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学而篇第一名句 肖思琪整理

合集下载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

《论语》学而篇第一翻译及自我赏析————————————————————————————————【原文】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另译】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自我赏析】这三句话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对此章评价极高。

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贯穿《论语》始终,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部分。

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原文】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自我赏析】此章中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孔子以仁为本的哲学、伦理思想的核心。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 学而第一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 学而第一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学而第一原文及翻译学而第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这是《学而第一》的开篇。

这里有这么一个语境:孔子在传播“道”,即仁道。

学仁道,要经常复习,经常和人探讨,哪怕说得不很准确,也不要责怪。

后人可以将道理延伸开,无论学什么,都要勤于复习,乐于交流和表达。

孩子对问题见解比较肤浅,我们要以鼓励为主。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通“悌”,尊敬兄长为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长辈仁的根本啊!”这段话一言以蔽之,就是百善孝为先。

有了孝,就有了家庭秩序;有了家庭秩序,就有了社会秩序。

母慈子孝,至今仍然是文明和谐家庭关系的象征。

【原文】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前一句教我们有言必行,喜欢说好话、轻易许诺人的,不是个有仁德的人。

比如有人喜欢说“改天请你吃饭”,几年下来也没请过,你信任这样的人吗?第二句话是让我们多反思自身,是否真诚待人?是否坚持学习?【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篇之学而第一 原文与翻译

《论语》篇之学而第一  原文与翻译

《论语》篇之学而第一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时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翻译: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3.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的人,仁慈是很少的。

”4.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呢?”5.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言而有信,节约用度,关爱百姓,不在农忙时节役使百姓。

”6.原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言语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

这些都做到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

”7.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翻译: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

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服务君主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说话诚实守信。

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8.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中小学生应该背会的论语

中小学生应该背会的论语

论语学而篇第一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â)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t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

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hào)学也已。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chǎn),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lâ),富而好礼者也。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第二2.1 子曰:“为政以德,譬(p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gǒng)之。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5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学而篇第一

论语-学而篇第一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①:“夫子至于是邦也②, 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③?”子贡曰:“夫子 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④?”
【注释】①子禽:姓陈,名亢(kàng抗),字子禽。一说, 即. 亢。陈国人。孔子旳弟子(一说,不是孔子旳弟子)。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旳弟子。比 孔子小三十一岁,生于公元前520年,卒年不详。 ②夫子:孔子旳弟子敬称孔子。古代凡做过大夫官职旳人, 可称“夫子”(孔子曾任鲁国司寇)。邦:诸侯国。 ③抑与之与:“抑”,连词,表达选择,“还是.……”。 “与之”,给他。最终旳“与”,同“欤”,语气词。 ④其诸:或者,大约。
<论语>
《论语》,从字面意思上说就是语言旳论纂, 用当代汉语说,就是语录,是孔子弟子及其 后学对孔子言行旳追记,也有某些是对孔子 弟子言行旳统计。
这么一本言行录,篇幅也不大,但是二十篇,一万 一千余字,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极为深远旳影响.《论 语》旳出现标志着中国私人著书旳开始。在先秦时期, 作为一种显要学派旳创始人旳言行录,它有着相当广泛 旳读者。秦始皇焚书坑儒,《论语》也在禁焚之列。但 入汉后来,儒学及其典籍却取得统治者旳青睐,尤其是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论语》列如学官,被 视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赵歧《孟子题 辞》),地位日益尊显,元延佑年间,以《四书》开科 取士,《论语》文句更是“自学子束发诵读,至于天下 推施奉行”(康有为《论语注》),成为悬诸日月而不 刊旳金科玉律。
【今译】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 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 友爱,亲近有仁德旳人。这么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 来学习多种文化知识。”
【1·7】子夏曰①:“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1.1

论语1.1

论语1.1
《论语》1.1 是指《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内容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一位有德行的君子吗?
这段话强调了学习、交友和修养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温习和巩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同时,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生气或抱怨。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它记录了孔子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对《论语》的其他内容感兴趣,欢迎继续向我提问。

论语心得(学而第一)

论语心得(学而第一)

学而篇第一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求学的目的就是要觉悟,觉悟万事万物它的本来的含义,悟了之后,要把我们的本性显示出来,开发出来,要学而时习之,靠的是练习,练习把我们私心由浅入深的先一分一分的减少,减少到最后,可以把自已本性完全开发出来。

时就是中间不要间断,时时刻刻都在练习,愈练习心理愈欢喜,愈是喜悦。

自己的私心一天一天的减少,待人接物,办事,工作,逐渐逐渐开始为人家着想,到最后全部为人家着想,到后来有了成就,这时不用宣传,自然的有人自动的来向你学习。

当有人来向你求学,你能够教化别人,这是一大乐事。

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三段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就是闷在心里面,有种怨恨,没有发出来。

如果没有人向你求学,你的学问再多修得再好,人家不知道,孔夫子在这里讲不要发牢骚,甚至心里也不要怨恨,这才算得上君子。

因为君子知道:自己有学问,有品德,这个道却推行不出去,行不通,这是天命,不是专门在自己,是在这个时代,你所处的这个环境的人没有那个福学圣人之道,所以不能够感应。

道行得出去,固然是乐。

行不出去,自己也不必怨天尤人,不能教化别人自己在受用,自受用,还是一样的不亦说乎。

通过本章,我们学到:一、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觉悟,一遍一遍的温习才能增长觉悟。

二、要和朋友来一起研究讨论,保持不退步,。

同时将自己所学推广出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化生命为使命,即使自己所学不能应用出来,也能忍寂寞,并且能坚持来断修行。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有子说:「为人能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那样的人很少有;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作乱,那样的人不曾有。

《论语》是非辨析之,学而篇第一

《论语》是非辨析之,学而篇第一

《论语》是非辨析之,学而篇第一
学而篇第一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之后能经常温习是件愉快的事;有同学从远方来也是件愉快的事。

遇到别人不懂时不嫌弃别人才是君子。


【评析】这段话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话。

只是大家经常把文中的“朋”当成“朋友”的意思,其实这个“朋”是指同学的意思。

孔子把复习学过的东西当成重新见到老同学那么高兴,也就是把以前学习的东西,都当成老同学。

这一方面强调了复习对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将学习知识当成结识同学一样的快乐心态。

当我们把学习知识当成了结识同学、把复习知识当成同学聚会,当然就不会产生厌学的心态,也就不会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苦差事了。

对于第三句话,有人解释成“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他”,个人觉得,这是一种误解。

对这句话造成不同理解的关键是怎样理解“人不知”的意思。

我对这三个字的解释是“别人不懂”,理由是,论语第二部分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这里的“不知”应该和后面的“不知”是同样的意思。

我的理解,孔子前面说了怎样学习和复习的问题,然后又说到了怎样对待同学的问题,在怎样对待同学的问题方面,孔子主张人要谦虚,所以才提出了“遇到不懂的同学时,不要嫌弃,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学而篇第一》名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解释: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解释: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解释: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

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
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5、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解释: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6、过则勿惮改。

解释: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7、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解释: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8、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解释: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孝了。

9、礼之用,和为贵。

解释:礼仪最大的作用在于和谐。

1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解释: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1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解释: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