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 岳麓版
2019春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件岳麓版必修2
2.井田制的内容
3.井田制的瓦解 (1)开始瓦解: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 “公 田”被抛荒, “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2)加速瓦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 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3)最终瓦解: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正式从法律上 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出现时间 战国时期。
案?问题是否得到了根本解决?原因何在?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土地多归有力之家, 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回答。第 (2)问,根据材料中提到的“限田” “均田”等关键信息, 并调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 答案:(1)问题:土地兼并严重(或土地高度集中)。 (2)方案:借鉴先代限田制、均田制等措施,限制土 地兼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原因:土地兼并问题是土地 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封建统治者的改革,不可能从根 本上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 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 兼并问题。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 2 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标导航]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 2.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废井田,开阡陌 1.井田制的出现 (1)背景。 ①政治上:随着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村社结 构保留。 ②经济上: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2)出现:商周时期。
抑制 兼并 措施
探究问题 材料一 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 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杨文弱先生全集》 材料二 先代有限田之议, 均田之制, 口分世业之法, 宜仿其制而乘除之,亦因时救弊之政也。 ——《胶滨语录》 思考: (1)根据材料一,明朝后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 (2)对于这一社会问题,材料二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件岳麓版必修2
课堂归纳小结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 (1)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并被废除,以私有制为主 要形式的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确立。 (2)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而土地兼并的根本 原因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3)租佃关系是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由土地兼并而出现的一种 土地经营方式。
课堂互动探究 K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材料探史]
[史料呈现] 材料一
材料二 “围剿公田”
材料三 ①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受之田率倍之, 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②诸民年及课则受田, 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教材导学] 1.时间:战国时期,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已经崩 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_土__地__私__有__制___。 2.形式 (1)_君__主__私__有__土地: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 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__自__耕__农__私__有___土地:自耕农个人支配使用的小块土地。 (3)_地__主__私__有__土地:地主阶级获得土地有多种来源,其中最 主要的途径是土地兼并。
[解析] 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 的生产劳作状态,故 A 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 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故 B 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不是土地公有制,故 C 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 的情形,故 D 项正确。
(5)宋初,实行“田制不立”“_不__抑__兼__并__”的政策,使土地 兼并非常激烈。
(6)到明清时期,_商__品__经__济__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 现象日益普遍。
2019年高中历史教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doc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课标解读】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存在地域差别。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的演变①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②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③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
中国古代自耕农经济的概念、特点及评价(1)概念:自耕农经济又称为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④以满足自身需求为生产的基本目的。
⑤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很难扩大再生产。
(3)评价:积极影响:①在封建社会产生和发展时期,自耕农经济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农民手中掌握部分生产资料,对产品有一定的支配权,生产积极性提高;土地较少,农民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产量,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②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
消极影响:①狭隘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与外界联系较少,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落后性: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含解析)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之小船创作[学习目标精准导航]1.井田制的出现:在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
2.井田制的内容(1)土地所有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2)“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
(3)“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井田制的瓦解(1)时间:春秋时期开始崩溃,战国时期被废除。
(2)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打破了“公田”与“私田”的界限,一律按土地好坏收税,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3)标志: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井田制下土地所有权归周王,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不能买卖或转让。
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出现(1)时间:战国时期。
(2)标志: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实行“依军功行田宅”的制度,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2.形式(1)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掌管,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规模只限于一家耕种。
(3)地主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3.发展(1)北魏颁布均田令,以限制土地集中,隋、唐初调整发展。
(2)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
(3)到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4.后果(1)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统治者采取“均田”“限田”等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易错提醒】均田制不是把地主的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均田制并不是把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而是把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死后还要归还国家,由国家再对土地进行分配。
【明析概念】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
高中历史教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课标解读】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存在地域差别。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的演变①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②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③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
中国古代自耕农经济的概念、特点及评价(1)概念:自耕农经济又称为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④以满足自身需求为生产的基本目的。
⑤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很难扩大再生产。
(3)评价:积极影响:①在封建社会产生和发展时期,自耕农经济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农民手中掌握部分生产资料,对产品有一定的支配权,生产积极性提高;土地较少,农民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产量,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②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
消极影响:①狭隘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与外界联系较少,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落后性: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高中历史 必修2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馀里,桑麻 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 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繇 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 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 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 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1)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2)西汉——发明犁壁,牛耕广泛推广; (3)唐朝——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水利设施 (1)水利工程
3.农学著作 数量多,技术先进; 轮作: 一季种A,下季种B; 间作: 一行种A一行种B(一行种C)依次而来 ; 休耕: 为了保肥保土保水,不进行深翻土壤、松土等 操作;
阅读以下史料,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样的耕作方 式?
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xié)田。”
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 式进行生产。(原因:生产力低下)
我国农业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商周时期
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战国时期
个体农耕 自耕农经济
生产力的提高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成为中国古代农业 主要的耕作方式
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规模的形成
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 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 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一: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
过渡: 关于“五谷”的说法主要有两种,其 中“北方版”“有麻无稻”,这是为 什么呢?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岳麓版必修220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习目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
2.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一、废井田,开阡陌1 •井田制的出现⑴背景①政治上:随着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村社结构保留。
②经济上: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2)出现:商周时期。
⑶内容①所有权: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周王层层分封给贵族。
②“公田”:贵族占有,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
③“私田”: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 井田制的瓦解(1) 开始瓦解: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2) 加速瓦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__________(3) 最终瓦解: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正式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 •出现:战国时期。
2. 形式(1) 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控制,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 自耕农私有土地: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3) 地主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是其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3•发展(1) 宋初“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加剧。
(2) 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推动私有制发展。
4 •后果: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1) 危害: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 对策:北魏至唐初统治者实行均田制。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8[课中思考题],思考: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提示】直接后果是农民失去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受其剥削,导致农民经济状况恶化。
土地兼并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首先,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 土地兼并会导致自耕农破产,从而使政府的税收减少, 财政状况恶化;其次,过度的土地兼并进而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破坏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 •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2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主 要的经济政策就是重农抑商,故A项说法错误;从题干“土地兼并、 农户流亡”可知,国家的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拥有土地的 难度很大,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主要是土地兼并导致农户被迫流 亡的问题,没有涉及百姓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税收是政府行为, 不可能为富商大贾所操纵,故D项错误。 答案:B
明清时期
三、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比较项 实施时期 目 的 不同点 内 容 不同点 相同点 相同点 重农抑商政策 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 个封建社会 维护封建统治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 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 活动 海禁政策 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 护封建体制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 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单 元 整 合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 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 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纺织业、陶 瓷业和冶铸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享誉海内外,中国古代商业 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 相辅相成。古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耕 经济的补充而存在。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抑制和阻碍 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错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的机遇。
试题回放 1.(2018课标全国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 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 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 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高一历史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复习案: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高一历史下册高效课堂资料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课中国古代农业【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学习目标】1.研读课本,说出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全面评价小农经济。
2.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全面认识。
【问题销号】(对照题目逐一销号,记住的打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水利工程的发展过程?2.梳理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历程?3.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特点、评价?土地制度:4.中国古带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5.井田制的性质、内容、崩溃的表现和途径是什么?6.土地兼并的原因、发展历程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原因是什么?7.租佃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产生什么影响?【我的知识树】(请对以下内容用时间轴或其他方式进行体系构建)【训练应用】1.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墓葬中,河北兴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
河南新郑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A. 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 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C. 铁器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D. 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2.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 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 农民生活艰难困苦3.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根源在于()A. 封建专制下的政治腐败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封建土地私有制D. 贵族地主的压迫4.为了抗早防涝,我国北方人民发明了畎亩法,在地势高的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叫作“上田弃亩”。
在地势低的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下田弃畎”。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识点总结-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总结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产生:由原始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转化发展而来。
(2)特征:①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形成地域差别。
②形成南稻北粟的作物结构。
③出现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经济结构特点,出现“五谷”,“六畜”。
注:宋代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
(2)春秋战国: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3)两汉: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王景治河;地方特色坎儿井。
都江堰后世作用:①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②水利发电,缓解电力危机;③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④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4)古代水利技术的研究1.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2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潘季驯、清代的靳辅和陈潢等,不仅具有丰富的治水实践经验,而且也提出了关于水利建设的系统思路。
在明代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水利”一目占九卷,除总结前人兴修水利的经验外,还收录了西方传教士的《泰西水法》,提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规划,论及水利施工技术。
四、小农经济1.定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种植业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产生原因: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1)小农经济表现: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高考考点-精耕细作: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小农经济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二)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 4.重农抑商 • • • • • •
(1)统治者的重视和鼓励与早期商业的发展 (2)战国时期 重农抑商思想兴起 (原因) 商鞅变法抑制商业 (措施) (3)汉初的抑商政策 (4)汉武帝时的经济措施及结果 (5)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松动和官商分利 (6)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六、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特
• • • • •
新石器时代发明陶器 种类: 彩陶、黑陶、白陶 ①商周原始青瓷, 东汉成熟 ②南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 ③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 制瓷业成独 立生产部门 ④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形成各 色的地方瓷窑 ⑤元代青花瓷和釉里红 ⑥明代斗彩和五彩瓷 ⑦清代粉彩和珐琅彩 中国瓷器大量出口,享誉世界 (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
• 4.官私手工业 (1)家庭手工业: 生产十分普遍其产品多 供 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很少进入市场 • (积极、消极) • (2)官营手工业:西周以来,直到明代前期, 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官营手工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 面占优势,缺少竞争,效益低下 • 从征役制到雇募制演变(积极、消极) • (3)民营手工业:春秋战国时期勃然兴起; • 明代中叶后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 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 导地位; • 手工业商品化程度加深和雇佣劳动关 系的出现
• 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农业生产的发展 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作物品种 引进高产作物 (品种意义) 广泛植棉 • (2)手工业的发展: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 (3)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业资本活跃 • 工商业市镇繁荣 (表现、原因) • (4)综合国力强大 耕地面积扩大 • 人口增长 • GDP在世界总值比重高 • 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之一
小结: 冶铜、冶铁和炼钢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古代 经济发展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件岳麓版必修2
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 生产模式: 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
益完善。 经营方式: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营方式,农业
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耕作方式: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
劳动是财富之父,而土地则是财富之母。
获得方式
君主 政府掌握
土
地 私 有
主体
地 主
公卿占田 军功赏赐 巧取豪夺 土地
制
主要土地买卖 兼并
自耕农 国家分配
经营方式
政府控制
租佃制
“男耕女织” 式的小农经济
产品分配
私人开支
收租 交税
自给自足 交纳赋税
承 德 山 庄
牟氏庄园
地主土地 私有制 君主土地 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 有制
井田制
连连看
乔家大院始建于 清乾隆年间,整个院 落占地10642㎡,建 筑面积4175㎡,被誉 为晋商大院的代表。 同时乔氏家族在巅峰 时占有良田千顷。
瓦解推动力:春秋税 制改革
法律确立:战国商鞅 变法
井田制瓦解 土地私有制确立
为保证国家赋税收入,管仲改革实行 “相地而衰征”,鲁国在公元前594年 实行“初税亩”,实际上就是承认了私 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为 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商鞅变法条令
土地制度基本形态嬗变的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租佃关系的发展 土地兼并越严重,租佃关系就越普遍。
两者同步产生,同步灭亡。
土地兼并
自
租
耕 农
普及全国
佃 关
经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获奖公开课优质课件
3.租佃关系发展的原因 (1) 土地兼并 激烈,土地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里。 (2)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有大量剩余人口。 4.租佃关系的影响 (1)消极: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 (2)积极: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 依附 _关__系__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4.土地兼并的影响 (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统治阶级采取“均田”“ 限田 ”的措施保护自耕 农利益。 ①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和年龄分配给农民土地,土 地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②隋代至唐初, 均田制 的具体内容虽有调整,基本精 神不变。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租佃关系的含义
[材料三] 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 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国语·晋语九》 (3)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什么问题? [教你读史] 根据“争田”“杀叔鱼及雍子”分析土地关系的变化。 [提示] 在井田制下,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而材料三反 映的是争夺土地的事情,表明土地私有制出现,土地可以转让 和买卖了。
[材料二] 苏轼曾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 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 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2)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教你读史] 通过“诚恐客散而田荒”等信息理解佃户与佃主的关系。 [提示] 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名师点拨] 1.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区别
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交纳一定的 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 系。佃农与地主之间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唐朝以来, 这种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关系是指无地或少地者为雇主做雇 工,雇主按时间付给雇工报酬。雇工与雇主之间没有契 约关系,更为自由。
高考历史总复习名师精讲课件必修Ⅱ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时
(5)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 繁荣。 (6)宋代:坊、市时空限制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 币——交子;集镇夜市兴盛。 (7)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商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 期。
(8)明清:
①资本主义萌芽、市镇商业繁荣、商帮、闭关锁国。 ②明清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商业市镇兴起; 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商品化的加强;经济作物普遍 种植;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3.资本主义萌芽 (1)时间: 明中叶以后;地点:江南地区。 (2)含义: 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在 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 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 (3)表现: ①明代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如苏州,出现以生产商 品为目的的机户,购买织机,雇佣机工生产,还出现自由劳 动市场。
概念辨析
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
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
到宋朝时发生改变。“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 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草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夜市”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知识点二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来自1.“重农抑商”政策2.城市的发展
(1)历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①周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________ 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唐代长 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________ 坊市制 。 夜市 、 ②宋代:打破________ 坊市 界限,形成街市;出现了______ 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晓市、________ 草市 等;城市的________ (2)新型城市的崛起: ①沿海港口城市:唐宋时期,________ 海上贸易的兴盛。代表城市 有广州、________ 泉州 、明州、杭州、________ 扬州 、登州等。 ②专门的工商业市镇:明清时期,以________ 江南 地区为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与成语“背井离乡”“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封建土地所有制,分割的方块田形似井字,条理有序,与材料符合,故选A项。
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A.周王B.贵族C.平民D.奴隶,材料描述的是井田制的状况,井田的所有权属于国王,但主要由贵族占有,是国有制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故选B项。
3.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和大夫出”B.“废井田,开阡陌”C.“相地而衰征”“履亩而税”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为畎亩之勤”是指作为祭祀的牛成为耕地之牛,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4.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A、B、D三项均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
5.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徭役和兵役。
这种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B.均田制C.私田制D.公田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B项正确;由材料“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徭役和兵役”可知,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C项错误;该土地制度是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不是公田制度,故D项错误。
6.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
”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A.村社式经营B.田庄式经营C.自耕农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该经营方式是租佃式经营。
7.下列图表(注: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程度)能体现佃农与地主依附关系发展的是( ):从人身依附→租佃契约→没有契约的雇佣,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减弱,结合图示可知B项正确。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西汉)刘向《战国策》材料三自由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材料四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覈·推原》(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实质性变化?(2)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结果如何?(3)材料四反映了封建土地制度到明清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由井田制过渡到土地私有制。
(2)材料三反映的社会问题是土地兼并严重。
例: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
结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3)封建土地私有制高度发展。
激化了阶级矛盾,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能力素养拓展一、选择题1.《诗经·大田》写道:“有渰萋萋,兴雨祁祁。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从这些充满现实主义古典文学气息的文字中,我们能探究到的古代经济信息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土地兼并严重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井田制趋于瓦解,材料内容大体出现在西周到春秋时期,由材料“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可知,此时在“公田”之外又出现了“私田”,这说明井田制遭到破坏,故选D项。
A、C两项与题意无关,可排除;周代的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不存在土地兼并问题,排除B项。
2.《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C.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D.重农抑商政策的推动,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土地出现,各诸侯国为适应这一状况,纷纷进行赋税制度改革,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C项正确。
3.《汉书·董仲舒传》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
”这主要说明西汉中期( )A.土地兼并现象出现B.官民矛盾尖锐C.官吏滥用权力D.农民生活艰难,官吏们凭富贵之资力,与民争利,广占田宅。
由此可见,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故A项正确。
4.导学号11374004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北魏均田制是国家对无主的荒地进行重新分配,其中一部分为露田,受田者死后交还国家,不能买卖;另一部分为桑田,可以继承但限制买卖。
农民除了缴纳赋税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5.北魏实行均田制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实行均田制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仍然存在土地集中的现象。
6.北宋建立不久,宋太宗对宰相说:“井田之制实为经国之要道……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这段话反映出北宋初期( )A.社会秩序安定B.土地兼并严重C.推行均田制D.井田制度得到恢复,故选B项。
7.在中国古代,统治者曾采取过均田、按照田亩的多寡征收赋税等多种措施来阻止土地兼并,但这些措施都没有达到目的,主要是因为这些措施( )A.遭到大土地所有者的强烈反对B.没有得到农民的拥护C.不能从根本上触动土地私有制D.遭到地方政权的抵制,土地买卖是合法的,土地兼并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
8.南宋士大夫袁采在其家训《世范》中强调:“人有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代( )A.政府重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B.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C.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D.租佃关系占据主导地位,故A、C、D三项错误;由“界至不可不分明”可知,材料强调土地所有权,故B项正确。
9.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
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的大意是:民间土地私自买卖,而政府则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保护并对其征税。
这反映出土地买卖的合法化,政府维护地权流转,故D项正确。
题干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租佃关系,故A项错误;佃农租种地主的土地,不是土地的所有者,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能说明官府从土地买卖中征税,无法说明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故C项错误。
10.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造成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D项正确;宋代是中央集权强化时期,排除A项;这一时期是佃农增加,并非流民问题严重,排除B 项;“不抑兼并”造成土地兼并加重,排除C项。
11.1786年毕沅的一件奏折中记载:“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
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卖。
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
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
”材料所述现象对当时经营方式产生的影响是( )A.土地买卖频繁B.租佃关系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庄园经济盛行,明清时期由于土地兼并,租佃关系发展,失地农民大量租种地主土地。
故选B 项。
12.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
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C.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可以看出,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国语·齐语》材料三“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上》(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土地制度?其主要特点是什么?(2)材料三所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土地制度?依据材料说出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3)管子的“相地而衰征”在两种土地制度转变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井田制。
其主要特点是土地国有,分为公田和私田两部分,私田是分授给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公田为贵族占有,由得到份田的村社成员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
(2)封建土地私有制。
影响:土地兼并盛行,大量土地集中到地主手中。
(3)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魏到隋唐,均田制绵延了300多年,保存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度到唐中叶已经崩溃。
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
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
分成租随整个产量的多少而波动,所以地主还对土地的经营加以干预。
而定额租则佃农可完全自主经营……有人估计,宋代的亩产量比唐代要提高1.5倍。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鱼鳞册始行于洪武二十年。
……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
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
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湿、沃瘠、沙卤之别毕具。
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
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据史载:“(明末清初)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织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故种植之广,与粳稻等。
”“……妪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
田家收获,输官偿外,未卒岁,室庐已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