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降水和干湿地区教案
降水和干湿地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地理教案
降水和干湿地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知识导入1、问学生如何定义“降水”和“干湿地区”?2、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气候带分布以及降水量和气温的分布。
3、在图片上让学生标注一下一些干湿地区。
二、知识过程1、降水的概念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份通过自然降水过程,如雨、雪、雾等,降落到地面上的过程。
降水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常的降水可以为生态系统的维持和生物的生存提供水源。
2、气候带对降水的影响气候带是指因纬度不同,太阳辐射能按不同的角度照射到地球上,使得地球表面在太阳辐射的影响下成为横跨纬度的不同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带状景观区。
这些带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降水。
热带雨林气候带:因为处于赤道附近,每年会有大量的降雨。
热带雨林气候带是世界上降水最充沛的气候带之一。
草原气候带:草原气候带比较干燥,年降水量低于500毫米,适合生长根系发达的植物。
沙漠气候带:沙漠气候带则几乎没有降水,是比较干旱的区域。
由于沙漠气候带温度高,降雨量少,水资源匮乏,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发展。
3、干湿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干湿地区的生态环境受降水的影响是不同的。
在干湿交替的地区,雨季和旱季较明显,水分的累积和流失都会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的分布,影响动物群落和农业生产。
沙漠:沙漠少雨,地下水资源非常匮乏,让荒漠植物毫无生机。
草原:草原气候在干湿季节分明。
草原上的植被适应极端的气候条件,也让生存于此的动物拥有了极强的适应能力。
湿地:湿地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肺腑”。
因温度、湿度适宜,各种昆虫、水生生物、鸟类都在湿地里生活;同时,湿地还有着丰富的种子,因而可以繁殖出大量的植被,为造林、保育、防御洪涝等都有着极大的意义。
三、知识延伸1、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a、降水:降水多的地区,生态环境容易变得活跃,植物繁茂,动物数量多;降水少的地区,生态环境容易变得萎靡,植被会呈干枯状态,动物数量会减少。
b、气温:气温适宜的地区,环境更有利于生物生存、发展和繁殖;相反,气温过低和过高的地区,就不适合生物的生存。
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5篇
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5篇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我国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降水状况;理解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并初步把握雨带的移动规律;理解并把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把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2.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各月安排柱状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力量。
3.通过我国干湿状况对农业类型、植被和自然景观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移动规律;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状况。
本节难点:我国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和移动规律;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对植被和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主要应用谈话法。
教具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自制投影片)、影响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自制投影片)、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示意图(自制投影片)。
课时 2课时。
讲授提纲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1.夏季风和冬季风的形成及特点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范围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状况4.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二、降水的时间安排规律1.我国降水的季节安排2.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3.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移动规律4.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三、干湿地区1.划分干湿地区的依据2.干湿地区的类型3.干湿地区的分布4.干湿状况对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提问] 什么叫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表的雨、雪、雹统称降水)。
大家知道气温柔降水是构成一地气候的两个重要的因素。
上节我们已学习了我国气温的特点。
今日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根本特点。
学习新教材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板书]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板书]1.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形成 [板书][提问] 大家记得我国东部地区冬季和夏季各吹什么风吗?它们的特点如何?[教师归纳] 我国东部地区冬季主要吹偏北风,叫冬季风,其特点是严寒枯燥;夏季主要吹偏南风,叫夏季风,其特点是暖和潮湿。
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
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季风活动与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关系,知道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大致情况。
2、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以及利用不同的干湿状况进行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1、干湿地区的分布。
2、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
教学难点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读图法相结合。
教学媒体中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导入提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出现在几月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回答。
(教师订正)每年的7月、8月份,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则出现晴朗少雨的天气。
正值伏天蒸发旺盛,而降水不足,但此时恰值水稻生长旺期,极需水分形成伏旱。
(提问)1998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伏旱吗?学生回答。
(教师订正)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我们同学也积极为灾区捐物捐钱,贡献了我们一份爱心,那么为什么1998年伏天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出现“伏旱”而出现了特大洪水呢?今天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导致了这个地区的年降水量猛增,远远地高于往年。
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年与年之间并不相同,这就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板书)二、降水的年际变化(读图4。
21)北京1951年至1980年的30年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约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约多少毫米?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北京在1951年至1980年30年间年降水量最多的是1959年约1400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1965年约250毫米。
(组织学生讨论)(1)为什么北京的降水量年际变化大?(2)为什么在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特大洪水?(教师总结)上述现象的形成与夏季风的强弱相关。
若夏季风强,向北挺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多,南方降水就偏少;若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少,南方降水就偏多。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节降水和干湿地区教案 湘教版 教案
本单元第19课时
授课日期
课题
第二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2)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复习识记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
3、通过阅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理解各干湿地区对农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了解。
重
点
难
点
重点: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依据。
难点:我国各干湿地区的分界及植被。
教具
电脑、背投
教法
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一
二
三
复习: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
2、影响因素有哪些?
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我国降水从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那么从时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呢?
讲授新课:
读图4、15回答以下问题:
1、学校所在地每年降水量最多是哪几个月?
思考:旱灾和涝灾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设计:
降水和干湿地区
二、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1、依据
2、分界和植被。
教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某某、某某、、某某四地降水较多的各是哪几个月?
3、比较四地降水量的年变化有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夏季风和海陆位置、地形
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
6、7、8
6、7、8
5
5
30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总结: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降水和干湿地区》教案示例
一、教案基本信息《降水和干湿地区》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小学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及其形式。
2. 使学生掌握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降水的形式和特点。
2. 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1. 降水形式的理解。
2. 干湿地区划分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降水形式图片、干湿地区图片。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地球仪。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素材展示降水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降水形式及其特点。
2. 探究降水形式提问:“你们知道降水的几种形式?”引导学生列举常见的降水形式,如雨、雪、冰雹等。
3. 学习降水形成过程简要讲解降水形成的基本过程,如水蒸气凝结、云滴增大等。
4. 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校园或周边环境,识别不同的降水形式,并记录下来。
5.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降水形式及其特点。
第二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干湿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其特点。
2. 探究干湿地区划分依据提问:“你们知道干湿地区是如何划分的吗?”引导学生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如降水量、蒸发量等。
3. 学习干湿地区特点讲解不同干湿地区的特点,如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等。
4. 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判断所处地区的干湿类型。
5.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其特点。
三、课后作业1. 绘制降水形式示意图,标注各种降水形式的名称。
2. 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家庭成员讨论所在地区的干湿类型,并简要说明理由。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素材、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降水形式及其特点,掌握了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其特点。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结合实际气候现象,提高学生对干湿地区划分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六、课程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降水观测,记录不间、地点的降水情况。
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教学设计
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降水的形成原因和分类。
2.掌握干湿地区的区分标准和特点。
3.能够解释干湿地区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内容1.降水的形成原因2.降水的分类3.干湿地区的区分标准和特点4.干湿地区形成的原因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降水的形成原因和分类,了解干湿地区的区分标准和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干湿地区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预习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气候类型,了解不同气候类型下的降水特点。
新课讲解(30分钟)1.降水的形成原因(10分钟)–解释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从而形成降水的过程。
–分析不同气候带下降水形成的原因,如热带地区的对流降水、副热带地区的锋面降水等。
2.降水的分类(10分钟)–介绍降水的分类方式:按降水来源分为锋面降水、对流降水和层状降水;按降水形式分为雨、雪、冰雹等。
–解释不同降水类型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3.干湿地区的区分标准和特点(5分钟)–阐述干湿地区的区分标准,如年降水量的多少、降水的分布特点等。
–介绍干湿地区的特点,如干燥区域的水资源匮乏、干燥区域的土壤贫瘠等。
拓展延伸(20分钟)1.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干湿地区的形成原因展开讨论。
–要求学生动手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理解干湿地区形成的原因。
2.小结回顾(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核对与补充关键概念和要点。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轮流回答问题和总结。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降水的形成原因和分类以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与特点。
五、教学评价1.随堂检测:布置课堂练习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2.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降水的形成原因和分类。
2. 掌握干湿地区的区分标准和特点。
3. 能够解释干湿地区形成的原因。
### 二、教学内容1. 降水的形成原因2. 降水的分类3. 干湿地区的区分标准和特点4. 干湿地区形成的原因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降水的形成原因和分类,以及干湿地区的区分标准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特点。
八年级地理教案 降水和干湿地区9篇
八年级地理教案降水和干湿地区9篇降水和干湿地区 1教学目标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800㎜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知识结构: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
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
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
通过阅读《北京1951~200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
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重点:1. 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 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
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
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
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八年级地理教案)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2
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2八年级地理教案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教学目标1.理解季风活动与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关系,知道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大致情况。
2.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以及利用不同的干湿状况进行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1.干湿地区的分布。
2.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
教学难点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读图法相结合。
教学媒体中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导入提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出现在几月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回答。
【教师订正】每年的7月、8月份,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则出现晴朗少雨的天气。
正值伏天蒸发旺盛,而降水不足,但此时恰值水稻生长旺期,极需水分形成伏旱。
【提问】____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伏旱吗?学生回答。
【教师订正】____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我们同学也积极为灾区捐物捐钱,贡献了我们一份爱心,那么为什么____年伏天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出现“伏旱”而出现了特大洪水呢?今天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____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导致了这个地区的年降水量猛增,远远地高于往年。
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年与年之间并不相同,这就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板书】二、降水的年际变化【读图4.21】北京____年至____年的30年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约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约多少毫米?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北京在____年至____年30年间年降水量最多的是____年约1400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____年约250毫米。
【组织学生讨论】(1)为什么北京的降水量年际变化大?(2)为什么在____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特大洪水?【教师总结】上述现象的形成与夏季风的强弱相关。
若夏季风强,向北挺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多,南方降水就偏少;若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少,南方降水就偏多。
《降水和干湿地区》教案示例
《降水和干湿地区》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概念、类型及形成过程。
掌握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分析降水与干湿地区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象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降水的类型及形成过程。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降水与干湿地区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降水形成过程中的水汽凝结与凝结核。
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气象数据、图片等资料。
制作PPT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
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降水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的重要性。
提问:你们知道降水的类型吗?它是如何形成的?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降水的类型及形成过程。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讲解:讲解降水的类型及形成过程,重点讲解水汽凝结与凝结核的作用。
分析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解释成因。
4. 案例分析:展示不同干湿地区的降水情况,引导学生分析降水与干湿地区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提问,解答疑惑。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2.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降水对农业的影响。
3. 完成PPT课件中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降水分布的影响,了解全球变暖对降水模式的可能改变。
2. 探讨降水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如雨水收集、灌溉系统的改进等,以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的意识。
《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
《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地理教案:降水和干湿地区教学目标:1.理解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2.掌握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影响因素和环境效应。
3.能够运用地图和数据进行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分析和比较。
教学重点:1.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2.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影响因素和环境效应。
教学难点:1.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环境效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如何利用地图和数据进行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分析和比较。
教学准备:1.地理教科书和参考资料。
2.世界地图和降水分布图。
3.相关数据和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雨量差异,并引发对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好奇。
Step 2: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特征和分类方法1.回顾学生所学的气候区划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降水量的影响因素。
2.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将世界划分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中等降水地区和多雨地区。
3.分析各个地区特征和分类方法的依据,使学生深入理解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划分方式。
Step 3: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影响因素和环境效应1.结合地理图例和数据,介绍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带、地形和地理位置等。
2.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探讨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干旱地区的土地沙化、粮食短缺和人口迁移等。
3.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环境效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人类活动对降水量的影响和对干旱地区的适应策略。
Step 4:地图和数据分析1.分发相关地图和数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分析和比较。
2.引导学生从地图的颜色分布和数据的数值大小比较,了解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差异和变化趋势。
3.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对不同地区的降水和干湿地区进行解读和测评。
Step 5:拓展延伸1.呈现一些关于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实际问题或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2.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其他资源,进一步了解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研究进展和实际应用。
(八年级地理教案)降水和干湿地区教案2
降水和干湿地域教课设计2八年级地理教课设计一、说教材: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国地理》第三册第四章《中国的天气随和候》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域》。
本节共分三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本章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
基于天气随和候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关系极为亲密,本章教课内容注意从学生的平时生活引入,亲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质,把抽象的天气、天气知识变为详细实用的知识,本章教课内容不单使学生充足认识我国天气资源优胜的一面,并且也看到我国天气、天气灾祸的一面,培育学生用辩证唯心主义看法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的天气资源。
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为《收听天气预告》,主要介绍相关天气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为《气温散布和温度带》,主要讲我国的气温散布特色和五大温度带。
第三节为《降水和干湿地域》,主要介绍我国降水的三个特色和四个干湿地域。
本节课学习我国降水的第一个特色: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地递减。
本节课与《中国地理》第一册第四章《世界天气》联系密切,能够世界降水和降水的散布为基础。
此外本节课学习的800 毫米、400 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又是学习我国四个干湿地域的分界限的基础,因此一定要修业习掌握。
二、说教课重难点:1、识记: 800 毫米、 400 毫米、 200 毫米等降水量线。
2、理解:我国年降水量散布规律及成因。
3、能力培育:经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散布图,培育学生阅读和剖析天气图的能力。
4、难点:我国年降水量的散布规律及其成因。
三、说教法:依据本节教材的特色和联系学生已有的世界降水和降水的散布的基础知识,本节可采纳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读图、剖析、比较及概括法进行教课。
四、说教课过程:(一)、复习准备:1、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上找出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海南、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省级单位。
(中国地图册第三册第二页。
)2、在《中国主要山脉》散布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山脉。
(中国地图册第三册第十页。
)3、想想:我国一月份的零度等温线大概经过什么地方?(二)、学习新课:1、导入并板书课题:降水和干湿地域2、学生预习课文第49 至 51 页。
《降水和干湿地区》教案示例
《降水和干湿地区》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类型及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
3. 引导学生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4.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降水的基本概念讲解降水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降水是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后以液态或固态形式从云层落到地面的现象。
2. 降水的类型介绍液态降水(雨)、固态降水(雪)和冰粒等降水类型,让学生通过图片观察各种降水形态。
3. 降水形成的原因分析降水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充足的水汽、降温、凝结核。
讲解不同类型降水的形成过程。
4. 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利用地图和图表,展示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使学生了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多、西北内陆降水少的分布特点。
5. 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其与气候的关系讲解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分析不同干湿地区气候特征,让学生了解降水对地区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降水现象及其与生活的关系。
2. 利用地图、图表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降水分布特点。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干湿地区划分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4. 开展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降水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降水概念、类型及形成原因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对我国降水分布特点的理解。
3.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析干湿地区划分及其与气候关系的能力。
4. 搜集学生案例分析的作业,评价其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降水类型图片资料。
2. 我国降水分布地图。
3. 干湿地区划分案例资料。
4. 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场雨或雪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降水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讲授降水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定义和重要性。
3. 分析降水的形成原因,通过示例讲解不同类型降水的形成过程。
4. 讨论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来理解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多、西北内陆降水少的分布规律。
《降水和干湿地区》教案示例
一、教案基本信息《降水和干湿地区》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式和测量方法,知道降水的分布规律。
2. 使学生掌握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降水的基本概念、形式、分布规律和测量方法,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分布特点。
难点:降水分布规律的成因,干湿地区分布特点的成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奥秘。
2. 利用地理图表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特点。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降水特点。
2. 降水的基本概念:讲解降水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形式。
3. 降水测量:介绍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4. 降水分布规律:分析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降水分布规律的成因。
5. 干湿地区的划分:介绍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展示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
6. 干湿地区分布特点:分析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干湿地区分布特点的成因。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特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降水和干湿地区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分析降水和干湿地区对农业、水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以我国某一具体地区为例,分析其降水和干湿地区特点及其影响。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降水和干湿地区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分享讨论成果。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
《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1[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并记住400、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使学生理解季风活动对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的影响,并记住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
3.使学生知道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
4.使学生学会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我国降水量地区分布的特点。
5.使学生学会运用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分析我国降水量季节分配的特点;学会运用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分析、概括我国降水年际变化特点。
[教学重点]1.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的特点及其成因2.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季风活动、锋面雨带与降水的关系[教具准备]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2.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引入)气温和降水是最重要的气候要素。
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我国气温和温度带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学习有关我国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讲授新课)[提问]让学生看本节课文前面的“想一想”小栏目,提问:七月份正值雨季,这时候出差去吐鲁番是否需要带雨具?九月份我国多数地方秋高气爽,这时期出差去广州是否要带雨具?为什么?(答案:七月份出差去吐鲁番不需要带雨具,因为吐鲁番的全年降水很少,即使在七月份也很少降雨;九月份出差去广州应该带上雨具,因为这时虽然我国大多数地方秋高气爽,但广州雨季还没有结束,经常有阴雨天气。
)[讲述]从上面回答的问题可以看出,了解我国各地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在生活实际中是有用处的。
在生产建设中也要具有这方面的知识。
如修建水库或建桥梁时,要考虑当地夏季最大降水量和降水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地理降水和干湿地区教案
编者按:为大家收集了初二地理教案——降水和干湿地区,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
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
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
通过阅读《北京1951~200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
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
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
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
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
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节课所得结论是通过分析得出,在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应是提供数据和资料,让学生去分析和归纳,去探索成因,培养学生的能力。
〔导入新课〕请去过西北地区的同学描述一下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出示投影片〕①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
(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