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6)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1教学课件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共23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1教学课件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共23张PPT)

3.影响 沉重的赋税和过度征发的徭役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破 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 的直接原因。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水利的地位: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2.水利工程 (1)原始社会:据说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 主的水利建设。 (2)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3)两汉:西汉关中农民创造了一种“井渠”;东汉王景治黄河。 3.灌溉工具 (1)隋唐五代:北方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在长江流域, 发明了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2)宋代:水转翻车能将灌溉用水提升到高田。 (3)明清:出现了风力水车。
知识架构 ——典题例解
(2016山东潍坊一模)《汉书· 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 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 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 业( ) 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 解析:本题考查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模式表现为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 及改进生产工具、积累生产经验等。材料中前两则信息是在土地 上投入更多人力以增收;后一则则是积累生产经验,故本题反映的 是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只说明了材料 信息的一个方面。 答案:C
3.土地问题的解决对策 (1)地主阶级:许多开明的政治家力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 成的社会矛盾。 (2)农民阶级:中国古代历朝的民众暴动,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 了“平均”的口号,这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宋代有人说“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古田千年八百主,如今一 年一换家”。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出现这种现象 的根源是什么? 提示:(1)原因: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2)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共35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共35张PPT)

三、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4-3、灌溉工具的进步
筒车
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传说 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 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战国 都江堰 (李冰) / 郑国渠(郑国)

灵渠
汉代 井渠法 / 治理黄河(王景) 隋唐五代 立井水车(北) 高转筒车(南)、京杭大运河
一、古代中国农业 / 耕作方式发展变化
“刀耕火种”(原始社会)
“铁犁牛耕”(春秋战 国)
现代 牛耕
一、古代中国农业 / 农具的发展变化
骨耜
石斧
曲辕犁
铁制农具
耦犁(二牛抬扛)
构 造
直 辕






特点: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 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 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 的基本定型 。
徭田

役赋


田 赋
制 兼(均田、限田)
的 封

兵人

役头

地主
建 国





自耕农
佃农
沦为
激化矛盾
农民起义
新的自耕农
三、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战国水利工程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前246年,秦王 嬴政采纳韩国人 郑国的建议在秦 国开凿郑国渠。 全长300余里, 成为我国古代最 大的一条灌溉渠 道。
商周时期
“锄耕”
石、骨、木 青铜农具(少)
“铁犁牛耕”(发达地
春秋战国 区) 农用动力的革命;
铁制农具 (发达地区)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共46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共46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世界农业起源
世界上主要的早期农耕中心有三个地区,即西亚、东亚(包括南亚 )、中南美洲。 如西亚的扎格罗斯山区、小亚细亚半岛南部、东地中海沿岸的约旦 、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地,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也是大麦 、小麦、小扁豆等栽培作物的原产地。 中国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很早就种植粟和水稻。 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分别是玉米、豆类、马铃薯等 作物的原产地
古代水利工具
翻车(魏晋)
筒车(唐)
小农小农经济经济
小农经济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
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
2、产生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营(小农经济)
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出 现)
井田制瓦解
土地私有制出现
废井田,开阡陌
地主
佃农(无地 )
农民
自耕农(有土地)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 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 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董仲舒
土地兼并
土地私 有
土地买卖
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土 地越来越多,农民土地 越来越少)
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 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 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
井渠(龙首渠)
《史记·河渠书》:“於是为发卒万馀人穿渠,自 徵 引 洛 水 至 商颜 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 井,井下相通行水。水穨以绝 商颜 ,东至山岭十馀里闲 。井渠之生自此始。” 王国维 《西域井渠考》:“ 西域 本 无此法,及 汉 通 西域 ,以塞外乏水,且沙土善崩,故以 井渠法施之塞下。”

【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1.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精美课件

【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1.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精美课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
结构与特点
第 1课
知识梳理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历史地位 1.起源 (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 黄河 流 域和 长江 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并最早培植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基础导学
了粟和 水稻 等作物。
(2)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 耒耜 ,教导民众耕作。
经济交流、储备不足、力量薄弱等方面总结其不足。
答案 (1)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①以种植 业为主,家禽饲养业为辅;②实行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实行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进行精耕细作。 (2)经济形式:小农经济。特点:①生产规模小,以家庭 为单位,精耕细作;②分工简单,男耕女织; ③自给自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较少商贸交流。 (3)利:①较稳定,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 生产资料,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②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 弊:①比较脆弱,具有封闭性、脆弱性,难以应付天灾、 战乱及苛捐杂税;②自给自足,较少商品交流,不利于 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的交流,特别到了 近代,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
解析
项。
③的意思与材料中的“有财不行商”“家
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相反,故排除含③的选
6.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
府”的景象。该工程修建于
( ) B.战国时期 D.汉朝时期 A.春秋时期 C.秦朝时期
4.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提示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
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具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共38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共38张PPT)
本专题知识结构
农业
古 代 中 国 经 济
经济形式 手工业 商业
经济政策
导语分析:
1.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 立国之本
2.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形式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个体经营
自然经济
3.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 土地私有
4.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特点 严格管理 重农抑商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 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 之,故谓神农也。” ——《白虎通义》
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一万年前的栽培稻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石刀或石斧 砍伐林木
草木晒干后 用火烧
用石刀挖坑下种
史料记载 :“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 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导思:什么是小农经济?它是如何形成的?又有什么特点? 应该怎样评价小农经济? 1.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家庭为生 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 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学做思一、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古代农耕技术的演进
4.评价小农经济
积极性: 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4、是封建王朝主要的财政来源; 5、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局限性: 1、分工简单,生产规模小,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在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2.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土地,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筒车
高转筒车
明 清 风 力 水 车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 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
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奴隶社会 奴隶主贵族 井田制
(商周) 土地所有制
封建社会
(春秋战 国以来)
封建土地所 君主土地私有制
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
农民土地私有制(附庸)
翻车→风力水车
改良培育作物
芍陂、都江堰、坎井儿 引进高产作物
工具 革新
水利 灌溉
耕作 技术
作物 改良
骨器木器→铁器 耦犁→曲辕犁
代田法、耕耙耱 稻麦轮作、施肥
古代农民的状况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唐·李绅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 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 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 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论贵粟疏》汉·晁错
小农经济的评价
(1)积极性:①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推动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③是封建王朝主要财政来源,是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 基础。
(2)局限性:
①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差,易破产。 ②规模小,难以扩大生产,不利于技术的进步。 ③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共55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共55张PPT)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3:57:1623:57:1623:578/27/2021 11:57:16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1.8.2723:57:1623:57Aug-2127-Aug-21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战国策•赵策一》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 之地,秦赵临战,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 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 可与战。王自图之!” 材料中平阳君赵豹认为秦国强大的原因是什么?这 些原因之中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哪一项?
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我们今天的农民依 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
但其性质又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今天的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
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下的小农经济。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指 依靠手工劳 动,使用简 单工具的小 规模工业生 产。
“Made in China”
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一牛挽犁的犁耕,始于东汉,至今沿用……
四.土地和赋税制度
普天之下,莫非 王土;率土之滨,莫 非王臣。
——《诗经》
田里不鬻。 ——《礼记·王制》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土地制度?依据材料说出它 所产生的社会影响?(4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共36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共36张PPT)

封建土地 私有制 地主土地制
(大部分土地)
农民土地制
出租给农民 农民向地主交租
农民自耕 向国家纳税
土地可以买卖
土地兼并
国家
农民
地主
兼并
土地兼并问题:
(1)产生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频繁
(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
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 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水利书籍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 的建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 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
关中:井渠法
井渠法的发明,是我国 古代一项独特的创举。 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 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 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 蒸发和渗漏。井渠法很 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 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 早地区。至今仍在新疆 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 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 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 进而成的。
——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
⑶构造的变化
直 辕 犁
曲 辕 犁
省力的同时控制耕地的深浅,提高耕地的质量。
犁的演进:
耒耜→ 石犁→青铜犁→铁犁→直辕犁→ 曲辕犁
农具革新
材质的变化:石、骨、木—青铜—铁 动力 的变化: 人力—畜力—自然力 结构的变化: 直辕—曲辕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思考:“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 没有革命性的进步”,这是为什么呢?
靠着老祖宗留下来的一座筒车,江西南康市龙岭镇下 棚、邱边等几个村的上千亩农田就能四季免费灌溉。
戽斗(宋元)
风力水车 (明清)
• 不利因素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共24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共24张PPT)
水平高,精耕细作,世 界领先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自给自足
都江堰 漕渠 翻车 白渠
龙首渠
筒车 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都江堰示意简图
生产工具
石刀、
耕作技术
刀耕火
农作物
水稻、
水利灌 溉
原始社会 商、西周
石斧 耒耜、石锄、
石犁(少量 青铜农具)
种 耒耜翻土、开沟
排水、除草培土、
制作肥料
粟、稻粟、黍、 稷、麦、桑、
麻等
春秋战国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铁犁、 牛耕
耦犁、出现 犁壁
古代中国的农业 经济 Developed ancient
agriculture of China
农业
吃饭
采 集狩

原始 人
原始农 业
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石刀、石斧、 石犁
注重砍烧林木,增加 土地养分
缺乏翻土工具,土地 容易板结,地力容易 衰退
迁徙农业
耒耜、石铲、 石犁
注重翻土和田间管 理
土地不易板结,保持 了土地肥力,可以连 续多年耕种
铁犁


铁犁牛耕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划时代 的进步。它一方面取代了用人力踩耒 耜的劳动,减轻了人们的劳动量,大 幅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另一方面,又 为大规模的开垦荒地和进行深耕细作 创造了物质条件,使农业生产迅速发 展起来。
精耕细作:在农业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尽可能的提高单产。
它包括深翻土壤,中耕除草、高垄播种、育秧移栽等多个步骤。
精耕细作的传 统农业
多数中国人吃饭的问题可以 基本解决
古代大多数中国人 过着一种怎样
的生活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共33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共33张PPT)

春秋战国时期的桔槔 现代农村的辘轳
翻 车 复 原 图
人力和水力
风力水车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原始阶段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
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
碍了农业生产。 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矛盾激化,民众暴动
汉代农具
汉代曲柄锄
耧车
汉代大镰
二牛抬杠
一牛挽犁
汉代直辕犁
唐代:曲辕犁
历史上曾有几百年时间,中国在许多方面比世界上其他国家 领先,最大的优势也许就是它的犁。
——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
3、土地的经营方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4、影响: 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
命性的发展。
2、徭役
五、古代水利工程——农业命脉
传说 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 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战国 都江堰 (李冰) /(王景)
隋唐五代 立井水车(北方) 高转筒车(南方)
宋元 明清
戽斗 风力水车
水转翻车
“鱼嘴”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 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不断发生。 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
不断向前发展。
有利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耕作方式的演进、生 产工具的革新)
2、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水利事业的发展)
3、重农抑商
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贫者无立锥之地
(土地兼并)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 结构与特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设计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教课目的内容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色。

知识与能力认识中国自太古期间起,农业就逐渐占有了经济的主导地位;认识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认识农业耕种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从而认识到工具的改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要点作用。

深入认识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认识依赖于土地的两个不一样的阶级;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

认识中国古代的赋税和徭役,从而知道古代中国农民蒙受的深重担担、经过认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联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个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经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找到古代中国农业占有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由,锻炼学生的历史剖析和归纳的能力。

经过对主要耕种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认识,理解工具改革在生产发展中的要点作用,培育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培育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经过深入认识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育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修养。

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依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供给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进行勇敢想象及适合的数理剖析和创新性思想;深入对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状况的理解;运用比较法、阅读法、察看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剖析和解答。

着重启迪式教课,设计有针对性和启迪性的问题,指引学生踊跃主动地进行问题研究,防止“灌注” 。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一直进行实时和适合的评论。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先人在生产实践中建筑了大批的世界有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经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认识,培育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二)重、难点要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色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两个阶级的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理解工具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民历史必修2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共29张PPT)

人民历史必修2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共29张PPT)

1、“神农”的传说
黄河流域
2、农耕格局 长江流域
种植粟、麦 种植水稻
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 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 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 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 展的因素有哪些?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耕作方式的演进生产工具的革新)
课本各子目内容说明: 一、“神农”的传说——
农业的起源和农业的地位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三、沉重的赋税和力役——徭役 四、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水利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肩披树叶,头生双角,手捧五 谷,在传说的“圣王”中有显赫 的地位。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标分解 1.知道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 2.归纳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时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2、 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变化的情况
表现
春秋 时期
战国 时期
井田制开始崩溃, 私有制开始产生。
税制改革: 客观承认土地私有制 加速井田制瓦解
“公田”被抛荒 私田成为私有土地
鲁国:初税亩
各国变法运动:
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 秦国商鞅变法等
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 “除井田,民得买卖”
水利设施: 郑国渠、都江堰、坎儿井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件】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件】

26 【提示】 (1)经济形态: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影响: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 这种耕作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2)现象:反映了铁农具的使用。 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 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
19
20
合作 探究 攻重 难
21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史料一 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 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 财①。
——《盐铁论》
22 史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②
铁锄
铁犁
铁镰
23
史料三 井田受之于公,毋得鬻卖。秦商鞅开阡陌,废井田, 遂得卖买③。又战得甲首者益田宅,五甲首而隶役五家,兼并之患自 此起④。民田多者以千亩为畔,无复限制矣。秦法规定:土地可以自 由买卖。
24
[解读] (1)①处信息说明当时的耕作方式是原始的刀耕火种,反 映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
(2)②处信息表明农具种类比较齐全,反映出铁农具的使用大大 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3)由③处信息可知,商鞅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 制。由④处信息可知,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25
[思考] (1)史料一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何影响? (2)史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对当时社会经 济产生的影响。 (3)根据史料三指出秦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 化产生了怎样的后果?后世统治阶级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27
(3)变化:从井田制过渡到封建土地私有制。 后果:土地兼并。 措施:改革田制,缓和社会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

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

(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

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天仙配”都反映了人民理想中的一种什么生产生活状态?(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读史
材料一(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易•系辞》材料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白虎通》卷二材料三“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

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淮南子•修务》请回答:(1)据材料二回答“神农氏”这个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2)据材料分析神农氏对古代中国的贡献是什么?
(3)人们对神农氏的态度说明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如何?
答案:(1)“神农氏”的名称得名于他对古代中国农业的贡献,人们认为是他教人们学会种田。

(2)从材料可以看出神农氏对古代中国的贡献有创制农具、教会人们播种五谷,还通过自尝百草开创了中国古代的医药学。

(3)可以看出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占主导地位。

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小结: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获得的。

【讲授新课】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由于长期采用中种原始的耕作方式,南方地区无法摆脱贫困。

2.牛耕技术的推广:春秋时期,农业发达地区采用牛耕技术;作用:(秦国)由于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以富国强民,具有列国难以与之抗衡的实力。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铁制农具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

东汉:一牛挽犁的出现。

并推广到偏远地区。

小结:农耕技术的进步,使农产品的亩产量有所提高。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二)沉重的赋役与力役
问: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沉重的赋役和力役,还有土地兼并。

1.泰半之赋
古代国家通过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收入,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

悯农诗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阅读以上诗歌,说明农夫犹饿死的原因:泰半之赋。

2.沉重的力役
徭役的概念: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徭役按用途分:一是修建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包括: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城市建设等公共设施。

二是兵役,如《石壕吏》描写的就是,丁壮都已从军,老弱妇女被迫服役的情形。

影响:过度征发的徭役,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
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凋残的直接原因。

请举例说明因为过度征发徭役而引起农民起义,改朝换代的史实。

(三)难以抑制的土地兼并现象
1.古代社会的基本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传统社会的基本土地所有制。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

正是因为这种地主土地所有制,使各朝代的土地兼并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朝代还十分严重。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2.土地兼并的危害:
(1)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2)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

3.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努力
(1)许多开明的政治家:历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

根本原因:是地主阶级是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

(2)历代的农民起义: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平均”的口号。

就包含了平均地权的内容
问题:我们对“平均”这个口号应该如何看待?
小结:沉重的赋税,徭役负担,和无法从根本上抑制的土地兼并现象,成为中国古代阻碍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也是农民暴动的主要原因。

(四)中国古代水利的兴修
1.大禹治水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2.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
3.汉代:井渠法治理黄河王景
4.唐代:设立了渠堰使一职
5.明代:灌派工具的改进上。

【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以生产工具的发展为标志,把它划分为刀耕火种、耜耕(“石器耕锄)和铁犁牛耕三个阶段。

与之相适应,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则有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也使
我国传统农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也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学案:1、单项选择题
(1)西汉时的南方地区主要采用的耕作方式是()
A、火耕水耨
B、普遍使用铁农器和牛耕
C、荒无人烟而无人耕种
D、使用铧犁垦荒
(2)中国古代朝廷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
A、动用军队修建工程
B、通过老百姓的服力役的方式
C、花钱招募工人
D、有专门的匠户从事这些大型建筑
(3)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
A、农耕
B、水利
C、畜牧业
D、纺织
(4)历史上的“泰半之赋”指的是()
A、统治者对农民征收的除正常赋税之外的一种赋的名称
B、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C、赋税沉重简直像泰山的大半那么重
D、除赋税外农民还要承担的各项力役
(5)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
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
C、东汉的王景治河
D、治河专篇《河渠书》的指导作用
2、问答题:概述古代中国从原始时期至两汉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发展过程,这种发展有何作用?有什么缺陷?
【答案】1、单项选择题(1)A (2)B(3)A (4)B (5)C
2、问答题传说中神农氏创制了耒耜教导民众耕作,上古时期人们通过刀耕火种拓荒营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牛耕技术;汉代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曲柄锄和大镰出现;东汉出现二牛抬杠、一牛挽犁等先进的耕作方式;西汉司马迁时代的南方地区还是采用火耕水耨的方式,东汉时牛耕和铁铧犁在原先经济比较的淮河地区和一些边远地区得到推广。

农耕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山地的开垦,也使农产品的产量提高,有利于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其缺陷是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