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个人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论语学而的心得体会 论语学而心得体会(精选5篇)

论语学而的心得体会 论语学而心得体会(精选5篇)

论语学而的心得体会论语学而心得体会(精选5篇)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

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语学而的心得体会篇一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残片之一,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人文意义。

其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

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之作,包含了众多学子和孔子之间的对话和思考,对于我们理解儒家思想、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深入研读,我对学而篇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学而篇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学习态度。

在这篇文章中,孔子通过自己的教学和言行展示了一种稳重、谦虚和勤奋的学习态度。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久的努力,不断的学习和练习才能取得成果。

同时,他还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只有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产生价值。

这种正确的学习态度,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学而篇展示了儒家的价值观念。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这在学而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晏子于齐闻政,见子夏,曰:“久矣哉,夫子之不为政也。

”这句话表明,晏子认为子夏不愿从政,是因为他看到了当时齐国政治的种种弊端和问题。

随后,孔子告诉晏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儒家价值观的核心,即“以义为重”,追求道德的高尚和真理的追求。

这种价值观念对于我们在选择职业、处事待人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再次,学而篇让我们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强调了知识的实用性。

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产生应有的价值。

2024年高中论语十二章每章读后感悟总结

2024年高中论语十二章每章读后感悟总结

2024年高中论语十二章每章读后感悟总结(____字)第一章:学而篇《学而篇》是论语中的开篇篇章,通过孔子的话语,向我们传递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读完《学而篇》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学习无止境。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来来不亦说乎?”。

这就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不仅要努力学习,还要时时刻刻地复习巩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成果。

其次,我认识到了学习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说:“由,不得其死而得其生”,意思是通过失败和反思来取得进步。

这告诉我们,学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挫折和困难。

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到哪里出了问题,然后加以改正,就能够不断进步。

第二章:为政篇《为政篇》是论语中的第二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政治的看法和治国之道。

读完《为政篇》,我受到了很多启示,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为政之道在于德。

他说:“人主善为则民服,人主不善为则民畔”。

这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政治家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有真诚、正直、公正的品质,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其次,我认识到一个好的政治家应具备的才能。

孔子说:“君子务本”,意思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应当注重基础,注重根本。

他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够制定科学的政策,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八佾篇《八佾篇》是论语中的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礼仪的看法和礼仪之道。

读完《八佾篇》,我对于礼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礼仪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方式。

他说:“朋友之间言而有信者,过矣夫”。

这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讲究礼仪,要言行一致,言行一致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我认识到礼仪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孔子说:“致我无错”,意思是礼仪使我们的行为更加规范,更加文明。

只有我们都遵守礼仪,才能使社会更加协调、和谐。

论语第章第则读后感

论语第章第则读后感

论语第章第则读后感《论语第<学而篇>第 1 则读后感》《论语》作为中华民族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的智慧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在《学而篇》的第一则中,孔子的三句话简洁而深刻,给了我诸多启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复习的必要性。

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我们不能满足于一时的掌握,而要时常温习所学的知识。

每一次复习,都可能有新的理解和感悟。

这种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是一种内心的愉悦。

它不是来自于外界的物质奖励,而是源自于自我提升所带来的满足感。

想想我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涯,那些认真复习功课的时刻,往往是我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对知识理解更加透彻的时候。

工作后,不断温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能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这也让我反思自己,有时候会因为懒惰或者急于求成而忽略了复习,导致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

今后,我要把“学而时习之”作为自己的学习准则,定期回顾所学,不断巩固和提高。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现代社会,交通和通讯的便捷让远方的朋友相聚变得相对容易,但这句话所传达的精神却依然珍贵。

朋友从远方而来,带来的不仅是相聚的欢乐,更是心灵的慰藉和思想的交流。

真正的朋友,无论距离多远,时间多久,那份情谊始终不变。

当他们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感受到的是那份真挚的牵挂和关爱。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各种琐事而忽略了与朋友的联系。

但当朋友突然来访,所有的疲惫和烦恼都会瞬间消散。

这种友情的力量让我们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的美好和重要。

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朋友,主动与他们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让友谊之花永远绽放。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一种非常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希望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扬。

但当别人不了解我们、误解我们甚至忽视我们时,我们很容易产生不满和怨恨的情绪。

论语每章每节的感悟

论语每章每节的感悟

论语每章每节的感悟第一章:学而篇节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从中获得乐趣。

学习不是一次性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节二:“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强调了待人的态度。

一个人应该待人真诚友善,不计较他人是否知道自己的好处,不因他人的无知而生气。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节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告诉我们,虚伪的言语和表情是不真实的,真正的仁爱是要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只追求表面上的好听和美丽。

节四:“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看待事物时会全面考虑,不会只关注个别方面,而小人则只看重个人利益,片面地比较。

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质可以从他的思维方式中看出来。

节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运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反之,如果只是空谈理论而不付诸行动,那么将会陷入危险之中。

第二章:为政篇节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为政者应该以德治国。

德行高尚的领导者就像北辰一样,稳定地居于自己的位置上,而其他的星星则会围绕着它共同闪耀。

节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注重道义,而小人只追求个人利益。

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准则,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做事。

节三:“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君子应该保持谦虚谨慎,不因成功而骄傲自满。

而小人则容易因为一点成就而沾沾自喜,无法进步。

节四:“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胸怀坦荡,心胸宽广,能容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而小人则心胸狭窄,常常因为小事而烦恼。

节五:“子曰:君子不器。

”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不只是一个表面上的形象,而是内外兼修,品行高尚的人。

论语第一章研读心得体会(精选5篇)

论语第一章研读心得体会(精选5篇)

论语第一章研读心得体会(精选5篇)论语第一章研读心得体会(篇1)最初接触论语是中学的《论语十则》,当时只是死记硬背,了解一下字面意思。

想象着古代学者摇头晃脑读书样子,很是有趣。

借着这次全校的机关培训,今天再读来与以前相比却是另一番思考。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一万多字的作品,把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刚读起来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都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简短的语句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的精华;简短的语句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简短的语句谈论了教育教学、人生沧桑百态、君子、孝道等对后世影响巨大。

作为教师,首先关注的是孔子教育教学的观点。

孔子是位伟大的教育家,其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才能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来教导学生。

当代学生的性格独立,差异很大,我们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学上,孔子提倡教学相长。

《论语》中记载着孔子及其众弟子的对话,其中率直的子路常向孔子提出批评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

而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他从未对孔子提出疑问,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他有帮助的人。

孔子还敢于承认比他小很多的弟子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的启发,表明孔子向自己的学生学习的勇气可嘉,精神可佩。

而现实生活中,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实之不易。

在学习方面,《论语》对我们启发也很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孔子五十多年的教学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大思想家。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学而第一原文得到的启发

学而第一原文得到的启发

学而第一原文得到的启发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主要围绕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关于学习、道德、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讨论。

《学而第一》的原文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启发,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观点:
1. 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单纯的学习没有深入思考是不够的,同样,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新知也是危险的。

2. 乐于学习和传授知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句话鼓励我们勤奋学习,并且不要因为提问而感到羞耻。

学习不应该有等级之分,向任何人学习都是值得的。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他更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和国家管理。

这些思想强调了个人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4. 重视仁爱和礼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强调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观,以及在人际交往中遵循适当的礼节。

5. 实践知识的重要性:孔子强调知识和实践应该相结合。

理论知识如果不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就失去了其价值。

6. 谦逊和开放的心态:对知识的追求应该伴随着谦逊和对新观点的开放态度。

孔子教导说,总是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学习。

《学而第一》原文的这些思想和启发至今仍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是古代中国的智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论语学而第一的学习心得(精选13篇)

论语学而第一的学习心得(精选13篇)

论语学而第一的学习心得论语学而第一的学习心得(精选13篇)论语学而第一的学习心得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即“觉”》这则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即“自觉”“觉醒”“觉悟”,“三觉”将看似关系不是很大的三句话一以贯之。

其一,“学”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学”与“习”是一对孪生兄弟,不可分离,学习一定要与温习结合,学了不温习,那只是走马观花。

其二,学习是自我觉醒的过程。

我宁愿理解“有朋自远方来”句是为“学而时习”作比喻的,就是学习达到的觉醒程度,就如同遇见了远道而来的朋友,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

其三,学习可提高觉悟。

学习就是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而不是装点门面的,因此,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最终达到做君子。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第一》1.2】《孝悌乃为人之本》“孝悌”是孔子礼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含义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先秦儒家早期教育的内容之一。

这一思想是孔子的弟子有子提出来的,主要是家庭教育层面的,到了亚圣孟子将其发展为学校教育,扩大了教育的外延,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就是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地讲解孝悌的道理。

这一教育思想也是《礼记·大学》中八修条目的主要内容,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业,必须首先修身,修身的核心内容就是懂得孝悌,懂得了孝悌才会尊敬他人,不至于犯上作乱,才能逐渐形成仁爱思想,就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扩大爱的内涵。

论语学而第一的学习心得篇2是我国古代伟大家孔.的弟.及再传弟.对孔.及其弟.的言行的记录,其核心思想是“仁”。

《论语》中的《学而》篇就向人们讲述了关于教育方法和方法,特别论述了怎样做人的为人之道。

在《论语》学而篇的学习中,我颇有感受。

学而篇第一章感悟

学而篇第一章感悟

学而篇第一章感悟学而篇是《论语》中的第一篇,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下的孔子的言行。

这篇文章围绕着学习的重要性展开,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在阅读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真谛。

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

孔子在文章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一次性的事情,而是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实践。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学习是一种积累和沉淀的过程。

孔子在文章中提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表明了学习需要不断地回顾和总结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够在新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只有通过积累和沉淀,我们才能够建立起坚实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

学习是一种自我完善和成长的过程。

孔子在文章中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学习是一种追求真理和智慧的过程。

孔子在文章中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思考和探索来追求真理和智慧。

只有通过思考和探索,我们才能够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通过阅读学而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真谛。

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种积累和沉淀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完善和成长的过程,也是一种追求真理和智慧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开拓自己的视野,获得更多的机会。

因此,我将继续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追求真理和智慧,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懈努力。

论语心得(学而第一)

论语心得(学而第一)

学而篇第一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求学的目的就是要觉悟,觉悟万事万物它的本来的含义,悟了之后,要把我们的本性显示出来,开发出来,要学而时习之,靠的是练习,练习把我们私心由浅入深的先一分一分的减少,减少到最后,可以把自已本性完全开发出来。

时就是中间不要间断,时时刻刻都在练习,愈练习心理愈欢喜,愈是喜悦。

自己的私心一天一天的减少,待人接物,办事,工作,逐渐逐渐开始为人家着想,到最后全部为人家着想,到后来有了成就,这时不用宣传,自然的有人自动的来向你学习。

当有人来向你求学,你能够教化别人,这是一大乐事。

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三段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就是闷在心里面,有种怨恨,没有发出来。

如果没有人向你求学,你的学问再多修得再好,人家不知道,孔夫子在这里讲不要发牢骚,甚至心里也不要怨恨,这才算得上君子。

因为君子知道:自己有学问,有品德,这个道却推行不出去,行不通,这是天命,不是专门在自己,是在这个时代,你所处的这个环境的人没有那个福学圣人之道,所以不能够感应。

道行得出去,固然是乐。

行不出去,自己也不必怨天尤人,不能教化别人自己在受用,自受用,还是一样的不亦说乎。

通过本章,我们学到:一、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觉悟,一遍一遍的温习才能增长觉悟。

二、要和朋友来一起研究讨论,保持不退步,。

同时将自己所学推广出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化生命为使命,即使自己所学不能应用出来,也能忍寂寞,并且能坚持来断修行。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有子说:「为人能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那样的人很少有;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作乱,那样的人不曾有。

学习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

学习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

学习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学习论语学而篇的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开门见山,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即:学得了知识,并且不断地去练习,这才是令人高兴的。

然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拜访你,这也是令人快乐的。

但是,如果你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没有人赏识你、知道你,你该怎么办呢?是自暴自弃、就此沉沦?不!要继续努力,努力并快乐着,只有这样,孔子才把这样的人叫做道德高尚的君子。

记得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年轻人很有学问却自感怀才不遇,便向一位智者请教。

智者没说话,只是拣起一个小石子,向石子堆里扔去,让年轻人把自己刚才扔掉的石子拣起来。

年轻人摇了摇头,说自己无法将石子拣出。

接着,智者又从身上掏出一枚钻戒,扔向石子堆,年轻人很快从石子堆里拣起了钻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可能我们还不够优秀,我们还只是石子堆里的一枚小石子,别人还无法从石子堆里辨别出我们,而当我们变成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时,还怕别人发现不了我们吗?所以当我们还不是一颗璀璨的钻石时还要继续努力,不要怨天尤人,直到有一天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

孔子在20xx多年前就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并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

君子物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者,其为仁之根本与!这段话大意是说:做人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样的人是不会犯上作乱的。

君子致力与根本工作,根本树立了,人生的大道理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什么是仁的根本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孝悌”,”孝”是孝顺父母,”悌”是敬爱兄长。

如果,连父母兄弟也不爱的人还怎么可能真心和别人相处,因此,孔子师徒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讲究仁爱呢?孔子为我们讲了一个好方法: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的很干脆,那些花言巧语、巧舌如簧的人,没有一个是讲究忠义道德的。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第1篇:论语学而读后感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论语学而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语学而读后感(一)《论语》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本书。

这本书一共有20个篇章,每篇都有它的意义。

第一篇是《学而》,共有十六句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应该经常的去复习、实践,不是很愉快的事吗?这句话告诉我了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好的学习态度。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为别人的子女,在家里应该孝顺父母,在外面应该尊敬兄长。

这一句跟我们背的《弟子规》里面的宗旨一样:孝顺。

《学而》里面还有很多名句,值得我去学习。

它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

论语学而读后感(二)《《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

学习的目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

回想当初考大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

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读后感(三)“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章,这章的关键在“学”和“学问”的问题。

一直以来,不知道多少老师错解了“学问”的意思,让大家一接触《论语》就觉得极度的反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自己当初学的时候也觉得是句骗人的话。

其实也难怪,要讲通《论语》,没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是不行的,以现在的中学教师来说,还鲜有能达到这种境界的。

不过好在还是有见地更高明的学者为我们做了精当的解释,让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点点“学而”篇,乃至整个《论语》精神的真谛。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篇)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篇)

Do not keep anything for a special occasion, because every day that you live is a special occasion.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篇)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

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

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

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

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

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

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

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

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了,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了学和思的辨证关系,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学思结合。

学习的三个境界——读《论语·学而》篇第一则后有思

学习的三个境界——读《论语·学而》篇第一则后有思
而 且 遗 忘 的 进 程 并 不 均 匀 : 最 初 遗 忘 的 速 度 很 快 , 之 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骚;相反 ,平心静气 ,坦然面对,韬光养晦 ,大智若愚 。 被 誉为 “ 美术 圈硕 果仅存 的大 英雄和大侠 ”的大 画家
意 , 但 后 来 梁 思 成 却 被 当 成 设 计 者 这 一 误 解 时 ,他 却 从 未

“ 学 而 时 习 ”作 为第 一 境 界 , 强 调 的 是 对 知 识 信 息 主 边 ,而我们却对 它熟视无 睹。正如泰 戈尔的那 句有名 的诗 动 占有 的意识, 即 “ 学 ” ; 以 及 按 时温 习 巩 固 的方 法 , 即 句 :世 界 上 最 遥 远 的 距 离 , 不 是 生 与死 的 距 离 , 而 是 我 就
有朋 自远 方来 ”则 上的 ,因此 ,要 学会 生存 的本领 ,光 靠体力赚取 几件蔽 体 学 习方式是 “自主 ”学 习的话 ,那 么 “
人 格 尊 严 。 因 而 ,人 生 不 仅 要 学 习 , 更 要 主 动 学 习 ,要 学 的 衣 裳 远 远 不 够 ,还 要 开 动 脑 筋 争 取 能 让 自己获 得 体 面 的 主要是 “ 合作”和 “ 探究 ”的学习方式 。 运用 在 自主学 习过 程中掌握 的知识 ,把 自己在 自主学
“ 时习”。
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 我 们 现在 的学校 教 育 已经 重 新注 意 到 了这一 问题 ,
学 习不应 该是一 个被动 的动作和过 程 ,如 果真的如此
自主 ” “ 合 作 ” 与 悲剧 ,那 么至少 学习者本人要 为此 负责:他 ( 她 )没有 意 于 是 新 课 标 中 明 确 提 出 了 课 堂 教 学 的 “ 探 究 ” 的学 习 方 式 。 如 果 说 “ 学 而 时 习 ”阶 段 更 主 要 的 识到 自己不仅是光着 屁股 ,而 且是 空着 脑袋来 到这个世 界 “

论语心得学而第一

论语心得学而第一

论语心得学而第一学而篇第一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按:此章为论语首章,是论语内圣外王的凝缩,为学当如此、为人也当如此。

所谓为学盖内修,所谓为人盖与人交。

人是社会动物,不与人交,便是放弃社会性。

内圣外王因人而难以不同,或难于内圣、或畏于外王。

学而、有朋、人不知无不是与人交、无不是为学知道。

与人交贵在自强、自戒、自省。

“學”两人房下对视而坐,做学习状。

“悅”赏心悦目,悦字由内而外的高兴,好学者,朝闻道夕死可焉。

“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樂”乐乐同字,盖待客之隆重礼仪。

季札出使齐国,齐侯备列国乐而悦之。

“慍”,从器皿从心,即心里燥热。

本义:心燥。

不冷静。

引申义:含怒,生气。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是社交大学,始于孝悌。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三字经》“五伦者,始夫妇。

父子先,君臣后。

次兄弟,及朋友。

当顺叙,勿违背。

”父子、兄弟又称天伦,基于血缘关系,君臣、朋友又称人伦,基于社会关系。

夫妻是家庭最小单元的一体两面,从夫妻关系往外分散就是天伦、人伦。

在古代夫妻关系尚不足以用社会关系评判,而父子、兄弟关系则是个人生活最小的外延,是社会关系的开始,父子、兄弟关系是最简单的社会关系也是最难处理的社会关系,清官难断家务事这里的家其实就是家族的家,而非现在说的夫妻的家。

作为社交根本原则的仁,当然要首先着力于处理好父子、兄弟关系,所以才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感叹。

才有孝悌立,仁道生。

修身在于格物、致知、意诚、正心,孝悌是由外之礼到内心之敬。

既是格物致知,便是诚心正意。

此时大学之道,亦是儒道。

能够处理好父子、兄弟关系处理家庭关系自然不难,反之未能行得通。

家庭关系,源于血、止于礼,动于性、成于仁。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色,论语中色字出现较多,以经解经而言,多指脸色,而脸色无不是内心的表现。

论语学而篇第一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第一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第一读后感《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其思想深邃,言简意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的智慧和思想,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论语》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不仅仅是孔子个人的思想,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很多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这些思想无论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比如,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念,这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启示。

另外,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不器”的思想,强调了人的品德和修养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通过阅读《论语》,我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很多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他强调了人应该修身养性,尊重他人,注重内在的修养。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忽略了内在的修养,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体会到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之,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的智慧和思想,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论语》不仅仅是一部古代经典,更是一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著作。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论语》,从中受益,也能够将其中的智慧和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学而第一读后感

学而第一读后感

学而第一读后感《学而》是孔子的语录之一,也是《论语》中的第一篇。

它记录了孔子的一些言行和他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读完《学而》,我深受启发,对于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一时兴趣,更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不断地去学习和实践。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复的习惯,才能使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这也是当今教育中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其次,孔子提出“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总结和反思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才能更好地应对新的挑战和问题。

在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经验和智慧。

只有通过温故而知新,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另外,孔子还提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谦逊谨慎,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和指导,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最后,孔子提出了“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要随波逐流,不要盲目地追求名利和虚荣。

只有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通过阅读《学而》,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

他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汲取智慧,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当今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真正的君子。

论语译注学而篇第一读后感

论语译注学而篇第一读后感

论语译注学而篇第一读后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就像三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儒家智慧的大门。

“学而时习之”,学习之后还得常常复习、实践,这让我想起自己上学的时候。

有时候考完试,就把知识扔一边了,可这哪对呢?学习就像种果树,学是栽下树苗,复习和实践就是浇水施肥,这样才能收获知识的果实,那种收获的喜悦肯定是发自内心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大老远来找自己,这确实是件超开心的事儿。

这让我感觉到,古人就很重视友情。

现在社会也一样啊,朋友从外地来,就感觉特别有面子,一起聊天、分享彼此的生活,就像给平淡的日子加了一勺蜜。

而且这也说明了,一个人要是有点吸引人的地方,就会有朋友慕名而来,所以自己得不断提升自己才行。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可太难做到了。

有时候自己有点小本事,别人却不了解,心里就会有点小委屈或者小生气。

但是想想孔子说的,真正的君子不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恼怒。

这就像是你有一颗绝世珍珠,别人却以为是颗玻璃球,你要是真的厉害,就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只要自己知道自己的价值就好了。

还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就像每天的灵魂三问啊。

每天反省自己有没有好好给别人办事,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讲信用,学的东西有没有复习。

我有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做得不好,答应朋友的事儿没做到,或者学习上偷懒了。

这时候就会想,孔子在几千年前就给我指出问题了,我得改。

这一篇里还讲到了孝悌。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做人的根本。

要是一个人对家人都不好,那他在外面能好到哪儿去呢?就像盖房子,孝悌就是地基,地基不牢,房子肯定不稳。

我看到周围一些家庭,那些家庭和睦、孩子孝顺的,整个家庭氛围都特别温馨,感觉做什么事儿都顺风顺水的。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个人心得体会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个人心得体会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个人心得体会《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得感受。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的文章,欢迎阅读!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篇一《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

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

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

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

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

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

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

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

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

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

论语学而篇第一节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第一节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第一节读后感《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论语学而篇第一节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学而篇第一节读后感篇一悠悠华夏五千载,璀璨文化的源头是《论语》。

于历史的今天,瞻仰《论语》的演说者——孔子。

这一位文化的传承者,这一位永远无法被岁月所磨灭的精神巨人,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为时光所尘封的门,于是阳光从错开的门缝间射进,温暖充溢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语铺展起了一条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于是子子孙孙踏响了成功的凯歌;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成了一把坚韧的利斧,于是广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读《论语》,是一种享受。

仿佛静心独坐于清泉碧水畔,在烟熏缭绕间,细细品茗。

《论语》的字字精华便沉淀在绿叶清茶之中,咀一口,它们就顺着舌尖流入体内,纯化了身心,顿觉一阵清香涤荡胸怀。

读《论语》,是一次旅行———漫长却不苦闷。

弥留在充满油墨清香的字里行间,感受着儒学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踏实与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为人”的仁爱与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愠”的包容与豁达,是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明达与诚恳……道不尽,言不穷,《论语》所充盈的儒家气息是如此的浓厚,如此的庄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处风景,都足以令我为之心神向往,难以忘怀。

读《论语》,是一种学习。

在品读间,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在“仁”的思维熏陶下,感悟人心之伟岸,让“自爱”与“爱人”这两朵人性最美好的芳花,盛开在每一位贤士的心中,“仁”,以最高的道德原则的地位,统率起忠、恕、恭、信、敏、惠、智、勇、刚、毅,作为一位贤士,难道不该以“仁”为终身所追求的目标么?于感悟中,学习修身治学之法,那是“温故而知新“,是”学而时习之“,那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读《论语》,是一场洗礼。

让原本枯槁的心灵得儒学的甘霖以滋养,让原本疲乏的思维得精妙的哲语以启迪;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语,那一则则平实却韵味深远的文字震醒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养的心,浇湿了你我被快步骤的生活烤干的内涵的世界。

论语学而篇第一读后感300字_作文

论语学而篇第一读后感300字_作文

论语学而篇第一读后感300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篇很早就能倒背如流,却从未认真思考过。

如今再读,原来孔子给我们指出了读书的方法、态度、和目的。

难怪放在第一篇。

学而时习之,是方法。

经典的书要反复读,时常读,读深读透,不能读不懂就放弃,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不亦说乎,是态度。

如果读书不开心,一定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

孔子鼓励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而不是“学海无涯苦作舟”。

有朋自远方来,这里的朋是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礼记》里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和同样喜欢读书的朋友一起坐而论道,是很快乐的事。

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如果来的是三观不一致的朋友,点到为止,沉默是金。

人不知而不愠,是目的。

别人不懂自己,不要生气。

一样米养百样人,每个人的理解力都不同。

遇到不理解自己的人,不解释,不抱怨,不愤恨,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是君子了。

作文题目:论语学而篇第一章读后感
作者:莫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论语学而篇第一章个人心得体会【--个人述职报告】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得感受。

以下是分享的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的文章,欢迎阅读!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

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

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

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

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

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

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
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

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

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

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
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

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今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应该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 __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应该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

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

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

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现在还这样是会吃亏的。

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
现在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

我们应该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之真谛。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细细读来、慢慢品位,仍觉对于在教育岗位上的自己有许多益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一段,集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系和重点,即德育和智育。

而且是德育为先、德育为重。

“孝、悌、谨、信、爱众”都是德育的内容和范畴;而且这段话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
对自己到对别人,讲了一个德育的顺序。

这个顺序,先讲纵的血缘关系——孝;再讲横的血缘关系——悌;然后发展到普遍的 __——爱众人。

试想,如果连至亲的血缘关系都不能爱,怎么可能爱众人?对于
如何要求自己,这里又讲了两点:一是谨,二是信。

细细推究,这两点也是爱的表现形式,小心谨慎、言行诚信不正是对众人的爱吗?这
说明“谨慎”和“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修身的重点。

也体现了孔子一贯倡导的“仁”,而“仁”又以孝悌为本。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
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仍具很多的借鉴价值。

时代已进入21世纪,我们要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艰巨性,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复杂性,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便是进入了“三化”时期,即“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 __络化”。

经济全球化为各种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铺平了道路,也为腐朽 __的传播制造提供了机会。

电脑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开通,使人们能够摄取的信息量之大、之快,之广泛无法估计,无可阻挡。

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们的各种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为错综复杂。

最近青少年中出现了一系列恶性事件,都与我们忽视德育教育,德育实效性不大有直接关系。

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确是新世纪学校的首要工作。

从课时的要求和各种德育活动的安排,到庞大严密的组织和众多的人员投入,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政府象我们这样重视德育教育,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德育教育实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固然是复杂的。

但是,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长期忽视养成教育,德育工作高、大、空。

目标太高、内容空洞,体系太庞大,成人化,搞一刀切,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

因此,21世纪的德育工
作,要更加重视养成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点,让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

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没有养成教育,德育教育是空洞的。

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把人类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必须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育养成。

这就需要继续倡导“孝、悌、谨、信、爱众”等德育内容。

孔子的德育教育,没有校园的局限,家庭、学校、社会、对己、对人融为一个整体。

联系今天的教育工作来看,这段话仍具有鲜明的生命力和鲜明的针对性,可谓亘古常新。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

不过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

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
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
从这章里面我知道,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必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一定会逐步提高。

“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应该尽心经力的去帮助她。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应该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

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浅,一定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本文: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