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学而篇第一名句 肖思琪整理

合集下载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

《论语》学而篇第一翻译及自我赏析————————————————————————————————【原文】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另译】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自我赏析】这三句话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对此章评价极高。

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贯穿《论语》始终,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部分。

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原文】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自我赏析】此章中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孔子以仁为本的哲学、伦理思想的核心。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 学而第一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 学而第一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学而第一原文及翻译学而第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这是《学而第一》的开篇。

这里有这么一个语境:孔子在传播“道”,即仁道。

学仁道,要经常复习,经常和人探讨,哪怕说得不很准确,也不要责怪。

后人可以将道理延伸开,无论学什么,都要勤于复习,乐于交流和表达。

孩子对问题见解比较肤浅,我们要以鼓励为主。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通“悌”,尊敬兄长为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长辈仁的根本啊!”这段话一言以蔽之,就是百善孝为先。

有了孝,就有了家庭秩序;有了家庭秩序,就有了社会秩序。

母慈子孝,至今仍然是文明和谐家庭关系的象征。

【原文】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前一句教我们有言必行,喜欢说好话、轻易许诺人的,不是个有仁德的人。

比如有人喜欢说“改天请你吃饭”,几年下来也没请过,你信任这样的人吗?第二句话是让我们多反思自身,是否真诚待人?是否坚持学习?【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篇之学而第一 原文与翻译

《论语》篇之学而第一  原文与翻译

《论语》篇之学而第一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时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翻译: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3.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的人,仁慈是很少的。

”4.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呢?”5.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言而有信,节约用度,关爱百姓,不在农忙时节役使百姓。

”6.原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言语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

这些都做到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

”7.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翻译: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

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服务君主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说话诚实守信。

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8.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中小学生应该背会的论语

中小学生应该背会的论语

论语学而篇第一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â)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t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

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hào)学也已。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chǎn),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lâ),富而好礼者也。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第二2.1 子曰:“为政以德,譬(p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gǒng)之。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5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学而篇第一

论语-学而篇第一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①:“夫子至于是邦也②, 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③?”子贡曰:“夫子 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④?”
【注释】①子禽:姓陈,名亢(kàng抗),字子禽。一说, 即. 亢。陈国人。孔子旳弟子(一说,不是孔子旳弟子)。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旳弟子。比 孔子小三十一岁,生于公元前520年,卒年不详。 ②夫子:孔子旳弟子敬称孔子。古代凡做过大夫官职旳人, 可称“夫子”(孔子曾任鲁国司寇)。邦:诸侯国。 ③抑与之与:“抑”,连词,表达选择,“还是.……”。 “与之”,给他。最终旳“与”,同“欤”,语气词。 ④其诸:或者,大约。
<论语>
《论语》,从字面意思上说就是语言旳论纂, 用当代汉语说,就是语录,是孔子弟子及其 后学对孔子言行旳追记,也有某些是对孔子 弟子言行旳统计。
这么一本言行录,篇幅也不大,但是二十篇,一万 一千余字,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极为深远旳影响.《论 语》旳出现标志着中国私人著书旳开始。在先秦时期, 作为一种显要学派旳创始人旳言行录,它有着相当广泛 旳读者。秦始皇焚书坑儒,《论语》也在禁焚之列。但 入汉后来,儒学及其典籍却取得统治者旳青睐,尤其是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论语》列如学官,被 视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赵歧《孟子题 辞》),地位日益尊显,元延佑年间,以《四书》开科 取士,《论语》文句更是“自学子束发诵读,至于天下 推施奉行”(康有为《论语注》),成为悬诸日月而不 刊旳金科玉律。
【今译】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 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 友爱,亲近有仁德旳人。这么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 来学习多种文化知识。”
【1·7】子夏曰①:“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1.1

论语1.1

论语1.1
《论语》1.1 是指《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内容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一位有德行的君子吗?
这段话强调了学习、交友和修养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温习和巩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同时,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生气或抱怨。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它记录了孔子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对《论语》的其他内容感兴趣,欢迎继续向我提问。

论语心得(学而第一)

论语心得(学而第一)

学而篇第一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求学的目的就是要觉悟,觉悟万事万物它的本来的含义,悟了之后,要把我们的本性显示出来,开发出来,要学而时习之,靠的是练习,练习把我们私心由浅入深的先一分一分的减少,减少到最后,可以把自已本性完全开发出来。

时就是中间不要间断,时时刻刻都在练习,愈练习心理愈欢喜,愈是喜悦。

自己的私心一天一天的减少,待人接物,办事,工作,逐渐逐渐开始为人家着想,到最后全部为人家着想,到后来有了成就,这时不用宣传,自然的有人自动的来向你学习。

当有人来向你求学,你能够教化别人,这是一大乐事。

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三段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就是闷在心里面,有种怨恨,没有发出来。

如果没有人向你求学,你的学问再多修得再好,人家不知道,孔夫子在这里讲不要发牢骚,甚至心里也不要怨恨,这才算得上君子。

因为君子知道:自己有学问,有品德,这个道却推行不出去,行不通,这是天命,不是专门在自己,是在这个时代,你所处的这个环境的人没有那个福学圣人之道,所以不能够感应。

道行得出去,固然是乐。

行不出去,自己也不必怨天尤人,不能教化别人自己在受用,自受用,还是一样的不亦说乎。

通过本章,我们学到:一、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觉悟,一遍一遍的温习才能增长觉悟。

二、要和朋友来一起研究讨论,保持不退步,。

同时将自己所学推广出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化生命为使命,即使自己所学不能应用出来,也能忍寂寞,并且能坚持来断修行。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有子说:「为人能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那样的人很少有;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作乱,那样的人不曾有。

《论语》是非辨析之,学而篇第一

《论语》是非辨析之,学而篇第一

《论语》是非辨析之,学而篇第一
学而篇第一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之后能经常温习是件愉快的事;有同学从远方来也是件愉快的事。

遇到别人不懂时不嫌弃别人才是君子。


【评析】这段话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话。

只是大家经常把文中的“朋”当成“朋友”的意思,其实这个“朋”是指同学的意思。

孔子把复习学过的东西当成重新见到老同学那么高兴,也就是把以前学习的东西,都当成老同学。

这一方面强调了复习对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将学习知识当成结识同学一样的快乐心态。

当我们把学习知识当成了结识同学、把复习知识当成同学聚会,当然就不会产生厌学的心态,也就不会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苦差事了。

对于第三句话,有人解释成“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他”,个人觉得,这是一种误解。

对这句话造成不同理解的关键是怎样理解“人不知”的意思。

我对这三个字的解释是“别人不懂”,理由是,论语第二部分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这里的“不知”应该和后面的“不知”是同样的意思。

我的理解,孔子前面说了怎样学习和复习的问题,然后又说到了怎样对待同学的问题,在怎样对待同学的问题方面,孔子主张人要谦虚,所以才提出了“遇到不懂的同学时,不要嫌弃,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的观点。

《论语集注》学而第一

《论语集注》学而第一

《论语集注》学而第一学而第一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凡十六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悦同。

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鸟数飞也。

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说,喜意也。

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程子曰“习,重习也。

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

”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

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

”谢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

坐如尸,坐时习也;立①如齐,立时习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音洛。

朋,同类也。

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

”又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纡问反。

愠,含怒意。

君子,成德之名。

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

”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

”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

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

程子曰:“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

”①“立”,原作“一”,据清仿宋大字本改。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弟、好,皆去声。

鲜,上声,下同。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

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

犯上,谓干犯在上之人。

鲜,少也。

作乱,则为悖逆争斗之事矣。

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与,平声。

务,专力也。

本,犹根也。

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

为仁,犹曰行仁。

与者,疑辞,谦退不敢质言也。

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

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

程子曰:“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

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

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

论语新解学而篇第一

论语新解学而篇第一

论语新解学而篇第一(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子男子之通称。

或说:五等爵名。

春秋以后,执政之卿亦称子其后匹夫为学者所宗亦称子,孔子、墨子是也。

或说,孔子为鲁司寇其门人称之曰子。

称子不成辞则曰夫子。

《论语》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称子,闵子、冉子单称子仅一见。

:诵,习义。

凡诵读练习皆是学。

旧说:学,觉也,效也。

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谓之学。

然社会文化日兴,文字使用日盛后觉习效先觉,不能不诵读先觉之著述测二义仍相通。

时习:此有三说。

一指年岁言。

古人六岁始学识字,七八岁教以日常简单礼节,十岁教书写计算,十三岁教歌诗舞蹈,此指年为时。

二指季节言。

古人春夏学诗乐弦歌,秋冬学书礼舐猎,此指季节为时。

三指晨夕言。

温习、进修、游散、休息,依时为之。

习者,如鸟学飞,数数反复。

人之为学,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悦:欣喜义。

学能时习,所学渐熟,人之日深,心中欣喜也。

有朋自远方来:朋,同类也。

志同道合者,知慕于我,自远来也。

或以方来连读,如言并来,非仅一人来。

当从上读。

乐:悦在心,乐则见于外。

孟子曰: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慕我者自远方来,教学相长,我道日广,故可乐也。

人不知而不愠:学日进,道日深远,人不能知。

虽贤如颜子,不能尽知孔子之道之高之大,然孔子无愠焉。

愠,怫郁义,怨义。

学以为己为道,人不知,义无可愠。

心能乐道,始脐此境也。

或曰:人不知,不我用也。

前解深,后解浅。

然不知故不用,两解义自相贯。

不亦君子乎:君子,成德之名。

学至此,可谓成德矣。

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

学而时习,乃初学事,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当之。

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

苟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后当之。

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一境,斯可有远方朋来之乐。

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

学求深造日进,至于人不能知,乃属无可奈何。

《论语》学而篇第一

《论语》学而篇第一
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怎么办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处世交友都是人生要义,当以人和为乐事,“人不知而 不愠”才是为人为学的最高境界。普通人遇到困难,遭到挫败, 或被人误解时,往往满腹怨气,怨天尤人。而一个道德学问精 深的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他们通常会反思自己,问问自己 为什么会遭遇困境,自己哪些地方没做好,该如何改进等。自 持仁心,不断进德修身,自己的心灵就会充实、圆满,并最终 获得幸福。所以,人的一生,关键是自知自立。自己是否幸福, 取决于自己,不在外人如何评价,当然,更不能奢求于外。
进德修身,通常而言,是与自己的不良习气作斗争,是痛 苦的事情,但是在孔子看来却充满了“悦”和“乐”,有着无 限的乐趣一一因为个人修养的提高乃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是运用自己的心灵对自然和社会规律进行理性探索的过程,这 个过程充满了快乐。在反复的学习与实践中,不仅能培植人格, 更能增长智慧,这种成长的幸福感是难以言说的。孔子的心态 和气度真是非凡博大啊!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②学:《尚书》说:“学,效也。”就是效法、模仿之意。 ③习:《说文解字》:“習,鸟数飞也。”因此,“习”字的 本意是鸟儿多次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 ④说:同“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⑤乐:快乐。 ⑥愠:怒,怨恨,不满。 ⑦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指道德修养高的人,即“有德 者”;有时又指“有位者”,即职位高的人。这里指“有德者”。 【解读】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 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还
学习可以使人成长,使人进步,使人快乐,使人睿智,使 人过上幸福的日子...关于学习的意义,谁都能说上一箩筐, 也就不必再赘述了。倒是那学什么、怎么学的大深意,却是很 有必要说上一说的。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学而第一

学而第一1.1 子z ǐ曰yu ē:‚学xu ã而ãr 时sh í习x í之zh ī,不b ù亦y ì说yu â(悦)乎h ū?有y ǒu 朋p ãn ɡ自z ì远yu ǎn 方f ān ɡ来l ái ,不b ù亦y ì乐l â乎h ū?人r ãn 不b ù知zh ī而ãr 不b ù愠y ùn ,不b ù亦y ì君j ūn 子z ǐ乎h ū?”1.2 有y ǒu 子z ǐ曰yu ē:‚其q í为w ãi 人r ãn 也y ě孝xi ào 弟t ì(悌),而ãr 好hào 犯f àn 上sh àn ɡ者zh ě,鲜xi ǎn 矣y ǐ;不b ù好hào 犯f àn 上sh àn ɡ,而ãr 好h ào 作zu î乱lu àn 者zh ě,未w âi 之zh ī有y ǒu 也y ě,君j ūn 子z ǐ务w ù本b ěn ,本b ěn 立l ì而ãr 道d ào 生sh ēn ɡ。

孝xi ào 弟t ì(悌)也y ě者zh ě,其q í为w ãi 仁r ãn 之zh ī本b ěn 与yú!‛1.3 子z ǐ曰yu ē:‚巧qi ǎo 言y án 令l ìn ɡ色s â,鲜xi ǎn 矣y ǐ仁r ãn!‛1.4曾z ēn ɡ子z ǐ曰yu ē:‚吾w ú日r ì三s ān 省x ǐn ɡ吾w ú身sh ēn :为w ãi 人r ãn 谋m ïu 而ãr 不b ù忠zh ōn ɡ乎h ū?与y ǔ朋p ãn ɡ友y ǒu 交ji āo 而ãr不b ù信x ìn 乎h ū?传chu án 不b ù习x í乎h ū?‛1.5子z ǐ曰yu ē:‚道d ǎo 千qi ān 乘shèn ɡ之zh ī国ɡu ï,敬j ìn ɡ事sh ì而ãr 信x ìn ,节ji ã用y în ɡ而ãr 爱ài 人r ãn ,使sh ǐ民m ín 以y ǐ时sh í。

《论语星云》·学而篇第一·全篇纲要

《论语星云》·学而篇第一·全篇纲要

《论语星云》·学⽽篇第⼀·全篇纲要《论语星云》·学⽽篇第⼀全篇纲要:儒学以‘实学实⽤’为其纲领。

《⼤学》云:“⼤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于⾄善”。

‘在明明德’,实学也;‘在新民’,实⽤也;‘在⽌于⾄善’,实学实⽤之极者也。

《论语》⾸篇开宗明义,论‘实学’之道。

然‘实学’⼜不离‘实⽤’,⽆⽤之学⾮实学,⽆学之⽤不实⽤。

故⾸篇以‘实学’⼀以贯之,⽽以‘实⽤’兼⽽论之。

学以致⽤,⽤以促学,学⽤相长,⼊道之门,积德之基;扩⽽充之,及其⾄也,学成圣⼈,外⽤王道,允执其中,天下⼤同。

⼈⾮⽣⽽知之者,故⼈⽣来即须求学。

《学记》云:“⽟不琢不成器,⼈不学不知道。

”学什么呢?学⼈⽣的⼤道。

这是⼈之所以为⼈(社会属性)的根本之道。

实学为本,实⽤为末,本末兼备。

《⼤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有⼦⽈:“君⼦务本,本⽴⽽道⽣。

”朱熹⽈:“此为书之⾸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故《论语》⼆⼗篇,以《学⽽篇》居⾸,是务本也。

《⼤学》云:“⼤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于⾄善”。

⼤学:⼤⼈之学;⼤⼈者,有德有⾏之圣哲也。

学:觉悟。

⼤学之道在三纲领,⾃觉觉他觉⾏圆满。

⾃觉,便能明⽩⼈⽣的⽬标,原在修明此具⾜于⼰的灵明德性,使⾃⼰成为君⼦、圣贤也;此之谓实学。

觉他,⼜当推⼰及⼈、教化以德,使⼈们能⾃明其明德⽽焕然⼀新;此之谓实⽤。

⽽以‘明明德于天下’为德、⾏之⾄善;实学实⽤之极,觉⾏圆满,⼈道之⾄也。

此‘明德’《论语》谓之‘仁’也。

⼤学,就是成为⼤⼈的觉悟过程,这是⼈⽣最⼤的学问。

⼤学之道,就是⼈⽣的⼤道,就是儒学追求的作⼈之道。

《⼤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论语心得学而第一

论语心得学而第一

论语心得学而第一学而篇第一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按:此章为论语首章,是论语内圣外王的凝缩,为学当如此、为人也当如此。

所谓为学盖内修,所谓为人盖与人交。

人是社会动物,不与人交,便是放弃社会性。

内圣外王因人而难以不同,或难于内圣、或畏于外王。

学而、有朋、人不知无不是与人交、无不是为学知道。

与人交贵在自强、自戒、自省。

“學”两人房下对视而坐,做学习状。

“悅”赏心悦目,悦字由内而外的高兴,好学者,朝闻道夕死可焉。

“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樂”乐乐同字,盖待客之隆重礼仪。

季札出使齐国,齐侯备列国乐而悦之。

“慍”,从器皿从心,即心里燥热。

本义:心燥。

不冷静。

引申义:含怒,生气。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是社交大学,始于孝悌。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三字经》“五伦者,始夫妇。

父子先,君臣后。

次兄弟,及朋友。

当顺叙,勿违背。

”父子、兄弟又称天伦,基于血缘关系,君臣、朋友又称人伦,基于社会关系。

夫妻是家庭最小单元的一体两面,从夫妻关系往外分散就是天伦、人伦。

在古代夫妻关系尚不足以用社会关系评判,而父子、兄弟关系则是个人生活最小的外延,是社会关系的开始,父子、兄弟关系是最简单的社会关系也是最难处理的社会关系,清官难断家务事这里的家其实就是家族的家,而非现在说的夫妻的家。

作为社交根本原则的仁,当然要首先着力于处理好父子、兄弟关系,所以才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感叹。

才有孝悌立,仁道生。

修身在于格物、致知、意诚、正心,孝悌是由外之礼到内心之敬。

既是格物致知,便是诚心正意。

此时大学之道,亦是儒道。

能够处理好父子、兄弟关系处理家庭关系自然不难,反之未能行得通。

家庭关系,源于血、止于礼,动于性、成于仁。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色,论语中色字出现较多,以经解经而言,多指脸色,而脸色无不是内心的表现。

论语(学而篇第一)

论语(学而篇第一)
• ①要谨慎对待死亡,如果人都不怕死,那么社会 就会变得混乱
• ②慎终是看自己的未来,而追远是看自己的过去
• 1.10:
《论语·学而》
•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 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 之与?
• 原句译文
• 1.10 子禽问子贡:“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 有人和他谈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夫子自 己求得呢,还是人家的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 贡说:“老师以温、良、恭、俭、让得名,所以 才得到这样的资格,与其说他自己求得这种资格, 不如说是人家主动求他的吧?
《论语·学而》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原句译文
1.1孔子说:“学习知识后在生活中经常实践,这 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一起 共事,不是很令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 不怨恨、恼怒,这不就是我修为的境界吗?"
有朋自远方来——重视他人的力量、如何面对变化
“君子务本”的核心——搞好家庭关系
• 原生家庭不会决定我们的一生,但会影响我们 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我们能先处理好与家人的 关系,那么“家和万事兴”,这也是君子追求 “仁”时需要经过的修炼。
• 为什么“孝悌”的人很少会“作乱”?
• 很多事情的结果,往往是由我们的微小习惯 日积月累导致的。如果你能和家人、兄弟姐 妹相互友爱,日积月累,性格也差不到哪儿 去。同样地,如果我们现在养成某个好习惯, 哪怕只是很微小的习惯,比如每天坚持走路 半小时等等,时间长了,你会收获一个惊喜 的成果。
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
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 了。”~

杨伯峻《论语译注·学而第一》摘记

杨伯峻《论语译注·学而第一》摘记

杨伯峻《论语译注·学⽽第⼀》摘记学⽽篇第⼀共⼗六章1.1⼦⑴⽈:“学⽽时⑵习⑶之,不亦说⑷乎?有朋⑸⾃远⽅来,不亦乐乎?⼈不知⑹,⽽不愠⑺,不亦君⼦⑻乎?”【译⽂】孔⼦说:“学了,然后按⼀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吗?”【注释】⑴⼦——论语“⼦⽈”的“⼦”都是指孔⼦⽽⾔。

⑵时——“时”字在周秦时候若作副词⽤,等于孟⼦梁惠王上“斧⽄以时⼊⼭林”的“以时”,“在⼀定的时候”或者“适当的时候”的意思。

王肃的论语注正是这样解释的。

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为“时常”,是⽤后代的词义解释古书。

⑶习——⼀般⼈把习解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如礼记射义的“习礼乐”、“习射”。

史记孔⼦世家:“孔⼦去曹适宋,与弟⼦习礼⼤树下。

”这⼀“习”字,更是演习的意思。

孔⼦所讲的功课,⼀般都和当时的社会⽣活和政治⽣活密切结合。

像礼(包括各种仪节)、乐(⾳乐)、射(射箭)、御(驾车)这些,尤其⾮演习、实习不可。

所以这“习”字以讲为实习为好。

⑷说——⾳读和意义跟“悦”字相同,⾼兴、愉快的意思。

⑸有朋——古本有作“友朋”的。

旧注说:“同门⽈朋。

”宋翔凤朴学斋札记说,这⾥的“朋”字卽指“弟⼦”,就是史记孔⼦世家的“故孔⼦不仕,退⽽修诗、书、礼乐,弟⼦弥众,⾄⾃远⽅”译⽂⽤“志同道合之⼈”卽本此义。

⑹⼈不知——这⼀句,“知”下没有宾语,⼈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有说话的实际环境,不需要说出便可以了解,所以未给说出。

这却给后⼈留下⼀个谜。

有⼈说,这⼀句是接上⼀句说的,从远⽅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

这样,“⼈不知”是“⼈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这种说法我嫌牵强,所以仍照⼀般的解释。

这⼀句和宪问篇的“君⼦病⽆能焉,不病⼈之不⼰知也”的精神相同。

⑺愠——yùn,怨恨。

⑻君⼦——论语的“君⼦”,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这⾥是指“有德者”。

论语第1章经典名句

论语第1章经典名句

论语第1章经典名句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第1章中包含了许多经典名句。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句子: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获得乐趣和满足感的道理。

2.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这句话强调了对知识的认知和谦逊,指出了对于已知和未知的明智态度。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这句话指出了巧言令色虽然能够迷惑人,但并不是真正的仁爱之心。

4. 子曰,“君子不器。

”。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品格高尚,不应该被局限在狭隘的器物之中。

这些句子都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对于后世的影响深远。

这些句子不仅在古代中国影响深远,而且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学而篇第一

学而篇第一

学而篇第一共十六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过了,再定时地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弟子从远方来〔求教〕,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他的为人,既孝顺父母,又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很少;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是从来没有的。

君子专注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也就产生了。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这种人,是没有多少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对待工作,诚实守信,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时候。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他们;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便凭着它去学习文献。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对妻子,看重品德,不看重姿色;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不惜献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这样的人,虽说没专门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读书,学的知识也不会巩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学而篇第一》名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解释: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解释: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解释: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

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
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5、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解释: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6、过则勿惮改。

解释: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7、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解释: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8、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解释: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孝了。

9、礼之用,和为贵。

解释:礼仪最大的作用在于和谐。

1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解释: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1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解释: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