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练习题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题

高三历史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题

高三历史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题课标内容: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基本问题1、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什么?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先后经历哪几个阶段?2、中国古代牛耕技术何时采用?何时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什么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3、简述中国古代水利事业发展情况。

4、影响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一、选择题1、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工业2、牛耕普及全国是在A、秦朝B、汉代C、唐代D、宋朝3、便于牛耕普及的耕作形式是A、刀耕火种B、二牛抬杠C、火耕水耨D、一牛挽犁4、古代中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是A、集体耕作B、简单协作C、小农户个体经营D、庄园经济5、牛耕和铁铧犁在淮河地区逐渐推广是在A、春秋战国时期B、秦朝C、西汉D、东汉6、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古代中国经济形态的主要影响是导致A、庄园经济的产生B、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C、市场经济产生D、集体耕作方式的出现7、汉代,农耕生产的进步主要体现在①牛耕逐渐普及全国②曲柄锄和大镰出现③一牛挽犁耕作方式出现④牛耕和铁铧犁在淮河地区推广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8、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两个最基本的阶级是①地主②农民③奴隶主④奴隶⑤平民A、①②B、③④C、①⑤D、③⑤9、古代中国土地过于集中①导致耕者无其田②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③容易激起民众暴动④其根本原因是贵族、官僚、豪强霸占良田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10、战国时期出现的著名水利工程是①都江堰②郑国渠③井渠④设渠堰使官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二、主观题11、阅读下列材料(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自《史记·货殖列传》根据分析汉朝时江南的经济状况怎样?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初租禾(根据田地产量征收赋税)。

(优秀经典)专题一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优秀经典)专题一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原始农业的成功实践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阅读史料的能力。

从材料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可知这一传说反映了原始农业的实践。

答案:C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达地区的最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耜耕C.铁犁牛耕D.集体耕作解析: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故A项错误;耜耕是商周时期的耕作方式,故B 项错误;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先进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集体耕作不是一种耕作方式,故D项错误。

答案:C3.下列能反映唐朝农业生产特征的是()A.①③B.②④C.②③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读图能力。

①是纺织技术,不属于“农业生产”范畴;②是唐代灌溉用的筒车;③是东汉时二牛一人的耕作法,时间与题干要求不符;④是唐代出现的曲辕犁。

故符合唐朝农业生产特征的只有②④,选B项。

答案:B4.“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这得益于水利工程()A.都江堰B.郑国渠C.漕渠D.灵渠解析: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郡李冰所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现今四川省成都市,根据题目中“天府”,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故A项正确;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由韩国水工郑国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关中,现今陕西一带,故B项错误;漕渠是汉武帝时开凿的沿秦岭北麓的人工运河,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时间大大缩短,故C项错误;灵渠是战国时期修建,位于广西境内,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5.《春秋公羊传注疏》载:“时(鲁)宣公无恩信于民,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故履践按行,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诸侯国国君失去民众信任B.广大自耕农希望获得土地C.贵族土地所有制得到巩固D.土地私有权实际上被承认解析:材料中“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的信息实质上是局部实行按亩收税的做法,这种做法是建立在对土地私有权承认的基础之上的。

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一 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一 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训练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基础达标]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特点2.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唱词为“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

这一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耕作方式有关()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铁犁牛耕D.千耦其耘3.右图为山东出土的东汉耕耱画像石(局部),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粉碎、平整已耕翻的土地)。

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耕犁构造定型B.耕作技术日趋完善C.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D.铁犁牛耕推广到南方4.钱穆《国史大纲》中指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此田亩最有可能是()A.天子赐予的井田B.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C.租种的诸侯土地D.因军功而受赏的土地5.观察下图所反映出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是对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精彩描写B.表明封建统治者无情地剥夺农民的劳动果实C.说明地主对农民无情的盘剥D.体现当时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发展[能力提升]6.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铁犁牛耕、家庭农业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7.下图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这种经济形式()①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纳赋税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8.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指出:“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每课名题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每课名题

1.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A.工场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民营手工业解析:封建经济形态特征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而自然经济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

答案: B2.官营手工业直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②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注意官营手工业不是为市场生产商品,主要是为宫廷、官府和贵族生活服务的。

答案: B6.“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摘自《墨子》)在以下选项中,与这一现象相符的是( )①早在旧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②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③不断改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④具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反映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①与自然经济这一现象无关。

答案: C7.《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解析: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副业,不以营利为目的,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并且生产方式落后,竞争力不强,故A、C两项错误。

从材料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说明D项正确。

答案: D8.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是(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B.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C.地主与农民的关系D.奴隶制生产关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机户”属于早期的资本家,而“机匠”属于早期的雇佣工人,二者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古代农作常识题库

古代农作常识题库

古代农作常识题库
1.古代农业的发展与何时开始?
2.在古代,农夫主要利用哪些工具进行耕作?
3.古代农夫如何选择最适合种植的作物?
4.古代农业中,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有哪些方法?
5.古代灌溉系统有何特点?
6.在古代农作中,土壤肥力是如何维持和增加的?
7.古代农作中,农民是如何根据季节和天气来安排农事的?
8.在古代,人们如何收割庄稼?
9.古代农业社会中,谷物和粮食的存储是如何进行的?
10.哪些农作物在古代被广泛种植,并成为人们日常主食的来源?。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练习题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练习题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练习题1.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场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2.下面是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的一组壁画。

这反映了当时3.当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技术耕作的场景时,我们知道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4.解放前,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解放前我国:5.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纴〞,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①重农政策长期推行阻碍农业生产开展②人口增长的压力③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④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开展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6.传说中“制耒耜,教民农作〞的神农氏,他在中国传说中的诸“圣王〞中有着显赫地位。

这说明了A.远古时代人们缺乏科学常识,盲目崇拜英雄人物“圣王〞7.唐朝均田制规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额,如贞观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县)刺史长孙顺德以“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倾,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这说明唐朝均田制8.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今那么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9.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

〞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10.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

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

〞此现象主要反映了11.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12.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

1.“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墨子》)农民如此兢兢业业主要是 ①缴纳租税的需要 ②商品交换的需要 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2.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A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 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 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 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A 牛耕的推广B 手工业的发展C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D 铁器时代的到来4.《吕氏春秋·任地》记载:“上田弃亩,下田弃畎。

五耕五耨,必审以尽。

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

大草不生,又无暝蜮。

”材料主要反映了A 作技术的进步B 溉技术的发展C 作制度的变革D 产工具的进步5.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在A 商周时期B 战国时期C 春秋末期D 秦汉时期6.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是小农经济,其形成的条件有①刀耕火种耕作方式的推动 ②牛耕技术的推广 ③铁农具的使用 ④秦朝时铁铧犁的推广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7.下列符合汉代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是①牛耕逐渐普及 ②铁制农具大量使用 ③关中地区水利系统形成 ④江南地区农耕技术相对落后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8.杜甫《石壕吏》中“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直接反映了A 唐朝的赋税十分沉重B 唐朝兵役和徭役沉重C 唐朝发生了农民起义D 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9. 《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

”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

”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A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 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10.土地兼并给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是A 激化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B 封建政府财政收入锐减C 农耕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D 导致农民暴动频繁发生11.封建王朝通过改革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未能成功的原因是A 封建统治者认识不到土地兼并的危害性B 地主阶级是封建王朝的阶级基础,国家不可能从根本上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C 解决土地兼并的改革设想没有体现出平均思想D 封建统治者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贯彻不利1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练习题.doc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练习题.doc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练习题1.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强化B.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C.社会政局动荡D.小农经济逐步形成2.下面是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的一组壁画。

这反映了当时把地隼地A.小农男耕女织B.小农自给自足C.曲辕犁的推广D.注重精耕细作3.当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技术耕作的场景时,我们知道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A.神话传说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汉朝时期D.唐朝时期4.解放前,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解放前我国: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商品经济极端落后D.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5.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纤:",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①重农政策长期推行阻碍农业生产发展②人口增长的压力③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④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6.传说中“制未制,教民农作”的神农氏,他在中国传说中的诸“圣王”中有着显赫地位。

这说明了A.远古时代人们缺乏科学常识,盲目崇拜英雄人物B.远古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C.他的贡献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圣王”D.他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开创者7.唐朝均田制规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额,如贞观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县)刺史长孙顺德以“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倾,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这说明唐朝均田制A.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松动B.通过授田把小农固定在土地上C.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D.平均分配土地以缩小贫富差距8.钱泳在《履园从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习题集训试题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习题集训试题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习题集训试题一、客观题(每小题3分,共27小题,合计81分)1.“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

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2.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3.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

这种做法()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B.加剧了土地兼并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D.刺激了人口南迁4.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6.《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7.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8.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

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

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1.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髓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化开展期。

我国现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义在于( ) A.扩展了耕作面积 B.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C.丰厚了农作物种类 D.积聚了消费阅历【答案】B【解析】试题剖析:此题主要考察先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置效果的才干。

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精耕细作,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这是不同于集约型农业。

所以答案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特点2.«汉书·食货志»记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作者对商鞅变法的了解,正确的选项是A.对商鞅变法给予一定B.以为贫富分化的根源在于商鞅变法C.正确地剖析了商鞅变法的影响D.招致贫富分化的根源是封建土地一切制【答案】B【解析】此题应留意从«汉书»作者的角度动身,而不是从客观剖析的角度动身,另外要依据资料剖析。

3.汉代征收人头税。

汉武帝时成年女子交纳120钱,作为军赋,归大司农;儿童税从七岁末尾征收,每年23钱,〝以食天子〞,属于少府。

这反映出汉代赋税制度A.完全依赖人头税的征收B.主要效劳于皇室相关费用C.树立在商品货币经济基础上D.有助于商品经济活动【答案】D【解析】【详解】汉武帝时期的主要有地租税和人头税,故A错误;资料中人头税主要是成年女子征税,作为军赋,而儿童税较少,效劳于少府即皇室,故B错误;汉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品经济遭到严厉的限制,故C错误;资料中女子征税以钱算,货币地租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开展,故D正确。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习题集训试题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习题集训试题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习题集训试题一、客观题(每小题3分,共27小题,合计81分)1.“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

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2.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3.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

这种做法()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B.加剧了土地兼并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D.刺激了人口南迁4.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6.《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7.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8.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高一历史必修2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练习题

高一历史必修2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练习题

高一历史必修2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练习题【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考点串讲】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农耕方式的演进1.地域:最早在黄河、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南稻北粟)2.耕作方式的发展※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时代——铁制农具和牛耕(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说明:从春秋战国起,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出现)3.牛耕的发展春秋后期出现——汉代广泛推广——唐代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二)土地制度的变化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1.井田制及其瓦解含义:西周时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其本质是国王代表整个贵族占有土地的土地私有制。

有公田、私田之分。

瓦解: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过程——春秋时期公田抛荒,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如鲁国“初税亩”),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土地私有制确立。

2.战国以后的土地所有制结构——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说明:①三种形式可以转化;后两种形式此消彼长②地主私有土地占主导地位,制约古代社会土地关系的发展。

3.土地兼并问题——体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根源: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危害: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政策:①北魏、隋唐的均田制②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③明清买卖土地广占田地日益普遍4.地主私有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田庄制:东汉豪强地主(士族地主)经营大地产的方式租佃制:战国产生,宋代发展,明清普及※说明:两种方式体现了地主与佃农(佃户)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弱(三)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①春秋战国以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构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附答案及解析)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附答案及解析)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答案及解释一、选择题1.(2019·南充高一检测)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 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 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答案】D【解析】据材料“公元前16世纪前后”“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可知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D项正确。

2.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二牛三人二牛二人二牛一人A.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 B.一牛挽犁取代耦犁C.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 D.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答案】C【解析】汉代牛耕技术的演进,从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人的数量减少,农业耕作效率提高,故C项正确。

3.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诗》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诗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C.民营手工业艰难经营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从题干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可以看出描述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选A。

4.(2018·临沂高一检测)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

”该规定反映了 (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材料中规定保护耕牛,体现了保护农业生产,反映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

5.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综合分析这种做法的目的,B项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赋役的特点。

古代农业经济练习

古代农业经济练习

1.《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

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

”《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A. 注重农业时令B. 尊重自然规律C. 重视历法指导D. 强调精耕细作2.学者温铁军认为:在资源匮乏、总体自然条件不适宜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20%的庞大人口。

其强调的主旨是A. 赞誉中国农民的勤劳勇敢B. 评价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C. 剖析人多地少的生产压力D. 肯定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3.王安石诗云:“取车当要津,膏润及远野。

与天常干旋,如雨自濛泻……”该诗描写的工具是A B C D4.有学者说,春秋诸侯的争霸与战国七雄的逐鹿都是在小农经济崛起为其扩大了赋税来源的基础上进行的。

按该学者的理解,小农经济的发展A. 解决了各国的战争开支问题B. 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C. 得益于诸侯战争的推动D. 是诸侯混战的经济根源5.(南宋)高宗初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于是南方“麦一斛至一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

”这反映了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 农民职业转化速度加快C. 市场需求影响生产结构D. 人口迁移改变经济地位6.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C. 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D. 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当时出现文化繁盛局面B. 齐魏积极发展商品经济C. 秦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D. 诸侯国重视经济的管理8.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中国文化,具有“安土重迁”的特征,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背井离乡”是一种悲惨的遭遇。

但明清时期却出现了“自发性移民”,即移民现象的山现不是出于政府的强制,而是人口密集地区的人民自己决定到异乡去寻找生存空间。

高中历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

高中历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

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探究:提高与超越谁能极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一、材料解析题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据历史资料统计,明以前,洞庭湖地区水灾平均83年1次,明代后期平均20年1次。

……长江在晚清时期(1840年到1912年),总共溃决30次左右,涝灾,以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太湖地区等为最巨,一般年份受涝田亩均在千万亩以上。

——摘自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材料二人口的大量增加,导致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难以承受,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移民垦荒。

……到晚清这种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垦殖区域扩大到东北、内蒙古、西北、华南、长江流域等地区。

——摘自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材料三大水由水溢,水溢由河底之淤,河底之淤由积渐沙泥之壅,沙泥之壅由上游山地开垦之繁兴。

——摘自《南昌县志》卷五《河渠上》材料四洞庭一湖为川黔楚众水之总汇,……乃滨湖居民狙于目前之利,围筑汙于田,侵占湖地,而地方言又意存姑息,不行禁止。

若湖地渐就湮郁,则夏秋水发之时浸衍中决,为泽国田庐之患,倘或跨州连邑所在淹浸……——摘自《清高宗圣训》材料五原本辽阔的洞庭水域,却在19世纪中叶以后逐渐淤塞萎缩,原先600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缩成后来不足3000平方公里的水域。

——摘自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材料六:南河岁费五六百万金,然实用之工程者什不及一,余悉以供官使之挥霍。

河帅宴客,一席所需,有毙三四驼,五十余豚,鹅掌猴脑无数。

……骄夯淫佚,一至于此,而于工程方略,无讲求之者。

——摘自《清史纪事本末》卷45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明、清时期我国洞庭湖地区水灾所呈现的趋势。

(2)据上述材料,简析洞庭湖地区水灾发生的人为要素。

(3)根据你对水灾成因的分析,提出根治江湖水患的建议。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练习题1.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强化B.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C.社会政局动荡D.小农经济逐步形成2.下面是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的一组壁画。

这反映了当时A.小农男耕女织B.小农自给自足C.曲辕犁的推广D.注重精耕细作3.当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技术耕作的场景时,我们知道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A.神话传说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汉朝时期D.唐朝时期4.解放前,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解放前我国: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商品经济极端落后D.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5.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纴”,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①重农政策长期推行阻碍农业生产发展②人口增长的压力③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④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6.传说中“制耒耜,教民农作”的神农氏,他在中国传说中的诸“圣王”中有着显赫地位。

这说明了A.远古时代人们缺乏科学常识,盲目崇拜英雄人物B.远古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C.他的贡献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圣王”D.他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开创者7.唐朝均田制规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额,如贞观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县)刺史长孙顺德以“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倾,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这说明唐朝均田制A.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松动B.通过授田把小农固定在土地上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D.平均分配土地以缩小贫富差距8.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封闭性B.落后性C.脆弱性D.分散性9.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

”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10.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

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

”此现象主要反映了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 B.古代农业生产中已出现租佃关系C.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D.农民的人身依附性增强11.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12.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A.封闭性B.分散性C.连续性D.脆弱性二、综合题:共4题每题13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沂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牛郎织女传说”纪念邮戳材料二今农夫……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汉)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三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渭南文集》(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牛郎织女传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怎样的生活状况?晁错认为应当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一问题?(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两宋时期经济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以前农业耕作,惟恃木器、石器、蚌器、人力。

……在牛犁耕作未出现以前,此种以手持木器或木石结合的器具刺土起土,"并用耒耜而耦耕"的方法,是使用时间极长的普通耕作方式。

……宋朝叶梦得说:"古耕而不犁,后世变为犁法。

耦用人,耕用牛。

"至春秋战国之世,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中国经济通史》材料二江南地区人稠地狭的情况,在明清时期已十分严重。

……而在这一过程中,牛耕也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

这倒不是因为铁搭如何的先进,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在传统中国,人是最宝贵的,养人是不计成本的,相比之下,养牛却要计算成本,《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材料三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

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1) 根据材料一,如何理解春秋战国时期"耕用牛犁"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农业中牛耕大量退出的原因,分析这种现象对农业发展造成了哪些影响。

(3) 材料三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

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武帝)于是为发卒万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颜(山名)下。

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

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

水颓(向下流)以绝商颜,东至山领十余里间。

井渠之生自此始。

穿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

——《汉书》材料二上(汉武帝)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

于是上以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湛白马玉璧,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河。

——《汉书》请回答:(1) 材料一中采用了怎样的引水办法?(2) 综合两则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兴修的水利工程的功能。

(3) 请评价这两项水利工程。

16.(2013•山东省实验中学期末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二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80%。

材料三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土地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土地经营方式。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现象出现的政策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明清经济发展的危害。

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小农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器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逐步形成,井田制瓦解;经济的变化导致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诸侯争霸社会动乱;经济政治的变化导致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D符合题意。

【备注】无2.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

解题时紧扣“犁地、耙地、耱地、播种”等关键词,可以判断当时比较注重精耕细作,故选择D项。

A、B、C三项均在材料无体现,排除。

【备注】无3.B【解析】无【备注】无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农经济的理解。

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所以选D。

【备注】无5.D【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重农政策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排除含①的选项。

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也阻碍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故④的说法是正确的,所以本题选D项。

【备注】无6.B【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知识的再现能力。

中国传说的“圣王”中,神农氏有显赫的地位,有“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反映了农业的先行者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B项符合题意,正确;A、C、D三项均排除。

【备注】无7.C【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均田制。

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见,唐朝均田制规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额,泽州刺史据此对前刺史占田数十顷弹劾并追夺,可见唐朝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故选C。

依据唐朝均田制规定,土地不得买卖,故A项错误;B、D两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备注】无8.C【解析】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

以家庭为单位反映的是其封闭性、分散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说明的是其落后性。

题中四个选项都是小农经济的弱点,而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小农经济受到外界冲击吋脆弱的一面。

【备注】无9.D【解析】从材料中“但求一熟偿逋债”可知,农民债务沉重,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能导致这一状况。

【备注】无10.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材料提及在此时田地种植中出现“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可见租佃关系出现,B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展示的是农民种田的事件,出现在封建社会,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雇佣关系出现的特征是计日受值,C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租佃关系的出现,不能体现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D项排除。

【备注】无1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

由材料“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得知这是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所以选A项。

【备注】无12.D【解析】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缺点。

材料反映小农经济建立之后,自耕农得不到及时的赈贷,在遇到自然灾害时束手无策,遭受破产的景象。

这反映了小农经济极其脆弱的缺点,答案为D项。

【备注】无13.(1)牛郎织女传说体现我国人民祈求幸福爱情的愿望;体现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说明我国人民自古以来重视农耕等。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2)生活状况:贫困穷苦,赋税繁重。

解决办法:重农贵粟。

(3)变化:北宋时期朝廷的财政收入依赖东南地区,太湖流域已经成为重要的粮仓;说明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