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与国民时期的教育改革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基础精讲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中国教育史基础精讲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考纲内容】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4)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

(5)1922年“新学制”“新学制”的产生过程:“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新学制”的特点:“新学制”的课程标准:“新学制”评价。

(6)收回教育权运动:教会教育的扩张:收回教育权运动。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1)制定教育方针①提出1912年1月,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改革措施。

临时政府教育部重要的任务是为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教育发展规划蓝图,其中最有战略意义的是确立民国教育方针。

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即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

②意义民国教育方针包含了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

它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将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健全人格作为首要任务,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引导体育和智育,寄希望于教育能在捍卫国家主权、抑制武人政治、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2)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含义:1912年,教育部参照日本学制的基础上,正式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因当年为阴历壬子年,故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法定入学年龄为6周岁;中等教育4年,专设女子学校;高等教育虽不分级,但含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

教育学重点人物之蔡元培

教育学重点人物之蔡元培

教育学重点人物之蔡元培蔡元培是近现代教育学界的代表性人物,因此他的相关事迹和重要贡献也是教育学考试中重点考察的内容。

由于蔡元培相关的考点较多,中公讲师将在此为您梳理有关蔡元培的相关知识和考点。

一、蔡元培历史地位由于其重大的历史贡献,毛泽东主席在蔡元培先生逝世称赞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二、蔡元培在“五育”教育上的改革。

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这“五育”分别指的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以及美感教育。

其中军国民教育指的是对国民进行体育。

实利主义教育指的是对国民进行智育。

公民道德教育指的是对国民进行德育。

美感教育是对国民进行美育。

其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五育”中的相关地位。

其中世界观教育是“五育”的最高境界或称之为最高表现。

公民道德教育则是“五育”的核心。

美感教育是实现世界观教育的途径。

其中蔡元培所提出的“美感教育”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之中,并用“美感教育”代替了过去的“宗教教育”。

三、蔡元培“教育独立”思想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是指:教育经费独立、教学行政独立、教学学术与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其中教学行政独立具体包括:试行大学区制,实现教育学术化和学术研究化。

四、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与实践1、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任校长期间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也”的观点。

这一观点指出了近代大学的学校性质。

与此同时,蔡元培还提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的办学原则,并担任校长期间继续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学原则。

2、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期间还进行了一系列务实的改革。

其中包括:(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其具体内容是: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改变学生的观念;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2)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3)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其具体内容是:扩充文理,改变“轻学重术”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课制。

民国初期的小学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民国初期的小学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学院:教育学院民国初期的小学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借鉴摘要:在中国的历史上,1911年是极其不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这对20世纪初的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不仅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

而且,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曙光和未来。

在以前的封建统治时代,学校无不以孔子为先祖,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成为那个时代的人们学习的课本。

因此,尊孔崇儒成为当时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然而,自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后,一个新的国家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政治制度,则必然会带来教育的革新。

不管是从内容,还是教育方针等都需要进行变化和改革。

而在“中华民国成立初期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受益最大的当属小学教育,不仅使得小学校数量和在校人数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而且在教科书编写、教学方法和改进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

①”而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以对旧教育制度和内容的改革息息相关,《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又为中华民国成立后第一个学制-壬子-癸丑学制的颁布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同时,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又为民国时期小学教育的目标指明了方向。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还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时期,它对于小学教育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对于现在的我们可以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好地而促进当代小学教育。

关键字:小学教育、改革、五育、壬子癸丑学制一、对旧教育制度和内容的改革(一)、《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的颁布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了第一个改造旧教育的法令—《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这是民国成立初期对旧的封建教育的重大改革。

这个《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共14条:“除敦促各地学校在农历新年后如期开学、按原学期计划正常教学外,还规定:清末各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各种教科书务必合于共和国宗旨,禁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民间流行的教科书凡内容与形式具有封建性而不符合共和国宗旨者,即予改正;废止小学读经;注重小学手工科;高等小学以上体操科应注重兵式;初等小学算术科目第三学年起应兼课珠算;……废止奖励科举出身,从某级某类学校毕业者即称某级某类学校毕业生。

蔡元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

蔡元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

蔡元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蔡元培(1868年-1940年),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杰出倡导者和实践者。

他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斥资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以西方教学模式为基础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并出任校长。

蔡元培致力于改革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引进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思想独立、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青年,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摈弃旧体制,引进西方教育模式蔡元培认识到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的要求。

他深知西方教育模式的科学性、适应性和现代性,因此决心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

他在创建北京大学时,积极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包括以自然科学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民主的教育管理制度以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

通过这种改革,蔡元培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蔡元培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倡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他提倡“实践至上”的教育理念,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团组织和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领导才能。

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要求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三、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蔡元培还十分重视女子教育的发展,并积极推动女子教育的普及。

在他的倡导下,北京大学成为了全国第一所招收女学生的大学。

他坚信妇女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因此为女子教育事业贡献了大量精力和资源。

他致力于提高女子教育的质量和地位,为当时女性争取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平等权益。

四、扩大教育的普及和改善蔡元培追求教育的普及和改善,他认为教育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提倡改革教育考试制度,使教育更加公平和公正。

他还推动了农村教育的发展,积极倡导农村学校建设和农村教师培训,为农村地区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蔡元培的努力使得教育普及的范围不断扩大,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民国时代的两次学制

第二节 民国时代的两次学制

民国时代,正式颁布过两次学制,即1912、1913年的壬⼦癸丑学制和1922年的壬戌学制。

⼀、壬⼦癸丑学制 民国元年(壬⼦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改⾰了清末1902年制定的壬寅学制,次年⼜作了部分修改,合称壬⼦癸丑学制。

这个学制批判了清政府的“忠君尊孔”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针。

它既有资产阶级教育对道德的要求,⼜反映了儒家之美、恕、仁的道德意识。

在壬⼦癸丑学制中提出的许多改⾰,⼀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命民主派的进步要求。

主要有:(1)废⽌⼩学读经,禁⽌使⽤清学部颁⾏的教科书,废⽌给毕业⽣奖励出⾝的制度;(2)缩短了普通教育的学习年限,把原来壬寅学制中初等⼩学5年、⾼等⼩学4年、中学5年改成初等⼩学4年、⾼等⼩学3年、中学4年,即缩短了3年;(3)开始承认⼥⼦受教育的权利,提出⼩学可以男⼥同校,可以设⽴⼥⼦中学和⼥⼦职业学校。

除直系教育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

师范教育有中、⾼两级,均是本科3年、预科1年;实业教育分甲、⼄两种,均3年毕业,分农业、⼯业、商业等类,所居地位为初等和中等两段。

实业教育与师范教育⽐较起来,实业教育的要求较低,仅相当于三年制的⾼⼩和四年制的中学。

另外还有补习班与专修科和⼩学教员讲习所等,是上述各校附设或特设的。

在推⾏壬⼦癸丑学制的同时,教育部⼜于1912年九⼗⽉间颁布了《⼤学校令》、《中学校令》、《专门学校令》,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的、任务、课程设置、⼊学条件等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中学校令》提出中学教育的宗旨为:中学校以完⾜的普通教育,造成健全的国民。

规定学习的科⽬有⽣物、物理、化学等⾃然科学。

这样,课程的门类⽐过去合为⼀门就增多了,⽽中⼩学学习的年限却缩短,就使学⽣同时学习的课时增加。

另⼀⽅⾯,中学⽣毕业后不可能全部升学,这时学⽣年龄尚⼩,缺乏参加⼯作的能⼒。

这样的学制,对中学毕业后的出路带来了问题,就需要设法解决。

从蔡元培的教育体制改革看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

从蔡元培的教育体制改革看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中国内部军阀割据严重,外部侵略不断,战乱依旧频繁,人民生活疾苦。

虽然当时时局不够稳定,但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很多有识之士,将先进的文化和办学方式带到了中国,使得当时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赢来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期。

提到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制度,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蔡元培。

蔡元培一直致力于封建教育制度的改革,为发展中国新兴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元培年少时博览群书,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甲午战争之后,开始接触西学。

在此期间,他曾多次赴国外留学考察、学习,为后来的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蔡元培于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在蔡元培就任之前,北京大学学校制度混乱、学习风气日益减弱、封建落后文化漫溢。

虽然当时很多人都劝其不要接受任命,但他在孙中山等人的支持下,决定接受这一任命,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

蔡元培在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中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的提出明确了大学的办学宗旨,为接下来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一、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的具体改革方面:(一)整顿教师队伍,为大学挑选热心于学术研究的老师。

北京大学之前之所以学校制度混乱、学习风气日益减弱、封建落后文化漫溢、学习氛围不浓。

很大程度上在于老师不热心于学术研究。

因此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为大学挑选那些热爱学术、学文问研究的教师,以此来改变学校的教学、学习氛围。

在教师的挑选上,他着重聘用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

同时这些人无论出身贵贱,学历如何,都已与录用。

相反地,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不热心于学术方面研究的,无论他是什么人都将被辞退。

(二)学生的观念,提倡思想自由旧时的北京大学学生将大学作为升官发财的跳板,读书只为做官,而忽略了读书的根本目的。

而这也是旧时北京大学学校制度混乱、学习风气日益减弱、封建落后文化漫溢、学习氛围不浓。

浅谈蔡元培先生教育改革

浅谈蔡元培先生教育改革

浅谈蔡元培先生教育改革吴升豪12112626摘要:蔡元培先生之于五千年浩瀚历史中,或许只是一笔而过的人物。

但就中国近代史以来,他却是一个改变历史的人物,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与不断变革的社会相结合。

我们说,一个人逝世之后,人们对其评价才是最为确却的,最为公正的。

那么且看,教育部北大在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无数仁人志士对其逝去呜呜哀哉,痛心疾首,是否足以表达先生一生之于社会,国家所立下的功绩的庞大?关键词:改革政治教育蔡元培(1868年1月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陪,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中国绍兴山阴人,原籍诸暨。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一先生穷其一生不外乎为民族之强大,国家之强盛。

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先生在教育方面为整个民族立下了汗马功劳,时至今日,当人们在痛心疾首着中国教育不成气候,也会回首去看看在那个充满动荡,不安,火药味十足的社会下,先生呕心沥血为民族教育的发展所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蔡元培先生自幼接受儒家教育,入书塾,考秀才,中举人,及进士。

在这种思想专制的制度下,蔡元培先生没有成为统治者的“奴隶”。

相反,先生吸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外来思想的冲击下,取众家之长,成一家之名。

为中国几近瘫痪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希望的光芒。

傅斯年先生曾说:“蔡元培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文化:一曰,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曰,西欧自由博爱之理想。

此两种文化,具其一难,兼备尤不可觏。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浙江省绍兴市山阴县人。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

作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他积极领导和具体参与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各种教育改革活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教育新体制的创建者,为发展我国教育和科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毛泽东称赞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五育并举,健全人格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系统全面地阐明了他对于新教育方针的主张。

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种教育和谐发展的方针。

对这五方面的教育,他都做了具体的解释。

一、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体育,蔡元培是从对外抵御外来侵略,对内反对军阀专制两个角度来论述了军国民教育的必要性的。

其目标是强兵自卫。

他曾再三强调体育在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它不但可以强兵,以对付“强邻交逼”和军阀专制的局面,而且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

蔡元培认为,“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所以学生体力的增进实在是办教育的生死关键”,因为对学生进行军事体育训练,学生才有“狮子样的体力”,“才能使今日的学生成为明日社会的中坚、国家的柱石”。

他还注意了体育要合于生理的要求和学生道德品质的训练。

二、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

其目的在于富国强民。

蔡元培阐述了智育对于培养人的能力,发展人的智慧的作用,他说:“智育则属精神方面,精神愈用愈发达。

”所于他认为通过智育过程,学生在研究各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就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是学科学所必须,而且不管处理什么事务,都能使之善于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

蔡元培把科学知识引入学校的教学内容,强调对学生的生产技能训练,在普通教育中,他将物理、化学、博物学、算学、历史、地理、金工、木工等都列为智育的范围,这是对封建教育的重大改革。

三、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是健全人格教育的核心。

蔡元培认为,只有体育与智育而无道德教育,是有害无益的,因为“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所以“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蔡元培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蔡元培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蔡元培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蔡元培(1868-1940),是近代中国教育、文化界的杰出人物之一,其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使命,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文化名人\,他的思想给当代带来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蔡元培思想的历史价值1.1宣传和推行国民教育蔡元培是中国最早的国民教育倡导者之一。

他主张实行以国民为基础的全民教育,反对旧式的科举制度和优裕阶层子弟儒学教育,提倡实用的教育和知识的普及。

通过宣传推行国民教育,蔡元培为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水平提供了普及教育的基础。

1.2 倡导改革思想蔡元培主张通过改革来振兴中国,他提出应当采用西方先进的政治机制,推行法治、宪政等制度,以此来取代腐败的清政府和封建式的社会制度。

他的政治改革思想有利于减轻贫困人民的生活压力,消除社会不公,提高整个国家的的政治和社会效率。

1.3 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蔡元培在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中西文化的交流。

他在德国留学期间,不断地将中国优秀文化传达给友人。

他的西方教育体系的管理带来了大量的新思想和技能,以及对中西文化的理解。

他通过中西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互相理解,传承了中西文化交融的优良传统,促进中华文化的进步与繁荣。

二、蔡元培思想的现实意义2.1 引领教育改革蔡元培在推动国民教育事业方面的影响力深远,他为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创新中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借鉴。

目前,中国的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应试教育、校外培训机构暴利等,导致学生们在教育环境中生活压力巨大。

这也让蔡元培的优良思想更加有现实意义。

借鉴蔡元培的思想,坚持实用教育,重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个性化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领域的变革。

2.2 推进文化多元发展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在借鉴西方文化的同时,更要挖掘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蔡元培倡导推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思想在今天同样适用。

蔡元培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

蔡元培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

蔡元培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

他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蔡元培的背景、他对中国教育的意义以及他取得的重要成就等方面来阐述他作为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的价值。

蔡元培先生于1872年出生在中国浙江省,他在中国古老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传统教育。

然而,他并没有止步于古代经典的学习,而是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关注西方文化和教育。

他曾留学英国,深入了解西方先进的教育体系和理念,将这些理念融入到中国的教育改革中。

蔡元培的教育观念主张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蔡元培提倡自由开放的教育环境,倡导学校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多样性。

作为北京大学的创始人之一,蔡元培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积极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致力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他倡导招收优秀的学生,打破传统封建思想对于学生选拔的限制。

他还注重教育师资的培养,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观点,认为优秀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发展的关键。

蔡元培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理论层面,他还积极参与了中国社会教育事业的实践。

他担任过教育部长和北京大学校长,并多次出任各级教育机构的重要职务。

他通过制定教育政策、修订教育法规等方式,推动教育体系的现代化。

蔡元培先生的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扬。

他的教育改革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

他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他个人创办的北京大学也成为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为培养了无数杰出人才。

综上所述,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

他倡导的以人为本、注重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贡献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蔡元培与民初的教育改革

蔡元培与民初的教育改革

响, 而且对于民初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的 民初 教育改革 贡献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他
的一生, 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 为建立中国资产阶级 教育体制,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 对他一生的业绩
必多设冗员。 所以, ” 在当时政府的各部中, 教育部的职员是最 少的, 包括蔡元培在内仅30余人。部员津贴上自总长下到录 事, 不分等级, 每月一律30元。整个教育部开支, 每月仅及千 元。 教育职员虽少. 但工作效率却很高 , 日自上午九点起 , 每 至 下午四时半止, 部员各负其责, 各司其事, “ 绝无官署意味” 因 。 而, 当时的教育部被人们誉为是“ 学术化”“ 、平民化” 的教育 部。 蔡元培用人的另一条重要的原则是唯才是用。 为政之道在 于务实, 蔡元培的骨子里有一种务实的作风。因此, 凡是他认 为对民国教育事业发展有益的人才 , 不管资历 、 学历 , 还是不 同的党派, 他都竭尽全力真诚邀请。陆费遴、 王云五就是其中 最典型的例子。 陆费逢在当时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人, 蔡
66
机构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他对人才
的重视。
在机构改革和创建过程中,教育部机构的设置亦为蔡元 培所关注。 还在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蔡元培就曾委托次长蒋维
乔草拟教育部官制, 并且亲自 参与官制的制定, 1912年3月, 在 蔡元培的主持之下, 教育部出台了《 民国教育部官职令草案》 , 但未能付诸实施。后来,这一草案经过不断修改, 最后是在
。 探讨, 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试图 从研究
民初教育改革着手 ,通过对民初教育改革基本史实的分析 , 来考察他在这次改革 为我 国民初教育事业 的发展所作 出的

蔡元培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与改革者

蔡元培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与改革者

蔡元培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与改革者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离不开许多杰出的教育家的贡献。

而蔡元培,作为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被广泛认为是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与改革者。

他通过努力倡导普及教育、倡导综合教育、倡导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实践,对中国的教育发展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蔡元培的背景、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以及他的思想理念等方面,探讨蔡元培作为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与改革者的作用。

蔡元培,生于1868年,出生在一个受过良好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

早年在家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他,对于知识的渴望与追求远远超过了同龄人。

他曾先后留学于美国康奈尔大学与耶鲁大学,从而接触到了西方教育体系与思想。

这段留学经历,成为蔡元培成为教育改革的倡导者的关键。

回国后,他曾先后在北京大学与南京大学任校长,并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推动者。

首先,蔡元培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在于倡导普及教育。

他深刻认识到,教育是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而只有通过普及教育,才能实现国家富强。

因此,他大力倡导教育普及化,并积极推动政府实施普通教育政策。

他提倡政府对教育进行投入,扶持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并鼓励爱国企业家捐资助学,为广大学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这种普及教育的理念为中国教育体系的覆盖面扩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次,蔡元培是综合教育的倡导者。

他强调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而非单一的知识灌输。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他主张将文化教育、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体系。

他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推动了综合教育的改革,增设了诸多科学实验室和职业培训中心,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机会。

此外,蔡元培还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许多对当时中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的批评,并提出了改革的方案。

他主张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反对仅仅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功利主义教育。

蔡元培五育并举

蔡元培五育并举

蔡元培五育并举
1、蔡元培五育并举是指“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一种思想主张。

2、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3、蔡元培根据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突破了中国近代社会“中体西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对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超越,以及对西方教育思想的主动汲取。

五育并举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充分体现社会价值与人的发展价值相统一,追求人的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4、“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内容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内容

五育并举
五育并举是由教育思想家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一种思想主张。

五育并举具体内容包括如下五点:
1.军国民教育
即体育,它是物质基础,是实现“强兵”的重要一环。

由于当时的我国处于一个内外忧患的状态,对外为了自卫,对内为了反对强权统治。

2.实利主义教育
即智育,蔡元培把实利主义教育当做“富国”的手段。

因为光有士兵身体强健还不够,我们还要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才能在世界竞争中生存。

3.公民道德教育
即德育,居于核心地位,因为军事体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虽然是“强兵富国”之道,但是仅有两者还不够。

他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等,希望通过公民道德教育把人从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下给解放出来。

4.世界观教育
它是最高境界。

是一种对世界本体论的哲学思想教育,蔡元培认为世界观教育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5.美感教育
即美育。

蔡元培认为美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的最好途径,把美育看成是促进科学发展的一种动力,认为美育可以发展人们的个性,调解人们的生活,给人以正当的娱乐和有益的消遣。

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也是我国近代对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教育方针最全面的论述,适应了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

觉醒年代蔡元培的主要事迹及人物形象

觉醒年代蔡元培的主要事迹及人物形象

觉醒年代蔡元培的主要事迹及人物形象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蔡元培作为重要历史人物,其形象塑造主要围绕着他在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方面的突出贡献和坚定立场。

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事迹和人物特点:1. 教育改革先锋:
-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1917年至1927年),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倡导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使北大从一个旧式官僚养成所转变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策源地。

2. 社会活动家与革命者:
-早年积极参与民主革命活动,组织光复会等团体,并投身辛亥革命,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和建立中华民国做出贡献。

-通过教育推动社会变革,如创立中国教育会,提倡女子教育,创办爱国女学堂,打破了传统性别教育的局限。

3. 人格魅力与道德典范:
-在剧中,蔡元培的形象展现了一位德高望重、品行高尚的教育家风范,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致力于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新青年,是当时学界的精神领袖。

-他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4. 时代先驱: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和领导者之一,蔡元培积极推动白话文运动,支持科学与民主理念的传播,对中国的思想启蒙起到关键作用。

5.影响力与贡献:
-他在任教育总长期间,提出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为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总之,《觉醒年代》中的蔡元培是一位深受敬仰的教育改革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他的言行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蔡元培

3蔡元培

(三)民主管理、教授治校
1、组织评议会—全校最高的权力机构 (每五名教授选举评议员1人,校长为当 然的 评议长) 2、组织各门教授会—分管各学门的教务 由各门教授会主任组成全校统一教务处 3、组织行政会议—最高行政机构和执行机 构,管理 教学外工作。
4.设立教务会议及教务处,由各系 主任组成 5.设立总务处,负责人事和事务工 作 意义:把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 教授,让真正懂得学术的人来管 理教育。改变了封建衙门作风, 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学校的 发展。
3、美育可以发展人们的个性

蔡元培认为,美育可以调济人 们的生活,给人以正当的娱乐 和有益的消遣。
美育的作用
1935年,蔡元培在答《时代画报》记者问 时指出:"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 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的情 感。我们每每在听了一支歌,看了一张画、一 件雕刻,或是读了一首诗、一篇文章以后,常 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更 温柔,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似乎觉得自 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这种使命 不仅仅要使人人有饭吃,有衣裳穿,有房子住, 它同时还要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还能去 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便知 道了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然而然 地更加浓厚起来。
总结
蔡元培是20世纪中国资本主义教育体系 的缔造者
思考题
简答题 1.简述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2.简述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 3.简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 学方针. 论述题 1、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 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 2、试述蔡元培先生改革北京大学的措施和指 导思想。
教育与教会

20年代中国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人物—蔡元培

20年代中国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人物—蔡元培

20年代中国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人物—蔡元培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

民国成立之初,他被任命为中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在考试中主要是以选择、判断等客观题方式出现,考试频率不算很高,但是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一、“五育并举”教育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从“养成共和国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一)军国民教育近代的中国社会积贫积弱,人们因为鸦片的侵蚀,身体机能受到极大的损伤,以至于在和外界交战时落于下风。

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是想通过提高中国国民身体素质,寓兵于民,对抗军阀外侵,捍卫民主共和(二)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是“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旨在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使其能发挥提高国民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

(三)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可以使中国富国强兵,但是公民道德教育,是养成健全人格之本。

因此公民道德教育是五育的核心。

蔡元培说“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

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由此可见,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

(四)世界观教育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所独创并且是五育中的最高境界。

世界观教育要求人们实现思想言论、意志的自由,不要被某一学说或者教义束缚,这一观点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

(五)美感教育大力提倡美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他认为美感教育不仅具有与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能,而且可以避免宗教的保守性。

所以他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

蔡元培认为“五育”不可偏废,其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经典收藏蔡元培与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 (1)

经典收藏蔡元培与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 (1)

3、蔡元培与国民时期的教育改革一、蔡元培简介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中国绍兴山阴人,原籍诸暨。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二、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实行的法令1912年1月3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1月9日,教育部成立。

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决议与法令,决定改学堂为学校,小学废止读经,各种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国国民宗旨。

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样,小学教育一律不得施行体罚。

小学学习年限从清末“癸卯学制”的9年改为7年,可以为女子设立女子中学和女子职业学校。

中学为普通学校教育,不分文理科,中学与初级师范由5年减为4年。

中小学要重视手工与美术科目,高小以上的体操课应重视兵式体操。

2月,蔡元培提出教育方针,4月,他对此进行了论述。

着重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他主张中华民国的教育应实行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并重的方针。

因蔡元培是将军国民主义划为体育、实利主义划为智育、公民道德与世界观教育划为德育、美感教育划为美育,这实际上就提出了中华民国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四育并举。

7—8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临时教育会议,蔡元培称这次会议为全国教育改革的起点。

大会对民国的教育方针展开了讨论,赞同蔡元培关于教育要体现人的智德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

会议决定重订学制,制定学校系统。

会议的成果《学校系统令》于1912年(农历壬子年)9月3日颁布实行,史称《壬子学制》。

《壬子学制》规定:初等小学校学制4年,为义务教育,毕业后可入高等小学校或实业学校。

高等小学校学制3年,毕业后可入中学校或师范学校、或实业学校。

初小、高小均设补习班,学制2年。

评述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

评述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

评述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
摘要:
一、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背景和意义
二、五育并举的具体内容
1.军国民教育
2.实利主义教育
3.公民道德教育
4.世界观教育
5.美育
三、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实践和影响
正文:
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是他在1912 年提出的,旨在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

这一教育方针在当时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五育并举的具体内容包括:
1.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要举国皆兵,进行军事训练,十分重视体育锻炼。

2.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给人以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实业的知识和技能,及一定的职业训练。

3.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德育是完全人格教育的核心,是五育的中坚”,即自由、平等、博爱。

4.世界观教育:是超轶政治之教育”,是其教育方针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强调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使他们具有国际视野和胸怀。

5.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使他们具有美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蔡元培与国民时期的教育改革一、蔡元培简介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中国绍兴山阴人,原籍诸暨。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二、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实行的法令1912年1月3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1月9日,教育部成立。

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决议与法令,决定改学堂为学校,小学废止读经,各种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国国民宗旨。

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样,小学教育一律不得施行体罚。

小学学习年限从清末“癸卯学制”的9年改为7年,可以为女子设立女子中学和女子职业学校。

中学为普通学校教育,不分文理科,中学与初级师范由5年减为4年。

中小学要重视手工与美术科目,高小以上的体操课应重视兵式体操。

2月,蔡元培提出教育方针,4月,他对此进行了论述。

着重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他主张中华民国的教育应实行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并重的方针。

因蔡元培是将军国民主义划为体育、实利主义划为智育、公民道德与世界观教育划为德育、美感教育划为美育,这实际上就提出了中华民国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四育并举。

7—8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临时教育会议,蔡元培称这次会议为全国教育改革的起点。

大会对民国的教育方针展开了讨论,赞同蔡元培关于教育要体现人的智德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

会议决定重订学制,制定学校系统。

会议的成果《学校系统令》于1912年(农历壬子年)9月3日颁布实行,史称《壬子学制》。

《壬子学制》规定:初等小学校学制4年,为义务教育,毕业后可入高等小学校或实业学校。

高等小学校学制3年,毕业后可入中学校或师范学校、或实业学校。

初小、高小均设补习班,学制2年。

中学学制4年,毕业后可入大学或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

师范学校本科4年,预科1年。

高等师范学校本科3年,预科1年。

实业学校分甲乙两类,各3年。

专门学校本科3—4年,预科1年。

大学本科3—4年,预科3年。

1913年(农历癸丑年)8月,教育部将《壬子学制》颁布一年来新颁布的法令、规程与《壬子学制》一起综合成一个新的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到全国各地。

《壬子癸丑学制》的纵向方面明确地规定了教育的阶段,分为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阶段,以留意儿童身心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为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为宗旨。

分为两级:初等小学学制4年,为义务教育。

儿童6岁入学,男女同校。

高等小学3年,男女分校。

中等教育阶段一级,为中学校4年,以完成普通教育、塑造健全国民为宗旨,专门为女子设立女子中学校。

高等教育一级,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

”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工、农七科。

大学本科3—4年,预科3年,预科附设于大学,不得独立设置。

大学为研究学术设大学院,不定年限。

《壬子癸丑学制》的横向方面有师范教育、实业教育系统。

与高等小学校平行的有乙种实业学校、实业初习学校及初习科。

与中学校平行的有甲种实业学校、师范学校及补习科。

与大学平行的有法政、医学、药学、农业、工业、商业、商船、美术、音乐、外国语等专门学校以及高等师范学校。

民国初年,在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制定学制、颁布法令,对封建传统教育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造,使全国教育一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虽然某些改革措施受到落后的政治、经济水平的制约和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不能在短期内实现,但它们在理论上对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

1、订正教育性质,变“官吏教育”为“国民教育”。

蔡元培任民国教育总长后,对教育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将培养少数官吏的教育改为以广大人民为施教对象的国民教育。

他在全国临时教育会上发表演说,认为民国教育“须立于民国之地位,而体验其在社会有何等责任,应受何等教育”,主张实施国民教育, “遍设小学于国中,养成国民应有之知识技能”,并首次规定初等小学义务阶段四年为义务教育。

他说: “盖我国大多数人民,并最低限度之教育亦未经受,无论国家政令,社会建设,施行举办,动生障阂⋯⋯推行义务教育,则民族前途,实有不堪殷忧者”。

国民教育的提出,表明教育是共和国民众应该享有的权利,而不再是特权阶级所独享的利益。

为了实施国民教育,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废止了中小学读经讲经课,规定高等以上学校一律禁止读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皇《朝掌故》、《国朝事实》等书籍, 同时加强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理化等科目,将原先小学的随意科图画改为正式课程, 中小学添设了唱歌课,并增加了体操课的课时,此外,把手工、家事、园艺等实用科目也正式列入课程。

这既体现了近代工业对自然科学知识和实用知识的需求,又有利于培养适应近代社会的共和国民。

在国民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全国教育一度呈现出勃勃生机。

据统计“1912年全国学校数目达到87272所,学生人数达到2933387人,其中初级中学86318所,中级中学832所,高级中学122所”[4]( 367—368),学校数和学生数分别较宣统元年(1909年)的59 177所、1639461人增长了47.4%与79%。

2、提倡五育并举,塑造和谐发展的新型人格。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一)军国民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学生生活的军事化,特别是教育的军事化。

(二)实利主义教育。

即“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使教育能发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三)公民道德教育。

在摒弃封建道德专制性和等级性的同时,汲取其中有利于资产阶级道德建设的养分。

认为中国传统理论,尤其是儒家理论的基本范畴其内涵和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是相通的。

(四)世界观的教育。

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所独创并被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就是培养人们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

(五)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3、首创男女同校,变男女有别的教育为男女平权的教育总之,国民初期的教育在蔡元培及其思想的指导下,对封建旧教育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并对其与资产阶级新教育之间的重要歧点进行了拨乱反正,使全国教育一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虽然由于当时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落后和封建残余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影响,使蔡元培的一些教育主张,如四年义务教育、人的和谐发展、男女教育平权等问题尚不能真正实现,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但中国的近代教育正是以此为重要转折点, 向着新的方向不断前进。

孑民先生, 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

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对蔡元培的盛赞近代启蒙思想家无不重视教育的构建和教育的革新。

在五四时期的启蒙学者中,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最为完整、最有代表性的。

三、蔡元培的主张二大特点关于办学的原则,蔡元培全力主张/思想自由。

他说:大学教育, 对于学说, 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 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与公(指林琴南)所提出之-圆通广大. 四字, 颇不相背也。

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

在校讲授,以无背于第一种之主张为界限。

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 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认。

在谈到近代教育的新特点时,蔡元培鲜明地强调了教育独立。

这是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合乎逻辑的反映。

1922 年 3 月, 他发表了《教育独立议》一文。

他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完成他的人格, 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 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所以, 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 保有独立的资格, 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

严复的答案是介绍西学, 蔡元培的答案则是兴教、培养新型人才。

两者都与思想启蒙紧紧地关联在一起。

蔡元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虽然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 但是,在中国还没有建立学术意义上的伦理学, 更没有专门的伦理学史。

因此他说,以西方伦理学为标准,依据西洋学术史规范,我国伦理学著述, 多杂糅他科学说。

其尤甚者为哲学及政治学。

欲得一纯粹伦理学之著作,殆不可得。

此为述伦理学史者之第一畏途矣。

真正使得蔡先生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的是后来在南洋公学任教的五年, 在此形成了他独特的教育观。

综上所述,如果说蔡先生从其投身科举到单纯地赴绍兴举办教育那段时间,他对旧的教育内容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改良层面上, 那么后来在南洋公学直至留学德国, 经过民主革命的洗礼和西方教育思想的薰陶, 他已经在从中国封建制度本身、从西方办学模式上重新审视中国教育,他的教育观已蔚然改观, 达到了制度认知的层面, 带有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色彩,这样的思想境界使得他后来无论是出任教育。

总长、还是主政北大、抑或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在制定或出台一些大的方针、政策时都始终能够秉持新制度、新思想、新风尚,并结合中国之具体情况来酌情施放, 处处透现出民主、自由、开放的精神和理念, 一甩旧时陈腐、拖沓、愚忠的衙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