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对现代西方经济危机的解释
马克思原理分析经济危机
马克思原理分析经济危机摘要:2007年8月美国爆发大规模次贷危机,由此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波及实体经济、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演变为一场全面的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对各国经济、政治、社会乃至国际秩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分析、解读此次危机,很有必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社会现状、机遇2008年的这个多事之秋,美国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五大投资银行中,贝尔斯登收购,美林自卖其身,被美国银行收购,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只剩高盛和摩根史坦利在勉力维持。
全球金融市场也在面临不小的挑战。
一、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原因当前经济危机从表面上看是由于美国借贷性消费、金融创新过度、监管缺失等人为因素造成的,但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它的发生具有必然性。
1.从制度层面来看,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矛盾。
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这两个矛盾,又造成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和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的两极分化,从而产生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逐渐缩小之间的矛盾。
这就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即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
资本主义生产造成了新的‘恶性循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26页)当前经济危机为此做了最好的注脚。
一方面,当前的经济危机是多年来积累的产能过剩导致的。
另一方面,由于多年来工资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造成了劳动者实际购买力下降。
2.从理论政策层面来看,是新自由主义与美国金融霸权在全世界大行其道的恶果。
从美国国内来看,这场经济危机的爆发从美国投资银行的演变过程中可见一斑。
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看当今世界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与经济危机抗争的历史,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引发了人们对其根源与必然性的探究,西方资本主义此时重读《资本论》也定会倍感亲切。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资本论》这样一部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巨著中,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分析了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货币产生之前,一次商品交换行为既是买进又是卖出,买卖行为在时间与空间上同步进行,鲜少出现生产过剩,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
但在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买卖成为了两个阶段,商品所有者要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换成货币,再用货币买进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商品买卖脱节、生产过剩的情况,这其中也就酝酿着经济危机。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首先,一方面,每一个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想方设法地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这使得企业生产存在无限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资本家长期的剥削使得无产阶级越加贫困。
因此,市场的发展必定落后于生产的发展。
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有其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因此,生产过剩的危机就在所难免了。
最后,与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相对应的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这意味着工人同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了阻碍者,这必然会导致资产阶级的“被革命”。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表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
”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的生产过剩。
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其对资本的无限追求导致了资本积累以及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张,继而导致了生产与消费矛盾的升级,生产过剩的危机也就出现了,主要表现为: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灵;失业率和利率上升。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周期性的现象,一个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解释经济危机是经济体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供了深刻的解释。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下,经济危机不是偶然事件,而是资本主义体系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经济危机的本质及其解释。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资本主义经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剥削工人阶级获取剩余价值。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生产过剩、市场饱和和利润率下降等问题不断凸显,导致经济体系内部矛盾不断加剧。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周期性发展规律。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周期性的繁荣和衰退。
在繁荣阶段,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资本积累迅速,经济活动蓬勃发展。
然而,随着市场的扩张和资本的过度投资,经济泡沫不断积聚,最终引发经济危机的爆发。
经济危机期间,生产能力过剩,失业率上升,市场需求下降,资本投资受阻,导致经济体系陷入深度萧条。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矛盾的表现。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压缩工人的工资待遇,导致工人阶级的消费能力受到限制。
随着消费需求的下降,市场无法有效释放,经济增长受到阻碍,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解释强调了资本主义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经济危机的爆发不是偶然事件,而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部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只有通过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才能真正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问题。
马克思主 义与经济危机的理论探讨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危机的理论探讨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世界中,经济危机是一个备受关注且令人担忧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对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分析,为我们理解这一复杂问题提供了深刻而独到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并非是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而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商品的供给。
然而,广大劳动人民的购买力却相对有限,因为他们在资本主义分配体系中只能获得与其劳动力价值相当的报酬,无法充分消费所生产出的商品。
这种生产的无限扩大与消费能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商品的过剩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以历史上的多次经济危机为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矛盾的作用。
在19 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生产使得商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但工人的工资却没有相应提高,导致市场需求不足。
到了 20 世纪 30年代的大萧条,大规模的生产过剩和失业问题严重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
近年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的表现。
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信用制度和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也是引发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
信用的发展使得资本家能够更容易地获取资金,进一步扩大生产。
但信用制度也具有脆弱性,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信用体系的崩溃。
虚拟资本,如股票、债券等,其价值往往与实际的生产活动相脱离,过度的投机和泡沫化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
经济危机对于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且严重的。
首先,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
失业人口的增加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痛苦,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如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等。
其次,经济危机会导致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
在危机中,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和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而一些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则可能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市场份额。
此外,经济危机还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和政治动荡,人们对现有制度的不满情绪可能会加剧。
从马克思主义原理看当前金融危机
从马克思主义原理看当前金融危机2008年9月一场由美国爆发逐步蔓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一些大的欧盟金融机构频频告急,引起了世界的金融动荡不安。
这场来势迅猛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了世界各国的金融业,不仅威胁着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而且使整个世界经济陷入低迷之中。
而就在欧盟各国急于救市的时候,一个有趣的现象发生了。
曾经当年批判过资本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律的马克思,在欧洲重新风行起来,而他的鸿篇巨著《资本论》也被欧洲人重新奉为经典。
这个现象的产生,再一次的证实150年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性、有效性和借鉴性。
真理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
马克思主义的再次火热,是因为它为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原因、实质以及解决途径提供了新的视角。
眼下由华尔街的金融危机衍生出来的经济危机,从本质上来讲,它就是马克思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它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引起的,这个基本矛盾就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的矛盾。
话虽如此,但它的具体表现形式的形势却远远比马克思当时所想的要严峻许多。
发展过程是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雷曼等投行破产----导致华尔街金融危机----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增长担忧-----影响了全球投资者信心----投资者抛售投资的金融产品------世界上其他国家金融危机。
一开始是次贷危机,然后才是发展到金融危机。
但大家却仅仅把这次危机归结为后者,其实当前发生的问题,用马克思原理归纳是一个典型的由量的积累到质变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体现,无法避免只能周期性发生。
他对于危机曾有这样的表述:“危机本身首先是爆发在投机领域中,而后来才波及到生产。
因此,从表面上看来,似乎爆发危机的原因不是生产过剩,而是无限制的、只不过是生产过剩之征兆的投机,似乎跟着而来的工业解体不是解体前急剧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过是投机领域内发生破产的简单反映。
”那也就是说,这次危机表面上看来是由次贷危机引起的,祸根不在实体经济,而是金融衍生品的市场。
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分析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理
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分析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理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强烈冲击了全球。
寻找切实有效的应对之策,才是防范危机的最好的办法。
马克思经济学原理指出,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一直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那么,经济危机究竟为什么会发生呢?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竭力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金融,作为一个国家经济系统的心脏,随着越来越多国家的入世,一旦金融业出了问题,马上会把冲击扩散至整个经济系统,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以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宣布倒闭为标志的世界金融危机,已成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总的来说,这场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有:(1)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非均衡发展;(2)没有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3)国家干预主义可能“东山再起”;(4)实体经济发展止步不前,虚拟经济过度膨胀;(5)美国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不适应性。
经济危机甚至金融危机都是具有周期性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必然会存在经济危机,而资本主义制度在短时间内是不会消亡的。
所以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即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去看问题,以科学辨证的态度去看待金融危机,相信通过全球共同合作,将来我们一定能够更好的面对和处理金融危机!。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解释经济危机
新社会再生产理论解释经济危机 ——对金融、经济危机的分析 刘海川 41301029
一、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 经济危机的解释
第一,个别企业内部生产是有组织的,而 整个社会的生产由于处在无政府管制的状 态下,因此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制扩大和劳动 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需求相对缩小。
Ⅱ:Ⅱ(c+△c+v+△v+m/x)=Ⅰ (v+△v+m/x)+Ⅱ(v+△v+m/x)
加入第Ⅲ部类的情况,首先假设第Ⅲ部类 并不进行扩大再生产,即第Ⅲ部类的资本 总量保持不变。初始情况如下:
Ⅰ:Ⅰ(c+v+m)=Ⅰc+Ⅱc
Ⅱ:Ⅱ(c+v+m)=Ⅰ(v+m)+Ⅱ (v+m)+Ⅲ(v+m)
Ⅲ:e=v+m
在第一轮,未获取回报,也未向他人支付 回报:
流入= s1+e=i1+v=流出 流入=s1+e=i1+v+m=流出 m仅由金融从业人员产生,被金融家占有
第二轮时,获取回报,支付利息、分红等: 流入=s2+e+r·i1=o·s1+v+m+i2=流出
第N轮由此递推可得出。
(三)在第Ⅲ部类不扩张的情况下, 第Ⅰ、Ⅱ、Ⅲ部类同时正常运行时 的条件
(二)第Ⅲ部类的简单再生产
第Ⅲ部类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就是收支 相抵。
第Ⅲ部类主要的资金来源有s(储蓄)、e (初始的自有资产Equity Fund)、i·r(r是 向他人注资后收取资金的回报率,对于银 行也就是贷款利息率);资金支出的方式 有i(投资)、s·o(o是向储户支付的存款 利息率、回报率)、v(可变资本,这里指 从业人员的工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经济危机与改革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经济危机与改革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对经济危机和改革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指导。
本文将从经济危机的原因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对改革的启示三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经济危机与改革的思考。
一、经济危机的原因分析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体制中常见的现象,其原因多种多样。
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我们可以找到更深层次的根源。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内在的矛盾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特征是生产的社会化和占有的私有化,这种特征造成了生产和占有的不均衡,导致了资本积累的失衡。
其次,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竞争与垄断也是经济危机的根源。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竞争从根本上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市场波动。
最后,金融危机也是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金融资本的过度膨胀和金融市场的高度风险化为经济系统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经济危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分析框架。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所固有的矛盾和不平衡的必然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生产方式和占有方式以及资本积累的趋势,最终必然导致经济系统的崩溃。
其次,马克思主义指出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和规律性。
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经济危机的常态,周期中的繁荣与衰退是相互交替的。
最后,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危机的根源所在,认为只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才能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
三、对改革的启示面对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对改革提供了一系列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占有方式,才能够实现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在经济危机中,政府有责任干预市场,调控经济,保障全民的利益和社会稳定。
而市场则应该在政府的监督下发挥其资源配置和创新的功能。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的根源。
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学原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周期性地发生危机的趋势,这种危机不仅仅是经济波动或周期性衰退,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必然结果。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必然会导致生产过剩和利润率下降的问题,从而引发经济周期性的危机。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着无限扩张的内在动力。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资本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扩大生产规模,不断积累更多的资本。
然而,市场并非是无限的,当市场需求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生产规模时,就会出现生产过剩、商品无人购买的问题,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此外,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着资本集中和垄断的趋势。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生产要素的集中,少数大资本家通过兼并和垄断形成了垄断地位,控制了生产和市场,加剧了经济的不平等现象。
这种垄断地位使得大资本家倾向于压低劳动力成本,导致工人的收入下降,市场需求减少,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暴发。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突出显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固有的矛盾和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是偶发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必然结果。
要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生产关系,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所有制,消除资本主义的利润追求和无限扩张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公正。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危机成因的分析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危机成因的分析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对经济危机理论有着一定程度的研究和成果,通过阅读相关参考资料,虽然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成因观点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但是可以说他们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这里的经济危机应该指资本主义制度下普遍的、全面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
一、凯恩斯以前的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的理论阐述在凯恩斯以前,西方主流经济学一直信奉的是否定普遍危机的“萨伊定律”,而对经济危机理论进行阐述的经济学家十分有限。
“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可以创造其自身的需求”,所以市场经济中不可能存在供给大于需求的普遍性生产过剩,也就不可能存在长期、全面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这是在凯恩斯理论以前的自由市场理论的体现,强调市场调节的有效性,反对国家干预。
但“萨伊定律”并没有区分直接产品交换与商品流通,也就不可能看到商品买、卖两个过程在现实中存在时滞、蕴含危机的可能性。
第一位系统阐述经济危机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西斯蒙第。
他抨击“萨伊定律”,认为资本家为获得利润不断扩大生产,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却低于生产可能达到的高度,因此生产与消费间存在不均衡,所以由于消费不足而引起经济危机是可能的。
他已经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必然存在,认为这是资本主义不公平的分配制度造成的,看到了资本主义自身制度的缺陷。
但是,在解决方案的提出上“回到理想化的小生产方式”来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不仅是种倒退,也体现着对经济危机根本原因把握的不到位。
马尔萨斯是对经济危机理论演变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另一位经济学家。
他用有效需求的概念否定“萨伊定律”,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存在。
但在解决方法上同样存在狭隘。
他认为扩大有效需求的方法是找到一个相当大的阶级既有消费欲望也有消费能力,要与光积累资本而较少花费资本家和无力消费的贫穷劳动者不同。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的有效性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的有效性内容摘要: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生产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源于社会成员之间财产占有与收入不均等;经济危机是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强制实现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研究资本主义现实经济危机的理论依据,对当今国际经济危机的根源讨论有很强的解释力。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国际经济危机有效性在经济学说史上,马克思首次科学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本质与根源,揭示出经济危机的性质、基础、影响、表现形式和形成机制,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超越同时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局限,对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危机理论的批判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建立在对资产阶级经济危机理论批判的基础上。
他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绝对化,否认经济危机或仅从表象解释经济危机的原因;质疑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无视社会基本矛盾和工人财产与收入占有的极端不平等,企图依靠提高工资或货币流通平衡,消除和抵御危机的政策主张。
马克思批判萨伊等人否认商品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辩护论调,认为萨伊混淆了货币与货币资本,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看作单纯的商品生产,认为货币是商品交易中转瞬即逝的中介,商品流通必然造成买和卖的平衡,经济不会出现生产过剩危机。
马克思批评萨伊定律,指出“有一种最愚蠢不过的教条:商品流通必然造成买和卖的平衡,因为每一次卖同时就是买,反过来也是一样”西斯蒙第将商业危机的直接原因归于有效需求不足,认为“由于财富集中在少数所有者手中,国内市场就越来越缩小,工业就越来越需要到国外市场去寻找销路,但是在那里,它会受到更大的变革的威胁。
”马克思同意西斯蒙第的见解,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并且从社会基本矛盾出发升华对经济危机的认识,挖掘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对劳动的雇佣与剥削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危机
用马克思基本原理分析近期经济危机商品流通过程中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在空间与时间上出现双重断层,预示着商品流通中可能出现需求与供给的失衡,为经济过剩危机的爆发提供了可能性。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现实性条件分析散见于其著作中,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有“三个主要事实”:一是“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社会的生产能力”;二是“劳动本身由于协作、分工以及劳动和自然科学的结合而组织成为社会的劳动”;三是“世界市场的形成”。
正是“三个主要事实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发展并不断激化,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二)经济宏观发展与微观运行之间的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社会前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但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盲目性决定了微观经济行为选择的自主性与分散化,导致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运行的冲突与矛盾。
通过本次次贷危机,外个国家的银行被国有化,预示着“国家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基本动因。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资本家唯一的目标把剩余价值不断地转化为新的追加资本,导致资本积累呈现出脱离社会需要而无限扩张的态势。
另一方面以广大雇佣工人为主体的社会需求和消费却相对萎缩,因为“每一个资本家都知道,他同他的工人的关系不是生产者同消费者的关系,并且希望尽可能地限制工人的消费,即限制工人的交换能力,限制工人的工资”以最大限度地推动资本价值增殖。
这种现象使生产扩大和工人消费水平降低并存。
(四)信用制度的发展和商业过度投机是促成经济危机的重要推动力。
如果只有资本积累的内在驱动力还不足以引发持续的生产过剩。
马克思指出:“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角度分析金融危机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角度分析金融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向世界范围扩散,由发达国家传导至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而且迅速蔓延至全球,演变成为自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后波及最广、影响最深的国际金融危机。
正如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所言,这是百年一遇的“金融飓风”,是一股强大的“腐蚀性”力量。
此次全球经济危机,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体系的格局和走向,也引发了人们对现有经济理论的深刻反思和重新认识。
现实面前,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再次显示出其强大的科学价值和生命力,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已有对金融危机的分析来看,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对危机有着不同的认识。
西方主流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视为天然的、理想的、“应当永远支配社会的永恒规律”,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的和理想的经济组织形式,否认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全面危机的可能性。
对于危机爆发的原因,则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如金融创新过度和金融衍生品泛滥、政府金融监管缺位、消费过度透支、货币政策失误、道德和信用缺失等等。
虽然这些观点有各自的道理,但主要都是从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加以分析,并没有系统解释金融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危机的根源不能只是停留在现象层面,需要从本质上加以分析。
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任务之一,就在于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即事物的本质,并深入分析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不否认政策和行为的失误会引发经济危机,但是在对现象层面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分析和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内在矛盾运动,并从中去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爆发的原因、内在的逻辑和演变趋势。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野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一个暂时的阶段,支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最终灭亡这一整个历史过程的根本动力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从马克思角度来分析经济危机
从马克思角度来分析经济危机近年来,金融危机频频发生,破坏性也越来越大。
就目前来说,始于的次贷危机正愈演愈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陷入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中。
面对这场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的金融风暴,有必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审视它产生和演变的机制。
一、金融危机:经济虚拟化下经济危机的演化形式金融是指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是在信用、分工高度发展的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可以说是在经济虚拟化形式下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商品经济之前,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使得社会分工很不发达,手工劳动生产的产品不可能会过剩。
经济危机只有在以信用为基础、高度分工协作的市场体系确立以后才有可能发生。
马克思后资本主义100多年的发展中,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虚拟化的趋势在社会经济结构上表现为一种倒金字塔型的经济结构。
从马克思理论来说,全球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一种反映。
第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特别是在美元主导条件下的金融一体化,使得全世界经济形成联动模式。
第二,金融危机的实质是债权债务关系的危机。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债权人阶级,即资产阶级,通过债务的资本化运作,放大了债权债务关系。
使得借贷关系得以维系,但同时,又为更大规模的债权债务关系危机埋下了隐患。
当工人阶级的工资,并不足以支付债务的利息时,这种债权的资本化关系就面临了崩溃的危险。
即以债券形式出现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断裂。
全面的崩溃的到来时,就成为了金融上的危机。
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仍然在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分配制度,使得工人阶级的购买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步缩小。
相对过剩问题,债务资本化问题,两个矛盾的运动,促成了金融危机。
这是资本主义无法自身处理的问题。
不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人们思考资本主义经济为什么会不断发生危机,进而想知道马克思是怎样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分析与解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分析与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分析与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分析与解决方法。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观点进行复习与总结。
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基本观点是: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问题在于私人占有制和生产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会不断积累,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的发生有其固有的规律性。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
资本家通过压榨工人,创造剩余价值,并通过商品交换实现这部分价值。
然而,由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不可避免地导致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解决方法是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它通过消除私人占有制和生产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实现资源的公有化和生产的社会化,以解决经济危机的问题。
在现实社会中,马克思主义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存在性和严重性,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其中之一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包括调节市场、增加公共投资和提供社会福利等。
这些措施旨在缓解经济危机对社会的冲击,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强调无产阶级的觉醒和斗争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无产阶级作为被剥削阶级,应当通过组织、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在回顾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分析与解决方法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尽管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和理论分析,但其实践中的应用形式可能因时代背景和具体国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了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分析与解决方法。
它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原因,并提出了过度到共产主义社会以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国家干预经济和无产阶级的觉醒与斗争在解决经济危机中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理论,其理论框架包含了对经济危机的深刻理解和分析。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危机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当代经济危机的启示和应对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经济危机分析经济危机是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失衡状态,表现为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资源浪费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矛盾的角度解析了经济危机的本质。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必然发生的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但无限追求剩余价值会导致过度生产和市场需求不足,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的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追求无限增长,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但在积累过程中,由于无限延伸的生产和资本的过度集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危机逐渐显现。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中不平等和剥削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劳动力的剥削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这使得消费需求遭受压抑,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二、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启示在当代经济危机面前,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对剩余价值和过度积累的警示。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应当注意避免无限追求剩余价值和过度生产的问题,合理调节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防止经济危机的发生。
其次,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要重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平衡。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改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避免资本过度集中导致的经济危机。
最后,马克思主义提出要解决不平等和剥削问题。
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应当关注贫富差距的逐渐扩大和劳动力的剥削问题,通过公平正义的制度改革,推动社会全面发展,防止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经济危机。
三、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应对方向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启示,我们可以提出几点应对经济危机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具有深刻的分析和广泛的影响。
这一理论阐述了经济危机的本质、发展规律和解决之道,为我们理解
和应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动荡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一、经济结构和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外在
表现,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
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变革,这导致了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矛盾不断
加剧,最终引发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二、经济危机的阶段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出,经济危机包括繁荣、危机和衰退三个阶段。
在繁荣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随后出现的危机
阶段则是生产能力过剩、市场萎缩和投资不足的表现;最终,衰退阶
段引起了生产能力的萎缩和失业率上升。
三、垄断资本主义下的经济危机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逐渐取代了自由竞争的资
本主义。
在垄断资本主义下,金融资本的垄断与掠夺性扩张使得经济
危机表现出周期性更为显著、规模更为庞大、传播更为广泛的特征,
其危害和影响更加深远。
四、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要解决经济危机,必须消除资本主义制度
所固有的矛盾。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在于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条件,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本文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
经济危机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深刻理解和贯彻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当前全球经
济发展中的诸多挑战与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对现代西方经济危机的解释【摘要】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对西方现代所发生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做出的分析,从历史和理论两个方面批判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些观点,指出了现代西方经济危机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缺陷。
从马克思的角度给出了经济危机的合理解释和解决方案,以及在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上与新自由主义的相似性。
【关键词】现代西方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曾有深入的研究。
他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出发去寻求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存在的根源。
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他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定的历史现象,也是资本主义历史性和局限性的表现。
经济危机的克服是以生产力的破坏为代价的,其真正消除只能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而如果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讨论的话,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特点是无法避免的。
这是因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含4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而其中危机阶段是必经的阶段。
西方的经济危机理论一直试图寻求克服经济危机并使其不再发生的方法,这与马克思的观点显然是相悖的,历史上诸多经济危机的结果也显示了其理论缺陷。
一、凯恩斯主义与西方经济危机理论的缺陷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现行经济政策是基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定的,其主要手段是将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深入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起源于1929-1933年发生的大萧条,这是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 M. Keynes)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创造需求,以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运行,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罗斯福总统采纳了这种方法,推行“新政”化解了经济危机。
然而,凯恩斯的理论并没有彻底解决西方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西方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1,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这两个负相关的指标同时大幅度升高。
油价暴涨,迫使中央银行使用过度的刺激政策对抗经济衰退,形成物价/薪资螺旋2。
尽管后来弗里德曼(M. Friedman)提出了货币主义来替代早期凯恩斯主义,将调控失败归因于货币因素。
萨缪尔森(P. Samuelson)提出了“乘数-加速原理”,连同哈耶克(F. Hayek)基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3,为已经发生的经济危机提供了一些较合理的解释。
但这些理论本质上并未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稳定性的根本原因。
在20世纪初至今的几次经济危机中,政府基于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所使用的一系列对策都没有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每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有新的理论产生,试图解释之前发生的一系列现象,但这些看似完善的理论在之后一次经济危机中又失灵了。
这本身说明了西方现代经济学的理论缺陷。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西方经济危机的发生实际上起源于生产过剩。
而生产过剩很大程度上是由宏观调控过度所导致的,即“看得见的手”把“看不见的手”要1即停滞性通货膨胀,英文stagflation,是stagnation和inflation的合成词2price/wage spiral,指工资提高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又促使工资提高的螺旋式的通货膨胀状态3其主要理论见哈耶克《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做的事情强行做了,最终将导致两只手同时失灵。
格林斯潘(A. Greenspan)曾任美联储主席长达20年,他作为强硬的凯恩斯主义者,极其善用货币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在完全可控的范围内,但在他卸任后不久,美国就爆发次贷危机,人们指责是他的过度调控造成微弱的供求关系不平衡,而后被逐渐放大,最终酿成了这次危机,这与马克思的生产过剩观点是相符合的。
不仅如此,马克思的理论对宏观调控模式的理论基础,即经济周期理论,也有很好的批判性意见。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批判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提到:“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矛盾。
”4矛盾的发展结果,必然导致生产过剩危机。
危机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使矛盾获得暂时的强制的解决,从而是资本主义生产逐步恢复。
但在生产恢复和发展过程中,矛盾又逐步积累,导致新的危机爆发。
西方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对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主要有3种观点:即内因论、外因论和综合因素论。
内因论主要包括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和弗里德曼的“货币因素论”,分别是早期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主流理论。
外因论则有政治周期性理论等。
目前西方认为的最完善且合理的经济周期理论是萨缪尔森提出的“乘数-加速原理”,即经济波动的根源在于经济自身,因而是内生的。
具体来说,投资的变动会引起收入或消费若干倍的变动(即乘数作用),而收入或消费的变动又会引起投资若干倍的变动(即加速作用),正是这种交替影响,造成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5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角度,以“乘数-加速原理”为主流的西方经济学观点并不承认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也不承认危机是经济周期的决定性阶段。
他们实际研究的是经济波动的原因和传导机制,把乘数系数和加速系数这样一些含主观因素的数据作为理论分析的工具,寻找减少经济波动的方法。
显然这样的方式是不够客观的。
对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马克思早在现代西方经济学出现之前就给出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论。
三、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产生的可能性有两点,一是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而产生的买卖脱节,会使一部分商品生产者只卖不买,使得生产过剩,诱发经济危机;二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而产生的支付链条的破坏,在整个复杂的交易网中如果有少数几个债务人不能按时支付贷款,就会使整个信用系统遭到破坏,这也是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的一大原因。
但是,在资本主义初期并未爆发大规模的经济危机。
只有当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资本的积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信用关系得到了普遍的发展,全世界的经济体系成为一个整体,危机才有了由可能性变为现实的物质条件。
由此可见,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预见是极其正确的。
与马克思同时代的西方经济学家中,对经济危机的看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认为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发生经济危机或只有可能局部生产过剩,代表人物有萨伊(J. B. Say)和李嘉图(D. Ricardo)等,他们试图撇开资本主义生产的基4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5见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0章础来否定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把这种生产说成是“以满足生产者的直接消费为目的的生产”;另一种则将其归因于消费不足而非生产过剩,主张以刺激消费来化解经济危机,代表人物有西斯蒙第(J. Sismondi)等。
但是,前面已经提到,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中央银行使用过度的刺激消费政策对抗经济衰退,包括降息和大量发行货币,形成物价/薪资螺旋,造成菲利普斯曲线6位移,出现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双高的局面。
事实上,马克思对这两种观点都有反驳。
正如马克思所说:“认为市场商品充斥等等不可能的学说,在抽象理论上是正确的,但是在实践上是错误的。
危机有规律地反复出现把萨伊等人的胡说实际上变成了一种只在繁荣时期才适用,一到危机时期就被抛弃的空话。
”7“谁像西斯蒙第那样想恢复生产的正确比例,同时又要保存现代的社会基础,谁就是反动者。
因为要贯彻旧时的主张,他们必须要竭力恢复旧时的工业的其他条件……他经常迟疑不决的是,国家应该控制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呢?还是应该控制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8马克思认为,不管资本主义经济生活如何变化,只要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存在,其根本价值导向就是“以钱为本”,这种导向下的生产过剩和随之引发的信用危机将是必然发生的。
因此,资本主义下经济危机的爆发有其必然性。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应对经济危机的指导马克思认为一个危机周期就是一个再生产周期,而固定资本的更新则是经济危机周期性,或者说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因此,他也对经济危机后的复苏给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从危机过后的萧条阶段开始,资本家由于生产过剩积存的大量商品逐渐售出,不少资本家此时应开始大量投资,尽快完成固定资本的更新,这将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发展。
由于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生产资料的需求也将变大,于是生产机器设备的部门的生产和技术将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些部门又将带动包含矿业、钢铁产业和动力产业在内的重工业的恢复。
这就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失业工人将回到工厂。
这样又增加了对生活资料的需求,消费的相应增加使得社会各产业的生产也相继恢复。
整个社会将走上复苏和再繁荣之路。
事实上,在西方对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争论中,马克思和哈耶克一直被誉为两个“极端”。
哈耶克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他强调经济自由是自由的基础。
而实现经济自由的途径是实现市场经济,让“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调节作用,保证人的自由竞争从而保证人的自由的“自然秩序”,是一种最符合人性的经济制度。
9但是,在经济危机复苏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与哈耶克的观点惊人的相似。
作为两个反凯恩斯主义者,他们都主张从资本家的大量投资开始完成经济的恢复,而他们认为资本家一定会这样做的原因也都是出于个人无穷的物质追求(当然,他们对资本家这种行为的感情色彩是截然不同的)。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经济学观点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确实为解释和应对经济危机做出了极其正确的引导,其中的原理是应该为西方经济学界所接受的。
6Phillips Curve,是由菲利普斯提出,并经萨缪尔森和索洛改良的一种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7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8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9其主要理论见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和《通往奴役之路》结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对现代西方的经济危机做出了十分合理的解释。
而通过马克思的经济原理对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批判,为很多年来西方在应对经济危机问题上的政策失灵以及凯恩斯主义下宏观调控导致的供求关系失衡以及生产过剩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也从资本家进行资本扩张的角度给出了经济危机下的复苏手段,这一点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观点是相似的,实践也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2]纪巍,《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3]王海霞,白洁,王轶,《论马克思对西方危机理论的批判》,商业时代,2010年第30期[4]温晓年,《<资本论>对经济危机的启示》,大江周刊,2010年5月[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7]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8]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第18版[9]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10]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1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12]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13]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8年版[14]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