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洛阳城市景观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洛阳城市发展分析

洛阳城市发展分析

洛阳城市发展分析:
东汉洛阳城 北魏洛阳城
隋洛阳城
唐洛阳城
东汉:洛阳城的宫城,从西汉多宫演变到南北两宫对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而且宫城面积的占全
城面积的比例,较西汉有较大的减少,且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

东汉时期的南北两宫就是洛阳城中最
主要的宫殿建筑。

北魏:北魏的洛阳城废除原来的南北二宫制度。

宫城平面成为一规整的长方形,四周筑围墙。

宫城
被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朝会宫殿区,北部为后廷寝宫区。

隋唐:洛河将隋唐洛阳城分为南北两部分,有桥相连,平面略成方形。

宫城、皇城南北毗连,建于
西北角的高地,东有东城、含嘉仓城,西、北两面有夹城及诸小城围护,占据洛河北岸大部分城区,
洛河南岸为大面积的居民里坊和工商业区。

中国城市建筑发展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城市

中国城市建筑发展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城市
当时的“五陵少年”一词,即是对这些陵邑中 醉生梦死、惹是生非的纨绔子弟的称谓。
汉长安的规划成就:
1、长安城的建设突出考虑了城市水源和都城安全 两方面因素。
长安城北有渭水自西向东流过,南部有6条发源 于秦岭的河流,从南向北流入渭河。加上渭河北边 的泾河,形成了“八水绕长安”的地理形势,使汉 长安城有充足的水源保证。
水系是在城 西北引漳河 水,由三台 下流铜雀苑 及宫殿区, 分流一部分 至坊里区, 由东门附近 流出城外。 园林也很多, 除铜雀苑外, 城西有文武 苑,北城外 有芳林苑, 其东有灵芝 苑等。
2.4宫殿建筑群的 布置很严整,正中
宫城部分,入宫 门为一封闭形广 场、经过端门至 大殿前广宽的庭 院,大殿在正中, 举行大典时用, 殿前左右有钟楼 及鼓楼。东部的 宫殿官署区布局 也很严整,进入 司马门,干道两 边为各种官府衙 门,形成重重院 落,后半部为后 宫为曹操居住之 用,是按照“前 朝后寝”的制度 规划的。
的经济文化处于困难时期 ——经济萧条
3. 由于中原的割据与混乱,北方的少数民族和中原纷 纷南迁,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和大融合,在少 数民族地区也学习汉民族在城市建设和宫室建筑的
制度与经验,在一些偏远地区修建了大的城市—— 文化上大融合促进少数民族城市建设。
4世纪南迁移民分布图
4. 由于这一时期汉民族的大量南迁至长江流 域,使原来较为落后的经济得到发展,加 上南方这些地区本身自然条件优越,因此
汉 高 祖 在 秦 的 离 宫 —— 兴 乐 宫的基础上开始兴建“长乐宫”, 拉开了长安城建设的序幕。后历 经汉惠帝、汉武帝历代帝王的修 建,最终形成了以长乐、未央、 桂宫、北宫、明光宫五组宫殿为 主,其间夹杂居民里坊、衙署、 仓库等附属建筑的格局。

对洛阳城市生态大园林建设的思考

对洛阳城市生态大园林建设的思考
思 想 , 不贯 穿在 各个 时代 的造 园活动 中 , 在 园林 景观 构 无 并 建 上达 到 了顶峰 。 洛人 云 :园 圃之 胜不 能相 间 者六 : “ 务宏 大 者, 少幽 邃 , 力胜 者 少 苍古 , 人 多水 泉者 难 眺 望 。 唐 代 晋 国 ” 公 裴度所 建 “ 园 ” “ 湖 , 此六 者 , 湖园 而 已” 李格 非 《 阳 名 唯 ( 洛 园记 》 。 ) 在湖 园这 个 理论 上难 于相 兼 而实 践 上 的成功 典 范 ,
灿烂 , 阳现 代 园 林 , 洛 无论 是 宏 观 的还 是 微 观 的 , 注 重 生 应 态建 园 、 观造 园 、 化塑 园三 者 的统 一 。 景 文 因此 , 握 当今 全 把 国 乃至 世 界生 态 环境 发 展 趋 势 , 建 有 自己特 色 的城 市 园 构
御 苑依 水 而建 或 开辟 水体 , 因水 而成 景 , 进 了园林 理 水技 促 艺 的发 展 , 园林 的游 赏功 能 已上升 到 主要 地位 , 开始 注 重 并
林 景 观 , 与 当地古 老灿 烂 的文 化相 融合 , 并 是现 阶 段亟 待解
决的 重大 问题 。
l 历 史 上 的 洛 阳 园 林 特 点 及 地 位
洛 阳 是 国务 院 首批 命 名 的历 史 文 化 名城 , 有夏 、 、 曾 商 周、 汉、 魏 、 晋、 魏 、 东 曹 西 北 隋唐 、 唐 、 后 后梁 、 晋 等 1 后 3个
表 . 成 了 以 王宫 为 中 心 的 “ 朝 后 市 , 形 前 左祖 右社 ” 的格 局 。
至东 汉 , 由于 洛阳 北依 邙 山 。 、 、 、 诸水 汇人 洛 河 , 伊 澶 涧 毂 丰
景观 ( 审美 ) 能 和 文化 功 能 , 建 自然 山水 生 态 和 文化 的 功 构

关于洛阳古代都城遗址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洛阳古代都城遗址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洛阳古代都城遗址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中国历史上有着众多的古都,其中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7次古都之一,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

洛阳古代都城遗址以其庞大而完整的规模、珍贵的文化遗产、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极具观赏和历史传承价值的文物。

一、洛阳古代都城遗址概况洛阳古代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区中心的天子山山顶和龙门石窟脚下,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故历代统治者选择此地为国都。

洛阳古代都城遗址总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现存遗址主要包括周原、汉城、魏晋都城三大部分。

周原遗址是指西周时期建造的首都洛邑遗址,遗址六面环山,有城垣及宫殿、祭殿、官署等建筑。

汉城遗址是指西汉建都洛阳后建造的遗址,占地约2平方公里,其中包括皇宫、三公府、百官署等建筑。

魏晋都城遗址则是指北魏时期建造的孟津城和晋阳城两座城池遗址及其周边遗址,占地面积较大。

目前,洛阳古代都城遗址保护管理颇为精细,“洛阳三大博物馆”已成为一个旅游文化品牌,为洛阳发展旅游业做出了贡献。

1. 保护不尽如人意洛阳古代都城遗址虽然历史悠久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在近现代历史中,建筑物多有损毁,文物有流失,古城的规模缩小、地形变化,过度开发和破坏等,导致遗址遭到了严重的损害和破坏。

保护现状不尽如人意,存在历史文物的消失、建筑物的改造等,这些都造成了对遗址文化价值的浪费和破坏。

2. 缺乏保护意识由于人们在旅游区域内破坏古迹的行为比较常见,导致大量消耗了文化遗产资源,造成了遗址的尴尬局面,游客破坏行为常常难以被发现。

3. 开发压力过大洛阳古代都城遗址所处地理位置良好,交通便利,而一方面因其历史悠久而受到游客的青睐,但另一方面,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市场竞争压力和稳定的客流量则使得遗址面临不小的困难和挑战。

1.加大保护和管理力度针对洛阳古代都城遗址存在的问题,保护和管理需要加大力度,稳步推进保护修复工作,把文化遗产保护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需要结合起来,逐步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洛阳古城遗址的历史价值及保护思考

洛阳古城遗址的历史价值及保护思考

洛阳古城遗址的历史价值及保护思考洛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古城,其历史可以追溯至西周时期。

随着历史的发展,洛阳成为中国东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其中,洛阳古城遗址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群落之一,它呈现出了众多历史时期的历史风貌,同时还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本文将探讨洛阳古城遗址的历史价值及其保护思考。

一、洛阳古城遗址的历史价值1. 历史风貌洛阳古城遗址是中国东部地区最早的城市遗址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风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东周、西汉、魏晋、北魏、隋唐时期的遗存,这些历史时期的文物和建筑物,都展现出各自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

同时,洛阳古城遗址中还保存了许多古迹,如白馆、西安台、狼牙山、月季园等,这些都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

2. 文化遗产洛阳古城遗址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都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保护。

遗址内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建筑,分布较为广泛,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汉代建筑、唐代建筑、魏晋时期陶器、石灰壁画、铜器等文物,这些文物为了我们了解我国历史文化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指导。

3. 国家形象作为中国文化古城之一,洛阳古城遗址在观光旅游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里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游客们来到洛阳必游之地。

洛阳古城遗址,是重要的对外交流窗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灿烂历史和深厚底蕴。

二、洛阳古城遗址的保护思考1. 给予更多精力和财力洛阳古城遗址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之一,在保护上需要给它足够的重视,给予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

统筹协调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旅游经济等多方面资源,推进古城的保护和发展。

2. 加强科学保护对于大量的文物和古建筑,需要加强保护措施,采取靶向性维修,尽可能保留原始痕迹。

经过长时间风吹日晒,这些古迹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姿态。

所以现在的重点是如何维护和保护它们。

简论洛阳古代都城城址的变迁

简论洛阳古代都城城址的变迁

历史地理第九辑简论洛阳古代都城城址的变迁史为乐洛阳是中国的著名古都y它与西安.开封、杭州、南京、北京等城市并称为中国六大古都。

如果再加上邺都,就是七大古都。

在这些古都之中亨洛阳的历史算是最悠久的i 个。

^历史文献和现代考古证明,夏文化就是I从离山周围以至伊洛河流域发展起来的。

也就是说,禱山周围是夏族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老家。

《逸周书•度邑解》说:“自洛洒延于伊洒,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封禅书》也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对这些记载,以前人们还不敢确信无疑,所以洛阳通常被称为“九朝名都”,这是指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炀帝)、唐(武后〉、五代后梁、后唐等九个朝代。

但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人们并始发现/九朝名都”的说法不够确切了»1949年以后,沿着伊洛河之滨,在东西大约30公里之内,先后找到了五座都城遗址,其中有中外瞩目的德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偃师县U城西尸乡沟商都“西亳疗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和隋唐故城遗址。

东周王城遗址是东周时的都城9汉魏故城遗址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的都城苗隋唐故城遗址是謂(炀帝人唐(武后)和五代后梁、后唐四朝的都城。

这五座古都遗址中,夏都遗址和商都遗址都是新增加的。

这样,洛阳就不是“九朝;名都”,而是十一朝名都了。

总计洛阳为都的时间在千年以上.这在六大古都或七大古都之中夕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O一、二里头宫殿遗址是否夏都历史文献记载,夏都多迁徙:禹都阳城(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告成镇附近),太康迁都斟鄱(今河南巩县西南),后相迁都商丘(即帝丘,今河南濮阳市西南),又迁斟灌(今山东莘县西南观城),帝宁迁原(今河南济源县西北),又自原迁于老丘(今河南开封市东北片胤甲迁都西河(在山西省西南部〉,桀又迁都斟瓠,①《今本竹书纪年》还记载二41帝癸,一名♦P♦桀。

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鄂。

洛阳城市规划分析

洛阳城市规划分析

洛阳城市规划分析建筑学103班小组成员杨冬钱行张岩洛阳城市规划分析城市勘察资料:洛阳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形地貌类型多样、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发达,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较而言属地质多发区。

结合历年来气候因素,确定我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

我市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及矿区,在时间上多发生在主汛期(7、8、9三个月份)。

我市地质灾害分布的区域性较强:南部山区多崩塌、滑坡、泥石流;北部平原区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较为集中;洛宁—洛阳的黄土丘陵地区由于侵蚀强烈,雨季常发生地裂缝、黄土滑坡、崩塌等综合类型的地质灾害。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增强,人类的工程活动常成为多种地质灾害直接诱因,矿山开发、工程开挖等常引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栾川、嵩县、汝阳、洛宁、新安是我市汛期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域。

暴雨是多种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汛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期,尤其又以6到9月份较为集中。

城市测量资料:洛阳盆地地处河南省西部,北西南东分别被邙山、崤山、熊耳山、嵩箕山所环绕,盆地面积1300km2。

研究区西起新安——宜阳,东至巩义黑石关、北起孟津,南接伊川。

行政区划主要隶属于洛阳市区及偃师、巩义、新安、孟津、宜阳、伊川等县市的部分地区,地理座标:东经112°15′~112°57′,北纬34°32′~34°47′,总面积2000 km2。

重点研究区为伊洛河河谷平原西部区,面积约400km2。

研究区交通便利,陇海铁路,焦枝铁路干线,在区内交汇。

连霍高速公路、310、207国道交错,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地理位置较为优越。

见研究区位置图(图2-1)图2-1 研究区位置图气象资料:洛阳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表现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长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长。

据气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4.3℃,多年平均降水量545.98mm,降水时空变化较大,一般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1451.7mm。

东汉时期洛阳城市景观发展研究

东汉时期洛阳城市景观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以东汉为时间基点,研究古都洛阳的城市景观发展情况。

以城市和景观发展为两大支流,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探寻东汉时期洛阳城市景观发展脉络。

[关键词]洛阳;古代城市;园林;景观洛阳最早建于夏朝,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朝代在此定都,与西安、南京、北京并列为中国四大古都,居中国“古都之首”。

笔者浅谈东汉时期洛阳都城的城市景观发展,在历史的叙事中演绎古都城市景观之美。

一、东汉城市规划发展汉承秦制,其实“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汉代的城市规划是对前秦制进行继承和创新。

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正式迁都洛阳。

嗣后,建武二年,“起高庙,建社稷”;建武十四年,起南宫前殿,即千秋万岁;光武中元年,“起明堂、灵台、辟雍”;明帝永平三年,“起北宫及诸官府”,规模始备;肃宗时,宫室台榭,渐为壮丽;顺帝阳嘉元年,修宫殿;灵帝时,又筑造宫。

洛阳作为东汉都城之后,其都邑的规划、宫室的营建与修饰,都优于前朝。

当然东汉洛阳在继承了西汉长安发展城郊不建外廓的传统,城市总体布局以宫为中心,“择中立宫”,以主体宫殿南宫的轴线作为全城的规划主轴线,倡导了以后全国封建社会都城轴线规划的思路。

城市用地按功能规划,宫廷、庙社等功能区多安排在城内和南郊。

洛阳有“四市”,金市在城内,马市、南市、栗市都在城外。

私营手工作坊和里居主要在郊外,只有部分官府手工作坊和里居在城中。

东汉洛阳城平面大体呈长方形,南北约汉代九里,东西约汉代六里,俗称“九六城”。

东汉的洛阳全城共设十二个城门。

东面三个,自北而南为东门、中东门、耗门;西面三门,自北而南为上西门、雍门、光阳门;南面四个,自东而西为开阳门、平城门、小苑门、津门,自东至西为毂门、厦门。

城内主要街道,都自通城门,大街互相交叉,分隔成二十四段。

《汉仪》记载“洛阳二十四街”。

据考古推测,大街大宽度约二○至四○米不等。

汉代城市多为沿袭前代旧城,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得不受已有布局的影响,难以说具有整齐划一的特点。

第二章 风景园林历史与发展

第二章 风景园林历史与发展

• 建筑技术与观赏植物
– 建筑技术方面:木结构的架梁、斗拱已趋于完 备,歇山屋顶较多 – 观赏植物方面:树木、竹、各种花卉栽植普遍
• 皇家园林
– 游赏功能成为绝对主导功能 – 两个类别之一的“宫”具有大内御苑的性质 – 大内御苑居于都城中轴线的结束部位,这个中轴 线的空间序列构成了都城中心区的基本模式
• 政治上动乱分裂——思想解放——人性的觉 醒 • 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思想——行动上的两个 极端倾向
– 贪婪奢侈 – 玩世不恭 • 老庄、佛学与儒学结合形成玄学(重清谈,逃 避现实) • 名士:一方面表现为饮酒、服食、狂狷,另一 方面表现为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思想作风 (如“竹林七贤”)
• 隐士与隐士集团
– 中国早期园林,从狩猎到农耕,从原始的自然崇拜到帝国的封禅活 动,把早先的狩猎、生产、通神、求仙逐渐转化为以游憩、观赏的 自然景观发展为园林的雏形。 –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自然山水园已经萌芽, 在园林中构亭营桥,种植花木。园林的组成要素已经初步具备,不 再是简单的圃了。
• 池沼楼台:模仿自然环境
第二章 风景园林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园林概述
第二节 外国园林概述
第二章 风景园林历史与发展
• 重 点:
– 1、中外园林发展经历的历史阶段及其历史文 化背景 – 2、国外园林发展概况及造园特点及世界园林 发展趋势
• 难 点:如何将各国园林特色融合于现代园 林设计
• 传统的世界园林分为三大体系:东方园林体系、 西亚园林体系、西欧园林体系。东方园林体系以 中国为代表,影响到日本、朝鲜、东南亚地区, 以自然式园林为主,典雅精致,意境深远。西亚 园林体系以伊拉克、波斯为代表,影响到中东地 区,主要是花园和教堂,形成了伊斯兰教的园林 特色。西欧园林体系以英国、法国、意大利为代 表,以规则式的建筑和植物配臵为主,布局有明 显的中轴线,严格对称。 • 本章重点从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日本 古典园林展开,简要阐述风景园林历史与发展。

洛阳 城市发展史

洛阳   城市发展史

第一,夏朝斟鄩遗址。位于洛阳市区东,伊河与洛河汇流处上游的二里头村一带, 也称“二里头都城遗址”。是目前我国最早的都城遗址,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和中国历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影响。 第二,商都西亳遗址。位于洛阳市区东、洛河北岸尸乡沟一带。商代曾多次迁都, 该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完好的一座商代早期都城遗址。 第三,东周王城遗址。在今洛阳市区王城公园一带,东西长2.9千米,南北宽3.5 千米,是周天子居住和处理公务的地方。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建筑布局,对 后世都城设计和建造影响深远。 第四,汉魏故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区东15千米处,前身是周代成周城、秦代三 川郡郡治和西汉洛阳城,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4代王朝的都城。四朝在此建都 累计336年。都城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宏伟壮丽,在中国封建社会建筑史上达到空 前水平,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大都市。城内许多建筑如永宁寺塔、太学、辟雍、灵 台遗址等久负盛名。该遗址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都遗址,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第五,隋唐东都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区偏东,规模宏大,布局有序。有外郭城、 皇城、宫城,以及应天门、天堂、天枢、上阳宫、含嘉仓等遗址。该都城曾集中反映 了隋唐时期我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景象,其布局和建筑风格在国内外都有影响, 是我国古代著名都城。 除上述五大古城遗址外,还有滑国故城、刘国故城、韩国故城等列国都城遗址。
北宋洛阳
宋代洛阳,主要指北宋洛阳,它是宋代的西京。与都城汴京合称为“两京”。 洛阳的历史地位在唐朝已经奠定。武则天时期,以洛阳为神都,又叫洛州为都城。 后唐曾建都于洛阳。北宋定都汴京开封,称为东京,称洛阳为西京即洛阳的陪都。
唐朝和五代十国后,洛阳的逐渐衰落
唐末战乱之后,长安、洛阳均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昔日的辉煌已一去不复 返了。不过,开封建都在草创阶段,朱温在以开封为东都的同时,又以洛阳为西 都,并长期驻跸于此,所以洛阳仍保持着陪都的地位。五代时期,从洛阳本身的 城市演变来考察,时或首都,时或陪都,大体上保持着都城的地位。 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最终决定开封彻底取代洛阳并一跃成为国都。 第一,唐廷失去河北和江淮经济的崛起造成唐朝经济地理和财政形势的变化, 促使唐廷愈来愈倚重通过汴水来获得江淮地区的财富,因此处于汴水咽喉位置的汴 州的地位就愈加上升; 第二,裴耀卿的漕运改革造成洛阳失去漕运中心的地位,刘晏的漕运改革造成 开封获得该地位; 第三,唐代宗和德宗时期一系列围绕着运河进行的军事争夺进一步促使开封成 为维护漕运安重镇; 第四,也是最关键的,洛阳的漕运条件渐渐逊色于开封。

关于洛阳古代都城遗址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洛阳古代都城遗址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实践调查报告专业及班级:汉语言文学专业B111301班小组成员:王朋(组长)B11130108孙佳麒B11130106董博伟B11130120张帅 B11130125报告题目:关于洛阳古代都城遗址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指导老师:贺玉萍夏云关于洛阳古代都城遗址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摘要【洛阳古称雒阳、神都,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十三个正统王朝在洛阳建都,拥有1500多年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跨度最大的城市。

因此,洛阳的古代都城遗址数量众多,其中留下的有迹可寻的有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等著名都城遗址。

这些都城遗址是十分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虽然自被发掘以来不断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政府的保护,但是还存在管理设施不够完善、部分遗址被毁坏等诸多问题。

为改善这种情况本小组首先对洛阳这些古代都城遗址文化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其次进行细致、深入分析,得出结论,进而根据结果提出一些合理可行的建议,最终形成一篇相关的调查报告。

希望通过这一调查实践队洛阳这些古代都城遗址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洛阳,古代都城遗址,文化资源现状,文化资源调查,保护和发展建议目录前言 (4)一、洛阳概况 (5)(一)发展历史 (5)(二)自然资源及经济发展 (5)(三)交通运输情况 (6)二、现存古代都城遗址分布情况及历史渊源 (7)(一)偃师二里头遗址 (7)(二)偃师商城遗址 (8)(三)东周王城遗址 (9)(四)汉魏洛阳城遗址 (10)(五)隋唐洛阳城遗址 (12)三、五大都城遗址现状 (13)(一)保护和开发现状 (13)(二)当前的主要问题 (14)四、发展建议和对策 (16)(一)加强政府的重视,提高人民的认识。

(16)(二)统筹整体发展规划,改革文化体制。

洛阳景观调研报告

洛阳景观调研报告

洛阳景观调研报告洛阳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对洛阳的景观进行了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洛阳的美丽景观。

一、洛阳的自然景观1. 白云山:白云山位于洛阳的西北部,是一座以奇峰怪石、幽谷流泉和古建筑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

山上有许多古庙和观音殿,是信众们朝圣的地方。

2. 洛阳水洞:洛阳水洞是一座著名的地下溶洞,位于洛阳市区南部。

这个溶洞宽敞而深邃,内部有许多钟乳石和地下湖泊,给人一种神秘而壮观的感觉。

3.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郊区,是中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

石窟内有数千尊佛像,雕工精美,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

二、洛阳的人文景观1. 洛阳古都遗址公园:这个公园是洛阳古代城市遗址的保护区,包括了众多历史遗迹,如洛阳城墙、洛阳博物馆等。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古代洛阳的繁华和历史的厚重。

2. 洛阳老城区:洛阳的老城区保留着许多传统的建筑和街道,让人们感受到古老文化的魅力。

特别是洛阳的饮食文化,如汤包、烩面等,为这个老城区增添了特色。

3. 洛阳牡丹园:洛阳是中国牡丹的故乡,每年春天都会举办牡丹花展。

洛阳牡丹园是中国最大的牡丹园,拥有上千个品种的牡丹花,是体验中国传统花艺的绝佳之地。

三、洛阳的现代景观1. 洛阳国家森林公园:这个公园位于洛阳市的东北部,是一个集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于一体的现代景区。

公园内有水体、山地、花草和运动场所等,适合人们放松身心、享受自然。

2. 洛阳国际林博园:这个林博园是一个以植物为主题的现代园区,拥有大片的花卉和树木。

每年春天,这里举办花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3. 洛阳乐活广场:这个乐活广场是洛阳市中心最受欢迎的休闲场所之一。

人们可以在这里参加各种户外活动,如晨跑、太极拳等,同时还能欣赏到洛阳市区的美景。

通过这次调研,我对洛阳的景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洛阳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现代景观相得益彰,使这座城市成为一个完美的旅游目的地。

洛阳古城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洛阳古城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洛阳古城文化调研报告范文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

本次调研以洛阳古城文化为主题,旨在了解洛阳古城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和保护状况,并提出相关改善建议。

一、历史背景洛阳古城位于河南省西部,建于东周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洛阳是古代中国的著名都城,历史上曾是东周、汉、魏、晋、北魏、后梁、后唐等朝代的首都。

洛阳古城曾经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文化特色1. 建筑风格:洛阳古城的建筑风格博大精深,包括了古代宫殿、寺庙、园林和民居等建筑形式。

其中最有名的是白马寺,该寺庙建于东汉时期,是佛教四大名刹之一,以其宏伟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2. 文化遗产:洛阳古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洛阳牡丹、洛阳方特、洛阳博物馆等。

洛阳牡丹是中国最早种植的牡丹品种,被誉为“国花”,每年的洛阳牡丹文化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洛阳方特是一个综合性的主题公园,以中原文化为主题,游客可以欣赏到大量的历史文化表演和展览。

洛阳博物馆则收藏了大量的古代文物,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洛阳历史文化的机会。

3. 艺术形式:洛阳古城的文化特色也表现在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上。

其中以洛阳剪纸最为有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洛阳剪纸以其精巧的工艺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

三、保护状况虽然洛阳古城的文化遗产众多,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发展的需求,部分文化遗产已经遭到了破坏或改造。

例如,古城墙和城门遗址的保护状况较差,仅存部分遗址,亟需加强保护措施。

此外,城内的古建筑和历史文物也面临着破损和丢失的风险。

在保护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对于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加强保护力度。

四、改善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洛阳古城的文化遗产,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制定相关政策: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加强对洛阳古城的保护和管理。

明确责任、加大投入,提供充足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加强对古建筑、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关于洛阳古代都城遗址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洛阳古代都城遗址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实践调查报告专业及班级:汉语言文学专业B111301班小组成员:王朋(组长)B11130108孙佳麒B11130106董博伟B11130120张帅 B11130125报告题目:关于洛阳古代都城遗址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指导老师:贺玉萍夏云关于洛阳古代都城遗址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摘要【洛阳古称雒阳、神都,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十三个正统王朝在洛阳建都,拥有1500多年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跨度最大的城市。

因此,洛阳的古代都城遗址数量众多,其中留下的有迹可寻的有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等著名都城遗址。

这些都城遗址是十分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虽然自被发掘以来不断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政府的保护,但是还存在管理设施不够完善、部分遗址被毁坏等诸多问题。

为改善这种情况本小组首先对洛阳这些古代都城遗址文化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其次进行细致、深入分析,得出结论,进而根据结果提出一些合理可行的建议,最终形成一篇相关的调查报告。

希望通过这一调查实践队洛阳这些古代都城遗址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洛阳,古代都城遗址,文化资源现状,文化资源调查,保护和发展建议目录前言 (4)一、洛阳概况 (5)(一)发展历史 (5)(二)自然资源及经济发展 (5)(三)交通运输情况 (6)二、现存古代都城遗址分布情况及历史渊源 (7)(一)偃师二里头遗址 (7)(二)偃师商城遗址 (8)(三)东周王城遗址 (9)(四)汉魏洛阳城遗址 (10)(五)隋唐洛阳城遗址 (12)三、五大都城遗址现状 (13)(一)保护和开发现状 (13)(二)当前的主要问题 (14)四、发展建议和对策 (16)(一)加强政府的重视,提高人民的认识。

(16)(二)统筹整体发展规划,改革文化体制。

第三讲 天下之中 古都洛阳的历史、形制与文化

第三讲 天下之中 古都洛阳的历史、形制与文化

3.魏晋洛阳城变迁
•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 篡汉自立,定都洛阳,才又营建洛阳宫 。魏明帝时在洛阳西北角筑金墉城,西 晋时被作为皇家监狱。 • 视频:金墉城 • 青龙三年(公元235年)大修洛阳宫殿, 并在芳林园中开挖陂池,由著名机械发 明家马钧制作的水转百戏,供皇帝观赏 游乐。不过,洛阳城的规模及繁盛程度 ,都已无法和东汉时相比。
• 西周初年,周公旦赞美这里:“四方之 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史记· 周本 纪》)。
• 西汉司马迁《史记》说:“北有太 行之险,南贾梁越之饶”。
• 唐人陈子昂:洛阳“瀍、涧之中,天地交 会,北有太行之险,南有宛、叶之饶,东 压江淮,食湖南之利;西驰崤渑,据关河 之胜”(《旧唐书》卷一九九)。
• 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洛阳处天 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 魏之走集”。
• 三、四水绕城
• 气候温和,雨量适中,伊、洛、瀍、涧四 水蜿蜒流贯其间。
历代洛阳形势示意图 视频:洛阳城变迁 1、2、3
第一节 夏都斟鄩与商都西亳的历 史与形制
• 1.夏都斟鄩 • 斟鄩是夏朝古都。夏禹始都阳城,后迁阳 翟。阳城在登封,阳翟在禹县,均离洛阳 不远。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都斟鄩( 今偃师二里头村)。 •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 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 视频:天造洛阳 1‘:45“—8’47”

遗址沿古伊洛河北岸呈西北-东南向分布,东西最 长约2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北部为今洛河冲毁, 现存面积约3平方公里。其中心区位于遗址东南部的微 高地,分布着宫殿基址群、铸铜作坊遗址和中型墓葬等 重要遗存;西部地势略低,为一般性居住活动区。遗址 的东部边缘地带发现有断续延伸的沟状堆积,已探明长 度逾500米,可能是建筑用土或制陶用土的取土沟,同 时也具有区划作用,形成遗址的东界。 • 已探明的二里头遗址宫殿区道路网络系统由3条大 道组成,它与过去发掘的1号、2号宫殿基址走向一致, 东侧的南北向大道已探明长度近700米,北侧大道和南 侧大道已探明的长度均超过300米,两路间距约400米。 在宫殿区内,还钻探出若干条小型道路;在1号、2号宫 殿基址之间,发现有大面积的路土遗迹和数百平方米的 卵石活动面及若干夯土基址。考古工作队先在二里头宫 殿区外围探明了3条垂直相交的大道,确认由其围起的 宫殿区面积达12万平方米左右,近来又发现了宫城城墙 的线索,在探索二里头遗址都城总体结构与布局上取得 重要突破。

洛阳与长安——两个世纪古代城市的文化现象比较

洛阳与长安——两个世纪古代城市的文化现象比较

洛阳与长安——两个世纪古代城市的文化现
象比较
从汉代到唐代,洛阳与长安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这两座城市的文
化现象在某些方面相似,但在其他方面又有所不同。

第一,洛阳和长安在文学方面有着不同的发展。

洛阳是汉朝的都城,隋唐时期
也是重要的政治中心之一。

古代洛阳文学以《诗经》为代表,这本书是中国诗歌的经典之一,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诗歌和文化的重要源头。

唐朝时期,洛阳的文学成就也举世闻名,著名文学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诗篇。

而长安则是唐朝的都城,因此唐代文学中以长安为背景的作品更多。

著名的作品如《长恨歌》、《送别》等都是以长安为背景的。

第二,洛阳和长安在建筑艺术上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洛阳的建筑风格与地理环
境有关,城市中的建筑多采用灰色的山墙,给人的感觉比较厚重和沉稳。

而长安的建筑则更强调华丽和富有。

唐代的长安城墙以红色砖石和黄色泥土为主,城门和宫殿的装饰也更加繁复精致,塑造出了一个非常豪华的形象。

第三,洛阳和长安的宗教信仰也有所不同。

洛阳在汉朝时期就出现了佛教,并
在唐朝时期迅速发展。

其中著名的白马寺就位于洛阳。

而长安则是道教的中心。

唐朝时期,长安的道教文化相当盛行,著名的道教寺庙以及道教家庄曾经非常著名。

综上所述,虽然洛阳和长安都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心,但它们在文学、建筑和
宗教信仰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反映了城市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影响,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洛阳伽蓝记》所见北魏洛阳城的动植物与城市环境

《洛阳伽蓝记》所见北魏洛阳城的动植物与城市环境

《洛阳伽蓝记》所见北魏洛阳城的动植物与城市环境作者:岳彦如来源:《鄱阳湖学刊》2019年第05期[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作为北魏政权的都城和当时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城市建设日趋完善。

《洛阳伽蓝记》细致描述了北魏洛阳城的风貌,其中不乏对动植物的介绍。

通过对该书所记载动植物的整理与分析,可知北魏洛阳城动植物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街道、寺院、园林、住宅等各类空间场所,且大致呈现出以下特点:彰显山水审美风尚,密切联系城市环境,凸显佛教文化特色。

北魏洛阳城的动植物分布,与人们的生活需要、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特点及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出当时、当地特有的城市环境风貌。

[关键词]《洛阳伽蓝记》;动植物;城市环境;北魏洛阳城洛阳城开发历史悠久,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素有“河山拱戴,形胜甲天下”之称。

北魏迁都于此,经营十余年,国力渐臻鼎盛。

洛阳的城市规模随之扩大,人口滋生。

优越的自然环境,给洛阳带来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它们与城市中其他景观在长期的共同发展中渐渐成为和谐的整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北魏洛阳城与《洛阳伽蓝记》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坐落在现在的洛阳市东15里处,与偃师、孟津相邻。

它位于黄河下游,自古被认为是“天下之中”,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带;它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能够养育众多人口。

水与洛阳城也有密切的关系。

洛阳城历来以洛河为中轴东西分布,并对城市周围的伊河、瀍河、涧河三条河流进行不同程度的利用①。

自古以来,洛阳就是人们安居乐业、政权建都的理想地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市先后发掘了十余座古城遗址,时代最早者可追溯至夏朝②。

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虽然经历战火,但经北魏十几年的经营,洛阳城的规模更为扩大。

它不仅是北魏的都城和政治中心,也是当时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中心,城内人口众多。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魏末洛阳“有户十万九千余”。

北魏政权在迁都前,经过极其科学、周密的规划。

洛阳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区)保护规划说明书

洛阳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区)保护规划说明书

编制单位: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规划资质:甲级资质证号: [建] 城规编第(甲级 081004)院 长: 尹 稚 教授、博士生导师项目总负责:张 杰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规划师:张 飏 注册规划师、一级注册建筑师项目负责人:张 弓 注册规划师张 冲 规 划 师主要编制人员:李 磊 规划师姜 滢 规划师阎 照 规划师黄 琛 规划师张 笛 规划师张倩倩 助理规划师徐向荣 助理规划师匡广佳 助理规划师刘海琛 市政规划师林增玉 市政规划师1项目概况第一章 项目概况1.1 项目背景(1)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现随着对全球化的深刻反思,地域文化特色缺失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以及国内的普遍重视。

城市文化、特色及综合环境质量在大城市及城市地区之间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趋明显。

洛阳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知名的历史城市。

作为一个具有区域中心地位的城市,洛阳如果要在未来激烈多变的同级别城市间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必须从战略上强化其古城风貌及文化特色,强调对于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满足可持续发展条件的更新利用。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任务紧迫洛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城市文化与突出的城市特色,而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片区)是洛阳市范围内尚存的以传统风貌为特征的历史文化街区。

长期以来,名城保护工作与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受到城市快速发展的影响与破坏,加之历史文化街区的民居建筑及基础设施的自然衰败年久失修,诸多能够反映洛阳传统风貌的历史文化街区逐步被蚕食甚至消失,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受到严重冲击,遗留下的古城格局特征及历史文化街区迫切需要科学系统的保护。

(3)新形势对已有保护规划思路的调整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代表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与文化精髓的历史街区在城市区域职能分工中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整体保护”工作思路及功能定位等已不能完全符合新的发展要求。

因此探索基于文化遗产价值认知及古城特色保护的新规划思路尤为迫切,如何积极地保护好尚比较完整的老城区空间格局和极富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又能综合提高生活质量、振兴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处理好老城区格局与城市发展之间矛盾等,已成为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北魏都城洛阳相关研究综述

北魏都城洛阳相关研究综述

北魏都城洛阳相关研究综述文章梳理了北魏古都洛阳都城变迁史的研究成果:从20世纪50年代汉魏洛阳故城开始发掘以来,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关于北魏洛阳的研究成果也逐渐丰富,主要有:城市规划布局的相关研究,关于里坊制度的研究,关于佛寺石窟的研究,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

并分析了北魏洛阳城的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及欠缺方面,提出以后研究的建议。

标签:北魏;洛阳;都城受汉文化影响的北魏孝文帝接受了李韶等大臣的“洛阳九鼎旧所,七百彼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的建议,于太和十七年,迁都洛阳。

太和十九年,“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1]北魏洛阳城在洛阳的历史变迁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在中国的历朝古都中也十分具有代表性。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北魏都城洛阳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少,现按研究内容作简要概述。

一、城市规划布局的相关研究北魏洛阳城是在东汉、曹魏、西晋首都洛阳的基础上加以改建的,城址相同,所以对北魏洛阳城遗址的研究往往涉及汉魏时期,以期作完整研究。

关于北魏洛阳城的城市规划布局的研究主要包括城址、城垣、形制、金墉城的相关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前,研究成果较少。

建国前,劳干《北魏洛阳城的复原》,依据《洛阳伽蓝记》、《河南志》以及正史、考古等方面的资料,复原了北魏洛阳城的平面图,这是关于北魏洛阳早期的研究成果,意义重大。

随着20世纪50年代汉魏洛阳城的考古发掘,太学、灵台遗址被发现,金墉城和洛阳小城的位置得到确定。

此后的1962年、1972年两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基本探明了大城垣墙、门阙、街道、护城河和金墉城的范围和布局,东北角的殿台仓厩等遗存,还探明了永宁寺和宫城的范围。

70年代中后期以來,对汉魏洛阳城的考古工作逐渐深入,有很多重要的考古发现。

主要包括汉魏洛阳城外郭城、城垣、城门、水道、金墉城、太学与灵台遗址、出土器物等的考古发掘和研究。

[2]考古工作的深入对于北魏洛阳城的认识起到了推动作用,研究成果也逐渐丰富。

隋唐洛阳城

隋唐洛阳城

历史背景
隋唐洛阳城是隋文帝于公元 581年建立的都城,是隋唐 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隋唐时期,这座城市有着 极高的地位和繁荣的经济文 化,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 城市之一
PART 2
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
PART 3
建筑特点
建筑特点
隋唐洛阳城的建筑特点是将城市规划与自然环境相 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风格
在建筑风格上,则融合了中原、北方、南方等不同 地区的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隋唐建筑风格
在城市规划上,采用了方正的布局和严谨的对称,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
PART 4
旅游景点
旅游景点
01
如今,隋唐洛阳城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游客可 以参观龙门石窟、白马寺等著名的景点,领略隋唐时期的文
隋唐洛阳城具有重要的 文化遗产价值
它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的典范,融合了自然景 观和人文景观,体现了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此外,隋唐洛阳城的建 筑风格和工艺特点也具 有独特性,反映了当时 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 水平
PART 6
保护与传承
保护与传承
为了保护和传承隋唐洛阳城这一重
01
要的文化遗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
隋唐洛阳城
汇报人:xxx
1 历史背景 3 建筑特点 5 文化遗产 7 未来展望
-
2 文化价值 4 旅游景点 6 保护与传承
隋唐洛阳城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代的都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 是隋唐时期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x
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 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源自PART 1历史背景
取了一系列措施
包括加强文物保护、修复和考古研
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以东汉为时间基点,研究古都洛阳的城市景观发展情况。

以城市和景观发展为两大支流,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探寻东汉时期洛阳城市景观发展脉络。

[关键词]洛阳;古代城市;园林;景观
洛阳最早建于夏朝,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朝代在此定都,与西安、南京、北京并列为中国四大古都,居中国“古都之首”。

笔者浅谈东汉时期洛阳都城的城市景观发展,在历史的叙事中演绎古都城市景观之美。

一、东汉城市规划发展
汉承秦制,其实“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汉代的城市规划是对前秦制进行继承和创新。

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正式迁都洛阳。

嗣后,建武二年,“起高庙,建社稷”;建武十四年,起南宫前殿,即千秋万岁;光武中元年,“起明堂、灵台、辟雍”;明帝永平三年,“起北宫及诸官府”,规模始备;肃宗时,宫室台榭,渐为壮丽;顺帝阳嘉元年,修宫殿;灵帝时,又筑造宫。

洛阳作为东汉都城之后,其都邑的规划、宫室的营建与修饰,都优于前朝。

当然东汉洛阳在继承了西汉长安发展城郊不建外廓的传统,城市总体布局以宫为中心,“择中立宫”,以主体宫殿南宫的轴线作为全城的规划主轴线,倡导了以后全国封建社会都城轴线规划的思路。

城市用地按功能规划,宫廷、庙社等功能区多安排在城内和南郊。

洛阳有“四市”,金市在城内,马市、南市、栗市都在城外。

私营手工作坊和里居主要在郊外,只有部分官府手工作坊和里居在城中。

东汉洛阳城平面大体呈长方形,南北约汉代九里,东西约汉代六里,俗称“九六城”。

东汉的洛阳全城共设十二个城门。

东面三个,自北而南为东门、中东门、耗门;西面三门,自北而南为上西门、雍门、光阳门;南面四个,自东而西为开阳门、平城门、小苑门、津门,自东至西为毂门、厦门。

城内主要街道,都自通城门,大街互相交叉,分隔成二十四段。

《汉仪》记载“洛阳二十四街”。

据考古推测,大街大宽度约二○至四○米不等。

汉代城市多为沿袭前代旧城,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得不受已有布局的影响,难以说具有整齐划一的特点。

路面坚硬如夯土,有的还铺设有河卵石。

而且在陆机《洛阳记》的记载:每条大街分为三股,中央为御道,两边建筑有高四尺余的土墙作为分界,公卿大臣行中道,一般人行左右;街道两边种植栗、漆、梓、桐四种道树。

城市人口的增加,活动内容的丰富,促使城市采取按功能分区的办法,分别加以管理。

在都城,是以宫殿区为主,结合官署、宗庙、社稷、府库、官府手工业作坊乃至权贵府邸等分区,形成政治活动中心区;在郡县城市,则是以郡县治所为主,组成城市政治活动中心。

诸城又以市为主,结合民间手工业区和居民闾里等,构成城市的经济活动中心。

东汉洛阳城区规划分明,左右对称,街道平直,如作棋盘式,东汉洛阳的街道形制与西汉长安相似,与之前相比也有一定的发展。

二、东汉园林景观发展
东汉洛阳的皇家园林的发展,上林苑,今洛阳市以东,汉魏故城以西。

据史料《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十五年,“车骑校猎上林苑”。

“上林苑”和“广成囿”是东汉帝王“车骑校猎”和为王室采捕的主要苑囿。

还有城外的平乐苑、洛阳城西北角的濯龙园,西苑据《后汉书·顺帝本纪》载:“阳嘉元年,起西苑,修宫殿”;鸿德苑据《后汉书·孝桓帝纪》载:“延熹元年,初置鸿德苑令”;显阳苑据《后汉书·孝桓帝纪》载:“延熹二年,秋七月,建显阳苑,设苑丞”还有灵台苑、西园。

上林苑,汉武帝刘彻在国力强盛之时,大造宫苑。

把秦的旧苑上林苑,加以扩建形成苑中有苑,苑中有宫,苑中有观。

其规模很大可以从《汉旧仪》所记载得知:“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子秋冬射猎取之,其中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上林苑中六池、市郭、宫殿、鱼台、犬台、兽圈”。

在《关中记》:“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三十五”。

还有各式各样的水景区,昆明池、郎池、东坡池等池沼水景。

在《三辅故事》记载:“昆明池盖三百二十顷,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鱼,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鱼,常鸣吼……”从上记载中,我国古典园林汉代的皇家禁苑上林苑,证实了“古谓之圃汉谓之苑”的历史发展情况。

一方面苑中央百兽供帝王狩猎,继承古代圃的传统,汉代的上林苑中有宫和观等园林建筑,并作为苑的主题,结合自然的环境,人工内容逐渐成为园林景观的组成部分。

从上林苑,我们可得知当时造园者在总体布局与空间处理上,把全园划分成若干景区和空间,使各个景区都有景观主题和自身的特征。

正如现在的景观小品或者主题公园,当然这些皇家园林在发展的同时吸收私家园林精华充实发展自己。

后来我国历代皇帝造园都继承和创新了汉代宫苑。

三、结语
东汉时期洛阳城市景观发展中,城市规划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规划制度也在不断演进。

城址选择上接近水源诸城,维护城市的存在。

城市规模和形制上政治经济分区,按择中立宫的规划传统,宫廷区位于全城规划的主轴线上。

园林景观方面,从圃到苑囿至建筑宫殿其主要功能是为帝王服务,以皇家园林为主线发展。

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到表现自然。

此时皇家园林的宫已经具有大内御苑的性质,纳入都城的总体规划中。

大内御苑居于都城轴线的尾部,这个轴线的空间序列构成都城中心区的基本模式。

如今,以洛浦公园为例,雕塑、碑刻彰显河图洛书、商王祈雨、会盟史话、定鼎九州、东汉太学等。

规模宏大、水域开阔,融园林绿化、建筑、景观、文化于一体,再现了“天下名园重洛阳”的景观。

参考文献:
[1]叶玲.我国古代城市发展与唐宋城市经济的特征[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43-46.
[2]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P22页
东汉时期洛阳城市景观发展研究
于晓明1梁维超2
(1.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2.北华大学吉林吉林132013)
281
东汉时期洛阳城市景观发展研究
作者:于晓明, 梁维超
作者单位:于晓明(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241), 梁维超(北华大学 吉林 吉林 132013)刊名:
黑龙江史志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HIZHI
年,卷(期):2015(3)
引用本文格式:于晓明.梁维超东汉时期洛阳城市景观发展研究[期刊论文]-黑龙江史志 201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