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肥东县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安徽习俗的调查报告
安徽习俗的调查报告安徽习俗的调查报告一、引言安徽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习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对安徽的习俗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独特风情。
二、春节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安徽人民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
在安徽,春节期间有许多独特的习俗。
比如,腊月二十三,人们会进行年货采购,准备过年所需的食品和物品。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年终大扫除,以驱除旧年的晦气。
腊月二十八,人们会贴春联、挂灯笼,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人们会进行拜年,互相祝福,并且举行丰盛的年夜饭。
此外,烟花爆竹、舞狮舞龙等活动也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
三、婚俗习惯婚俗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的婚俗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安徽,婚礼通常会分为三个环节:迎亲、过门和婚宴。
迎亲时,新郎要带着一群兄弟和朋友,前往新娘家中接新娘。
过门时,新娘会踩着红绸子,由新郎的兄弟和朋友扶着,以示新娘将成为新郎家庭的一员。
婚宴上,亲朋好友会一起分享喜悦,品尝美食,同时也会有一些传统的婚礼游戏和表演。
四、传统节日习俗除了春节,安徽还有许多其他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
比如,清明节时,人们会扫墓祭祖,祭拜先人,同时也会进行一些传统的游戏和活动。
端午节时,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屈原。
中秋节时,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团圆共度佳节。
这些传统节日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历史和文化。
五、民间艺术习俗安徽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安徽黄梅戏和皖剧。
黄梅戏是安徽的地方戏曲,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而闻名。
皖剧则是安徽的另一种戏曲形式,以其豪放激昂的表演风格而著称。
除了戏曲,安徽还有许多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如花灯、木偶戏等,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展示了安徽的独特文化魅力。
六、宗教信仰习俗安徽的宗教信仰习俗也是其文化的一部分。
肥东县石塘镇过年习俗教程
礼尚往来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 送礼物或红包,以示祝福和吉利。 这种礼尚往来的习俗体现了人与
人之间的互相关心和尊重。
和谐共处
在石塘镇的过年习俗中,强调家 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共处。人们通 过各种活动和仪式,增进家庭成 员之间的了解和沟通,营造温馨、
祥和的节日氛围。
民间信仰
神灵崇拜
在肥东县石塘镇,人们信仰各种神灵,认为神灵能够保佑 家庭平安、健康、顺利。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祭拜神灵, 祈求神灵的庇佑和祝福。
传承与创新
创新传承方式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 技术和手段,创新过年习俗的传 承方式,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 审美和需求。
拓展传承领域
将肥东县石塘镇的过年习俗与其 他领域进行结合,如旅游、创意 产业等,拓展其传承和应用范围。
鼓励年轻一代参与
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年轻一代参与 过年习俗的传承工作,培养更多 的年轻传承人,确保传统文化的 延续和发展。
风水观念
石塘镇的人们相信风水对家庭和个人的命运有影响。在春 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些风水仪式,如贴春联、挂年画等, 以祈求家庭平安、顺利。
吉祥物
肥东县石塘镇的人们认为某些物品或图案能够带来好运和 吉祥。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摆放一些吉祥物或穿戴吉祥图 案的物品,以示吉利和好运。
05
肥东县石塘镇过年习俗的 保护与传承
在春节期间,石塘镇的人们会通过讲 述家族故事、传承家族传统等方式, 强化家族意识,维系家族的凝聚力和 认同感。
亲情至上
在石塘镇的过年习俗中,家庭成员之 间的亲情被视为最重要的价值观。人 们通过各种活动和仪式,表达对家人 的关爱和尊重。
传统道德
尊重长辈
在肥东县石塘镇的过年习俗中, 尊重长辈是非常重要的传统道德 观念。晚辈会向长辈拜年,表达 敬意和祝福,体现了尊老爱幼的
肥东的风俗作文
肥东的风俗
我的家乡在肥东县一个安静、优美的小村庄。
因为远离城市的喧闹,那里的生态环境十分好,空气很清新,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习俗,我十分喜欢那里。
每年快过年时,一到腊月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开始蒸馒头、包包子,都是自我磨的面,味道好极了。
最好吃的是一种叫“油馃子”的面食,发好的面,做出特有的造型在油锅里一炸,变得金灿灿、圆滚滚的,像一个个金色的元宝,吃了这个“元宝”来年必须大吉大利。
到了除夕夜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就围着火炉开始包饺子,奶奶就会在饺子里悄悄地放上几枚硬币,那里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来庆祝新一年的开始。
吃饺子时大家都在试谁的运气好,奶奶说,吃到硬币的人来年必须有好运。
整个正月,小村庄都是年味十足,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多的数不清。
我喜欢那里,这儿的习俗真趣味。
我爱我的家乡,欢迎来肥东龙山游玩!。
对春节民俗变迁状况的调查【可编辑】
对春节民俗变迁状况的调查【可编辑】对春节民俗变迁状况的调查朱梦婷 1104011034 冯玉青 1104011008 前言:关于春节的传说有很多,这也使得民间基于此衍生出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
这些活动在岁月中逐渐消淡了本身的含义,演变成为了春节的民俗习惯,从辟邪之技幻化成对新一年的庆贺和美好希冀。
而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大范围的农村步入城市化的进程当中。
春节的民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无声地变迁,一部分无法适应新时期而悄然消逝,一部分在找到了新的方向后焕发生机。
处在中国不同地方的民俗习惯在早有其特色的同时面对相同的挑战,本文综合不同地区的春节民俗习惯进行分析对比研究,找寻在 21 世纪的今天,春节民俗习惯新模样。
1、调查时间:2013年1月17日~2013年1月24日2、调查地点:合肥市肥东县店埠镇及其周边地区。
3、调查人:朱梦婷冯玉青4、调查方式:通过上网搜索资料、走访调查以及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调研当今社会与过去的春节习俗的差异。
并且对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深入挖掘经济发展对春节风俗的影响。
5、调查目的: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各地不同人群传统春节习俗的变化。
2.通过深入各家走访调查,调研不同时期的春节习俗变化。
3.通过自身的生活体会,感悟时势变迁对传统春节的习俗的影响,分析研究春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通过访问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习俗的历史发展,明天社会的作用和内涵。
对于春节的介绍: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
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 多年的历史。
中国的春节源远流长,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大多得以继承与发展,但原本的面貌都发生不小的变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
安徽民俗调查报告
安徽民俗调查报告引言安徽是中国的一省,位于华东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安徽民俗的调查,探索安徽的独特风情,了解安徽民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1. 社会背景安徽地处河南、江苏、浙江和湖北四个省份之间,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这给了安徽独特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使得安徽民俗独具特色。
安徽的民众主要以农业为生,农耕文化深深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2. 主要民俗节庆活动2.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安徽也有着丰富多样的春节民俗活动。
在安徽,人们会贴春联、张灯结彩,舞龙舞狮等等。
此外,安徽还有独特的“舞蹈花脸”表演,以及走街串巷的庙会活动。
2.2 清明节清明节是安徽民众祭祀祖先的节日。
在清明节,人们会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此外,还有许多地方会举行祭灶、插柳等习俗,以示对祖先的敬意。
2.3 端午节端午节是安徽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以及进行踏青等活动。
尤其是安徽的芜湖市,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吸引了许多游客。
2.4 中秋节中秋节是安徽人们欢聚一堂,赏月的重要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吃月饼,赏月,并举办各种文艺演出。
安徽的池州市以其独特的中秋花灯表演而闻名,吸引了许多游客。
3. 传统民俗活动3.1 皖北舞龙皖北舞龙是安徽民间传统的舞龙表演,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舞龙以其形象逼真、灵活多变的特点,吸引了许多观众。
表演者手持长龙,舞蹈般的动作使得龙蛇游走变幻,给人以很大的视觉冲击力。
3.2 车顶戏车顶戏是安徽传统的戏曲形式,以其独特的演出场景和表演方式而闻名。
演员们在房顶搭建舞台,表演者需要站在特制的梯子底下进行演出。
这种独特的表演方式赋予了车顶戏独特的魅力。
3.3 门神在安徽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农历新年期间,人们会在家门口贴上门神图画,以驱邪辟邪、祈求平安。
门神图画通常以战国时期的名将为原型,画面鲜艳且富有力量感,给人以庄重神秘的感觉。
赴合肥市春节习俗变化的社会实践报告
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11 级计本 3 班,姓名许晓婷,学号 1104013010
摘要: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大家最重视的节日之一,也是农
历意义上春天的到来。从古至今,人民对春节的重视程度可见一般。随着经济的发
展,国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网络走进千家万户,信息爆炸的时代
春节习俗的变化及其意义
没有人能够否认,我们的习俗一直都在改变。无论是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还是 节日的庆祝方面,一直都在改变。今天,人们对春节的传承,不仅是中国过年情结 的传承,更是中国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的传递。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 商业文化的冲击,以及中国社会快速转型,中国已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社 会结构的变迁,也给社会的价值体系造成了多方冲击。从传统农业社会多子多孙几 世同堂的大家庭“孝顺”文化,到当今城市社会独生子女为核心家庭的“自我”文 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家庭结构、消费能力和消费行为出现了巨变,不同时代人群 的社会境遇、价值观念和文化偏好,也随着社会的转型,正在家庭、社会、文化各 领域呈现出差异与多元化趋势,特别是代际之间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突更是催 生了节日情结异化因素。现代化的条件扩展了春节文化的传播平台,产生了春节文 化新的表现形式。民众对春节习俗的重视、选择和改进,成为推动传统文化进步和 创新的无形之手。
族的春节传统文化继续绵延不断地传承下去,需要对春节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在一定 意义和程度上进行创新,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致谢:对于社会实践报告提供帮助的同学会实践活动登记表
性
姓名
许晓婷
女 年级班级
别
11 级计本 3 班
269074846 政治 电子邮箱
滁州地方民俗调查报告
滁州地方民俗调查报告滁州,这座位于安徽省东部的城市,拥有着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
为了深入了解滁州的民俗文化,我进行了一番调查。
一、滁州的传统节日民俗春节是滁州民间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寓意扫除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人们还会忙着准备各种年货,如腌制腊肉、香肠,制作年糕等。
到了除夕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享用丰盛的年夜饭,饭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有鱼,象征着“年年有余”。
年夜饭过后,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祝愿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
元宵节也十分热闹。
人们会张灯结彩,观赏花灯。
还有猜灯谜的活动,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
此外,会制作元宵,有甜口和咸口之分,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
清明节,滁州人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祭扫,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除了献上鲜花、祭品,还会铲除墓地周围的杂草,整修坟茔。
端午节,包粽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粽子的口味多样,有红枣粽、豆沙粽、肉粽等。
同时,还会在门口挂上菖蒲、艾叶,据说有驱邪避瘟的作用。
有些地方还会举行赛龙舟比赛,鼓声震天,选手们齐心协力,奋勇争先。
中秋节,一家人会围坐在一起赏月,品尝月饼。
月饼的种类繁多,有五仁、豆沙、蛋黄等。
二、滁州的婚俗滁州的传统婚俗有着一套较为繁琐的流程。
首先是说媒,一般由媒人牵线搭桥,介绍双方家庭情况。
如果双方有意,便会安排相亲。
相亲成功后,会进行定亲仪式,男方要给女方送去聘礼。
接下来是迎亲,迎亲当天,新郎带着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经过一系列的礼仪和游戏,才能将新娘接走。
新娘到达新郎家后,还有拜堂、入洞房等环节。
在婚礼的过程中,有着许多独特的习俗。
比如新娘出门时要脚不沾地,通常由兄长或舅舅背上车;新娘进新郎家门时,要跨过火盆,寓意驱邪消灾;新房的床上会撒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意“早生贵子”。
三、滁州的饮食民俗滁州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滁州人喜欢吃咸货,如咸鸡、咸鸭、咸鹅等,这些咸货经过腌制和晾晒,味道鲜美,易于保存。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佳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
为了深入了解春节期间的民风民俗,我进行了一番调查,以下是调查的结果。
一、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春节的历史悠久,其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
相传,在古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就会出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人们为了躲避年兽的侵害,就在除夕之夜聚在一起,贴红春联、挂红灯笼、放鞭炮,把年兽吓跑。
后来,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了春节的传统。
二、春节前的准备1、大扫除过年前,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寓意除旧迎新,扫除过去一年的晦气和不顺。
2、采购年货人们会提前购买各种各样的年货,包括食品、衣物、礼品等。
在市场上,到处都是热闹的景象,人们忙着挑选春联、福字、烟花爆竹等。
3、腌制腊味腊肉、腊肠、腊鱼等腊味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美食。
许多家庭会提前腌制这些腊味,以备节日期间享用。
三、春节期间的习俗1、贴春联和福字除夕当天,人们会在门上贴上红春联和福字,寓意吉祥如意、福气满满。
春联的内容通常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2、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的重头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丰盛的美食。
餐桌上通常有鱼,寓意“年年有余”;有饺子,寓意“交子”,象征着新旧年的交替。
3、守岁除夕夜,一家人会一起守岁,熬夜迎接新年的到来。
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保佑晚辈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
4、拜年大年初一开始,人们就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
拜年时,晚辈要向长辈行礼问候,长辈则会给晚辈红包。
5、舞龙舞狮在一些地方,春节期间会有舞龙舞狮的表演,热闹非凡,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四、各地春节的特色民俗1、北方地区在北方,除了上述常见的习俗外,还有扭秧歌、踩高跷等民间表演。
此外,北方的饺子种类繁多,有三鲜馅、猪肉大葱馅等。
2、南方地区南方的春节习俗也别具特色。
比如,在广东,人们会逛花市,购买鲜花装点家居,寓意花开富贵。
在福建,一些地方有舞龙灯、游神等活动。
春节传统习俗调查报告(20篇)
春节传统习俗调查报告(20篇)篇1:春节传统习俗调查报告一、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的原因: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过年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二、调查报告的内容: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
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
“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
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
“年”被吓跑回湖里。
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
“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
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
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
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
春节,人们都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也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
腊月二十九,人们就开始忙着贴对联、“福”字、挂门钱。
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
大年三十,女人们就忙着包饺子,男人们就去“上坟”。
“上坟”意味着想让死去的亲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晚辈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习俗。
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去“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块、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
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春节,长辈会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意味着给晚辈们添岁,也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期望;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还得串亲戚。
人们会从大年初二走亲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
人们交流过去一年的得与失,为新的一年绘新谱。
三、调查报告的总结春节的习俗来源已久,在中华民族流传了上下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望“春节习俗”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为了深入了解春节期间的民风民俗,我通过走访、观察、交流等方式,对身边的人们在春节期间的各种习俗进行了调查。
一、春节的准备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为春节忙碌起来。
首先是大扫除,家家户户都会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寓意扫除过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的一年。
接着是采购年货,这可是一项大工程。
市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各种食品、衣物、装饰品琳琅满目。
腊肉、香肠、年糕等传统美食是必不可少的,还有新衣服、对联、灯笼等喜庆的物品。
在准备年货的过程中,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腌制腊味。
很多家庭会自己动手腌制腊肉、腊肠,将肉用盐、香料等调料腌制后,挂在通风处晾干。
这些腊味不仅是春节期间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是送给亲朋好友的佳品。
二、除夕除夕是春节的重头戏。
这一天,一家人会早早地聚在一起,贴春联、挂灯笼,让家里充满喜庆的氛围。
春联的内容通常是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字体龙飞凤舞,充满了艺术气息。
年夜饭是除夕的核心。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丰盛的菜肴。
餐桌上的菜品丰富多样,有鱼,寓意“年年有余”;有鸡,象征“吉祥如意”;还有饺子,因为形似元宝,代表着“招财进宝”。
一家人边吃边聊,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憧憬着新的一年。
吃完年夜饭,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希望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
接下来,一家人会一起守岁,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
在等待的过程中,大家会看春晚、聊天,其乐融融。
三、春节期间的活动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走亲访友,互相拜年。
见面时,大家会说一些吉祥话,如“新年好”“恭喜发财”等。
孩子们则会收到长辈们给的红包和糖果。
在一些地方,还有舞龙舞狮的表演。
舞龙舞狮队伍身着鲜艳的服装,在锣鼓声中欢快地舞动,吸引了众多观众。
这些表演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初二到初五,人们依然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
这几天,人们会继续走亲访友,或者参加各种庙会、集市。
肥东过年的风俗
肥东过年的风俗有:
1.腊月二十三祭灶:腊月二十三,肥东人会进行祭灶仪式,俗称“小年”。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会打扫屋宇,俗称“掸尘”,并且会烧香、燃放鞭炮来祭送灶神。
有些地方还会祭祖和置办丰盛的酒席。
2.除夕团圆饭:除夕之夜,肥东人家会准备一桌丰盛的团圆饭,菜肴因贫富而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和气菜(寓意和和美美)、安乐菜(寓意平平安安)、圆子(寓意团团圆圆)、烧鱼(寓意年年有余)和粉丝(寓意有钱财)等。
3.过年期间的禁忌和习俗:肥东人在过年期间有一些特定的禁忌和习俗。
例如,过年期间忌吃锅巴,因为吃锅巴意味着来年没饭吃。
吃饭时要剩碗底,俗称“留仓”,寓意来年有剩余。
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后,人们会关上大门,直到年初一早上才开门放鞭炮。
4.年初一的习俗:年初一早上,主人打开门时,会有一个“元宝”滚进来,这个“元宝”是由黄土捏成的,大小和形状与真元宝相似。
随后,主人会将这个“元宝”恭恭敬敬地放到香案上,前来拜年的人会说上几句吉祥祝福的话语。
正月十五后,送“元宝”的人会挨家挨户讨“吉利钱”。
5.其他习俗:肥东人在过年期间还会进行炒虫(炒花生、瓜子等)、煮元宝(煮盐茶蛋)、接灶神等活动。
此外,肥东的特色美食如泥鳅挂面、石塘驴巴、张集贡鹅、白龙黄鳝煲等也是过年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期间民俗调研报告
春节期间民俗调研报告春节期间民俗调研报告(精选)(精选篇1)一、调查目的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20__年春节期间三、调查方式1、利用谈话的形式,询问长辈。
2、跟爷爷奶奶准备、干活,亲身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3、查阅资料,了解春节习俗。
四、调查内容1、除尘腊月二十四这天,爷爷早早把我叫起来,我们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旮旮旯旯彻底清扫一遍。
我问爷爷这时打扫有什么讲究呢?爷爷告诉我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
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再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贴春联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爷爷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爷爷,‘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哈哈,这是因为‘福’到了”。
“哈哈……”“哈哈……”“爷爷,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你呀应该多读书了,等会儿我给你一本书,你自己好好查查吧!”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
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实践活动
关于肥东县春节民俗文化的调查与对弘扬地方文化的建议系别:管理系班级: 10财务管理组员姓名:1013101004邢新1013101009童鹏1013101011胡亮1013101020王亚飞1013101021程晓钢1002011021曾凡兵前言:历经千百年岁月沧桑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成熟的缩影,它既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反映着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传统民俗节日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内涵,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保护和发展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近年来,我县在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一直在积极探索摘要: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人员的频繁流动,世界逐渐成为了一个“地球村”。
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组织形式乃至文化意识的巨大变化,使我们每个人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文化的“世易俗移”,地方传统民俗文化,发生了不小的改变,有的兴盛,有的衰落,而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飞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关键词:春节民俗创新一、我县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现状我县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同属于汉文化体系,按属性可分为岁时节令和祭祀节日文化,岁时节令有春节、元宵、中秋、腊月、重阳等,祭祀性节日有清明、端午、七月半等。
在我县广泛流传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以农耕文化为背景的祭祀性和民间性的自发活动,其民俗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大同小异。
我县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可以说是四时八节,精彩纷呈,每个节日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与其相关的民俗活动。
尤其以春节期间的习俗为最。
如每逢除夕,有贴春联,吃“年饭”,发放压岁钱等习俗。
大年初一开财门、放鞭炮、贺新年、走亲访友等屡见不鲜,到了元宵节更是热闹非凡,历来就有正月十三至十五日迎龙灯、赏花灯、闹元宵的习俗。
然而因为一些不知名的原因,近年来,人们反映,年味越来越淡了,没有以前那么热闹,红火了。
二、我县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衰退的主要原因(1)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日渐消远,原有农耕社会的文化形态和方式逐渐消退,人们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介绍肥东习俗作文
介绍肥东习俗作文肥东,那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有着许多独特又有趣的习俗。
在肥东,每逢过年,那热闹劲儿可别提了。
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
大人们忙着腌制各种腊味,这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灌香肠。
我记得有一年,我跟着妈妈一起去市场挑选猪肉。
妈妈精挑细选,一定要那种肥瘦相间的,她说这样灌出来的香肠才好吃。
买好了肉,回到家,我们就开始动手准备。
妈妈把肉切成小块,然后加上各种调料,有盐、糖、花椒粉、辣椒粉等等,用手不停地搅拌,让每一块肉都能充分吸收调料的味道。
接下来就是灌肠了。
妈妈把准备好的肠衣套在一个漏斗上,我就负责把搅拌好的肉一点点地塞进肠衣里。
这可真是个技术活,我一开始塞得太快,结果肠衣破了好几个洞,肉都露了出来。
妈妈笑着说我:“你这急性子,可别把咱们的香肠给毁了。
”我只好放慢速度,小心翼翼地塞着。
好不容易把肉都塞进去了,妈妈就开始一节一节地把香肠扎起来,挂在阳台上晾干。
晾干后的香肠,在年夜饭的餐桌上可是一道大菜。
蒸熟后的香肠切成片,油亮亮的,透着一股诱人的香味。
咬上一口,满嘴都是肉香和调料的香味,那滋味,真让人回味无穷。
除了灌香肠,肥东过年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那就是舞龙灯。
一般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村里就会组织舞龙灯的活动。
龙灯是用竹子和纸扎成的,长长的身子,威武的龙头,还会配上五颜六色的灯光,晚上看起来特别漂亮。
舞龙灯的队伍通常由村里的年轻人组成,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精神抖擞。
当锣鼓声响起,龙灯就开始舞动起来。
龙头高高扬起,龙身蜿蜒起伏,仿佛真的在云中穿梭。
我和小伙伴们总是跟在队伍后面,兴奋地跑着、跳着,嘴里还不停地喊着:“龙灯来了,龙灯来了!”舞龙灯不仅是一种表演,还寓意着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每到一户人家,主人都会放鞭炮迎接,还会给舞龙灯的队伍送上红包和一些好吃的东西。
在肥东,还有一个习俗就是结婚的时候闹洞房。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亲戚的婚礼,那闹洞房的场面真是热闹非凡。
新娘子刚进新房,大家就开始起哄,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
肥东家乡的风俗作文
肥东家乡的风俗作文在肥东这片充满活力和温情的土地上,有着各种各样独特的风俗,它们就像是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珍宝,闪耀着迷人的光芒,也温暖着每一个肥东人的心灵。
要说肥东的风俗,那不得不提每年春节的舞龙表演。
每到过年,街头巷尾都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气氛,而舞龙则是这场狂欢的重头戏。
记得有一年春节,我跟着家人早早地来到了镇上的广场。
广场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都满怀期待地等着舞龙队伍的出现。
我站在人群中,兴奋地踮起脚尖,不停地张望着。
终于,远处传来了阵阵锣鼓声,“龙”来啦!只见一条金色的巨龙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那一片片龙鳞仿佛都活了过来。
舞龙的队员们身着鲜艳的服装,个个精神抖擞。
他们手中的杆子灵活地舞动着,巨龙也跟着上下翻腾,时而昂首挺胸,时而俯冲而下,引得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声和掌声。
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条巨龙,心中充满了惊叹。
舞龙队员们的动作整齐划一,每一个步伐、每一次挥舞都充满了力量和节奏感。
巨龙在他们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它那矫健的身姿和威武的气势让人忍不住为之倾倒。
我身边的一位老爷爷激动地跟旁边的人说:“这舞龙啊,可是咱们肥东多少年的传统了,看着这龙,就感觉新的一年有盼头,有好运!”我扭头看向老爷爷,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笑容。
随着舞龙队伍的行进,人群也像潮水一样跟在后面。
我也被人群挤着往前走,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队伍的前面。
这时,我才更清楚地看到舞龙队员们额头上的汗水,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专注和热情。
突然,巨龙一个高高跃起,然后在空中来了个漂亮的转身。
人群中再次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我也跟着大声叫好,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心跳都和锣鼓声融合在了一起。
舞龙一直持续到了傍晚,当夕阳的余晖洒在广场上,巨龙的身影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边。
人们的脸上虽然带着些许疲惫,但更多的是喜悦和满足。
在肥东,舞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种传承,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它让每一个肥东人在新年的伊始,都能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和浓浓的乡情。
2023年关于春节风俗的调查报告7篇
2023年关于春节风俗的调查报告7篇关于春节风俗的调查报告1调查背景及目的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
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乞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名族特色。
地分东西南北,我国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在春节习俗上也各有特色各有看点。
调查对象1、区域本次调查区域为重庆市东北部山区,以万州、云阳两地的城乡为重点调查对象。
2、人群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当地的春节习俗,调查人群为当地居民,对人群年龄等不再细分。
调查经过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方式,走访万州、云阳两地的城乡,观察当地居民在春节期间的行为,并向其询问具体习俗。
调查的第一站是万州区枇杷坪某街道居民秦伯家,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六,距离除夕大年夜还有三天时间。
秦伯家刚刚乔迁新居,正在宴请宾客庆祝,当地人称“贺房子”。
从秦伯口中得知,由于临近春节,腊月里许多都是大吉大利的好日子,摆酒席的人特别多,酒楼至少得提前一个月预定。
另外在万州王家坡地区,调查员走访了几家大型商场和超市,发现里面都是人头攒动,生意十分火爆。
一打听,人们都在忙着置办年货。
给自己和家人买身新衣裳,给家里添置些红红火火的装饰品,买些待客用的糖果、瓜子、饮料等。
第二站是万州区郭村镇某村居民王婆婆家,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九,正是的最后一天。
王婆婆平时和老伴儿两个人住在家里,儿孙们都在外地工作生活。
今年过年,儿孙们都从外地赶了回来陪老两口欢度春节,老两口乐得嘴都合不上了。
王婆婆一家四世同堂,一大家子人都在为年夜饭忙碌着,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第三站是云阳县滨江路张女士家,时间为农历大年初二,张女士一家正准备出门去拜访孩子的外公外婆。
2023春节期间民俗调研报告
2023春节期间民俗调研报告2023春节期间民俗调研报告篇1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农村经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年青一代受到世界综合文化的影响,在思想与兴趣等方面出现“西化”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有所淡化。
春节期间,我对家乡农村的春节文化习俗进行了适当的调查,分享给同学们,借此激发同学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并思考改革与创新、继承与发扬。
下面向大家汇报关于春节习俗的三个方面的调查结果。
一、春联走访和观察了几十户人家,认真查看和欣赏了各种对联,现将我的分析汇报给大家。
1、春联的格式正门对联:贴在门堂中,纸张较宽大,字数一般4-5个大字,少数铁门有7个大字的。
门旁对联:贴于门两旁,一般木门旁较窄,多数是7个小字对联,也有9个小字对联。
有些人家是大铁门,则是7-9个大字对联。
门头横联:贴于门堂上方,多数情况下木门才有,字数讲究为偶数,字数一般是10个字,通常是由一副完整对联构成的,“四个字”:贴于门头正上方,特大字,反应主人的吉祥心意。
常见为“紫气东来”、“飞熊镇第”、“耕读传家”等。
“福”字:正门的最上方通常贴一个“福”字。
有的正贴,也有倒贴的。
倒贴寓意“福到”。
柱联:贴于各种柱子上,大字对联,通常7-9个字。
迎喜条:通常贴在家门口的树上,如“迎喜接福”、“四季平安”、“四方来财”等2、春联的内容正门对联的内容多半都是积极、乐观、祥和、祝福等等美好的。
祈愿类的,如“花开富贵,竹报平安”言志类的,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祝寿类的,如“福如东海水,寿比南山松”歌颂类的,如“国梦圆时家梦好,政风畅处世风清”写景类的,如“几行绿柳门户晓,一树红梅万户春”行业类的,如“联通千里全家福,信达万户百姓欢“励志类的,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3、春联的材质与种类(1)地方工艺的红纸人工书写:比如,我爷爷就喜欢买当地叫“凤凰特红”红纸,在白纸上涂上红色涂料,越晒越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肥东县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安徽肥东县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春节是民间季节中最受重视的节日,其活动面之广,活动项目之多,活动时间之长,为其它传统节日之首。
从农历腊月初八至三十日谓之年尾,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谓之年头,在这段时间中,统称“年头岁尾”,有种种民俗活动。
〔腊八〕
农历腊月初八日,简称腊八。
淮北俗话说:“过了腊月八,就把年来办”。
腊八是进入春节活动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天,各地都要吃“腊八粥”,吃腊八粥有悠久历史。
据说是出于朱元璋的忆旧,也有说是佛教的节日食品。
腊八粥为八样食品混合制成,一般为籼米、糯米、绿豆、豌豆、栗子、腌菜干、腌豇豆等。
也有用大米、小米或面条、花生米、粉丝、豆腐皮、黄豆芽、萝卜等,加入葱、姜、辣椒粉、胡椒粉等多种佐料,混合熬成粥。
考究的还要用胡桃、香菇、红绿丝、菱米、藕、白菜等入粥。
味道有咸有甜,尤重辣味,故又称辣八粥。
吃腊八粥含意庆祝当年人寿年丰,也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寒冬腊月吃辣粥,也有防寒之意。
好些地方,亲邻好友,还互赠腊八粥,并将腊八粥分给家禽家畜吃,还在果树、农具、门窗上都抹上一把粥,这是预祝家畜兴旺,果树茂盛,多结果子,祝愿门窗也能善解人意,照看好家门。
皖南一带,还要携腊八粥去祭扫祖坟。
过了腊八节,上街“赶年集”、“办年货”、“做年活”。
买香、蜡、纸张、爆竹、对联时,要说“请”,不能讲“买”。
直到春节,时时处处都要讲吉利话。
淮北一带,把腊月初八当做百无禁忌的“黄道吉日”,是男女订亲、婚嫁的喜庆佳期,故此日多办婚嫁喜事。
腊月初八也是佛教的宗教节日,寺庵僧尼多送粥给居民和儿童吃,说吃了可免灾避祸。
扫尘,谓之“打扬尘”。
春节前,家家户户要进行一次大扫除的清洁活动。
室内外垃圾、脏污要彻底扫除,厕所粪便要挑净,干干净净迎新年。
扫尘的传统日期为腊月十九日,称为“扫尘日”,如遇特殊情况,可提前一、二日进行清扫,但不能退后。
将室内家具、衣物清理、洗刷一新,以美化室内环境。
〔送灶〕
灶神谓之“九天东厨司命灶君”,又称为“灶王”,是民间普遍信仰的神,家家都要供奉。
崇拜灶神是由崇拜火转化来的,其起源甚早,当发现火以后即已产生。
送灶君上天过年日,称为“送灶”,是在腊月二十三日晚间,仪式各地大致一样。
皖西潜山一带,晚饭后,妇女们收拾好锅台,回房休息,由家主一人送灶,首先洗脸、洗手,然后用楷书填写灶疏,在锅台上摆上米糖及清茶、清水各一杯,再点燃香烛。
家主跪灶前,默默祝祷,焚烧灶疏。
焚毕,点燃灯笼挂大门外,并用双手捧清水泼于大门之外,泼水时,口念祷词:
“一碗清水一阵烟,送您老人家上西天,好事请多奏,恶事切莫言。
三十晚接您回来,初一向您拜早年”。
祈祷毕,再叩头,取下灯笼,仪式算完毕。
淮北一带,送灶前,在锅台上贴灶君像,其中有的是端坐长须的男像,谓之北灶像。
有的是男女双人像,谓之蛮灶像。
灶像旁边贴绿纸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联是“一家之主”。
送灶时家家烧香点蜡,把锅台上原贴的旧灶君揭下焚烧,表示送灶君上天。
为了要灶君多讲好话,要在锅台上摆上用糯米熬制的“祭灶糖”。
意为以糖粘住灶君的嘴。
当涂等地还把祭灶糖粘在灶门上,同时将碗中清水洒几滴到地上,最后放爆竹为灶君送行,送行时供正方形的豆腐一块,意为“刀切豆腐两面光”,要请灶君上天多言“好事”;还要切草禾做马料。
祭灶时,由主妇叩头致祭。
主妇一边叩头,一边祈祷:“剪草禾,做马料,好把灶马喂得饱,灶马上天昂昂叫,快送灶君归府早”。
还念:“灶王爷,上西天,好话多讲,坏话莫言。
”
祭灶日,有的地方晚上吃面条,面条象征吉祥如意,有的地方烙面饼,称“祭灶饼”。
淮北一带农谚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孩要炮,老妈妈吃着桂花糕,老头子戴着新毡帽。
”这说明过了腊八和送灶活动,人人都在喜洋洋迎接春节了。
从送灶活动看,是说明人们把可惧的火神当成家神来崇敬了。
〔小年〕
腊月二十四日,接祖这天就是“小年”。
民间有谚语:“长工、短工,二十四满工”。
长工在这一天辞别东家,回家过年。
是晚接祖后,堂屋的香火桌上摆设蜡烛台、香炉、磬、供品等祭祀物,桌前系大红桌围,堂屋壁上挂大小灯笼。
孩子们从这天开始提着灯笼放鞭炮,到处呈现过年的热闹气氛。
晚餐菜肴丰富,仅次于除夕的“年饭”。
这天晚上,有些地方还有一个惯例,即为成年的“童养媳”圆房,或为已过门而未正式结婚的新媳妇正式拜堂成亲。
这种结婚仪式比较简便,不张灯结彩,不惊动亲友。
凡已出嫁的儿女必须返回婆家,不留娘家住宿。
〔美化环境〕
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美化环境,全家大小都动手布置。
张贴春联:大门、房门、后门,在“除夕”傍晚,都要贴上用红纸写的春联,春联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多种,讲究对仗用韵,内容多为贺节祝福之辞。
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旭日临门早,春风及第先”;“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乐新春”等等。
还在大型器具上贴上“和合纸”,多彩多姿,满目生辉。
张贴“门神”:神像有多种,一般城镇书摊出售“门神”,主要有两种门神,据传说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秦叔宝、尉迟恭二将;也有说是神荼、郁垒二“神”。
群众认为贴了“门神”,可避邪祟。
张贴门前花:“门前花”是用红纸刻制的艺术品,类似北方
的窗花。
以四张或五张为一套,上有各种图案及吉祥等字句,贴于大门横披之下。
张贴吉祥颂语:大都为春节祝福之辞。
如“东成西就”、南通北达”,则贴于厅堂;“春安夏泰”、“秋吉冬祥”则贴于堂屋两壁;“六畜兴旺”,贴于猪圈牛栏;“步步高升”,贴于楼梯上;“抬头见喜”,贴于门头高处;“百无禁忌”,贴于墙上;“对我生财”,贴于墙头屋拐等等。
贴“福”字,要倒贴,意味福已到了家门。
张贴年画:厅堂、内室要张贴传统年画,如“八仙过海”、“和合两神仙”、“嫦娥奔月”、“老鼠嫁女”、“鲤鱼跳龙门”、“梅兰竹菊”等等。
这些年画多为群众喜闻乐见,能够增添春节喜气。
张灯:悬挂灯笼,灯笼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多类,颜色为全红色或白底大红字,大都用纸糊成的,也有用绢绫糊的。
小圆红灯为手提灯笼,大方白底红字灯则挂于大门口或堂屋正中。
灯笼上要标明各家的姓氏,如“百忍堂·张”、“三槐堂·王”、“三高堂·何”等。
美化环境,都要在除夕前布置完毕。
〔除夕〕
农历腊月三十晚上,称为“除夕”。
这是春节民俗活动的高潮。
合家团聚:家人有外出者,都要在除夕前赶回来,同家人共度春节。
不准说不吉利的话,春节期间,只能说吉利语言,为防止小孩乱说话,母亲事先要用纸给小孩擦下嘴巴,表示小孩说话不算数。
换年,又叫“还年”、“酬年”,也就是“祝
福”。
一般在天晚时举行,也有在三十日黎明举行。
在堂屋当中摆设香案,案前系桌围,案上陈列各种祭品,其中三牲俱备,五谷齐全,还有果品糕点、豆腐年糕……。
夜色降临时,便点燃大红金字蜡烛和香炉里的檀香、信香,并烧黄表纸钱,当鞭炮噼啪炸响。
钟磬齐鸣之时,全家男性成员在家长率领下,向天地、祖先叩头作揖,毕恭毕敬。
鞭炮声此起彼伏,到处响声一片,烘托出春节的热烈气氛。
皖西望江一带,不同日期,用不同供品还年。
二十七日用黑糍粑还年,谓之还黑糍粑年。
二十八日用白糍粑还年。
二十九、三十日用猪头还年,谓之还猪头年。
吃团年饭,换年毕,取下大门外挂的灯笼,关上大门,谓之“封门”。
接着就吃团年饭,又称“年饭”、“团圆饭”。
淮北一些地方,年饭吃水饺。
皖中、皖南一带,年饭菜肴丰盛,多为十大碗,表示十全十美。
鸡、鱼、肉、鸭、香菇、木耳、金针、豆干、鸡蛋、红枣等等,都要备好。
烹调十分讲究,一般是炖、焖、煨、煮、炒等技艺,调制各种口味,以供全家老小食用。
吃年饭时,全桌老小围桌而坐,家庭人多就用两三张方桌并成一桌。
如家庭人口少,也要将杯筷摆成整数,即满杯十个,筷子十双,团团摆满一桌,以示全家团圆。
吃年饭时,全家老小都可尽情吃喝,喜笑颜开。
年饭桌上也有一些规矩,烧的鱼不可吃,这是说“有吃有余”、“年年有余”,因“余”与“鱼”谐音。
只能用汤匙喝汤,不能端起汤碗淘汤。
说年饭淘汤,当年就会多雨成灾。
年饭要多煮,可连吃三、四餐或多至三天,这表示粮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