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1散文阅读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4分析赏析表达技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2 小说阅读
第三节考点突破考点1 分析情节结构技法1__从整体上梳理、概括情节及分析情节结构特点一、构建情节结构方面的知识背景作为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情节”是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主要故事的策划或设计。
它是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开。
(一)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小说情节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研读小说情节结构,应关注以下两种结构模式: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通常采用以时空为本位,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情节。
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如2011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就属于这种模式。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上去,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
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2.外国小说结构模式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则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1)“延迟”式结构。
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读者的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精选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1散文阅读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3
考点3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技法1__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一、高考选考词语的类型对于散文而言,高考一般会选考那些使用准确、精练、形象、生动的词语。
“准确”,不仅指对外部特征概括得准确,还指对作者感情、体验、思想表达得准确;“精练”,指的是高度概括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即通常所说的“词语”;“形象、生动”是指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具体说来,有下面几种类型: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词语。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二、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要求和方法(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粮食学群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
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
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
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
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
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
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
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
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
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分析综合)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所以这里分了四块儿,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结构是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效率的一种重要方法。
概括作品主题,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归纳作品的内容要点,二是概括作品的中心思想。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着眼于作品整体,又必须认真关注局部和细节,将宏观和微观、综览和细读、表层和内里、具体和抽象等妥善结合,统筹思考,去粗取精,斟酌组合。
兼顾内容结构,分析句段作用1.内容方面:文章语言的遣用,都是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来确定,所以分析句段作用,关键要与文章的主旨或情感相联系。
2.结构方面:在文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句段,其作用也往往不尽相同。
位置:开头作用:开篇即点题,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
未点题,则多为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景物描写,从结构看可能是铺垫,从内容看则多为衬托、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气氛。
连续发问,或述逸闻趣事,则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展现深沉思想或饱满情感,比如连续感叹,则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小说常用开头方式及作用中间作用:过渡(物→人,景→情,事→理,实→虚等) 篇幅较长且描写主要物象,则考虑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或照应前文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结尾作用:总结全文,点明题旨,升华感情,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小说常用结尾方式及作用小说标题的作用特殊段落: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一般是由特殊的句式单独成段,或是倒装句,或是运用了特殊语气,或是后面有省略,分析作用时要分析出运用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
线索及主题线索:线索是小说中贯串作品始终的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可以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事件,也可以是作品中所灌注的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是具体的时间、空间,线索常见的有单线及双线两种形式,也有多线并行或者复合结构的。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考点的考查要求是:(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F级。
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散文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有三层含义: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民族心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人文精神。
散文意蕴即散文的内容或含义。
歌德的“意蕴说”把艺术作品分为三个因素:材料、意蕴、形式;意蕴即人在素材中所见到的意义。
一般把前两个因素合称为“内容”。
民族心理是散文常常表达的内容。
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也包括该民族的成员个体身上所体现的这些心理特点。
这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同时,民族心理是一般心理的特殊表现形式,所不同的只是在强度上、维持时间上、以及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
直爽豁达、对人热诚等性格特点,在所有民族中都能看到,但在有些民族中却表现得异常普遍和突出。
如居住在中国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牧民,几乎人人具有大度、私有观念淡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粗犷勇猛、顽强等性格特点。
如此普遍的强烈性格表现,并不是每个民族团体都能具有的。
民族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习惯等。
这些是考生解答此类高考题的依据。
人文精神是散文表现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检测)第3部分 第1章 专
第二节文体专攻一、快速阅读,整体把握(一)读懂,才能做题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
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
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
编者认为,认真阅读、仔细揣摩几篇散文,要用细读的方法,真正把它逐句读懂、读透了,做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二)考场阅读要求: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
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
这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
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
(1)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有:1.关注标题,揣摩文意。
标题往往蕴含些重要的信息,有时甚至集中反映文章意旨。
2.观察首尾,整合信息。
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情感倾向。
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思考,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如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被我们捕捉。
3.扫描全文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
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联系,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
找到这样的词语句子,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捕捉了。
18版江苏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2 第3节 考点2 分析环境描写
所谓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 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是交代人物 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街一巷,大 至城区地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 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小说阅读考查的角度主要有特点和作用两个方面。
【答案】 (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 (2)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高三一轮总复习
☞精要点拨 1.分析社会环境特点的途径 (1)找寻人物活动的所有场所,如家庭、街道及工作地点等,看看它们呈现 出怎样的特点。 (2)透过人物活动的场所,弄清人际关系的特点。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十 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理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 张、冷漠的,等等。 (3)把握人物的生活、工作状态和心境特点,如是否压抑或者愉悦等。 (4)从文本中的地域风情、风俗习惯描写中理解环境的特殊特点。
高三一轮总复习
2.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
犯人介绍的牢营情况,可以看作小说中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
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情节的推动或照应、对人物的刻画和对主题的揭示三个方 面。就本文来看,在情节方面主要是设置了一个悬念,也为后文林冲先招骂后 免打埋下伏笔,使故事更有波折;从人物刻画方面来看,则主要是交代了林冲 所处的环境,也间接刻画了管营、差拨的丑陋嘴脸;主题方面,则反映了当时 牢狱的黑暗,当然,这一点并非本选段的重心所在。
问题,都是在讨论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抓住一些关键字 眼进行分析。“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唐宋格局”“明清街院”“五千 年的大家族”“自然地洋溢着”,这些词句中所表现出来的正是中国五千年的 文化传统和丰厚的历史底蕴。写这些自然是为塑造陈皮匠这个人物形象服务, 也为陈皮匠的活动提供一个环境依据,为表现文章的主题服务。
2018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大一轮复习课件+第四部分+专题二 散文阅读+第三节
方向转换 ③批判与希望的转换。 ④正面与反面的转换。
考点分解训练 突破聚焦提升
2.从不同层面发掘
就是要求对文本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
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
表层 意蕴 民族 心理 深 层 意 蕴 人文 精神 学科 认知 文本中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如文中的人、事、物、景等材料所蕴含的 不同意义以及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倾向。 ①精忠报国;②崇尚自然;③主静,中庸,稳重;④追求大一统; ⑤安土重迁,叶落归根;⑥爱好和平,厌恶战争;⑦知足常乐,吃亏 是福;等等。 主要指人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责任、个人尊严、人生理想等方面,核
第二,组织答案要有层次、有深度
一般而言,第一个点是该句的表层意思,第二个点是背后 的意思,第三个点是与主旨、情感相关的意思,第四个点可能 是结合背景或联系现实得出的意思。同时,考生还要善于根据 文本性质和题目特点有层次、有深度地组织答案,一定要体现 出答案的丰盈度。
考点分解训练 突破聚焦提升
考点二 体验、启示类探究
考点分解训练 突破聚焦提升
①我要买宴罢年美貂裘。⑥六买八月 花吐蕊。⑦七买蝴蝶穿花飞。
姑娘才思敏捷,你估计她是怎样回答的?
答案 ①宴罢酒酣客“当归”;②“熟地”不怕天黑夜;
③牡丹花妹“芍药”红;④万里戍疆是“远志”;⑤百年貂裘 是“陈皮”;⑥秋花朵朵点“桂枝”;⑦“香附”蝴蝶双双归。
第三节 散文探究5大考点
考点分解训练
突破聚焦提升
王维与药店少女
王维在居士山隐读时,一日偶患小病,到药店买药,见柜内
一位少女,衣着素雅卓绝,便想试一下她的才情。于是上前道:
“姑娘,我忘带药方,但凭记忆要几样药,不知可否?”姑娘同 意后,王维先后说了下面几样药,没想到姑娘都对答如流。后来 王维及第,就到药店向那女子求婚,果然喜结良缘。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理解)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从近几年高考对文学作品的考查情况来看,高考对文学作品的高考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体裁多元化,小说、散文收到青睐。
现代诗歌和戏剧考查的可能性较小。
(2)国内外作品兼顾。
高考文学类阅读涉及到国内外作品,外国作家的优秀作品进入高考试卷的趋势增强,考生在训练中不可轻视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训练。
(3)体裁由大变小,具有人文性。
大主题文章逐渐淡出高考。
考生须注意反映人的意志情操、审美求真、生命价值以及人格精神的文章。
(4)题型更加开放。
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是近年各省高考的热点。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
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形散而神不散,短小优美,生动有趣。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
是和诗歌、戏剧、小说、辞赋并列的文学体裁。
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沾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散文的类别有:(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2018年高考一轮江苏语文 第1部分 第1章 考点3 连贯(句子衔接)
高三一轮总复习
C
[本题考查语言连贯。根据陈述一致的原则 ,横线上应陈述的是“辣椒
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 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也就是选项中 的“这些兴奋性的刺激” ,可排除 A、B 两项,再根据横线后一句“内啡肽又促 进多巴胺的分泌”,可知答案为 C。]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身上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有旺盛的生殖力 A.⑥③④①②⑤ C.②④⑥③①⑤ B.②⑤①④⑥③ D.⑥④②⑤③①
考查形式 连贯排序题是传统题型, 一般设置为选择题,常有 以下两种题型:语句复位 题、语句排序题
命题趋势 1.题型、分值将保 持稳定 2.复习备考时,重 点关注语句排序 题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1. (2015· 江苏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2015· 全国Ⅰ卷)(真题见“真题体验”T3)。(3 分) 现场采样 抽样 1: B 阅卷点评 该生不明语段的陈述对象。 整个语段叙述的中心是尾气排放量对空 气质量的影响,要填写的句子的叙述重点也应该落到尾气排放量 上。而 B 项叙述重点是“汽车的改造”。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第1讲分析散文结构思路pptx课件
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散文是其中的重要选 项。散文有描景记事写人等若干种,作品多呈现真实的生活状态,往往有作者的 视角。认真欣赏,多注重审美体验,以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为基本的 切入口,善于抓住形散神聚的特点,突破散文阅读这一难点。
一、体裁特征 散文概念有广狭之分。广义上的散文泛指那些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狭义 的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 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带有叙事、记人、状物、写景、说理性质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 文体。其体裁特征如下:
3.取材广泛 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 4.形式灵活 结构多种多样,表达方式自由,语言运用灵活。 5.语言优美 讲究文采,注意节奏,诗意浓郁。
二、散文种类及高考重点考查文体
1.种类
散文类别
文体特点表现手法来自代表作品写景 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渲染气氛,借景抒情、寓情
《荷塘月色》
写景状 散文 烘托情感,表现主题
1.纪实性强 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主张“大实小虚”,即在保持题材大体真实的前 提下,可以虚构某些细节,乃至某个次要人物。尽管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 绝对是真实的,这一点也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2.形散神聚 “形散神聚”中的“形”指的是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等, “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神”指的是渗透在字 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是指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等是明确、 集中、统一的。要想把“散”的材料凝聚为“神”,在结构上往往需要一条线索, 把那些“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散文整体阅读“3步骤”
精练高考真题,明晰高考趋向 (2022·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ppt (3)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③善于结合生活实际,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悟,设身处地地站在文中 主人公的角度品味和感受人物的心理和感情。 ④掌握答题模式:a.概括型,直接用一些人物思想、性格方面的语言答出即 可;b.分析型,应结合作品中的材料分析概括其人物的思想性格,可用“分析+ 概括”式或“概括+分析”式。 ⑤注意使用术语。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精要点拨 这类题型在散文阅读中很少出现,如果出现,则在答题时要特别注意。 ①有判断文体的意识。文体不同,人物形象的作用就不同。人物形象出现 在写人叙事散文中,它是主旨、情感之所在;出现在状物散文中,它是主体物 象一个很好的衬托,有助于主旨意蕴的生发。 ②掌握答题角度: 内容主旨角度、 结构构思角度、 主体物象(人物形象)角度。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2)掌握分析人物的手法,概括人物性格、品质、精神等特点 散文分析人物的方法同小说一样,即要抓住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 外貌、神态等)和侧面描写(正衬、反衬等)。所不同的两点是:①散文中的人物 形象往往不像小说中的那样丰满、完整,而是集中突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 因此,在分析概括时,要根据散文中重点描写人物的段落,用几个词语集中概 括;②散文中作者经常会有议论、抒情,而这些议论、抒情句可以帮助我们完 成对人物的分析、概括。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我就纳了闷了,这哪像是不期而遇,明明是到亲戚家里。便回身招呼伙伴 们钻进了一座摆着一张折叠餐桌的蒙古包。不一会儿,蒙古包外由远而近传来 一阵摩托车的马达声,循声望去,一个男人出现在门口。 老代。这是我真真切切在额济纳近距离见到的第一位蒙古汉子,不高的个 头,但十分的壮实,一样的黝黑发亮得让城里人无比艳羡的肤色,健康阳光。 不曾想到的是,在后面的交谈里我才发现,之前印在我脑海里的蒙古汉子应该 是端着苍鹰的姿势,个顶个儿膀大腰圆的摔跤手模样,而老代很浓缩且很腼腆。 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 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
2018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精品课件散文阅读 (279张)
2018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 题精品 课件散 文阅读 (279张)
2018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 题精品 课件散 文阅读 (279张)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 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 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 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 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 昨日迢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 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 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2018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 题精品 课件散 文阅读 (279张)
2018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 题精品 课件散 文阅读 (279张)
例(2016 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 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 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2018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 题精品 课件散 文阅读 (279张)
2018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 题精品 课件散 文阅读 (279张)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检测)第3部分第1章专题1第3节考点4分析(赏析)表达技巧含答案
考点4 分析(赏析)表达技巧技法1__构建起表达技巧的知识体系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意蕴丰厚的文章。
其基本特点是题材广泛,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
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不管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把所绘的景与物、所写的人与事、所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因此,散文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掌握散文表达技巧时必须明白的一个根本原则。
一、掌握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
人已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
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节选自张抗抗《云和梯田》)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画线句子的修辞运用情况及叠音词的运用效果。
第一问难度不大,比喻:将“梯田”比喻成“梯子”.拟人:太阳“攀”上梯子。
排比: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第二问:连用“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金灿灿”四个叠音词,韵律和谐,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使梯田的形象真实可感,如在眼前。
【答案】①比喻、拟人、排比.②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增强形象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
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挺拔而明快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
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节补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础知识
5.综合式 有些文本并不是单纯地运用一种结构方式,而是以某一种方式为主,以其 他方式为辅,这样既可使行文富于变化,又不会使文章杂乱无章。
四、论述类文章中常见的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如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文中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 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 有力地论证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 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一观点。
3.对比论证 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如马南邨的《不求甚解》,文章先从反面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说明他自认为 “求甚解”了,实际上作了许多曲解。接着又从正面以诸葛亮和徐庶等以“不 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为例,通过对比,证明了会意的重要性。
4.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如鲁迅的《拿来主义》,文中用“大宅子”来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 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 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 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各种比喻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2.道理论证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 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引用论证是其中一种,即引 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 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不交代所引的话 是谁说的,或不交代其出处。 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在论述“有业”“敬业”“乐业”时,作者引 用了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名句以及孔子、百丈禅师、朱 熹、曾文正公等人的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1散文阅读第1节真题真练
第一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散文阅读1.选材特点(1)选材范围方面:选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
特别注重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
(2)选文内容,丰富多彩,但有所侧重。
多数作品涉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2.命题规律(1)命题样式:试题保持在4题,以主观题形式考查。
(2)命题规律:①稳中有变。
“稳”是指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基本套路、设题模式基本稳定,“变”是指探究方向每年都有所变化。
纵观这些年的高考,对散文文本的考查的能力点以理解词句含义、概括文意、分析文章结构思路、鉴赏技巧和探究意蕴为重中之重。
这些考点涉及的能力层次高,虽然不是备考的盲点,却是考生的弱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②坚持“主题辐射”原则。
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结构,还是有关表达技巧,都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一节真题真练一、(2015·江苏卷,改造)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比邻而居王安忆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
可是,我没听他的。
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
怎么说?它特别火爆。
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
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
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
并且,也不奢侈。
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
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
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4 分析(赏析)表达技巧技法1__构建起表达技巧的知识体系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意蕴丰厚的文章。
其基本特点是题材广泛,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
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
不管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把所绘的景与物、所写的人与事、所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因此,散文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掌握散文表达技巧时必须明白的一个根本原则。
一、掌握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
人已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
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
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节选自抗抗《云和梯田》)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画线句子的修辞运用情况及叠音词的运用效果。
第一问难度不大,比喻:将“梯田”比喻成“梯子”。
拟人:太阳“攀”上梯子。
排比: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
第二问:连用“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金灿灿”四个叠音词,韵律和谐,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使梯田的形象真实可感,如在眼前。
【答案】①比喻、拟人、排比。
②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增强形象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
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挺拔而明快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
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
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
(节选自《岳桦》) 2.该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解析】该题关键在于说出好处。
说好处应兼顾修辞手法的自身效果和在文中的效果,重点在后者。
【答案】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
好处: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在气质得以具体而形象地揭示和提升;③作者使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岳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精要点拨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九种:比喻,比拟(含拟人、拟物),借代,夸,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这九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如下:(1)比喻: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2)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4)夸: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对偶: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6)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容集中,增强气势。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8)设问:自问自答,启发读者思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过渡作用。
(9)反问: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二、掌握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甘森的西红柿甘建华从柴达木西部的尕斯库勒湖畔,沿着输油管线迤逦而来,路上连草都很难看到一棵,天上飞鸟也不见踪影。
笔直平坦的公路上,伴随的只有连绵不绝的昆仑山。
高原缺氧,旅途劳顿,我们一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
走着走着,蓦然抬望眼,前方出现了十分醒目的几栋红顶房,一眼望去仿若一座漂浮在茫茫瀚海之中的孤岛。
莫非是日光水汽折射下的海市蜃楼?司机轻咳一声,嗓中吐出四个清脆的字:“甘森到了。
”房屋精致稳固、庭院干净美观超乎我们的想象,生产区的整洁、生活区的布局超乎我们的想象,就连院落正中的那几棵白树,翠绿挺拔的雄姿也超乎我们的想象。
更别说见到蔬菜大棚中盛开的大丽花,嫩绿的小白菜,绿中泛红的青椒,美艳欲滴的西红柿,真让我们一声连着一声地惊叹。
教导员宋代勇,从绿色蔬菜大棚里,摘下来三个西红柿,笑嘻嘻地给我们一人递上一个。
仔细端详着长相似心形、皮质似婴儿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鲜嫩水灵。
那样的沙甜,那样的微酸,那样的美味,那样的滋润。
以前我们吃过多少西红柿啊,怎么就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味道醇正的口福呢?(有删改) 3.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旅途中所见集中在第一段,连草都少见,不见飞鸟,可见景色荒凉。
三、四段则描写了甘森充满活力与生机勃勃的一面。
这样,用途中单调荒凉的自然景物衬托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景象,突出了对“甘森”的赞美之情,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答案】途中自然景物单调荒凉,甘森生活景象生机勃勃。
衬托。
突出作者的情感变化,揭示文章的主旨。
(2015·卷)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文本见考点2技法1《四堡雕版》),完成文后题目。
4.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2)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1)首先要明确表现手法,“猜想”如花似锦,运用了比喻;“如花似锦”与“灰飞烟灭”又形成对比。
然后考虑“如花似锦”的“猜想”指什么,显然,作者对四堡雕版文化的繁盛充满了美好的想象,这想象像“花”“锦”一样,而实际上,“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这使作者美好的想象破灭了。
(2)叙述对象是“历史”,却用了“走”这个动词,拟人手法显而易见,形象地说明了历史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流露出作者的惋惜和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1)对比、比喻。
将对四堡雕版文化繁盛状况的美好想象比喻为“花”“锦”,又将美好想象的破灭比喻为“灰飞烟灭”,二者对比,突出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
(2)拟人。
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表现时间过去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寄寓了作者的惋惜和对当地雕版文化的追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母亲依然走在前面。
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
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
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节选自《天目山》) 5.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该段作赏析。
【解析】本段文字既写了母亲上山这一现实中的场景,又写了想起的遥远的青春季节的回忆场景,显然一虚一实,虚实结合;现实场景的悲壮与回忆场景的欢快显然又形成了对比。
两个角度皆可切入解题。
【答案】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和庄重的活动,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林,因缺水而死亡了。
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
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节选自《总想为你唱支歌》) 6.该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解析】本段描写的对象是胡林,共三句话。
第二句中“仿佛……古战场”属比喻,“胳膊”“呐喊”等词语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三句中“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属于想象。
死亡了的胡林依然挺身不肯倒下,胳膊直指充分表现了其死而不屈的精神。
【答案】表现手法:比喻、拟人、想象。
好处: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精要点拨1.“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手法。
高考卷一般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
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2.考查表现手法立足于常见常用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下:(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
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2)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或哲理。
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4)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5)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6)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8)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9)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0)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2)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三、重点掌握记叙、描写等五种表达方式(一)记叙记叙的重点1.记叙人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