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里制度研究的路径_读_中国乡里制度_

合集下载

中国乡里制度读书笔记

中国乡里制度读书笔记

中国乡里制度读书笔记乡里,作为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基本单位,起源于古代,至今仍在许多地方存在着。

乡里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社会稳定、村民自治和社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乡里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的乡里制度是一种地方自治组织形式,由村民自行选举筹备,以村庄为单位进行管理。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村居民的基本权益,保障了村庄的和谐稳定。

在宋代,乡里制度得到了系统的改革和完善,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管理体制。

宋代的乡里制度基于考试选拔,村里的官员由乡试、县试、府试等多级选拔产生,确保了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

乡里制度在中国乡村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乡里制度赋予了村民自治的权力。

按照乡里制度,村庄的事务由村民自行决策和执行,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村民的需求。

其次,乡里制度提供了一个基层社会治理的机制。

乡里制度将地方事务的管理权下放到基层,能够更好地解决和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此外,乡里制度为农村经济活动提供了保障,提供了农民的入股和组织经济合作的机会,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乡里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增大,传统乡里制度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情况。

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的乡里制度存在着腐败、权力滥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乡里制度的正常运行。

为了克服乡里制度面临的挑战,加强乡里制度的建设,有几点需要注意。

首先,应该推进乡里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依法合规地进行村民代表选举,完善村规民约,确保乡里制度的透明度和民主性。

其次,应该加强乡里干部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能力和素质,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另外,应该注重村庄建设和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推动乡里制度的健康发展。

总之,乡里制度在中国乡村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乡里制度的良好运行,不仅能够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权益,也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路径研究与方向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路径研究与方向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路径研究与方向近年来,我国农村管理制度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从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建立乡村治理体系等十个方面展开回答写作,并给出了未来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

一、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要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落实农村居民的法律权益,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和经营权益。

同时,还需要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推动农民依法参与决策,加强农民自治。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农民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主体,推动农村管理制度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二、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

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首先需要明确土地权属关系,确保土地权益的稳定和流转的顺利进行。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土地经营权的保护,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和核实工作。

此外,还需要加大土地整治力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只有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农村管理制度的全面提升。

三、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财政投入是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支撑。

要完善财政投入机制,首先需要增加对农村发展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其次,还需要改进财政分配机制,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农村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确保改革的成果惠及所有农村居民。

只有通过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才能够为农村管理制度改革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四、建立乡村治理体系建立乡村治理体系是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

要建立乡村治理体系,首先需要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组织能力。

其次,还需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在农村治理中的作用。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乡村治理者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构建起一套科学、规范的乡村治理体系,为农村管理制度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农村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创新路径

农村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创新路径

农村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创新路径一、农村管理制度的起源与演变农村管理制度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农村管理由地主阶级负责,以土地所有权和劳动力的剥削为基础,形成了严重的封建农业社会。

然而随着历史的进展,尤其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管理制度也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的演变。

二、传统农村管理制度的特点与问题传统农村管理制度以地主阶级为中心,农民的地位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

土地所有权的集中和极不平等的地租制度使农民进一步沦为土地的附属品,丧失了自主决策的能力。

这种制度在农村社会中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不公与差距,农民生活贫困,生产效率低下,社会动荡频发。

三、集体化农村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创新为了解决传统农村管理制度的问题,中国农村在20世纪中叶实行了农村集体化改革。

这一改革旨在通过土地的集体所有,消除了地主阶级的剥削,为农民提供了一定的土地保障和相对平等的收入分配机制。

此外,集体化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提高了产量和效率。

四、集体化农村管理制度的局限性与问题尽管集体化农村管理制度一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地位和收入状况,但其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集体化制度强调集体利益,缺乏对农民个体发展的重视,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限。

其次,集体化制度下由于农民的土地流转受限,难以实现农业生产的优化配置。

五、市场化农村管理制度的推进与挑战为了解决集体化农村管理制度面临的问题,中国农村进一步推进了市场化改革。

市场化改革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推动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发展。

这一制度的推进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机会和发展空间,推动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农产品供应。

六、市场化农村管理制度的挑战与问题虽然市场化农村管理制度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市场化改革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的削弱与农民土地财产权的流失,增加了贫困农民的风险与不稳定性。

中国乡里制度研究及展望

中国乡里制度研究及展望

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而言,研究者多把重心放在县以上政治制度的探讨上,对乡里制度少有关注。

其原因有四:一是在大多数朝代乡里不是一级行政政权,它是作为县以下行政权力的一种补充而存在的;二是乡里制度缺乏县以上制度规范性、完整性和条文性的特点,往往有着随意性、零散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三是在中国历代典章中关于乡里制度的史料记载十分简略,要获得有价值的资料如在中国历史的海洋中捞针;四是乡里制度研究起步晚、起点低,远远落后于其他制度的研究,这就为乡里制度研究设置了巨大的障碍。

当然,这并非说乡里制度是一片从未被开发的处女地,事实上,自本世纪初至今,一些有识之士一直未间断对乡里制度的探讨,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绩。

本文以本世纪的乡里制度研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乡里制度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乡里制度研究的是非得失及其落后的原因,进而探究把乡里制度研究引向深入的可能性。

一、乡里制度研究的滥觞本文把中国乡里制度研究的发生时间定在本世纪30 年代,并非说在这之前没有人涉足乡里制度研究,而是说只有到30 年代研究者才开始自觉地、系统地、大规模地研究乡里制度。

为何乡里制度研究滥觞于此时而非世纪之初呢?我认为不外乎有以下原因:一是在政治上,清朝统治于1911 年宣告结束,代之而起的是中华民国政府。

为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稳固政局,政府一面倡行乡村自治,一面努力吸取以往保甲制度的经验。

二是在经济上,要改变长期以来乡里社会经济的衰败景象,必须加强乡里社会的户籍及税收等管理,显然,总结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的经验教训是有益的。

三是在社会和文化上,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一批社会活动家和知识分子于二三十年代深入乡村开展了“乡村建设”运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乡里制度研究才得以迅速地开展起来。

本时期乡里制度研究最值得提及的是闻钧天著《中国保甲制度》(商务印书馆1935 年版)一书。

这是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影响较大的著作。

它以保甲制度为研究对象,涉猎广、资料丰、论叙密、用力勤,乡里制度研究者恐怕都不能不正视它。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路径探索与实践总结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路径探索与实践总结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路径探索与实践总结一、改革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

然而,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管理制度却滞后于城市,存在诸多问题。

为了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农村管理制度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二、改革方向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在于探索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管理体制,既能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又能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探索路径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土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完善土地流转、流转市场和土地承包制度,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一步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效率和规模。

2. 拓宽农民财产权利。

通过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民的财产权益,包括土地、房产和农机具等,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和村级议事决策机制,提升农民的参与度和民主管理水平,推动农村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4. 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由传统农业向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转型,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的农民养老、医疗和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在面临风险时的短板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四、实践经验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实践经验有助于总结出改革的有效路径。

1. 着眼问题的根源。

在改革过程中,应针对农村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农民土地流转、农村金融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难题,推动改革不断深入。

2. 突出政府责任。

政府在农村管理制度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必须加强规划与指导,明确政府职责,加强监督与宏观调控,确保改革政策的顺利实施。

3. 强化农民意识。

在改革中,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改革的认识和参与度,使农民成为改革的积极主体和受益者。

4.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在改革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市场化手段调节农村资源配置和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村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

农村管理制度的民主化建设路径

农村管理制度的民主化建设路径

农村管理制度的民主化建设路径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农村管理制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农村发展的不断推进,构建健全的农村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如何实现农村管理制度的民主化建设,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农村管理制度的民主化建设路径。

一、构建农村自治制度农村自治是农村管理民主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要发展农村自治,首先要依法完善村民自治组织。

农村自治组织应该具有独立的经济管理权和自治权,并与政府的行政权衔接协调。

其次,要通过推进村民自治选举制度,满足广大农民的参与需求,让农民直接参与村级事务管理。

最后,要完善农村社会组织,鼓励村民自发组织起来,参与到农村事务的管理和管理中来,实现农村自治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村民代表大会是农村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机构,加强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是实现农村管理民主化的关键。

应该通过完善村民代表选举制度,提高选举程序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此外,还应该完善村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和权力,确保村民代表大会能够履行监督、决策和协调等功能。

三、推进农村决策程序的民主化农村决策是农村管理中的关键环节,推进农村决策程序的民主化是农村管理民主化的重要方向。

应该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使决策过程更加透明、公正,让农民能够参与到政策制定中来。

同时,还要通过公开听证、民主论坛等方式,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多元化、充分参与的决策机制。

四、推动土地管理的民主化土地问题一直是农村管理中的重要问题,推动土地管理的民主化是实现农村管理民主化的必经之路。

应该加强土地权益保护,明确土地的流转和使用权,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受侵害。

同时,还要通过建立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机制,促进土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此外,还应该完善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率和公正性。

五、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农村管理民主化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是农村管理民主化的重要保证。

要完善农村法规体系,针对农村管理中的重要议题,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路径与步骤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路径与步骤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路径与步骤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管理制度亦面临着改革的呼声。

为了推动农村管理制度的改革,我们需要明确改革的实施路径与步骤。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一、强化农村组织建设要实施农村管理制度的改革,首先需要强化农村组织的建设。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应该得到加强,以推动农村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组织建设的扶持力度,提供经费和人力资源支持。

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革的重点之一。

应该建立健全土地确权登记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同时,要推行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农民通过流转土地来实现规模化经营。

三、加强农村治理体系建设要实施农村管理制度的改革,必须加强农村治理体系的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层组织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干部的能力水平。

同时,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鼓励村民参与农村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水平。

同时,要推行农村电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五、加强农村产权保护农村产权保护是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

要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保护制度,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要加强对违法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六、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实施农村管理制度改革,要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

同时,要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的创业创新能力。

七、加强对农民工的关注与支持农民工是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受益者之一。

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关注与支持,提高农民工的待遇和权益保护。

同时,要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八、推行农村精细化管理实施农村管理制度改革,要推行农村精细化管理。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推动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与途径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与途径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与途径一、引言农村管理制度改革是我国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观念的转变,农村管理制度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发展需求。

本文将探讨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与途径。

二、加强农村自治农村自治是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关键。

要推动农村自治,首先要加强农村自治组织的建设,培育壮大村民委员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等农村自治机构的作用。

其次,要完善村务公开制度,确保基层农民对决策信息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同时,要提升村民自治能力,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提高农民自治的意识和水平。

三、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农村管理制度改革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方面,要完善村级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确保农村干部的选拔与任用公平、公正、科学。

另一方面,要提高村级干部队伍素质,加强培训,推动农村干部能力的提升。

同时,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力量,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

四、优化农村土地制度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要优化农村土地制度,可以探索建立农村土地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土地流转和承包,提高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灵活性。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土地使用权的保护,防止非法侵占和乱占乱用。

五、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是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

要提供更加开放、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为农民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同时,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支持,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现代化发展。

六、加强农民权益保护农村管理制度改革要注重保护农民的权益。

要建立健全农民工资收入保障机制,确保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得到保障。

同时,要加强对农民土地使用权、住房权等权益的保护,避免农民权益受到侵害。

七、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

要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投入,确保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

同时,要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

中国乡里制度研究及展望(doc27)

中国乡里制度研究及展望(doc27)

中国乡里制度研究及展望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而言,研究者多把重心放在县以上政治制度的探讨上,对乡里制度少有关注。

其原因有四:一是在大多数朝代乡里不是一级行政政权,它是作为县以下行政权力的一种补充而存在的;二是乡里制度缺乏县以上制度规范性、完整性和条文性的特点,往往有着随意性、零散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三是在中国历代典章中关于乡里制度的史料记载十分简略,要获得有价值的资料如在中国历史的海洋中捞针;四是乡里制度研究起步晚、起点低,远远落后于其他制度的研究,这就为乡里制度研究设置了巨大的障碍。

当然,这并非说乡里制度是一片从未被开发的处女地,事实上,自本世纪初至今,一些有识之士一直未间断对乡里制度的探讨,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绩。

本文以本世纪的乡里制度研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乡里制度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乡里制度研究的是非得失及其落后的原因,进而探究把乡里制度研究引向深入的可能性。

一、乡里制度研究的滥觞本文把中国乡里制度研究的发生时间定在本世纪30年代,并非说在这之前没有人涉足乡里制度研究,而是说只有到30年代研究者才开始自觉地、系统地、大规模地研究乡里制度。

为何乡里制度研究滥觞于此时而非世纪之初呢?我认为不外乎有以下原因:一是在政治上,清朝统治于1911年宣告结束,代之而起的是中华民国政府。

为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稳固政局,政府一面倡行乡村自治,一面努力吸取以往保甲制度的经验。

二是在经济上,要改变长期以来乡里社会经济的衰败景象,必须加强乡里社会的户籍及税收等管理,显然,总结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的经验教训是有益的。

三是在社会和文化上,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一批社会活动家和知识分子于二三十年代深入乡村开展了“乡村建设”运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乡里制度研究才得以迅速地开展起来。

本时期乡里制度研究最值得提及的是闻钧天著《中国保甲制度》(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一书。

这是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影响较大的著作。

它以保甲制度为研究对象,涉猎广、资料丰、论叙密、用力勤,乡里制度研究者恐怕都不能不正视它。

中国古代乡里制度

中国古代乡里制度

中国古代乡里制度“乡”本义指方向,在先秦文献中常被引申为表示某个方向的地域。

“里”是人类的聚居地,是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的方便而形成的社会共同体。

乡、里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基层社会组织,是国家加强地方控制的重要手段和形式。

先秦时期,原始村落是“里”的初期阶段。

它是随着人类的进化,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及改造而逐渐形成的。

这时的村落是人们生活、生产的中心,只具有经济性质,不具备政治功能。

夏商时期,随着国家的出现,原始村落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行政性质的社会共同体一邑或邑聚。

这时的邑或邑聚则具备了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意义。

邑聚作为居民的聚居点,大小不一,有大邑聚和小邑聚之分。

西周时期,小邑聚逐渐。

“里”是西周农民的聚居单位,是附着于土地的种农村社会组织。

因每“里”都设有社,故“里”作为一个地方区划也叫“里社”或“书社”周代宗族里社的政治、经济功能较之夏商邑聚得到初步的发展,随着国家机器的强化,其基层行政组织的性质日益明显。

春秋时期,各国在自己的辖区内都建立了地域性的行政系统,并都把乡、里作为国家政权的基层组织。

这个时期,由于中央集权的确立和郡县制的实行,国家通过行政管理、连坐制度、宗教控制、人口控制加强了对乡、里的统治。

战国时期,乡、里作为地方基层组织的职能已经基本形成,具有了组织生产、征派徭役、维持治安、乡里选举、防灾防疫、婚丧祭祖等一系列社会职能。

秦汉时期,乡、里的政治意义逐渐加大,在国家政权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乡、里管理体制由乡、里自治体制、治安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构成。

这三者相辅相成,有效的构筑了国家在乡、里统治的基础。

乡里组织以五家为伍,家为什,百家为里,里一亭,亭一乡,乡则以人口的增减而变更。

乡官主要有三老、啬夫、游徼、乡佐;里吏主要有里正、父老、什长、杜宰、里监门等。

乡里治安由亭长、游徼负责,其治安职责有三:一是追捕盗贼,维护治安;是协助都试;三是调解诉讼。

亭作为一个地方行政机构,除亭长外,还有亭侯、亭佐、亭父、求盗等。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改革路径与机制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改革路径与机制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改革路径与机制近年来,中国农村管理制度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热点话题。

随着城乡差距的扩大,传统的农村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改革路径与机制。

一、构建适应农村发展的管理体系为了适应农村社会经济的变革,应构建起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农村发展需求的管理体系。

这其中包括各级政府的权责划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农民自组织的发展等方面的改革。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作为农村管理的基石,对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建设,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管理制度的改革。

三、完善土地制度改革土地问题是农村改革的核心问题,应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不动摇,同时加强土地流转、集约利用和确权登记等方面的改革,发挥土地资源在农村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四、加强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扶贫是农村管理的重要任务,应加强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注重分类施策,帮助农村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

五、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

应加大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口流动和农村生活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推动农村管理制度的全面改革。

六、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机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高效地配置农村资源是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关键问题。

应建立健全农村资源配置机制,加强农村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农村资源利用效率。

七、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农村金融体系是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网络,提高农民的金融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八、加强农村土地治理农村土地治理是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

应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集约利用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治理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治理体系,保障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九、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农村社会管理是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

改革农村管理制度的路径与方法探索

改革农村管理制度的路径与方法探索

改革农村管理制度的路径与方法探索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管理制度的改革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农村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不仅影响了农村的发展,也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为了促进乡村振兴,我们需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路径与方法。

一、完善土地产权制度首先,需要在农村管理制度改革中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现行的土地制度存在农民土地入股权益不清、土地流转不顺畅等问题。

应该建立健全土地产权确权登记制度,明确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的土地权益,推动土地流转市场化,鼓励农民通过流转土地提高效益。

二、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其次,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也是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应该加强乡村自治,建立良好的农民自治组织,提升农民的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促进乡村社会稳定发展。

三、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第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覆盖面不广、保障水平较低等问题。

应该加大力度推行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确保农民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等权益得到保障,提升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重要的一环。

农村交通、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提升农民科技创新能力农民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

应该加强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

同时,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科技资源与农民的对接,推动科技要素向农村下沉,促进农业的技术进步。

六、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七、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

《中国乡里制度》评述

《中国乡里制度》评述

作者: 马宁
出版物刊名: 农业考古
页码: 373-37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科学文献;出版社;里组织;作者
摘要:�中国乡里制度》是胡绳主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文库》中的一本,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赵秀玲女士,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出版。

这本书对中国乡里制度进行了历史性的回顾与总结,探讨了从先秦至近代乡里制度的发端、变迁以及乡里组织的管理形式等方面问题。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富于创造性的观点,。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法律框架与实施路径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法律框架与实施路径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法律框架与实施路径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农村管理制度改革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在这个过程中,法律框架的建设和实施路径的选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具体阐述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相关法律框架和实施路径。

一、问题的背景我国农村管理制度改革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目前我国农村管理体制存在着过于僵化和刚性的问题,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

其次,农村与城市的管理体制不协调,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

再次,农村管理缺乏专业化和科学化,导致许多政策实施效果不佳。

因此,农村管理制度改革既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法律框架建设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第一步是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律框架。

这需要在国家层面制定有关农村管理的法律法规,并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和权限。

同时,要注重与现有法律的协调配合,避免出现法律冲突和重复。

此外,还应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法律的意识和素质。

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框架,才能为实施路径奠定坚实基础。

三、参与主体的构建农村管理制度改革需要构建适应大规模农村管理的参与主体。

这不仅包括政府机构和相关部门,还需要广泛动员农民、农业合作社、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积极参与。

政府应该加强与各方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多方协调、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

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管理中的问题。

四、农村土地管理农村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土地管理。

在农村管理改革中,应完善土地承包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并加强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

此外,还应加大对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五、农村人才培养农村管理制度改革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农村管理服务队伍。

在农村管理法律框架下,可设立相关培训机构,组织专业课程培训和实践经验交流。

同时,也应该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从事农村管理工作,提高农村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六、农村治理体系的建设农村管理制度改革涉及到农村治理体系的建设。

应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村委会的组织能力和决策效能。

重回“故乡里” 再续故乡情

重回“故乡里”  再续故乡情

重回“故乡里”再续故乡情
佚名
【期刊名称】《优越生活》
【年(卷),期】2006(000)020
【摘要】<正>几经沧海横流,历史的长河如洪水奔腾;逝去的岁月留下黑白记忆,凝成一个民族厚重的文化……故乡里主题公园的修建,旨在“重现历史,留住记忆,回归自然,展示文化”,重现清末民初祖辈的生活场景。

追溯历史,在记忆中寻根;从此走过,留下一抹永恒的思绪……
【总页数】1页(P25-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9
【相关文献】
1.隐居乡里,打造新型乡村产业社区的新式乡建r——访隐居乡里创始合伙人金雷[J], 吴春花
2.重回“故乡里”,再续故乡情 [J],
3."救救孩子"中的自救与他救——重回"五四"抑或重回"十七年" [J], 梁宏伟
4.乡里锣鼓乡里敲 [J], 牧夫
5.中国乡里制度研究的路径——读《中国乡里制度》 [J], 余清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乡里制度读书笔记

中国乡里制度读书笔记

中国乡里制度读书笔记中国乡里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基层组织形式,它是由若干个村庄或乡镇组成的。

在中国历史上,乡里制度曾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乡里制度中,每个村庄或乡镇都有一个负责人,称为“乡长”或“村长”,他们负责管理和维护本地区的秩序和稳定。

乡里制度的组织结构非常复杂,它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层级和部门,如村委会、村民小组、宗族组织等。

这些组织都有自己的职责和权力,它们共同协作,维护着整个乡里的正常运转。

乡里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自治性。

在乡里制度下,每个村庄或乡镇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可以自主决定本地区的事务。

这种自治性不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还包括文化和社会方面。

例如,在乡村社会中,人们通常会按照自己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习惯来生活和工作,而不是完全遵循国家的法律和规定。

乡里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家族性和乡土性。

在乡村社会中,家族和乡土关系非常重要,它们不仅是社会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在乡里制度下,人们通常会以家族为单位组织起来,共同维护本地区的利益和权益。

同时,乡土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通常会以乡土为纽带,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和互助关系。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变革的深入,乡里制度已经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化和工业化已经成为主流趋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农村地区,前往城市工作和生活。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价值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乡里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要求。

因此,我们需要对乡里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二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民的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和乡土精神;四是加强乡村治理和管理,提高乡村社会的自治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农村管理制度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改革

农村管理制度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改革

农村管理制度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改革近年来,农村管理制度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选择适合农村发展的管理路径,进行制度改革,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回答写作,分析农村管理制度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管理的基础,确立良好的土地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存在诸多问题,如产权不明确、流转困难等。

为此,应逐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明确农民对土地的权益,鼓励土地流转和承包,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农村金融服务薄弱是农村管理制度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金融机构对农村的关注不够,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缺乏,农民融资难、融资贵。

因此,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网点覆盖全国农村的体制,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帮助农民解决融资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偏单一、单一农业产值过大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度因素。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需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鼓励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轻农业的负担,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四、农民权益保障制度建设农村管理制度中,农民权益保障是一个关键环节。

当前农村存在诸多问题,如土地征收补偿不公、农民工工资拖欠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权益。

应加强农民权益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民维权渠道,保障农民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管理制度问题中的重要一环。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发展。

六、农村教育和科技创新农村教育和科技创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动农村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为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封建专制王权的统治制度——古代乡里制度

封建专制王权的统治制度——古代乡里制度

封建专制王权的统治制度——古代乡里制度在古代从秦至清,百姓一直都处于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下。

统治者因权力与野心,追求一切受控于君主,这便是君主专制主义。

随之出现的封建统治制度的核心:中央集权制度,也在历代统治者的努力中逐渐发展与完善。

中央集权的出现便意味着地方要统一归中央、也就是统治者所管辖,不允许区域自治,而出现无视皇权存在的现象。

且历史可见,大多数的王朝覆灭源于农民起义,于是对于基层的管理,统治者自不会视而不见。

乡里制度便是由此,所推广的与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的基层管理制度。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一、乡里制度1、乡里制度的出现乡里制度,就是字面所表达的由“乡”与“里”等基层社会组织构成的县级以下的乡村行政管理制度。

早在奴隶社会时期的夏商周就已经有乡里制度的萌芽了,如夏出现的“邑”、商代的“里正”、“族尹”等基层官员的设立、周代“六乡六遂”的行政划分。

这段时间便是乡里制度的起源,乡官制的出现。

《周记》对此曾载道,以五户人家为基本单位,在国都内,五家一比、五比一闾、四闾一族、五族一党、五党一州、五州一乡,且设比长、闾胥、族师、党正、州长、乡大夫等职;国都外,则是五家一邻、五邻一里、四里一酂、五酂一鄙、五鄙一县、五县一遂,设邻长、里宰、酂长、鄙师、县正、遂大夫等职。

这便是六乡六遂,乡里制度渐具雏形。

秦汉至隋唐前,大体便是沿着周制小改,逐渐完善乡里制度。

朝廷任命官员至郡县止,采用层级制的行政管理方法:皆县下设有乡、亭、里三级,汉设百户一里魁,十里一亭长,十亭有三老。

里下则设什伍组织,什为十家一什长,伍为五家一伍长,各司其职。

这些乡官直接从当地任命,官派民选,且有俸禄品秩。

其职责主治安司法,如捉拿犯人盗贼、调解诉讼等;及征税徭役、户籍管理、民众教化等诸多职能。

汉高祖刘邦曾是沛县“亭长”魏晋南北朝则主要沿袭汉制,其中北朝是邻、闾、党三长制,且由于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背井离乡,形成新的聚居地,成为了村落。

这是首次出现了“村”的概念,有别于“里”,甚至逐渐替代了“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 学 月 刊 2002年 第8期中国乡里制度研究的路径———读《中国乡里制度》余清良(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浙江杭州310007)[关键词]乡里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学评论[摘 要]由于史料过于零散、缺乏,乡里制度本身缺乏规范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又同赋役制度、宗法制度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所以,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的深化,有待于在研究的资料、视角、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赵秀玲著《中国乡里制度》一书,在这几个方面都有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却留下了不少遗憾和可供商榷之处。

[中图分类号]D691;K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2)08-0023-04Paths to China's Xiang Li System ResearchYU Qing-liang(Ancient work Department,Zejiang Librar y,Hangz hou310007,Zejiang,Ch ina)Key Words:X iang Li Sy stem(local administration system);political system of ancient China;histo rical reviewAbstract:T 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study of the Xiang L i System(lo cal administration sy stem),in addition to scattered and insufficient materials,the Xiang Li sy stem on its own w as not normal,complete and systematic,and also intricately linked to tax system and patriarchal system.So,to deepen study on Chinese ancient Xiang Li sy stem we must make new breakthroug h in material,perspective,theory and me thod.Zhao Xiu-ling has made some beneficial initiatives and explorations in all the above-mentioned aspects in her work Chinese X iang Li s ystem,but this work has defects and debatable points as w ell. 在以往的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州县以上的政治制度层面,对于州县以下的乡里制度一直缺乏深入的探讨。

客观而言,从事中国乡里制度研究具有很大的难度:一是史料过于零散、缺乏。

在历代典章、实录及正史的记载中,很少涉及到乡里制度,个别的记载也十分简略,有价值的资料大多散见在方志及文集、族谱、契约、笔记小说等文献中。

二是相对于县以上政治制度而言,乡里制度缺乏规范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带有地域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三是乡里制度同赋役制度、宗法制度等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具有多重性的功能,其互动关系不易理清。

针对这样的困难,要深化中国乡里制度研究,就要在研究的资料、视角、理论和方法上取得新的突破。

本文拟结合最近出版的赵秀玲的《中国乡里制度》[1](以下简称赵著)来谈谈深化中国乡里制度研究的路径。

其中定有许多不成熟之处,敬请诸位方家批评指正。

一一般而言,历史学研究的史料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包括历代典章、实录、正史、档案等在内的朝廷官方文献资料;二是大量的由地方官府主修的方志文献资料(全国一统志由朝廷主修);三是包括文集、族谱、契约、笔记小说等在内的民间文献资料;四是通过实地田野调查所搜集的碑刻、口述史等地方民间调查资料。

以往的史学研究大多只重视利用朝廷官方文献资料,对于方志和后两者的民间资料,由于怀疑其真实性和可信性,长期不予重视。

这对于中国乡里制度研究来说,史料范围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因此,在史料的取材上突破传统的范畴,在鉴别、考证的基础上,大胆地利用方志及各种地方民间文献和调查资料是深化中国乡里制度研究的第一条路径。

赵著在史料的取材上有了一些尝试性的突破。

该书参考的资料除了实录、正史、政书、类书、律例、档案、文编等朝廷官方文献之外,还有一些方志文献和文集、笔记、家谱、文学作品等地方民间文献及许多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尤其是方志史料的价值引起了作者的一定重视,书中专门强调了应注重对县志、乡志的研究。

[1](p19)然而,从总体来看,该书的史料突破工作仍存在很大局限,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隋唐以前有关中国乡里制度的资料挖掘不够。

书中对于铭文、简牍等考古资料丝毫没有涉及,相反却使用了可信性受到质疑的《周礼正义》、《文献通考》等史书中的资料,并且对这些资料没有进行任何考订。

二是对于方志史料和文集、族谱、笔记小说等民间文献资料利用不够。

中国历代所修的方志数量众多,尤其是明、清两代,几乎全国各地都有修撰,是我们进行中国乡里制度研究最重要也相对集中的资料。

但赵著实际所利用的方志数量却很少,不到30种,这对于中国乡里制度研究来说,量上显然是不够的;而且对这些方志中的史料也未加以充分挖掘利用,所引用的大多是转引自他书,其中尤以转引自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以下简称张著)一书为多。

由于没有核对方志原文,其中出了很多纰漏。

比如,其所引的“浙江余姚人工部侍郎邵灿因丁田忧而开缺回籍”这条史料[1](p243),注明出自浙江《余姚县志》卷23第23—26页,但实际上它是来自张著第65页注①。

这种从他书中转引而不是从原书中挖掘的做法,在利用方志史料的深度和可信度上显然是不够的,它不仅会遗漏许多重要史料,而且有时还会曲解原文。

三是缺乏实地民间田野调查资料。

该书对这方面资料完全没有去涉及,这对于重现中国乡里制度“活”的历史来说,是存在严重不足的。

四是在对资料的具体利用过程中,在史料的剪裁、取舍、注释、校正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

例如,该书在论述清代对保、甲长的选任时,引用了黄六鸿《福惠全书》中的一大段史料[1](p88—89),笔者核对原文后,发现其中有严重的剪裁不当和省略号使用错误问题。

作为一般的历史研究,这些都是基本功,自然力求准确、贴切,要尽量避免这方面的问题,当然这其中或许有印刷和编辑校对方面的过失。

在传统的史料取材上进行突破,其目的就是要充分地占有史料。

对于中国乡里制度研究的实际而言,我们认为其突破的口径重点可以放在方志和地方民间文献及实地田野调查资料上。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入挖掘方志和文集中所含有的史料。

中国历代地方志和一些重要的士人文集(如《实政录》、《海瑞集》、《王阳明文集》、《惠安政书》、《福惠全书》等)中蕴藏着大量的有关中国乡里制度的内容,而且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乡里社会的实际情况,史料价值很高,是我们搜集史料的重点所在。

二是充分利用族谱、契约、笔记小说等民间文献中的史料。

这些史料比较分散,但其中涉及到的可以和方志、文集中的内容相印证或弥其不足。

因此,把其作为乡里制度研究的重要补充资料是十分必要的。

三是尽可能地利用一些考古资料并积极开展一些实地田野调查。

在大量的中国考古资料中,有许多记载了中国乡里制度内容。

比如,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的937-938号简中,就有一条关于汉代以前中国乡里制度的记载:“五十家而为里,十里而为州,十乡〈州〉而为州〈乡〉”[2]。

充分利用有关的考古资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隋唐以前的资料不足问题。

开展实地田野调查一方面可以使我们获得一些碑刻、契约等宝贵的民间文献资料;另一方面通过采集一些代代相传的口述史及对昔日乡里制度具体实施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历史痕迹的实地感受,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乡里制度的理解和把握。

当然,重视地方民间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这并不是说要撇开官方文献的记载。

对于历代中国乡里制度的一些制度规定及其实施背景的研究,大多还得依赖于实录、正史及典章中的记载。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搜集资料必须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在有关原始文献中进行深入挖掘,不能随意地选取一两种或简单地从别人书中转引过来了事。

而且对于所搜集到的资料,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运用传统的史料学方法进行鉴别和考证,把各种史料相互对照起来使用。

二中国地域广袤,各个地区之间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状况都有一定的差别。

因此,任何政策、制度的实施,在各个具体地区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状况和特征。

中国乡里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落实在各个具体地方社会之中的制度,它与区域社会中的各个阶层、各种势力、惯俗、人际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而,它在实施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发展不平衡性。

因此,以一定的微观区域性研究作基础,注重乡里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区域的和细部的差别,深入其制度发展内核,把宏观的总体把握和微观的具体论证结合起来,是深化中国乡里制度研究的第二条路径。

赵著是一部宏观性的研究著作。

作者认为20世纪中国乡里制度研究的一个重要局限性就在于“微观研究有余而宏观把握不足”[1](p19)。

因此,作者研究的一个总体思路是力图从宏观上进行探索和把握中国乡里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是非得失。

然而由于片面地去追求研究的宏观性,赵著对区域性微观研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忽视。

因而,该书出现了几个较严重的问题:一、所得出的结论太过笼统、抽象,体现不出地域的差异。

例如,作者在该书第四章论述宗族家庭制度与乡里制度的关系时,总结出其有捍卫乡里、维护治安、促进乡里制度发挥经济功能、解决族人争端、教化族人等六条积极作用和享有特权、干扰乡里组织正常运转、横行乡里等三条破坏作用。

[1](p182—196)这显然是指总体而言的,具体到各个地区,宗族家庭制度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及其程度就不完全如此。

比如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宗族制度在捍卫乡里、解决族人争端等方面,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而言,就表现得更突出些,而且其作用也不仅仅局限于这几条[3]。

二、把个别区域性的制度和组织当作全国性的来论述,以偏概全。

例如,作者在书中把明代粮长制度当作一种全国性的制度来考察,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因为它实际上并未在全国通行,它的实行区域主要是在江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一带,中原、关中、山东、四川、两广、云贵等广大地区都未曾真正实行过。

[4]三、在论述过程中,仅用某一地区或某一特殊规定的一两条史料就来论证全国性的规律和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