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

合集下载

我国古建筑术语

我国古建筑术语

我国古建筑术语[一顺一丁] 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 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 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点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

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十八斗] 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袖口宽0.8斗口,深o.1斗口;十八斗1.8斗口定长,1.46斗口定深.1.0斗口定高。

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

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七踩斗拱I 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I 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I 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中国古建筑术语(一)

中国古建筑术语(一)

一顺一丁:古建筑墙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一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般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点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

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十八斗: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袖口宽0.8斗口,深o.1斗口;十八斗1.8斗口定长,1.46斗口定深.1.0斗口定高。

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

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七踩斗拱: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

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

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1、侧脚是指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固性,宋《营造法式》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1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两个方向都有倾斜的做法。

2、减柱造在古代木构建筑中,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

木建筑要紧组件名称,侧面简图如山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面阔七间,长为34米;进深四间,长为17.66米;单檐庑殿顶。

殿内设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有“扇面墙”。

3、分心槽,是中国古代建筑名词,在《营造法式》有记载,是指门屋建筑中,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的做法。

现存使用分心槽的建筑例子为河北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4、副阶周匝,是中式建筑名词,指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做法。

此名词在中国宋代建筑著作《营造法式》有所用,事实上例可见于一些山西地区的古建筑,如太原晋祠圣母殿、曲阳县北岳庙德宁殿等。

5、升起(生起)为宋《营造法式》中词汇,指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由此檐口呈缓和的曲线的做法。

6、厢栱(宋朝时称令栱)是中国古代建筑名词,为栱的一种,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叫厢栱。

在三种栱中,较瓜栱短,较万栱长。

7、叠涩是一种古代砖石结构建筑的砌法,用砖、石,有时也用木材通过一层层堆叠向外挑出,或收进,向外挑出时要承担上层的重量。

叠涩法要紧用于早期的叠涩拱,砖塔出檐,须弥座的束腰,墀头墙的拔檐。

[编辑]例子Gallarus Oratory, 一座位于爱尔兰的早期基督教教堂,采纳叠涩拱顶方法建筑。

8、平板枋(宋称普拍枋),是平置于阑额之上,用于承托斗栱的构件,有时会被画上彩绘。

平板枋这种建筑结构最早见于唐,至明清时,变高变窄,其宽度已窄于额枋。

清代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卷十七.工段营造录》也有记载这种建筑技术。

9、昂是中国古代建筑一种专门的结构--斗栱结构中的一种木质构件,是斗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利用内部屋顶结构的重量平稳出挑部分屋顶的重量。

又有上昂和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为多。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一、150个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斜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度,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这。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侧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渐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一、名词及条目①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③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④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

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12垂带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

13角柱石:立在台基角部,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

14柱顶石:下衬磉墩,上附柱础,长为两倍的柱径,厚为柱径。

15垂带石:在垂带踏跺两旁,其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尺寸同阶条石,清代不砌象眼。

16象眼石:清代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

17砚窝石:埋在台阶底下,用以抵抗台阶推力。

18须弥座:高级建筑的台基。

源于佛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一般多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

19抱鼓石:用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

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

20步架:檩与檩之间的距离称为步架,一般情况下一步架为22斗口。

清式古建筑木作名词

清式古建筑木作名词

清式古建筑木作名词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

梢间: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

次间:建筑物明间和开间之间的开间。

如有屡次间可分为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等。

檐面:平面呈矩形的建筑物,短边方向称山面。

面阔:又称面宽,建筑物面宽方向相邻两柱间的轴线距离。

通面阔: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

进深:垂直于建筑物面宽方向的平面尺寸称为进深。

通进深:建筑物侧面〔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的轴线尺寸。

柱高:木柱从台明上皮至柱头的高度。

明清建筑中所指柱高通常指檐柱高。

在带斗拱的清式建筑中,柱高包含斗拱及平板枋之高。

柱径:柱子根部的直径〔假设为方柱那么指柱根部的看面尺寸〕。

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举高:相邻两檩轴心的垂直距离。

举架: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

上出:建筑物檐口自檐柱轴线相外挑出的水平长度。

带斗拱的建筑,上出是由斗拱出踩和檐椽飞椽挑出两局部组成。

下出台明:〔台基露出的地面局部〕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展出的局部称台明出沿,又称下出。

出水: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称出水。

回水: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与下出之差称为回水。

收分:中国清代建筑柱子直径下大上小,以柱根局部直径为基数,按柱高的1/100或一定比例减小柱径,称为收分。

侧脚:柱头位置不动,柱脚按一定尺度向外侧移出,造成柱头略向内侧斜,称为侧脚。

清代建筑仅檐柱有侧脚,明代以前建筑里圈柱也有侧脚。

柱侧脚有利于建筑物稳定。

斗口:斗拱最下层的坐斗〔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斗口。

在清式建筑体系中,斗口是最根本的建筑模数之一,凡带斗拱的建筑,所有的构件、部位均与斗口有倍分关系。

硬山建筑:屋面既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与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

悬山建筑:屋面有前后两坡,屋面两端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间的建筑,称为悬山式建筑。

悬山又称挑山。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称庑殿建筑,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

歇山建筑:由悬山屋顶和庑殿屋顶组合形成的一种屋顶形式。

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

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

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1、侧脚是指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规定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1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两个方向都有倾斜的做法。

2、减柱造在古代木构建筑中,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

木建筑主要组件名称,侧面简图如殿,面阔七间,长为34米;进深四间,长为17.66米;单檐殿顶。

殿内设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有“扇面墙”。

3、分心槽,是古代建筑名词,在《》有记载,是指中,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的做法。

现存使用分心槽的建筑例子为的山门。

4、副阶周匝,是中式名词,指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的做法。

此名词在中国建筑著作《》有所用,其实例可见于一些地区的古建筑,如圣母殿、德宁殿等。

5、升起(生起)为宋《》中词汇,指建筑的檐柱由向两端升高,由此呈缓和的曲线的做法。

6、厢栱(时称令栱)是名词,为栱的一种,最外跳在下的、最内跳在下的叫厢栱。

在三种中,较短,较长。

7、叠涩是一种古代的砌法,用、,有时也用通过一层层堆叠向外挑出,或收进,向外挑出时要承担上层的重量。

叠涩法主要用于早期的,砖出檐,的束腰,的拔檐。

[]例子, 一座位于的早期教堂,采用方法建造。

8、平板枋(称普拍枋),是平臵于之上,用于承托的构件,有时会被画上。

平板枋这种建筑结构最早见于,至时,变高变窄,其宽度已窄于。

所著的《.卷十七.》也有记载这种。

9、昂是一种独特的结构--结构中的一种木质构件,是斗栱中斜臵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利用内部屋顶结构的重量平衡出挑部分屋顶的重量。

又有上昂和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为多。

上昂仅作用于室内、平坐斗栱或斗栱里跳之上。

唐柱头铺作中的批竹昂是现知最早的实例。

上昂始见于宋代建筑的内槽铺作,下端撑在柱头枋处,上端托在内跳令栱之下。

至明清,带下昂的平身科有转化为镏金斗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用已丧失殆尽,只起到装饰作用。

10、柱是中的主结构件,承托在它上方物件的重量。

在木建筑中,横直柱,柱阵列负责承托及其他部分的重量,如,在主柱与地基间,常建有。

中国古建筑名词

中国古建筑名词

中国古建筑名词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中国古建筑常用的名词术语解释

中国古建筑常用的名词术语解释

中国古建筑常用的名词术语解释中国古建筑,如同一颗颗无价的珍宝点缀在大地上,成为历史最深厚的见证者!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的精华所在,更是中华文明的大智慧!本文选择了部分古建筑名称术语解释,希望对热爱古建的朋友有些帮助,但古建中国提醒大家,术语的名称和做法也是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因素,切莫以偏概全。

【七踩斗拱】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

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在殿堂或亭阁柱间有隔架及装饰作用。

【一顺一丁】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三踩交麻叶斗供】清式斗拱组合名称。

主要用于琉璃照壁、琉璃花门、琉璃阁、琉璃焚帛炉等建筑,起支承出檐的作用。

完全仿照木制斗拱的形状烧制而成,是由若干件组成,可拆卸成拱、昂、翘、麻叶头等分件,每个分件三至四个露明面满着釉色。

【天井】①墀头看面正身墙上端部至大连檐里皮之空距,即全部梢子出檐所占的部位。

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

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
月梁
月梁
似荷包梁
月梁,形如弧虹状的梁,梁两面向外侧微膨称“琴面”,清式和苏地在卷棚结构顶层的梁称“月梁”,与宋代月架形制略有不同。
平梁(袱)
三架梁
三界梁
(山界)
两步架上共承三桁之梁。位于“山尖”的三架梁,庑殿两侧清式称“太平梁”。
三椽袱
三步梁
(三穿梁)
长三步架,一端梁头上有桁,另一端无桁而安在柱上之梁。
硬山
硬山
山墙直上至与屋顶前后坡平之结构。
撮尖
(斗尖)
攒尖
攒尖
几道垂脊交合于顶部上覆宝顶一般为单檐,也有重檐与三重檐。
抱厦(屋)
龟头屋
似雨塔
似外坡屋或
带廓
殿、堂出入口正中前方的附加似“门厅式凸出于正殿堂外的建筑物”。
勾连塔
为了扩大建筑物的进深。遂将二座以上的屋架直接联系在一起的结构形式。
卷棚
(元宝顶)
挑檐檩
(挑檐枋)
梓桁
(托檐枋)
挑檐檩清大式又称“挑檐枋”斗拱外拽厢拱上之枋或檩。
平綦枋
(算程枋)
井口枋与
机枋
牌条
里拽厢拱之上,承托天花之枋。
和里拽厢拱所承之枋称“机枋”。
2.梁架
宋式名词
清式名词
苏州地区名词
词介
大木作
大木殿式
(大式)
大式殿庭
有斗拱或带纪念性之建筑形式。
大木作
小式大木
大式厅堂
无斗拱或不带纪念性建筑形式。
鹊台
凤凰台
昂嘴上一部分。
昂尾(挑斡)
挑杆
琵琶撑
昂后杆斜撑部分。
耍头
蚂蚱头
(耍头)
耍头
翘,昂头上雕研,或折角形的装饰法之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曰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一般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3.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这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4.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5.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可以用于柱间的挂落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6. 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

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正定隆兴寺)7.小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小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装饰构件的处理。

8.大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主要结构承重构件的处理。

9.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屋顶处理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10.收山:是指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处理。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11. 偷心造与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称为偷心造,常用于唐宋建筑。

跳头上置横栱的称为计心造,金、元以后常用。

12移柱法、减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的处理,以获取较大的室内空间。

13.草袱:是在天花板(平棊)以上,未经艺术加工或处理比较粗糙的,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14.明袱指天花以下的梁,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袱,与草袱相对。

15.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等。

一.名词解释1工官制度:中国封建社会中,把建筑管理工作集中在国家手里,由封建统治集中掌握的制度。

2僭越:西周时期,在城市规模上,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的高度、道路的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照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一、名词及条目①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③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④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

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 <<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古建j名词

古建j名词
踏跺两旁安有斜下之垂带石
砚窝石
踏跺的最下一级
垂带石
在踏跺的两旁,随着阶梯的斜度倾斜而下的石面
副子
宋式名称,即清式垂带石
象眼
台阶侧面的三角形部分
下檐出
台基四周在柱中线以外的部分
回水
在四周有廊的情况下,台基的下檐出的宽度,应等于上檐出的五分之四,少的这五分之一就叫回水
台明
台基四周高出室外地平以上的垂直台壁部分
转头
经加工后的砖,长身与丁头垂直
八字砖
经加工后,砖的一角打去,而留有平整的八字嘴的
车辋砖
一种有定圆弧的砖,精确相接可形成一个圆形
淌白砖
淌白,意为蹭白,即磨素面的意思。用于淌白作法的墙面砌筑
澄浆城砖
澄浆,系经过池子澄出的泥浆,用这种泥制造的城砖
沙滚子砖
系清代北京东北郊砖窑所产的砖,土质沙粒较大
停泥滚子砖
散水
是在屋檐、台基旁,沿前后檐墁砖式铺砂石,用来保护地基不受雨水侵蚀
菱角檐
院墙砖檐因第二层砖出檐为菱形而得名
鸡嗉檐
院墙砖檐因第二层砖像鸡胸而得名
冰盘檐
院墙砖檐因砖檐形似冰盘而得名
木屏
用木料建造的影壁
云墙
墙头断面为上凸起的柔和弧线
柱门
凡依柱子而砌的墙壁,靠里的一面,每碰到有柱处则留出一道八字形的槽沟不砌,露出柱子表皮的部分叫柱门
拔檐
戗檐砖下的二层盘头,沿山尖斜上
戗檐砖
立置于墀头的盘头之上的一种方砖
金镶玉
墙体四周砌砖,中心填馅用碎砖或土坯的包砖墙的砌法
金满斗
南方空斗墙斗内填碎砖土的包砖墙的做法
里生外熟
外面作平砖顺砌,内侧砌土坯,每隔三五层加平砖丁砌,使其互相叠压的包砖墙的砌法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二画丁头栱位于梁下的半截栱。

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八架椽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八架椽即八椽之深。

清代则以檩数称呼,“九檩”即宋之八架椽。

九脊屋顶即歇山顶。

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九踩斗栱清式斗栱按出挑数称呼。

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栱,出两跳称为五踩斗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栱。

牌坊斗栱最多可多至十一踩三画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膞,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

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上昂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

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

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得名。

门屋指宫殿、庙宇、宅邸中单独成栋的屋宇,有一间、三间、五间。

等,明清北京故宫太和门为九间,等级最高。

山花蕉叶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装饰纹样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

又注《礼记。

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

这就是三朝五门的来历。

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鎶”,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

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四画斗子蜀柱即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上。

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人字栱。

五土五谷五土指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土;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

一般用作殿门。

月牙城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个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

正对方城所筑之墙称为月牙墙。

或称小院为“哑吧院”,而正对方城之墙为“月牙城”。

五音姓利唐宋间流行的一种风水术。

将天下所有姓氏归属宫商角徵羽五音,行事凶吉,都依其所定之法为据。

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斜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度,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这。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侧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渐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古建筑中常用名词的汇总

古建筑中常用名词的汇总

古建筑中常用名词的汇总建筑从一定角度,体现民族性、文化性、地域性,古建筑尤为突出。

中国的古建筑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每个地区古建筑的结构及形式必然要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文化和民俗等。

只有适应当地的民族文化及考虑地域性,才得以被留存保护。

本篇选择了部分古建筑名称术语解释,希望对热爱古建的朋友有些帮助,但再次提醒,术语的名称和做法也是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因素,切莫以偏概全。

1、七踩斗拱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

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2、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3、三踩斗拱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在殿堂或亭阁柱间有隔架及装饰作用。

4、一顺一丁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5、一品书散水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6、三踩交麻叶斗供清式斗拱组合名称。

主要用于琉璃照壁、琉璃花门、琉璃阁、琉璃焚帛炉等建筑,起支承出檐的作用。

完全仿照木制斗拱的形状烧制而成,是由若干件组成,可拆卸成拱、昂、翘、麻叶头等分件,每个分件三至四个露明面满着釉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顶
屋背做圆弧不起脊的屋顶,又称
“过陇脊”。
出际、华厦
支出部分
边贴、挑出
两山屋檐悬跳部分。
檐出及
腰檐
出檐及
廓檐
出檐及
廓檐
檐顶伸出至建筑之外墙或外柱以外。檐按建筑层数分腰檐、重檐、三重檐(苏称三滴水)。
推山
无殿正脊加长向两山推出的做法。
排山
排山
硬山悬山或歇山山部之骨干构架。
收山
歇山山顶在两山的正心桁中心线上向里退回一桁径即缩短正脊的长短。
宋、清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表
一、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表
一、平面:
宋式名词
清式名词
苏州地区名词
词介
地盘
平面
面阔
地面
开间
建筑物水平剖视图。
①建筑物平面之长度。
②建筑物正面檐柱间之距离
③建筑物总长度称“通面阔”或
“共开间”。
进深
进深
建筑物由前至后的深度,总深度称
“总进深”、“共进深”


房屋宽度之面积为计算房屋的单位。
齐心斗

拱中心上的斗,又称“心斗”。
柱头枋上
之散斗和
齐心斗
槽升子

正心拱两端之升。
散斗
三才升

单材拱两端承上一层拱或枋之斗。
连珠斗
两斗重叠。
平盘斗
贴升耳
无斗耳的斗。


上斗腰
斗分耳、平、欹三段,苏地也将上斗腰、下斗腰合称“斗腰”。


下斗腰
坐斗之中部。

欹幽

斗底

坐斗之下部。
斗、升之欹凹入的曲线,清式无幽为直线。
当心间
明间
正间
房屋正中之一间。
次间
次间
次间
房屋正间两旁之间。
梢间
梢间
再次间
(边间、落翼)
房屋次间两端之间。
苏地又称“落翼”,但用在硬山屋顶建筑时,可称“边间”。
尽间
落翼
房屋两极端之间。
副阶
廓子

建筑物之狭而长。用以通行者,分有“明廓”、“内廓”、“走廓”、“曲廓”、“通廓”等,苏地称“一界”。
副阶周匝
四椽袱
五架梁
(四步梁)
四界大梁
(内:大梁)
长四步架之梁。
五椽袱
五步梁
长五步架之梁。
六椽袱
七架梁
长六步架这梁。
七椽袱
七步梁
长七步架之梁。
八椽袱
九架梁
长八步架之梁。
劄牵
单步梁
(抱头梁)
单步梁、廓川、短川、轩梁
位在檐柱、金柱之间,乳袱(双步梁)以上做成月梁形式约一步梁。
乳袱
双步梁
双步梁(双步、
二界梁)
梁首放在外檐、铺作上,梁尾一般插入内柱,柱身其长两椽。
斗拱上部每拽间似天花作用之板。
普柏枋
平板枋
斗盘枋
在额枋之上承托斗拱之枋。
阑额
大额枋
廓枋或步枋
大式大额枋又称“檐枋”,是檐柱间的联络枋材,并承平身斗拱。
由额
小额枋
柱头间大额枋下平行辅助材。
柱头枋
(素枋)
正心枋
(正心桁)
廓桁
斗拱左右中线上正心拱以上之枋或桁。
罗汉枋
拽枋(桁)
牌条
里外万拱之上枋。
橑檐枋
(橑風榑)
“斗三升、斗六升”总称“桁间牌科”。
把头交项作
相当于“一
斗三升“
相当于“斗三升”
梁与“一斗三升”斗拱正交,梁头穿过大斗,故正面不出拱而改做“耍头”的斗拱形制。
斗口跳
大斗正中置一层拱,正前出华拱一跳,拱头承枋子的斗拱形制。
四铺作
三踩(彩)
三出参
华拱(清称翘)或昂自大斗出一跳(苏地3~11出参均以野外各出同等数而定的)。
插昂
不起斜撑作用,单作装置的假昂,故又称假昂。
象鼻昂
象鼻昂、凤头昂
纯为装饰性的昂。
角昂
角昂(斜昂)
斜昂
位于转角的45°斜置的昂。
由昂
由昂
上层斜昂
在角斜45°斜线上架在角昂之上的昂。
琴面昂
靴脚昂
昂嘴背面凹作琴面。
批竹昂
昂嘴背面作斜直线。
昂身
昂身
昂根
昂嘴以上均称“昂身”。
昂尖
昂嘴
昂尖
昂之斜垂向下升出之尖形部分。
硬山
硬山
山墙直上至与屋顶前后坡平之结构。
撮尖
(斗尖)
攒尖
攒尖
几道垂脊交合于顶部上覆宝顶一般为单檐,也有重檐与三重檐。
抱厦(屋)
龟头屋
似雨塔
似外坡屋或
带廓
殿、堂出入口正中前方的附加似“门厅式凸出于正殿堂外的建筑物”。
勾连塔
为了扩大建筑物的进深。遂将二座以上的屋架直接联系在一起的结构形式。
卷棚
(元宝顶)
外檐斗拱
用于外檐柱头之上各部位的斗拱总称。
内檐斗拱
用于内槽金柱之上的各部位斗拱的总称。
计心造与偷心造
逐跳拱或昂上,每一跳上均置有横拱的称“计心造”。凡有一跳不安横拱而仅有单方向的拱出跳称“偷心造”。二者皆是斗拱组合方法之一。
单拱
一斗三升
斗三升
在大斗或内外跳头上仅置一层拱。
重拱
一斗六升
斗六升
在大斗或内外跳头上置二层拱,苏地
鹊台
凤凰台
昂嘴上一部分。
昂尾(挑斡)
挑杆
琵琶撑
昂后杆斜撑部分。
耍头
蚂蚱头
(耍头)
耍头
翘,昂头上雕研,或折角形的装饰法之
一种。
华头子
斗拱中,下层出跳材与上层昂底斜面下的填托构件。
靴楔
菊花头
眉插子
昂杆后尾雕饰法之一种。
衬枋头
(切几头)
撑头木
(撑头)
水平枋
斗拱前后中线上耍头以上桁碗以下木枋,衬枋头在转角上称“切几头”。
月梁
月梁
似荷包梁
月梁,形如弧虹状的梁,梁两面向外侧微膨称“琴面”,清式和苏地在卷棚结构顶层的梁称“月梁”,与宋代月架形制略有不同。
平梁(袱)
三架梁
三界梁
(山界)
两步架上共承三桁之梁。位于“山尖”的三架梁,庑殿两侧清式称“太平梁”。
三椽袱
三步梁
(三穿梁)
长三步架,一端梁头上有桁,另一端无桁而安在柱上之梁。
三伏云
(三福云)
似山雾云
斗拱出跳,跳头不架横向拱改作刻有云、雾装饰的构件。
六分头
衬头木饰之一种。
麻叶头
似云头
翘、昂后尾雕饰法之一种。
博缝头
翘、昂后尾雕饰法之一种。
霸五券
翘、昂后尾雕饰法之一种。
角神
相当于宝瓶
相当于宝瓶
斗拱由昂之上承托老角梁下之构件,宋代多做“力士”,后期改置瓶形或木块垫托。
遮椽板
盖斗板
五铺作
五踩(彩)
五出参
华拱(翘)或昂自大斗出二跳。
六铺作
七踩(彩)
七出参
华拱(翘)或昂自大斗出三跳。
七铺作
九踩(彩)
九出参
华拱(翘)或昂自大斗出四跳。
八铺作
十一踩(彩)
十一出参
华拱(翘)或昂自大斗出五跳。
四铺作
外插昂
丁字牌科
斗拱之一种形制,仅一面出跳又称
“丁字科”。
单斗只替
柱顶大斗前后出跳不作拱,而仅按
转角铺作
角科
角拱
用于转角地方的角柱上的斗拱。
攀间铺作
隔架科
用于房屋内部的檩枋梁架之间来承托上层檩枋梁架。
平座铺作
平座半科
(拱)
用于楼阁建筑,缠腰部分承托跳出
“平台”的楼板。
出跳
(出抄)
出踩
(出踩)
出参
斗拱逐层挑出以承檐重,在檐柱外的谓“外跳”,清称“外拽”,苏地称“外出参”;向内跳,清称“里拽”,苏地称“内出参”。
穿斗
每檩下立柱落地只有枋(川)不用梁的结构。
方木
(材栔)
橔木、方木
枋料
扁作
用矩形木料做房屋的称“扁作”。
圆木
圆木
圆料
房屋构造木材,用加工过的圆木,未加工的称“原木”,用料有独木实叠、虎拼三种。
3.梁枋、垫板
宋式名词
清式名词
苏州地区名词
词介
槽(分槽)
是殿堂内身,内柱,柱列及铺作所分割出来的殿内空间。
架Hale Waihona Puke 或椽二、斗拱宋式名词
清式名词
苏州地区名词
词介
铺作
斗拱
牌科
在框架结构中,立柱与横梁交接处,在柱头加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拼在的综合构件叫做“斗拱”。
柱头铺作
柱头科
柱头牌科
用在柱头上前面挑出屋檐,后面承托梁架的斗拱。
补间铺作
平身科
外檐间牌科
用于两柱之间枋子上的斗拱。
塔角闹翘把臂拱或搭角闹二翘
角科上由正面伸出至侧面之翘与昂。
护壁拱
正心瓜拱、万拱与壁体附贴一起的单层或双层拱。
枫拱
(风潭)
为南方特有之拱,长方形木板其形一端稍高,向外倾斜,板身雕镌各种比试样,以代横向拱。
寒梢拱
梁端置梁垫不作蜂头,另一端作拱以承梁端,有一斗三升及一斗六升之分。
亮拱
(鞋麻板)
拱背与升底相平,两拱相叠或与连机相叠中成空隙者称亮拱。
斜拱)
由坐斗上内外出跳35°或45°的华拱。
丁华拱颏拱丁华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