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变质作用概述(3)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_普通地质学
片岩中矿物的定向排列(薄片)
二、变质岩的结构
• 3、碎裂结构:岩石受到机械力的破坏而产生的结构,
是动力变质的典型结构。可依碎裂程度进一步划分:碎裂 结构、碎斑结构、糜棱结构等。
• 4、交代结构:交代作用中,岩石原有矿物被溶解同时
被新生矿物所臵换,即形成交代结构。有的原矿物被臵换 后,仍保持原矿物的晶形者,为交代假象结构;交代作用 中还能形成斑晶者,为交代斑状结构等。交代结构的类型 很多,大多需在显微镜下才能鉴别。
片岩
片麻岩
压力增大往往伴随着温度升高,因此在温度、压
力的共同作用下,也会产生重结晶并形成新的矿物。
如:泥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母岩:泥岩
板岩
千枚岩
片岩
片麻岩
p.218-219b
original artwork by Gary Hincks
红柱石
Fig. 8.08
硅线石 兰晶石
W. W. Norton
变成构造
1、斑点状构造:岩石中某些组分集中成疏密不等的 斑点。斑点成分多为炭质、硅质、铁质、云母等。 如斑点板岩。
斑 点 板 岩
2、片理构造:岩石中片状或长条状矿物连续而平行
排列,形成平行、密集的纹理——片理,沿片理方向岩 石易劈开。主要是由于定向压力造成。
颗 粒 定 向
挤压力 方向
挤压力 方向
主要出现在沉积 岩中的矿物
粘土矿物 蛋白石 玉髓 海绿石 水铝石 褐铁矿 石膏 硬石膏 盐类矿物 有机碳质
主要出现在变质岩 中的矿物
红柱石 蓝晶石 硅线石 硅灰石 绿帘石 符山石 透闪石 透辉石 阳起石 硬绿泥石 蛇纹石 滑石 石墨 十字石 镁橄榄石 石榴石 刚玉
二、变质岩的结构
变质作用
角岩相 沸石相 绿 片 岩 相 角 闪 岩 相 麻 粒 岩 相
蓝 片 岩 相
榴辉岩相
例如,高岭石在大于350℃左右 的温度时可转变为叶腊石;此时静 岩压力低于300MPa易形成红柱石, 如高于 300 MPa则形成兰晶石;当 温度在500~660℃之间则变成十字 石及石英;温度高于660℃则变成石 榴子石与矽线石。
角岩相 沸石相 绿 片 岩 相 角 闪 岩 相 麻 粒 岩 相
蓝 片 岩 相
榴辉岩相
从岩石的结构、构造上来看,泥质岩 随着变质程度的加深,变质岩种类变化最 明显,可以由变质最浅的板岩、依次变为 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直到麻粒岩; 中酸性的岩浆岩可变成片麻岩和麻粒 岩; 偏基性的岩浆岩可变质为片岩和角闪 片岩等。 石灰岩或石英砂岩,变质后的变化序 列不明显,一般都变成大理岩或石英岩。
1、接触变质作用
是在岩浆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 主要由岩浆活动所带来的热量及挥发性流 体所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的主要变质因素是温度 及化学活动性流体,压力居比较次要的地 位。接触变质作用的温度较高,一般为300 ~800℃, 接触变质作用发生的深度不大,通常 在10 km以内,为高温、低压的变质环境, 其地温梯度常达到6℃/100 m以上。
地壳深处的变质岩及岩浆岩,经 构造运动的抬升与表层地质作用的风 化与剥蚀又可上升并出露于地表,进 入形成沉积岩的阶段。 因此,三大类岩石是可以不断相 互转化的。
下课了!
区域变质作用按压力可分为3种类型: 低压区域变质作用、中压区域变质作 用、高压区域变质作用
(1)低压区域变质作用
发生的深度较浅,一般小于15km;压力 较小,一般为200~400MPa;温度通常较高, 可高达600℃以上;局部或暂时性的地温梯度 很高,约25~60℃/km,通常属于高热流或地 热异常区。
第一章 变质作用概述
大量来自岩浆的挥发组分参与,就会使接触带附近的侵入
岩和围岩发生明显的交代作用,从而形成变质岩。
接触变质作用
• 发生在岩浆与围岩的接触带
• 岩浆“烘烤”+活动性流体 • 常围绕侵入体形成变质程度 依次降低的环带-接触变质晕 • 可形成夕卡岩-常与许多金属
本点,也是区别于其他矿物转变作用的关键所在。
* 地壳一定深处的含义:是指变质作用发生于一定的温度
和压力范围,通常是T=200~800℃,P=0.02~1.5GPa。此
温度范围大致位于成岩后生作用和岩浆作用之间,压力范
围表明它要求处于地壳一定深处,即风化带之下。
* *变质作用不包括各种表生作用。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的压碎、由一轴晶变为二轴晶等。),从而可导致岩石在
结构构造的变化。
片理:变质岩中矿物颗粒定向排列成层或条带
• 系定向压力下颗粒变形或矿物重结晶形成。 • 变质岩的特有构造
颗 粒 定 向
挤压力 方向
挤压力 方向
泥岩
片岩
片岩中矿物的定向排列
(3) 粒间流体压力 是指存在于岩石颗粒之间、岩石的显微裂隙及毛细孔 中的流体性质,主要为水、二氧化碳、氧等。
X H 2o X CO2 1
流体成分
在较高温压条件下, 具有较大的活性。主要作用如下: a. 溶剂和媒介(载体)作用。 b. 控制变质反应方向。例如 Cc + Q Wo + CO2 c. 降低岩石熔点。 长英质岩: 无水950℃, 含水640 ℃ d. 变质反应的催化剂。例如铁橄榄石的合成实验: 2 MgO + SiO2 Mg2SiO4 在干体系 10000C条件下, 须时近四天, 只有26%转化;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三大岩类之间的演变:
原已形成的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通
过风化、剥蚀而破坏,破坏产物经过搬运、堆积
而形成沉积岩;
沉积岩、变质岩经过高温融熔而转变为(岩浆,
冷凝后形成)火成岩;
火成岩、沉积岩遭受变质作用转变为变质岩。
三大岩类不断相互转化。
三、动力变质作用(dynamic metamorphism) 又
称破裂变质作用(cataclastic metamorphism)。
形成与地壳发生断裂有关,出现在断裂带两
侧,在地壳的不同深度有不同的表现:在地壳的
浅部,表现为岩石的破碎,形成构造角砾岩;在
地壳的深部,在较高温度和静压力条件下,矿物
可产生塑性变形、重结晶以及出现新矿物,形成 糜棱岩。
第三节 变质作用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变质作用类型 区域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
一、区域变质作用(regional metamorphism) 在广大范围内发生,由温度、压力以及化学活 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变质作用。影响范围 几千-几万km2 ,深度达20km以上。200-800℃, 1×108-14×108Pa。 其发生常常与构造运动有关,伴随岩石变形。 形成的岩石以具有鳞片变晶结构及片理构造、片 麻状构造为特征。
动压力-剪切力
静压力
在最大压力方向上物质的熔点将降低从而发生 溶解,并在最小压力方向上沉淀。因此,岩石在 定向压力作用下,其中的矿物便在平行压力方向 溶解而沿垂直压力方向迁移并沉淀。 矿物在这种定向压力下重新结晶,新生成的片 状、柱状矿物的长轴便垂直压力方向而排列,于 是形成了岩石的片理构造。
三、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
片麻岩-片麻状,变晶结构。长石、石英、云 母、角闪石、辉石。长石含量大于30%。由砂岩、 花岗岩等变质而成。 大理岩-块状构造,粒状变晶结构。方解石、 白长石。由碳酸盐岩变质而成。得名于云南大理。 洁白者称汉白玉。 石英岩-块状构造,变晶结构。石英,少量长 石、白云母。由砂岩或硅质岩变质而成。 矽卡岩-石榴石、绿帘石、磁铁矿。伴生矿床 Fe,Cu,Pb,Zn.
1 第一章变质作用概述
动力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多在5 km 范围内,压 力低于0.1GPa;
区域变质作用 深度大于5 km,压力高于0.1GPa,按 压力大小分为不同的压力型(低压、中压、高压、超 高压)
第二节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二、压 力 (静压力和流体压力)
2. 流 体 压 力
岩石系统中常存在少量的流体相, 它们所具有的内压称流 体压力。对变质作用的影响分两种情况: (1). 流体压力与静压力相等:流体压力不构成独立的控 制因素; (2). 流体压力与静压力不相等:流体压力则构成独立的 控制因素。
岩浆作用强调矿物从硅酸盐熔融体中结晶,是晶体-液态的平衡, 并强调温度下降过程。当变质作用温度较高时,岩石可发生部分 熔融,出现一定数量的熔体,这些熔体与固态残余物之间可发生 混合岩化作用。当熔体数量较多时转变为典型的岩浆作用。
广义的变质作用:包括岩石在固态下的变质作用和有部分熔体出 现的混合岩化作用。
流体压力
流体——指存在于岩石的颗粒间、显微裂隙和毛细孔隙中的流体, 包括水、CO2,O2等。 流体对其存在的空间壁会有一定的压力,即粒间流体压力。其总压 力为各组分分压之和。 P流体=PH2O+PO2+………
流体压力的作用: (1) 对有流体参与的变质反应的温度有影响, 例如: CaCO3+SiO2 CaSiO3 + CO2↑
热接触变质作用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变质机制以静态重结晶或 静态变质结晶为主。
二、动力变质作用
在构造运动产生的压力下,使岩石发生破碎 的变质作用 分布位置:断层,破碎带 导致结果:使岩石发生变形、破碎,还有轻 微的重结晶现象 正断层
变质机制以变形和动态重结晶 或动态变变质反应
在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范围内,在原岩基本 保持固态条件下使旧矿物消失、新矿物形成的 变质方式,一般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来实现, 这种化学反应称为变质反应。 包括同质多象转变和形成新的矿物组合。
第一章食品的腐败和变质(3P)
第一章食品的腐败变质一、腐败与变质1.腐败变质和发酵的区别和联系食品的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在一定环境的影响下,在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食品成分与感官性状的各种变化。
发酵是指利用微生物或微生物的成分(如酶)产生各种产品的有益过程。
腐败变质和发酵都包含着微生物物质代谢的结果,区别是:对人类有益则称为发酵,无益甚至有害的则称之为腐败变质。
2.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
(一)微生物的作用: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重要原因。
微生物包括细菌、霉菌和酵母。
(二)食品本身的组成和性质①理化性质:包括食品本身的成分、所含水分、pH值高低和渗透压的大小。
②食品种类:易保存的食品和易腐败变质的食品。
(三)环境因素温度、湿度、空气等自然条件,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促进食品本身发生各种变化上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成为影响食品变质的重要条件。
二、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包括:(1)食品中蛋白质的分解:蛋白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首先分解为肽,再分解为氨基酸。
氨基酸在相应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成有机胺、硫化氛、硫醇、吲哚、粪臭素和醛等物质,具有恶臭味。
★特别是有机胺,作为鉴定肉类和鱼类等富含蛋白质食品的化学指标之一。
(2)食品中脂肪的酸败:酸败是由于动植物组织中或微生物所产生的酶或由于紫外线和氧、水分所引起的,食品中的中性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脂肪酸进一步分解生成过氧化物和氧化物,过氧化物进一步分解为具有特殊刺激气味的酮和醛等酸败产物,产生所谓哈喇味。
★油脂含量丰富的食品腐败变质的特征:过氧化值上升,酸度上升,羰基反应呈阳性。
(3)碳水化合物分解: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寡糖、多糖(淀粉)等。
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主要有粮食、水果、蔬菜和这些食品制品。
主要以碳水化合物在微生物或动植物组织中酶的作用下,经过产生双糖、单糖、有机酸、醇、醛等一系列变化,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如:苹果久置腐烂含有酒味,主要是由于碳水化合物生成了醇类物质。
04第一章 煤的变质作用类型
少的数值),或②镜质组反射率增大的数值(ΔRmax,即镜
质体反射率梯度)来表示。 不同煤田由于地温梯度不同,挥发分梯度也不相同。
第三章
§4 煤的变质作用类型
煤的几种变质作用的关系: 1.区域变质作用是基础,在任何一个煤田,不管煤 的变质程度对高,其基础是区域变质作用。区域变质 作用具有普遍意义。
2.岩浆热变质作用是最重要的叠加因素,在某些煤 田是主要变质作用类型,往往是高变质带或区的主导 因素。
3.动力变质作用影响范围较小,与构造运动密切相 关。
煤 化 学
04第一章
煤的变质作用类型
第三章
引言:
§4 煤的变质作用类型
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热增温对煤的变质起着
主导的作用。由于引起煤变质的热源和增热
的方式及变质特征的不同,将煤的变质划分
为深成变质作用、岩浆变质作用(区域岩浆
热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
用。
第三章
§4 煤的变质作用类型
一、深成变质作用 (一)有关概念 1.希尔特定律 (1)概念
第三章
§4煤的变质作用类型
(一)区域岩浆热力变质作用
这种变质作用又称区域热力变质作用或远程岩
浆变质作用等。 主要特征:
(1)由于变质作用是在区域地热场上叠加了岩浆
热,故地区的地热温度较高,地热梯度较大, 煤变质的垂直分带明显,变质带厚度及平面宽 度都较小。
第三章
§4 煤的变质作用类型
第三章
2.特点
变质作用名词解释
变质作用名词解释变质作用指的是由于热、化学或生物因素而引起的有机质的一种化学反应。
例如:蛋白质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表面的氨基酸就会和空气中的氮结合,这样它的分子量增加了,成为一种有鲜味的物质。
二氧化碳在常温下,本来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但是,在高温下,由于受热不均,可能部分碳被烧掉了,或者是反应物中其他杂质(如水蒸汽)溶入了碳,碳原子被“玷污”了,从而使二氧化碳呈现出浅灰色,并且有刺激性气味。
如果把这种气体装入钢瓶里,很快就会在瓶壁上结一层白霜。
同样,冰块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其内部的水分也会因逐渐蒸发而变成冰晶,积累起来就会成为我们所说的冰霜。
(1)化学变化:酸性的物质与碱性的物质发生的反应。
(2)物理变化:一切物质发生的形态变化。
如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这叫做物理变化。
在化学上,常把物理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如糖类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有机物在人工培养基上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产生出酵母菌等微生物。
当食品或食品原料进入人体后,人体的消化系统首先要使这些食品原料适应胃液、胆汁、胰液和小肠液等多种消化液,并改变这些食品原料的外形,使之成为一定的大小和结构,以利于消化道各器官的协调活动,促进各器官功能的正常发挥。
这个过程称为消化。
消化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人体所需营养物质主要通过消化系统获得。
(1)物理变化:一切物质发生的形态变化。
如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这叫做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一切物质发生的形态变化。
如糖类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有机物在人工培养基上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产生出酵母菌等微生物。
当食品或食品原料进入人体后,人体的消化系统首先要使这些食品原料适应胃液、胆汁、胰液和小肠液等多种消化液,并改变这些食品原料的外形,使之成为一定的大小和结构,以利于消化道各器官的协调活动,促进各器官功能的正常发挥。
这个过程称为消化。
消化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第一章引起食品变质腐败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ppt文档
• 微生物在食品表面或食品内部的繁殖,是导致食品变质的 主要原因--主要作用
请思考。。。。
•微生物与各类食品腐败的关系?
(二)化学因素
• 1.定义
• 是指由酶或非酶物质引起的各种氧化、 还原、分解、合成等化学变化
2.酶的影响
• (1)原因
•
•
酶是一种生物活性蛋白质,具有加速生物化
第一章引起食品变质腐败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全世界每年因各种原因所造 成腐烂变质的食品占食品年 总产量的 45%!
——国际制冷学会
☆ 减少食品的浪费 ☆ 提高食品质量 ☆ 保障人民的健康
?
第一章
食品腐败变质因素 及其作用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
微生物
氧化
光照
啮齿动物
食品腐败变质
昆虫/寄生虫
温度
• 1.定义 • 由有害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 • 其中细菌、霉菌、酵母菌是引起食品腐败的主要
微生物,尤以细菌引起的变质最为显著。
2.原因
食品含有微生物生长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是很好的培养 基。
污染了微生物的食品在水分、温度适宜时存放,会有大量 微生物繁殖,产生霉变、酸败、发酵、软化、变色和腐臭等 现象。
食品的营养成分迅速分解,品质下降,变质腐败。
虫害是使食物丧失营养价值的重要原因--会使小麦中的 酶活动异常,引起小麦中脂肪氧化产生异味和淀粉水解
鼠害每年也使我们失去数以万吨计的食物 各种昆虫的虫卵也会对水果、谷物和蔬菜造成破坏。被 虫蛀等,这样的小麦磨出来的面粉质量很差。
• 举例
•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引起污染既不产酸又不产气、 但产生剧毒的劣变则可以引起食物中毒。
M1岩石学基础宝石10(变质作用及变质岩的基本概念-第一章)
(1) 已经形成的岩石包括先期形成的三大岩类 (2) 内力作用指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温度、压力、流体等 (3) 使得原来岩石发生改变包括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
构、构造等 (4) 变质作用的条件:基本上为固态,但是在高级变质作
二、变质作用的因素
4、时间 实验室的化学反应——瞬间 地球系统的化学反应——漫长
在实验室短时间内无法发生的变质反应和变质 作用(以天、月计算),在地球系统的地质演 化历史中是可以发生的(以Ma为单位),以百 万年为单位。
• 归纳变质作用因素为:T、P、流体、时间
三、变质作用类型
• 考虑以上的变质作用因素和地质条件,可以分为 : 1、 区域变质作用 2、 接触变质作用 3、 混合岩化作用 4、 气液变质作用 5、 动力变质作用 6、其他类型变质作用
(1)引起岩石的重结晶作用(晶粒由小变大) 石灰岩(沉积岩) T升高 大理岩(变质岩)
泥晶灰岩
大理岩
1重结晶作用——非晶质岩石变成结晶质岩石;隐晶质变 成显晶质;晶粒细小变成晶粒粗大。
泥晶灰岩显微镜下
大理岩显微镜下
二、变质作用的因素
1、温度
• (2)促进矿物成分间的化学反应(变质反应)。
T升高
Al4[Si4O10](OH)8
石英脉定变质作用的物理、 化学条件,即外部因素。包括: 1、温度(T):150~180℃到800~900 ℃ 2、压力( P): 0.1~1.2GPa或3-40km 3、流体(F) 4、时间(t)
二、变质作用的因素
1、温度
• 温度升高有利于物质重新排列,发生吸热反应、脱水反 应和新矿物组合,以及加快变质反应速度、导致部分熔 融和混合岩化作用。
变质岩总结
第一章 变质作用概述
三、变质作用方式(见后):
变质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变形作用、 交代作用、变质分异作用。
四、变质作用类型:
分类依据:分布规模/地质背景或物化条件。有关术语 1、局部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 冲击变质作用; 交代变质作用. 2、区域变质作用: 造山变质作用; 洋底变质作用; 埋藏变质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
一、变质作用概念
第一章 变质作用概述
(1)与地壳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地质作用; (2)地壳已存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的转变过程. (3)特殊条件可以产生重熔(溶),形成部分流体相(岩浆)
二、变质作用影响因素
包括原岩化学成分;地质条件;物理化学因素。 物理化学因素包括温度、压力、应力、流体。它们通常是同时出现, 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温度一般是最重要的因素,它不仅控制着变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 也制约着流体的活性和岩石变形性质; 压力也是影响物化平衡的独立因素,有时对矿物组合起决定作用; 应力不是变质反应物化平衡的独立因素,但它是变质岩组构的最重 要因素,此外还控制着变质反应的速度和规模; 流体是变质作用得以实现的基本因素,但温度又是流体具有活动性 的前提。
二、常见区域变质相的划分标志、主要特征及与温克勒变 质级的对比
重点掌握在中压地区,基性系列和富铝系列经受从绿片岩相到麻粒岩 相变质作用,可能出现的典型岩石及典型矿物组合
(1)低绿片岩相,低级变质。矿物组合及典型岩石类型为: 基性岩石:绿帘石+阳起石+绿泥石+钠长石±石英±方解石; 绿泥片岩等绿 片岩; 泥质岩石:白云母+黑云母+绿泥石+石英±硬绿泥石; 绿泥石黑云母片岩等。 (2)高绿片岩相,低级变质。矿物组合及典型岩石类型为: 基性岩石:普通角闪石+绿帘石+钠长石+绿泥石±石英 ; 角闪绿泥片岩等。 泥质岩石:铁铝石榴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 石榴石黑云母片岩。 (3)低角闪岩相,中级变质。矿物组合及典型岩石类型为: 泥质岩石:十字石+铁铝石榴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斜长石 ; 十字石二 云母片岩。 泥质岩石:蓝晶石+铁铝石榴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斜长石 ; 蓝晶石白 云母片岩。 基性岩石:普通角闪石+斜长石(An>30)±黑云母±绿帘石±石英 ;斜长角 闪岩。 (4) 高角闪岩相,高级变质。矿物组合及典型岩石类型为: 泥质岩石:夕线石+石榴石+黑云母+钾长石+石英±斜长石; 石榴夕线钾长 片麻岩。 基性岩石:普通角闪石+斜长石±透辉石±石英; (透辉)斜长角闪岩。 (5)麻粒岩相,高级变质。矿物组合及典型岩石类型为: 基性岩石:紫苏辉石+透辉石+斜长石±石英±角闪石 ; 二辉麻粒岩。 泥质岩石:夕线石+石榴石+堇青石+钾长石+石英±斜长石; 夕线石榴堇青 钾长片麻岩。
变质作用
一、变质作用变质作用(metamorphism)这一词是Boue(1820)第一个使用。
但变质作用的定义是Lyell(1833)比较系统地提出的。
变质作用是指与地壳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地质作用,是在地壳形成和演化地过程中,由于地球内力的变化,使已存在的地壳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条件下,原岩的总体化学保持不变,形成新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
变质作用和沉积作用、岩浆作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之间比较容易区别,它们之间的界线是熔融,而和沉积成岩作用之间的重要标志是矿物组合的变化,一般认为以浊沸石开始出现为标志。
(一)变质作用---控制因素1温度温度是控制和影响变质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多数变质作用是随温度升高而进行的。
温度升高可使原来岩石中的一些矿物重结晶,更重要的是会使各种原始组分重新组合成新矿物。
首先要确定变质作用发生的温度范围,既起始温度和终止温度。
按研究者目前的共同认识,变质作用不包括风化作用和沉积岩的成岩作用。
而是以浊沸石、蓝闪石、硬柱石、钠云母、叶腊石等变质矿物的首次出现,作为变质作用的开始。
这些矿物出现时的温度范围为是在150℃—250℃之间。
这就是变质作用发生的起始温度。
而由于变质作用不包括原岩的大规模的熔融,终止温度就是原岩发生大规模熔融时的温度,现确定为为650℃—100℃之间。
其次是关于温度变化的原因,导致温度变化的地质因素和热源具有多样性。
主要有下列几种因素:地热增温:岩石随埋葬深度的增加,而温度逐渐增高,但其幅度一般不大,按地区的地质环境有所不同,从每千米十几度到一百多度,然而其空间范围较大。
地质工作者称此种变化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放射性元素衰释放的热量:其特点是总量大,不均匀,有时也极可观。
岩浆活动带来的热能:其强度和岩浆活动的规模有关,有时范围很小,仅限接触带,即是所谓的接触变质,有时也可能影响一个区域。
应力作用下的摩擦热:其较为局部,如断裂带。
变质作用---控制因素2压力变质作用均在一定的压力环境下进行,所以压力是控制变质作用的重要物理因素。
普通地质学—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普通地质学—变质作⽤与变质岩第五章变质作⽤与变质岩第⼀节变质作⽤概述⼀、变质作⽤概念指岩⽯基本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发⽣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结构、构造或新的矿物与岩⽯的地质作⽤。
变质岩:由变质作⽤所形成的新岩⽯。
新形成的岩⽯⽆论是岩⽯的矿物成分,还是结构、构造,均可与原岩不同。
1、变质作⽤与岩浆作⽤的区别:岩浆作⽤是⾼温、⾼压,使原岩从固态转变成熔融的液态后再成岩。
⽽变质作⽤过程中,原岩基本处于固态,温度⽐岩浆作⽤要低。
2、变质作⽤与沉积作⽤的区别:沉积作⽤只发⽣在地球的表层,与⼤⽓、⽔、⽣物等外因有关。
⽽变质作⽤主要发⽣在地表以下⼀定深度,与温度、压⼒等因素有关,温度⽐沉积作⽤要⾼。
⼆、引起变质作⽤的因素引起变质作⽤的因素有温度、压⼒以及化学活动性流体。
1、温度:温度是引起岩⽯变质的主要因素。
其作⽤是提供变质作⽤所需要的能量,促使⼀系列的化学反应和结晶作⽤得以进⾏;同时温度增⾼还可使矿物的溶解度加⼤,增强了流体的渗透性、扩散性及化学活动性,促进了变质作⽤的过程。
变质作⽤的温度范围⼀般介于(150)180℃~800(900)℃之间。
低于此温度,就属于固结成岩作⽤(沉积岩)。
⼀旦温度⾼到使原岩熔融,那么就进⼊到岩浆作⽤的范畴。
因此,变质作⽤基本上在固态下进⾏。
变质温度的基本来源有三个⽅⾯:(1)地热:地下温度随着深度增加⽽增⾼。
如果地表岩⽯因某种原因沉陷到⼀定深处,就能获得相应的温度。
(2)岩浆热:岩浆是⾼温熔融体,当岩浆侵⼊时,岩浆热会传到围岩,使围岩增温。
(3)地壳岩⽯断裂:断裂块体相互错动和挤压,能产⽣剪切热,使岩⽯升温。
2、压⼒:压⼒可分为静压⼒、流体压⼒及定向压⼒。
(1)静压⼒与流体压⼒:静压⼒是由上覆岩⽯重量引起的,它随着埋藏深度增加⽽增⼤。
静压⼒对岩⽯的作⽤⼒各项均等。
流体压⼒:静压⼒在岩⽯中的传递不只是通过固体的岩⽯质点,也可以通过循环于岩⽯空隙中的流体传递,形成流体压⼒。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岩浆岩占总面积的76%,沉积岩20%, 变质岩不足4%。 岩石圈的总体积
沉积岩约占总体积的5%,岩浆岩35%, 变质岩60%。
地质作用与三大岩类的形成
岩浆作用
沉积作用
变质作用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
三 大 岩 类 的 相 互 转 化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
出露到地表面的岩浆岩、变质岩与沉积岩,在大气圈、水圈 与生物圈的共同作用下,可以经过风化、剥蚀、搬运作用而变成 沉积物,沉积物埋到地下浅处就硬结成岩--重新形成沉积岩。
韧性变形
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3)区域变质作用
是在大区域范围内发生,影响的范围可达数千 至数万km2以上,影响深度可达30 km以上。常发 生在板块边界附近与大断裂带附近。由温度、压力、 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变质作用。 变质环境:温度在200-800℃之间, 静岩压力可随埋深不同而变化,存 在较强的定向压力(构造应力)。
每公里厚的岩石压力约为275巴; 地下10 公里 约2750巴; 地下 20公里 约5500巴。
静压力是各向同性的,作用结果使岩石中 矿物变为密度大,体积小的新矿物。 2.定向压力——
作用于地壳岩石的侧向挤压力,具有方向性, 主要是构造力的作用造成。作用结果使岩石中 片、柱状矿物定向排列。
挤压力 剪切力
沉积岩
埋到地下深 处的沉积岩或 岩浆岩,在温 度不太高的条 件下,可以以 固态的形式发 生变质,变成 变质岩.
变质岩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
不管什么岩石, 一旦进入高温(大 于700~800℃)状 态,岩石就将逐渐 熔融成岩浆。岩浆 在地下浅处冷凝成 侵入岩,或喷出地 表而形成火山岩。
普通地质学课件:变质作用概述
1. . 温度
变质作用发生的温度由150~180℃到800~900℃。 温克勒按照温度,把变质作用分成4个等级:<350℃为很低级变质,
350~550℃为低级变质,550~650℃为中级变质,>650℃为高级 变质。 变质温度的基本来源有三个方面:地热 、岩浆热 、地壳岩石断裂。
反应,并控制反应的进程。 将岩石中的一些元素溶滤出来,促使这些元素扩散和迁移,
引起岩石化学成分的变化。
各项变质因素在变质作用中多是相互配合的。 在不同的情况下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不同,因而变质
作用就显示出不同的特征 变质作用过程一般是缓慢的,以上各项变质因素必
须具备足够的时间才能发生作用。
变质作用的概念 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
变质作用:属于地球内动力作用的范畴
岩石基本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流 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的变化, 形成新的结构、构造或新的矿物与岩石的地质作用。
变质的岩石(原岩)基本处于固体状态,岩石未 发生明显的熔融。区别于岩浆作用。
引起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较高。一般埋藏地表 以下一定深度。区别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化学活动性流体、时间
2. 压力
静压力:使矿物中原子、离子、分子间的距离缩小,形 成密度大、体积小的新矿物。
流体压力:流体的成分及其压力的大小控制着许多化学 反应的进程,对于岩石的变质具有重要影响。
定向压力:主要导致岩石结构与构造的变化。
3. 化学活动性流体
H2O、CO2为主,并含有其他一些易挥发、易流动的物质。 有多种来源 是一种活泼的化学物质,它们积极参与变质作用的各项化学
第一章变质作用概述
第一章变质作用概述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在地球内部或表面环境下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
它可以改变岩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特征,从而对地质、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在地球历史的长河中,变质作用在岩石的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变质作用的概述进行详细讨论。
首先,变质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温度、压力和流体等。
岩石在地壳深部发生的变质作用一般受到高温和高压的影响。
温度的升高会引发岩石中矿物的变质反应,使岩石中的矿物重新组合和重新排列,形成新的矿物组成。
而压力的增加则会改变岩石的体积和物理性质。
流体的存在则会提供化学反应所需的物质,促进岩石中的变质作用。
其次,变质作用可以分为一系列的过程,包括变质前期、变质期和变质后期。
变质前期是指岩石开始变质之前经历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岩石可能经历了堆积、抬升、变形等过程,最终形成了变质作用所需的条件。
变质期是指岩石发生变质的过程。
在高温、高压和流体的作用下,岩石中的矿物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矿物组成和结构变化。
变质后期是指变质作用结束后,岩石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阶段,岩石可能会经历蚀变、变异、剥蚀等过程。
另外,变质作用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地壳变质和上地壳变质。
地壳变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部,受到高温和高压的影响。
它广泛存在于造山带、岛弧带和大陆地壳中的高级变质岩。
上地壳变质则发生在地壳浅部,受到低温和低压的影响。
它主要存在于板块边缘的大陆地壳、地热活跃区和火山喷发区等地方。
最后,变质作用对地质、生态和环境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地质方面,变质作用是岩石演化的重要过程之一,可以改变岩石的物理、化学和结构特征,进而影响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和地质灾害等方面。
在生态方面,变质作用可以改变土壤质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产生影响。
在环境方面,变质作用可以释放出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物质,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综上所述,变质作用是岩石在地球内部或表面环境下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
变质作用的基本概念
高级(温)变质:深熔作用(部分熔融——岩浆岩成 因术语),总体属于岩浆作用范畴;
埋藏变质:成岩过程中得压实、重结晶与交代作 用,属于沉积作用范畴。
1、பைடு நூலகம்变质结晶作用
先存岩石(原岩)在变质作用温度压力条件 范围内发生得矿物再生长作用称变质结晶作 用。
狭义得重结晶:recrystallization ,Raymond, 2002)——矿物结构调整: 纯灰岩(沉)大理岩(变) 纯石英砂岩(沉) 石英岩(变) 矿物得成核、结晶生长受表面能最低原理 控制
细粒大理岩 粗粒大理岩
纯 灰 岩
原岩为单矿物岩 只有结构变化而 无成分变化
Raymond, 2002
扩散(diffusion):组分受浓度差驱动,从高浓度域向低浓度域 迁移,主要发生在粒间孔隙溶液中;粒间孔隙溶液中某种活动 组分浓度或化学位梯度就是运移与交代得主要动力;
交代作用也见于岩浆岩与沉积岩得形成过程;变质交代作用 仅指发生在变质作用条件范围内得交代作用。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流体中得成分可直接参加岩石得形成(变质反应),成为矿物晶 格得一部分;
影响某种流体组分得分压,影响相关变质反应得平衡温度; 流体作为介质为组分运移提供载体,或媒质促进矿物得溶解速 率、促进深熔作用而混合岩化、交代作用、与降低脆-韧性变形得 转变温度等。
4、时间(t)
变质作用时间因素通常从两个角度理解:一就是变质作用发 生得地质时代(Geological age),即不同时代变质作用得特点不 同,这就是由地球演化得方向性与不可逆性决定得;二就是一次 变质作用事件自始至终所经历得时间跨度(time span),尤其就是 变质热峰持续时间,足够长得时间可以使变质反应得以彻底进 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原岩化学成分; 地质条件; 物理化学环境
一、 温 度 一、 温 度
1. 温度范围: 200 - 8000 C, 超高压可达10000 C。
2. 变化原因: 岩浆;深部热流;地壳放射热;机械摩擦;地
热增温(正常情况 25-30 C / km)。
3. 主要作用:可导致重结晶、变质反应、重熔;增加流体活 性; 改变岩石变形性质等。 它是变质作用的主导因素.
• 变质作用方式
现今出露于地表的变质岩是通过什么方式如何形成的 ? 变质岩的形成主要有五种方式: 1.变质重结晶作用 2.变质结晶作用(变质反应) 3.变形作用 4.变质分异作用 5.交代作用(岩石流体相互作用)
变质重结晶作用
一.概念 特点 实例
• 概念: 指在变质条件下, 同种矿物间的溶解, 组分迁移, 再沉淀 结晶的改造作用. 这此过程中, 没有新的矿物相出现。 • 特点: 原岩中某些矿物的个体形态, 大小, 空 间位置等发生变 化, 即造成岩石结构构造方面的变化. 一般发生于组成矿 物单一的岩石中。如灰岩和石英砂净岩。 • 实例: T. P 大理岩 灰 岩
变 质 岩 研 究
层
次
• 课程安排
第一章 第二章 变质作用概述(3学时) 变质岩的基本特征(3学时)
第三章
第四章 实习一 实习二 实习三
变质岩的分类命名(2学时)
变质带和变质相(2学时) 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和特征变质矿物 (2学时) 富铝系列变质岩(2学时) 镁铁质及其它系列变质岩(2学时)
实习四
其它岩石类型(2学时)
分类依据: 分布规模 / 地质背景或物化条件
局部变质作用
1.接触变质作用. :
区域变质作用
1. 造山变质作用
2.动力变质作用
3.冲击变质作用 4. 交代变质作用
2. 洋底变质作用:
3. 埋深变质作用: 4. 混合岩化作用:
• 变质作用类型
1. 接触变质作用:
分布于岩浆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主要由岩浆热导致的 变质作用。主要因素是温度,压力较低,应力不明显。 变质机制以静态重结晶或静态变质结晶为主。
变质重结晶作用
三.类型--静态重结晶; 动态重结晶 1.静态重结晶
一般发生在低应变区或应力消失以后, 是在没有应力或 应力较弱的条件下发生的重结晶作用. 产物特点: 形成的矿物近等轴粒状, 无定向组构, 同
种矿物之间往往发育三边平衡结构.
变质重结晶作用
三.类型--静态重结晶; 动态重结晶 2.动态重结晶
•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二、压 力 (静压力和流体压力)
1. 静 压 力
概念:负荷压力,单位帕(Pa);在 40km 范围 内与深 度关系为0.0275GPa / km(P=gh). 范围:动力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多在5 km 范围内, 压力低于0.1GPa;区域变质作用 深度大于5 km, 压力高于0.1GPa,按压力大小分为不同的压力型 (低压、中压、高压、超高压)
4. 交代变质作用:
分布于侵入体接触带及其附近和火山活动区,主要由岩 浆热液引起的异化学变质作用。主要因素是流体活动组 分化学位。变质机制主要为交代作用。
• 变质作用类型
图 1-6 接触变质带示意图
图 1- 7 接触变质 带各带粒度变化
内 带
中 带 biotite muscovite cordierite andalusite quartz
三、应 力
图 1-2 张应力(s3)及应变特点 产物主要是张性断裂、拉断组构 (Winter, 2001)
•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三、应 力
图 1-3 压应力(s3)及应变特点 主要是均匀压扁或褶皱 (Winter, 2001)
•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三、应 力
图 1-4 剪应力(s 2)及应变特点 沿一组平行的面滑动或旋转 (Winter, 2001)
第一章 变质作用概述
1.变质作用的现代概念 2.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3.变质作用的类型 4.变质作用的方式 5.变质作用的研究范畴(选讲)
• 变质作用的现代概念
1). 是与地壳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地质作用。
2). 地壳已存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的转变过程.
3). 在特殊条件下,还可以产生重熔(溶),形成部 分流体相(岩浆) 4). 变质作用是一个动态过程。
第三篇 变质岩岩石学
(Metamorphic Petrology)
• 内容/方法/目的
内容: 岩类学;岩理学;成矿岩石学。
方法:
目的:
多学科交叉与现代技术的应用
基本特征;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图1. 变质岩形成及研究的框架图
变 质 岩 形 成 过 程
原 岩
变
质
作
用 T. P. C
变 质 岩
地球动力学
•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四、流 体
在较高温压条件下, 具有较大的活性。主要作用如下: 1. 溶剂和媒介(载体)作用。
2. 控制变质反应方向。例如 Cc + Q Wo + CO2 3. 降低岩石熔点。 长英质岩: 无水9500C, 含水6400C 4. 变质反应的催化剂。例如铁橄榄石的合成实验: 2 MgO + SiO2 Mg2SiO4 在干体系 10000C条件下, 须时近四天, 只有26%转化; 在湿体系 4600C条件下, 只须时间几分钟, 就全部转化。
• 变质反应的影响因素:
原岩成分;结构构造; 环境的物化条件.
变质结晶作用-变质反应
• 变质反应的基本类型
一. 固体---固体反应 二、脱-吸流体(H2O和CO2)反应 三、氧化-还原反应
四、不连续反应和连续反应
五、离子交换反应 六、去水熔融反应
变质结晶作用-变质反应
变质分异作用
指原来矿物成分均匀的岩石经历变质作用后, 转变为 矿物成分不均匀的岩石的各种作用的总和 成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2 3 4 压力不均匀引起的侧分泌作用 表面能差异引起的变质分异作用 与剪应力有关的变质分异作 与变质反应有关的变质分异作用
变形作用
• 类型
脆性变形 和塑性变形
在应力的作用下,岩石将会发生应变,当岩石遭受应力的作用超 过其塑性屈服强度时,岩石就会发生塑性变形; 当应力超过其弹 性极限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脆性变形。
• 影响因素
岩石性质、应力状态和强度、温度、压力等
岩石能否变形及岩石变形性质,主要取决于岩石本身的物理性质 和 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例如, 长英质岩石比铁镁质岩石易发生塑 性变形;较高的温度和静压力条件利于发生塑性变形等.
变质作用(Metamorphism)一词是由法国学者Boue (1820)年首次 提出来的,后来由英国学者C. Lyell(1833) 在他的名著《地质学原理》 中比较系统地进行了论述 。系指在地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物 理化学条 件的改变,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固态条 件下所发生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变化,称变质作用。
一般发生在强应变区, 是在有较强应力作用条件下发生 的重结晶作用.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初始重结晶(恢复)阶段:无应变的新颗粒取代具有 高应变能的变形颗粒,产生细粒化作用。 2)次生重结晶(结晶)阶段:新生无应变能颗粒取代具 高应变能变形颗粒后继续生长,颗粒加粗加大的过程
变质结晶作用-变质反应
• 变质作用的现代概念
关于变质作用的概念应强调以下几点:
(1)变质作用是一种改造作用,这种改造发生在风化带和胶结带以下, 原岩经过改造后在固态下转变为一种新的岩石。如果原岩为沉积岩,变 质后的岩石称为负变质岩;如果原岩为岩浆岩,变质后的岩石称为正变 质岩。 (2)变质过程中岩石基本上保持固态,并且强调温度的递增过程, 这一点与岩浆作用不同。后者强调的是矿物从硅酸盐熔融体中结晶,所 涉及的是晶体-液态的平衡,并强调温度的下降过程。当变质作用温度 较高时,岩石可发生部分熔融,出现一定数量的熔体,这些熔体与固态 残余物之间可发生混合岩化作用。当熔体数量较多时转变为典型的岩浆 作用。广义的变质作用概念包括岩石在固态下的变质作用和有部分熔体 出现的混合岩化作用。
2. 动力变质作用:
分布于断裂带,由构造作用导致的变质作用。主要控制 因素是应力,通常具较高的P/T比。变质机制以变形和 动态重结晶或动态变质结晶为主
• 变质作用类型
3. 冲击变质作用:
陨石冲击地表产生强大的冲击波所导致的变质作用。主 要因素是瞬时高压和高温。变质机制以变形和伴随的部 分熔融为主。
变形作用
• 脆性变形
变形条件:地壳浅部、低温低压和应力快速作用; 变形特点:组成岩石的矿物来不及调整颗粒的形状及本 身的位置,甚至来不及拆开颗粒边界上彼此铰合的结构就 发生了总体破裂。 表现形式:形成断层角砾和断层泥,固结后形成各种断 层角砾岩和碎裂岩。
变形作用
• 围压和温度慢应变速率等 变形特点:变形岩石不发生破裂而仅改变其形状,岩石保持空
间 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如发生褶曲和扭曲等。
表现形式:
(1)塑性变形可引起矿物晶体出现内部晶格滑动和位错,发育 波状消光、亚颗粒、扭折、机械双晶及变形纹等变形结构。 (2)由于岩石内部所受的应力不均匀引起组分化学位的梯度变化。 从而形成岩石内部的扩散流。与之有关的结构现象有如 压溶现象、压力影和糜棱结构等。 (3)在应力作用下,变质岩石中的矿物出现优选定向),从而形成 变质岩石所特有的结晶片理。
CaSiO3 + CO2
•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二、压 力 (静压力和流体压力)
2. 流 体 压 力
岩石系统中常存在少量的流体相, 它们所具有的内压称流 体压力。对变质作用的影响分两种情况: (1). 流体压力与静压力相等:流体压力不构成独立的控 制因素; (2). 流体压力与静压力不相等:流体压力则构成独立的 控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