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
城市规划原理2.1——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PPT课件

2021
21
凹岸不稳定性分析
凸岸
凹岸
2021
22
涪
绵江公路对涪江 弯道的技术处理
绵江公路
2021
23
2021
24
地下水等深线 有害工业
盛行风向
地下水流向
生活居住区
改变的地 下水流向
城市水厂
因后建工业用水形成 的地下水漏斗中心
后建的用水量 较大的工业
城市用地分布与地下水流向关系
2021
25
3、气候条件 包括:太阳辐射、风象、温度、湿度、降水量等。 1)太阳辐射 日照标准 建筑间距 建筑朝向
– 在二类居住用地中增加“保障性住宅用地”(R20)小类
2021
55
• 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定义:行政、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 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
2021
51
城市用地分类中的英文字母含义
2021
52
居住用地
2021
53
• R居住用地调整说明
– 中小学用地划入“教育科研用地”(A3)。 – 将原来的四级标准调整为三级标准:
• “一类居住用地”(R1)是设施齐全、布局完 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包 括别墅区、独立式花园住宅、四合院等。
2021
42
菜地
林场
铁路 公路
机 场
污水处理场
港口
休疗 养地
山地 公墓
工 业 仓库 生 公园 活 居 住 市中心
河流
湖 泊
水 水源
地
农田
城市用地202的1 组成
菜 地
43
花纹图例
公别拉河
城市规划原理的土地性质

城市规划原理的土地性质
城市规划原理中土地的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地用途性质:包括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规划中需要合理确定不同用途的土地比例,以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和人们的生活需求。
2. 土地形态性质:包括土地的面积、形状、地形高差等特征,规划中需要考虑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布局,避免土地浪费和不均衡发展。
3. 土地位置性质:包括土地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接近自然资源等因素,规划中需要根据土地的位置特点确定不同功能区域的位置,以实现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发展。
4. 土地条件性质:包括土壤质量、水源、自然灾害风险等因素,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土地的条件特点,确定土地可利用性和开发潜力。
5. 土地产权性质:包括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流转权等,规划中需要根据土地的产权制度来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益的分配。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原理中土地的性质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土地的用途、形态、位置、条件和产权等因素,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最
大化。
城市规划原理之城市仓储用地规划

非金属建筑材料供应仓库、煤炭仓库、 100 未加工的二级无机原料临时储存仓库
蔬菜、水果储存库、600t以上批发冷藏 50 库、建筑与设备供应仓库、木材贸易和 箱桶装仓库
4
(二)仓库在城市中的布局 小城市宜设置独立的地区来布置各种性质仓库; 大中城市仓储区的分布应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1、国家储备仓库 2、转运仓库 3、供应仓库 4、收购仓库 5、易燃性仓库 6、危险品仓库
城市仓储用地规划
城市仓储用地(W),系指仓储企业的库房、 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分为三 个中类:
普通仓库用地(W1); 危险品仓库用地(W2); 堆场用地(W3);
1
一、城市仓库的分类 从城市卫生安全方面: 一般综合性仓库; 特种仓库。 从城市使用方面: 储备仓库; 转运仓二、城市仓储用地布置 (一)城市仓储用地选择原则
1、满足仓库用地的一般技术要求。 2、有利于交通运输。 3、有利建设、经营使用。 4、有足够的用地。 5、沿河布置仓库时,必须留出岸线 。 6、注意城市环境保护、防止污染。
3
仓储用地与居住街坊之间的卫生防护带宽度标准
仓库种类
宽度 (m)
全市性水泥供应仓库、可用废品仓库、 300 起灰尘的建筑材料露天仓库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基础来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以达到合理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目标。
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重点探讨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
一、土地利用1.城市土地利用概述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对城市范围内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方式。
它包括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交通用地等各种土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土地利用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分区是指根据城市的功能需求将城市划分为不同区域,并在每个区域内进行相应的土地利用。
例如,住宅区用于居住,商业区用于商业活动,工业区用于工业生产等。
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效益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3.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在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资源的破坏,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例如,合理划定城市绿地和生态保护区,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二、空间布局1.城市空间布局原则城市空间布局要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布局:按照城市功能需求,合理规划不同功能区域的空间布局。
(2)紧凑布局:减少城市占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优化布局:合理配置城市产业、商业、居住等功能区域的空间位置,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益。
2.城市中心与副中心城市中心是城市的核心区域,集中了城市的商业、文化、行政等核心功能。
副中心则是城市的次级核心区域,承担部分商务和行政功能。
合理规划城市中心和副中心的空间布局可以分散城市资源,减轻中心区的压力,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
3.城市扩张与城市收缩城市扩张与城市收缩是城市空间布局中的重要问题。
城市扩张是指城市向外发展,增加城市规模和土地利用。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规划城市规划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城市内部的用地、道路、建筑等进行合理布局和统筹安排,以达到提高城市功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
而土地利用和土地规划则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的概念与原则、土地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土地利用的概念与原则土地利用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选择、配置和利用的过程,其中包括确定土地的功能、类型以及空间分布,并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实现最佳的利用效果。
土地利用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合理利用原则: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 安全利用原则:考虑土地利用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土地利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3. 公平利用原则:坚持公平分配土地资源的原则,保障各类人群的合法用地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
二、土地规划的重要性土地规划是指对土地利用进行系统规划和管理,为城市发展提供空间指导和保障。
土地规划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城市的有序发展:通过科学的规划手段和方法,合理安排城市的用地布局和空间布局,促进城市的有序发展和空间扩展,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益。
2. 保护生态环境:合理的土地规划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污染,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3. 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土地规划可以为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当前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面临的挑战当前,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资源短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土地的高效利用和合理配置面临巨大压力。
2. 城市扩张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土地的大量开发,导致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需要在土地规划中寻找生态与城市发展的平衡点。
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含义

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含义土地规划用途分类是指对土地进行不同用途分类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土地用途进行分类,可以指导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土地规划用途分类主要根据土地的具体要求、特征和城市发展的需要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农业用地等。
下面将对不同的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其含义进行详细介绍。
1.居住(住宅)用地:居住用地是指用于人类居住和相关附属设施的土地,包括住宅区、住宅小区、住宅楼群等。
居住用地应满足人们居住的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如交通便利、绿化景观、公共设施等。
2.商业用地:商业用地是指用于商业、服务、商务办公等经济活动的土地,包括商业中心、商业街区、购物中心、写字楼等。
商业用地应具备良好的商业环境和交通便利条件,以满足消费者的购物、服务需求。
3.工业用地:工业用地是指用于工业企业、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工业活动的土地,包括工业园区、工业区、工业用地等。
工业用地应具备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基础设施,如交通便利、电力供应、排放治理等。
4.公共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是指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图书馆、体育场等的土地。
公共设施用地的规划应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以满足其文化、教育、医疗和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5.农业用地:农业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种植养殖等农业相关活动的土地,包括农田、果园、农舍等。
农业用地的规划应充分考虑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水源供应等因素,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以上是常见的土地规划用途分类,每种用途都有其特点、要求和作用。
合理的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可以促进城市的有序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总之,土地规划用途分类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土地用途进行分类,可以指导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不同的土地用途分类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要求,合理的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可以促进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城市用地及其规划布局

城市用地及其规划布局1. 简介城市用地及其规划布局是城市规划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涉及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
城市用地及其规划布局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2. 城市用地分类根据城市功能和利用方式的不同,城市用地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居住用地:用于建设住宅和住宅配套设施的土地,是城市中人们居住的主要地区。
•商业用地:用于建设商业建筑和商业设施的土地,包括购物中心、超市、餐饮店等。
•工业用地:用于建设工厂、仓库和其他工业设施的土地,是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业用地:用于进行农业生产和农田保护的土地,保障城市的食品安全和农民的生计。
•公共设施用地:用于建设公共设施的土地,包括学校、医院、公园、体育场等。
3. 城市用地规划原则城市用地规划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3.1 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用地规划布局应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倡导绿色低碳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
3.2 经济效益原则城市用地规划布局应注重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合理配置城市资源,推动城市产业的发展。
通过优化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
3.3 社会公平原则城市用地规划布局应强调社会公平,均衡城市各区域的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的分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缩小城市内部发展差距。
3.4 文化保护原则城市用地规划布局应注重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
通过合理规划文化用地和保护区域,保护城市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4. 城市用地规划布局的方法城市用地规划布局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4.1 集约化用地布局集约化用地布局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提高城市用地的利用率,实现用地的紧凑和集约。
这种布局方式可以减少土地的消耗,降低城市用地的开发压力,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
城市规划法中的土地用途划分

城市规划法中的土地用途划分城市规划是一项涉及城市发展的综合性工作,而土地用途划分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城市规划法作为一项法律法规,对城市的土地用途划分起到了规范的作用。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法中的土地用途划分的原则、分类以及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进行探讨。
首先,城市规划法中土地用途划分的原则是多样化的。
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土地用途划分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是经济效益原则,即将土地用于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
其次是社会公益原则,即将土地用于公共设施、绿地、文化教育等公共福利领域。
再次是生态环境原则,即保护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破坏。
同时,还有社会法律原则和城乡协调发展原则等。
这些原则的制定和执行,确保了城市土地用途划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其次,城市规划法中对土地用途划分进行了具体的分类。
根据城市的规模和发展需求,土地用途划分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
一般来说,城市规划法将土地划分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
这些分类不仅根据城市功能的需要进行了建议划分,同时也为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评估和规划提供了依据。
例如,在居住用地方面,可以根据人口密度和居住环境划分为住宅、公寓、别墅等不同类型的住宅区。
而在商业用地方面,可以根据商业发展需求划分为商场、超市、写字楼等。
最后,土地用途划分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更要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而土地用途划分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科学合理地划分土地用途,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也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在土地用途划分中充分考虑绿地和公园的设置,不仅可以提供人们的休闲娱乐空间,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的压力。
总结起来,城市规划法中的土地用途划分是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合理的土地用途划分需要遵循多种原则,同时也需要考虑城市的特点和发展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合布置
三、城市旧工业用地的调整
• 1、城市旧工业用地的形成
– 城市发展历程
• 国外城市发展
先期混乱,后期整理
• 我国城市发展
重复国外的道路,有些仍在重复
– 人为因素的影响
• 国际形势的影响 • 城市发展政策
– 旧工业用地的矛盾
环境、交通、土地价值
• 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应尽量选择通风和向阳的坡 面
• 应当尽量少占高产农田和不占基本农田保护区
• 2、周围环境
– 自然环境
• 接近水面、森林,将人文景观组织到居住区中 • 与城市主导风向的关系
– 功能用地环境
• 与工业区的关系 • 与对外交通的关系 • 与公共设施的关系
– 建筑环境
• 城市小气候 • 高层建筑群
• 4、对交通运输的要求
• 大型企业运输量大,要有专有铁路、码头
宝钢在海边,主要是从澳大利亚运来亚铁矿石
• 运输量大的企业尽量安排在一起,综合利用
• 5、环境保护对工业用地的要求
• 安排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 安排在城市河流的下游 • 与城市其它用地用绿化带隔离
• 6、其它
• 职工上下班方便
不宜距离城市太远。 大城市可设置几个工业区。 必须远离城市的, 应就近设置生活区。
§ 5-2 居住用地
主要内容提要
★ 城市居住问题 ★ 城市居住用地的组成 ★ 城市居住用地的选择 ★ 城市居住用地指标 ★ 城市旧居住区的改建
一、城市居住问题
居民是城市的主人,居民的生活是城市最主要的活动之一。
城市生活居住体系包括两个层次:住宅(家庭生活单元)、居住区
(社区、多个家庭的组合、社交活动)
第五章 城市不同用途的用地规划
§ 5-1 工业用地
一、工业用地选择基本要求
• 1、对自然条件的要求
– 工程地质条件
• 避开不良地质
地震断裂、滑坡、洪水、地下水
• 避开地下文物、矿藏
• 地基承载力
一般:1.5—2.0Kg/cm2,大型机械:2.0—2.5
– 坡度条件
• 一般要求地势平坦 5‰ • 某些工业生产流程的需要 重力自流
• 1、城市居住问题
– 我国城市住宅发展情况
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
50年代
1978 1985 1990 1992
4.3M2 /人 3.7 5.0 6.8 7.1
1994 7.5
2000 >10
我国住宅建设投资比例的发展
1949—1978年 1979—1989 1991
0.78%
1.0% 3.67%
2000 > 5%
– 国际居住标准
• 最低标准:每人一个床 • 文明标准:每户一套房 • 舒适标准:每人一个房间 • 豪华标准:每人一套房
现在我国正朝着舒适标准努力,争取每户一套房,每人一间 房。
二、城市居住用地的组成
• 1、城市居住区的类型
– 按所处位置分类
• 城市型居住区
城市功能用地的一部分,相对集中的居住用地,与城市其它功 能用地相连,不含居住区以上级公共设施
• 2、城市旧工业用地的调整
涉及城市总体布局的发展方向
– 合理确定城市土地价值,地尽其用
• 区位、交通、环境、基础设施 • 用地性质、建筑性质、容积率
– 采用留、迁、并、改等措施进行土地调整
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必须搬迁 合并和转产
– 考虑旧工业用地调整后的发展余地
• 旧城区内的用地较小,对发展不利 • 避免二次搬迁
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具有 一定人口规模、配有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 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 居地。
– 住宅用地 – 公共设施用地 – 道路用地 – 公共绿地
• 3、居住用地的分类 R
– 一类居住用地 R1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 的用地
2、工业用地的布置形式
(1)分散布置:适于用地不多,污染极小,运 量不大的工业。
(2)工业小区:适于用地不大,污染不严重的 工业。
(3)工业区:适于用地大、运量大或污染严重 的工业。
(4)工业卫星城镇:适于不宜摆放在城市内及 其附近、规模较大的工业
3、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的关系 (1)与居住用地的关系
工业区与居住区 “不即不离”
要有必要的卫生隔离 要有必要的方便联系
两种 位置 关系
绝对位 以二者间的距离和 置关系:相互联系所耗时间
来表示
相对位 以二者具体的布置 置关系:形式来表示
铁路专用线
工业区
平
行
布
居住区
置
工业区
垂
居
直
住 区
布
置
铁路专用线
独 立 布 置
工业区
工业区
方案二
生活区
方案一
问题:
– 二类居住用地 R2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 住宅为主的用地
– 三类居住用地 R3
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 工业的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
– 四类居住用地 R4
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城市居住用地的选择
• 1、自然地质条件
• 不能存在地震、洪水、滑坡、崩塌、沙土液化等 自然灾害的隐患
• 特殊行业的男Βιβλιοθήκη 比例采矿业男职工比例达90%以上,纺织业女职工比例达90%以上。
二、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
1、工业的分类
(1)按工业性质分: 冶金、电力、燃料、化学、建材等
(2)按环境污染程度分: 隔离工业、严重污染工业、一定污染工业、
一般性工业 (3)按国标分: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一类工业、二类工业、三类工业
• 3、与旧城区的关系
• 新建居住区应充分依托旧城区,利用原有设施 • 尊重城市原有结构,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文物建筑
– 场地条件
• 生产规模的要求
场地规模相差几十倍
• 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
钢缆厂、电缆厂场地狭长
• 2、对能源的要求
• 靠近电源,有些要有自备电源 电解炉 • 靠近煤矿 火力发电 娘子关电厂在阳泉市 • 综合利用 染料、纺织、胶合板、制药需要蒸汽和热水
• 3、对水源的要求
• 食品工业要求水质优良 • 造纸、印染工业要求用水量大,有污染
• 独立工矿型居住区
独立性较强,与城市其它功能用地距离较远,含有部分居住区 以上级公共设施(医院、商业服务、公园等)
– 按建设条件分类
• 新建居住区
按照规划标准进行建设的新型居住区
• 旧居住区
城市内部原有的、相对集中的居住用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 2、城市居住用地的组成
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聚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