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一篇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5篇完整版
《论语学而篇读后有感》论语学而篇读后有感(一):《《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按照的基来源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
学习的目的是要抵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亲母亲,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一诺千金。
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自然,学习有时是悲伤的,假如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堪称勤学而已。
回忆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理解此刻有时都在反省,当初是对仍是错,自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权衡的。
所以,假如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篇读后有感(二):《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含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涵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所有是做人的道理。
虽为学而,但其实不不过限制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重申个人道德的涵养。
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他人不理解我,但我其实不恼恨、愤怒。
由于他人的不认识而忿忿不平,争执不休,实质是缺少心胸与自信的表现。
他人不理解我而出言嘲讽,我不与之争,也不恼恨之,不过漠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这样而已。
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
人不知而不愠,不不过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己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固守。
子曰:巧舌令色,鲜仁矣。
甜言蜜语,装出怡颜悦色的样貌,这类人的仁心就极少了。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朴素,反对甜言蜜语;主张说话应慎重留神,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做事为所欲为,只说不做,逗留在口头上。
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质行动,特别重申人就应言行相符。
但是,此刻社会,情况却常常不是这样,巧舌令色、能歌善舞的人,愈来愈多,人们仿佛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夸诞的表现方式,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扎实、朴素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用说。
学习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
学习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学习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范文篇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儿时的吟诵这是在我的脑海中回响开来。
索性用这吟诵做一个开篇,开始我《学而篇》学习心得的叙写。
全篇16章,内容涉及仁、孝、信等道德的各个方面。
在现在看来也远不会过时。
忽然想起上星期在听学长学姐答辩的时候,老师根据北村的文章问了一个问题在中国是没有信仰的,你认为基督教不能在中国扎根、广泛传播的原因是什么?熟不知,那时我多想说,中国人怎么会没有信仰,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中积淀了多少智慧与圣明。
我们有信仰的,我们信仰的是五千年凝结成的智慧,我们信仰的是源源而来理性,我们信仰仁与礼。
我们不会在做错事的时候忏悔,也会少了期望得到时的祈祷,我们有一套礼法去约束我们,一直做一位君子,在自救中救赎。
学而篇里的章节就让我看到了这些,看到了促成人们内心强大的理性武器,看到了君子之身的感召力。
先说我最喜欢的一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师曰:人总是不断地在反省,在反省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在反省中修正自己的行为。
于是人一步一步从猿进化为万物之灵。
反省不仅仅是反思。
反省是积极主动的对过去行为的自我论定,是在社会共同认知的是非标准下进行自我修正。
省,又有省悟的意思。
由省查而省悟,由省悟而不断修正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就会逐步进入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界。
我对此深表赞同,同时,我更想表达对于本章提到的三个方面表示喝彩。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
此处三句应是他提出的修养方法。
那么曾子为什么强调要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反省?疑问刚一出老师就做出了详细的解说。
陈祥道《论语全解》卷一说:谋贵忠,言贵信,传贵习。
谋、交、传者,施诸人;忠、信、习者,存诸已。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论语学而篇读后感,欢迎阅读论语学而篇读后感篇一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
不过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
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从这章里面我知道,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必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一定会逐步提高。
“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应该尽心经力的去帮助她。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应该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相关推荐《论语·学而篇》读后感(通用7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学而篇》读后感(通用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篇1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似乎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懂,逐渐长大后发现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
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讲习班开班第一天,老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很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老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开朗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于是便带着我很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始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
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
"此篇由"学而时习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问学习,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论语学而篇心得体会怎么写
论语学而篇心得体会怎么写《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现在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学而篇心得体会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学而篇心得体会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引《论语》之《学而篇》全文)《论语》是一直想读的,但是总在拿起的那一霎那,觉得自己的心不够平静,所以每每都作罢。
终于,乘着四天的悠闲假期,在午后让自己第一次走进《论语》世界。
《学而篇》是《论语》的第一卷,分为《学而上》和《学而下》两部分,主要是通过记录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话语来讲授待人处世之道。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600字(精选7篇)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600字(精选7篇)论语第一章读后感600字(精选7篇)读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
你会写论语第一章读后感600字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语第一章读后感600字,希望大家喜欢!论语第一章读后感600字(精选篇1)“学而”句提出了“学”的本质,“学”之道;紧接着就是知己之乐;然后是君子的概念,理想的人格。
而君子想要做“仁人”、行“仁道”,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起其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孝弟”,就是“孝顺父母,爱敬兄长”。
但并不是人人都具备有“仁”,比如“巧言令色”之流基本上无“仁”可言。
当然,有一种情况是例外的。
在面对父母时,无论再怎么“巧言令色”也不为过。
可是,要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做到“仁”呢?“吾日三省吾身”。
通过反省,实时检视自己的行为,以此修身,使之符合“仁”之道。
概括起来,反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答应别人的事,是否有尽心竭力去完成;与朋友往来,是否有做到诚实守信;恩师所传之学问,是否有学以致用?个人修身、齐家到一定境界了,那便可以出来治理国家了。
治理千乘之国,有五点要素:敬慎于事而不荒嬉;取信于人而不相欺;节俭而不奢靡;爱民而不轻用民力;必不得已而需用民力,当在农闲之时,以不误稼穑。
而后生晚辈求学者,与君子“为仁人”、“行仁道”一样的道理,当先树立起根本。
那根本是什么呢?根本为“德”。
“德”包括“入”和“出”两部分。
“入”是根本中的根本,“孝悌”。
“出”,包括行为做事有章法,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而后由“入”的推己及人“爱众人”,并且亲近“仁人”,习“仁”之道。
当根本竖立起来之后,还尚且有余力的话,那就可以去学习诗书文章了。
后生晚辈所求之学,未必一定就得是诗书文章。
倘若他能够诚心诚意做到:见到贤人,能够恭敬相待;侍奉父母,事事能够竭尽全力;为保家卫国,甘愿献出生命;对待朋友,能够做到言而有信;那么,即便不曾学习圣贤之书,那他也必定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个人心得体会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个人心得体会以下是整理分享的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的文章,欢迎阅读!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篇一《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
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
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
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
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
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
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
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
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
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_心得感悟五篇范文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_心得感悟五篇范文当我们看了某一本书的时候,总会有自己的感想,那么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学而篇读后感,欢迎查看~《《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
学习的目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
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
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
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
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
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
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
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
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
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
读论语学而篇第一读后感
读论语学而篇第一读后感以下是精心整理的读论语学而篇第一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读论语学而篇第一读后感篇一“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这是《三字经》作者对《论语》的评价。
应该说,这一评价是很中肯的。
一向被奉作儒家经典的《论语》,并非是一部完整的著作,充其量不过是后人追记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而已。
这种语录式的著作很难成为系统的哲学理论,用现代语言来说,无非是一些“思想碎片罢了。
因此这部《论语》被后人曲解、各取所需的利用,也就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这里仅以“学而篇为例,这篇是被后人整理作为《论语》的首篇,题目也是取自开头的一句,实际上并无中心,只是孔子和他的门人,信口、随意说的一些话,零零碎碎,忽东忽西,纵读全篇很难知道他们想表达什么?中心思想在那里?现在仅引开头的几句:“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这几句话,曾经被收入中学课文,大概人人耳熟能详。
可是就是这几句话,自古至今歧义颇多。
一般注者认为学而时习之的学是学习的意思,比如注者王肃就说过:“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
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怿。
而也有的注者认为,从孔子一生所做的努力,周游列国,到处碰壁,却始终不渝,就是要传播自己的仁义礼乐思想,希望君王和百姓接受自己的学说——克己复礼。
因此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我的学说被天下人所学习效法,难道不喜悦吗?可见在《论语》的开篇,就已经产生歧义,因此对整个《论语》大家有不同意见,本无可非议,这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不管是孔子后裔,还是其他什么人,都不要听到不同意见,就大发其火,为一个已经死去几千年的孔夫子,并已退出历史舞台的人物气坏了身子,那可真的得不偿失,并且大有不值。
老实说,我是比较赞同后一种说法的。
那么接下来的“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就可以理解为:“有很多人从各地赶来学我的思想,真的让我高兴;就是一些人不理解或者反对,我也不会因此而恼怒。
论语学而第一的学习心得(精选13篇)
论语学而第一的学习心得论语学而第一的学习心得(精选13篇)论语学而第一的学习心得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即“觉”》这则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即“自觉”“觉醒”“觉悟”,“三觉”将看似关系不是很大的三句话一以贯之。
其一,“学”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学”与“习”是一对孪生兄弟,不可分离,学习一定要与温习结合,学了不温习,那只是走马观花。
其二,学习是自我觉醒的过程。
我宁愿理解“有朋自远方来”句是为“学而时习”作比喻的,就是学习达到的觉醒程度,就如同遇见了远道而来的朋友,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
其三,学习可提高觉悟。
学习就是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而不是装点门面的,因此,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最终达到做君子。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第一》1.2】《孝悌乃为人之本》“孝悌”是孔子礼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含义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先秦儒家早期教育的内容之一。
这一思想是孔子的弟子有子提出来的,主要是家庭教育层面的,到了亚圣孟子将其发展为学校教育,扩大了教育的外延,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就是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地讲解孝悌的道理。
这一教育思想也是《礼记·大学》中八修条目的主要内容,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业,必须首先修身,修身的核心内容就是懂得孝悌,懂得了孝悌才会尊敬他人,不至于犯上作乱,才能逐渐形成仁爱思想,就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扩大爱的内涵。
论语学而第一的学习心得篇2是我国古代伟大家孔.的弟.及再传弟.对孔.及其弟.的言行的记录,其核心思想是“仁”。
《论语》中的《学而》篇就向人们讲述了关于教育方法和方法,特别论述了怎样做人的为人之道。
在《论语》学而篇的学习中,我颇有感受。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范文(精选15篇)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范文(精选15篇)《论语·学而篇》读后感范文(精选15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学而篇》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篇1《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
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孔子讲究孝道,孝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经有些褪色。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皆能有养。
不散,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现在的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这样是很不够的,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啊,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渐渐的只是提供父母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对父母的情感,我认为对待父母和长辈我们应该真正的了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样,如果我们让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们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才对父母真正的敬孝。
从治学的方面看,从一开始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讲究的方法及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这些方法和态度沿用至今对我的启迪也很大,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对于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细节,每日不断的复习旧的知识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可见学习的重要性,也是“仁”的基础。
做人诚实诚信,它早已经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中,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础。
诚信是人的一张脸,他写着你的品德和操行。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论语学而篇读后感1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
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
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
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
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
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
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
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
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
我们在这天读《论语》就就应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一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一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
学习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
学习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学习论语学而篇的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开门见山,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即:学得了知识,并且不断地去练习,这才是令人高兴的。
然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拜访你,这也是令人快乐的。
但是,如果你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没有人赏识你、知道你,你该怎么办呢?是自暴自弃、就此沉沦?不!要继续努力,努力并快乐着,只有这样,孔子才把这样的人叫做道德高尚的君子。
记得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年轻人很有学问却自感怀才不遇,便向一位智者请教。
智者没说话,只是拣起一个小石子,向石子堆里扔去,让年轻人把自己刚才扔掉的石子拣起来。
年轻人摇了摇头,说自己无法将石子拣出。
接着,智者又从身上掏出一枚钻戒,扔向石子堆,年轻人很快从石子堆里拣起了钻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可能我们还不够优秀,我们还只是石子堆里的一枚小石子,别人还无法从石子堆里辨别出我们,而当我们变成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时,还怕别人发现不了我们吗?所以当我们还不是一颗璀璨的钻石时还要继续努力,不要怨天尤人,直到有一天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
孔子在20xx多年前就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并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
君子物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者,其为仁之根本与!这段话大意是说:做人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样的人是不会犯上作乱的。
君子致力与根本工作,根本树立了,人生的大道理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什么是仁的根本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孝悌”,”孝”是孝顺父母,”悌”是敬爱兄长。
如果,连父母兄弟也不爱的人还怎么可能真心和别人相处,因此,孔子师徒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讲究仁爱呢?孔子为我们讲了一个好方法: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的很干脆,那些花言巧语、巧舌如簧的人,没有一个是讲究忠义道德的。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通用25篇)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篇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
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
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
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
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
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
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
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
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了,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了学和思的辨证关系,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学思结合。
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写作参考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这些教学原则、方法在《论语》中都能寻找到痕迹,除了教学,孔子关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独树见解。
他强调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篇)
Do not keep anything for a special occasion, because every day that you live is a special occasion.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篇)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
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
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
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
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
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
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
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
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了,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了学和思的辨证关系,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学思结合。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第一章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第一章读后感篇一“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章,这章的关键在“学”和“学问”的问题。
一直以来,不知道多少老师错解了“学问”的意思,让大家一接触《论语》就觉得极度的反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自己当初学的时候也觉得是句骗人的话。
其实也难怪,要讲通《论语》,没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是不行的,以现在的中学教师来说,还鲜有能达到这种境界的。
不过好在还是有见地更高明的学者为我们做了精当的解释,让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点点“学而”篇,乃至整个《论语》精神的真谛。
南怀谨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研究《论语》,要成章的研究,要把前后联系起来研究。
《论语》各章都是自成体系的,而整个《论语》也是一个体系,切不可断句去死读。
没有全局的认识,接触到的《论语》就只是一个个枯燥的教条,而且在理解上也容易趋于狭隘。
所以,我把每一篇都不加任何注解的抄写到了一个本子上,前后对照,发现果真如此。
就以“学而”篇为例,一共一十六条,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
其实《论语》中讲的学问,是做人的道理,而不是简单的学习知识。
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这在“学而”第六中讲的再明显不过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可以学文。
由此可以看到,学习做人的道理是最重要的,如果道理学好了,有余力,再来学习文学和其他的知识。
在“学而”第二中用有子的话也提到:“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也就是说,人的“本”在于孝弟,在于好的品德,只有本固了,才能生出道来。
“学而”十六句可以说包含了十六种做人的道理。
有作为领导的道理,有作为下属的道理,也有交友的道理和孝顺父母的道理。
中间还教育我们不要巧言令色,要自重,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等等。
整体来说,的确是自成一个体系,而讲的都是如何做人,是做人的哲学,而不是狭隘的学知识。
论语第一则读后感
论语第一则读后感《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第一则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第一则读后感篇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无论是我在读书时还是在后来的阅读中,都听或看到对于孔子这段话是这样解释的:“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很高的人嘛!”在读书时老师这样对我们讲解,并未觉得有何不妥,自觉我乃是小女子,君子与我何干。
学而时习也好,有朋自远方来也好或是人不知而不愠,我是通通都做不到的。
多年后的今天,我再次阅读孔子的这番话,觉得对于学而时习是认同的,但悦似乎说不上;如果有恶友从远方来,估计除了哭,我似乎是乐不起来的;至于人不知而不愠,就如我经常跟妈妈说的我是人不是神。
总而言之让我做到这些那是没戏的。
最后由此我也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孔老夫子果然不是人,他是神。
一日出于对南怀瑾先生深深的仰慕之情,因此买来了先生的《论语别裁》细细阅读。
该书的结构完全按论语的顺序排列的。
第一篇便是这学而时习之,先生的解释令我重新认识和感受了这段话。
首先先生讲到的就是学,学不量是指学习书本中的知识,也是指学问。
学问是从人生经验、做人做事上体会得来的。
又讲到了时和习,时其实讲的是随时随地,随时随地要有思想、见习、有体验、及时的反省自己。
例如看到某本书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往往会引出无数的感想。
又例如苦劝某人不能如此这般,但那人就是不听,而后就出了大错,看到这一切又会引发许许多多的思考。
这些才是学而时习之,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在阅读中、在经验中得到体会,令自己得到无比的愉悦和升华。
这不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随后先生又我们讲解了“有朋自远方来”,这里“朋”可并不是指普通的朋友,而是指知己。
“远方来”也不是简单的从远地而来如此,不但是指空间上的远方,亦是指时间上的远方。
学而读后感
学而读后感学而读后感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而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而读后感1《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
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
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
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
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
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
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
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
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
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第一篇学而篇读后感
以下是整理分享的论语第一篇学而篇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第一篇学而篇读后感篇一《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
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
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
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
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
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
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
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
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
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
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论语第一篇学而篇读后感篇三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
不过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
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从这章里面我知道,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必
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一定会逐步提高。
“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应该尽心经力的去帮助她。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应该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
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浅,一定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第一篇学而读后感相关文章:1.论语·学而读后感 2.论语学而读后感3.论语学而篇心得体会4.《论语》学而篇读后感作文5.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