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态度及其改变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内隐的反应”即心理,“外显的反应”即行为)。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1、人的社会化 2、自我 3、社会认知 4、社会态度(二)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三)群体心理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一般分为一般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又分为公开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2.实验法: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
3.调查法:调查法分为访谈法和问卷法。
调查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
调查法的缺点主要在于准确性较弱,被调查者的回答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尤其是使用问卷调查时,这个缺点更为明显。
4.档案研究法:提示:在学习每种研究方法时,除了要明白概念之外,还应该明白每一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采用的是多元化的思路,即根据研究的问题采用适合的方法。
四、社会心理学的诞生时间和标志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由此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所以,1908年常被认作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之年。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P23)再社会化: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P26)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学5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信念
警告
意图
畏惧
人格
分心
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一)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传递者的威信 2、传递者的立场 3、说服的意图 4、说服者的吸引力
(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1、信息差异:传递者威信大小与差异大小的影响 2、畏惧: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到U曲线 3、信息倾向性:单一倾向的信息;正反两方面的信息 4、信息提供的方式:口头、书面;面对面、传媒。 (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 2、人格因素:依赖性、自尊心、社会赞许动机 3、个体的心理倾向性:拒绝被说服。 (防卫策略:笼统拒绝、贬损来源、歪曲信息、论点辩驳等) (四)情景 1、预先警告 2、分心 3、重复(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间呈到U曲线)
态度的测量:常用的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主要 测态度的方向和强度两个属性。
单选:在海德的P-O-X模型中,两种关系否定,一种肯定,则存在()。
(A)不平衡状态(B)平衡状态(C)强平衡状态(D)弱平衡状态
(四)认知功能:对情景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
三、态度的属性 (一)方向;(二)强度;(三)深度;
(四)向中度;(五)外显度。
四、态度的形成 美国学者凯尔曼的理论:
(一)依从;
(二)认同; (三)内化;
第二单元: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转变
一、态度转变模型(霍夫兰德)
传递者 沟通信息 目标(接受者) 情景
可信
差距
(一)态度的特点: 1、内在性;2、对象性;3、稳定性。 (二)态度的成分 ABC理论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C成分
A成分
B成分
社会心理学态度问题
学习交流PPT
8
2、时间因素
时间因素也影响人们用态度预测行为的准确行。一般来 说,在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 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可能性越大。比如在总统 选举中发现,选举一周前的民意调查结果要比一个月前的 更准确。在通过态度预测一个人的行为时,必须知道他的 态度是什么时候的态度;如果时间太久,在预测时就要小 心。
二是情感成分(喜欢与厌恶),它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 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 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
三是行为倾向成分(谋虑、企图),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 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 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
学习交流PPT
4
• 比如,想一想你对一台多功能的微波炉的态度,包括:
首先你对这台微波炉功能和价位的认知是什么?在认知的 基础上形成的信念是什么?也许你认为这种多功能微波炉 与其他微波炉相比,耗电更多而且操作繁琐。其次,你看 到这台微波炉的情感反映是什么?也许你感到好奇而兴奋。 如果你是一位喜欢传统烹调技术的人,也许你会感到不屑。 最后你的行为反映是什么?你会到商店真的买一台吗?所 有这些成分共同结合起来形成你对多功能微波炉的总体态 度。
学习交流PPT
7
结果在三个月的旅行中,他们经过的66家旅 馆只有1家拒绝让他们住宿,而184家饭店没有一 家拒绝他们用餐。后来研究者又给他们经过的旅
馆与饭店写了封信,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待亚洲人, 结果在128封回复的信中,90%的人说让他们不会 接待。很显然态度与行为发生了矛盾。许多研究
者发现,态度的特殊性越高预测行为越准确。
学习交流PPT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2 分别就中国人、德国人、法国人和日本 人提问
拉皮尔认为人们所说的和实际所做之间存 在巨大差异 拉皮尔的结论引发了一系列后继研究,态 度和行为不相关的观点开始占了上风 布鲁默:“人们已经揭示出,在态度和随 后的行为之间没有实际联系”。 麦奎尔:“态度研究已表明,某个人对他 的态度的口头报告与他对于该态度对象的 实际行为间只有相当低的相关系数”。 认为态度对外显行为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旅馆 光顾 未光顾
回答总数
饭店 光顾 未光顾
81 96
1 回答数 22 否定回答 20 回答看情况 1 肯定回答 1
47 2 25 23 2 0
32
1 2 20 12 19 11 1 1 0 0
1 2 43 38 40 35 3 3 0 0
1 51 47 4 0
2 45 41 3 1
注:1 只就中国人提问;
(5)公开承诺
只要我们认为自己对某个行动有不能变更的 承诺(公开承诺),失调就会促使态度发生 改变 如果我们觉得如果做得不好还可以改变,或 者认为自己可以不必认真地去做,就不会有 失调产生,也不会有态度改变 承诺对态度改变的重要性
2 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 – 人们态度的改变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其实质是在强化原理的支配和控制下所进 行的特定刺激和特定反应的联结过程。 – 个体自身是介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个不 可缺少的中介环节。要改变他人态度,除 了要了解和掌握刺激与强化作用的特性外, 还要对个体本身的情况有所了解。因此, 就要了解他人的原有态度,过去经受得强 化经历。
3 内化: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 段中,人的内心已真正发生了变化,个 体完全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 点,并把它纳入了自己已有的价值体系, 成为自己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态 度就比较稳固,不易改变了。
社会心理学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23
• 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有四种原因: • 逻辑的矛盾: • 文化价值冲突: • 观念的矛盾: • 新旧经验相悖。
24
• 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
1.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 二个认知因素协调。
(2)罗夏墨迹测验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三、行为反应测量
行为反应测量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 。 有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测量人们的一些生理指标来 了解人们对他人或事物的态度。比如我们可以用皮电 反应来看一个人的紧张程度,也可以用脑电P300来看 一个人有没有说谎。现在很多测谎设备就是利用这些 生理指标来认定被测者是否说谎。
自我价值和尊严对人的生活具有特别意义。
父母站在权威的立场上批评或否定子女,不 留面子,子女由于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就可能反 其道而行之,故意和父母闹别扭,以显示自己的 尊严和力量。所以,要有效的说服别人,就必须 给别人留面子,维护他们的尊严和价值。
29
禁果逆反
禁果逆反指理由不充分是禁止反而会激发人 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被禁食的果子特别甜,被禁止的事情偏有人 做,这就是禁果逆反。
•探究未知,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
30
•禁果逆反
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而对事情简单的禁止, 那么该事物会对个体产生特别的吸引力。
某些电影、书籍越禁越畅销,就是禁果逆反 的巨大作用。
土豆在法国的引种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31
第三单元 态度的测量
18第二单元态度的转变一态度转变的模型信息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收者情境威信差距信念警告意图畏惧人格分心立场信息倾向性原有态度重复吸引力信息提供方式个体心理倾向威信差距信念警告意图畏惧人格分心立场信息倾向性原有态度重复吸引力信息提供方式个体心理倾向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见下页19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说服的意图是否操纵受方说服者吸引力双方信息差异受者心理防御畏惧不能过强信息倾向性单一信息正反两面信息信息提供方式口头优于书面受者态度难变预先警告受方使受方改变正反效果受者人格因素依赖性自尊个体心理倾向面临压力逆反心理心理惯性分散受者注意正反效果信息重复率中等频率较好可信差距信念意图警告人格畏惧分心补充资料20三态度转变理论一海德的平衡理论海德一海德的平衡理论海德heider1958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社会心理学》全套课件 态度
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一)态度的功能 适应、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识或理解
(二)态度的作用 社会性判断、耐力、学习效果、工作效率
适应功能
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 形成后起着更好适应环境的作用
自我防御功能
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从中受 到贬抑时来保护他们自己
价值表现功能
在很多情况下,特有的态度常表示一 个人的主要价值观和自我概念
4、态度影响工作效率
满意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
态 值
价值是态度的核心 价值就是态度的对象对人的意义
经济的价值。认为生活的主要目的是财产的得失。 理论的价值。力求在知识系统内发现新东西。 审美的价值。把美作为人生的根本意义。 权力的价值。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支配他人。 社会的价值。认为最有意义的工作是增进社会福 利。 宗教的价值。把精力放在追求神秘的东西上。
态度
attitude
主要内容
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
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一)态度的定义
(二)态度决定于价值
情感因素
个人对某个对象持有的好恶情感,也 就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内心体验
意向因素
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 的准备状态
分析
三者发生矛盾,起主要作用?
认识或理解功能
一种态度能给人提供一种作为建构实 施手段的参照框架,因此它能引起意义感
态度的作用
1、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 2、态度影响耐力 3、态度影响学习效果 4、态度影响工作效率
1、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
哈斯托夫
2、态 度 影 响 耐 力
兰伯特等
效忠态度
3、态度影响学习效果
社会心理学第五节 态度
2.接受者的人格因素 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信服权威,比较容易接 受说服;自尊较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过 于相信和保护自己,比较固执己见)不易改变态 度。 社会赞许动机的强弱也是影响态度转变的因 素,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接受者易受他人及公众影 响,易于接受说服。(自我评价较低,缺乏自尊 心的人,常怀疑自己而相信他人,容易接受劝说 改变态度。) 3.个体在面临改变态度的压力时,其逆反心理、心 理惯性、“保留面子”等心理倾向会使其拒绝他 人的影响,从而影响态度转变。(思维方式、信 息加工形式等,与心理免疫力有关)
3.信息倾向性 对一般公众,单一倾向信息说服效果 较好;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提供 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 单一倾向信息是指单方面表明对自己 有利的观点;正反两方面的信息是指说服 者及表明自己的观点的优越性,也指出与 自己相反的观点的价值,并巧妙的让对方 感到自己的论点比其原有的观点优越。二 者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
态度转变是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 受某种信息或意见而引起变化。态度转变 过程就是说服的过程。态度转变的过程实 质上就是新态度形成的过程:依从、认同、 内化 主要内容:
态度转变模型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态度转变理论
一、态度转变模型
美国学者霍夫兰德和詹尼斯于1959年提出一个态度转 变模型,如下图所示: 传递者 → 沟通信息 → 态度主体(接受者) ←情境
(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1.信息差异 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 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 这种差异的存在,是促使态度改变的压力;压 力越大,改变的潜力也越大。但是压力与态度的改 变并不成正比。有时候差异太大,会使接受者认为 难以改变而放弃努力,或者对信息来源产生怀疑。 差异与态度改变之间呈倒U形关系。 这时要看传递者的情况。如果传递者的威信较 高,这种差异越大,引发的态度转变就越大;如传 递者威信低,这种差异适中,引发态度改变也较大。 (医学专家做保健品宣传)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 第五节 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2)
真题分享
4.人们常用自我防卫策略来弱化说服信息的影响, 这样的策略包括( )。(多选) A.贬损来源 B.歪曲信息 C.论点辩驳 D.投射作用
真题分享
4.人们常用自我防卫策略来弱化说服信息的影响, 这样的策略包括( )。(多选) A.贬损来源 B.歪曲信息 C.论点辩驳 D.投射作用
答案:A
真题分享
6.一般来说,( )频率的信息重复,能取得较 好的说服效果。(单选) A.高 B.中等 C.低 D.偏高
真题分享
6.一般来说,( )频率的信息重复,能取得较 好的说服效果。(单选) A.高 B.中等 C.低 D.偏高
答案:B
真题分享
7.海德的态度转变理论是( )。(单选) A.角色理论 B.认知失调论 C.平衡理论 D.社会交换论
答案:AB
真题分享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多选) A.分心会削弱说服效果 B.预警会促进态度转变 C.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不易转变 D.自尊水平高的接受者的态度不易转变
真题分享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多选) A.分心会削弱说服效果 B.预警会促进态度转变 C.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不易转变 D.自尊水平高的接受者的态度不易转变
答案:ABC
真题分享
5.态度转变是在沟通信息与接收者原有态度存在 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对于威信低的传递者要引 发最大的态度转变量,这种差异应该( )。 (单选)
A.适中 B.较大 C.较小 D.最大
真题分享
5.态度转变是在沟通信息与接收者原有态度存在 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对于威信低的传递者要引 发最大的态度转变量,这种差异应该( )。 (单选) A.适中 B.较大 C.较小 D.最大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及其改变课件
环境压力 社会舆论、风气和时尚 个体的角色身份参与 团体及特定情境场合的要求
PPT学习交流
27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四、合理行动理论
对行为X的 后果的信念
对行为X的 规范性信念
对行为X的
PPT学习交流
30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二、偏见的构成要素
情感成分:偏见 认知成分:负面的刻板印象 行为成分:歧视
PPT学习交流
31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显扬亲名 •思慕亲情 •娱亲以道 •使亲无忧 •随侍在侧
•奉养双亲 •爱护自己 •为亲留后 •葬之以礼 •祀亲以礼
PPT学习交流
16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孝道的来源
•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 严父。……父子之道,天性也。”(孔子《孝经·圣 治章》)
四、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我是反对暴力
态度一旦形成,可以以两 种形式存在:
的吧?
外显态度:有意识,报告 法
内隐态度:无意识,实验 测量
PPT学习交流
8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社会心理学5章态度及其测量
五、内隐态度测验
六、态度的实证测定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难 点 第三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一、态度同行为的分离与一致
二、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解释
第五章 态度及其测量
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
一、什么是态度
(一)态度的定义
1、学术界对态度的定义尚未一致
2、学术界共识:态度包括认知、情感、行动三要素 3、综合: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对 对 小鬼子还是 象 象 小鬼子贼拉 那么无耻!
称。 乔治· 埃尔顿· 梅奥教授在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所谓"霍桑 效应",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
第五章 态度及其测量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一)需要的满足和情绪性经验
1、有用则生积极情绪,否则生消极情绪 2、与个人得失关系大,则态度受影响也大
专题:测量心理学
• 重要概念:量表
• 量表,测量工具,经严格设计及开发,将主观、抽象概念定量化测量。 • 量表的设计远较调查问卷严格,是特殊的问卷
调查问卷
心理学量表
例:抑郁自评量表
(最近一周的感觉)
例:抑郁自评量表
抑郁自评量表分析
计分规则: 第2、5、6、11、12、14、16、17、18、20题是 用正性词描述的,需反序计分,即1偶无计4分,2有 时计3分,以此类推。其余题目按正序计分。 计算抑郁严重度指数=总分/80 程度分级: 0.5以下者无抑郁; 0.5-0.59轻度抑郁; 0.6-0.69中度抑郁; 0.7以上者为重度抑郁。
04265--社会心理学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课程代号:4265I 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要求一《社会心理学》课程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培养自学应考者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主具体社会行为规律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选用教材为S.E.Taylor etal 著,谢晓非等人译的《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十版)。
其中个体知觉、认识自我、态度和态度改变、社会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关系、性别和助人行为为本课程重点内容。
二《社会心理学》课程内容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第二章社会认知第三章个体知觉—形成对他人的印象第四章认识自我第五章态度和态度改变第六章偏见第七章社会影响第八章人际吸引第九章人际关系第十章群体行为第十一章性别第十二章助人行为第十三章攻击第十四章社会心理学与健康第十五章社会心理学与政治三《社会心理学》课程的任务1.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和学科历史发展的进程2.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3.分析常见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提高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四《社会心理学》课程的目的与要求1.学习《社会心理学》课程的目的是:使自学应考者较为系统地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提高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现实社会现象的能力2.学习《社会心理学》课程的要求是:认真学习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学会抓住重点,难点并加深领会.同时能够应用这门课程中的有关知识,对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心理现象,具有初步进行分析的能力II 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从历史、主要理论和方法对社会心理学进行概述。
要求能够从社会分析层次、个体分析层次和人际层次三个层次来探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掌握研究的实际操作方法。
并深入理解社会心理学的三大历史根源: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派。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6):态度及其改变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6):态度及其改变第一节态度的实质1.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的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2.态度的构成要素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成分。
(1) 态度的认知成分之人们作为态度的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向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起来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态度的认知因素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2)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接纳或拒绝、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漠、敬重或轻视等。
(3) 态度的行动成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一经产生就必定对人们与特定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种种性质不同的影响;二是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3.态度的维度(1) 指向:即态度的方向,指人们对于态度客体的态度是肯定指向还是否定指向。
(2) 强度:指一种特定态度倾向于某一指向的程度。
(3) 深度: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对象上的卷入水平。
(4) 向中度:也称向中性。
指一种态度在个人态度系统和相关价值体系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5) 外显度:也称明显度。
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上所表现的外露程度。
第二节态度与行为的关系1.拉皮埃尔对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挑战拉皮埃尔1934年进行了著名的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研究,即带一对中国夫妇到美国各旅馆入住,虽然大多数旅馆都接纳了他们,但是6个月后的调查却显示,这些旅馆的态度却是并不愿意接受中国人。
2.态度与行为确实一致的证明关于美国总统选举的调查,往往证实了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因此也出现了调查机构。
3.自我价值定向理论(1) 社会心理学家威克尔得出的关于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的结论是:态度更可能与外显行为没有关系或关系甚微。
(2) 社会心理学家佩因罗德于1983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对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提出三项原则:①总态度预言总的行为;②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③态度测量与行为的时间间隔愈短,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愈高。
(优选)社会心理学第五章社会态度
五、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
在西方文化下,人们的态度可能更多基于对自己的关 注,而在东方文化下,人们的态度则更多基于对自己 的社会团体(如家庭)中的地位的关注。正式因为这 个原因,强调自我与个性的广告更易在西方文化中发 挥作用,而强调个人所属社会团体的广告会在东方文 化中产生效果。为验证这个假设,Han和Shavitt为相 同的产品设计了不同的广告,或者强调独立(如有一 则广告是这样说的:“穿对鞋子是很舒服的”),或 者强调互赖(如“适合你家人的鞋子”),并让美国 被试和韩国被试观看这一广告。
➢心理抗拒的强弱受以下因素影响: ➢对自由的期望 ➢对自由剥夺的威胁 ➢自由的重要性 ➢剥夺某种自由是否会影响到其他自由的剥夺
三、态度改变的理论研究
(三)内隐态度改变理论 1.PAST模型理论 当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发生态度改变时,其新旧
态度之间会相互影响产生一种类矛盾的中性状态, 从而影响行为
结果表明:当说服者反对与自身利益相同的立场是, 说服效果最大
七、偏见产生的理论——团体冲突理论
M.Sherif等人在一项经典研究中,用童子军宿营的实 验验证了团体冲突理论。被试是一群正常且适应良好 的12岁男孩,他们被随机编入“老鹰”和“响尾蛇” 队。两队的营区相聚很远,每一队都只待在自己的营 区。实验开始阶段,研究人员为两队各自安排了许多 有去的活动,比如远足、游泳以及盖房子、准备晚饭 等分工合作活动。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团体 凝聚力。
➢ 对旧态度否定标签的不可回想 ➢ 新旧态度可以互相激活 ➢ 对新旧态度不同(矛盾)的意识
2.双重态度模型理论
三、态度改变的理论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ppt
1
一、态度的定义与分析
1.定义:态度是个体对任何人、观念或事物 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包括认知、情感和 意向三个成是有一定对象的。 第二,态度是比较稳定的,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 而不改变。 第三,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它存在于个 体自身内部。 第四,态度是具有一定的结构的。
效应、过度理由效应) 4、角色扮演与改变主客体相互作用方式 5、自我防御回避原则与渐进策略
精选ppt
10
逆反心理: 泛指个人用反向的态度和行为来对外界的劝导作出
反应的现象。
超限逆反 、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 禁果逆反
精选ppt
11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二)认知平衡理论(海德,1958)人类普遍有一种
平衡、和谐的需要,不喜欢不平衡状态。一旦在认知 上有了不平衡,就会从心理上产生紧张和忧虑,从而 促使主体按照“费力最小原则”将认知结构向平衡和 和谐的方向转变。 (三)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凯尔曼,1958) (1)服从(2)认同(3)内化
精选ppt
精选ppt
3
二、态度的功能
金盛华: (1)态度对社会理解的影响 (2)态度的记忆过滤效应 (3)态度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 (4)态度的激励作用 卡茨(态度的功能主义观点): (1)利益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4)认知功能
精选ppt
4
二、态度的形成
(一)学习因素: 人们可以像获得知识那样获得态度态度。
6
精选ppt
7
一、态度改变情境模型 二、态度改变的方法
精选ppt
8
四、 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
谁 劝说者变量
权威性 可信性 劝说者的吸引力
什么
信息变量 差异性 情绪性 组织性
对谁 信息接受者 变量 智力、性格 原有态度 心理免疫
情境:强化作用、预警、分心
精选ppt
9
五、态度改变的方法
1、提高说服的效果 2、参照群体的引导 3、通过改变行为实现态度的改变(理由不充分
(人们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学习理论认为有三种方式会引起态度的形成
与改变:(1)联想 (2)强化 (3)模仿
(二)情感因素 (三)认知因素 (四)文化因素
精选ppt
5
三、态度改变的理论
(一)认知不协调理论(费斯廷格,1959 ):人类具
有一种“一致性需要”,如果个体的观点或信念出现 不一致或不协调时,即出现认知失调时,内心就会有 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就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 信念,获得一致与协调,以达到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