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经济 精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经济 可持续发展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王一鸣
2005-04-27
1
引言 一、我国地区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演变 二、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都市经济圈发展问题 四、新阶段推进西部开发的几个问题
2005-04-27
2
引言
区域发展问题在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
具有特殊重要性:
3
4、中国地区政策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地区间发展不 平衡、地区间利益关系调整问题,构建适应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地区政策体系。
2005-04-27
4
一、我国地区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演变
2005-04-27
5
在改革开放以前,地区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从属于其 他政治经济政策,缺乏独立的政策目标和内涵;改 革开放以后,80年代的地区政策更多地从属于国家 对外开放政策。90年代中期后,确立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总体目标,也由于以地区差距 问题为代表的区域问题的显现和受到广泛关注,决 策层开始关注解决区际公平问题,地区政策开始有 了较为独立的政策目标和政策内涵。
2005-04-27
14
2、第二阶段 改革开放后(上世纪80年代初
~90年代中期)地区政策的转变
这个时期,我国完成了三个五年计划,即“六五(1981-1985)”、“ 七五(1986-1990)”和“八五(1991-1995)”计划。从“六五”计 划开始,区域发展上以沿海地区开发开放为重点,利用沿海地区的区位 优势和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向东部沿海地区实行投资和政策倾斜,由 东部向中西部梯度推进展开经济布局,这个阶段是“非均衡战略”主导 下的地区政策。
2005-04-27
6
中国建国后地区政策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1、第一阶段 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上世 纪50年代初期~70年代末)地区政策
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开发内陆地区的需要,国家利 用计划经济体制集中调动资源的能力,地区政策重点投资和 开发建设内陆地区,对沿海地区重视不够。从一定意义上讲 是在“均衡战略”主导下的地区政策。
2005-04-27
7
“一五”时期“156项”建设项目和内陆地区
开发(1953-1957年)
“一五”计划明确指出:为了改变原料地区分布不合理状况,必须建立 新的工业基地。“一五”进行了以苏联援助的“156项”、以及国内自 行建设的694项重点工程为中心的工业建设。项目布局主要集中在内陆 地区。按沿海和内地划分,“156”项中内地占4/5,694项中内地占2/3 。分大区看,东北地区位居榜首,占37.3%,西北地区次之,占22%。
1、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就是地域辽阔,地区间
差异大,地区问题和地区政策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宏
观经济政策中应具有重要地位
2、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资源垂直集
中配置,较少考虑地方利益,因而基本没有相对独
立的地区政策体系。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发展的体制条件
和政策环境发生变化,地区发展战略和地区政策的
重要20性05-开04-始27 显现。
2005-04-27
13
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地区政策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发生 过重要的作用,主要是保障了中国工业化由沿海向内陆地区 不断拓展,保持了各大区域大致均衡发展,区域间经济摩擦 较少。但是,这种组织方式带来许多不可克服的弊病,经济 效率低下,市场发育缓慢。虽然经过几个五年计划,在内地 建设了一大批工业项目,但因其与当地的经济脱节,并没有 从根本上改变内地发展落后的局面,而且由于沿海地区投入 少,原有的经济技术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制约了全国经 济的发展和运行效率的提高。
2005-04-27
10
“三五”至“四五”前期(1966-1972年)的三线 建设
“三五”时期,鉴于当时国际环境和我国周边形势的变化,中央政 府作出了全国按一、二、三线进行战略整体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三线战 略大后方的决定,从而形成我国工业建设的一次战略性大转移。三线地 区占全国投资比重高达52.7%。形成了45个以重大产品为主的专业科研 生产基地和30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促进了内陆地区开发。但是 ,由于三线建设是从政治需要出发,靠行政手段调整,与当地经济发展 的联系不够紧密,付出了高昂的成本。
2005-04-27
11
“四五”后期至“五五”时期再次向沿海地 区转移(1973-1980)
7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我国对外关系开始改善。73年 中央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增加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计划。到1978 年,两次大规模引进成套设备,外汇约200亿美元,国内配套工程300多 亿元。大部分项目布局在沿海和长江沿岸,运输条件大为改善,投资效 益明显提高。
2005-04-27
8
“一五”时期,在项目设置上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兴建 的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工业基地,对加速内陆地区开发建设发挥了重要 作用。这些项目主要是依靠中央政府集中调动资源建设的,在一定程度 上脱离了当地原有工业基础,生产要素主要与区外循环,这种模式决定 了内地工业化是以先进技术与落后工业基础的二元组合为起点的。
2005-04-27
12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地区经济组织和运行的基本特点是: (1)在管理体制上,实行自上而下,按指令性计划的垂直集中管理, 以各行业的合理布局为主要依据,较少考虑地方利益。 (2)在组织方式上,主要通过行政手段而不是经济手段,通过中央财 政的统收统支和生产要素的统一调配。 (3)在产业空间布局上,主要依据自然资源优势,较少考虑市场潜力 和经济科技资源的调动能力。 (4)在地区发展上,国家强调各地区建立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生产要素力求区内平衡,各区域经济联系薄弱,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是 微乎其微。
2005-04-27
9
“二五”时期(1958-1962年)地区工业体 系建设
1959年6月,中央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强协作区工作的决定,将全国划 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西北等七个协作区。要求 各区尽快分别建立大型的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形成若干个具有比较完 整的工业体系的经济区域。进而提出,许多省,只要有条件,都应建立 比较独立的但情况不同的工业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