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二十四节气
24节气知识
24节气知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24节气的概念出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节气最初出现在《诗经》《易经》等古典文献中,在中国古代,每年分为24段,即24节气,24节气不仅被视为地理和气候概念,更被视为人们衣食住行、农业劳动、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的一种象征。
24节气的起源源自古代的农耕文化,它的产生主要归功于中国古代气象学、天文历法以及实际的农业生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制定出了24节气的观测系统,此后几千年来,以岁首的夏至为节气的界定端点,以每15度地球公转一次回归点为定义,确定24个节点位置。
24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精准的起算时间,如立春日太阳黄经达315度,雨水节太阳黄经达330度,惊蛰节太阳黄经达345度,分别在1月4日、2月19日、3月6日、4月5日等位置确定。
按照此标准,节气中每个节气的小时、分、秒也都有其精准的确定时刻,以便于人们用仪器来测量节气的准确性。
24节气的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物候特征,不仅可以表征物候发展的进程,也可以作为改良农业生产的参考依据。
比如说,立春节气的到来,大地回暖,草木开始发芽;雨水节气的到来,大量降雨滋润田野;惊蛰节气的到来,虫蛀开始爆发,灾害也随之而来;清明节气的到来,天气温和,适合在田间耕作;立夏节气的到来,气温渐高,适宜播种和施肥;小满节气的到来,庄稼发芽抽芽;大暑节气的到来,全国各地率先形成正热带样的气候等。
24节气不仅是农耕活动的实操指南,也是中国民间节日习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传统节日活动,如立春日是按照农历算法的“立春”,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前夕;雨水节,也称“元宵节”,除夕夜吃“汤圆”;惊蛰节,又称“清明节”,是中国古代清明祭祖的节日;立夏节,又称“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起源;“小满”节,是农历的“廿四节”,说明农民在庄稼收获期;大暑节,又称“中元节”,也是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中元节”的起源。
24节气是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对我们古老文化的一种保护。
《易经》说的就是“春夏秋冬”四季自然规律
《易经》说的就是“春夏秋冬”四季自然规律《易经》说的就是“春夏秋冬”四季自然规律“天生四时,地生万物”。
日月轮回,周而复始,形成地球上昼夜交替、四季轮回的自然规律。
地球上的万物无不遵循着这个自然周期规律生死存亡、兴衰与共。
虽然万物之间的各自都有自身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的长短各不相同,生命的形态与运动方式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遵循着“春生、夏长、秋熟、冬亡”这一自然四季规律的轨迹,都会经历这四个大的生命阶段,日日更新,月月交替,年年轮回,亘古不变。
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从中悟出了集智慧之大成的《周易》理论。
它从日月阴阳、四季轮回的自然规律中,领悟到宇宙万物起源、变化、发展的整个过程,并抽象成阴阳五行说、四季八卦论,以此来推演类比宇宙万物的整个生命历程。
并指出阴阳运动、四季轮回规律是宇宙万物的普通规律。
即所谓“阴阳者,天下之大理也;四时者,天下之大径也”。
也就是说,宇宙万物都有阴阳两方面的特性,并在这两方面特性的相互作用、相互推动下向前发展演变,其演变发展的过程都要经过“起始、壮大、高潮、死亡”这四大阶段,这四大阶段正如“春生、夏长、秋成、冬亡”自然四季规律一样。
这就是日月交替、四季轮回昭示给人类及万物简单而深刻的宇宙自然规律。
这就是从宇宙天体运动规律总结抽象出来的天法、天规、天理、天道。
古语说:“春生、夏长、秋成、冬藏,此天道之大径也”。
因此,周易来源于日月四季,说的也是日月四季规律,只是后来它把这些抽象化了,神秘化了。
1、阴阳实际上就是冷热寒暑的抽象。
《周易》中的阴阳是总领全部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用这个字来象征说明宇宙万物本质特性,并以此来分类。
这是非常智慧的。
“一阴一阳谓之道也”。
《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自然界的万物都因时因地或阴或阳,而且还在因时因地互转化、相辅相成,这就是阴阳变化的规律。
而这阴阳一开始就是日月,所谓“易”就是日月也,日月交替,周而复始,产生冷热寒暑变化,进而产生四季冷暖,进而产生自然万物。
24节气对应24卦
24节气对应24卦古代中国人注重天文气候变化,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约15天。
这些节气与农事生活、自然现象等密切相关,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敏感和认识。
同时,周易中的64卦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通过卦象和卦辞来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气和卦象都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医学、占卜等领域。
春立春:乾卦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万物生发。
与乾卦相映,乾卦象征天,代表创始、进取、刚健。
在立春之际,正是事业迈入新阶段的良机。
雨水:巽卦雨水时节,大地开始有雨水,万物开始萌发。
巽卦代表风,寓意柔顺、适应,与雨水节气的属性吻合。
这一时期适宜调整自身,积极应对变化。
惊蛰:离卦惊蛰时节,蛰伏的生物开始苏醒,离卦象征火,火热生长。
此时正是万物复苏的时候,适合积极行动。
夏立夏:兑卦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兑卦象征泽、悦、悦,寓意丰收、圆满。
在立夏之际,务求成果和圆满。
芒种:兑卦芒种节气,稻谷开始结实,兑卦符号丰收、圆满之象。
这一时期是收获的季节,应珍惜劳动成果,准备收获的季节。
夏至:艮卦夏至为夏季的中点,艮卦象征山,代表静止、止跌。
夏至时节炎热难耐,宜静养身心,以应对炎炎夏日的挑战。
秋立秋:坤卦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坤卦象征地,代表顺应、柔顺。
在立秋之际,顺天应人,顺势而动,可以在新的季节中获得成果。
白露:坤卦白露时节,露水开始凝结,坤卦寓意顺从、地道。
此时应注重身体保暖,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健康。
秋分:坎卦秋分是秋季的中点,坎卦代表水,水润万物。
在秋分之际,需要顺应变化,如水流一样应对周围环境的变化。
冬立冬:震卦立冬为冬季的开始,震卦寓意雷震、动荡。
在立冬之际,要紧跟时代脉搏,顺应变化,积极面对前方的挑战。
小雪:巽卦小雪时节,冷空气开始增多,巽卦象征风、木、温暖。
在小雪之际,应注重保暖,保持身体健康,顺应自然规律。
冬至:坤卦冬至为冬季的中点,坤卦寓意地,代表柔顺、谦逊。
演义64卦24山72侯
易经64卦与 24节气如何配置《奇门遁甲》是根据时间、空间关系预测事物发展规律的学问。
奇门遁甲之天地人神四盘,以九宫八卦,加上24节气,讲究人盘、天盘、神盘的转动,符合24节气变化。
如下图:奇门预测和易学预测,作为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不但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而且有着相同的产生渊源。
它们都源起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为体,衍生出八卦(包括两仪四象,以及64卦等);五行生克则为髓,为方术的应用基础。
为了使奇门与易能够相互结合,相互验证,我试着将易经64卦与24节气相配置,24节气将圆周分为每格15度,24节气分为72候,这样圆周又被分成每格5度。
24节气又和风水的24山相呼应。
64卦为了完美与72候对应,我在八宫分别加入八个本卦,64卦就变成了72卦。
坤卦放在冬至节气,顺时针开始,冬至一阳生,最下面一爻变为阳爻,即复卦,代表“冬至一到万物生机复萌,循环往复”。
接着从下往上第二爻变为阳爻,即师卦,以此类推,完全符合二进制从0开始递增,从坤卦顺时针到夬卦,数字0-31;从剥卦逆时针到乾卦,数字32-63。
坤卦冬至顺时针到达芒种时,阳气逐渐增加,阴气逐渐减少,阴爻逐渐全部变为阳爻,即乾卦,乾卦开始,夏至一阴生,最下面一爻变为阴爻,即姤卦,代表“夏至开始阴长阳消”,从乾卦开始顺时针转,阳气逐渐减弱,到达剥卦时残阳剥尽,就是坤卦。
后天八卦应用中,24节气都是顺时针旋转,因而为了好看,八卦排成了下图所示的形式。
八卦就成了坤震坎兑,乾巽离艮,顺时针变化符合二进制规律,坤为000,震为001,坎为010,兑为011;艮为100,离为101,巽为110乾为111。
卦中的爻变从下到上,完全符合易经的规律。
八卦的方位,我的解释是:东边大海,水多湿润为坎卦;西边荒漠多,给人感觉为干燥火热,所以为离卦;西北黄土高原,为艮卦;东南水乡为泽,即兑卦;东北受冷暖气流交汇影响,多雷雨,算作震卦;西南的方位是一天正午刚过时分,易起风的时候,据说西南地区风也多,这个有点牵强。
六十四卦配二十四节气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六十四卦配二十四节气篇一:《周易》卦气说与二十四节气汉代以卦气解易,说明寒暑节气,与古代天文学发展有密切关系。
《周易》,是一部著名的中国古代哲学典籍,它以阴阳二元论为基础,对人类所处的世界进行描述与解释。
人们常说《周易》之“易”含有三义,即简易、变易、不易。
这种“易一名而含三义”的说法出自纬书《乾凿度》。
在汉代另一部影响很大的纬书《乾坤凿度》中,还提出“易名有四义”,又加了一条“本日月相衔”义,即认为“易”字是上为日,下为月,以日月相往来为易。
这种日月为“易”的说法,是汉代以卦气解说周易的直接产物。
秦汉时,人们解易多用天文气象;魏晋六朝,特别是王弼之后,风气转变,周易多用于解释人事吉凶,所以唐代李鼎祚在《周易集解序》中说:汉代郑玄研究周易,多参照天象加以解释,曹魏王弼则全部从人事的角度来理解周易。
但周易博大精深,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哪里是仅从一个层面就可以穷尽的呢!中古之前,汉代以卦气解易,说明寒暑节气,与古代天文学发展有密切关系。
《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天官书》对战国以来天文学的发展进行了理论总结,而西汉开始广泛流行的历书《月令》,以及汉武帝推行太初历,都对当时人们的宇宙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易学中的卦气说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
汉代易学中关于卦气说的文献大都失传,好在唐代密宗僧人、著名天文学家一行的论著中对这方面的材料多有保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汉代卦气说对二十四节气的详细论述。
一行在《卦议》中引用汉代易学家孟喜的说法,认为六十四卦中的“坎”、“震”、“离”、“兑”是四正卦,分别管辖二十四节气中的六个节气。
我们知道一卦由初、二、三、四、五、上,共六爻组成(阳爻称九,阴爻称六,如坎卦第一爻是阴爻,称“初六”,第二爻为阳爻,称“九二”),因此一年当中的二十四节气,就分别由坎、震、离、兑的一爻统辖:从冬至到惊蛰,这六个节气为坎卦用事,坎卦的第一爻初六为冬至,第二爻九二为小寒,第三爻六三为大寒,第四爻六四为立春,第五爻九五为雨水,第六爻上六为惊蛰;从春分到芒种为震卦用事,震卦的第一爻初九为春分,六二为清明,六三为谷雨,九四为立春,六五为小满,上六为芒种;从夏至到白露为离卦用事,离卦第一爻初九为夏至,六二为小暑,九三为大暑,九四为立秋,六五为处暑,上九为白露;从秋分到大雪为兑卦用事,兑卦第一爻初九为秋分,九二为寒露,六三为霜降,九四为立冬,九五为小雪,上六为大雪。
周易中的二十四节气及其象征意义
周易中的二十四节气及其象征意义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被誉为“易学之祖”。
它以六十四卦为基础,通过卦象的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化规律。
其中,二十四节气是周易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不仅是中国农历的基础,也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而确定的。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象征意义,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们对自然的理解。
以下将对二十四节气及其象征意义进行分析。
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意味着大地开始复苏,一切生机勃发。
在周易中,春天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人们在这个时候可以积极行动,追求自己的目标。
雨水:雨水是春天的标志,它代表了大地的滋润和生机勃发。
在周易中,雨水象征着情感的滋润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们需要在这个时候注重互动和沟通。
惊蛰:惊蛰是春雷始鸣的时候,代表着春天的力量逐渐增强。
在周易中,惊蛰象征着激情和动力的迸发,人们应该积极行动,迎接新的挑战。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它标志着春天正式到来。
在周易中,春分象征着平衡和和谐,人们需要在这个时候调整自己的状态,保持内心的平静。
清明:清明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气,它代表着大地的清明和万物的复苏。
在周易中,清明象征着思考和反思,人们需要在这个时候整理自己的思绪,寻找内心的平衡。
谷雨: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它标志着春天即将过去。
在周易中,谷雨象征着收获和成长,人们需要在这个时候总结经验,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立夏:立夏是夏天的开始,意味着大地开始进入炎热的季节。
在周易中,夏天象征着热情和活力,人们需要在这个时候保持积极的态度,充满活力地面对生活。
小满:小满是夏天的第一个节气,它代表着大地的丰收和万物的茁壮。
在周易中,小满象征着充实和满足,人们需要在这个时候享受生活,感恩所拥有的一切。
芒种:芒种是夏天的中期,它标志着农作物的成熟和收割的开始。
在周易中,芒种象征着成熟和收获,人们需要在这个时候总结经验,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易经》六十四卦与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关系总结
《易经》六十四卦与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关系总结卦气说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氏。
卦气学说将《易经》六十四卦与四时(春、夏、秋、冬)、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365.25日),以便更加方便地将《易经》六十四卦应用于生活中。
把“卦”和“气”结合起来就可以用每个卦来表达事物的阴阳对立的静态和此消彼长的动态特征,从而洞察天机时运。
一、卦气说理论要点(1)卦气是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象、爻相配合四时、十二月、二十四时、七十二候、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365.25日),因此,卦气学说可以理解为一个历法系统。
(2)整个卦气的组织是将坎、离、震、兑四正卦分配四时,每卦六爻,没爻主一气,这便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四正卦的初爻分别主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即震卦初九对应春分、离卦处九对应夏至、兑初九对应春分、坎初六对应冬至。
(3)在十二消(阴爻用事)息(阳爻用事)卦的基础上,每卦分主一个月。
十二消息卦每卦六爻,共七十二爻,用以分配七十二候。
(4)六十四卦中,除去坎、离、震、兑四正卦外的六十卦,分配给十二个月,每个月得到五卦,进而将每个月的五卦分为五爵(辟、公、候、大夫、卿)用于值日。
十二消息月为辟,表示君,其余四杂卦为臣。
用于配四时的四正卦称为方伯,各统一个季节。
四时卦者,为四正卦,坎、离、震、兑四时方伯之卦也——《稽览图》二、四正卦四正卦坎、离、震、兑不仅分主四时,还分主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四正卦共有二十四爻,各爻可主一个节气,他们的分配如下图所示,四正卦的初爻分主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依次排列其余的节气。
坎卦卦象为二阴包一阳,表示阳静,因此坎卦初爻主冬至;震卦的卦象为一阳动于下,表示阳动,因此震卦的初爻主春分;离卦的卦象为二阳包一阴,表示阴静,因此离卦的的初爻主夏至;兑卦的卦象为一阴动于上,表示阴动,因此兑卦的初爻主秋分。
三、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卦)在一个卦体中,凡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阴爻去而阳爻来称“息”。
二十四节气与八卦
二十四节气与八卦
立春
《易经》是中国文化之源,作为方法论指导着几千年中国人的认识与实践。
其中二十四节气就是最为典型的范例。
易经的核心是八卦,古人用八个卦象来表示事物发展的一个周期,每一个卦象代表不同的结构,有着丰富的内涵。
在古人的应用中,大多只是运用八卦的知识,就已经能够指导实践了。
先天八卦图
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将八卦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两至”、“两分”对应起来,其中每一卦又分为三,形成了二十四卦。
顺序与先天八卦相合,其中的内涵也是一致的。
比如乾卦对应立春,表示万物之始,冬去春来,所有生物开始复苏。
冬去春来
坤对应了冬至,代表万物沉寂,收缩吐故。
冰封寒冬
《易经·系辞》中说:“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其实我们的生活常常与《易经》相伴,只是由于缺少系统的学习,无法明确的应用。
二十四节气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卦篇一:八卦与二十四节气八卦与二十四节气易学象数除了“太极图”、“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等学说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学说便是卦气学。
八卦最早的主要用途是应用于历法,所以八卦中便于二十四节气有着重要的关系。
在世界天文史上,中国是最早使用阴阳合历的国家之一,而其以节气纪岁,以朔、望纪月的方法有着很强的科学性。
《尧典》中的“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相当于现在的春分、秋分、夏至与冬至。
就中国所在位居的北半球而言,太阳正照南回归线时为冬至,正照北回归线时为夏至,正照赤道时为春分或秋分。
中国古代历法将两冬至之间的周期称之为“岁”,将一“岁”分为二十四等分,所以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在使用十月太阳历时有四时八节,有十二月阴阳历时,侧形成较完整的节气学说)。
每一节气大约三十天,正好相当一个月,其中“节”和“气”各占大约十五天。
二十四节气以太阳正照“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非常重视的一个思想。
“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观点早在《周易》、《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论述[1]。
《易传》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此可知太极源于易,衍生八卦。
八卦以阴阳二爻,描述世间万物阴阳变化的规律。
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明代张介宾也明确指出“医不可无易,易不可以无医,设能兼而有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者则灾害生,从之苛疾不起”。
《素问·宝命全形论》也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由此可见,若要做到“治未病”,若要“顺时养生”,必定要首先知晓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
从二十四气节在太极图上对应的位置和卦形入手,分析全年阴阳变化,不失为一个既形象又易懂的好方法。
1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易经十二辟卦二十四节气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易经十二辟卦二十四节气图篇一:十二辟卦图篇二:十二辟卦图十二辟卦图一、此图根据朱震《汉上易传》所传李溉《卦气七十二候图》而制。
二、图中阳盈为息,阴虚为消。
自《复》至《乾》六卦为息卦,自《姤》至《坤》六卦为消卦。
十二卦分直十二月。
张善文编著.周易辞典.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XX.卦气七十二候图一、本图采自朱震《汉上易传》,原系李溉所传。
二、图中以七十二候配十二辟卦的七十二爻,展示自然界四季的气候规律。
此图宜与《卦气六日七分图》(:易经十二辟卦二十四节气图)相对照,庶可见“卦气说”之大例。
张善文编著.周易辞典.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XX.卦气六日七分图一、本图采自惠栋《易汉学》。
二、据图所示,可见汉代《易》家以卦气解《易》的大略体例。
三、图内《坎》、《离》、《震》、《兑》四卦分居四正,主四时;外六十卦分属十二月,卦主六日七分。
张善文编著.周易辞典.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XX.杭氏卦气六日七分图一、本图采自杭辛斋《易楔》。
二、杭氏此图,在诸家所制《卦气图》中最为详明,于四正卦、十二辟卦、六十卦所主,皆一览无遗。
三、图中十二星次系杭氏所加,盖本于《荀爽九家周易集解》之说。
张善文编著.周易辞典.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XX.篇三:十二辟卦与律吕十二辟卦与律吕、二十四节气对应图下了好几天功夫作了一篇治疗社会病的文章,还没在博客上停一个时辰就被管理员无情的拿下,本来也想邯郸学步学习一下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风范,可惜总有人“讳疾忌医”不让人说话。
没有办法啊,还是拿一些不疼不痒的东西来充塞门脸好了。
先前歪谈过四季养生的问题,今天就聊一下八卦和节气四时吧,这和养生的关系也够密切,有心人不妨看一看消遣消遣,权当是放松放松,玩味玩味心情吧。
要说四时二十四节气必须要说到律吕。
什么是律吕?说白了就是中国音乐中的“哆来咪”。
发明律吕的地方据说在中国的陕西河南一带的中原地区。
小满在易经中的解释
从人事社会的角度看,小满也有着深刻的含义。小满是农业社会中一年种作农事活动的中期,农民们需要利用这个时期密切关注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进行田间管理,确保粮食丰收。因此,在小满时期,我们不仅要注重心情调节、身体健康、饮食调理,还要关注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像处理好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事情,从而保证个人全面的发展。
总之,小满在易经中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节气,它象征着夏季的开始,代表着火势最盛、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对于我们每个人,这个时期也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需要我们注重身体健康,调节情绪心态,关注各个方面生活中的细节,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全面发展。
小满在易经中的解释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夏季第二个节气。按照农历,小满通常出现在每年的五月中旬左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易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小满在易经中的解释。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部古老的文化经典,涵盖了哲学、占卜、玄学、道德等诸多方面。易经中将天文气象、阴阳五行、人事社会等各个方面系统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具有指导意义的智慧。
《易经》十二消息卦对应二十四节气图表
《易经》⼗⼆消息卦对应⼆⼗四节⽓图表⼗⼆消息卦分别是地雷复、地泽临、地天泰、雷天⼤壮、泽天夬、乾为天、天风姤、天⼭遁、天地否、风地观、⼭地剥、坤为地。
从下⾯⼗⼆消息卦表显⽰就可以看出,复卦到乾卦,阳⽓逐步加强,阴⽓减弱,即阴阳此消彼长;阴阳消长,是指对⽴互根的阴阳双⽅的量和⽐例不是⼀成不变的,⽽是处于不断的增长或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
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双⽅应是长⽽不偏盛消⽽不偏衰。
若超过了这⼀限度,出现了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是为异常的消长变化。
⽐如;从复卦的卦象开始,初⽘位置逐步上升,即初⽘阳为复卦、⼆⽘阳为临卦、三⽘阳为泰卦、四⽘阳为⼤壮卦、五⽘阳为夬卦、乾卦六个⽘皆为阳,⾄此阳⽓达到极点。
如《国语·越语》说:"阳⾄⽽阴,阴⾄⽽阳,⽇困⽽还,⽉盈⽽匡。
"《易传·丰》说:"⽇中则昃,⽉盈则⾷(蚀),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所以不难理解什么叫“消息”两字?就是从复卦⼀阳复始、阳⽘逐渐增加直⾄阳⽓⾄极的乾卦,在这个阶段及过程称之为“息”。
“息”就是⽣长。
同理;从天风姤卦开始,阳⽓渐消,阴⽓萌发。
即阴⽘从姤卦的初⽘开始,逐步上升,⽽阳⽘则逐步减弱。
即初⽘阴为姤卦、⼆⽘阴为遁卦、三⽘阴为否卦、四⽘阴为观卦、五⽘阴为剥卦、坤卦六个⽘皆为阴。
⾄此阴⽓⾄极,阳⽓被剥落殆尽。
在这个阶段及过程称之为“消”;消就是削弱的意思。
接着⼜是复卦开使,⼀阳来复,如此循环,周⽽复始。
便是⼀年⼗⼆个⽉,寒来暑往,季节更替。
因此⼗⼆消息卦也就对应了⼗⼆个⽉份。
《易经》⼗⼆消息卦,乾坤分别变出乾象;姤卦、遯卦、否卦、观卦、剥卦。
坤象;复卦、临卦、泰泰、⼤壮卦、夬卦。
《易经》⼗⼆消息卦对应⼆⼗四节⽓图表浅解《周易》⼗⼆消息卦变出六⼗四卦象泽奥妙《姤》变出⼩畜、同⼈两卦;《夬》变出履、⼤有两卦;《复》变出师、豫两卦;《剥》变出⽐、谦两卦;《⼤壮》变出需、⼤畜、⼤过、⾰、兑、睽六卦;《临》变出屯、坎、震、萃、明夷、解六卦;《遯》变出讼、⽆妄、离、⿍、巽、中孚、家⼈七卦;《观》变出蒙、颐、晋、⾉、⼩过、升、蹇七卦;《泰》变出蛊、贲,恒、损、井、归妹、丰、节、既济九卦;《否》变出随、噬嗑、咸、益、困、渐、旅、涣、未济九卦。
易经》中的二十四节气
易经》中的二十四节气易经》中的二十四节气《易经》的纲要是“乾坤者,易之门户”。
乾坤是八八六十四卦的父母卦、根本卦,是“众卦之母”。
除此之外,就是坎离两卦。
乾坤这两卦代表天地,其他的自然现象:日、月、风、雷、山、泽等都挂在那里,统称八卦。
何谓《易经》,“日月之谓易”,就是太阳、月亮天体系统之下的学问法则。
现在我们这一本《易经》叫《周易》,是由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绎、孔子传述的,所谓“易更三圣”。
实际上《周易》只是《易经》学问的一部分。
易学有三种,称为三易:有神农的《连山易》,黄帝的《归藏易》和《周易》。
《连山易》是以艮(gen)卦为首,艮代表“山”,意思是“如山之出云”。
《归藏易》以坤卦为主,坤是阴,一切阳能归藏到纯阴的境界里去了。
《周易》是以乾坤两卦开始的。
学《易经》要记住孔子在《系辞》上的两句话:“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六虚就是东南西北上下,这个法则是呆定的,但是应用起来要活。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十二个月,一个月有三十天,五天叫“一侯”,三侯叫“一气”,六侯就是“一节”。
一年有七十二侯,每个月有一个节、一个气,一年十二个气十二个节,合起来共二十四个气节。
民国以来用阳历,老百姓是阳历、阴历并用的。
我们算八字是以二十四气节为标准,二十四气节是以太阳为标准,我们的阴历以月亮出没同潮水涨落为标准。
民国初年湖南大名士叶德辉先生做了一幅对联:“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和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我们本来就是阴阳合历的。
每月一个气一个节,节等于这个圆的地球在虚空中转动。
气是地球本身内在的放射功能,太阳、月亮跟自然界的放射是配合的。
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
这些是“子丑寅卯辰巳(si)午未申酉(you)戍亥”十二地支。
这个地支在一天的代表就是时辰,十二时辰就是十二辟卦所代表的,十二辟卦是《易经》的入门之学。
一年的法则可以同样运用到一个昼夜。
拿地支来代表月份:十一月为子月,大雪是节,冬至是气。
易经中24节气的讲解
易经中24节气的讲解《易经中的24节气:篇一》嘿,你知道吗?易经里的24节气可真是个神奇的存在。
这就像是大自然给我们人类的一套密码,藏着无数的奥秘。
立春,就像是大自然从沉睡中打了个哈欠,慢慢苏醒过来。
我就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立春的时候,那田野里的泥土好像都变得松软起来,有一股若有若无的香气。
也许那是新生命即将破土而出的信号吧。
“春打六九头”,老人们总是这么说。
这时候,你看那些树,虽然还是光秃秃的,但是树枝好像都变得柔软了些,像是在伸懒腰。
我就想啊,这立春就像是一个先锋官,带着春天的消息大张旗鼓地来了。
雨水呢,那可真是个滋润的节气。
这时候的雨啊,不像夏天的雨那么凶猛,而是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淅淅沥沥的。
我曾经在雨水时节去山里玩,那山间的雾气就像一层薄纱,把一切都变得朦胧起来。
雨滴打在树叶上,发出轻微的滴答声,就像大自然在弹奏一首轻柔的小曲。
这雨水,就是给大地的一场洗礼,让万物在滋润中慢慢生长。
可是有时候我也会想,这雨水是不是下得太含蓄了呢?要是能再畅快淋漓一点,是不是那些种子能长得更快些?不过也许这就是大自然的节奏,急不得。
惊蛰,这名字就很带劲。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就像是一声春雷,把那些在土里冬眠的小虫子们都给吓醒了。
我听奶奶说,惊蛰这天要是听到雷声,当年的庄稼就会丰收。
这可能有点迷信,但也说明了人们对惊蛰这个节气的重视。
我想象着那些小虫子在土里睡眼惺忪的样子,被雷声一吓,慌慌张张地往外爬。
这惊蛰啊,就像是大自然的闹铃,把沉睡的生命都叫醒了。
春分就更有趣了。
这时候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就像老天爷把时间平均分给了白天和黑夜。
在农村,春分这天有立蛋的习俗。
我试过,真的很神奇,鸡蛋好像在这一天就变得特别听话,能够立起来。
我觉得这春分啊,就像是一个平衡点,让世界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清明的时候,总是会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人们去扫墓祭祖,那山间的小路上都是来来往往的人。
我每次去扫墓的时候,看着那一座座墓碑,就会想,这些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现在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是不是也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呢?清明的雨就像是人们的眼泪,诉说着对逝去之人的思念。
易经与二十四节气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易经与二十四节气篇一:二十四节气与农耕五日为一候,三候即十五日为一气。
月的第一个气称为节,第二个称为气(又称中气)。
一个月为一个节、一个气,一年即分为二十四节气。
从春开始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其中表示温度的节气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表示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怎么确立的呢?古人发现太阳的位置是变化的,才有了寒暑往来,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
他们发现一年中昼夜长短是有变化的,日照时间在变化,通过日圭测量日影,发现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冬至”就确立了。
一年中有几个重要的节点,分别是“冬夏二至,春秋二分和四立”。
冬夏二至即冬至和夏至,分别是日照时间最短和最长的时节。
“四立”则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太阳照射的地球的热在一年四时中“升浮降沉”,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降者,夏时太阳照射的地面的热降入土中;沉者,降入土中的热沉入土下之水;升者,沉入土中的热升出土上;浮者,升出土上的热又同与夏时照射到地面的热,同浮于地面之上。
立秋为降之起点,立冬为沉之起点,立春为升之起点,立夏为浮之起点。
所以我们在冬天感受到的地下水,比如井水是温的,而夏天的井水很凉。
植物经秋而叶落,植物个体的热下降也;经冬而添根,植物个体的热下沉也;经春而生发,植物个体的热上升也;经夏而茂长,植物个体的热上浮也。
而植物的气何不是同自然之气同升同降的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矣。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春三月,从立春开始算起,春打六九头,冬至以后第三个节就是立春了,立春后的三个月为春。
此谓发陈,发是生发,升发,植物开始发芽冒尖,天地之气是升的。
比如大家会在春天的时候放风筝,理论上来说,只要有风,风筝都应该能飞起来,但是只有在春天,在即使没有风或者风小的情况下,风筝也能飞起来。
易经八卦与二十四节气
易经八卦与二十四节气我们中国的这个历法,是夏禹的历法,又叫夏历,也叫阴历,因以太阴(月亮)为标准,每月十五月亮从东方出来,一定是圆的,用这个做标准,可以知道各地潮水的起伏升降,从而推测出农历的时间等等。
正月是寅月开始,而十二地支中,又以“子”开始,而夏历的子月是十一月,十一月的节气有冬至、大雪两个,一个月有两个节气,其中一个是节,一个是气,大雪是节,冬至是气,这个时候是复卦,在卦象来看,上面都是阴爻,代表寒冷,一阳生,从地底的动能发生来的。
二十四节气与八卦对应的关系是:每季分属一“正卦”,即春属震木、夏属离火、秋属兑金、冬属坎水;每卦六爻,四季四卦刚好配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又分上中下“三候”,一年共72候,每候5天,计360天加上闰月,正好365天。
其中:坎卦对应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震卦对应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离卦对应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兑卦对应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十二月是丑月,这个阳能又逐渐上升了一些,初爻和第二爻都变成了阳爻,有两个阳爻了,因为内卦变了,变成了兑卦,兑为泽,于是重卦变成了地泽临卦,在节气上小寒为节,大寒为气。
到了正月是寅月,阳能逐渐上升,气温也开始上升,此时就变成了地天泰卦,下面三爻都是阳爻,所谓“三阳开泰”,就是说已经有三个阳了,万物开始萌发生气,立春是节,雨水是气。
二月是卯月,内卦是乾卦,外卦是震卦,震为雷,雷天大壮;惊蛰为节,春分为气。
二月的惊蛰节对于我国的农业可以说非常重要,在立冬以后,一些蛇、虫、青蛙等动物就看不见了,口里含一团泥巴,钻到地底下面,不吃东西,也不动,我们都称之为冬眠的状态,在我国古代称作“蛰”或是“蛰伏”。
这些动物要到二月雷天大壮的时候,第一声春雷炸响,这些蛰伏的蛇虫等才会吐出口中的泥巴出洞,所以称作惊蛰。
三月卦象又有变化,到了春天了,节气是清明、谷雨;大陆的气候,这个时候最舒服是清明了,属于春风拂面,天朗气爽的时期,气候处于不冷不热,比较均衡。
六十四卦对应的二十四节气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六十四卦对应的二十四节气篇一:六十甲子配卦数、卦象、卦运表六十甲子配卦数、卦象、卦运表篇二:二十四节气、八卦九宫、星座、地支十二宫等Krspirit`行思的日记二十四节气、八卦九宫、星座、地支十二宫等20XX-06-1319:47:37不知为何,突然想了解一下九宫、星座、十二地支之类的是否能相匹配起来,于是花了点时间开始琢磨起来。
一一对应之后,发觉果然古人使用的术数模型都是跟天文或多或少有相联系的。
自己的思路是,星座是以太阳来划分的,十二地支用来记月也是跟太阳有关,那么两个可以用二十四节气联系起来,至于其他的仔细分辨一下,都能用一个二十四节气联系起来。
悲剧的是对应了大多半的东西后,无意间翻翻书,发现地支与节气、九宫与节气这些东西零零散散地散落在各种资料之中,不过有些资料说法不一。
像是《皇极经世心易发微》中:“地禄乾(戌亥),兌(酉),離(午),震(卯),巽(辰巳),坎(子),艮(丑寅),坤(未申)”其他有些资料中也是这样画图的,将本身只占半宫的地支全部划进某个卦中,不知其中是有某些原因还是为了分配方便就这样配在一起了。
以下列出可以对应起关系来的表,文中的图片就都是从网上找来的了。
星座与节气白羊座:春分~谷雨;金牛座:谷雨~小满;双子座:小满~夏至;巨蟹座:夏至~大暑;狮子座:大暑~处暑;处女座:处暑~秋分;天秤座:秋分~霜降;天蝎座:霜降~小雪;射手座:小雪~冬至;摩羯座:冬至~大寒;宝瓶座:大寒~雨水;双鱼座:雨水~春分。
十二地支与节气子宫:大雪~小寒;丑宫:小寒~立春;寅宫:立春~惊蛰;卯宫:惊蛰~清明;辰宫:清明~立夏;巳宫:立夏~芒种;午宫:芒种~小暑;未宫:小暑~立秋;申宫:立秋~白露;酉宫:白露~寒露;戌宫:寒露~立冬;亥宫:立冬~大雪;八卦二十四山与节气艮宫三山:丑山-大寒,艮山-立春,寅山-雨水;震宫三山:甲山-惊蛰,卯山-春分,乙山-清明;巽宫三山:辰山-谷雨,巽山-立夏;巳山-小满;离宫三山:丙山-芒种,午山-夏至;丁山-小暑;坤宫三山:未山-大暑,坤山-立秋;申山-处暑;兑宫三山:庚山-白露,酉山-秋分;辛山-寒露;乾宫三山:戌山-霜降,乾山-立冬,亥山-小雪;坎宫三山:壬山-大雪,子山-冬至,癸山-小寒。
易经-上古篇-(二十四节气
易经-上古篇-(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伏羲通过圭找到了自然的基本规律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的延伸。
太阴冬至,太阳夏至,少阴秋分,少阳春分。
夏至与冬至平分黄道圈,也就形成了一分二的阴阳之道。
春分与秋分大至均等,春分和秋分又把周天分为上下两部分。
夏至与冬至,春分与秋分,二分二相连线就把天球分为四个等分,就形成了四季。
阴阳为明与暗,二分二至点将黄道一分为四,从冬至到春分为少阳,春分到夏至为太阳,夏至到秋分为少阴,秋分到冬至为太阴。
在阴阳二气的基础上又衍化出了三太阴,三太阳六气,二分,二至,为太阳高度变化与季节的转化点,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立,分别为四季的开始。
最后衍生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变迁的二十四个节令。
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到达的位置,共分为二十四等分,每一个等分为一个节气。
节气开始于立春到大寒,周而复始。
二十四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春季。
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2-5日交节。
雨水太阳位于黄经330度,2月18-20日交节。
惊蛰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月5-7日交节。
春分太阳位于黄经0度,3月20-22日交节。
清明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
谷雨太阳位于黄经30度,4月19-21日交节。
夏季。
立夏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
小满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
芒种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
夏至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1-22日交节。
小暑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
大暑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
秋季立秋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月7-9日交节。
处暑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交节。
白露太阳位于黄经165度,9月7-9日交节。
秋分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月22-24日交节。
《易经》与24节气:春分
《易经》与24节气:春分乾坤平分昼夜,恰是燕子来时。
水边野草新绿,陌上花香满枝。
一、春分概述2021年3月20日,17:37:19,农历二月(大)初八,星期六,春分节气。
春分,古时又称为“春半”、“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适逢每年公历3月20日或21日,当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秋同义。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因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
春分是一年四季中阴阳平衡、昼夜均等、寒温各半的时节,春分之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
春分还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新年,有着3000年的历史。
二、春分易卦春分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60°或0°,进入白羊座,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对应12地支的第四支——卯,五行属木,五脏应肝、胆,卦象还是雷天大壮卦。
春木生发,阳气升腾。
此时节更要注意肝胆系统的保健。
三、春分三侯我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元鸟即玄鸟,也就是燕子,燕子是一种候鸟,秋分时节南来,春分时节北往。
中国古人观察天象和禽鸟迁徙,认为燕子的这一规律是诚信的象征农耕时代,因为燕子在屋堂筑巢尤其是食虫的习性,甚至被人们视为祥瑞、神鸟。
东夷部落的图腾凤鸟与燕子有关传说少昊时期,燕子被列为官员的形象商朝的祖先是玄鸟,图腾即燕子秦王嬴政的“嬴“字,也是一只玄鸟的形象“燕”字由四部分组成:“廿”是头部,雏燕破壳而出20天后可以飞翔,“口”为身体,口信、信使,“北”是展翅高飞的形象,“四点底”其实是“火”字,代表尾巴,南方五行火,北方五行水每年南来北往,燕子守信不欺。
四、春分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周礼天子日坛祭日。
《礼记》:“祭日于坛。
”孔颖达疏:“谓春分也”。
易经64卦与天时24节气更深层次的关系揭密
易经64卦与天时24节气更深层次的关系揭密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365.242199天,既不是365天,也不是366天。
农历以月相变化一个周期为一个月,同时,又参照太阳的运行位置来确定二十四节气。
月相变化一个周期,正好是月亮绕地球转一圈,不足30天;一个节气大约30天;一年大约365天。
它们都不是一个完整的数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增减。
日累月积,当数值增减到了一定程度时,月份与四季便不再同步,越错越远,因此,古人制定了“闰月”。
也就是说,中国的农历,既考虑月相的变化周期,又要考虑一年中太阳的位置。
实际上,农历是阴历和阳历的结合历。
八卦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的灵魂,它反映了一年中寒暑冷热的气候变化。
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
一个节气约30日、一个中气约15日。
冬至,一阳始生:《地雷复》,一阳始生,冬至开始。
历经《地雷复》、《山雷颐》,《水雷屯》内三爻,正好15爻,代表15日;《水雷屯》外三爻开始进入小寒节。
历经《水雷屯》外三爻、《风雷益》、《震为雷》,正好15爻,代表15日;《火雷噬嗑》进入大寒节。
历经《火雷噬嗑》、《泽雷随》、《天雷无妄》,三卦18爻,却成了18日,多出来3日。
这恰恰体现了天体运转的不确定性,所以,农历才有平年和闰月之分。
《天雷无妄》不定爻开始,进入立春。
历经《天雷无妄》、《地火明夷》、《山火贲》,约计15日;《水火既济》进入雨水。
历经《水火既济》、《风火家人》、《雷火丰》内三爻,正好15爻,代表15日;《雷火丰》外三爻开始进入惊蛰。
历经《雷火丰》、《泽火革》、《天火同人》,正好15爻,代表15日(其中,《离》卦不参与);《地泽临》进入春分。
历经《地泽临》、《山泽损》、《水泽节》内三爻,正好15爻,代表15日;《水泽节》外三爻开始进入清明。
历经《水泽节》、《风泽中孚》、《雷泽归妹》,正好15爻,代表15日;《火泽睽》进入谷雨。
历经《火泽睽》、《兑为泽》、《天泽履》内三爻,正好15爻,代表15日;《天泽履》外三爻开始进入立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易经与二十四节气篇一:二十四节气与农耕五日为一候,三候即十五日为一气。
月的第一个气称为节,第二个称为气(又称中气)。
一个月为一个节、一个气,一年即分为二十四节气。
从春开始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其中表示温度的节气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表示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怎么确立的呢?古人发现太阳的位置是变化的,才有了寒暑往来,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
他们发现一年中昼夜长短是有变化的,日照时间在变化,通过日圭测量日影,发现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冬至”就确立了。
一年中有几个重要的节点,分别是“冬夏二至,春秋二分和四立”。
冬夏二至即冬至和夏至,分别是日照时间最短和最长的时节。
“四立”则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太阳照射的地球的热在一年四时中“升浮降沉”,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降者,夏时太阳照射的地面的热降入土中;沉者,降入土中的热沉入土下之水;升者,沉入土中的热升出土上;浮者,升出土上的热又同与夏时照射到地面的热,同浮于地面之上。
立秋为降之起点,立冬为沉之起点,立春为升之起点,立夏为浮之起点。
所以我们在冬天感受到的地下水,比如井水是温的,而夏天的井水很凉。
植物经秋而叶落,植物个体的热下降也;经冬而添根,植物个体的热下沉也;经春而生发,植物个体的热上升也;经夏而茂长,植物个体的热上浮也。
而植物的气何不是同自然之气同升同降的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矣。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春三月,从立春开始算起,春打六九头,冬至以后第三个节就是立春了,立春后的三个月为春。
此谓发陈,发是生发,升发,植物开始发芽冒尖,天地之气是升的。
比如大家会在春天的时候放风筝,理论上来说,只要有风,风筝都应该能飞起来,但是只有在春天,在即使没有风或者风小的情况下,风筝也能飞起来。
这是春天的气给我们可以看到的具象表现,而我们看不到的在植物体内,它们经过冬天的收藏的“气血”也升,往上走,慢慢的我们看到有新芽新叶出来了。
发陈发的陈就是前面的冬天收藏的“气血”,养的精蓄的锐。
立春后的一个节气是雨水。
降水由雪变成雨,雨量开始慢慢增多。
土壤表层夜冻日化,开始返浆,有利于小麦返青。
下面一个节气是惊蛰。
惊蛰时节,蛰伏在土里的小虫子开始醒来出来活动了,这时候春雷开始震响,惊了蛰虫,天气也渐暖,农业活动可以开始准备,草木萌动了,桃始华。
惊蛰以后的节气是春分。
春分以前,地下的热多于地上的热,春分时,上下平分,昼夜等长,即曰春分。
民间有谚语说“春分,春分,麦苗起身。
”这时候水分的蒸发量增加,地面要做好保湿工作。
民间有“十年九春旱为常规”的说法。
春分以后是清明节气。
经春分以后,阳热再生于地面天空,则地面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过了清明,雨量开始增多,北方的小麦开始打结,注意肥水的供应。
“清明前后整秧田”,清明桐始华。
谷雨节气雨水亦多,利于五谷生长。
“谷雨麦怀胎”谷雨的时候小麦开始任穗了。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这时候,植物花叶层层叠叠,一片繁荣。
秀是指植物怀孕了,开始孕育。
春华秋实之间有个重要环节就是秀,不秀则不能实。
天地气交,天气下降为雨,植物开花结果了。
立夏开始进入夏三月。
立夏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是小麦的出水期.“立夏不出头,节草未老留”,就是立夏如果还没有出穗,就会没有产量,要长草了。
立夏过了是小满节气,正是小麦灌浆的时候,籽粒开始饱满,灌浆以后小麦就成熟了。
这时要防止倒伏。
芒种节气地面阳热满,雨水足,麦穗生芒,将成熟也。
有芒的作物成熟,夏播的作物播种的时节。
夏至为一年中日影最短的一天,白昼最长。
至即极。
夏至以后,白昼渐短。
杂草和庄稼都生长很快,有“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的说法。
暑即炎热的意思,小暑表示虽热,但还没有大暑热。
这是作物茁壮成长,雨水进一步增多,即将进入伏天。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此时地面上的热量最多,大雨时行。
“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篇二: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风俗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春节春节代表着新的开始与新的希望,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中最为隆重和盛大的节日。
历朝历代,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所有的中国人都有把春节看作是喜庆团聚的好日子。
春节,古称元旦。
据民间习俗,从腊月二十四起到新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止都称春节。
现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一般从大年三十(二十九)开始。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清扫一新,贴春联、贴年画、守岁、放鞭炮、拜年等活动丰富多彩。
扫尘: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产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办年货:一到腊月,人们都要上街采办过年的物品,买年画,准备过年的春联。
吃团年饭:团年饭意为一家团圆。
腊月的最后一天要全家团聚吃一顿丰富的年饭。
凡家中在外地工作或学习的家人都会尽可能赶回家团聚。
这顿饭要吃得欢欢乐乐,菜肴吃食也具有吉利的象征意义,如鱼(年年有余)、整鸡(大吉大利)、青菜(清洁平安)、年糕(年年高)等。
吃饭时,不要说丧气的、不吉利的话,不能失手打破碗碟杯盏,不要碰翻椅凳,因为这些会被视为不吉利的征兆。
守岁:除夕之夜,灯火通明,家人围坐一起畅谈,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除夕之夜,在我国北方家家都要包饺子。
鞭炮迎新:“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古代燃放鞭炮是为了驱鬼祛邪,而如今则表示节庆欢乐,鞭炮越响,来年家庭财源会越兴旺。
拜年:新年伊始,人们走亲访友,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联络感情。
拜年的习俗各地并不相同,但一般初一上午不走亲访友。
出去拜年要穿戴整洁。
出门遇到熟人、朋友要恭贺新年,说些吉利话,即使是遇见平时与之开惯了玩笑的人也不能随便开玩笑。
见到长辈要行拱手礼。
走亲访友要携带礼物。
过年时,招待宾客的食物有讲究,通常以谐音讨口彩,比如吃柿子苹果,喻意事事平安;吃年糕则意味着年年高升。
春节期间,人们还经常走上街头,参加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会等娱乐项目。
春节期间也要注意喜庆有度。
这一期间热闹的时候比较多,不应为了自己开心而打扰了邻居们休息。
春节不仅要拜年,有时候也要恭喜人家喜迁新居。
看看新房的格局,参谋一下崭新的家具,如果您是访客,也会有这样的“猎奇”心理。
但参观前应该征得主人的同意,等待主人的邀请,而不要主动直接提出参观请求,令主人不好拒绝。
如果受到主人邀请参观,也要跟在主人身后,不要自己去打开房间门,尤其是卧室和主卫的门。
因为有很多城市都不允许燃放烟花,有的人也没有放鞭炮的喜好,所以过年送礼最好不要送鞭炮。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叫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
自唐朝开始,民间就有元宵之夜观灯的风俗。
现在元宵节有很多节俗活动。
吃元宵是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
古时候人们把元宵这种食品叫汤圆、汤团或团子。
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又含着一个“圆”字的同音字,象征着团圆、美满、吉祥、和睦的家庭,所以人们多取其意,这一天要吃元宵。
灯会在夜间举行,一般从正月初十开始就行动起来,人人动手,家家户户扎花灯、点花灯,特别是到了元宵节的夜晚时分,更是举烛张灯,结彩为戏,供人观赏,所以元宵节又称“灯节”。
在明清时,花灯的样式最为繁多,数不胜数。
现在政府、民间都会组织大型灯会。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相传爱国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怀抱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两岸百姓知道后,纷纷划船打捞他的尸体,并向江中投放粽子,使鱼虾饱食后不吃他的尸体。
此传说历代沿袭下来,演变成如今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节日的习俗礼仪有:挂菖蒲、艾叶:民间特别是农村家庭,门窗上要挂菖蒲、艾叶,用以驱鬼辟邪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