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字经)三字经里的故事解析
完整三字经全文解释(图文)
![完整三字经全文解释(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8492c34ead02de80d4d840f3.png)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仁、义、礼、智、信五种恒常不变的法则,则 是要做人做事的标准,不可以紊乱、轻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亲近自然, 认识自然,对孩子的成长有积 极意义。
• • • • • •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shan xiu xiu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臭味 是五种基本的味道,也是我们的鼻子所能 嗅得出的气味。
三纲五常十义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十义: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
• • • • • •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 首孝弟,
• 次见闻。
一个人首先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其次要学习看到和听到的各种知识
• 知某数,
• 识某文。 • 一而十, • 十而百。 • 百而千 ,
要了解基本的算术
要认识文字,研读文章。 从一开始,一到十是最基本的数字 接着还有十到百 百到千
• 千而万 。
千到万,一直变化下去,没有止尽的
时候。
明句读 至四书 记善言 说仁义 庸不易 至平治 始可读 当讲求 三易详 书之奥 存治体 礼乐备 当讽咏 别善恶 有谷梁 记其事 及老庄
• 介绍中国古代的 重要典籍和儿童 读书的程序,这 部份列举的书籍 有四书、六经、 三易、四诗、三 传、五子,基本 包括了儒家的典 籍和部份先秦诸 子的著作。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详解:曰南北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详解:曰南北](https://img.taocdn.com/s3/m/664c85299b6648d7c1c746ef.png)
三字经详解: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东南西北是人类臆设的方向坐标,其实茫茫太空之中哪里有方向呢?连地球都是圆的,《庄子》一书中就提到“南方有穷而无穷”的辩题。
南方看似有头,你走走看,保证转一圈又走回来了,因为地球是圆的。
四方是假设的,但中是真的。
何为中?你站立的这一点就是中,有了这个中,东西南北就有了。
中国文化讲究“面南背北,左东右西”,中心一确定,四方的概念就出来的;中心一移动,方位也就随着移动了。
如果以地球为中,就要以北极星来定位,但地球在上一个冰河时期曾经受慧星的引力作用翻了个倒毛筋斗,南变了北,北变了南。
地质学家一直就怀疑岩层中的反方向磁力线痕迹到底是怎么回事。
南方丙丁巳午火,应四月、五月,居离宫。
西方庚辛申酉金,应七月、八月,居兑宫。
北方壬癸亥子水,应十月、十一月,居坎宫。
中央戊己辰戌丑未土,应三、六、九、十二月,居中宫。
实际上,中指的是整体的平衡点,并非是平均的度量衡单位。
一根粗细不一的棍子,其平衡点绝对在靠近粗的一头,这一点就是中。
社会学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就不是中,也永远不可能有中。
《尚书》里面有四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讲的就是教育的中心、为政的中心、也是中国文化的中心。
允是诚信、公平,把握住这两点不动摇、不放弃就是持中,就能天下太平。
水平则不流,物平则不动,不动就正、就定了。
在世界范围,中国属土,居全球之中。
历史证明了这一点,那就是中国的问题不解决,全世界就不得安宁。
中国强大一点四方都害怕,中国的产品一来,谁也招架不住,这就是中位的力量。
在中国领土内,嵩山为中岳是中国之中,嵩山之中在少林,少林之中在大雄宝殿释迦摩尼佛的莲花宝座之下,达摩老祖所以要在嵩山面壁九年绝不是偶然的。
帝都北京的中心在紫禁城,紫禁城的中心在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在皇帝的蟠龙宝座之下,从这一点放射出去,北京四城呈对称格局:四正四隅方位有庙堂八座,东西南北有四坛(天地日月)再加上社稷坛,一共是五坛八庙,这是明成祖时代,姚广孝按《易经》之理设计的北京城。
最新(三字经)国学经典《三字经》注释
![最新(三字经)国学经典《三字经》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11888ff3a1c7aa00b42acb31.png)
国学经典《三字经》注释《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注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注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注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注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注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注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部分易解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部分易解](https://img.taocdn.com/s3/m/0b184a22b84ae45c3b358c58.png)
三字经部分易解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易解:清世祖自称接受天命,入主中原平定各地的流寇作乱,使天下恢复安定。
清世祖是满清王朝的第一位皇帝,后来传位给康熙,雍正历经乾隆、嘉庆,一百多年间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安定富裕,都是由于政治清明,治理的绩效良好所致,外族统治能够文武并重,实在值得赞赏。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易解:到了道光咸丰年间,国势逐渐衰弱,内忧外患纷纷而起,内乱是太平天国的兴起,外患则是英法两国为了通商问题,时常来骚扰侵犯,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掌权,政治伦理荡然,加上无能又专断,宠信宦官且听信小人谗言,朝政大乱,种下清朝沦亡的祸因。
(英商在福建、广东沿海省份贩卖鸦片,引诱中国人吸毒,因为林则徐的禁烟,终于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同治光绪皇帝之后,更由于列强入侵,清廷无能,屡战屡败,频频割地赔款,传到第九位皇帝宣统,国势更是积弱不堪,国父孙中山先生,为救亡图存起来革命,领导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推�迓�清建立民国。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易解:国父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废除君主制度,建立东南亚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制订五权宪法,建立中华民国。
古往今来所发生的历史,上自三皇五帝下至清朝共有廿五个朝代全在这里。
从各朝代的治乱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兴衰的原因,我们应当记取历史的教训,才不会重蹈覆辙。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易解:史书虽然繁多,研读时仍需依照次第,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首先要读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第四,这四种书号称‘四史’内容最为精要允当,同时还要寻求其他的经书来证实,并参考资治通鉴以了解历史的全貌,避免以偏盖全。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易解:研读历史的人,必须要考察记载历史事实的资料,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十分证据,说十分话。
如此才能真正通晓古往今来的历史,就如同亲眼目睹一样。
(三字经)三字经全文译文及故事
![(三字经)三字经全文译文及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209ae2f59eef8c75fbfb39b.png)
(本文档仅供参考用途,所载资料皆来自整理,欢迎大家分享交流)
三字经全文译文及故事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自性都是圆满的(此处“善”非善恶之善,是指刚出生的婴儿平等对待一切万物没有分别,像水一样纯净。
每一个婴儿,父母的教导及生长的环境不同,教养、习惯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也就不一样了。
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写什么,他就呈现什么。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善与恶及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如果懒惰不教育,那么就会偏离圆满的本性。
教育最好的方法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这样才可以学有所成。
否则样样通,样样不精。
并且养成浮躁的习气。
)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1。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全文解释完整版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全文解释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efece3b8e9951e79b8927df.png)
三字经全文解释完整版1、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三字经: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12、三字经:一而十,十而百。
三字经(带解释版)
![三字经(带解释版)](https://img.taocdn.com/s3/m/c9dba9c248d7c1c709a14566.png)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2、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以前战国的时候,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好的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菁菁博客注:这是对“五子登科”故事的概括]3、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4、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5、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6、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新三字经解释
![新三字经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1c8716c25c52cc58bd6bebe.png)
《新三字经》注释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若不教行乃偏教之道德为先【玉璞】玉璞,就是“璞玉”。
指含有玉的石头,也指未经加工雕琢的玉。
【性与情】性,指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的心理特征。
如英勇、刚强、胆怯、软弱等。
情,指情感,是人们的喜、怒、哀、乐等的心理表现。
人的性格和情感都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来培养、塑造的。
昔贤母善教子孟断机岳刺字养不教亲之过教不学儿之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孟断机】孟轲是战国时期邹国人。
他幼年丧父,家贫如洗,全靠母亲织布维持生计。
孟母很贤惠,也很善于教育、诱导孩子。
她为了选择一个对儿子成长有益的环境,曾三次搬家。
相传孟轲开始读书时比较贪玩,不肯用功,孟母很难过。
有一次,孟母正在织布,听见孟轲才读了一会儿书又不读了,就把他叫到跟前,当面把没织完的布割断了,说:“儿啊,你这样不专心读书,就像我把没织完的布割断了一样,是永远也不能成功的啊!”慈母的话给了孟轲很大的震动,从此他发奋学习,后来终于成为大思想家。
世称孟子。
【岳刺字】岳飞是南宋时的抗金名将。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小时候要上山砍柴,帮家里干活。
由于没钱上学,全靠母亲教会识字。
他读书用功,从小就立下远大志向。
长大后又随同乡人学得一身好武艺,且熟读了很多兵书。
金兵入侵时,岳飞应征入伍,决心抗敌救国。
出发前,岳母为了坚定儿子抗敌救国的决心,在岳飞背上用针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并教导说:“不要挂念家里,要永远为国效忠,誓杀金兵!”岳飞牢记母亲的教诲,英勇奋战,杀得金兵闻风丧胆,立下累累战功,成了名扬千古的抗金英雄。
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能让梨小孔融【小黄香】黄香是汉代江夏(今湖北省安陆县)一位以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
他九岁时不幸丧母。
小小年纪的他便懂得孝敬父亲。
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
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驱走寒气,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
(完整版)《三字经》的原文及注释解析
![(完整版)《三字经》的原文及注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3e40e82f12d2af90242e6a2.png)
《三字经》的原文及注释解析《三字经》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三字经)《三字经》里故事
![(三字经)《三字经》里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937c1140242a8956aece40d.png)
《三字经》里的故事【黄香温席】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辛。
9 岁时,母亲就逝世了。
黄香特别伤心。
他本就特别孝顺父亲母亲,在母亲患病期间,小黄香向来不离左右,捍卫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逝世后,他对父亲更为关怀、照料,尽量让父亲少费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严寒。
那时,田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施,的确很难入眠。
一天,黄香夜晚念书时,感觉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冷冰冷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必定很冷,他老人家白日干了一天的活,夜晚还不可以好好地睡觉。
小黄香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静静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今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暖和了冰冷的被窝今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顺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黄香温席的9 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顺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
他长大今后,人们说,能孝顺父亲母亲的人,也必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
事情正是这样,黄香今后做了地方官,果真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好多好事,他孝顺父亲母亲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孔子相师】有一天,七岁的项孔子心想,这儿童聪慧,我倒要考考他,便问: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 ?什么门没有门闩 ?什么车没有轮子 ?什么牛不生犊儿 ?什么马不产驹儿 ?什么刀没有环 ?什么火没有烟 ?什么男人没有老婆?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短?什么天长?什么树没有枝儿?什么城里没有官儿 ?什么人出名没有字儿 ?孔子听完,暗暗惊讶项孔子回答:鹅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们的脚是方的 ;雁鹤擅长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 ;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树心坚固。
孔子知道项【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慧勤学,才情矫捷,巧舌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好多诗赋,而且懂得礼仪,父亲母亲亲特别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第一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龄小,应当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三字经中的小故事
![三字经中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e13d198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93.png)
三字经中的小故事孔子有一次和弟子们一起在山上游玩,突然天空中飘起了大雪。
孔子对弟子们说,“我们快回去吧,不然会被大雪困住。
”弟子们听了孔子的话,急忙跟着孔子往山下走去。
可是山路越走越滑,有的弟子摔倒了,有的弟子滑到了悬崖边。
孔子见状,立刻停下来对弟子们说,“大家不要慌,我们先找一块平地停下来,然后慢慢地往下走。
”弟子们听了孔子的话,按照他的指示找到了一块平地,停下来休息了一会儿,然后慢慢地往下走。
最终,他们平安地回到了山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冷静应对,不要慌张。
只有保持冷静,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且,要有耐心,不能急躁。
只有耐心地一步一步地去解决问题,才能最终克服困难。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叫做张三的小孩。
张三是一个非常好奇的孩子,他对很多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
有一天,他看到了一个很大的石头,他想知道这个石头是怎么样的,于是他就去打量这块石头。
可是,他发现这块石头太大了,他无法用自己的力量去移动它。
于是,他就去找他的爸爸帮忙。
他的爸爸看到他的好奇心,就帮他把石头移开了。
张三看到了石头下面有一只蚂蚁,他非常惊讶,他觉得这只蚂蚁一定是很勇敢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好奇心,但是也要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
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要学会寻求帮助。
而且,要学会赞赏别人的勇敢和努力,不要轻视别人的努力。
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叫做李四的小孩。
李四是一个非常懒惰的孩子,他总是不愿意做任何事情,只想着玩。
有一天,他的爸爸让他去帮忙种地,他不愿意去。
他的爸爸就告诉他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农夫,他每天都很勤劳地去种地,最终他收获了很多庄稼,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李四听了这个故事,就开始努力地去种地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庄稼也长得很好,他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勤劳努力,不要懒惰。
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收获幸福。
懒惰只会让自己失去机会,错过成功的可能。
通过这三个小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道理。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温舒抄书故事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温舒抄书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1c8ec54011ca300a7c39032.png)
三字经:温舒抄书故事原文: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启示〗路温舒和公孙弘这两个古人,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想办法把书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学习,我们今天能有印制精美的书本,学习条件和环境如此优越,更应该刻苦读书。
【译文】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
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
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温舒抄书】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
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
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路温舒和公孙弘这两个古人,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想办法把书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学习,我们今天能有印制精美的书本,学习条件和环境如此优越,更应该刻苦读书。
路温舒抄书扩写:汉朝有个叫路温舒的人,从小聪明好学。
可是家里很穷,只好小小年纪就出来放牛割草,帮助大人干活。
有一天,路温舒去割草,不知不觉来到了学堂,看见那些和自己一样大的孩子,坐在教室里学习,羡慕得不得了。
回到家,他对爸爸说:“我要去上学。
”这下,可难倒了他的爸爸,家里穷得连肚子都填不饱,哪来钱供孩子上学?于是,父亲就说:“上学有什么用?我们家三天两头没米下锅,没那闲钱!”可路温舒不死心,又说:“读了书,有了文化,长大了成为有出息的人,您就不会再饿肚子了。
”父亲一听这话挺有道理,就只好说:“既然你这么热爱学习,让我再想想办法吧!”他父亲左思右想,彻夜未眠,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问自己干活的东家孩子借书。
就这样,路温舒一边割草放牛,一边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可是他又遇到了一个难题:书是别人借的,还没看完,就要还了,怎么办?每次还书拖拖拉拉,人家都不愿意借了,还讥笑他:你一穷孩子,读什么书?可他却固执地说:“不行,我长大了一定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一次,他来到河边放牛,突然发现沼泽地里长着一种蒲草,叶子很宽,就像一张厚实的纸,他灵机一动,嗨!皇天不负有心人,这不是现成的纸吗?于是,他采了许许多多蒲草,编成一张张席子,然后把借来的书抄在席子上,那一本本书就可以慢慢地精心研读啦。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详解:昔孟母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详解:昔孟母](https://img.taocdn.com/s3/m/ae903bc76529647d272852ec.png)
三字经详解: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抒。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抒。
孟子名柯,字子舆,小的时候家里面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计,一直没有音讯,家里全靠母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
孟子家住今天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庄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
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
孟母非常担忧,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么得了呢?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个环境。
孟家迁到了庙户营(今天山东邹县县城西北),这里是个大镇甸,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
但这里十天赶两个集场,喧闹异常。
孟子倒是兴高采烈,看了回来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就是用木头作刀子比比划划地学杀猪。
孟母觉得不对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因利渠畔(今邹县县城南关)隔壁是个学堂,周围都是读书人。
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读书演礼,孟母这才放下心来,这就是孟母三迁的“三迁”是多次迁居,这里的“三”是形容词,有多次的意思。
类似的例子还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说禹王多次经过家门口都没有进去。
孟子十分聪明,上学以后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慢慢就觉得学堂的课实在没有意思。
有一次,孟子一连三天没有上学,早上出门说去上学,下午还准时回家,孟母以为他是放学了。
三天不去学堂老师不放心,派人到家里探问,看孟子是不是病了,这下子孟母才知道儿子逃学了。
下午孟子又回来了,母亲问他到哪去了?孟子回答说上学去了。
孟母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齐着机杼给剪断了。
这一下孟子害怕了,因为他们维持家计的唯一来源就是母亲织的布。
孟母让他将断了的线头全部接上,几百根经线全剪断了,哪里还接得上。
孟母于是将道理讲出来说:读书与织布一样不能截断,截断了就接续不上了。
即使能接续上,但织出的布满是疙瘩,还有人要买吗?你贪玩逃学,荒废时光,怎么能学到安邦定国的本领呢?千万不要走你远祖孟僖子的老路,给祖宗丢脸、抹黑。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分段赏析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分段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e2910db90d6c85ed3ac635.png)
《三字经》分段赏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注释】人:泛指众人。
初:初生,刚出生的时候。
性:性情,本性。
本:根本,原来。
相近:相去不远。
习:后天的习惯。
远:相差太远。
“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的话。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注释】苟:如果、假如。
乃:于是。
迁:变化。
道:方法、道理。
贵:注重、重视。
以:在于。
专:专心致志。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注释】昔:从前。
孟母:孟子的母亲。
孟子姓孟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邹国人。
相传孟子早年丧父,其母为引导儿子学习,曾三次迁徙居处,最后在一所学校旁定居下来。
择:选择。
邻:邻居。
处:相处、居处。
子:即孟子。
机:指织布机。
【故事】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没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三字经里的故事解析
![三字经里的故事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34d880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9e.png)
三字经里的故事解析三字经里的故事解析夕孟母,则伶楚。
子不学,断机楚。
斗宴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惧扬。
这是一个小故事。
里面说了一位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学到知识,每天都在很努力的编织东西来挣钱让孩子读书。
但是,有一天,孩子说不再读书,母亲听了,马上把编织机拿剪刀把绳子都剪断了,说孩子不学习,自己那么辛苦也没用。
孩子没有办法,只好继续学习。
后来,母亲听邻居说:在宴斗山上有一位隐居的老学者。
他才华出众,教孩子很有一套。
曾经教了五个孩子,到最后个个都成了朝廷命官。
只要把孩子送到去老学者那里教,将来必成大器。
有时母亲把孩子送到了老学者那里,孩子真的一天天聪明起来,母亲再也不用担心孩子的学习了。
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燕山,名钧,北京幽州人。
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
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
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
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
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
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侃、尔、僖。
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
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
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以上举的两个例子说明,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于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恒。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即三国时期东吴人。
三字经里的故事
![三字经里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17a2dca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e2.png)
三字经里的故事在《三字经》中,有许多寓言故事,这些故事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着深刻的道理。
其中的故事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富有启发性,让人们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洗礼。
故事一,望洋兴叹。
“望洋兴叹”这个成语源自《三字经》中的一则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李白”的人,他生活在一个小岛上,每天望着大海发呆,因为他从未见过大海的辽阔和壮观。
他常常感叹,“大海啊,大海,你是如此的宽广,我却只能在岛上望你而已。
”后来,李白决定踏上征途,他想要亲自去见识一下大海的壮阔。
经过千辛万苦,他终于来到了大海边,看到了大海的壮丽景色,他心中充满了感慨和震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只是望着远方而不去实现,要有勇气和行动力,去亲身经历和探索未知的世界。
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奥妙和壮丽。
故事二,悔过自新。
《三字经》中还有一则关于悔过自新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张三”的人,他曾经犯下了罪过,做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情。
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悔过自新,努力弥补自己的过错。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改变,并得到了社会的原谅和认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过去犯下了多大的错误,只要能够悔过自新,努力改过自新,就一定能够得到别人的原谅和社会的认可。
悔过自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够做到。
故事三,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这个成语也源自《三字经》中的一则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王五”的人,他虽然家境贫寒,但心态却非常平和。
他知道知足常乐的道理,不去羡慕别人的富贵,而是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知足常乐,不要总是去比较自己和别人,要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
只有知足常乐,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通过《三字经》中的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智慧。
这些故事不仅给人以启发,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理智和成熟。
愿我们能够在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成为更好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里的故事解析
夕孟母,则伶楚。
子不学,断机楚。
斗宴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惧扬。
这是一个小
以上举的两个例子说明,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于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恒。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即三国时期东吴人。
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睡觉前用自己的身体给父母暖被窝,夏天睡觉前用一把小扇子给父母扇枕头。
他对父母能尽孝道,是为人子者的好榜样。
执是执持、不松手的意思,严持孝道,永不放弃,叫做“孝于亲,所当执”。
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将历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编辑了一本书,就是《二十四孝》,“黄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是行悌道的例子,孔融让梨是家喻户晓的故事。
孔融是孔老夫子第三十二世孙,鲁国人,生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时任北海太守。
孔融性情宽容好士,经常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焉”。
孔融四岁就知道长幼有序,吃梨的时候,自己年纪小就吃小的。
所谓“三岁看老”,四岁的孩子谦逊之礼如此,方知其后必有大成。
兄弟者手足也,《千字文》中也讲到“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兄弟之道是五伦中的一伦,为悌道。
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气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悌道属于五常中的“礼”德,其原则就是“兄友弟恭”。
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
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
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
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
昔仲尼,师项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
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
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
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
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
”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
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
小儿答道:“我叫项
孔子觉得项
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
项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
历史上确有孔子向项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中令是宋朝的中书令(宰相)赵普,这段话讲的是赵普半部《伦语》治天下的故事。
赵普与赵匡胤是小时候的同学兼朋友,他出身比较艰苦,少年时期没有好好读过书,
以后跟随赵匡胤打天下。
宋朝开国后,赵普历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两朝的宰相,自称半部《论语》帮助赵匡胤打天下,另外半部《论语》帮助赵匡义治理天下。
赵普白天忙于处理国家政务夜晚则读《鲁论》,所谓“鲁论”就是鲁国通行的《论语》二十篇。
据说每当遇到重大问题,赵普总是说:“明天再做决策。
”晚上回家以后,他从箱子里面拿出一本书仔细地读,第二天准能够提出一个很高明的见解。
时间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觉得赵普家里一定藏有什么秘籍宝典,于是买通他的家人打探这个秘密。
有一天,家人趁他不在家把书拿出来一看,原来是《论
语》。
可是谁也不相信,怎么可能是人人皆知的《论语》呢?
赵匡胤得知此事,亲自到他家来探问,赵普就把那本《鲁论》拿了出来。
赵匡胤说:“此为朕幼年所习,如今卿家还在读吗”?赵普回答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尽在其中”。
宋太宗继位以后仍然想用赵普为宰相,有人说赵普的坏话,说他只能读《论语》。
太宗如实以告,赵普说:“臣实不知书,只能读《论语》。
我辅助太祖定天下只用了半部《论语》,尚有半部可以辅助陛下致太平”。
故此“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句美谈。
彼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西汉时候有个人叫路温舒,字长君,山西
路温舒放羊时经常路过一片池塘,他注意到池塘边上长的蒲草很茂盛,就背回家一大捆,截成与竹简一样尺寸,并将其编联在一起,然后借来《尚书》工工整整地抄到上面。
有了蒲编书,他就一边放羊一边读书。
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西汉著名的法律专家。
“削竹简”的是西汉的公孙弘。
他出身贫贱,二十多岁时曾经当过县监狱的小官,后因过错被免了职。
公孙弘本来就不甘心平庸,因为家境贫寒只好替别人放猪。
他五十多岁的时候,经常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简,把借来的《春秋》和各家的注解,抄在竹简上面。
汉武帝时期,公孙弘官至左内史、丞相,封为平津侯。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
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
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
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
《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
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
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孙敬凭借其独特的“头悬梁”的苦读精神,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晋时知名的大儒。
后人对孙敬的苦读精神极为敬仰,并将此与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的故事并谈,用以教育孩童。
战国时候的洛阳人苏秦,游说秦惠王,上书十次而游说不成。
黑貂皮衣穿破了,百斤黄金用光了,回到家里“妻不下饪,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家里人都不理睬他。
苏秦下了狠心,日夜苦读姜太公的《阴符经》,研究其中的奇谋策略。
至更深夜半,头迷眼闭,但一想到自己所受的奇耻大辱,就拿一把锥子自刺其股,在大腿上扎一下,醒了以后再读。
如此苦读,一年以后出山,说服六国联合抗秦,完成了合纵大计,自己也腰挂六国相印,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
“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车浚,三国时期作过
东吴的会稽太守。
因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皓处死,此后车胤的家境就一贫如洗了。
车胤立志苦读,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
因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他就捉些萤火虫放在纱布缝制的袋子里面,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苦读。
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
唐朝杨弘贞、杨番、蒋防都著有《荧光照学赋》,均是谈车胤之事。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晋秘书监孙盛的曾孙、长沙太守孙放之孙。
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
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
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
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
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
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大地闪闪发光使他眼花
整个冬天,孙康都夜以继日地苦读,从没有中断过。
孙康
【本文档仅供学习,欢迎大家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