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区域协调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意义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意义与实践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区域协调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协同发展的过程。
在实践中,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非常突出,城乡、东西部、沿海内陆等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需要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来实现均衡。
在这个过程中,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意义:1、优化资源配置:不同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的资源优势和发展产业链,将这些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和借鉴,可以最大程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2、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协调发展可以进一步提高各地区的经济效益,加速经济发展。
打破区域垄断,实现各个区域的优势互补,加速区域间资源共享,不仅会使得产业发展更均衡,也会使得经济的整体利润增加。
3、缩小地区差距: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加速区域间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推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稳定发展。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具体来说,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将各地区的经济实力和资源优势进行规划整合,打造更强大的区域化经济体系,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提高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区域间的客货运输瓶颈,推动各地资源从物流上得以互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贸易的便捷度,从而实现产业的跨区域共同发展。
3、推进城镇化进程:合理的城镇化规划可以带来两大好处——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统筹规划,加强交流,打破地区之间的人流壁垒和贫富壁垒,促进资源和人力的跨区域流动。
4、推进PPP项目:政府和私营部门合作的PPP项目是加速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种激励措施。
电力、交通、石油和天然气、水和环境、物业管理、铁路和地铁等方面的合作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我国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我国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分化的趋势,地区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这一现象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各地开始开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工作,力求推动整个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
本文探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我国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及意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不同地区之间建立适当的经济合作与协调机制,通过各地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转移和信息交流等方式,促进区域内各地经济的协调发展。
这种机制的建立,可以避免地区之间的竞争与冲突,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和优势,形成有利于整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多赢局面。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在于促进国家经济整体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尤其是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更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还能够促进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和谐协调,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早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就有专家学者提出并开始实践。
19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日益受到重视。
比较突出的成果有:1.区域发展规划制定的推进。
1986年,国务院制订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了制定地方经济规划的要求,这一规划的制定,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区域协调发展论坛的举办。
自2005年以来,每年都会举办“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论坛”,这一论坛汇聚了各地的政府代表、学者专家和企业家等,共同探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推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向纵深发展。
3.实施“东北振兴”等区域性发展战略。
针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情况,政府相继实施了一系列区域性发展战略,比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这些战略的实施都提供了对落后地区的经济支持和改善,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国的区域协调与一体化发展
市场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间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为区域协调发展提 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技术进步: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 等
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如“一带一路”倡议,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 机遇和挑战
主体功能区战略
概念: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划分为不同的主体功 能区
目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政策: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各地区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进行发展
实践: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家级新区与自贸试验区建设
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地区 差距
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优势 互补格局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 互通水平
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 续发展
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与模式
加强区域间的合作 与交流,促进资源 共享和优势互补
推动区域间的产业 转移和升级,实现 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应对策略与措施
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资 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间的 交通和通信水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推动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和升级,实 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区 域间的可持续发展
Part Five 中国区域协调与一体化
发展的未来展望
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与愿景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高二地理课件(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图4-1-4 京津冀区域
活动
2.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主要集中在哪 些重点领域?收集相关资料,说说分 别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答:重点领域:产业协作分工;优化城市布 局和空间结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加快推进市场 一体化进程。具体措施:积极、稳妥、有 序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以高起点、高 规划、高标准,规划和建设雄安新区;高 质量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以打 赢蓝天保卫战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以交通一体化为重点,强化基础设施互联 互通。
①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增进社会公平, 提高各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②有利于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 率,促进区域分工合理化。
③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促进区域水平的整体提高。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 承载力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知识窗
欧洲联盟成员国间的协作
读书P88页,说一说欧盟的宗旨。
合作探究1
早期区域协调发展主要是指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现在 则涵盖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读书P86页分析区域 协调发展的内涵。
1、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发 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
2、实现地区间的合理分工, 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3、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消除地区壁垒。
4、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开发的资源环境代价。
答:一、开展产业合作, 二、组织劳务协作, 三、加强人才支援, 四是加大资金支持, 五是动员社会参与。
图4-1-2 中国扶贫宣传画
知识拓展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有利于 推动区域协调、协同发展、共同发 展,并能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 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
合作探究2
读书P87页分析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关于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
关于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一、背景介绍近年来,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与农村的发展格局趋于分化。
因此,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意义和目标1. 意义(1)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优化城市和乡村的空间结构。
(4)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2. 目标(1)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促进产业转移和就业均衡发展。
(3)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4)改善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效率。
三、政策措施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确保政策落地生根。
2. 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和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4. 优化产业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实现经济协调发展。
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现城乡生态共建共享。
四、推进中的问题和挑战1. 城市化率过高导致农村人口流失过快。
2. 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3. 城市扩张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依然存在。
4. 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城乡差距难以缩小。
五、结论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等措施,才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显现,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促进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现状以及应采取的策略。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1.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缩小地区差距: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缩小地区差距,推动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3.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4. 提升区域竞争力:区域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竞争,还包括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竞争。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提升每个地区的竞争力,实现协同发展。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 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仍然相对落后。
2. 城乡发展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3. 人口资源流动:由于人口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劳动力的流动不平衡,导致一些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4. 环境保护挑战:一些地区为获取经济发展,牺牲了环境保护,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1. 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明确每个地区的定位和发展目标,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水平,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3. 优化产业布局:通过引导、扶持等政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实现各地区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各地区的发展活力。
浅谈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浅谈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发布时间:2022-04-23T03:44:26.173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2期作者:杨秀丽[导读] 区域发展过程中,要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明确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出现原因,并采取针对性地解决措施,以期能够缩小区域发展差异。
杨秀丽中共望奎县委党校【摘要】区域发展过程中,要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明确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出现原因,并采取针对性地解决措施,以期能够缩小区域发展差异。
本文就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速度。
【关键词】新时期;区域;战略、详细了解我国区域发展的实际状况,发现各地区经济发展虽然处于稳定状况,但是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较为明显,全国区域发展整体呈现收敛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与区域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气候环境等不同有着密切关系,基于此,要求相关部门要适时更新现有的区域发展理念,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重点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动能,从而达到提高区域间发展协调性、协同性的目的。
1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概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主要以区域的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其实施的目的主要为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等的差异,真正实现区域高效、均衡发展。
同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调区域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区域间要素自然流动,合理划分区域功能,鼓励区域之间互相合作,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以保证区域能够真正实现共同发展,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
除此之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将城市群建设、新型城镇化、三大战略等充分结合在一起,主要以区域本身主体功能与发展总体战略为实施基础,真正区域城镇体系、地区间协调发展。
另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还能拓展现有的城市发展空间,统筹区域的财力、物力、人力等,真正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好场景经济带建设工作和保护工作,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协调我国东部和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达到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目的。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02
区域协调发展内涵解析
经济协调发展
03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区域合作与分工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注重提高经济增 长的质量和效益。
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大力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社会协调发展
01
公共服务均等化
02
定义
背景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保持相互 依存、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区域整体持续、健康、稳定 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区 域协调发展逐渐成为各国和地区关注的焦点。
重要性及意义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实现资源 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避免资源
浪费和重复建设。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协调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有助于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和社会和谐。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 优化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 质量和效益。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保护和改 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区域文化合作
推动区域文化合作,共同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 品牌和文化产业。
03
区域协调发展意义探讨
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各地区群众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共享改革发展 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推动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协同发展,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促进社会进步。
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从而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民幸福感。
三、加强区域合作。
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加强区域合作,提高区域间的互动和交流。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区域间的贸易合作、文化交流、科技合作,形成区域联动合作的良好格局,增强区域整体实力。
四、促进环境保护。
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总之,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区域合作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发展,推动区域整体实力的提升。
因此,我们要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全球化的
良性互动。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影响深远。
加强合作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益。
扩大市场规模可推动经济增长,提升竞争力。
产业升级可促进技术进步,创新发展。
人才交流与科技合作将推动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将吸引更多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也面临挑战。
未来需要加强合作,推动更高水平的一体化发展。
中国应着眼于长远发展,积极应对挑战,推动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助力经济繁荣。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市场规模、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产业竞争力、人才交流、科技创新、开放型经济体系、国际竞争力、发展方向、挑战、区域合作、未来发展、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1. 引言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区域范围内通过加强经济联系、资源互补和产业互动,促进经济协作与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这种一体化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还包括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与融合。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区域内经济实现有机整合,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方的优势资源、市场和产业特色,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通过深化区域内部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各成员经济体之间实现互补互利,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繁荣与稳定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有助于提升区域内经济体的国际竞争力,共同面对外部经济环境的挑战。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有利于促进整个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和提升整体竞争力。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势在必行。
1.2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广阔的领土和多样化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PPT课件
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实现了双赢,请你谈谈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 东西部地区分别赢得了哪些发展动力?
东部:矿产资源、能 源、劳动力、政策。 西部:资金、技术、 人才、信息、政策。
欧盟宗旨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成员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
• 建 立 了关 税同盟,实行了共同贸易政策、农业和渔业政策,统一了内部大市场; • 建立了经济与货币联盟,在欧元区内统一了货币; • 同时,在外交、安全、司法、内务等领域也逐步
上世纪70年代末, 我国经济发展发生了重 大转折。经济发展、生 产力布局的重点开始向 沿海地区大幅倾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示意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9期
• 2000-2011:区域总体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战略。
泰尔指数:所研究要素在各地间分布差异的大小,泰尔指数越小说明差异越小。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9期
A.技术 C.劳动力
B.原料 D.农产品
长江穿南京而过,南京市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长江上建桥前,南京城市发展集中于长江 以南,轮渡是长江南北两岸联系的重要方式,此为“背江发展”阶段;随着南京长江大桥等多座 跨江大桥贯通,江北人口密度迅速增加,此为“跨江发展”阶段;当前,南京市进入“拥江发展” 阶段,将长江作为城市区域的一部分整体规划建设。
从京津冀区域内部和区域整体两个角度,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意义。
• 区域内部意义:有助于疏散北京非首都功能,根治“大城市病”;极大地改变京津冀三省 市的产业格局,给相对落后的河北、天津两地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有助于大气环境 治理,改进区域生态环境,开启了三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新征程。
• 区域整体意义: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完善城市群布 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有助于构建创新型区域经济体,打造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增长极;有助于整合区域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层 次产业集群;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培相协调;实现京 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个全球合作倡议,旨在构建一个以经济合作为核心的区域合作架构。
这个倡议的核心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等多种方式,促进亚洲、欧洲和非洲等沿线国家的互利合作。
这个倡议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加快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此次倡议可以促使西部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能源等方面的通道和枢纽的建设水平,引进外来投资和先进技术,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倡议还可以促进我国和中亚国家、东南亚国家、南亚国家等地区的合作,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为西部地区企业的对外经济合作提供更多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协调发展。
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一直是我国外贸的重要门户,而内陆地区则由于交通等方面的限制,发展相对滞后。
此次倡议可以通过建设一批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和综合保税区等基础设施,促进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互联互通。
倡议还可以促进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产业合作,加快沿海地区产业的内迁,促进内陆地区产业的发展,实现资源优势的互补和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促进我国资源的合理配置。
我国资源的分布非常不均衡,一些地区资源丰富而另一些地区资源匮乏。
倡议可以通过资源的合作和互换,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我国资源的合理配置。
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通过与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等资源缺乏的国家进行资源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互惠互利,促进我国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还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倡议的核心是构建全球的合作网络,形成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关系。
通过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我国可以进一步拓展市场,提高外贸规模和水平,降低贸易壁垒,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
倡议还可以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技术合作和人文交流,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意义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意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意义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发展模式也在不断转变。
在这个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变得越来越重要。
那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到底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呢?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一、增强国家整体竞争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促进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协同作用,整合各地资源优势,弥补不足和差距,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同时,这种战略使得各地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城乡之间的协调更加顺畅,提高了国家的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实现区域共同繁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和协作发展,有利于实现全国不同地区的共同繁荣。
在经济发展不断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各地具有不同的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互补可以使全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全国区域的共同繁荣。
三、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能够强化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协调,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例如,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能通过向周边地区进行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提高总体效率,同时也降低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压力。
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地区急需发展经济和改善基础设施,这种战略可以将这两种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为农村地区提供技术、资金、政策等多方面帮助,使得农村地区也能紧跟城市发展的步伐,提升经济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增强国家整体竞争力、实现区域共同繁荣、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多方面优势。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全国各个地区之间的统筹发展,使得中国能够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第1节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第(2)题,上游城市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往往为中下游城市提 供初级农矿产品,而非高素质劳动力;中游城市和下游城市处 于产业链的前端,生产工业制成品和提供服务,工业制成品和 服务产品主要通过下游城市汇入市场。
探究二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问题引领 材料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的、可持续的协同发展道路。 京、津、冀三地未来发展方向有明确定位,北京城市功能定 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天津城市 功能定位是构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宜居生态城 市;河北省作为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 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下图是京津冀地区略图。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流域型城市的概念。流域型城 市是指一个地区城市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流动,存在着类 似河流一样的主流和支流,支流汇入主流,最终融入更广阔的 市场,但又不是存在于真的河流流域中。第(1)题,根据材料中 流域型城市的概念可知,流域型城市中的上游城市并不等同 于河流上游的城市,因此其海拔不一定高,水源不一定清洁;上 游城市一般经济水平落后于下游城市,城市间联系强度小,交 通通达度一般较低,往往大量提供初级农矿产品,可能存在严 重的生态破坏问题。
3.区域协调发展的类型 (1)区域内部统筹:区域内部各生产要素和利益群体,通过目标 和行动间的协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2)区域之间协作:依托资源互补、产业关联和文化相通等,促 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扩大分工协作,实现共同发展。 【思考感悟】 我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实现了双赢。 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东、西部地区分别赢得了哪些发 展动力? 提示:东部:矿产资源、能源、劳动力、政策等。西部:资金、 技术、人才、信息、政策等。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区域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区域协调发展一、课标呈现1.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
2.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1.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1)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
(2)实现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3)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消除地区壁垒。
(4)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开发的资源环境代价。
2.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社会增进社会公平,提高各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分工合理化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促进区域水平的整体提高生态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尼罗河流域(1)概况: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2)支流①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终年多雨地区。
①青尼罗河:上游属热带草原气候,下游流经沙漠地区。
(3)水资源现状:人均水资源少,属水资源短缺地区;水资源主要用于农业灌溉;水电开发率低。
2.不协调的流域开发地区人类活动主要问题①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上游过度用水与捕捞①影响下游地区的供水①导致旱涝灾害加剧上中游毁林开荒①河流含沙量增多,造成水库泥沙淤积过度灌溉导致盐碱化加剧下游工业发展污染严重(1)原则:加强流域内的合作,兼顾各国利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环境。
(2)目的:摆脱贫困,加快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3)主要途径:成立协作组织,统一规划管理;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与合理分配;环境的协作保护与统筹治理。
知识点3: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以“一带一路”为例1.“一带一路”2.“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1)地缘上的联系性。
(2)资源禀赋的互补性。
(3)交通通信的联通性。
(4)经济发展的互助性。
3.“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经济走廊沿线国家主要特点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蒙古、俄罗斯通过铁路、公路互联互通,推进通关和运输便利化,促进过境运输等多领域务实合作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等交通优势明显,连接环太平洋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沙特阿拉伯能源大通道,是中国-中亚石油、天然气管道必经之地中巴经济走廊中国、巴基斯坦贯通南北丝绸之路的枢纽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印度、孟加拉国、缅甸将珠三角经济圈与印度经济连接起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国、越南、新加坡以沿线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基础,共同发展区域经济体4.“一带一路”合作的主要内容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意义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意义近年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逐渐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这一战略的实施对于促进各地区的均衡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助于促进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我国的地域差异非常明显,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
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更好地统筹各地区的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比如,东部地区在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西部地区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促使东部地区发挥自身优势,支持西部地区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助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升级。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推动各地区在不同产业链条上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链附加值。
同时,通过跨区域协同创新,可以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
这将有助于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第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比如,可以通过跨区域的能源互联互通,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减少能源的浪费和污染。
同时,可以通过跨区域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实现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总的来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促进各地区的均衡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政府的协调和引导作用,鼓励各地区加强合作,形成合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政策支持,提供优惠政策和政策保障,激发各地区的发展动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对经济稳定的意义何在
区域协调发展对经济稳定的意义何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了促进经济稳定的关键因素。
那么,区域协调发展到底对经济稳定有着怎样的意义呢?首先,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不同地区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有些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源和技术相对短缺;而有些地区则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但土地等自然资源有限。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将资源从相对充裕的地区转移到相对稀缺的地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例如,一些资源型城市在资源逐渐枯竭后,如果能够与其他具有产业承接能力的地区实现协调发展,将资源型产业向其他地区转移,同时引入新的产业,就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再配置,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其次,区域协调发展能够促进产业的合理布局。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产业对区位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
一些产业需要靠近原材料产地,一些产业则更依赖于便捷的交通和庞大的市场。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根据各地区的优势和特点,合理布局产业,形成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
这样不仅能够避免区域之间的产业同质化竞争,还能够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比如,沿海地区可以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内陆地区则可以侧重发展资源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种产业的合理布局有助于提高整个国家的产业体系的稳定性,降低经济波动的风险。
再者,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规模。
当各个区域之间实现协调发展时,区域之间的贸易壁垒会减少,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会更加完善,这将促进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扩大市场的范围和规模。
一个更大的市场意味着更多的需求和供给,企业能够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市场规模的扩大也能够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例如,当某个地区的经济出现波动时,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减少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冲击。
此外,区域协调发展能够推动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
2024年中国经济政策走向: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这也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在2024年经济政策中提出了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首先,为什么需要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而且在新的经济时代下,各地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如果不进行区域协调发展,容易导致一些地区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一些地区过度依赖某些产业也会造成经济风险。
因此,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协调共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呢?首先,需要通过公共服务的投入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这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从而提高地方生产力和人民福利。
其次,需要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通过加强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等方式,促进地方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共同繁荣。
此外,还需要制定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等,激励各地区积极参与区域协调发展。
具体来看,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东部地区拥有更为发达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可以通过产业转移等方式,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地域优势,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文化传统和经济特色,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推动各地区在不同领域的互补发展,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问题的解决。
例如,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此外,还需要注重社会公平,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扶持,推动社会公正和人民福利的提高。
总之,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实现协调共赢,可以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同时,也需要注重解决问题和保障社会公平,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协调
邹容(1885~1905
重庆市巴南区人 )
保路运动
护国运动中的功勋
万县惨案群众受
难地——较场坝
陈毅、朱德、刘伯承
聂荣臻
红军长征示意图
重庆谈判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会议
一 评价经济发展的条件 1、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工农业基础; 资源;劳动力;交通;市场;国家政策和开发程度;旅游条件; 其他条件(国家大型工程等) 2、看清题目要求的是“优势”还是“不足”,如果是“评价”既 要一分为二,又要主次分明 3、针对具体的产业或部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要善于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十二五”期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 路
; 2、“抓两头、带中间” ; 3、按经济区方式积极推动 ; 4、解决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 ; 5、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
1、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十二五”区域发展七大任务
1、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2、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 3、大力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 ; 4、积极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全面深化区域合作 ; 6、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 7、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三、政治常识
1、国家的经济职能 2、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
导核心
案例分析:《西南经济圈》
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 由成渝经济圈和南贵昆经济区组成 。
中国历代统治者 对西南地区的管理与开发
三星堆文明与古蜀国
区域协调发展对经济稳定的意义何在
区域协调发展对经济稳定的意义何在在当今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等方面往往存在着差异。
如果这些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仅会影响整体经济的效率和质量,还可能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而威胁到经济的稳定。
那么,区域协调发展究竟对经济稳定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呢?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在一个国家的广袤领土上,各个区域所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
有的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有的地区人力资源充沛,有的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强,有的地区则在金融服务方面具有优势。
当区域之间发展不协调时,资源往往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
例如,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可能由于缺乏开发技术和资金,导致资源闲置浪费;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可能因为资源短缺而面临发展瓶颈。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打破区域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资源丰富的地区能够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发达地区则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支持,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产出水平。
区域协调发展能够促进产业合理布局。
不同的区域由于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在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
在区域发展不协调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产业同质化竞争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一些地区可能过度集中发展某一产业,导致产能过剩和市场竞争激烈;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产业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就业和消费需求。
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根据各个区域的优势和特点,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例如,沿海地区可以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内陆地区可以发展资源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则可以侧重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等产业。
通过这种差异化的产业布局,可以实现产业的互补发展,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降低经济运行的风险,为经济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自然环境差异大的国家,自然也不例外。
我国历史上就一直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本文在描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基础上,具体的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最后,点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东部中部西部正文纵观我国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骄傲的说这是一个奇迹,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家整体国际竞争力排名世界前列。
中国这条巨龙终于开始腾飞。
然而隐藏在这一现象之后的危机也慢慢浮现。
相对于东部来说,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由于历史的日积月累,改革开放后政策向东部倾斜,计划经济的转轨以及中西部地区自身的问题等,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如果把中国比喻为一个东方巨人的话,有人形象地称西部地区为“巨人的跛足”,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因此,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就显得十分必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存在巨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较长时期,我国经济一直采取“两分法”,即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内地。
20世纪80年代,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
[1] 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都有很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地区间发展不协调更加突出、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1.总体发展水平比较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人口占全国的28%。
但是其经济发展与其人口规模及国土面积极不相称;(1)国民生产总值1998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分别为46211.50亿元、21921.37亿元、14647.38亿元,东中西部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3.15:1.5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东、中、西部分别为10032元、5258元和4123元,其中东部的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达25192元,西部的贵州最低,为2301元,前者是后者的11倍。
(2)社会经济结构1998年,东、中、西部的第一产业之比为1.66:1.3:1,第二产业之比为3.76:1.66:1,第三产业之比为3.55:1.42:1。
由此可见,从第三产业角度考虑,东部的先进和西部的落后主要是在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其次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企业所有制结构——以各类所有制企业工业总值占本区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东部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40%,而其他所有制企业(包括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比重占60%;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74%,其他所有制企业的比重仅为26%,西部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过大,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较小。
(3)城市化水平1998年全国城市总数668个,西部地区的城市数为160个,只占全国的24%,东部则占42%,几乎为西部的两倍。
另外,现代化大城市在整个城市规模体系中所占比例中,西部地区较小。
百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中,西部地区有8个,只占全国的22%,而东部则占49%,是西部的两倍多。
这说明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
(4)基础设施和人口素质西部地区交通不便,李白曾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
东部、中部的交通运输线路综合密度远远高于西部,分别为西部的5.82倍和3.36倍,西部地区的交通设施比较落后。
另外,西部的通讯条件也比东部地区稀疏、落后。
人口素质不仅仅是一个接受教育程度动问体。
但是由于教育程度是一个相对较好衡量人口素质的指标,因此我们以受教育程度来衡量人口素质。
文盲或半文盲人口,西部比东部多3.7个百分点;受到小学教育的人口,东部比西部多7.9个百分点;而受过初中教育敌人口,东部比西部多6.86个百分点;受过高中教育的人口,东部多1.36个百分点。
这表面,东部受过较高文化教育的人口比西部多,也就是说,东部人口素质高与西部。
[2]2.中国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在西部首先,如果以1500元农村先队贫困县划分,1999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省(区)全部是西部省区,而没有一个中部和东部省。
其次,在全国2109个县级行政区中,592个贫困县所占比重为28%,其中,东部地区县级单位中划入贫困县的比重为12.9%,中部地区为24.1%,西部地区竟高达40.1%。
第三,如果动态地看,在1986年划定的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的贫困人口有2/3是分布在东、中部地区,但是到1999年,东、中部地区的贫困人口所占比重已经下降到不足50%,而修地区贫困人口所占的比重,则从1986年1/3上升到55%以上,说明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远远慢于东部、中部地区。
综上所述,突出了总共贫困人口在西部的集中程度。
2.通过以上东、中、西部的对比,可以得出如下四点结论:(1)东、中、西部差距巨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由东向西依次递降的梯度态势,西部经济的发展总体水平远远低于地区。
中部的情况稍好于西部,但依然比东部地区较低。
(2)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是一种全面的差距。
西部地区几乎没有地方超过东部地区。
(3)改革开放至西部大开发之际,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没有缩小的迹象。
(4)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中国的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在西部地区。
二、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大,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发展平衡是相对的,但是,历史上的地域不平衡与当前的不平衡发色怀念感了质量的变化。
历史上,中原、四川盆地是比较发达和富庶的,四川盆地曾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而广东、福建一带则比较落后和贫穷,设置被成为“蛮夷之地”。
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始腾飞,而广大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使得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其深刻、复杂的根源,具体说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历史的日积月累在建国之初,东部沿海地区就比内地经济发达,回顾历史可以找到答案。
(1)鸦片战争前从夏、商、周到唐代这三千多年间,我国的经济中心一直在北方,唐朝末年,经济中心开始南移,特别是宋朝以后,长江以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商业、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我国经济南盛北衰的局面得以完全确立。
嫌比较而言,广大西部地区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为了协调民族关系,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我国历代王朝都在政治、军事、经济问哈等方面指定和实施了响应的边疆政策,在客观上不同程度地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但是边疆地区的经济与中原地区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这是因为:一是由于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不发达,统治者不可能拿出过多的财力来支持边疆地区的发展;二是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经济的发展更多的靠劳动力的投入和土地的开垦,边疆大部分地区不具备这些条件。
(2)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区位优势,工业较内地有了很的发展。
建国前中国70%以上的工业集中于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区,而沿海地区的工业绝大部分又集中在东北和东南沿海的上海、天津、广州等少数大城市,广大内地,除沿江的武汉、重庆等几个工业城市外,几乎没有近现代工业。
但是沿海与内地的差距真正在于思想和观念方面,宴会地区由于接触资本主义,较早逐渐具备了浓厚的市场意识和观念,在邓小平同志提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和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光辉论断之后,东部沿海地区思想先进,得以迅速发展。
2.国家政策向东部地区倾斜。
新中国成立至1978你0年间,在总体上实施的是以重工业为趁业发展重点,国家投资向内陆倾斜”均衡布局模式”,推动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畸形于东部沿海几个城市的面貌。
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了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向“非均衡发展战略”“七五”计划期间,以“效率优先”为基本指导思想,提出了相对完整的地区经济“梯度发展战略”。
全国相应地被划分为动东、中、西部地区。
这一战略的形成打破了传统体制下片面前掉地区经济“均衡布局”的模式,在对我国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同时,激化了地区间经济矛盾和冲突,对此,“八五”计划期间,国家针对“梯度发展战略”的缺陷,在坚持“效率优先”原则的同时,补充了“兼顾公平”的原则,但是国家政策向东部请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却始终没有改变。
3.中西部自身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的持续扩大,除了历史积累、政策的效应外,其自身主观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1)差异明显的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我国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平原广阔、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水资源也比较丰富。
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多为高山丘陵、戈壁沙漠,气候干旱,降雨少,水资源缺乏。
与相对较差的自然条件像对应。
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自由与东部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003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09年,东部地区达8.86年。
中、西部分别为8.01年、7.05年。
在业人口是人力自由的主题,其教育程度集中反映了人力资源的文化技术素质。
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和培训的人力资源相对短缺。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所需的高科技人才纷纷东流,使人才资源更加短缺。
(2)产业结构的转换相对滞后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高,产业劳动生产率低,另外,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工业增长乏力,而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新兴产业比重低,改革开发能够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但西部地区却明显滞后,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发展更加缓慢。
(3)社会发展水平和价值观念的滞后社会发展水平既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结果,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条件下,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基础发展。
特别是未来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而中、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东部地区的发展。
此外,价值观念的滞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有较大的价值观念差距,这突出表现在“小富即安”的指导思想;“等、靠、要”的传统观念;“轻商贱役”的思想观念;“得过且过”的消极态度。
4.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影响我国的改革是从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相应就伴随着国家宏观直接调控能力的减弱。
随着东西部地区差距的逐渐拉大,东部地区的投资环境、经济增长、发展机会都远远好于西部地区,因此,西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了东部地区。
这带来了两方面的效应:一是进一步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二是进一步削弱了西部地区的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