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梳理
高一历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知识点梳理
高一历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知识点梳理
关于高一历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知识点梳理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文内容整合
(2)结合所学知识,这种生产经营方式是如何形成的?
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 首先,明确目标,看清题干关键词。
术的进步,
其次,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②私有土地的出现; 最后,结合知识,组织答案
材料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
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他们的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
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责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缪,此其
分事也”
—《墨子》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和特点?
方式:“男耕女织”式的自耕农经济 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
②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③自给自足
古代中国农业经 济的
一、商业的发展 二、城市的发展(点击)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主体;兴起著 名都会;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
5、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6、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 夜市兴盛
7、元:广泛流通纸币,商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4.小农经济特点
• ①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 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 ②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易受天灾, 战乱,苛政,土地兼并的影响
• ③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分散 经营
• ④落后性: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较少商 贸交流;
农农 业业 起发 源展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工具 生产技术 “男耕女织”
海外殖民扩张
奴隶买卖
画朝面物四产:丰当盈乾 ,隆 无傲 所对慢不外地有关拒”系绝而英沾落国沾后通自了商喜要时!求;,西正 方在 的为 殖“ 民天 者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外,平时的积累与练习也是学生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本文为大家提供了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祝大家阅读愉快。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耕牛(春秋战国)
生产模式:广种薄收精耕细作
组织模式:大规模简单合作个体养殖
时代:氏族公社、夏商周春秋、战国开始
2.土地制度:
⑴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井田制度——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3)封建社会:
①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三种形式:主权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重要)和所有者农民私有土地。
(土地兼并已成为房东扩张房地产的主要方式)
②土地公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 生产方式——集约化栽培
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商业模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本文就是为大家整理的
高中历史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助,不断进步,取得优异的成绩。
2017高考历史复习考点: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经济属于典型的农耕经济。
辽阔的平原、肥沃的⼟地、适宜的⽓候、纵横的河流,为农业⽣产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56年),随着铁器、⽜耕的使⽤,⼩农经济形成,以家庭为⽣产、⽣活单位,“男耕⼥织”,农业与家庭⼿⼯业相结合,这种⽣产经营模式延续于整个中国古代,直到近代才逐步解体。
与⼩农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古代⼟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地兼并伴随其整个发展过程。
我国古代⼿⼯业长期处于世界地位,特别是在⾦属冶炼、纺织、陶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营⽅式主要有家庭⼿⼯业、官营⼿⼯业和私营⼿⼯业三种形态。
商业领域,尽管统治者实⾏重农抑商政策,但由于经济规律的作⽤,我国古代商业依然得到很⼤发展。
古代⼿⼯业和商业毕竟从属于农业,其发展⽔平明显受到农业的制约,只是作为农业的补充⽽存在,⽆法独⽴发展。
明清时期,在⾃然经济的母体中开始孕育资本主义⽣产关系的萌芽,但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其发展,也阻碍了中国向近代⼯业⽂明的演进,最终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伍。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主题有两条重要线索:⼀是从古代经济的基本类型来看,农业、⼿⼯业和商业构成了中国古代最基本的三个经济部门;⼆是从经济的性质来看,原始社会、奴⾪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以⾃然经济为主导的,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产关系的萌芽。
①中国农业独⽴发展、⾃成体系。
铁犁⽜耕的出现、封建⼟地所有制的确⽴,促进了⼩农经济的形成。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
②古代中国⼿⼯业脱胎于古代农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业三种形态。
中国古代⼿⼯业具有历史悠久、素称发达、技术⾼超、⼯艺精湛、质地优良和长期处于世界地位的特点。
③中国古代农业、⼿⼯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兴起和繁荣。
从春秋战国时期⼤商⼈的崛起到明清地域商⼈群体的兴起,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由官府垄断到地域范围不断发展扩⼤、城镇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的特点。
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考点背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结构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和产业结构1.起源: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2.地域差别:北方粟麦南方水稻3.产业结构:以种植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4、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A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C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D 、地主私有土地是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二)农耕技术的进步:(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1、生产工具(1)原始工具:石、木、骨器;耕作方式:刀耕火种(2)文明时代(商周):金石并用,耒耜仍是主要工具(3)春秋战国:①铁农具提高了生产效率②牛力耕田开始出现,(4)唐朝:长江中下游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基本定型(5)灌溉工具:有翻车、筒车等作用: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2、灌溉工具①三国:翻车②唐:筒车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①大禹治水的传说;②春秋战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③西汉:漕渠、白渠;西域地区:坎尔井④东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三)生产方式的转变(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千耦其耘)3、封建社会:小农经济:(1)时间:春秋时期(2)出现原因:A、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生产力的发展);B、私有土地出现(生产关系的进步)(3)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③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男耕女织(落后性)④易受天灾、战乱和苛政等影响,容易破产(脆弱性)(4)作用:积极:A、在没有天灾苛政干扰下,农民可勉强自给自足;B、农民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消极: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B、近代以后,成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C、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学习总结岳麓版必修2
单元学习总结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二、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1.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1)有利因素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险。
3.特点(1)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3)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4.影响(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主要原因。
三、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途径及特点1.条件(1)发达的农业。
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2)发达的手工业生产。
明中期以来,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
(3)发达的商业。
一批大中城市的兴起,农产品、手工业品广泛投入市场,以及明中期以前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
(4)充足的货币。
大量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到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途径(1)手工业者扩大生产规模,雇人进行商品生产。
如在苏州和杭州,机户开设“机房”,雇人经营,形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岳麓版必修二).doc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作生产的代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
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中国有着丰富有农作物资源。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发展起来。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重要问题: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一是由采集产生了原始农业;二是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三是以种植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结合。
)二、从耒耦到曲辕犁(一)耕作工具1.西周及其以前,耕作工具以耒、耦为主。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耕等。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成为主要农具。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器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运用。
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铁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这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唐代,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竝(又名江东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曲辕犁的三个优点:①曲辕和犁槃的出现,淘汰了犁衡,不仅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
②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更加随心所欲。
③犁底修长,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时平稳、深浅•致,利于水山使用。
历史必修二:单元总结: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古代的经济政策——朝贡贸易(闭关锁国) 二抓关键:题干中“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 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第二步:逐项分析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画不是材料关注的重点,并且元朝时就已经出现文人画,此画并不
A项
排除
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以亲缘关系为纽带发展为以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为纽带 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等商帮出现。 6.商人地位的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 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被打破。
二、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1.发展规律 (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2.时代特征 (1)战国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城),这些都城一般都商业兴盛,交 换的商品大多数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这些商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密 切,而且各个诸侯国流通的货币不同。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初期发展的时 代特征。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总结
内容索引
壹贰叁
知知真 识识题 结线感 构索悟
壹
知识结构
返回
贰
知识线索
一、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 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 为主,到后来以一般民众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 统一货币为交易媒介。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 主要货币。 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 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2课古代的农业制度——中国古代的农业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本基础知识梳理1、原始农业的起源:起源: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地域差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南稻北粟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农作物:五谷:家畜饲养:六畜:2、生产工具的变革:原始社会时期:使用木器、石器;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依然以石器、骨器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出现,牛耕技术开始运用。
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犁辟出现。
东汉:使用一牛挽犁。
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翻车;唐朝发明筒车。
4、水利措施: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
汉代:漕渠、白渠5、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的精耕细作)定义:指养地方式中的土壤耕作(翻土、松土)方式)。
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此以后,佯随着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良,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日益完善。
6、土地制度:(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的土地制度,逐渐形成了租佃制为主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时期: 土地公有制。
商周时期:原始公有,商周时期井田制(特点:对份田,农民只有使用权;与分封制相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瓦解;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承认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肯定土地私有制;因此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租佃关系产生。
秦汉时期:自耕农经济和地主土地所有的田庄经济(聚族而居;有私人武装;劳动者与庄主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三国两晋南北朝:土地兼并(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严重,地主土地所有的田庄经济,租佃关系仍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为了抑制兼并,统治者采取了很多均田、屯田措施来限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如:三国屯田制;北魏均田制。
唐朝:均田制,唐中期瓦解;土地兼并严重,地主土地所有的田庄经济,租佃关系仍具有人身依附关系,但没有魏晋时期强;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制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明清时期:兼并严重,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租佃制普及全国,契约纳租方式确定,货币地租发展起来,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自主权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经济发展)。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知识的总结: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知识的总结: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讯
高一
历史学习是有技巧的,在掌握了每单元重要知识点后就可以很好的学习高一历史为以后
高考
文科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面是高一历史必修二重要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出现:“刀耕火种”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耕和养牛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秦国蜀国知事李炳秀修建都江堰,秦国郑国修建郑国运河。
都江堰
3.秦:灵曲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大运河开通。
它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2022高考指南:热门专业院校收费标准、招生办公室联系人数、高考分拣、高考招生安排。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复习讲义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复习讲义第一部分:知识梳理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变化: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春秋战国)生产模式:广种薄收精耕细作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二)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1、中国古代生产工具,(1)材质变化:石骨木(原始时期)——青铜(商周时期)——铁(春秋战国)(2)动力变革:人力——畜力(牛耕:春秋后期出现)——自然力(唐朝筒车)(3)耕作工具的进步:A、春秋铁农具,战国铁犁牛耕;B、西汉犁壁,牛耕推广;C、唐代曲辕犁。
(4)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翻车、筒车(使用自然力)。
2、我国古代在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1)水利灌溉工程:春秋芍陂;战国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
(2)地方工程:西域坎尔井(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1、土地制度:⑴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⑵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⑶封建社会:①土地私有制:战国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地主私有(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
②土地公有制:均田制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④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3、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③落后性:小农经济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④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二、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冶金⑴冶铜: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⑵冶铁业:春秋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铁农具广泛使用,生产力获巨大发展。
冶铁燃料:开始用煤在汉代,普遍用煤在北宋。
中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点归纳岳麓版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点归纳岳麓版必修2一、农业的起源(一)概况1、起源:约一万年前,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2、地域分布:①黄河流域,粟麦,半坡;②长江流域,水稻,河姆渡。
3、基础:生产工具(磨制石器)的出现。
4、农作物:培植粟、水稻,逐渐出现“五谷”。
5、家畜饲养:“六畜”、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并存发展。
(二)特点:1、地理分布:长江、黄河流域,南稻北粟;2、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生产工具的发展及影响(一)农业生产工具(农具、灌溉工具)的发展(二)影响: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三、水利工程1、春秋:楚相孙叔敖修芍陂2、战国:(1)秦国李冰,都江堰,成都平原(2)秦国郑国,郑国渠,关中平原3、西汉:(1)西域:坎儿井(2)漕渠、白渠,大规模治河工程(王景治理黄河)四、耕作方式1、商周: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齐耘”2、春秋:个体农耕,铁犁牛耕(1)原因:①生产工具(铁犁)和耕作技术(牛耕)进步(根本);②私有土地出现。
(2)特点: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评价:①是什么?特点+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②积极: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稳定生活,有积极性;社会稳定的基础。
③局限:A、封闭性,自给自足,狭隘。
B、分散性,个体小农,难以扩大生产。
C、落后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
D、脆弱性,过度剥削容易使其破产。
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模式;2、精耕细作日臻完善的农业生产模式;3、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模式。
六、“精耕细作”的含义它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这一技术体系以高度对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生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并以“三才”(指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为其指导思想。
它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
七、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①生产关系的调整;②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③民族、各地区、中外之间的交流;④农作物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农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完善、水利工程的兴建;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⑥国家统治者的政策。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识点总结-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总结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产生:由原始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转化发展而来。
(2)特征:①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形成地域差别。
②形成南稻北粟的作物结构。
③出现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经济结构特点,出现“五谷”,“六畜”。
注:宋代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
(2)春秋战国: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3)两汉: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王景治河;地方特色坎儿井。
都江堰后世作用:①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②水利发电,缓解电力危机;③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④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4)古代水利技术的研究1.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2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潘季驯、清代的靳辅和陈潢等,不仅具有丰富的治水实践经验,而且也提出了关于水利建设的系统思路。
在明代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水利”一目占九卷,除总结前人兴修水利的经验外,还收录了西方传教士的《泰西水法》,提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规划,论及水利施工技术。
四、小农经济1.定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种植业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产生原因: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1)小农经济表现: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高考考点-精耕细作: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小农经济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横向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横向知识结构原始社会一、农业1)土地制度—土地公有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3)劳动工具—木、骨、石制成4)地域差别——最早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农作物种植形成北粟南稻的格局二、手工业(1)养蚕缫丝(2)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三、商业——原始商业(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所使用的生产工具由木、骨、石制成,采取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所以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必须要大规模的集体协作,因此当时的土地制度实行的是公有制。
早期的农业因受气候等条件的限制,出现了地域差别。
原始农业出现后,人们开始定居,陶器和养蚕缫丝业相应而出。
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分工的出现,出现以物易物的行为,原始商业产生。
商周时期一、农业1)土地制度——井田制(商出现,西周鼎盛)2)耕作方式——大规模的集体协作3)劳动工具——木、骨、石制成,青铜器一般不用于农业生产二、手工业(1)青铜时代(夏到春秋末期),青铜器技术精湛,但大都用于兵器、礼器、乐器等,一般不用于农业生产(2)西周以后,丝织业有了很大发展(3)西周时期,“工商食管”,手工业由官府垄断三、商业(1)商——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2)周——“工商食官”,商业由官府垄断,统治者重视商业商周时期虽然出现了青铜器,但一般不用于农业生产,所以这一时期生产工具与原始社会相比没多大改进,生产力水平不高,耕作方式仍然是大规模的集体协作,因此这一时期土地仍名义上属于国有,井田制出现。
(西周在井田制的基础上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这一时期的商业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有了一定发展。
商朝出现最早的商人和货币,西周采取“工商食官”政策,手工业官营,商人受国家的管制。
春秋战国一、农业(1)土地制度——春秋时井田制开始瓦解,战国时彻底瓦解,土地私有制度确立(2)耕作方式——由集体劳作向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转变(春秋以来)租佃方式最早出现于(战国)(3)劳动工具、耕作技术——铁器制成,牛耕出现(4)水利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二、手工业(1)金属冶炼——冶炼生铁和块炼钢(春秋)(2)私营工商业兴起(春秋)三、商业(1)私商成为商人主体;(2)黄金、白银用于货币,(3)形成许多著名的都会(城市兴起,城市的职能首先是政治性的)(4)重农抑商思想兴起(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转折时期,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是如此。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它们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为代表。
3、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4、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从耒耜到曲辕犁】1、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2、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主要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3、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4、大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
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5、唐代,长江中下游一带早已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6、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三国)、筒车(唐代)等。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2、西域地区的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或称个体小农经济应运而生。
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他们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从此,“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2课古代的农业制度——中国古代的农业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本基础知识梳理1、原始农业的起源:起源: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地域差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南稻北粟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农作物:五谷:家畜饲养:六畜:2、生产工具的变革:原始社会时期:使用木器、石器;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依然以石器、骨器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出现,牛耕技术开始运用。
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犁辟出现。
东汉:使用一牛挽犁。
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翻车;唐朝发明筒车。
4、水利措施: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
汉代:漕渠、白渠5、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的精耕细作)定义:指养地方式中的土壤耕作(翻土、松土)方式)。
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此以后,佯随着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良,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日益完善。
6、土地制度:(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的土地制度,逐渐形成了租佃制为主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时期: 土地公有制。
商周时期:原始公有,商周时期井田制(特点:对份田,农民只有使用权;与分封制相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瓦解;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承认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肯定土地私有制;因此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租佃关系产生。
秦汉时期:自耕农经济和地主土地所有的田庄经济(聚族而居;有私人武装;劳动者与庄主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三国两晋南北朝:土地兼并(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严重,地主土地所有的田庄经济,租佃关系仍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为了抑制兼并,统治者采取了很多均田、屯田措施来限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如:三国屯田制;北魏均田制。
唐朝:均田制,唐中期瓦解;土地兼并严重,地主土地所有的田庄经济,租佃关系仍具有人身依附关系,但没有魏晋时期强;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制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明清时期:兼并严重,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租佃制普及全国,契约纳租方式确定,货币地租发展起来,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自主权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经济发展)。
7、经营方式:千耦其耘——个体农耕千耦其耘(因为生产力低下。
大规模的简单协作)个体农耕:原因:生产工具进步;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生产。
8、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在地域颁布上,南北发展不平衡②在产业结构上,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③在生产力上,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耕作生产工具、生产技术;④主要耕作方式是精耕细作;⑤主要是“男耕女织”式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⑥土地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
▲深化1、中国古代农业的整体线索:①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农具到铁犁牛耕的演变;②土地制度由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发展为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度(君主、地主、自耕农私有土地),主要有屯田制、均田制等具体形式;③小农经济艰难成长,始终在中国封建统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形成并逐渐走向成熟。
2、历史特征:①农来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
②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不断增长。
③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加。
④生产技术前期发展,后期停滞。
⑤“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传统农业思想。
3、对小农经济的认识⑴、条件:有利条件:①工具的改进。
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经济之下,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一定的生产主动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为了增加收人,农民努力地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④明智的统治者为保证政府的收入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不利因素:①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
(2).特点①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 .弱点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②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不变的生产技术和日益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④脆弱性。
(4) .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 .评价:①自产自销,生活稳定;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规模小,分工简单,难以扩大生产,阻碍社会分工;是阻碍近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课本基础知识梳理1.金属冶炼(l)、青铜铸造:商周时期成熟(数量多,种类多,工艺精,使用广泛),如:司母戊鼎(商)、四羊方尊(2)、铁、钢冶炼:春秋发明冶炼生铁和钢;南北朝发明灌钢法;(3)、燃料:汉代开始使用煤,并用于炼铁;北宋时普遍用煤炼铁(使钢铁质量大大提高)南宁开始使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
2.丝织业:①新石器时期前:开始养蚕织丝(嫘祖)②西周丝织业迅速发展:西周有斜纹提花织物;形成丝织中心城(临淄)③汉代提花技术成熟④唐代出现缂丝技艺;⑤宋代丝织品种多,织锦吸收花鸟画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⑥宋末元初;棉花种植传入内地;元代黄道婆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革新内地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棉纺织业成为新兴手工业部门,江苏的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⑦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主要衣料;形成苏州、杭州两个最著名丝纺织中心。
3.制瓷业:①新石器时期:彩陶、黑陶、白陶;②东汉:青瓷③南北朝:白瓷。
④隋唐:陶瓷工艺成熟,制瓷业独立,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首创釉下彩绘。
⑤宋代:进一步发展:技艺提高,涌现五大制瓷名窑(如“瓷都”景德镇)⑥元代;进入______生产时期:烧成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和釉里红;________成为全国制瓷中心⑦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景德镇)。
景德镇的青花瓷质量上佳⑧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景德镇)4.手工业经营形态:①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分生活用品;产品不在市场流通;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上等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十分精美。
②私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因此,产品在市场上流通。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此后在曲折中发展,在明朝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后来随着规模的扩大,经营方式的变化,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雇佣关系)③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提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剩余产品在市场上出售以维持生计。
▲深化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①历史悠久;②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多种经营模式(官营、私营、家庭手工副业)④手工业与农业密切结合。
⑤地域分布广并且呈现南移趋势。
2 .古代商业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l )历史线索商业:从秦汉、隋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商业发展、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及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成为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
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到了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但由于封建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稀疏而又微弱。
( 2 )历史特征商业: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②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③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④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商业发展水平。
⑤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资本主义萌芽:①在局部地区某些行业出现。
②发展缓慢。
③没有经历资本积累过程,受农业、手工业制约影响较严重。
④在手工工场内出现雇佣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二)重难点突破4 .商业发展的特点( l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形成和发展。
( 2 )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 3 )对外贸易发达。
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兴盛。
( 4 )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期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 5 )商人群体活跃。
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如徽商、晋商等。
( 6 )商业地位低下。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5 .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关系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推广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农业生产力革新的要求又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
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品商品化的趋势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商业的繁荣又反过来刺激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生产,所以尽管古代统治者把商业看作“末”业加以限制,但由于农、工、商之间的互动关系特点,古代的工商业还是有所发展甚至出现了繁荣局面。
(方法指导:在复习时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这一事实)。
6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途径及特点1 .条件( l )发达的农业。
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 2 )发达的手工业生产。
明中期以来,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
( 3 )发达的商业。
30 多座大中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品广泛投人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
( 4 )充足的货币。
大量的货币投人流通领域,到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5 )科技优势。
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n .途径( l )手工业者扩大生产规模,雇人进行商品生产。
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机房”的出现属于这一类。
机户开设机房,雇人经营,形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