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亲子关系现状调查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亲子关系现状调查与分析
中三(2)班杨文磊2号
一、前言
每次我在路上,我常常会看到有些父母在和子女吵架;每次在班级里,我常常听到同学和他们的父母闹矛盾而赌气;每次在家里,我常常都会感受到父母对我深深的爱。我一直疑惑着:为什么同样是父母与子女,就有那么大的差别?为什么同样是父母与子女,有的可以感情至深,有的却是感觉冰冷哪?为什么同样是父母与子女,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如此悬殊?所以,我带着这么一个问题来探讨一下中学生与父母之间关系及交流沟通的现状,并进行了一定的调查与单独采访。
二、调查框架
为了进行这次探讨,我做了一个关于中三学生与父母交流沟通的调查问卷。这个调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笼统的调查一下孩子主观上对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做了一个整体评价。评价以打分为方式,分数分为五个档次:90分以上;80—90分;70—80分;60—70分;60分以下。设计这个问题有两个因素:⑴为了从孩子这个角度看待沟通交流这个问题。⑵为了使我大致判断一下现在的中学生与父母交流的情况。第二个部分是调查的重点,它分为三个小部分:①父母给予孩子的关怀和孩子回报给父母的关心。(第2个问题-第7个问题)②从时间的过渡,看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变化与走向。(第8、9个问题)③从沟通交流中最棘手的“矛盾”进行探讨(第10个问题-第12个问题)。第三部分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调查当父母做出一些爱的表达时,孩子的表现与反应。以下是关于这项调查的一些数据。
三、调查表结果(数据统计与整理)
的关系在70-90分之间。我曾经采访过其中的一位同学,她说道:“当我想要做的事被父母允许了,或者是我付出的努力被认可,我经常会和父母聊天或者是谈心,我会收获到很多。但是一旦有一段时间我们之间因为某些原因个人造成不和,或者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争吵,那么我们就很少讲话,有时候甚至一天都不讲一句话。有时候,我心情不好,总觉得他们好烦,好唠叨。我不想听他们讲话,渐渐的,我们的关系又一次“僵”掉了。”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分数段的同学认为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时阴时雨,不怎么稳定。或许有一段时间,父母与孩子之间有共同语言,达成了共识。或许有一段时间,他们会因为有一方面甚至是一点的不和,造成短时间的“冷战”,减少了他们之间的沟通,阻碍了他们的交流。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那么现在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十分敏感,据对青少年的研究的相关资料显示: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比较微妙,当孩子的心里不怎么愉悦,当孩子的心里为了某些事而担忧,当孩子为了某些原因而想发泄,那么这就有可能使是引发矛盾的导火线了。
2.其次,从第2个问题-第4个问题中,我们可以发现有85%的同学愿意把心事告知父母,这是值得庆幸的。因为据网上最新的数据统计,只有16%的同学愿意和父母交流。85%与16%的对比与反差证明了上海市实验学校的同学还是比较愿意与父母交流,这是让老师和同学都感到欣慰的。可是在85%的背后,只有将近5%的同学愿意将所有事都与父母说,还有那15%的
同学连一点心事都不肯泄漏,这又是为什么哪?从第四个问题,我们看出,有许多同学不敢与父母聊天与谈心,他们有许多是说不出口,又不敢表现出来,只有默默的埋在心里,独自解决。在关于一些隐私方面和青春期方面的问题,同学们大多不愿与父母说。尤其是在早恋这种影响学习的问题上,同学们几乎不会与父母说。这就证明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缺乏理解与信任,造成了孩子不想说,不愿说,不屑于说的结果。?
综合了第2个问题-第7个问题,我又发现,愿意把心事告诉父母的85%的同学,是希望能够从父母身上得到一点支持与鼓励,从而继续努力。父母对于心事的倾听也会流露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关心。这是一件增进感情的好事。但是比较一下后面的数据,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只有45%的同学给父母买过礼物。后来,我又在这另外40%的同学中做过采访,其中有30%的人连父母的出生年月都不太清楚,这正是一大笑话。可是,我却不感到可笑,反而感到可悲。45%的同学给父母买过礼物,说明有45%的孩子正面向父母表达过关心。而另外40%的同学虽让向父母说过心事,可是他们只知道一味索取,不知道回报。虽然亲情是无私,可是父母也是人,他们也需要得到子女的爱与感情。试问,有哪位父母不希望,孩子能对他们有或多或少的关心,或多或少的爱的表现哪?在这种基础下,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会随着他们对爱与关心的需要而发生变化。毕竟,父母老了,孩子也大了。如果他们之间的爱与关心从现在就开始减少,那么,还有什么沟通和交流可谈?由此可见,父母与孩子的爱与沟通是双向的,是双方面的,而不是单方面的索取,或是回报。
从双向的爱中,我们又可以引出下一个问题。随着时间的变化,孩子的心理在慢慢成熟,慢慢完善,久而久之,他们和父母的关系又有了变化。这也就应证了调查中的第8,9个问题。数据告诉我们,90%的同学认为他们在成长的同时,思想也在慢慢进化,慢慢蜕变。这也反映在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上。有将近75%的同学认为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有了变化(越变越好,越变越差,说不清)。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有20%的同学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越变越好,而15%的同学会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越变越差?从这一点,我就想起了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是一个高二的学生,之前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差,因为他总觉得父母管得他很多,是他透不过气来,他对父母为他做得很反感。他的父母从他的行动中得知了他的感受,他们理解孩子的心,就潜意识的多给孩子一个自由空间。慢慢的,孩子也从中感觉到了父母的变化,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懂得了之前父母的行为不是一种累赘,而是一种关爱,他渐渐的开始试着与父母聊天,试着将心事告诉父母。父母也对他的改变感到欣慰。所以他们的关系越来越好。另一个案例也是一名高二的学生,有一段时间她突然厌学,产生自杀的念头。原因是母亲把她当作了犯人。上网学习在电脑背后监视;外出补课寸步不离;对给男同学的电话更是严密跟踪。让她更加气愤的是,母亲竟然去男同学家,找对方家长的事。逼得她真想一死了之。她的母亲说:“我这样做是为了她好,她是个女孩子,社会那么乱,我不放心,上当怎么办,她都这么大了,为什么就不理解我为她做的一切。”从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好”与“差”的对比,完全来源于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理解。当父母理解孩子,但孩子却不明白时,父母的心血也就白费了。当孩子理解父母,父母却不知晓时,孩子的任何行为都会被父母看成是一种危险。所以,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来源于他们之间的互相理解。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慢慢的信任对方,才会敢于把自己内心的事告诉父母,形成沟通。
在上文中,我们发现了矛盾是最容易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调查的第10-12个问题,我设计了关于“矛盾”的问题。我们发现有95%的同学曾和父母发生过矛盾,当中只有50%的同学愿意主动认错。(不考虑矛盾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两个数据的悬殊让我感到不解。所以,我就做了一个个案调查。同学告诉其中有三个主要的原因:1.他们认为发生矛盾时,自己没有错,用不着认错。2.他们碍于面子,不愿意认错。3.认不认错都一样,反正过一段时间,他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还会缓和。我认为,发生矛盾之后,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一方肯妥协,那么他们就可能经历“冷战”。但一方妥协了,那么“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毕竟他们是至亲。所以,发生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生矛盾之后,没人去解决他,没人肯妥协。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会淡化,他们的沟通也就减少了,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让记忆慢慢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