳源县境内,现断断续续分布着共20多公里长的岭南通往中原的西京古道。
古道沿途,至今仍存留着许多的古石拱桥、古石凉亭和古书院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充分说明了当时乳源经济文化商贸往来的繁荣景况。
西京古道在古代一直起到了沟通南北的作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
乳源县志
乳源县志第三章姓氏第一节姓氏户数姓氏是宗族的徽章。
随社会发展,人口迁徙,县境姓氏逐渐增多。
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有汉、瑶、畲、壮、满、土家、蒙古、回族等225姓,其中单字223姓,复字2姓。
全县34992户中,2000户以上的姓(按户主计)有陈、赵、张;1000户以上,20000户以下的有王、邓、叶、许、李、林、黄7姓;600户以上,1000户以下有丘、欧、刘、冯、吴、罗、杨、钟、侯、谢10姓;其余姓氏均在500户以下,其中独户姓48户。
据1941年大部分瑶区村庄的调查(只调查乳源、曲江大部分瑶民,但对乐昌县管辖的瑶民统计较少),瑶族有赵、邓、盘、王、邝、李、邵、冯8姓,其中赵姓(按户主统计,下同)户数占71%,邓姓占15.5%,盘姓占4.6%,其余5姓15户,占3%。
1985年进行全县调查,瑶族有赵、邓、盘、冯、王、邵、邝、李、黄、吴、庞11姓,其中赵姓占58.4%,邓姓占17%,盘姓16%,冯姓3.2%,王姓2.8%,其余6姓为2.5%。
1990年人口普查,赵姓占瑶区瑶民总户数的57.82%,邓姓占17.66%,盘姓占16.35%,冯姓占3.87%,王姓占2.47%,其余10姓占1.83%。
1985年至1990年外县迁入乳源的瑶民有傅、赖、钟、郑四姓各1户22人。
下列各姓氏和户数:,二画刁1户丁16户三画于3户马207户万3户四画王1026户文505户牛1户方7户毛24户仇1户韦7户孔48户贝4户区2户尹3户五画石4户左2户丘631户邓1187户叶280户古22户甘13户龙24户冯699户卢52户包6户白14户艾1户宁14户田21户冉1户申1户史3户六画江537户关16户庄9户成26户吕16户许1356户朱472户刘941户汤14户伍53户邝84户孙35户华9户向6户池26户毕1户乔3户曲2户任2户齐2户米3户老1户安1户七画何203户肖225户李1869户吴651户宋100户杜87户麦46户沙1户岑5户余402户邬5户沈46户巫38户谷3户苏16户连35户余1户严5户希3户阳2户辛1户汪1户阮24户杨888户八画张2147户陈2315户周284户范34户林1773户罗738户邹433户幸4户欧611户陆12户邵11户官57户练2户房1户宗1户卓32户尚2户苌1户孟2户枚1户金2户冼1户易13户武1户岳1户庞16户九画柯5户骆148户赵2205户钟716户郑400户胡327户祝3户段5户姜5户施2户凃53户贺3户神19户姚23户洪9户项2户封4户郎3户闻1户药1户宫1户冠1户南2户饶350户费1户娄1户十画聂69户袁118户唐90户夏16户徐108户高81户莫199户凌24户秦239户侯785户顾3户栾3户柴1户钱6户郜1户敖1户翁2户郝1户展1户倪5户殷1户泰1户容4户柳2户十一画梁183户陶4户黄1960户郭60户曹170户盘526户龚63户雪1户崔6户巢1户戚7户盛1户康5户章2户阎1户银1户符2户十二画谢803户彭162户曾514户舒3户游8户程3户温194户董12户韩2户鲁10户童46户植7户嵇4户喻2户焦1户蒋11户揭1户傅571户赖397户十三画詹18户源1户楚2户简55户蓝85户雷76户蒙25户鲍25户阙69户甄1户路1户靳1户十四画谭214户廖524户熊31户裴4户蔚1户缪5户蔡112户臧1户十五画膝1户潘211户禤22户黎97户颜2户樊1户十六画薛8户霍2户十七画魏31户戴6户复姓欧阳7户司徒5户第二节乳源主要姓氏的来源乳源瑶族的赵、盘、冯等姓是从湖南、福建、肇庆等处迁来的,距今200~500年。
乳源瑶族自治
乳源瑶族自治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区西部31千米处,东邻武江区,西连阳山县,南毗英德市,北与乐昌市接壤,西北角与湖南宜章县相依。
全县总面积2227平方千米,总人口20.5万人(2006年),其中农业人口16.5万;瑶族人口2.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12.2%。
地处中亚热带山地,溶蚀高原地貌显著,多峡谷,境内森林、水力、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乳源位于南岭山脉南麓,贯穿弧形山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西北部、西部峰峦环峙,属高山地带,溶蚀高原地貌显著,是韶关市主要石灰岩地区之一。
主要河流有由乐昌流入县境东北角,经桂头镇流向韶关的武江河;发源于县境西北与阳山交界的丫叉顶,由西向东流入南水水库,穿过县城,汇入北江的乳江河(又称南水河);发源于县境西北面与湖南省宜章县交界的猛坑石东麓,由西北向东南经大坪、大桥、必背、桂头流入武江的杨溪河;发源于天井山北麓的蚁岩,由北向南流经洛阳、大布汇入英德市的大潭河。
1999年,乳源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同年,夺得了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大禹杯";2003年,乳源被评为"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2005年,乳源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乳源,历史悠久,风光秀丽,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被誉为"粤北瑶山的一颗明珠",正成为国内外、港澳台等社会人士投资置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娱乐保健的首选之地。
广东大峡谷旅游景区精选境内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国内罕见、景色神奇,集雄、奇、险、峻、秀为一体的广东乳源大峡谷;有全国重点寺观,中国佛教五大禅宗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千年古刹云门寺;有风光旖旎,民风淳朴,瑶族风情令人陶醉的必背瑶寨;有海拔1902米岭南第一高峰的石坑崆和拥有10多万亩原始森林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有常年碧波荡漾,水面面积达5.5万亩的南水湖;有地貌奇特、人迹罕见的地下森林"通天箩";有巧夺天工的仙人桥和中国最大的旅游观光和养殖一体的鸵鸟养殖场等生态旅游景区;县城附近还有国公岩、白石岩、双峰山等景观和温泉度假区等。
从乳源大布峒看瑶族聚居区地名的地理文化特色
第40卷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40第2期JournalofHube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No.2ꎬ2020从乳源大布峒看瑶族聚居区地名的地理文化特色李庆福1ꎬ高㊀贝2(1 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ꎬ湖北武汉㊀430074ꎻ2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ꎬ湖北武汉㊀430074) 摘㊀要 ㊀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ꎬ也是一个迁徙不定的民族ꎮ 千家峒 是瑶族迁徙途中的驿站ꎮ漫长的迁徙道路ꎬ短暂的家园ꎬ暂息的驿站自然不止一个ꎬ 南京十宝店 广西柳州石河县 湖南龙窖山 等处都有千家峒ꎮ据典籍记载ꎬ早在南北朝时期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区大布县境内就有瑶人活动的痕迹ꎮ大布县四周山峰林立ꎬ中部盆地内有一大片肥沃的土地ꎬ一条大布河贯穿其中ꎬ还有韭菜岭㊁鹅颈㊁石壁底㊁石壁面等特殊地名ꎬ这些都与瑶族民间传说中的千家峒相符合ꎮ经过多方面的考证ꎬ我们基本上可以判断乳源大布是瑶族 千家峒 之一ꎮ关键词 ㊀瑶族ꎻ千家峒ꎻ地名中图分类号 G07㊀㊀ 文献标识码 A㊀㊀ 文章编号 2096 ̄3130(2020)02 ̄0043 ̄05doi:10.3969/j.issn.2096-3130.2020.02.008㊀㊀瑶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ꎮ今乳源瑶族自治县ꎬ古时分属乳源㊁曲江㊁乐昌三县管辖ꎬ亦属熙平地ꎬ深山大岭众多ꎬ瑶族在此繁衍生息有着相当长的历史ꎮ有关乳源瑶族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ꎮ南朝«梁书 张瓒传»卷三十四:大同九年(536)ꎬ 为使持节都督湘㊁桂㊁东宁三州诸军事ꎬ湘州刺史ꎬ州界零陵ꎬ衡阳等郡ꎬ有莫瑶蛮者ꎬ依山险为居ꎬ历政不宾服ꎬ因此向化ꎮ 又«梁书 兰钦列»:梁大同元年(527)ꎬ 双假钦节ꎬ都督衡州三郡兵ꎬ讨桂阳㊁阳山㊁始兴叛蛮ꎮ 当时ꎬ乳源境地分属乐昌和曲江ꎬ乐昌曲江又属始兴郡管辖ꎮ可见此时乳源境内已有大量瑶民居住并形成一定的反抗力量ꎮ此后ꎬ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乳源瑶族的资料记载ꎮ康熙二年裘秉钫修«乳源县志»卷八载: 瑶人一种ꎬ惟盘姓八十余户ꎬ别姓亦八十余户 总计之有黄茶山瑶㊁内外西山瑶㊁小水瑶㊁大东山瑶㊁乌石瑶㊁月坪瑶㊁赤溪水瑶㊁牛婆峒瑶ꎮ 牛婆峒位于大布镇境内ꎬ可见大布镇一带也自古便有瑶人在此活动ꎮ明代ꎬ牛婆峒瑶人繁衍生息㊁发展壮大ꎬ朝廷在此屯驻瑶兵ꎬ管辖乳源㊁英德㊁连阳㊁清远边境ꎮ这为大布县存在千家峒的可能性提供了历史依据ꎮ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ꎬ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大布的地形㊁地名ꎬ进一步论证大布存在千家峒的可能性ꎮ大布镇地处粤北山区岭南山脉深处ꎬ东与武江区江湾镇交界ꎬ南与英德市波罗镇相邻ꎬ西㊁北与本县洛阳镇相连ꎬ四周山峰林立ꎬ沟壑纵横ꎬ平均海拔600多米ꎮ据瑶族民间流传的歌谣和传说所记载ꎬ千家峒的地形特征除了上文提到的四周山峰林立外ꎬ还有三点:峒内有数十里平地ꎻ一条大河贯于峒中ꎻ一个石洞通往外界ꎮ大布镇的地形基本符合这四个特点ꎮ大布镇境内高山林立ꎬ北部较大的山峰有骑马峰㊁长埂㊁九曲岭㊁黄牛头㊁石漕大沥㊁石加洞㊁天门岭㊁正坑尾㊁石岩寮㊁狗子脑㊁长冲㊁黄泥地㊁江结寮㊁金竹岭顶㊁桐木坑㊁冬天蜡竹㊁乐古坳㊁尖峰笔㊁坟头坳㊁茶花地㊁西寨等ꎻ东部及东南部有大陂头㊁滑坑㊁三磨岌㊁闸子崎㊁阎罗头㊁焦窝顶㊁下洞凹㊁十二旗ꎻ西部㊁西南部高山有青沟角㊁尿洞坑㊁大崩岗大墩顶㊁黄泥塘㊁磨龙头㊁大冈岐㊁架把坑㊁沙帽山㊁单竹坑㊁鹞婆石㊁天堂埂㊁黄竹坑㊁茶山㊁鹞婆山ꎮ其中北部的乐古坳海拔1176米ꎬ东南部的闸子崎海拔1225米㊁阎罗头海拔1239米ꎬ这些崇山峻岭呈环抱式将整个大布围绕起来ꎮ大布镇中间是一片山间盆地ꎬ被当地人称为[收稿日期]㊀2019 12 17[作者简介]㊀李庆福ꎬ男ꎬ瑶族ꎬ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人ꎬ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ꎻ高贝ꎬ女ꎬ湖北孝感人ꎬ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2018级硕士生ꎮ34峒 ꎮ该峒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ꎬ纵长大约10公里ꎬ宽大约5公里ꎬ内有一大片肥沃平坦的土地ꎬ还有一些零散分布的大块良田ꎮ瑶人就是在此居住生息ꎬ刀耕火种ꎬ人口逐渐发展ꎬ形成了 千家峒 ꎮ贯穿大布镇中心地区的河流是大布河ꎬ连江左岸支流ꎬ发源于大布镇东部的三磨岌ꎬ流经夹水㊁英明ꎬ至埕头出境ꎮ河流由北向南呈阶梯状下降ꎬ于英德市浛洸镇曾屋附近汇入连江ꎮ大布境内河长16千米ꎬ流域面积59平方千米ꎬ多年平均流量2.57立平方米/秒ꎮ上游河陡滩急ꎬ有著名的大峡谷地貌ꎬ至埕头谷口ꎬ河水一泻千里ꎬ垂直飞入220多米深的大峡谷ꎬ形成广东最大的埕头大瀑布ꎮ连江在隋唐时期上游连州至阳山段称湟水ꎬ阳山至英德江口嘴段为洭水ꎮ«水经注»: 洭水出关(洭浦关)ꎬ右合溱水谓之洭口ꎮ 即洭水出洭浦关后与溱水汇合成北江ꎮ今连州市东坡镇仍有湟水村ꎮ连江应该是古代瑶族南下广东连州㊁连南㊁乳源或北上湖南江华㊁广西贺州等地的一个主要通道ꎮ一㊁镇名考地名是文化的符号ꎬ文化是地名的轨道ꎮ好比镜子或影集ꎬ不同民族的地名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ꎮ [1]乳源大布这一地名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明代ꎬ«乳源县志»中记载到:明朝年间ꎬ乳源县三乡十五里合并为六都ꎬ包括斗门都(洲头㊁清江二里)㊁利井都(宜寿㊁大布二里)等ꎮ更早时期称大富里或蛮峒㊁瑶峒ꎮ大布的来历则众说纷纭ꎬ有人说因埕头大瀑布而简称大布ꎻ有人认为大布地形似一块大衣布ꎬ故称大布ꎻ还有一种较为可靠的说法:明中叶时期ꎬ由于贸易经济的发展ꎬ在乳源县和英德县交界处的大布境内有一处名为阿汝坑(现埕头村)的贸易墟市ꎬ其中有一间较大的商铺ꎬ在当地十分有名ꎬ故人们直接用 大铺墟 来代称阿汝墟ꎬ后谐音读为 大布墟 ꎮ据«乳源县志»记载ꎬ弘治年间ꎬ瑶人李本琛从肇庆调防乳源ꎬ驻大布牛婆洞ꎬ后在该地扎根立业ꎬ成为牛婆峒开村鼻祖ꎮ清朝时期ꎬ乳源县28个较大瑶寨中就有牛婆峒和大布ꎮ二㊁山村名考牛汝辰先生强调地名 反映生态环境 反映民族习尚 [2]ꎬ地名体现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ꎮ大布镇境内不少山岭名㊁村名都与瑶族传说相符ꎬ如位于上峒的石子岭㊁鹅颈ꎬ中峒的马岭㊁罗屋ꎬ下峒的赵屋㊁塘下㊁桥背ꎮ另外千家峒境内和周边还有 莲塘 ㊁杉木坝㊁鸭婆山㊁韭菜㊁石壁底㊁石壁面等山村名ꎮ石岭ꎮ又叫石子玲ꎮ紧挨田心村ꎬ在其东北方向ꎮ«千家峒歌»唱到: 日上东山白石岭ꎬ半边当日半边阴ꎬ红光撒满三江口ꎬ青山添彩水染金ꎮ日上东山白石岭ꎬ峒里荘稼壮又青ꎬ千家担禾门前晒ꎬ日下西山担回厅ꎮ日上东山白石岭ꎬ水过龙门石谷中ꎬ日落山阴映江水ꎬ弯弯河水似金龙ꎮ杉木坝㊁松木坝ꎮ离英明村1.5公里ꎬ筑坝蓄水大布河后ꎬ可以灌溉周边鹅颈㊁马岭㊁上张屋等村的稻田ꎮ以当地的杉木㊁松木命名ꎬ切合自然景物特征ꎬ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ꎮ马岭ꎮ村名ꎮ现有101人居住ꎬ该村后有马山ꎬ像马形状ꎬ是千家峒内主要山名之一ꎮ以 马 的形象命名山岭ꎬ含有一定的审美情趣ꎮ鹅颈ꎮ村名ꎮ居民皆为李姓ꎬ从蛮洞坑迁至此地ꎮ«千家峒流水记»记载有这个地名ꎬ瑶族同胞在鹅颈附近耕种许多大田ꎬ所产稻谷有花生大ꎬ是瑶族人民的主食ꎮ瑶族人民居住在千家峒内丰衣足食ꎬ自给自足ꎬ过着桃花源式的生活ꎮ石壁面㊁石壁底ꎮ是大布千家峒特有的地理名词ꎬ根据广西贺州市黄洞瑶族乡赵有福㊁赵贵府ꎬ广西金秀大瑶山尤棉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赵富金介绍ꎬ石壁面㊁石壁底是瑶族 漂洋过海 登岸地ꎬ 还盘王愿 传统宗教祭祀仪式形成的初始地ꎬ由于不同瑶族支系到达石壁面ꎮ石壁底时间不一ꎬ 还盘王愿 时的祭祀仪式和祭祀物品也有区别ꎬ而且一定不能混淆ꎬ否则会有天灾人祸ꎮ手抄本«千家峒路引»载: 广西柳州府所管石河县ꎬ离城160里ꎬ以前石壁果是千家峒ꎬ今人改唤石壁峒ꎬ 串过石顶入到火把峒ꎬ就到了千家峒ꎮ 广西金秀«瑶有韵探牌 根字底»介绍: 瑶人飘洋过海上岸后定居石壁ꎬ分为石壁上段石面人ꎬ石壁下段石底人ꎮ 盘瑶博物馆 尤绵祖籍圣地 介绍: 两千多年过去了ꎬ当时居住的村名㊁山名均已遗忘ꎬ唯有石壁底ꎬ石壁面两个地名像石头刻字一样刻在尤绵族群的心坎上ꎬ是尤绵独有的 奏铛 习俗的说明书ꎬ是尤绵传统宗教的形成地ꎬ也是尤绵走上历史舞台形成 莫瑶 的诞生地ꎮ 不过他们认为石壁底㊁石壁面在湖南临湘龙窖山这一点还有待考证ꎮ大布镇架枧洞㊁坪崆㊁石岭㊁田心的李姓村名都是从福建石壁村迁徙过来的ꎮ石壁面ꎬ上有盘王庙ꎬ建于唐代ꎬ在大峡谷景区入口的一个小山丘上ꎬ现已被毁ꎮ这里应该是原来埕头㊁庙背等村祭祀的场所ꎮ文献记载ꎬ乳源瑶寨均有寺庙ꎬ多以龙字命名ꎬ以祭祀盘王为主ꎮ如大布钨莲村现存的东龙古庙㊁九祠庙ꎬ水44尾村的廻龙古庙ꎬ夹水上张村的青龙祠㊁坪崆村的朝水云祠等ꎮ石壁底ꎬ龙腾瀑布石壁上有个盘王坐像ꎬ高60多米ꎬ宽10多米ꎬ应该是目前发现的最高最大的天然盘王像ꎬ自然天成ꎬ气势非凡ꎮ石壁底下还有水卷寨㊁黄龙潭㊁快乐岭等地名ꎮ可惜没来得及一一考证ꎮ今埕头村谢家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才从石壁底猴子岭搬迁上石壁面居住的ꎮ它们最早是曲江罗坑的ꎬ现在这里居住的还是瑶族ꎮ鸭婆山ꎮ又叫瑶婆山或鸟山ꎬ是千家峒内主要山名之一ꎮ传说有只神鸟跟随瑶胞一同进入千家峒后ꎬ每天到外地衔来五谷良种ꎬ撒在田里ꎬ瑶胞年年丰衣足食ꎮ有一年二月初一ꎬ这只神鸟衔回了一穗特殊谷种ꎬ撒在四块大田里ꎮ秋天结出的谷粒同花生米一样大ꎬ一把禾就能打出一担谷ꎬ金灿灿的谷粒堆积如山ꎬ种一年可以吃三年ꎮ瑶族人民感谢神鸟的帮助ꎬ从此把二月初一定为敬鸟节ꎮ这个故事在瑶胞中已是家喻户晓ꎮ大布峒这座鸭婆山就是鸟山ꎬ是神鸟的化身ꎮ韭菜村ꎮ离大布峒七八公里ꎬ清代顺治元年(1885)赤水村曹禄大到韭菜附近游玩ꎬ与叶翁姑娘日久生情ꎬ结为夫妻ꎮ现发展为曹屋ꎬ以公路为界ꎬ对面是黄屋ꎮ韭菜村这个地名隐含着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ꎮ莲塘ꎮ现叫 钨莲 村ꎬ因产钨矿新中国成立前改为现名ꎬ有文姓(190人)㊁侯姓(204人)㊁许姓(513人)㊁黄姓(155人)等居住ꎮ«千家峒歌»唱到: 日头落岭山背藏ꎬ收工回家过莲塘ꎬ满塘莲花白又美ꎬ手摇莲花四面香ꎮ 莲塘处于赤水与牛婆峒之间ꎬ也是过去瑶族的一个主要聚居点ꎬ现存几个祭祀盘王的庙宇(东龙古庙㊁九龙祠)就是最好的物证ꎮ三㊁上中下峒村名考李如龙先生认为: 地名是语言中的专有名词ꎬ它和语言中的其他专名(例如人名)既有相同的地方ꎬ又有不同的地方ꎮ [3]大布镇村名跟上峒㊁中峒㊁下峒的分布有直接联系ꎮ2019年5月1日-5日ꎬ华中师范大学㊁中央民族大学㊁中南民族大学专家一行10余人ꎬ会同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政协主席赵志敏㊁副主席黄寿生等ꎬ对大布镇上峒㊁中峒㊁下峒的分布进行了详细的田野考察ꎬ走访了谢玉松(男ꎬ荒田村ꎬ90岁)㊁赵亚埌(女ꎬ庙背村ꎬ85岁)㊁文浅(女ꎬ英明村ꎬ86岁)等十余个八九十岁的老人ꎬ基本确定了上峒㊁中峒㊁下峒分布ꎮ以大布河中上游为界ꎬ河西北是上峒ꎬ包括石子岭㊁田心㊁鹅颈㊁周屋㊁大田坝㊁上张屋㊁刘屋㊁唐(塘)屋㊁下张村㊁红田㊁许屋等ꎮ河东北为中峒ꎬ包括英明村㊁文屋㊁桥头村㊁马岭㊁狮村㊁下陂㊁罗屋ꎮ以大布河下游为界ꎬ河西南为中峒ꎬ河西北为下峒ꎬ包括呈头㊁赵屋㊁老屋㊁荒田㊁桥背㊁庙背㊁长塝㊁石街头㊁赤水(圳下㊁圳面)ꎬ是否包括莲塘㊁下尾等村ꎬ还有待考证ꎮ大布村庄内年逾七十的老人和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大部分都知道上㊁中㊁下峒的划分ꎬ并且过去经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ꎮ可见大布境内确实存在过适宜居住峒ꎬ且根据上文分析该峒的面积达到方圆50公里ꎬ占地面积大ꎬ很有可能形成能容纳千户人家的 千家峒 ꎮ四㊁结语千家峒 是存在于瑶族民间神话传说和瑶族人民心中的桃花源ꎬ也是不断迁徙㊁漂浮不定的瑶族人民永恒追求的圣地ꎮ[4] 千家峒 不是瑶族同胞生根发源的某一个地方ꎬ而是在其颠沛流离的迁徙途中曾短暂地居住生息过的家园ꎮ由北而南ꎬ迁徙路漫漫ꎬ每一个气候适宜㊁良田众54多㊁安稳平静的大山深处ꎬ都有可能是瑶胞们曾繁衍生息㊁安居乐业的 千家峒 ꎮ大布千家峒不仅有历史依据ꎬ其现存的活地名更是有力的证据ꎮ[5]通过地形考㊁镇名考㊁山村名考㊁上中下峒村名考这四方面的分析考证可知ꎬ大布峒不仅在地形上与传说中的千家峒极为吻合ꎬ而且还有不少与瑶族民间神话传说相符合的山名㊁村名ꎬ如鹅颈㊁石岭㊁莲塘㊁石壁面㊁石壁底等ꎮ最重要的一点是ꎬ大布县存在千家峒中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 上㊁中㊁下峒 :据实地调研结果ꎬ大布县八九十岁的老人都知道 上㊁中㊁下峒 的概念ꎬ并且在早期日常生活中会经常使用这一概念ꎮ只是随着时间的变化ꎬ上㊁中㊁下峒的划分有所不同ꎬ可能以前认为是上峒的村庄ꎬ后来被划分到了中峒或者下峒ꎮ可见大布县确确实实是存在过千家峒的ꎮ[6]附表1㊀大布峒上㊁中㊁下峒人口数及各村居住人员峒名村名人口数(人)现居住人员备注上峒石岭116李姓原叫石子岭田心159李姓鹅颈105李姓由蛮峒坑焦窝搬迁至此约有500年ꎮ焦窝山原住有瑶民ꎬ讲瑶语ꎮ周屋158周姓是否含大田坝?上张屋270张姓刘屋272刘姓唐(塘)屋250唐姓下张村488张姓红田403文姓许屋202许姓中峒英明村2150主要居住文姓(700人)㊁侯姓(850人)㊁曾姓(600人)等ꎮ文屋328文姓桥头村225马岭101狮村221师姓罗屋276罗姓㊁谢姓下峒埕头新屋1058主要居住文姓㊁谢姓(580人)㊁黄姓(260人)㊁曹姓(680人)㊁罗姓(60人)等赵屋76赵姓搬迁至大布估计只有200年左右ꎮ埕头老屋荒田谢姓由西山搬迁而来桥背96黄姓庙背213黄姓长塝165黄姓石街头?赤水圳下126曹姓赤水圳面211曹姓2016年大布镇统计报表64附表2㊀实地采访列表姓㊀名性别年龄村庄是否知道千家峒故事及划分备㊀注李㊀福男91鹅颈村是本村是解放后从焦窝山迁至此处ꎬ焦窝山原住有瑶民ꎬ讲瑶语ꎮ谢玉松男90荒田村是文㊀浅女86英明村是文㊀英女85英明村是赵亚埌男85庙背村是文细妹女81桥背村是黄亚华男71庙背村是许干妹女57桥背村是文美英女47桥背村是曹永清男40赤水村否听年老的人讲过ꎬ但自己不清楚ꎮ周国权男40周屋村否整个赵屋搬迁至大布约仅200年ꎬ他们对自己自何处搬迁而来不清楚ꎬ也未修族谱ꎮ采访12人ꎬ60岁以上老人基本都知道上㊁中㊁下峒的概念和划分ꎬ占采访人数的83.3%ꎻ年轻人不太清楚ꎬ但也曾听老人提起过ꎬ占采访人数的16.7%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2]牛汝辰.中国文化地名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ꎬ2018:3ꎬ543ꎬ545.[3]李如龙.地名与语言学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ꎬ1993.[4]乳源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乳源瑶族自治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ꎬ1997. [5]谭佐贤.乳源调查[M].广州:广州出版社ꎬ2011:12. [6]宫哲兵.瑶族千家峒故地考[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ꎬ1985ꎬ(4).(责任编辑:胡光波)7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源县志
第三章姓氏
第一节姓氏户数
姓氏是宗族的徽章。
随社会发展,人口迁徙,县境姓氏逐渐增多。
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有汉、瑶、畲、壮、满、土家、蒙古、回族等225姓,其中单字223姓,复字2姓。
全县34992户中,2000户以上的姓(按户主计)有陈、赵、张;1000户以上,20000户以下的有王、邓、叶、许、李、林、黄7姓;600户以上,1000户以下有丘、欧、刘、冯、吴、罗、杨、钟、侯、谢10姓;其余姓氏均在500户以下,其中独户姓48户。
据1941年大部分瑶区村庄的调查(只调查乳源、曲江大部分瑶民,但对乐昌县管辖的瑶民统计较少),瑶族有赵、邓、盘、王、邝、李、邵、冯8姓,其中赵姓(按户主统计,下同)户数占71%,邓姓占15.5%,盘姓占4.6%,其余5姓15户,占3%。
1985年进行全县调查,瑶族有赵、邓、盘、冯、王、邵、邝、李、黄、吴、庞11姓,其中赵姓占58.4%,邓姓占17%,盘姓16%,冯姓3.2%,王姓2.8%,其余6姓为2.5%。
1990年人口普查,赵姓占瑶区瑶民总户数的57.82%,邓姓占17.66%,盘姓占16.35%,冯姓占3.87%,王姓占2.47%,其余10姓占1.83%。
1985年至1990年外县迁入乳源的瑶民有傅、赖、钟、郑四姓各1户22人。
下列各姓氏和户数:,
二画刁1户丁16户
三画于3户马207户万3户
四画王1026户文505户牛1户方7户毛24户仇1户
韦7户孔48户贝4户区2户尹3户
五画石4户左2户丘631户邓1187户叶280户古22户甘13
户
龙24户冯699户卢52户包6户白14户艾1户宁14户
田21户冉1户申1户史3户
六画江537户关16户庄9户成26户吕16户许1356户
朱472户刘941户汤14户伍53户邝84户孙35户华9户
向6户池26户毕1户乔3户曲2户
任2户齐2户米3户老1户安1户
七画何203户肖225户李1869户吴651户宋100户杜87户
麦46户沙1户岑5户余402户邬5户沈46户
巫38户谷3户苏16户连35户余1户严5户
希3户阳2户辛1户汪1户阮24户杨888户
八画张2147户陈2315户周284户范34户林1773户罗738户邹433户幸4户欧611户陆12户邵11户官57户
练2户房1户宗1户卓32户尚2户苌1户
孟2户枚1户金2户冼1户易13户武1户
岳1户庞16户
九画柯5户骆148户赵2205户钟716户郑400户胡327户
祝3户段5户姜5户施2户凃53户贺3户
神19户姚23户洪9户项2户封4户郎3户
闻1户药1户宫1户冠1户南2户饶350户
费1户娄1户
十画聂69户袁118户唐90户夏16户徐108户高81户
莫199户凌24户秦239户侯785户顾3户栾3户
柴1户钱6户郜1户敖1户翁2户郝1户
展1户倪5户殷1户泰1户容4户柳2户
十一画梁183户陶4户黄1960户郭60户曹170户盘526户龚63户雪1户崔6户巢1户戚7户盛1户
康5户章2户阎1户银1户符2户
十二画谢803户彭162户曾514户舒3户游8户程3户
温194户董12户韩2户鲁10户童46户植7户
嵇4户喻2户焦1户蒋11户揭1户傅571户
赖397户
十三画詹18户源1户楚2户简55户蓝85户雷76户
蒙25户鲍25户阙69户甄1户路1户靳1户
十四画谭214户廖524户熊31户裴4户蔚1户缪5户
蔡112户臧1户
十五画膝1户潘211户禤22户黎97户颜2户樊1户
十六画薛8户霍2户
十七画魏31户戴6户
复姓欧阳7户司徒5户
第二节乳源主要姓氏的来源
乳源瑶族的赵、盘、冯等姓是从湖南、福建、肇庆等处迁来的,距今200~500年。
王、邝、黄、邵、庞(过山瑶)等姓氏在建国前是不定居的,一般在一处居住三五年即搬迁,不少是越县迁徙,现在都已定居(见《瑶畲族》卷)。
汉族的胡氏,定居乳源的始祖杖来,于唐末从江西迁入乳源。
第四代胡宾王,南汉大宝元年(959年)登进士。
其后裔繁衍分居云门、江湾、登云坊、官溪、大塘等地,迄今32代。
旧时,每年清明节,乡民共祭“胡宾王”之墓。
乳源的刘氏,始祖刘天锡,被誉为“开乳元勋”,系江西清江县(今改为樟树市)人,宋乾道元年(1165年)任韶州司理;乾道三年,负责筹建乳源县,兼摄县政三年多,定居乳源。
后裔繁衍到九仙、樨水、田社、龙江、阜居等地,迄今27代。
丘姓,明成化(1466~1487年)年间,丘法傅从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今龙岩市上杭县)朱泗街瓦子巷井子角迁徙到乳源宋田上村,迄今21代。
成化年间,先后从福建迁乳定居的丘姓还有:旺清创基桂岭,祟法创基庙背,法宗创基大塘,延志创基新塘(后复迁乳城下街);宜九原为韶州府吏,官罢,迁至乳源洲下街,繁衍到珠泗连、沙田、城内、洲横街、小溪、河背水下街各地。
张姓,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先后从福建迁徙至乳源,迄今20
多代。
其中良益创龙溪洞榔木桥,又分迁柯树下,大岭脚张家及西山、均武。
良甫创基翁源倒凤村,第四代碧志来乳源创基岭排村,其长子寿山迁侯公渡阿了石;第七世资颖复建田心村。
万三创基桅杆下,又分迁小溪及上下塘背、西山各处。
万四创基太和张,又分迁大塘、秀水、田心、梅花等地。
张周二郎创基九仙蛇子岭村。
鲁德创基大布上下张屋,又分迁江湾各地。
启望创基大溪洞。
大雍创基九仙青岗。
张千一郎创基九仙禾花塘。
法泰创基县前、河头等地。
陈姓,明成化三年(1467年),万四从闽杭迁徙入翁源县,以后各房迁乳源分居均容上下排、洞头角、歧下、坳里、粟山下、青溪洞、庙角头、三元圩石围子、梅溪、水口、桥头背以及芦村坪、滩头、广明山、黄田、陈岗、上下新塘、乌石、石寨下、磨刀坑、县城等地,迄今22代。
邓姓,乳源井头邓氏始祖元益,唐代从江西省清江县斗门都迁粤东韶州,后建宅云门草窦角,复迁井头、桥头、溪头、城背等地,经历42代。
至北宋邓戡及其子和孙,三代登进士。
柳坑乡烈村邓氏,祖藉系江西省清江县樟树大码头,宋仁宗(1023~1063年)时,邓裕任韶州参军司理,其耳孙(即“远孙”)元烈,为村开基祖,迄今20多代。
乳源城背邓氏,由邓真祜从江西省清江县斗门
都携父骨灰迁乳源城背,传至第三代,致荣留居城背;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第六代邓相(廷弼)17岁任湖北省郧阳府(现郧阳地区)的推官,迄今21代。
傅姓,原居福建省上杭县瓦子街。
傅文忠于明代成化八年(1472年)迁居曲江三都村,后移居乳源九仙枯塘;次子万林,三子万珠,留居枯塘;四子万瑛移居老傅屋、新塘下、园门塘、墩子和田龙、李村新傅屋、松山头以及鲜明下洞傅屋。
此外,大桥武丰傅家、大坪新谷沙井、一六大田心、细田心、石龙岗等地,均认定同此宗支,迄今21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