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提纲刚要 - 学而

合集下载

01论语解经资料--学而篇

01论语解经资料--学而篇

學而篇第一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凡十六章。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集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悦同。

○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鸟数飞也。

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说,喜意也。

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程子曰:“习,重习也。

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

”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

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

”谢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

坐如尸,坐时习也;立如齐,立时习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音洛。

○朋,同类也。

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

”又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纡(y)问(èn)反。

○愠,含怒意。

君子,成德之名。

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

”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

”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

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

○程子曰:“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

”【直解】学,是仿效。

凡致知力行,皆仿效圣贤之所为,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是温习。

说,是喜悦。

孔子说道:“人之为学,常苦其难而不悦者,以其学之不熟,而未见意趣也。

若既学矣,又能时时温习而不间断其功,则所学者熟,义理浃洽,中心喜好,而其进自不能已矣,所以说不亦说乎!”朋,是朋友。

乐,是欢乐。

夫学既有得,人自信从,将见那同类的朋友皆自远方而来,以求吾之教诲。

夫然则吾德不孤,斯道有传,得英才而教育之,自然情意宣畅可乐,莫大乎此也。

所以说不亦乐乎!愠,是含怒的意思。

君子,是成德的人。

夫以善及人,固为可乐,苟以人或不见知,而遂有不乐焉,则犹有近名之累,其德未完,未足以为君子也。

《论语》大纲

《论语》大纲

《论语》精讲大纲(10-6——10-8)——但开风气不为师一、10月6号(一到六篇)1、《学而》第一。

儒雅是君子风度,孝悌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一日要有数次的反省功夫。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这是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怎样才算是好学?2、《为政》第二。

道德与政治,诗与政治,德治与法治,人生的历程和滋味,养生送死,孝不违礼。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孝心是孝道的根本。

态度不是小问题。

3、《八佾》第三。

不要铺张浪费。

尽善尽美的追求,领导者要有宽容的肚量,是可忍,孰不可忍?仁德是礼乐的前提。

4、《里仁》第四。

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有仁德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追求仁德,摈弃邪恶。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天下事无可无不可。

5、《公冶长》第五。

孔子怎样选女婿?处世的艺术,不要耍嘴皮子,人贵有自知之明。

闻一知十的过人才智朽木不可雕也。

无欲则刚“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自我批评的难得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6、《雍也》第六。

不迁怒,不贰过。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该得的不要推辞不要搞“血统论”,贵在坚持,安贫乐道的典范。

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

二、10月7号(七——十三篇)7、《述而》第七。

述尔不作,信而好古。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圣人的忧虑。

旷达的个人生活举一反三的教学法。

孔子是不是“发烧友”?8、《泰伯》第八。

弃天下如敝屣一切以礼为标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德行更比才能重,读书不为稻粱谋。

9、《子罕》第九。

君子不言利,博与专的问题。

女色的魅力有多大?进退成败都在自己,自强不息的楷模,半途而废者大有人在。

10、《乡党》第十。

到哪个坡唱哪个歌,圣人未能免俗。

圣人穿不穿时装?11、《先进》第十一。

修身宜早不宜迟,人各有所长。

鬼神生死之间。

12、《颜渊》第十二。

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仁的外用,说话谨慎就是仁?君子不忧不惧,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什么叫“明”?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学而篇1至16章

论语学而篇1至16章

论语学而篇1至16章
《论语·学而篇》是《论语》中的一篇,共有16章。

第1章至第16章主要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学习和教育。

第1章:学而篇开头,主要讲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学习。

第2章:以礼让为先,主要讲述学习时应该具有礼貌和尊重。

第3章:不欲勿学,主要讲述学习应该有兴趣。

第4章:不能已而为之,主要讲述学习应该是自发的。

第5章:不亦说乎,主要讲述学习时应该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第6章:君子不器,主要讲述学习时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力。

第7章:君子之行,主要讲述学习时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和品质。

第8章:学而不思则罔,主要讲述学习时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第9章:学而不厌,主要讲述学习时应该有持久的毅力。

第10章:学而不厌,主要讲述学习时应该有持久的毅力。

第11章:学而不穷,主要讲述学习时应该有持久的渴望。

第12章:学而不厌,
第13章:学而不厌,主要讲述学习时应该不断提高自己。

第14章:学而不厌,主要讲述学习时应该善于总结和归纳。

第15章:学而不厌,主要讲述学习时应该善于探究和求知。

第16章:学而不厌,主要讲述学习时应该善于思考和深入研究。

总之,《论语·学而篇》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主要讲述了学习的原则和方法,并倡导自发学习,追求持久毅力和渴望知识,善于总结归纳和探究等。

它是一篇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文章。

01论语-学而篇

01论语-学而篇

《雪儿》是《论语》第一篇的标题。

在《论语》中,第一章的前两三个词通常用作每篇文章的标题。

《雪儿》包括16章,涵盖许多方面。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我救了自己三天”。

“节约你的时间,爱别人,这样人们才能利用时间”;“使用礼貌,和谐是最重要的”和道德范畴如仁,孝和信仰。

[原文]1.1孔子说(1):“不是也说(4)学(2)而学(3)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们不知道(7)也不担心(8),难道这不是绅士吗(9)?[笔记](1)子:在中国古代,尊称一个有地位和知识的人有时被统称为男人。

《论语》中的孔子是指孔子。

(2)学习:孔子这里所说的“学习”主要是指学习西周时期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在周秦时期,“时”被用作副词,意思是“在一定的时间”或“在适当的时间”。

朱在《论语集注》中把“是”解释为“常”。

“Xi”指的是锻炼仪式和音乐。

复习诗歌和书籍。

它还意味着复习、练习和练习。

(4)说:声喻è,同曰,快乐,快乐之意。

(5)交朋友:一本书是《朋友》。

旧纸条上说,“朋友是同一个家庭的朋友”,也就是说,在同一个老师下学习的朋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音乐:它不同于说。

旧纸条上说快乐在心里,快乐在外面。

(7)人们不知道:这句话是不完整的,没有说什么人不知道。

缺少对象。

一般来说,知识意味着理解。

人们不知道,也就是说,别人不知道自己。

愤怒:愤怒,怨恨。

(9)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有时指贤者,有时指贤者。

这是指孔子理想中的人格高尚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习、经常复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吗?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或生气。

我不也是一个有道德的绅士吗?”[评论]宋代著名学者朱对这一章评价很高,认为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本”。

这一章中的这三个句子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传统的解释是:学习之后,我经常复习和练习,而且不开心等等。

这三个句子之间没有连续性,一个接一个的意思。

《论语》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论语》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论语》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1、学而第一。

儒雅是君子风度,孝悌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一日要有数次的反省功夫。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这是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孝道可使民风淳朴。

要有温良恭俭让的风范,要继承先人的遗志,要掌握和与礼的辩证法。

怎样才算是好学如何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不忧虑别人就不了解自己。

2、为政第二。

道德与政治,诗与政治,德治与法治,人生的历程和滋味,养生送死,孝不违礼。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孝心是孝道的根本。

态度不是小问题。

大智若愚的颜回。

观察人的方法。

温故而知新。

做一个通才。

不要吹牛皮。

要团结不要分裂。

书呆子与空想家。

异端的问题。

不要不懂装懂。

做官的学问:提拔正直的干部,执政者要以身作则,不做官也可以参与政治。

人不能不讲信用,看过去知未来。

3、八佾第三。

不要铺张浪费。

温文尔雅的君子之争文献的重要性要有一颗虔诚的心问者不相亏凡事不必苛求理解的困难以心换心的领导艺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既往不咎的宽恕精神尽善尽美的追求领导者要有宽容的肚量是可忍,孰不可忍仁德是礼乐的前提4、里仁第四选一个好的小区居住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有仁德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追求仁德,摈弃邪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天下事无可无不可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心怀唯利是图必然招来怨恨关键在于练好内功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义与利的选择用坏人做你的镜子怎样对待父母的过错父母在世,不要远游记住父母的年纪为言过其行而感到羞耻严于律己总不会错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保持一定的距离从人的过错中识别人读书人不以吃穿为追求5、公冶长第五孔子怎样选女婿处世的艺术不要耍嘴皮子人贵有自知之明闻一知十的过人才智朽木不可雕也无欲则刚“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政治家的君子之道久而敬之的交友艺术正确对待上台与下台三思而行想得太多了愚不可及的大智慧不念旧恶少怨恨伪君子的丑恶嘴脸豪侠、仁者与圣人之志自我批评的难得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6、雍也第六不迁怒,不贰过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该得的不要推辞不要搞“血统论” 贵在坚持安贫乐道的典范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不开后门,不拉关系不自夸,不居功口才可以免祸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正直是立身之本知之、好之、与乐之因材施教,不要对牛谈琴有耕耘才有收获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君子可折不可陷,可欺不可罔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圣与仁的不同境界7、述而第七述尔不作,信而好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圣人的忧虑旷达的个人生活举一反三的教学法不要在丧事中大吃大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富可求吗孔子是不是“发烧友” 富贵如浮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是天才,敏以求之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要冒充内行闻过则喜节俭总比奢侈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8、泰伯第八弃天下如敝屣一切以礼为标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锋芒毕露就是祸是不是愚民政策德行更比才能重读书不为稻粱谋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人才难得,也不在多。

论语每章思想总结

论语每章思想总结

论语每章思想总结《论语》是一部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为主的文献,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书共二十篇,收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不同场合下的对话和述说,涵盖伦理道德、政治治理、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论语》每章的思想进行总结。

第一章:学而篇。

本章主要阐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

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孔子还提到了自律和修身的重要性,他强调学无止境,要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

第二章:为政篇。

本章主要探讨了政治治理的问题。

孔子提出了“君子务本”、“民无信不立”等思想。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领导者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并且要以身作则,赢得民心和信任。

孔子还提出了以德治国的观点,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

第三章:八佾篇。

本章主要介绍了古代祭祀的仪式和意义。

孔子认为祭祀是一种对上天表示敬意的方式,同时也是对自身修养的考验。

他强调要以恭敬的态度来祭祀神灵,同时也要寻求自己内心的真善美。

第四章:里仁篇。

本章主要强调了仁爱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仁爱为核心,要关心他人的利益并助人为乐。

他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强调要用心去对待他人。

第五章:公冶长篇。

本章主要涉及到一个名叫公冶长的学生和孔子的对话。

孔子向公冶长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告诉公冶长要勤于思考和研究,不断追求真理。

同时,孔子还提及了身体力行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应该将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第六章:雍也篇。

本章主要记录了孔子的一些言论。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到了学习的态度,他强调要虚心听从他人的意见,并且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同时,他还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强调要从自身做起,通过自律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第七章:述而篇。

本章主要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和讨论。

其中,孔子提出了自身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善于教导学生,并且要倾听他们的意见。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整理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整理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整理第一章:学而篇《论语·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篇章,主要内容围绕孔子的教育观点展开。

第一节:为人《学而篇》首先强调了为人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先做到“身体力行”,即自己率先做到所教导的事情,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和效仿。

他还指出,人应该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讲究诚信待人。

第二节:父母孔子深信子女应该尽孝道,他提倡孝道,认为尊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责任。

他还强调了尽孝的重要性,认为孝顺父母的人才能做到为人的根本和基础。

第三节:朋友在交朋友方面,孔子提出了“与君子交,其德也孔”,即交朋友要慎重选择,与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为伍,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格局。

第四节:言语孔子非常注重言语的表达,他认为言语应该准确、有力,以及言辞恳切、吐露真情。

他还强调了说话要有分寸,避免滥用言辞,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第二章:为政篇《论语·为政篇》主要讨论了孔子对于政治和治理的见解。

第一节:政治孔子对于政治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需要有明确的规则和制度,一个好的政府需要有贤能之士来治理。

他主张政府要以德治国,以道德作为治理的基础。

第二节:仁政孔子提倡仁政,他认为仁者才能担当治理之责。

他强调了仁者应该关心民生,以及处理社会问题时要公正不偏。

第三章:八佾篇《论语·八佾篇》主要围绕孔子对祭祀仪式的看法和对人类社会价值观的传承进行了探讨。

第一节:祭祀孔子认为祭祀是一种对祖先的敬意和尊重,是传承和弘扬社会价值观的方式。

他强调了祭祀应该正派庄重,注重礼仪和仪式的规范。

第二节:礼仪孔子非常重视礼仪,他认为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了要恪守礼仪,积极培养良好的仪态和行为习惯。

第四章:里仁篇《论语·里仁篇》主要围绕孔子对于里仁的思考和解释展开。

第一节:里仁孔子认为里仁即为仁至於内心深处,是一种对他人关怀和关心的态度。

他强调了仁爱应该体现在行动上,要善于为他人着想,以及宽容和谅解。

《论语星云》·学而篇第一·全篇纲要

《论语星云》·学而篇第一·全篇纲要

《论语星云》·学⽽篇第⼀·全篇纲要《论语星云》·学⽽篇第⼀全篇纲要:儒学以‘实学实⽤’为其纲领。

《⼤学》云:“⼤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于⾄善”。

‘在明明德’,实学也;‘在新民’,实⽤也;‘在⽌于⾄善’,实学实⽤之极者也。

《论语》⾸篇开宗明义,论‘实学’之道。

然‘实学’⼜不离‘实⽤’,⽆⽤之学⾮实学,⽆学之⽤不实⽤。

故⾸篇以‘实学’⼀以贯之,⽽以‘实⽤’兼⽽论之。

学以致⽤,⽤以促学,学⽤相长,⼊道之门,积德之基;扩⽽充之,及其⾄也,学成圣⼈,外⽤王道,允执其中,天下⼤同。

⼈⾮⽣⽽知之者,故⼈⽣来即须求学。

《学记》云:“⽟不琢不成器,⼈不学不知道。

”学什么呢?学⼈⽣的⼤道。

这是⼈之所以为⼈(社会属性)的根本之道。

实学为本,实⽤为末,本末兼备。

《⼤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有⼦⽈:“君⼦务本,本⽴⽽道⽣。

”朱熹⽈:“此为书之⾸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故《论语》⼆⼗篇,以《学⽽篇》居⾸,是务本也。

《⼤学》云:“⼤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于⾄善”。

⼤学:⼤⼈之学;⼤⼈者,有德有⾏之圣哲也。

学:觉悟。

⼤学之道在三纲领,⾃觉觉他觉⾏圆满。

⾃觉,便能明⽩⼈⽣的⽬标,原在修明此具⾜于⼰的灵明德性,使⾃⼰成为君⼦、圣贤也;此之谓实学。

觉他,⼜当推⼰及⼈、教化以德,使⼈们能⾃明其明德⽽焕然⼀新;此之谓实⽤。

⽽以‘明明德于天下’为德、⾏之⾄善;实学实⽤之极,觉⾏圆满,⼈道之⾄也。

此‘明德’《论语》谓之‘仁’也。

⼤学,就是成为⼤⼈的觉悟过程,这是⼈⽣最⼤的学问。

⼤学之道,就是⼈⽣的⼤道,就是儒学追求的作⼈之道。

《⼤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论语》六则基础知识大纲

《论语》六则基础知识大纲

《论语》六则基础知识大纲一、文学常识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2.《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

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二、字词积累(一)重点生字词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时:时常,常常;说:通“悦”,愉快,高兴)。

2.有朋.自远方来(朋:同一师门的师兄弟)3.温故.而知新..(故:学过的知识;知:理解、领会;新:新的理解与体会)4.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知:了解;愠:怨恨,心里不满;君子:道德修养高的人)5.学而不思则罔.(wăng,通“惘”,迷惑不解),思而不学不殆.(dài,学业上陷入困境)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喜好;乐:以······为乐)7.择其善.者而从.之(善:优点,长处;从:采纳,听从)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通“又”;立:有所成就)9.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矩:超越法度)(二)一词多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顺承,并且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转接,却而温故而.知新顺承,然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转接,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顺承,然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顺承,就温故而知.新理解,领会知人不知.而愠了解(三)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2.吾十有五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3.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

(四)词类活用1.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时常,常常;2. 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3. 不如乐之者乐:名词作动词,以……为乐。

论语中的学而篇

论语中的学而篇

论语中的学而篇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其中"学而"篇是全书的开篇篇章,内容涵盖了学习与修身的重要性,以及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以下是"学而"篇的主要内容:
1.学而时习之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温习、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所学。

孔子认为,学习不能三日而后,否则就会忘掉所学的知识。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鼓励人们要广交朋友,在与朋友的切磋交流中互相砥砺、共同进步。

他认为,朋友是难能可贵的,即使是来自远方的人,成为朋友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里阐述了处世待人的态度。

孔子认为,一个有修养的君子,即使遇到无知的人也不应恼怒,要有宽容、谦逊的品德,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4.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十分重视礼教,他强调礼的作用在于达到社会的和谐。

礼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行为规范,只有遵循礼法,才能使人们和睦相处,维护社会秩序。

5.有教无类
这句话意味着教育是普世的,没有贵贱、贫富之分。

孔子反对因身份、家世的不同而产生偏见,他主张教育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个人,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总的来说,"学而"篇集中体现了孔子关于学习、修身、处世、礼教等方面的基本思想,为后世树立了卓越的人格典范和生活准则。

论语全文:学而篇

论语全文:学而篇

这篇《论语全⽂:学⽽篇》是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以下信息仅供参考【本篇引语】《学⽽》是《论语》第⼀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般都是以第⼀章的前⼆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

其中重点是“吾⽇三省吾⾝”;“节⽤⽽爱⼈,使民以时”;“礼之⽤,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1•1 ⼦⽈(1):“学(2)⽽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远⽅来,不亦乐(6)乎?⼈不知(7),⽽不愠(8),不亦君⼦(9)乎?”【注释】(1)⼦: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

《论语》书中“⼦⽈”的⼦,都是指孔⼦⽽⾔。

(2)学:孔⼦在这⾥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作副词,意为“在⼀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yuè,同悦,愉快、⾼兴的意思。

(5)有朋:⼀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朋”,即同在⼀位⽼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乐则见于外。

(7)⼈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般⽽⾔,知,是了解的意思。

⼈不知,是说别⼈不了解⾃⼰。

(8)愠:⾳yùn,恼怒,怨恨。

(9)君⼦:《论语》书中的君⼦,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理想中具有⾼尚⼈格的⼈。

【译⽂】孔⼦说:“学了⼜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是很令⼈⾼兴的吗?⼈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吗?”【评析】宋代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说它是“⼊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们⾮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兴吗等等。

《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共56张PPT)

《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共56张PPT)
含义:第一,是品德的修养,即仁、义、礼、信、孝、悌、忠、敬、 温、良、恭、俭、让等品德的修养,“仁”又是各种美德的总和, 仁者人也,品德的修养即学仁,学仁即学做人。第二,是技能和文 献知识的学习,学六艺,六艺有两种,一种是高级六艺:礼、乐、 射、御、书、数;一种是初级六艺,《诗》、《书》、《礼》、 《乐》、《易》、《春秋》。初级六艺称为技能性知识,形而下之 学;高级六艺则是文献知识,形而上之学。“习”即温习,进德修 业方面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内温习或演练,“温故而知新”,快 乐由此而产生。学的第一个含义为“进德”,第二个含义为“修 业”,但以进德学仁为主。
“仁者爱人”,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来看,重在主动理解,真 诚宽容;重在倾心关注,力行扶助;重在见贤思齐,举贤进能。仁 者这番“爱人”的功夫,是那些巧饰外表专求取悦的人根本办不到 的。
【原文】 1.4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④?传不习乎?⑤”
【注释】 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是孔子最小的学生之一,小孔子
第二句谈“问”,即“学问”。朋友从远方来,不是来玩,而 是来切磋学问,互相请教。曾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 闻。”又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讨论学问,辅助成就 仁德,不也是很快乐吗?孔门的“问”与孔门的“学”一样,包括 “进德”、“修业”两个方面。
第三句谈“行”,即社会实践。进德修业后,学问大有提高, 应该出来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效力尽忠。然而别人却不了解你,怎 么办?发脾气,生怨气吗?不对,应该是“不愠”。即不发脾气, 不生怨气。首先要做到的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仁者安仁”,用仁德来修己安身,廓然大度,不愠不躁。“人不 知而不愠”,是一种十分高尚的道德修养境界,也是“学”、“问” 应修炼达到的境界,这也是君子的标准之一。还有一种情况,是人 已知其才,知其贤,而仍蔽贤,抑才,你却依然不愠不怒,境界则 更为高远。

论语-学而篇

论语-学而篇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 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 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 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 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 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 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 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 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 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 就不要怕改正。”
•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 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 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 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 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 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 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 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 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 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 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 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 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 一定說他已經學習;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 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 就不要怕改正。”

《论语·学而》诗意

《论语·学而》诗意

《论语·学而》诗意诗意: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有子说:“一个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好冒犯上位的人,这种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上位,却喜好造反的人,这种人是不会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心的!”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做到诚实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诚实无欺,节约用度而又爱护官吏臣僚,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诚实,泛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尚有余力,就再去学习文章典籍。

”子夏说:“尊崇贤者而改变喜好女色之心;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

要以忠信为主。

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就能使百姓的德性趋归敦厚。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总是获知这个国家的政事。

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以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的德行而得知国家政事的。

老师求得政事的方式,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

论语(学而)

论语(学而)
过对这段话的理解,可以看出子贡对于贫富的看法, 重在有所不为,而孔子则更上一层,认为不管贫富如 何,都要有所为,积极提高自己。
子曰:“不患人知不己知,患
不知人也。”
孔子教育学生,在处 该做的事业,完成应该具有的仁德修养。学,是为了自己的进步,而不要 把精力用于怨天尤人上。处世是需要了解别人的,自己心态平和,才能真 实地了解别人。不去苛求别人,要把精力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上。君子不 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不忧虑不能树立美好的名声,只忧虑自身的修养不 够深厚,不能去充分了解别人。
逸的环境中。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下的基石。 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用孝行把家固若金汤堡垒。 入则孝 入则孝
《弟子规》这些规矩,看似平常无奇,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去实行, 那带给父母亲的欢欣快乐。可不是有性的东西可以媲美的哟。现在 我们在家庭就能培养出这么好的言行举止,将来自然会有意想不到 的收获。
有子说:“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 触犯在上位的人,这种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犯 上却喜欢作乱,这种人是不会有的。君子行事致 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产生了。孝悌就 是仁道的根本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警惕“巧言令色”,不是来批判社会中那些本来就无德,奉 承拍马的人的,而是提醒那些想“求仁”的人,不要以为待 人接物时处处和颜悦色,一心要让对方开心就是仁。 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 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 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 上。
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若 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 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 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招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论语知识点汇总

论语知识点汇总

论语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学而篇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孔子关于学习的思想和观点。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重要的人生任务,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德行和道德品质,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

他强调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学到的知识。

2.精神修养:孔子提倡修养自己的心灵和品德,他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和德行决定了他的行为和态度。

他强调要以道德为准则来指导自己的思考和行为。

3.学习的方法:孔子主张通过师徒制传承知识和经验。

他强调要尊重老师,虚心听取老师的教导。

同时,他也鼓励学习者要积极思考和探索,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

第二章:为政篇这一章主要讨论了孔子对政治和治理的观点。

他认为政治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而不是个人的私利。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仁政:孔子主张要实行仁政,即以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关注人民的需求和利益。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以仁爱和慈悲为准则来制定政策和管理国家。

2.君子的修养: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家首先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他强调要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只有通过自己的榜样和行为来感召人民,才能实现良好的治理。

3.贤能的选拔:孔子主张要选拔贤能之士来担任政府职位,而不是根据出身或财富来任命官员。

他认为只有有才干和道德的人才能够胜任政府职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第三章:八佾篇这一章主要描述了孔子对仪式和礼仪的看法。

他认为仪式和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礼仪的作用:孔子认为礼仪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他认为通过遵循礼仪,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2.礼的真谛:孔子认为礼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仪式,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真诚和尊重。

他强调要从内心发出尊重和敬意,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恭敬。

3.礼仪的传承:孔子主张要传承和发扬优秀的礼仪传统。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礼仪,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论语学而篇详解

论语学而篇详解

论语学而篇详解《论语·学而篇》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记录而成。

本篇全文共有十六章,围绕着学习、教育、修身养性等话题展开,对于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中,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而有规律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反复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取得进步。

这种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以应对社会变化和发展。

第二章中,孔子谈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温和而有耐心的过程,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他还提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点,强调教育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这也是现代教育中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章中,孔子谈到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先修身,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他提出了“君子不器”的观点,强调一个人的品德和人格修养比才能和技能更为重要。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第四章中,孔子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他认为孝敬父母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一个人的根本。

他还提到了“父母在,不远游”的观点,强调子女应该尽孝尽责,不远离家庭。

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提醒我们要尊重和关爱父母,维系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第五章中,孔子谈到了学习的目的和方法。

他强调了“温故而知新”的观点,认为学习应该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积累和总结上。

他还提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观点,强调教师应该具备持续学习和不断教导的精神。

这对于现代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六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务本”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注重基础和根本,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功名和利益。

他还提到了“觚不觚,觚哉!”的观点,强调对于人生的追求应该是内在的、真实的,而不是虚荣和虚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号内容章节核心要点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目的开悟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是儒学的核心、根本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提出儒家修行四科:德行、言语、政治、文学。

中言语的重要!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治国之道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求学之本是小孝到大孝的升华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在老师的基础上重点强调了学问与德行关系。

五伦阐述德行修行也是学问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重,重什么?怎么重?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祭奠先人,传承文化脉络,建立厚重的社会风俗。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孔子的品格五个字‘温、良、恭、俭、让’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本章关键在“道”,“孝”二字。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的定义:本质是敬、让、和!形式是秩序、规矩!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与义的辩证性。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好学”的定义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孔子教学因人而异、量才施教的智慧!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第一个知,有才学人不能知是命。

时局使然。

章节核心要点章节核心要点孔子学问两个层面1.仁礼的中庸层面2.天道与人性层面学什么?传道交流知命儒家内学、外学内学:修身、齐家外学:治国平天下君子实现仁的目标,从内学的孝悌为起点,孝悌为仁之本?辨别巧言令色的方式鲜矣仁。

并非完全无仁。

忠、信、传授。

使民原则时:先有教化的时间,后才有使民。

学与修的渐进!避免‘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理解误区。

尽五伦的限度贤贤易色,的解释对本章有不同的理解。

主忠信是善行你的及本尊则无友不如己者,交接什么样的人?‘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的因果观点。

明为祭奠实为执政求之与?表达了孔子真正的所求。

‘温、良、恭、俭、让’串通《五经》谓若父行是正道,子当终身守之。

若非道,何待三年?观其志的志指的是什么?礼的本质是和,就像天地之秩序,是形而上的道。

礼也有形式,就是人为建立的规则,是人想象中与天道相同,但是人其性杂乱,于是圣人引用天道的秩序,来建立人道的规则。

辩证的看待礼与和。

“允执其中”的观点引出!恭是礼的本质,但要注意表现形式。

帮助你成长的人,如同宗室一脉,值得尊重。

学者之志有所不暇也。

两不求、一敏一慎学需求证子贡问贫与富境界,孔子回答也是贫与富,但是境界不同。

子贡由此而悟出,修行也是如此。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学习以此类推以此渐进而达升华这一章最让我们要关注的是:学习的渐进式必不可少,但是要以由此及彼、以此类推,心中所悟胜于苦学!第一个知,真有才学,思想和知识贯通。

真正做到周知万物。

何必担心才无所用。

第二个知,是辨别能力,看清人和事,再有才华选择错误,死得更惨!章节概述经典短句人物1.学习的目的觉悟万物之本源,开发自我本性!不只是局限于百工技艺之学。

2、学成之后传道教化他人。

3、“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心境于世。

通过学习,开悟,培养有人格操守的君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1.本章是对上一章节的补充,明确了儒家所强调学的根本是学“仁”。

确立儒家思想的核心。

2.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是从孝悌开始学。

求道之本不好高骛远,求实的‘习’是从修身齐家开始!3.‘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孔子引用这句成语,认为君子所求之本,才能立得住!孔子把这个本建立在“仁”的上面。

实现这个仁,始于‘孝悌’。

4.但是作为一个君子‘孝悌’只是修行的基本层面,更为重要的是上升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开发觉悟本性的层面,这是儒家的内学;才能够外延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君子儒的层面。

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儒家的外学,是终极目标!论语中把这一章节紧跟学而之后,其理在此!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有子1.巧言令色:无非是拿花言巧语,装出一种善意的表情出来,以虚假的外表来讨人欢喜,以此达到一种目的。

2.孔子在九思中有四种是关乎令色,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巧言者没有:温、恭、忠、敬。

3.礼记中讲:礼不妄悦人,不辞费。

曲礼,是礼记中一篇,俨若思,安定辞。

4.仁的本体人人都有,一旦用巧言令色对待人,他的仁厚之道就不发生作用,仁的本体被遮掩,所以说:鲜矣仁。

本章以仁辨别善恶真伪。

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1.曾子,悟性并不是很好,在孔门学子当中算是愚钝的人。

但是曾子每日反复的反省自己最后得到了孔子的道,一以贯之传授下来。

吾日三省吾身曾子1.国君治理大的国家千头万绪,但是有五个总原则,敬事、信用、节用、爱民、使民以时。

2.由‘敬事、信用、节用、爱民’为使民之前提;3.时,不仅仅是时间而是时机,孟子解释:民先有教化,后有使之。

本章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原则!使民以时。

孔子1.在家里的“事亲”是孝的开始;通过老师的教化开启,立身行道“事君”为国家做事情是孝的过程;得以扬名后世不辱“师之名,父母之愿”是行孝的结果,最终自己“立身”修成正果回归于孝的本质。

2.'出、入、谨、泛、亲。

'都是学习的过程,知识的学习需要行为的验证,行为的学习需要知识的补充纠正。

最终形成合一开悟并征得,行为上达到‘仁’的标准。

3.'出、入、谨、泛、亲。

'这五点式需要终生修行,也难至极。

这是孔子要求弟子当重德行,然不能一意于知识,否则,则有文灭其质之弊。

若如,专于德行则不求多闻博识,则心胸不开,知趣不搞,如一自好之士,无以达深远之境!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1、贤贤易色指的是夫妻之伦,和后面君臣、父子、朋友形成一章,并强调了做好这几点是学问的开始。

夫妻重品德不重色相。

2.或者说见到贤德之人,自然动容肃然起敬。

3、尽到‘五伦’是有限度,竭其力、致其身、言而有信、贤贤易色。

事亲竭其力“菽水承欢”一样是孝的行为至上的表现,当然,做到至高孝的行为,需要实力。

这就是本章注意点,不仅仅要有品德还要有能力去实现“孝的心愿!忠的心愿!爱的心愿!诚信的意愿!恭敬的意愿!”贤贤易色子夏1.君子四重。

重言、重行、重貌、重好。

一句话: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2.结交志同道合的者。

拜师交友最重要的是在学习中不断地改变自己。

3.主忠信的目的,学要固才能够用,需要以忠信为行的原则,否则学问有什么价值呢?交友拜师都是以忠信为依据,才能够交接到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

心存忠信再学习交友中,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才能把自己的缺点与他人的优点相比较,找到差距用于改善。

一句话:无‘主忠信’德不重、学不固、道不同、友不宜、错不改。

孔子1.祭奠先人的目的不是期望先人荫蔽自己,而是,从当下孝道开始。

2.无论一个政权,还是一个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因此,做官、做人、做事要想善终,必要有善始。

越是到最后,越要慎重,不草率。

不忘记开始时良好的意愿。

这样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而使民风变得敦厚。

慎终追远曾子1.温、良、恭、俭、让’构成了孔夫子的道德,诚于中、形于外。

高深的道德修养!孔子的这种品格形成不是为了成为一个伟大的人,而使得自己成为道德典范以此存活于世的方式,而是使命使然,孔子的一切是集中华文化大成为根本点,品格在理想的追求中形成。

就像高山之巅的雪松,特殊的环境加上特有的特质,形成特立的品格!2.孔子所求不是一生一世的荣华富贵,有着建立千秋事业的情操,是要集中国文化、思想、精神之大成的信念。

3.《经解》篇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意思是,孔子到一个地方,看社会风气,就可知道它的文教思想。

《经解》篇接着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絜静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本章告诫我们品修炼是终其一生的行为,这是最常规的说法。

温、良、恭、俭、让。

子禽子贡1.三星创始人李秉喆1987年去世,他的儿子李健熙1988年就开始宣布集团的“二次创业”,将三星的发展方向定为21世纪世界级超一流企业。

2.观其志、观其行,谁来观?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早早就离开父母身边了,他们的行为紧跟着社会的节拍,价值观直接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其行为完全不在是父母当年期望的志向。

3.孔子这句话的核心是在‘道’、‘孝’这两个字上面。

父之‘道’不同的家庭有何不同的定义,朗朗的‘父’之道,就是让他成为钢琴家,不惜一切。

郎朗从小立的“志”朗朗后来的行为未改其“道”,也守住了“孝”。

但是这个孝,不仅限于实现了家庭的小孝而是走向了世界音乐殿堂的“大孝”!孔子在这里把“道”最终的归属于“孝”。

该是本章的核心!孔子1.礼,天地之秩序也!日月的运行,大地的包容,万物的生长凋零,都遵循着一种密码,秩序---道!也正因为这种秩序构成了自然的和谐。

日出日落是严格的遵循这一种秩序,从不懈怠。

正因如此构成了春花冬雪、鸟语花香的佳境。

礼有本质,是和;礼有形式,是规矩。

这是儒家思想对自然感悟后转化到人类的升华。

期望人类效法天地,和睦相处!2、礼可大可小,贯穿一切,形而上如自然的规律,是“道”。

形而下是与我们行为相关的制度、法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类所能认识到支配自己行为的思想,是有限的空间,只看到“青青叶叶,看不到‘即此前身是后身’”因此,儒家认为需要制礼作乐,建立社会秩序。

孔子为了说明其道理的真实性,例举了,先王尧舜禹的做法。

礼从大的方面讲治国,小的方面讲理家。

‘关关雎鸠’就是文王家之礼,‘妾是庶民,不乐君王。

’就是宋王的僭礼。

因此,建立社会秩序是孔子强烈的意愿,否则,天地有序、世界无章!3、本章四句话,最后回归到第一句“礼之用和为贵”的中道!孔子用一个字“礼”构成了哲学思想,把人道与天道贯通!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1.信是对方对你承若后结果的反馈,言行一致,对方认为你是守信之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