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流行新特点及防控措施
解读非洲猪瘟的流行传播特点及防控策略
解读非洲猪瘟的流行传播特点及防控策略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病,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
它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猪和间接接触感染的病毒污染物传播。
非洲猪瘟的传播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度传染性:非洲猪瘟病毒对猪极具传染性,感染猪只很快出现病情,并且会在短时间内传播给其他的猪。
传播速度快,蔓延范围广。
2. 复杂的传播途径:ASFV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野生猪传播、人为活动传播、蜱传播和饲料传播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
直接接触感染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例如猪只之间的接触、饲料和水的污染等。
3. 隐性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在潜伏期内,感染猪只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很难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播。
在这期间,感染的猪只依然可以传染给其他猪。
1. 卫生防护:加强养殖场卫生管理,做好猪舍和设施的清洁消毒工作。
及时清除猪舍周围的垃圾、秸秆等易滋生蜱的物品。
要保证充足的清洁水和洗手设施,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
2. 限制动物交易和运输:加强对猪只流动的监控和限制。
禁止买卖、运输和屠宰患病猪只,并且严格控制野生猪的活动。
禁止非法捕猎、销售和食用野生猎物,防止野生猪和疫区猪只的接触。
3. 断链消除:一旦发现疫情,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断链消除,即立即隔离病死猪只、被感染的猪群和疑似病例,彻底清除病原体,断绝传播链。
4. 加强监测和报告:加强对猪只健康状况的监控,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
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快速反应和应对疫情,做好疫情信息共享和发布工作。
5.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媒体手段对非洲猪瘟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和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防控能力。
宣讲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防控措施和病症特征,引起广大群众的注意和重视。
提供科学的养殖指导,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环境和管理水平。
非洲猪瘟的流行传播特点主要体现在其高度传染性、复杂的传播途径以及隐性感染等方面。
规模化猪场猪瘟流行的新特点及防控对策
带 毒 猪 ,特 别 是 带 毒 种 猪 ,是 引起
猪 瘟 发 生 和 流行 的根 源 。 开展 猪 群 的检
15 发 病 年 龄 幼 龄 化 .
疫 监 测 ,净化 猪 瘟 是 控 制 和消 灭 猪 瘟 的 关 键 技 术措 施 。在 猪 群 中定 期 对 种 猪 逐
据 调 查 发 现 ,猪 场 发 生 猪瘟 的 猪 只 7 %的 多 在 9 l 以 下 .最 多 见 发 病 9 0 E龄
天 内 不 引 起 感 染 猪 发 病 死 亡 的 一 种 现
加 了防 疫 的 难 度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3 实施 强化 免 疫 。提 高 猪 群 抗病 力 .
象 。 近年 来 ,感 染 猪 瘟 病 毒 的猪 6 %常 0 无 明显 的 临 床 症 状 , 而 呈 亚 临 床 感 染 、
持续 性感 染 和 胎 盘 感 染 。持 续 性 感 染 的
推 行 自繁 自养 和 按 不 同生 长 阶段 分
行 。若 用 这 样 的 猪 留 种 ,就 会形 成 胎 盘 感 染 —— 仔 猪 感 染 猪 瘟 和 免 疫 耐 受— — 免疫 失 败 —— 持 续 感 染— — 母 猪 繁 殖 障
碍 及 胎 盘 感 染 这样 一 个 恶性 循 环 。 这 是 目前 规 模 化 猪 场猪 瘟 存 在 的 一个 重 要 原
能 力
免。 值 得 注 意 的 是虽 然猪 瘟疫 苗 可刺 激
加 强 E 常 的饲 养 管 理 。保 持 圈 舍清 l 清 卫 生 、 良好 的 通 风 和 适 宜 的 温 、湿 度 ,降低 有 害气 体 浓 度 ,养 殖 密 度 应 适
宜。
未感 染 C F 的猪 产生 坚强 的免疫力 . SV 但 不 能 刺 激 已感 染 C F 的猪 产 生 相 应 Sv 的 免 疫 抗 体 ,也 不 能 清 除 体 内 感 染 的 CF S V,若 反 复 补 免 后 抗 体 水 平 仍 然 低
解读非洲猪瘟的流行传播特点及防控策略
解读非洲猪瘟的流行传播特点及防控策略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简称ASF)是一种高致病性病毒性疾病,能导致猪只的高死亡率和经济损失。
ASF最早在非洲被发现,后逐渐传播到欧亚大陆和其他地区。
以下将解读非洲猪瘟的流行传播特点及防控策略。
1.强烈传染性:ASF具有高度传染性,病毒能在猪只之间迅速传播。
感染猪只一般在1-9天后出现症状,但已经感染的猪只却能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传播病毒。
2.不同途径传播:ASF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只、食用受感染的食物、饮用受感染的水源、吸入空气中的病毒等途径进行传播。
人类、昆虫、啮齿动物、家禽和其他动物也可作为传播媒介。
3.无有效疫苗和治疗方法:截至目前,尚无针对ASF的有效疫苗和特效药物,只能采取防控措施降低传播风险。
4.极强的病毒抵抗力:ASF病毒能在环境中存活很长时间。
在被感染的猪只或病死猪只的组织、血液、尿液、食物等样品中,ASF病毒可以存活数月至数年。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策略:1.加强动物卫生监管:各国政府应制定和加强动物卫生监管措施,建立和完善应急响应机制。
加大对可疑感染地区的检疫力度,及时报告和处置疫情。
2.加强养殖管理:养殖场应做好环境卫生控制,加强病原体的隔离和消毒工作。
严禁饲喂未经检疫的猪饲料,采取措施阻止和控制猪只与野生动物的接触。
3.加强疫苗研发和疫苗接种:积极开展ASF疫苗的研发工作,加快推进疫苗的临床试验和上市应用。
在疫情严重的地区,可以考虑实施大规模的猪只免疫接种计划。
4.完善动物交易管理:加强对猪只的交易和运输的监管,落实好动物检疫工作。
严禁非法运输和贸易活动,遏制非洲猪瘟的传播。
5.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养殖户和兽医的宣传教育,提高其对ASF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通过传媒和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非洲猪瘟的防控知识,引导公众正确对待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的流行传播特点是强烈的传染性、多途径传播、病毒抵抗力强,并且没有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
试论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
试论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类传染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死性,在猪场中流行性非常广泛。
随着全球性的猪肉贸易和国际旅行的增加,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就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进行论述。
一、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1. 高度传染性: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力,能够在猪群中快速传播。
感染一只猪后不久即可传染给整个猪群,使得猪群中的猪几乎都会感染上非洲猪瘟。
2. 致死性强:非洲猪瘟对猪的致死性非常高,患病的猪常常在短时间内死亡,死亡率可高达100%。
这对养猪业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因为一旦猪场中出现非洲猪瘟,猪群很可能就会遭受重大损失。
3. 潜伏期短:非洲猪瘟的潜伏期非常短,通常只有几天时间。
这意味着一旦猪群中有病毒存在,就很容易在短时间内爆发疫情,对猪群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4. 多种传播途径:非洲猪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病毒污染的场地和设施、饲料、水源以及间接接触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
这增加了非洲猪瘟控制的难度,也增加了疫情暴发的可能性。
5. 无疫苗可用:目前尚无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可用,这使得非洲猪瘟的控制变得更加困难。
唯一的防控手段就是通过严格的卫生和隔离措施来阻断病毒的传播。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1.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加强对非洲猪瘟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报告和隔离疫情病例,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疫情扩散。
2. 严格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加强养猪场的生物安全控制,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的进出,加强对场地、设施、饲料和水源等的消毒和清洁,防止病毒通过各种途径传播。
3. 健康证明和过境检疫:对进出口猪只和猪产品实施健康证明和过境检疫制度,防止非洲猪瘟通过国际贸易和旅行传播。
4. 强化兽医卫生监管:加强兽医卫生监管,提高养猪者的防控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
5. 加强宣传教育和科普知识:加强对非洲猪瘟的宣传教育和科普知识推广,提高广大养猪者、兽医和相关工作者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病,主要感染猪科动物,包括家猪、野猪等。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的相关信息。
流行病学特点:1. ASF病毒具有极强传染性和致病性,可通过接触病毒源感染猪只。
人类也可能通过接触感染病毒。
2. ASF病毒能在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不易被常规消毒剂杀灭,因此病毒的传播速度较快。
3. ASF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如病猪之间的接触、饲养管理以及食用污染的饲料传播。
临床症状:1. 高热症状:患病猪只体温急剧上升,初期可达40°C以上。
2. 沉闷食欲:患病猪只食欲下降,甚至拒食。
3. 呼吸困难:患猪可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喘息现象。
4. 皮肤症状:患病猪只皮肤表现为紫绀、腹部和四肢霜状斑块。
5. 出血性症状:患猪可出现鼻、直肠、输尿管等嗜血区域出血。
6. 死亡率高: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猪只死亡率较高,通常在7-10天内死亡。
防控措施:为了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控措施:1. 加强从疫源国进口猪肉和猪产品的检疫检验,防止病毒带入。
2. 未确定疫源国时,禁止非法进口(包括行李物品)疫区猪肉和猪产品。
3. 强化养殖全程的生物安全管理:加强猪群的健康监测和外来猪只的隔离观察。
4. 强化饲养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消毒饲养环境,清理污秽物,控制饲料和饮水的卫生质量。
5. 严禁食用未经检验合格、来源不明的猪肉和猪产品,确保食品安全。
6. 做好发现疑似非洲猪瘟患猪的报告和隔离工作,及时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处置并进行病情调查和溯源工作。
7. 做好动物禁区、隔离区、屠宰场和批发市场的卫生管理,加强病媒生物的防控措施,有效减少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
总结: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的猪病,具有高传染性和致命性。
为了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加强进口猪肉的检疫管控、强化养殖环境卫生管理、禁止非法进口疫区猪肉等措施。
浅谈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
浅谈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猪细小病毒病,又称猪瘟病,是一种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的疾病。
该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对于猪场的生产和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1. 高度传染性猪细小病毒病的传染性非常强,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粪口传播和接触传播。
在猪场中,只要有一头猪感染了猪细小病毒,很快就会传播给整个猪群,导致大量的猪死亡。
一旦猪场出现猪细小病毒病疫情,需要进行及时隔离和治疗,以减少疫情的扩散。
2. 高死亡率猪细小病毒病的病死率非常高,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发展。
患病的猪体温急剧升高,呼吸困难,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最终导致死亡。
由于病毒的传播速度快,一旦猪场出现疫情,很容易造成大规模猪只的死亡,给养猪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3. 难以根除猪细小病毒病的病毒非常强大,能够在环境中长期存活,难以根除。
一旦猪场出现疫情,就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和隔离措施,以防止病毒的再次传播。
猪场周围的环境也需要进行全面消毒,以防止病毒通过其他途径再次传播。
1.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猪场的环境卫生是预防和控制猪细小病毒病的关键。
猪场对周围环境的卫生管理要求严格,经常清理猪舍和环境卫生,保持猪场干净、整洁,减少病毒的存活和传播。
2. 隔离患病猪只一旦发现有猪只出现疑似症状,立即进行隔离和治疗,防止病毒的传播。
对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的猪只进行及时的隔离和观察,以防止疫情发展。
3. 规范养殖管理猪场要加强对猪只的养殖管理,保证猪只的健康和免疫力。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少疫情的发生。
合理的饲养、合理的配合饲料,保证猪只的健康成长。
4. 加强疫情监控猪场要加强猪只的疫情监控,定期进行猪只的体温检测和呼吸道症状监测,一旦发现猪只出现异常症状,立即进行隔离和治疗,防止疫情的扩散。
5. 严格消毒措施猪场要严格执行消毒措施,对猪舍和周围环境进行全面消毒,杀灭病毒的存活,防止病毒的传播。
猪瘟流行特点、症状及防控措施
全身状况基本 恢复 ; 复发期 又 出现厌食 、 沉郁 、 前短期 内体 死 温又升高, 皮肤充 血、 呈粉红色到紫色, 整个病程 达 3 4 月。 -个
点是抗原性好 , 免疫后快速产生免疫力 。 抗原含量高 , 次免疫 1 接种 1 头份 / 头猪 。 低过敏 , 过敏源含量极低 , 缺点是生产成本 高 。用于猪瘟的加强免疫 ; 猪瘟 的紧急免疫接种 ; 控制慢性 猪
腹泻与便秘 、 呕吐 、 病毒血症 , 感染后 1 2 ~ O天死亡。
3 防控 措 施
选 择合适 的消毒剂 , 种猪群 , 净化 使用免疫 增强剂 , 择 选
合适 的疫 苗 , 加强种猪免疫 , 防止发生猪瘟 母猪带毒综 合症 , 普通疫苗需要适 当增加免疫剂量 , 常进 行免疫检 测 , 经 制定个
性化的免疫程序 。
2 症状
21急性猪 瘟 .
先体 温升 高 4.2C 精神 沉郁 、 04  ̄、 . 怕冷 、 嗜眠 ; 病初 便秘 ,
5 6天后发生糊状 和水样 并混有血液的腹泻 ; - 结膜炎 、 口腔黏 膜不 洁、 齿龈和唇 内面 以及舌体上可见有溃疡或 出血斑 ; 后期
31常 用的猪 瘟毒 活疫 苗 .
后肢无力 ; 、 、 和腹 部皮肤 发绀 , 耳 尾 腿 有蓝紫 色斑 点 ; 间歇性
伏期及病程较长 、 症状较轻、 病势缓和 、 发病率 与病 死率较低 , 出现持续 性感染 、 l床 感染 、 亚J 缶 妊娠母猪带毒 综合症 、 猪胎 仔
盘感染 ; 临床 上猪瘟病 毒持 续性 感染 、 隐性感染及带毒现 象增 多。很难见到单一病原引起 的猪瘟 , 更多见 的是猪瘟病毒与其 他病 原混合感染 的复合型猪瘟 或称 混合感染型猪瘟。
当前猪病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
环境卫生
保持猪舍通风良好,降低氨气浓度 ,定期清理粪便和垃圾。
饲养密度
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减少疫病传播风险。
猪舍温度
保持适宜的猪舍温度,避免温度波 动引起应激反应。
定期消毒
消毒频次
定期进行猪舍消毒,一般每周1-2次。
消毒剂选择
选择高效、安全、无残留的消毒剂。
消毒方法
消毒效果评估
采用喷雾、熏蒸等多种方式进行消毒。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开展针对 当前猪病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的研究,研 发更有效的疫苗、药物和治疗技术。 NhomakorabeaVS
推广先进技术
积极推广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疫病防治 技术和市场营销策略等,帮助猪农提高生 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做好疫情监测与预警
建立疫情监测网络
建立覆盖全国各地的疫情监测网络,及时 收集、分析疫情数据,为决策部门提供参 考依据。
猪病防治措施
疫苗接种
疫苗选择
根据猪场疫病流行特点,选择适合的疫苗 种类。
接种方法
确保疫苗接种途径正确,如肌肉注射、口 服等。
免疫程序制定
根据猪的日龄和疫苗特性,制定合理的免 疫程序。
接种效果评估
定期检测疫苗抗体水平,评估疫苗接种效 果。
加强饲养管理
饲料管理
保证饲料营养均衡、无霉变,确保 饮水清洁。
混合感染
猪瘟常与其他病毒或细菌 混合感染,如猪流感、猪 肺炎等,加重病情,增加 防治难度。
猪伪狂犬病
传播速度快
伪狂犬病病毒传播途径多 ,可通过空气、接触等途 径快速传播。
症状多样化
伪狂犬病可引起多种症状 ,如流产、死胎、呼吸道 症状等,给诊断和防治带 来困难。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瘟,又称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一种高致死性的猪类传染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
该病毒对猪类的感染性极强,几乎所有感染的猪都会死亡。
猪瘟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如下:一、流行病学特点:1. 病毒传播途径: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野猪或病毒污染的物体传播,也可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
2. 病毒耐久性:猪瘟病毒在水中可存活3个月以上,在冻肉中可存活数年。
3. 属于法定报告疫病:国际上猪瘟被列为OIE法定报告疫病,即任何国家或地区发现猪瘟都必须报告。
4. 无特异病灶:猪瘟在猪体内无特异病灶,组织病变比较广泛。
二、临床症状:1. 高热:感染猪出现急性高热,在40~42℃之间。
2. 食欲减退:患病猪食欲明显减退或完全停食。
3. 体重下降:患病猪体重迅速下降。
4. 呼吸道症状:出现喘息、呼吸急促,咳嗽,鼻孔透明液体的分泌物增多。
5. 皮肤症状:皮肤出现发白、发红、发紫、发黑等颜色变化,耳朵尖端易出现青紫色肿胀。
6. 消化道症状:黏膜出现出血,可见黏液性或血液性腹泻。
7. 死亡率高:感染猪死亡率极高,一般在80%以上。
三、剖检变化:1. 脾肿大:猪瘟病毒在脾脏大量繁殖,导致脾脏肿大。
2. 肝脏异常:肝脏颜色变暗、肿大,肝表面呈现灰白色坏死斑点。
3. 出血点和淤血:猪体各部位可见出血点和淤血,皮下、内脏器官、肌肉组织等处可见淤血现象。
4. 淋巴组织异常:淋巴组织如淋巴结、扁桃体等明显肿大。
5. 肺炎变化:猪瘟病毒可引起肺部病变,肺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
四、防控措施:1. 提高病毒检测水平:建立猪瘟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加强疫情监测和检测能力。
2. 定期免疫:采取疫苗免疫措施,给猪群注射猪瘟疫苗,提高疫苗接种率。
3. 严格执检:加强入场猪的执检,对疫区的猪进行屠宰检验,不合格的不予销售。
4. 隔离措施:发现疑似猪瘟的猪及时隔离,对密切接触猪也要进行观察和隔离。
解读非洲猪瘟的流行传播特点及防控策略
解读非洲猪瘟的流行传播特点及防控策略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新型且传染性强的猪类疾病,其传播速度很快,容易引起动物死亡率高,经济损失严重的特点,对猪类畜牧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以下从流行传播特点、症状、传染源、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解读。
一、流行传播特点1. 速度快非洲猪瘟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旦传播开来,就很难控制。
由于它的高度接触性,传播速度每天都会以几倍的速度扩散。
因此,及早发现和控制非洲猪瘟病例是至关重要的。
2. 传播途径广非洲猪瘟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方式传播。
直接接触是指病猪直接接触健康猪。
间接接触是指人或物品通过接触病猪或其分泌物进行传播。
另外,非洲猪瘟还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因此,它可以通过风、昆虫和鸟类等传播。
3. 症状隐藏非洲猪瘟的症状是隐藏的,常常无法及时发现。
病猪可以携带病毒并患有非洲猪瘟而没有任何症状。
即使症状出现,由于其症状与其他疾病非常相似,很难作出准确的诊断。
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控制,非洲猪瘟可以在整个养猪场传播。
二、症状1. 体温升高非洲猪瘟的患猪体温会升高,周期为3-4天。
2. 呼吸道症状患猪会出现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
患猪的食欲会降低,便秘,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4. 皮肤和粘膜症状患猪出现皮肤病变,包括发红,水泡和溃疡。
此外,粘膜也可能变红和肿胀。
5. 表现不一非洲猪瘟的表现并不一定都一样。
有的病猪仅有轻微的症状,有的病猪则会出现严重的症状,甚至死亡。
因此,需要特别注意每个猪随时的变化,及时发现和诊断疾病。
三、传染源1. 病毒携带者非洲猪瘟的传染源可能来自病毒携带者,这些携带者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把病毒传给其他健康的猪,而使得病毒传播开来。
2. 棕色食肉动物一些棕色食肉动物也是非洲猪瘟的传染源,如野猪、豹、狮子等。
3. 放任的污染放任的污染,如从一个养猪场运输的污染物或来自口蹄疫感染场的污染,也可能成为非洲猪瘟的传染源。
四、预防措施1. 提高认知各国政府和养殖户应加强疾病预防的认知和意识,加强检测和报告的意识。
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简称ASF)是一种严重的猪类传染病,对于猪业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非洲猪瘟最早在非洲发现,并且在野猪和家猪中传播。
近年来,非洲猪瘟在亚洲和欧洲地区爆发,对猪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在疫情的暴发地区,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来限制病毒的传播。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以及相关的防控措施。
一、流行现状1. 亚洲地区自2018年起,亚洲地区出现了多起非洲猪瘟的疫情暴发。
特别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非洲猪瘟的爆发对中国的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据中国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中国已经扑杀了数百万头猪,猪肉价格也因此出现了大幅上涨。
越南、菲律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非洲猪瘟的疫情暴发,对当地的养猪业造成了重大影响。
2. 欧洲地区除了亚洲地区外,欧洲地区也出现了一些非洲猪瘟的疫情。
俄罗斯、波兰、乌克兰等国家都曾爆发了非洲猪瘟的疫情。
欧洲的猪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 非洲地区非洲猪瘟最早在非洲被发现,目前非洲地区仍然是疫情的高发区。
野猪和家猪中都有非洲猪瘟的传播,非洲猪瘟依然是非洲地区的一大猪类疫情威胁。
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都呈现出了一定的传播趋势,对全球猪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二、防控措施针对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各国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以限制病毒的传播,减少疫情造成的损失。
1. 加强检疫和监管各国和地区都加强了对进出口猪肉及猪产品的检疫和监管力度,加强了边境管控,防止病毒通过猪肉和猪产品进入国内。
2. 提高养殖管理水平许多地区采取了控制病毒传播的措施,包括提高养殖密度、改善生猪饲养环境、加强养殖管理等,以减少病毒的传播机会。
3. 加强宣传和教育各国和地区还加强了对养猪户和消费者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引导养殖户科学养殖、健康养殖。
4. 开展疫苗研发和接种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大对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和生产力度,以期能够控制病毒的传播,减少疫情的损失。
猪瘟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饲养管理 I
猪 瘟 的流 行 特 点 及 防控 措 施
陈洪 军 ( 山 东省 临朐县 畜牧 局 2 6 2 6 0 0 )
猪瘟又称猪霍乱 ,它是 由猪瘟病 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 染
性和致死性传染病 ,在 临床上表 现为死亡率高 的急性 型 、或 者死亡率变化不定 的亚急性 型 、慢性 型以及隐性型 。在 我国 将猪瘟列 为一类传染病 ,在养猪 生产中 ,如果 防疫程序 不科 猪感 染 l ~ 2 d ,在未 出现 症状前 就能 排毒 。部分 病猪康 复后 5 - 6周仍能带毒 和排 毒。蝇类 、蚯蚓 、肺 丝虫都 可在 一定时 间内保存猪瘟病毒。
缺 失疫 苗等 ,我国 目前使 用基因缺失疫苗 和灭 活疫 苗 .部分
疫 苗使 用滴 鼻或者肌注的方式进行免疫 ,为养 猪场 提供方便
多样 的选 择 性 1 3 1
定期 监测及 时淘汰病 猪 ,净化猪群 。一般感 染猪伪狂犬
病 毒后 终身带毒 。病 毒处于潜伏状态 ,在受 到应 激或者免疫 抑制作 用后 ,潜伏状 态被激发 ,引起病毒 的暴 发 、流行 ,因 此 ,必须及时淘汰猪场带有病毒 的阳性猪 ,实现猪场净化 。 猪伪 狂犬病 毒是 导致仔猪死亡 ,母猪 繁殖 障碍性疾病 的
1 0 4 口圆园国圈 2 0 1 5 6
.
糊 幽
黼 黼勰黼掰黼嘲蕊 隔圈
饲养管理
行动 缓慢 、头尾下垂 、拱背 、寒颤 、口渴 、常卧一处 或闭 目 嗜睡 ,眼结膜发炎 ,眼睑水肿 、有粘脓性 分泌物 ,腹 下 、耳 根 、四肢 、嘴唇 、外阴等处 可见紫 红色 出血斑 。病初 粪干 .
2 . 3 传 播 途 径
学或不到位 ,将会带来 巨大 的经 济损 失 ,所 以广大养猪业 者 要引起高度警惕 ,要进行认真科学 的免疫防控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
该病毒对猪的感染性极强,造成的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猪的养殖业。
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防控措施是研究和防治该疾病的重要内容。
下面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非洲猪瘟。
一、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非洲猪瘟的病原体属于病毒,主要通过飞腾昆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食物、粪便、肉类等途径传播,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
一旦发病,疫情蔓延迅速,易造成大规模猪只的死亡。
非洲猪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是在非洲大陆、欧洲、亚洲等地区。
二、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1.急性型猪瘟急性型猪瘟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烧、厌食、精神萎靡、呕吐、腹泻、起初粪便正常,随后变成者血便、黑便或水样便;猪体表现呼吸急促、皮肤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瘀点或瘀斑。
病程短,患病的猪常在短时间内死亡。
2.亚急性型猪瘟亚急性型猪瘟的临床症状也比较明显,主要为高热、厌食、猪体状态不佳、发病率较高。
病程比急性型猪瘟略长,患病的猪多数也在短时间内死亡。
3.慢性型猪瘟慢性型猪瘟的临床症状比较隐匿,主要表现为猪体消瘦、厌食、长期发烧、呼吸困难以及皮肤和黏膜出血等,此类疾病多数病猪虽存活,但对猪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等有着严重影响。
三、非洲猪瘟的剖检变化1.病变主要分布在淋巴组织中,如肠系膜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脾脏等处,呈増大、淋巴组织坏死、软化等特征。
2.肝、脾和肺组织可出现出血斑点,甚至呈现明显的出血充血状态。
3.消化道内可见出血、充血、水肿、糜烂等病变。
4.其他病变包括肺部出血、皮下出血、心脏和肾脏充血等。
四、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1.饲养管理方面养殖场要严格控制人员和车辆的进出,做好消毒工作;猪舍要保持干燥、通风良好,适时进行清洁消毒;要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进行隔离等处理。
2.疫苗防控疫苗接种是预防非洲猪瘟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地区的流行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是非常重要的。
解读非洲猪瘟的流行传播特点及防控策略
解读非洲猪瘟的流行传播特点及防控策略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严重威胁猪群健康的传染病,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简称ASFV)引起。
自20世纪初在非洲被首次记录以来,ASF迅速传播到亚洲、欧洲和其他地区,成为全球猪肉生产和贸易的重大挑战。
本文将解读ASF的流行传播特点及防控策略。
一、非洲猪瘟的流行传播特点1. 难以控制的传染性:ASF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方式传播,可在猪间快速扩散。
病毒在猪体内的复制速度快,感染力强,患病猪只往往迅速死亡。
ASFV可以通过血液、组织、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和蜜蜂等途径进行传播,成为防控的困难所在。
2. 广泛的病毒载体:ASFV不仅能感染野生猪种群,还可以感染家养的猪和一些间接的宿主。
虫子、蜜蜂、鸟类等都可能成为ASFV的携带者,从而耐受并传播病毒。
3. 复杂多变的病原体:ASFV具有高度变异性和复杂的基因组结构,使其易逃避免猪的免疫防御机制,并对不同病毒株产生不同的免疫反应。
这使得ASF的防控工作更加困难。
4. 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和疫苗: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特效药物和疫苗来治疗和预防ASF。
由于ASF病毒对环境抵抗力强,因此病毒很难被彻底消灭。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策略1. 加强传染病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及时发现疫情,加强与各级畜牧兽医部门的沟通和信息分享,提高监测和预警的能力,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2. 严格控制交通运输和市场流通:限制猪、猪产品和猪饲料的流通,加强疫情区域与非疫情区域之间的交通管控,建立健全市场管理和规模养猪场所的流通监管制度,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3. 强化养殖环境和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畜禽养殖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消毒养殖场、设备和车辆等,提高场外人员和车辆的管理和检疫制度,加强人员和车辆的流动监管。
4. 加强疫苗研发和使用:积极研发安全、有效的疫苗,提高对ASFV的识别和检测能力,为防疫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根据疫情情况合理组织疫苗的使用。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的猪病,一旦发生将对养猪业产生重大影响。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生。
ASF属于禽流感病毒科,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
病毒通过病毒携带的蚜虫进行传播,同时也可以通过病猪排泄物、血液、肉类和饲料等途径感染其他猪。
在疫情期间,猪场的交通流量、猪只密度等因素也会增加病毒的传染风险。
二、临床症状
1.急性型:突然出现高热、抖动、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咳嗽、结膜炎和体表出血等症状。
3.慢性型:病变缓慢,往往出现体重下降、皮毛变硬、色素沉着、食欲不振等症状,最终导致猪只死亡。
三、防控措施
1.强化猪场管理:定期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减少猪只密度、注意隔离新入场的猪只等。
2.建立完善的防控措施:防疫隔离、病例报告等。
3.扩大兽医监管力度:加强检疫力度、加强畜牧业生产力度。
4.统一杀病体处理方式:及时处理死猪、杀病体,严禁私自出售或处理。
5.提高养猪业人员的防范意识:教育养猪业人员了解ASF的病情及防控知识,增强预防意识。
6.严格控制非洲猪瘟疫情:建立健全非洲猪瘟防控体系,打击非法交易、禁止走私猪只等非法交易。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接触传染的猪科动物疾病,其主要特点是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易反复爆发和传播迅速,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严重的动物传染病。
非洲猪瘟是一种世界性的重大动物传染病,其传染性、致病性和毒力非常强,一旦发生,常常导致猪群大面积的死亡,严重影响猪肉生产和养猪业的发展。
1. 流行特点非洲猪瘟病毒对猪的传染性极强,能感染所有年龄的猪。
该病毒对幼猪的致死率更高,而对成年猪也能引起高病死率。
非洲猪瘟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期较长,对病毒敏感的猪只要接触到污染物或患病猪,就容易感染该病毒。
非洲猪瘟具有强大的传染性,它可以通过气溶胶、血液、食物、饲料、水等途径传播,导致猪只相继感染。
2. 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表现主要有发热、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呼吸急促、鼻涕减少、皮肤发红等。
患病的猪体温常常在40℃以上,食欲减退,猪只不愿进食,精神沉郁,表现出抑郁的状态。
患病猪的呼吸急促,鼻涕减少,皮肤发红,有时伴有发热、呕吐、腹泻等表现。
3. 剖检变化非洲猪瘟的剖检变化主要表现在体温、呼吸、心脏、肝脏和脾脏等方面。
患病猪的体温常常在40℃以上,表现为发热状态;呼吸急促是另一个常见的剖检变化,患病猪的呼吸常常急促而不规律,有时还表现出喘息和呼吸困难的症状;心脏一般无明显的变化,但在慢性病例中可能出现心包积液和心肌病变;肝脏在非洲猪瘟病例中常常表现为肝脏肿大,质地增硬和颜色变深;脾脏一般无明显变化,但在慢性病例中常常表现为脾脏肿大,质地增硬和颜色变深。
4. 防控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严格的防控措施,包括加强动物监测、做好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强化兽医卫生监管、规范猪场管理和对疫苗研发的推进。
要加强非洲猪瘟的监测和报告,及时了解疫情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控。
要做好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包括加强猪舍的通风和消毒,防止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对猪场进行隔离,禁止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猪场,避免交叉感染。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方法 - 养猪技术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方法-养猪技术猪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可分成急性型、慢性型、温和型。
近几年,该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同时具有新的流行特点,如混合感染、隐性感染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防控难度,并给养猪场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瘟的流行特点猪瘟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绵延性。
猪瘟从经常发生的大流行转变成地区性散发性流行,且呈现绵延性、波浪性、周期性的特点。
1个周期一般为3~4周,疫点明显变少,往往呈散发性流行。
广泛性。
我国各个省市均能够发生或者流行该病,且都能够分离到强毒株。
据报道,我国猪群中感染猪瘟病毒的阳性率平均达到15. 3%,最高时能够达到54%左右。
非典型性。
成年猪基本不会发生典型性猪瘟,尤其是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后能够超过752天带毒,且不会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
带毒母猪配种妊娠后,能够通过胎盘将病毒垂直传染给胎儿,并导致自身发生繁殖障碍。
所产后代仔猪接种猪瘟疫苗无法产生免疫应答,反而引起免疫耐受。
同时,能够持续向外排毒导致健康猪群发生感染,促使猪群中长时间存在病毒。
2、临床症状最急性型。
通常在发病和流行初期容易发生,病猪具有明显的发病症状,大部分突然死亡。
急性型。
大多数猪场都比较容易发生该类型,一般具有24~72 h的潜伏期。
病猪典型症状是精神沉郁,发热,体温升高达到40~42℃,怕冷、寒颤,嗜睡,往往卧地,增加饮水。
有些发生呕吐,结膜发炎,眼睑被脓性分泌物黏住。
感染早期,通常会发生便秘,排出附着有大量白色肠黏液的粪便。
随着症状的加剧,后期发生水样腹泻,排出混杂黏液或者血丝的粪便,且散发腥臭味。
另外,病猪耳后根、鼻端、四肢内侧以及肛门等部位的皮肤存在针眼大小的出血点,用手指按压不会发生褪色,腹股沟淋巴处发生肿大。
仔猪感染该病后,还会表现出典型的神经症状,如磨牙、侧卧、转圈、后退、四肢游泳状划动,严重时甚至陷入昏迷,且容易继发感染细菌,往往会呈现坏死性肠炎、肺炎等症状。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高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猪科动物。
猪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一旦发生疫情,往往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防控措施,我们将对该疾病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猪瘟的流行特点1. 高度传染性:猪瘟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往往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快速传播,导致大规模的疫情爆发。
尤其是在猪群密集的养殖场,一旦疫情发生,后果将不堪设想。
2. 猪群易感性强:临床饲养的猪群几乎全部易感,而且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感染猪瘟病毒,其中野猪等更是容易感染,甚至可作为病毒的潜在传染源。
3. 高死亡率:一旦猪瘟疫情爆发,由于病毒的高致病性,患病猪只能通过治疗来控制病情的发展,但其死亡率仍然很高,一旦疫情严重甚至可致使整个猪群死亡。
二、临床症状1. 急性起病:猪瘟患病猪只有一个起病峰,表现为突然发热,呼吸困难,行动不便等,发病速度快,病程短。
2. 高热:患病猪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42℃,伴有明显的精神萎靡和食欲下降。
3. 呼吸道症状:患病猪可有明显的呼吸急促,发出呼吸困难的声音,咳嗽,流涎等,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窘迫。
4. 消化道症状:患猪会出现腹泻,呕吐,食欲下降等消化道症状。
5. 精神萎靡:患猪精神萎靡,活动力明显下降,甚至丧失食欲。
6. 眼部症状:患猪眼部出现结膜充血,眼泪增多,眼睛发红等症状。
7. 皮肤症状:患猪常有皮肤发绀,皮肤温度下降,四肢不温等表现。
8. 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是猪瘟的一个典型症状,淋巴结肿大明显,质地较硬。
9. 残废突出:猪瘟并发麻痹性病变,患猪将出现四肢不遂等症状。
三、剖检变化1. 头肿:外观,头颈及喉迅猪瘟患猪会出现头部及颈部红肿。
2. 肺部改变:猪瘟患猪的肺部出现多发性红斑,肺组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颜色发红,表面光滑,体积膨大,密度变软。
3. 肝脏变化:猪瘟患猪的肝脏颜色发红,肿胀,表面较光滑,肝实组疏松。
猪瘟流行特点与预防措施
染率较高 , 虽然可以采取检测手段降低 B D V V污染 的可 能 , 要完 全排 除 杜绝 B D 的污染 是不 可能 但 VV 的 。根 据 国内 同行 及本 实验室对 从市场 上 随机 收集 样 品的检 测结 果 , 一些 厂家 某些 批次 的 牛睾 丸 细胞 苗 确实存 在 B D 的污染 , 且被 污染 批次 的疫 苗 VV 并 并 不是 每一瓶 均 能查 出 B D V V的存 在 , 通常 3 4瓶 — 苗 中只有 一瓶被 B V污染 。 VD 1 . 母猪群 的 免疫状 况及仔猪 的免疫 程序 .3 2 由于新生 仔猪 需要 从母 猪 获得 母 源抗 体 , 而仔 猪接 种 时 残 存 的母 源 抗 体 水 平 的 高低 对 仔猪 的免 疫应答 有 着极 大 的影 响 。近年 本人 检测 认 为 : 同 不 猪场之间 , 同一个 猪 场 不 同年 分 之 间 , 年 内 的不 一 同季度 之 间 , 以及 同一猪 场 即使 同一 次检 测 时猪 群
什 么 样 的猪 瘟 疫 苗 好 ? 很 长 时 间 以来 ,我 一 般 只
猪瘟病毒在 自 然条件下只感染猪 ( 包括野猪) , 传染源是发病或是外表正常而体内携带有 C F S V的 感 染动 物 。一 般 由消化 道感染 ,扁桃 体是 主要 的侵 入 门户 ; 也可经破 损 的皮肤 、 膜和注 射感染 。猪瘟 黏 病 毒既 可以水平 传播 , 可通 过垂直传 播 。 也 1 猪 瘟的流行 特点 . 1 11 流行范 围广 、 发 、 .1 . 散 不分 年龄 , 别是 断 奶前 特 后 和 出生 1 日龄 以内的仔猪 发病 较 多。而成 年猪 0
之一 。
在我 国猪 瘟 的流行 仍较 为 广 泛 , 主要 靠 免疫接 种防控 。调查显示 , 猪瘟疫苗接种后 , 免疫失败现象 比较普 遍 。为什 么会 出现这 种状况 呢 ?笔者 认为 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瘟流行新特点及防控措施
作者:董志刚
来源:《兽医导刊》 2016年第9期
董志刚/ 武汉纽科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猪瘟仍是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虽然近年来很少出现典型的临床病例,也很少发生大规模的流行,但在零星发病猪群中总能见到猪瘟的影子,所以猪瘟仍是我国
动物疫病防制的一大难题,防控任务艰巨。
现将目前猪瘟流行特点及防控对策总结如下,供业
内同行参考。
一、当前猪瘟流行特点
1. 繁殖母猪隐性感染是近年来发生猪瘟的一种主要方式。
在全国猪场中较为普遍,妊娠母猪自然感染低毒力毒株或中等毒力的猪瘟病毒就可以引发隐性感染,造成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的发生,使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或弱仔。
据有关报道,“带毒综合征”在妊娠母猪的感
染率可达43%。
由于带毒种猪表现为隐性感染,不呈现临床症状和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易被
人们所忽视。
这种带毒的种公猪经配种可通过精液感染母猪,带毒的母猪妊娠后可将猪瘟病毒
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垂直传播,使其产下的仔猪发生先天性感染,是仔猪发病的主要原因。
多出现严重腹泻、死亡率高达50% ~ 100%。
同时,带毒种猪流通和交易,也可通过水平传播
将病毒传染给其它健康猪群。
这样,由于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同时在猪群内反复、交替的进行,形成猪场猪瘟隐性感染长期存在。
必将严重危害猪群的健康生长,困扰着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混合感染日渐增多。
单纯以猪瘟症状表现出来的病例越来越少,混合感染逐渐增多。
猪瘟病毒常与蓝耳病毒、猪圆环病毒II 型(PCV-2)呈现二重感染、甚至三重感染,特别是猪瘟
病毒污染的猪场尤为普遍,当并发其它疾病感染后,症状将变得更加复杂,给诊断和治疗均带
来不少难度。
3. 免疫失败。
在注射过疫苗的猪群中出现了所谓的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甚至隐性猪瘟。
该情况的潜伏期及病程较长,死亡率较低,病势较缓和,多呈散发,中小型猪及哺乳仔猪死亡
率较高,成年猪发病症状较轻或耐过(隐性带毒);或者出现猪瘟病毒的持续性感染(亚临床
感染)、胎盘感染,初生仔猪先天性震颤(抖抖病)和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母猪繁殖障碍),在出现上述种种现象的地区和猪场,往往同时表现为无法解释的免疫失败。
发生该情况的特点是免疫过的猪群抗体水平普遍不高,和病毒毒力强弱不同,发病时病情
表现症状差别很大,但大都不表现典型症状,病理变化也不特征,以至于必需依赖实验室诊断
才能确诊。
4. 散发性。
没有大规模暴发和流行,发病猪群以非典型、区域性流行和零星散发为主。
二、原因分析
1. 生猪流通、引入种猪,以及养殖户对一些病死猪处理不当,检疫单位执法力度不够致使。
有些养殖户引种不慎,将一些带有猪瘟病毒的仔猪引进,造成猪瘟的暴发与流行;个别商贩生
物安全意识差、贪图私利,贩卖、宰杀病死猪并出售,造成猪瘟病毒在不同区域流通传播。
2. 养殖户或饲养人员对不同种类的疫苗免疫效力不清楚和使用不当。
国内猪瘟疫苗生产厂家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受保存、运输条件限制,疫苗质量不能保证,致使免疫效果差,
保护率低。
养殖者为了降低养殖成本,选购一些价格相对低的联苗、试用苗等,因其对猪瘟免
疫效力差,质量无保证,还有使用不科学,如稀释后没有立即使用,存放时间过久等而导致免
疫失败,使猪瘟难以控制。
3. 免疫程序问题。
免疫程序的关键是排除母源抗体的干扰,以及不同病毒疫苗之间的相互干扰,确定合理的免疫日龄。
如在猪瘟母源抗体高时对仔猪接种疫苗,即会被母源抗体中和掉
部分弱毒,阻碍疫苗弱毒的复制,仔猪反而不能产生坚强的主动免疫力,通常会导致免疫失败。
另外,接种疫苗种类过多、免疫接种间隔时间过短等均可造成免疫失败。
如猪瘟疫苗接种要与
蓝耳疫苗间隔15 d 以上,要与其它病毒性疫苗也要间隔7 ~ 10 d 为宜,否则会影响机体的
免疫应答。
4. 免疫抑制性疾病造成猪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影响猪瘟的免疫保护力。
一些常见疾病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肺炎支原体等在猪群中普遍存在。
圆环病毒病可以严重损伤猪
的淋巴系统,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猪蓝耳病毒所引起的最显著的病理变化是严重损伤肺泡巨
噬细胞,造成其大量被破坏,并伴有循环淋巴细胞及黏膜纤维清除系统的破坏,从而抑制免疫力,使猪对各种继发感染易感。
5. 滥用药物对免疫的影响。
在使用弱毒疫苗期间,不应使用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
有研究证明,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磺胺类、利巴韦林、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对动物体内T、B 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6. 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含量超标。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霉菌有350多种,对动物危害最严重的有8 种,分别是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呕吐毒素、伏马毒素及麦角毒素等。
霉菌毒素对胸腺、淋巴等免疫系统有损害作用,导致免疫抑制。
因为毒素能溶解淋巴细胞,降低T 细胞和B 细胞的活性,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调节功能受到抑制,抗体产生少,诱导免疫麻痹和免疫耐受,致使动物机体免疫应答低下,造成疫苗免疫接
种失败。
三、猪瘟综合防制对策
1. 加强饲养管理,慎重引种,制定完善的生物安全措施。
生猪流通、引入种猪一定要严格做好疫病调查,隔离观察等工作。
使用消毒后的专车运输、到场后要隔离饲养,检疫一个月。
在隔离饲养期间,要进行必要的药物净化保健,并做一次血清学检验,补注猪瘟、伪狂犬病、
蓝耳病、口蹄疫疫苗一次,驱虫一次,确认为健康者后方可进入生产区饲养。
2. 加强疾病监测,尤其做好基础疫苗如猪圆环、蓝耳和伪狂犬病等病毒性疾病的免疫,净化和防控工作。
确保猪瘟的免疫效果与稳定,避免猪瘟的发生与流行。
3. 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饲料中可可长期添加赛科益生(大蒜精油、酵母细胞壁、多种维生素),每吨饲料添加 1 000 g,可有效防控霉菌毒素,改善肠道菌群平衡,提高免疫力。
4. 提倡无公害预防保健,严禁滥用抗生素。
不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类、激素类、抗病毒类西药用于保健预防,可选择微生态制剂、中药制剂、植物提取物,可长期添加,不存在耐药性,而且可以起到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免疫力与抗病力,促进疫苗抗体产生的效果。
5. 选择优质高效价疫苗,规范接种操作方法,确保免疫效果。
6. 针对猪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不能盲目模仿,照搬照抄。
仔猪:仔猪免疫的首选日龄最好选在母源抗体不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而又能防疫病毒感
染的期间,即母源抗体为1∶8 ~1∶64 之间时进行,因此提出21 ~ 25 日龄和60 ~ 65
日龄两次免疫的建议,首次免疫2 头份,二免4 头份。
此种免疫程序已被多数猪场采用,如在母源抗体尚高时接种疫苗,即会被母源抗体中和掉部分弱毒,降低免疫效果。
生产母猪:
(1)跟胎免疫产仔后21 ~ 25日龄母仔同免,细胞苗4 头份或脾淋苗2 ml ;
(2)普免:每年3 次,细胞苗4 头份或脾淋苗2 ml ;
后备种猪:购入后立即补注猪瘟疫苗一次,配种前30 d 接种细胞苗4 头份或脾淋苗2 ml,加强免疫一次;
种公猪:每年春、秋各免疫1 次,每次4 头份或脾淋苗2 ml。
四、猪瘟免疫注意事项
1. 猪瘟疫苗最好单独注射,最好不用联苗;同其它灭活苗一起免疫,一定要分开部位分别注射,以保证免疫效果。
2. 注射猪瘟疫苗尽量在母猪空胎时进行,否则有可能会使胎儿对猪瘟免疫有耐受现象,造成仔猪出生后再免疫猪瘟疫苗效果不理想。
3. 经常通过实验室检测猪瘟野毒感染情况,对带猪瘟病毒的母猪应坚决淘汰以净化猪场,这种母猪带毒但不发病,却产死胎、弱胎,所产仔猪也可能带毒而成为猪瘟的传染源。
4. 免疫注射猪瘟疫苗前2 d 和后3 d 严禁使用抗病毒药物及治疗量的抗生素。
5. 免疫前后要做抗体监测,确定最佳免疫时间,以便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五、总结
随着猪群预防接种弱毒疫苗的广泛实施,防制措施的不断完善,绝大多数猪获得了不同程
度的猪瘟抗体,有效避免了猪瘟的大规模流行,疫点显著减少。
但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病原
变异、抗生素滥用、霉菌毒素超标、动物抗病力减弱等因素,致使猪瘟局部性流行、散发的情
况时有发生。
猪瘟疫情的反弹现象,出现了新的流行特点。
因此,猪瘟免疫是一项系统工程,
影响其免疫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饲养管理工作的加强,搞好饲养场
所硬件的建设,制定免疫程序要依据当地疫情,猪群的免疫状态等实际情况,最好结合抗体水
平监测,充分了解猪只的抗体水平,选择有质量保证的疫苗,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同时
切实加强养猪场内外病死猪的管理和卫生消毒工作,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免疫保护率,减少猪
瘟疾病的发生,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猪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养猪业健康、持续和快
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