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DNA的损伤与修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制时,此处产生 空耗过程,DNA不 能复制,细胞不能 分裂,导致凋亡。
紫外线引起的DNA损伤 --最易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TT)
(2)电辐射引起的DNA损伤

碱基变化
细胞中的水经辐射解离后产生大量OH-自由基, 使DNA链上的碱基氧化修饰、形成过氧化物的、导 致碱基环的破坏和脱落等。 脱氧核糖变化 脱氧核糖上的每个碳原子和羟基上的氢都能与 OH-反应,导致脱氧核糖分解,最后会引起DNA链断 裂。
4. 诱发突变
概念:
由各种诱变剂诱发的DNA的突变。每一种诱变剂有其对 应的特异性(如对G-C,A-T转换)和对特定的突变位点的 偏好,例如:甲磺酸乙酯(EMS)和紫外线(UV)“偏好”
G-C, A-T转换,黄曲霉素B1(AFB1)则偏好于C-G,AT颠换。
诱变机制:
诱变剂通过3种机制诱发突变:取代DNA中的一个碱基; 改变一个碱基使之发生错配;破坏一个碱基使之在正常情况
AP),是一种腺嘌呤A类似物,可和胸腺嘧啶T配对。可
再和胞嘧啶C 配对,产生A-T 、G-C的转换,或2-AP以和 胞嘧啶C 配对形式进入DNA后再和胸腺嘧啶T 配对后产生 G-C、A-T的转换。
(2) 烷化剂引起的DNA损伤(特异性错配)
某些诱变剂不掺入DNA,而通过改变碱基的结构从而引起 特异性错配,如烷化剂(是一类亲电子的化合物,具有一个或 多个活性烷基)。它们的诱变作用是使DNA中的碱基烷化。 活性烷基不稳定,能转移到其他分子的电子密度较高的位 置上,并置换其中的氢原子,使其成为不稳定的物质。 烷化剂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甲磺酸乙酯(EMS)、亚硝 基胍(NG)和芥子气等。
突变影响生物的代谢过程,导致一个特定生 化功能的改变或丧失。如微生物的营养缺陷型。
突变导致生物体外观上可见的形态结 构的改变。例如果蝇的红眼→白眼突变:
例: UVB 所致的基因突变 UVB: 290-320nm

由于修复系统的缺陷或偶发的错误修复,则会 导致某些基因突变,使得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 周期的调控出现异常,进一步发生克隆性增生 和永生化生长而导致皮肤癌的发生。


突变的多方向性和复等位基因 一个基因内有很多突变位点,所以,一个基因的突变也有 多方向性,从而导致一个基因可以有两个以上的等位形式—— 复等位基因。
(2) 缺失(deletion)/ 插入(insertion)
DNA链上一个或一段核苷酸的消失或加入。
例如在 E.coli的lacl基因中发现一种 4个碱基序列(CTGG) 在野生型中连续重复了 3次。J. Miller等人研究了这个基因突 变热点(hot Spots)产生的原因。发现某些热点是由重复序列 引起的。所谓热点即一个基因中比其他位点更容易发生突变的 位点。

管理基因( caretaker genes) : 执行DNA的损伤
修复,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如着色性干皮病的修 复基因XPA→XPF。

看门基因( gatekeeper genes) : 控制细胞信号传
导,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如p53、 patched基因和ras等。皮肤癌的发生与看门基因突 变关系密切。
着色性干皮病(xeroderma pigmentosis,XP) 是一种切除修复有缺陷的遗传性疾病。 在研究其发病机制时,发现一些相关的基 因,称为 XPA、XPB、XPC等。这些基因的表达产物起辨认和切 除损伤DNA作用的。
XP病人是由于XP基因有缺陷,不能修复紫外线 照射引起的DNA损伤,因此易发生皮肤癌。
(1)致死性:
突变发生在对生命至关重要的基因上, 可导致个体或细胞的死亡。
致死突变:严重影响生物体生活力,导致个 体死亡的突变。 可分为显性致死突变(杂合态即可致死)和 隐性致死突变(纯合态才致死)。
(2)基因功能的改变 突变是某些疾病的发病基础 包括遗传病、肿瘤及有遗传倾向的病。 有些已知其遗传缺陷所在。 但大多数尚在研究中。
黄曲霉素B1(aflatoxin B1,AFB1) 一种很强的致癌剂。 在鸟嘌呤 N-7位置上形成一加成复合物后产生无嘌呤位 点。修复要求SOS系统参与。SOS越过无嘌呤位点并在这些位 点对应处选择性插入腺嘌呤,使鸟嘌呤残基脱嘌呤的试剂偏向
于产生G-C
T-A颠换。
现代生活环境使人可能接触各种各样药品、化妆品、食物 防腐剂、杀虫剂、工业用试剂、污染物等,其中很多化合物已 被证明具有致癌性质。 研究表明在175种已知的致癌剂中,有157种是诱变剂。这 些物质是通过诱导体细胞突变而致癌的。例如食物防腐剂AF-2。 食物熏蒸剂二溴乙烯、抗血吸虫药物、多种染发添加剂以及工 业化合物氯乙烯等都具致癌性。 因而要靠科学治理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异构体中原子的位置及原子之间的键有所不同。
碱基各自的异构体间可以自发发生变化(烯
醇式与酮基间互变);
A=C T=G
上述配对发生在DNA复制时,会造成子代
DNA序列与亲代DNA不同的错误损伤.
同型异构体转换
=O -OH
同型异构体转换 -NH2 -NH
异构互变造成的复制损伤
(2)碱基的脱氨基作用
胶联是细胞受电离辐射后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染色体 畸变的分子基础,会影响细胞的功能和DNA复制。
辐射引起DNA分子结构的多种变化
3. 化学因素引起的DNA损伤
(1)碱基类似物、修饰剂对DNA的损伤 (2)烷基剂对DNA的损伤 (3)嵌合剂对DNA的损伤。
(1) 碱基类似物对DNA的损伤
某些化学物质和正常的碱基在结构上类似,有时会替代
第六章
DNA的损伤与修复
The damage and repair of DNA
DNA损伤的概念:

DNA双螺旋结构发生的任何改变。
主要分为两种:

单个碱基的改变 双螺旋结构的异常扭曲
DNA损伤修复的重要性

DNA存储着生物体赖以生存和繁衍的遗传信息, 维护DNA分子的完整性对细胞至关紧要; 修复DNA损伤的能力是生物能保持遗传稳定性 所在; DNA分子的变化并不是全部都能被修复成原样 的,因此生物才会有变异、有进化。
浮游动物被小鱼吃了,小鱼体内DDT富集量就变为0.5ppm;
当小鱼被大鱼吃了,大鱼体内DDT富集量就升高为2ppm; 当大鱼被鹰吃了,鹰体内DDT富集量就变为25ppm, DDT浓 度整整富集了1000万倍。 如果人吃了鱼或鹰,那么人体内DDT富集量更是高得可怕。会 引起突变 “低剂量、长期暴露的蓄积作用”
p53 当UVB损伤DNA造成p53突变后,突变型p53因 失去了对细胞周期的正常调控,使得损伤的DNA 继续复制,从而提高了染色体畸变的偶发率和遗 传的不稳定性,角质形成细胞极易发生克隆增生 和恶性转化。
有害物质富集
例: DDT在水环境中存在量仅为3×10-6ppm(mg/L)的时候,当 它进入浮游动物体内就被富集为0.04ppm;
下无法配对。
诱发突变与人类的癌症
黄曲霉素(AFB)引起肝癌,紫外线(UV)照射 会导致皮肤癌。
肿瘤抑制基因是一种编码抑制肿瘤形成的蛋白质 基因。如果发生突变则会致癌。对南非和东亚肝癌病 人的P53基因的分析发现,AFB特异性诱导G-T颠换, 引起P53发生突变,而在同一地区的肺癌、肠癌和乳 腺癌的病人中未发现此现象。
(4)活性氧引起的碱基修饰与链断裂 细胞呼吸的副产物O2-, H2O2造成DNA损伤,产 生一些碱基修饰物(胸腺嘧啶乙二醇、羟甲基尿嘧
啶等),还可引起DNA单链断裂等损伤; 这些损失
的积累可导致老化。
2. 物理因素引起的DNA损伤
(1)紫外线(UV)引起的DNA损伤 DNA受到大剂量紫外线(260nm)照射时,同一条链 上相邻的嘧啶以共价键连成二聚体;TT, CC, CT之间都 可形成二聚体。
(3) 嵌合剂的致突变作用。
嵌合染料是另一类重要的DNA修饰剂。包括丫啶橙 (acridine orange)、原黄素(proflavin)、叮黄素 (acriflavine)等染料。 这些试剂为平面分子,其分子大小与碱基对大小差不 多,可以嵌入到DNA双链碱基对之间,在嵌入位置上引起 单个碱基对的插入或缺失突变。嵌合染料也能嵌入单链 DNA的碱基之间,这些突变都会引起阅读框的改变,造成 移码突变。
DNA链断裂
脱氧核糖破坏或磷酸二酯键断开而导致DNA链断裂。 一条链断裂称单链断裂(single strand broken); DNA双链在同一处或相近处断裂称为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oken )
胶联(binding)
同一条DNA链上或两条DNA链上的碱基间以共价 键结合;DNA与蛋白质之间也以共价键相连;组蛋白、染 色质中的非组蛋白、调控蛋白、与复制和转录有关的酶 都会与DNA以共价键连接。


5.1 DNA损伤的原因
5.1.1 DNA分子自发性损伤 1. DNA复制中的错误
碱基配对的错误概率约为10-1_10-2;在DNA聚合酶 的校对作用下,错配概率降到10-5_10-6 ; 再经过DNA结合蛋白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错配率仍 在10-10。
(1)碱基的异构互变 DNA每种碱基有几种形式,称互变异构体,
通常以酮式存在,有时也以烯醇式存在。当BU先以酮式掺 入DNA,继而又变成烯醇式时,进一步复制使DNA中 A- T对变成 G- C对。同样道理也引起 G- C向 A- T的转换,BU可以使细菌 的突变率提高近万倍。
除BU外,还有5-溴脱氧尿苷、5-氟尿嘧啶、5-氯尿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及它们的脱氧核苷。 另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碱基类似物是2-氨基嘌呤(2-
碱基的环外氨基自发脱落,C变为U,A变为次黄 嘌呤(H ),G变为黄嘌呤(X) 。 复制时,U与A配对、H和X都与C配对会导致子代 DNA序列的错误变化。
(3) 脱嘌呤与脱嘧啶 (碱基丢失)
自发水解使嘌呤和嘧啶从DNA链的核糖磷酸骨架上脱落。 哺乳类动物细胞,在30º C下,20h内DNA链自发脱落嘌呤 约1000个,嘧啶约500个。
EMS能使鸟嘌呤的 N位置上有乙基,成为7一乙基鸟嘌
呤。与胸腺嘧啶配对,故能使G-C转换成A-T。
烷化剂的另一作用是脱嘌呤。例如烷基在鸟嘌呤N位上 活化糖苷键引起断裂,使嘌呤从DNA链上脱掉,产生缺口。 复制时,与缺口对应的位点上可能配上任一碱基,从而引 起转换或颠换;而且去嘌呤后的DNA容易发生断裂,引起 缺失或其他突变。
(3)突变导致基因型改变:
这种突变只有基因型的改变,而没有可察觉的表 型改变。
多态性 (polymorphism):
是用来描述个体之间的基因型差别现象。利用 DNA多态性分析技术,可识别个体差异和种、株间差 异。
5.1.2 DNA损伤的后果
导致DNA分子结构变化(亦即发生突变)
生物体在表型上突变
1. 突变类型
(1) 点突变(point mutation)
DNA单一碱基的变异 转换(transition):嘌呤与嘌呤、嘧啶与嘧啶之间替换 颠换(transvertion):嘌呤与嘧啶之间的替代

野生型等位基因:将自然界中普遍出现或指定实验用的某一 品系的性状作为“野生型”或“正常”的性状,与这种性状 相关的等位基因称为野生型等位基因。 突变型等位基因:任何不同于野生型等位基因的相同座位的 基因称为突变型等位基因。 正向突变:从野生型等位基因变为突变型等位基因。 恢复突变:从突变型等位基因变为野生型等位基因。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由于插入或缺失突变引起DNA的阅读框(ORF)发生改 变,从而产生不同蛋白质的过程。
(3) 倒位 (inversion) 或转位(translocation)
DNA重组使其中一段核苷酸倒置,或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
(4) 双链断裂
2. 突变后果
正常碱基而掺入DNA分子,一旦这些碱基类似物进人DNA
后,由于它们的配对能力不同于正常碱基,便引起DNA复制
过程中其对应位置上插入不正确碱基。
例如 5-溴尿嘧啶(BU)和 5-溴脱氧尿嘧啶(BrdU)是T结 构类似物。细菌在含BU的培养基中培养时,部分DNA中的T被BU 取代,BU有两种互变异构体,一种是酮式结构(第6位上有一个 酮基),它可以代替T而掺入DNA,并与A配对;当BU发生互变异 构成为烯醇式(第6位上是一个羟基)后,就容易和G配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