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白沙祠堂篇
陈白沙遗迹考
①陈白沙遗迹考史艳群(江门市博物馆,广东 江门 529020) 摘要:陈白沙先生的思想及文化遗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岭南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近期新发现白沙遗迹,如《祭诚庵先生文》碑、《跋清献崔公题剑阁词》碑、《增城刘氏祠堂记》碑和《送刘宗信还增城四首》碑等。
通过研究及实地考察白沙先生所撰写的碑文和匾额,得以与史料相互印证,起到了证史、补史的作用,这对进一步研究陈白沙先生思想及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陈白沙;祭文;匾额;题跋;记;诗中图分类号:B2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13(2018)04-0027-06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新会白沙里(今江门蓬江区)人,学者称白沙先生。
陈白沙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明代岭南心学的开启者,创“江门学派”,有“圣代真儒”之美誉,也是广东唯一入祠孔庙的大儒。
陈白沙先生的思想及文化遗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岭南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为了弘扬白沙心学和传统文化,笔者决定再循陈白沙当年求学、授学、游学的路径,尽可能多地发掘陈白沙先生的文化与实物遗存。
他一生为其老师、好友、姻亲、门生撰写多篇祭文、匾额、题跋、记、诗等,近期新发现白沙遗迹,即有《祭诚庵先生文》碑、《跋清献崔公题剑阁词》碑、《增城刘氏祠堂记》碑和《送刘宗信还增城四首》碑等。
通过研究及实地考察白沙先生所撰写的碑文和匾额,得以与史料相互印证,起到了证史、补史的作用,这对进一步研究陈白沙先生思想及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祭诚庵先生文》碑图1 《祭诚庵先生文》碑《祭诚庵先生文》碑,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由陈白沙先生撰写祭文。
碑位于湖南省桂阳(今汝第20卷第4期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0 No.42018年11月 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v.,2018①收稿日期:2018-05-25作者简介:史艳群(1966—),女,安徽天常人,馆员,主要从事白沙思想与传统文化研究。
第34篇 《蜀相》(原卷版)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34篇《蜀相》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蜀相》杜甫丞相()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空好音。
三顾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使英雄泪满()。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1.杜甫《蜀相》中“(),()”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
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
2.杜甫《蜀相》中“(),()”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
3.《蜀相》中,“(),()”两句诗,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
4.《蜀相》中,“()?()”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二、阅读闯关(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蜀相”而非“武侯祠”为题,表明诗人写祠堂的目的是为了写诸葛丞相。
B.首联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点明丞相祠堂的位置。
“寻”字说明是有意识地寻访,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C.“三顾频烦天下计”一句指刘备曾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并向他咨询天下大计一事。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2.对诗歌第二联所写景物的特点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联写出了景物的荒凉,有人认为这联写出了景物的春意盎然。
你同意哪种看法?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二)教考融合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朱仙镇①李梦阳水店②回冈抱,吞湍滚白沙。
战场犹傍柳,遗庙只栖鸦。
万古关河泪,孤村日暮笳。
关于白沙古井导游词(2篇)
关于白沙古井导游词白沙古井位于长沙城南的回龙山下西侧,天心阁东南方约一公里处,自古以来为江南名泉之一。
泉水从井底汩汩流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四季不断。
白沙古井始凿于何时,已无法考证出来。
明以前的长沙地方史志俱已散佚,所剩明崇祯十二年(公元____年)刊印的《长沙府志》载了关于白沙古井的简介。
可见此时白沙井已大大地有名了。
民谣称:“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
清乾隆年间,将它与天下名泉济南趵突泉、贵阳漏突泉和无锡惠山泉相媲美,自明清以来,长沙人民世世代代饮用此水,前来取水者络驿不绝,即使西城区、北城区一带的居民也在这里挑水,即使到了晚上也不停止。
更有不少穷苦人家在这里取水,卖给有钱人家,以此为生。
清末以后,挑卖沙水的人大多都在白沙古井旁边定居了,白沙井一带人丁兴旺,遂形成白沙街。
白沙古井可说是长沙生命之泉。
正因为如此,自清末以来,官绅恶霸多想方设法妄图垄断白沙井水。
清光绪年间,善化知县曾在井后立碑,将白沙井划为官井、民进,并订立用水章程。
民国初年,又有军阀在井旁立一个“告示”碑。
旧时,当地还有“挑水会”,凡挑卖沙水的人须先交银元数元入会,取得条据,方可取水。
解放以后,白沙井回到人民手中,人们才真正自由地畅饮白沙水。
____年,市人民政府为保护古井,特拨款维修古井,建立石栏,铺砌地面,使白沙古井成为长沙解放后最早得到修复的名胜古迹。
开国领袖____在诗词中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沙水、长沙水指的都是白沙井之水。
白沙泉水,水质纯清,泡茶色味殊绝,酿酒芳香醇厚,煎药、熬汤皆极佳,而且无论冬夏、泉眼不溢,泉井里经常保持同样多的水量,永不枯竭。
至今许多居民仍不辞远劳,来这里取水以作饮用。
待会儿大家参观时就会看到人们取水的场景。
名酒白沙液,曾经用此水酿制。
关于利用白沙井所在山脉(古称锡山)的泉水酿酒,历朝很多人皆予以赞赏。
晋代文学家谢惠连有“饮湘美之醇酵”之赋,唐代诗人杜甫也有“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之佳句。
广东东莞黎氏大宗祠碑文考析
广东东莞黎氏大宗祠碑文考析作者:麦淑贤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19期摘要:潢涌黎氏为广东东莞望族,是北人南迁的典型代表。
黎氏大宗祠,肇建于南宋,为东莞现存始建年代最早的祠堂。
祠堂内保存碑文六篇,记载宋至明两百余年间黎氏迁莞发展的过程以及祠堂义塾的兴废情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文章通过释读辨析碑文,推算宗祠的始建年份,揭示黎氏发展壮大的原因,考证方志对始迁祖黎宿生平记载之误,讨论李春叟的撰文时间及其职衔真伪的问题,并发现对明代礼制产生影响的答禄与权的佚文。
关键词:黎氏大宗祠;碑文;考析;李春叟;答禄与权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19.0011 黎氏大宗祠碑文黎氏大宗祠,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潢涌村,其后进神龛两侧安放两通碑刻。
数年前,笔者参与《东莞历代碑刻选集》编辑点校工作,发现黎氏大宗祠碑刻较为特殊。
碑一(图1),高140厘米,宽90厘米,有篆额“東莞黎氏祠堂碑记”,下录碑文三篇①;碑二(图2),高150厘米,宽86厘米,右下角有缺损,下录碑文三篇②。
碑文共计六篇(为便于下文叙述,从上至下自编序号“碑文一”~“碑文六”):碑文一,楷书,题为“黎氏祠堂记”,落款为“至大己酉从仕郎惠州路博罗尹四明赵孟僷撰”;碑文二,楷书,字迹与碑文一同,落款为“大明宣德二年龙集丁未二月初吉通议大夫通政使司通政使兼国子监祭酒同邑陈琏廷器甫撰”;碑文三,行书,落款为“颍川陈用元谨识”;碑文四,楷书,落款为“宋特奏进士朝奉郎军器大监梅外李春叟撰”;碑文五,楷书,落款为“洪武七年岁次甲寅仲秋初吉文林郎□□道监察御史答禄与权撰”;碑文六,楷书,落款为“洪武甲寅冬十月既望翰林待制奉训大夫浚仪赵宜讷记”。
上述碑文已整理释读并出版③,现将与下文叙述相关的碑文四与碑文五著录如下。
碑文四(图3):黎为潢潀著姓,族大且伙,环一乡而居。
暇日往来相劳问,花时月夕杯酒取欢笑。
《白沙子全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白沙子全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白沙子全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也称《白沙子集》,《白沙集》《陈白沙集》。
10~12年级高中学生必背经典古诗词(假期背起来!)
10~12年级高中学生必背经典古诗词围绕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梳理高中年龄段孩子必须背诵的经典古诗文10~12年级共72篇。
赶紧给孩子收藏起来吧!每天读读背背,肯定会收获多多!1静女先秦·佚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无衣先秦·佚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3离骚(节选)先秦·屈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4涉江采芙蓉两汉·佚名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5短歌行两汉·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6归园田居(其一)魏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东莞黎氏大祠堂碑文
东莞黎氏大祠堂碑文甚矣,追远之道,不可不重也。
苟非仁孝出乎性,诚敬存乎心,流风余韵,相传之远,祖德遗训,涵育之深者,不能致其如在之常。
高曾祖上,不可得而见矣。
苟得蒙其福泽,承其故俗,沐其积善之余庆焉,则祖宗虽没,世犹不能忘也,此东莞黎氏之所以立祠奉祀之弥谨也。
按黎氏得姓,其来远矣。
昔在高阳氏之有天下也,命南正重以司天,火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际,羲、和氏实惟其后,历夏、商以至于周。
夏官司马,列于六卿,子孙因之以官为氏。
至汉,而谈、迁父子相继为太史公。
故自羲、和以来,世掌天官,皆重黎之后也。
自汉而下,黎氏谱系,弗可详焉。
历唐及宋,迁徙亦异。
其在广之东莞者,当宋中衰,高宗南渡,有讳献臣者,自赣迁惠,居博罗之白沙。
以三礼进,其守雷也,文学政事著名当时有讳宿者,迁东莞之潢澡。
黎氏之族,始大以蕃。
自宿而下,颇得考其世次。
有封股肉以奉亲者,事闻于朝,诏旌表其门间,署其里曰“德本”,因建祠于里门之东,以奉其先祀,有田若干顷,以供其祠之柒盛。
又建义塾于祠西,延师教其族之子弟。
宋之季世,皆毁于兵。
元至元癸已,举族同力兴复如故。
至正乙未,复罹兵毁,靡有子遗。
大明定中原,洪武三年,黎氏族党再复义塾,方将经营祠堂,黎力未能举也。
于是重辟祭田,岁时族长率其子孙,权修祠事于义熟。
至乙卯岁,祠堂始成,春秋奉祀,卒如先志自元至今百年之间,黎氏之族以儒起家,至教官者若干人,至宰邑者若干人。
大明受命,宿十世孙光起家,首拜监察御史。
呜呼,德,莫先于孝养;孝养,莫大于送终;送终,莫大于追远;追远,则事亲尊祖之义备矣。
黎氏建祠以奉祖宗之祀也,自宋至今二百余年,祠堂义熟再毁再复,非世德之积能若是乎? 非仁孝诚敬,教之有素,能若是乎?事已如存,民德归厚,吾于黎氏见之矣。
是宜为记,刻之贞眠,以告将来,且以示子孙于无穷焉。
因光之有请也,故书其本末如此云。
高一下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必背篇目
高一下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必背篇目【导语】高一下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必背篇目是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诗句默写是高中语文必考的重要题型,古诗文的背诵记忆对于语文复习是很重要的。
1.高一下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必背篇目篇一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行路难作者: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2.高一下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必背篇目篇二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高一下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必背篇目篇三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渔家傲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高一下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必背篇目篇四浣溪沙作者: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话说白沙祠堂篇
话说白沙——祠堂篇沧海桑田千秋代花开花落家祠堂白沙去广州,仅有一江之隔,七八分钟的水路,优越的地理位置加速了白沙的经济发展。
走进白沙,随处可见节节拔高的楼盘、拥挤热闹的广告牌、车水马龙的商业街,若不是那青砖老建筑、若不是那镌刻祠堂之上的文字印章,若没有翻开散落民间的零散史料,没有人会相信,这个充满了商业气息的岭南村落,已有800年的历史。
(配图:白沙比较繁华的夜景)由于年代久远,又经历了荒唐年代的“破四旧”,没有谁能说得清开村之初的故事,&&老先生在《五百年的历史之谜》中探究白沙开村年代及其族姓中,曾援引清同治十一年壬申《南海续志》卷廿五“杂录上”上的故事,推知白沙的开村年代大概是南宋理宗赵昀淳祐年间(淳祐元年辛丑至十二年壬子),即1241年至1252年间。
采访册上的记录是这样:麦义先锋庙,白沙西北约,乡人也。
宋咸淳间阵亡。
其袱逆流归有鸟巢焉!母出汲见之曰:此我儿物,启示剑在,鸟悲鸣去。
乡人创庙以祀。
剑今埋神庙下。
还有一个记录玄武北帝庙的故事,讲此庙与宋咸淳十年建。
(即1274年建)又是合村议事的乡约,奉麦大为村主,牌位奉祀后堂。
从两个故事得到一个比较确切的时间概念,麦义从军而任职至先锋(麦义极有可能参加了南宋末年张振孙、陆秀夫的抗元部队,直至阵亡),最后阵亡与咸淳间(1265-1274)应当与二十至三十岁之间年龄;如果麦义在白沙(时称蓝溪)出生或者幼年随兄麦大奉母到蓝溪开村,由此上溯二十至三十年,据《辞海·中国历史纪年表》,可推知开村时间在1241年至1252年。
(配图:关于族谱、乡志或者故事传说的书册、简笔画)乡中耆老相传,麦姓最先到达白沙,所占地理位置较佳。
现在白沙小学西面隔河大少彬的院子至大庙巷对面涌口,先时曾为卖姓所有,只是后世逐渐式微而致产权易主。
与麦姓同时的,据说还有温姓,上世纪三十年代仍有其后人居住兰花园附近,只是经历了日寇侵华的历史酷劫,其后人不知所踪。
柳州市白沙古镇景点介绍
柳州市白沙古镇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迹。
以下是对白沙古镇的一些景点介绍:
白沙古街:白沙古街是白沙古镇的主要街道,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您可以在这里漫步,欣赏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街景,感受浓厚的历史氛围。
白沙古城门:古镇的北门和南门是白沙古镇的两个标志性建筑,它们是明代建造的古城门。
这些城门展示了中国传统城市防御建筑的特点,是游客拍照的热门景点。
古桥和古井:在白沙古镇,您可以看到一些古老的石桥和古井,如飞虹桥、平桥和观音桥等。
这些建筑是古镇的独特景观,也是文化和历史的见证。
古民居和宗祠:白沙古镇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古民居和宗祠,如李家大宅和崔家祠堂等。
这些古老的建筑展示了传统建筑的魅力,同时也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河岸风光:白沙古镇位于柳江河畔,河岸风光非常迷人。
您可以沿着河边散步,欣赏河水的美景,感受宁静的自然环境。
此外,白沙古镇还有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和当地特色美食,如银饰制作和柳州螺蛳粉等。
您可以在古镇上体验这些传统工艺和美食,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特色。
白沙古镇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氛围和独特景观的地方,适合喜欢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的游客。
您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柳州地区独特的魅力和风情。
大槐树移民崔氏家谱
大槐树移民崔氏家谱1.巩义白沙崔氏祠堂(河南)一、概况。
崔氏祠堂位于巩义市孝义镇白沙村北部,坐北向南,祠堂后面紧靠东西向的开洛高速公路,两侧为居民住宅,前面为广场。
据崔氏族人传说,祠堂始建于明朝。
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扩建,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和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曾两次重新修葺,2000年初,进行了第三次修葺。
祠堂总体为两进院落,进入两厢有耳房的厅楼式大门即拜殿,祠堂后部西侧有偏殿一座,经过厅即为后院,迎门为后殿即正殿。
正殿为起脊双坡硬山式建筑,分三间,屋顶为木结构,据脊木记载,重修于中华民国三十四年阴历九月。
墙壁为青砖垒砌至顶,前墙用砖砌约1米高的砖台,镶嵌石刻八仙图像,正门有两明柱两暗柱,明柱下有石刻狮驮莲花柱础,雕刻相当精细典雅。
檐下有单体斗拱4组,以下设方格形菱子窗(施红漆),中间砖砌台基高约1米,门前设五级台阶。
正殿屋脊上砖刻缠枝菊花,有鸱吻、神兽11个。
殿后墙上方镶嵌“崔氏祠堂”石匾,殿内置精工木雕暖阁,安放崔氏始祖崔思义牌位碑,暖阁正上方悬挂木匾,题“见闻”。
后院两侧各有配殿,均为三间,建筑结构与正殿基本相同,配殿内两侧壁与后壁筑1米高砖台,放置各门世系碑刻。
院内铺方石路面,正中置石香炉,两侧植松柏。
二、祠堂现存碑刻与匾额钦加五品衔,拔补千总崔继泽墓表。
崔千总继泽,河南南阳镇总戎廷桂之族侄也。
幼习技击,有智勇,健步趋,甫成童,总戎即以置标下,甚钟爱之。
岁辛巳,先叔子久阁学参北洋戎幕,因事返豫。
总戎遣继泽率其族中精壮者四人来投。
壬午年,三韩内讧,日兵衅。
吴武壮公奉命勘援,余适总摄前敌军务。
继泽时年十九,相率东渡,军书旁午,晷刻不遑。
继泽随余,左右弗离跬步,恒十余夜,目不交睫。
乱定,余旋留防,为韩简练各军,其甘苦亦惟继泽与同焉。
甲申冬季,韩叛臣洪英植等复引日兵为变,突入韩宫,胁*其君,台辅重臣多被杀戮,国势岌岌如累卵危。
余督所部,与韩日乱兵巷战,短兵相接,矢石雨飞,继泽仗剑先列,叱咤而前,所向披靡,军威以振。
巩义白沙崔氏祠堂
巩义白沙崔氏祠堂一、概况崔氏祠堂位于巩义市孝义镇白沙村北部,坐北向南,祠堂后面紧靠东西向的开洛高速公路,两侧为居民住宅,前面为广场。
据崔氏族人传说,祠堂始建于明朝。
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扩建,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和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曾两次重新修葺,2000年初,进行了第三次修葺。
祠堂由戏楼、厅楼式大门、拜殿、过厅、正殿、配殿、偏殿、库房、厨房等十八座殿堂式建筑组成。
经测定,占地面积3398平方米。
距祠堂东300多米处有东观堂,为卷棚硬山式建筑,前有门楼,为一方形院落。
据传西部原有西观堂,现均已不存。
祠堂现存最早的建筑物为距前大门17米的戏楼,据脊木记载,戏楼建于清咸丰二年岁次壬子二日上浣之日。
由于年久失修,多有塌陷损毁,拟按原样重建。
此戏楼为砖砌五脊两坡硬山式建筑,共三间,房顶铺设灰色筒瓦,房顶两侧为挑檐,脊上原有雕兽、鸱吻,已残失。
戏楼前有廊,前台设四石柱,镌刻对联两副:“乃武乃文把往事何妨再叙,演忠演孝劝世人莫作闲看。
咸丰壬子新正上元之吉。
”“刻羽引商此中隐寓春秋意,知来观往局外须深劝戒心。
”廊上设单体斗拱4个,后壁两侧各有圆券砌砖龛一个,戏台后部原有屏风,供演员化装用。
祠堂总体为两进院落,进入两厢有耳房的厅楼式大门即拜殿,祠堂后部西侧有偏殿一座,经过厅即为后院,迎门为后殿即正殿。
正殿为起脊双坡硬山式建筑,分三间,屋顶为木结构,据脊木记载,重修于中华民国三十四年阴历九月。
墙壁为青砖垒砌至顶,前墙用砖砌约1米高的砖台,镶嵌石刻八仙图像,正门有两明柱两暗柱,明柱下有石刻狮驮莲花柱础,雕刻相当精细典雅。
檐下有单体斗拱4组,以下设方格形菱子窗(施红漆),中间砖砌台基高约1米,门前设五级台阶。
正殿屋脊上砖刻缠枝菊花,有鸱吻、神兽11个。
殿后墙上方镶嵌“崔氏祠堂”石匾,殿内置精工木雕暖阁,安放崔氏始祖崔思义牌位碑,暖阁正上方悬挂木匾,题“■见■闻”,匾长1.95米,宽0.95米。
柳州市白沙古镇景点介绍
柳州市白沙古镇景点介绍柳州市白沙古镇位于柳州市区东南部白沙山南麓,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风貌的历史文化名镇。
白沙古镇地势崎岖,依山而建,全镇面积1.25平方公里,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镇,历史悠久,自然人文风景旖旎。
古镇景区的主要景点有白沙中心广场、汉摆有碑、戏台、卧佛寺、皇城阿俊庙等。
白沙中心广场是整个古镇的中心点,广场上有着银杏大树,赏秋可同步着赏秋红,在旁边的茶楼里一杯香浓的茶,是一大享受。
而在广场的边上有一座汉代的碑亭,也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称为汉摆有碑。
广场西边是戏台,结构上自然、古朴大方。
每逢游客到达此地,无论有无演出,都要欣赏一下这座古老而又独特戏台的绝妙内涵。
卧佛寺是白沙古镇一大特色景点,由白沙本地人所建,位于古镇靠近西城,是白沙唯一标准的佛教寺庙,也是古镇游客常去寺庙之一。
寺内的文化古迹多达20多件,一般人不易发现。
卧佛寺规模不算太大,但寺内佛像雕刻精美,寺内仿石头建筑群完美地保留着明清古镇建筑的风格与特色,强烈的历史氛围令游人感到沉稳与庄严。
皇城阿俊庙是众多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是典型的桂南建筑风格,是白沙古镇主要景点之一。
阿俊庙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气势恢弘。
原为行宫,现在则是一个祭祀阿俊昌时期皇帝的庙宇,虽然历经战争数次毁坏重建,但是仍珍存历史文化遗产,广泛吸引着很多的中外游客观光参观。
白沙古镇还有很多其它景点,如麻常云书院、红色家庭博物馆等等。
麻常云书院属于民间学术组织,是清代祠堂式的桂南学宫,其文化体现在大量的碑刻中,发掘文化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红色家庭博物馆是一家纪念性博物馆,将毛泽东同志纪念像和许多珍贵的文物展出供游人观赏,让游客了解广西的文化,更多地了解乡村的历史。
总的来说,白沙古镇坐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无论是历史、文化、自然,还是人文,白沙古镇都足以吸引人眼球,其千姿百态的古镇风光深埋于大自然美景之中,是一道风景线上最文化、最独特、最有内涵的咏古之声。
鄂东南传统祠堂空间功能演化研究——基于黄石市阳新县36个祠堂的整体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2-0112-06 收稿日期 2023-04-19摘 要 基于大量调研与实地考察,依托于鄂东南传统祠堂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以黄石市阳新县为考察对象,对36座传统祠堂的空间功能和结构进行整体研究。
在充分整理和研究素材的同时,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重新解读,将研究对象在建筑本体的基础上上升为文化现象,探寻祠堂建筑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影响因素,探讨集体记忆与社会共识的建立。
并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相结合,提炼其科学性与积极意义,对其传承与发展提出可行性的设想。
关键词 传统祠堂 空间功能演化 整体研究Abstract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investigations and field visits, and relying on the analysis and collation of relevant literature of traditional ancestral temples in southeast Hubei, taking Yangxin County of Huangshi City as 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we conduct an overall study on the spatial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36 traditional ancestral temples. While fully sorting out and studying the materials, we reinterpret them from differ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elevate the research object to a cultural phenomenon on the basis of the architectural ontology, then we explore the internal motiva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cestral hall architecture, and discus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ective memory and social consensus. Combined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we refine its scientific and positive significance, and put forward the feasibility of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Keywords Traditional ancestral hall, Spatial function evolution, Holistic research董 黎 | Dong Li张海富 | Zhang Haifu鄂东南传统祠堂空间功能演化研究——基于黄石市阳新县36个祠堂的整体分析Spatial Function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Ancestral Temples in Southeast Hubei: Based on the Holistic Analysis of 36 Ancestral Temples in Yangxin County , Huangshi City“祠堂”这一名词概念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楚辞章句》①中出现“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等带有祠堂一词的语句。
【大沥记忆】想静静?何不到黄岐白沙太子庙走一趟
【大沥记忆】想静静?何不到黄岐白沙太子庙走一趟“不要管我,我想静静。
”这是一句都市人打趣的常用语。
活在喧闹忙碌的都市中,你是否也曾真心感叹此番话语?汲汲忙忙之时,可曾想过到黄岐白沙太子庙一游?在美丽静谧的白沙村,在意蕴悠长的杏花桥旁,有这样三处古迹:气势磅礴的陈氏大宗祠,一袭古意的三堂书院,以及最为神秘低调的太子庙。
在信仰凡多的广东地区,只要看看那些遍布在街道路口,商铺廊下,民居案头的神像和香烛,就能知道,广东人的信仰信得日常,真诚,不马虎,丰富多彩,各有所好,唯独一点——每座神“请”进来都带着特别的涵义和仪式,那不知,这太子庙里供奉的哪吒像,背后又尘封着什么样的历史典故呢?太子庙的地址其实并不难找,可寻访它的过程或许会一波三折。
这座古建筑跻身于周围的民居之中,要不是门楣高悬的三个古体字“太子庙“和扑面而来的香火气,真的很难分辨出这是一座神庙。
太子庙的门面也是颇为朴素,赤红色铁环大门,青色瓦檐,浓重的蓝色题字和敦实大块的灰砖,廊前两级的石阶在紧邻着河涌砌出的石堤上拔地而起。
门廊的两边新钉上了两幅木板鎏金的楹联:“何者是前身,漫向太虚寻故我。
吾神原直道,敢生多事惑斯民。
”这副楹联与澳门大三巴牌坊后面的哪吒庙上的那副如出一辙,颇有道出亘古以来,人们对于自身存在的迷茫和探索,却又冥冥之中顺应天理自然的沧桑之感。
走进太子庙,迎面是一个小天井,天井地面有个类似荷池的方井,两旁各是一排绿植。
抬脚拾阶而进便进了厅,进深很小,刚好摆得下“太子哪吒“的神像神龛而已。
神像面前地上有一个类似于石臼的香炉,里面燃着香火。
神龛上面落了一层厚厚的辉,但是供果一点也不含糊,全是岭南时令佳果。
三太子的神像俏皮可爱,是一个彩色泥塑,手持神器的孩童形象,端坐于神台之上,神态活泼,透着灵劲,给人一种又英武又亲民的感觉。
三太子哪吒的人物形象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从大闹东海到助周伐纣,从莲花为躯到三头六臂,再加上许多影视作品的塑造,这位在民间流传甚广的神将,其驰名程度甚至可以与孙悟空匹敌,在中国也有许多纪念他的神坛。
大槐树移民家谱八
大槐树移民家谱八1.(河南)巩义白沙崔氏祠堂一、概况。
崔氏祠堂位于巩义市孝义镇白沙村北部,坐北向南,祠堂后面紧靠东西向的开洛高速公路,两侧为居民住宅,前面为广场。
据崔氏族人传说,祠堂始建于明朝。
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扩建,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和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曾两次重新修葺,2000年初,进行了第三次修葺。
祠堂由戏楼、厅楼式大门、拜殿、过厅、正殿、配殿、偏殿、库房、厨房等十八座殿堂式建筑组成。
经测定,占地面积3398平方米。
距祠堂东300多米处有东观堂,为卷棚硬山式建筑,前有门楼,为一方形院落。
据传西部原有西观堂,现均已不存。
祠堂现存最早的建筑物为距前大门17米的戏楼,据脊木记载,戏楼建于清咸丰二年岁次壬子二日上浣之日。
由于年久失修,多有塌陷损毁,拟按原样重建。
此戏楼为砖砌五脊两坡硬山式建筑,共三间,房顶铺设灰色筒瓦,房顶两侧为挑檐,脊上原有雕兽、鸱吻,已残失。
戏楼前有廊,前台设四石柱,镌刻对联两副:“乃武乃文把往事何妨再叙,演忠演孝劝世人莫作闲看。
咸丰壬子新正上元之吉。
”“刻羽引商此中隐寓春秋意,知来观往局外须深劝戒心。
”廊上设单体斗拱4个,后壁两侧各有圆券砌砖龛一个,戏台后部原有屏风,供演员化装用。
祠堂总体为两进院落,进入两厢有耳房的厅楼式大门即拜殿,祠堂后部西侧有偏殿一座,经过厅即为后院,迎门为后殿即正殿。
正殿为起脊双坡硬山式建筑,分三间,屋顶为木结构,据脊木记载,重修于中华民国三十四年阴历九月。
墙壁为青砖垒砌至顶,前墙用砖砌约1米高的砖台,镶嵌石刻八仙图像,正门有两明柱两暗柱,明柱下有石刻狮驮莲花柱础,雕刻相当精细典雅。
檐下有单体斗拱4组,以下设方格形菱子窗(施红漆),中间砖砌台基高约1米,门前设五级台阶。
正殿屋脊上砖刻缠枝菊花,有鸱吻、神兽11个。
殿后墙上方镶嵌“崔氏祠堂”石匾,殿内置精工木雕暖阁,安放崔氏始祖崔思义牌位碑,暖阁正上方悬挂木匾,题“见闻”,匾长1.95米,宽0.95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说白沙——祠堂篇沧海桑田千秋代花开花落家祠堂白沙去广州,仅有一江之隔,七八分钟的水路,优越的地理位置加速了白沙的经济发展。
走进白沙,随处可见节节拔高的楼盘、拥挤热闹的广告牌、车水马龙的商业街,若不是那青砖老建筑、若不是那镌刻祠堂之上的文字印章,若没有翻开散落民间的零散史料,没有人会相信,这个充满了商业气息的岭南村落,已有800年的历史。
(配图:白沙比较繁华的夜景)由于年代久远,又经历了荒唐年代的“破四旧”,没有谁能说得清开村之初的故事,&&老先生在《五百年的历史之谜》中探究白沙开村年代及其族姓中,曾援引清同治十一年壬申《南海续志》卷廿五“杂录上”上的故事,推知白沙的开村年代大概是南宋理宗赵昀淳祐年间(淳祐元年辛丑至十二年壬子),即1241年至1252年间。
采访册上的记录是这样:麦义先锋庙,白沙西北约,乡人也。
宋咸淳间阵亡。
其袱逆流归有鸟巢焉!母出汲见之曰:此我儿物,启示剑在,鸟悲鸣去。
乡人创庙以祀。
剑今埋神庙下。
还有一个记录玄武北帝庙的故事,讲此庙与宋咸淳十年建。
(即1274年建)又是合村议事的乡约,奉麦大为村主,牌位奉祀后堂。
从两个故事得到一个比较确切的时间概念,麦义从军而任职至先锋(麦义极有可能参加了南宋末年张振孙、陆秀夫的抗元部队,直至阵亡),最后阵亡与咸淳间(1265-1274)应当与二十至三十岁之间年龄;如果麦义在白沙(时称蓝溪)出生或者幼年随兄麦大奉母到蓝溪开村,由此上溯二十至三十年,据《辞海·中国历史纪年表》,可推知开村时间在1241年至1252年。
(配图:关于族谱、乡志或者故事传说的书册、简笔画)乡中耆老相传,麦姓最先到达白沙,所占地理位置较佳。
现在白沙小学西面隔河大少彬的院子至大庙巷对面涌口,先时曾为卖姓所有,只是后世逐渐式微而致产权易主。
与麦姓同时的,据说还有温姓,上世纪三十年代仍有其后人居住兰花园附近,只是经历了日寇侵华的历史酷劫,其后人不知所踪。
接着是“南滘杜永思堂”先民,稍后到达的是西北“杜孔安堂”先民,据其族碑记载是难宋理宗赵昀景定四年癸亥(1263年)到达。
还有南桥陈、沈、冼,具体到达时间与西北杜孰先孰后不详。
“东头杜”在其后;苏姓到达的时间不详,其祖祠在杏花桥北岸凌恵屋东边,然后与东头杜三房厅祖祠紧邻,明末崇祯年间,其先苏巨源与佛山李待问(崇祯户部尚书)、里水陈君济同为南海三大富豪。
雄性则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其先祖熊乐天从增城新塘沙贝村迁来白沙。
此外,三丫濠靠东头还有周、何二姓,明万历廿三年大庙铁钟款证明,在此之前已居住于此,现尚有周姓后人在此地居住。
尽管姓氏不同、宗族大小不一,尽管各个宗族的发展各异,尽管日后宗族内部又有了小的分支,但各姓氏的先人们成为白沙最初的居民,形成了白沙最初的姓氏格局。
他们世世代代劳作在这里,日出而作;勤勤恳恳耕耘在这里,日落而息。
岭南多祠堂,白沙也不例外。
走进白沙,祠堂是绕不开的话题。
据村子的老人介绍,白沙各姓氏宗族都有自己的祠堂,大大小小共&&座,但历经历史的风雨飘摇,只有杜氏大宗祠、潘氏祠堂、陈氏祠堂、陈家祠堂幸存至今。
每一座祠堂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前世今生。
一、杜氏大宗祠杜氏大宗祠坐西向东,*耳山墙硬山顶,内为抬梁式木架构,原为三进,20世纪50年代第三进被拆,先保留头进、二进及回廊,面积约870平方米。
(配图:杜氏大宗祠正门全景)800年前的南宋末期,杜氏先祖盘天公一路颠簸一路困顿,虽然路阻且羁,虽然前途卜定,他们依旧满怀希望,从中原一路向南,经南雄珠玑巷,最后抵达浔峰洲东南角,落脚生根。
(配图:杜氏祠堂杜氏一支来源的碑记图)拥有盘天公这样赋予远见卓识的先祖是杜氏的幸运,他认定,这是一块极有前途的腹地,与广州一江之隔,作为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广州,经济异常发达,外贸商船的西岗码头就在对岸。
彼时的盘天公认为,落脚之地虽然常遭水淹,无田可耕,但正好养鸭,鸭在城中广有销路,只要勤奋劳动,读书明理,子孙后代就必有出头之日。
当然,日后的事实也的确证明,盘天公的想法和选择是正确的。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昔日的芦苇荡,今日的鱼米乡。
为了感谢先祖的恩德,经济大有改善的杜氏子孙,赤资白银八百六十余两,于乾隆17年(1752年)建造了新祠堂。
根据两块碑文记载,杜氏大宗祠有过三次搬迁,第一次在乾隆17年,从位于三丫濠的旧祠堂搬到新祠堂(地名烧灰基),第二次在乾隆59年,又搬回三丫濠旧址,碑文说年景不顺,听了风水佬胡言,不料搬后更糟,方知上当,于是12年后,又搬回烧灰基,时维嘉庆丙寅年(1807年)。
(配图:杜氏大宗祠迁建图)杜氏先人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祠堂名“孔安堂”,即有“得夫子训诲而得安”之意,今天看到的杜氏祠堂,当年是按照学堂规格建造的。
一走进杜氏祠堂,就有一种不同于其他祠堂灰暗、压抑的敞亮感,其实原因就在这里——祠堂要做学堂,瓦面要比一般祠堂高出一米。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杜氏宗祠开办孔安家族小学堂。
【黄岐街道志】(这之前呢?)祠堂大堂前天阶两旁的厢房,每房可坐学生五六十人。
祠堂的后楼,教书先生住在楼上,后楼上下还可以供五个班上课,祠堂辟有花园,天阶种有花木,恬然幽静的环境最适合学堂不过了。
那个时候,祠堂花园里还有一棵多人不能合抱的参天红棉树,这树上鸟儿叽叽喳喳,整日不得闲,看它们飞来飞去,一定也把孩子们之乎者也的童音带到了远方。
(配图:杜氏大宗祠天阶)就是在这里,杜氏的先辈们习得知识,明白事理,因为有这种对教育的重视,也就不难解释杜氏宗族里名人辈出的状况,从这里走出了南海县第一任县长杜国彪,走出了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杜棣芬,走出了联邦家私董事长杜泽桦,走出了……说起祠堂做学堂的事情,就不得不提抗日战争时期白沙小学“迁址”孔安堂的故事。
1942年,日本人攻入白沙,看好白沙小学并将其抢占作兵营,学校只得搬回祠堂。
村子的宁静被侵略者打破,求知问道的脚步却不会因此而停下。
走,上学去!变了的只是上课的地点,变了的只是上学的路线。
杜棣芬老人对此事印象深刻,1945年他入小学的时候,刚好赶上祠堂做学校的末班车。
那一天,突然全校集中,老师宣布“中国胜利,日本投降!”那颤抖的声音里充满了激动,那一天,还是小孩子的他当然不会有太多的感慨,然而这一天,足以令白沙所有人铭记一生。
(配图:抗日战争期间做学堂的老照片)这祠堂听久了夫子的教诲,听惯了孩子们的嬉闹欢笑,一朝不再是学堂,想必心里多少是有些空落落的。
可是,这空落又被巨大的喜悦、强烈的自豪感淹没,胜利了,胜利了,我们胜利了!当时光匆匆走过,每当忆起这一天,应当都是清晰如昨的吧。
这一次,学生又搬回白沙小学,上一次,充满屈辱与愤恨,这一次,洋溢骄傲与自豪。
在杜氏大宗祠的功德簿上,除了辟作学堂,还有一笔是不能忘却的,时间回到1938年,9月。
彼时日寇侵华、广州沦陷,澳口、南岸等乡民近300人逃难至西郊牛牯沙(大坦尾),但当时的生活环境不允许,流离失所的乡民们陷入生存的困境,正是在这生死关头,杜氏大宗祠以最大的热情接纳了苦难的同胞,让他们在祠堂的后楼安定下来,为他们解决了食宿问题,一直到情况比较稳定了,杜氏大宗祠才送客回乡。
患难见真情,因此大家就立下“乡亲”不解之缘,受到杜氏大宗祠的恩荫的人们,大恩不言谢,愿以容日图报。
日子就这样了过了许多年,乡民之间友好往来,和谐融洽。
尔后,澳口、南岸等乡民乘改革开放的春风逐步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
1986年,农历五月初十,正值白沙锦龙盛会之日,澳口、南乡的村民以龙舟、醒狮簇拥前来拜访,共度盛会,寄托真情,他们的亲人曾经受恩于白沙,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救命之恩!无论是在五月初十锦龙盛会还是老龄康乐园成立等节日或者活动里,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直到今天,这种联谊活动,依旧如火如荼。
友好村之间礼尚往来、聊表乡亲之意,可见一斑。
时间进入建国后,祠堂也跟着从旧社会来到了新时代。
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祠堂也被赋予新的功能。
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新的功能之一,竟是拆祠堂取木材。
在今天看来,这疯狂地举动无异于杀鸡取卵,可是在当时,什么都阻挡这个时代拥抱新生活的热情?当时的&&水库建设需要水闸,杜氏祠堂上好的木材当然成为不二之选,祠堂的第三进就这样消失。
白沙的沈氏祠堂、冼氏祠堂、苏氏祠堂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拆。
被拆的那天应该有很多后人在现场吧,当时的祠堂已经收归国有,纵使族人有着千万个不愿意,也只能眼睁睁看着祠堂一点点倒塌,倒塌,就在自己的面前。
1958年,大炼钢铁,那棵几人仍不能合抱的大木棉树也摆脱不了厄运,和村子里的好多大树一样,化作钢炉外的熊熊烈火。
除了第三进祠堂,剩下的两进就做了藤业部。
白沙是有名的藤乡,这里家家做藤,上至八十老翁老妪,下至乳臭未干毛头小仔,人人会编藤。
自从开始编藤,祠堂里日日荡漾着的,不再是香花缭绕,而是藤蔓的香气。
吃过早饭,到祠堂上工,成为多数家庭的生活常态,这样的生活倒也过得有滋有味,毕竟这是一种和平安逸的生活,在编制藤蔓的同时,编制的也是一种幸福美好的生活。
在这里,祖先们看到自己的后人们依靠自己的勤奋劳动赚得生活的资本,也会为他们感到高兴。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五六岁的小孩子也要到祠堂上工,赚得微薄的一点工钱。
揪花、揪席边是孩子们的工作,他们软绵绵的小手做不了什么大的工作,就是这样的细致的小活对孩子也是一种考验,可是,这就是生活,尽管考验,也全当苦中作乐,有了孩子们的做小帮手,家里还会多出一点收入,就是揪花这样的小工作,做完一张藤席,他们可以得到5毛钱。
(配图:祠堂做藤业部的老照片)尽管此时祠堂的功能有些错位,但也幸好是因着这错位,才在文革中得以保存。
此时的潘氏祠堂做了公社的饭堂,陈氏祠堂做了藤长的办公室,也因此在这场浩劫中得以幸存。
但是,祠堂的本来模样却在这个年代遭遇了最彻底的破坏,所有祠堂的牌匾都被拆被砸,祠堂里,那些精雕细琢的东西全都被石灰抹住,直到祠堂回归各个宗族,它们才重见天日。
这种抹石灰的痕迹,在白沙随处可见,最显眼的一处在三堂书院的门前,抬头看,有一个灰色的五角星的模样,据村民介绍,这个五星,但是是被抹红的,红星闪耀,充斥了无尽的象征意义。
今天,当我们走进杜氏祠堂,重新审视这个宗族圣地,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并不是祖先的牌位,而是天阶里蓬勃的生命力——枝繁叶茂。
天阶里,弥漫着桂花的香气,充满了生活的味道,两株大的石榴树果实累累,饱满的果子咧嘴向阳,挂满枝头。
在岭南文化里,石榴代表着多子多福,在祠堂里栽种石榴树,可谓意味深长。
(配图:天阶里的石榴树)杜氏的后人们,的确没有让他们的先人失望,环顾祠堂,就会发现,杜氏子孙,追求的不仅仅是多子多福,更多的是社会贡献,是功成名就之后,对故土的回馈。
哪怕只是一介草民,也愿意发出自己的一点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