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历史认识问题的症结点
中日关系困难原因
浅论当前中日关系陷入僵局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各国积极探讨合作,期望形成竞合态势。
中日关系的走向对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格局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现实中的中日关系却崎岖坎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矛盾并非一夜之间就冒出来的,质变都是量变不断累积的结果。
中日关系到这一步,表面上看来是钓鱼岛问题所引爆,事实上中日自建交以来就波折不断,两国关系时紧时缓。
在地缘、经济、资源等方面两国有着共同发展的需求,在历史问题、主权领土方面两国也存在着争议。
一、历史问题历史问题一直是中日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对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历史,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
主要表现在:右翼势力通过炮制历史教科书宣传反动史观、日本个别领导人(政要)否认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等。
二战结束至今,日本一直强调其在战争中遭受的损失,极力回避作为加害者对亚洲国家造成的伤害。
从1950年开始,日本就有右翼文人借机对教科书开刀,不断在教科书上做文章,否认侵略。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右翼学者甚至成立“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开始编写新的历史教科书,2009年4月,由该会成员执笔、自由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获得通过,且该教科书将从2011年春季开始投入使用。
我国对此不断进行斗争、抗议、谴责,敦促日本政府以实际行动履行在历史问题上的表态和承诺,并对极少数右翼分子严加约束,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国民,然而日本政府非但置若罔闻,还有意放任、支持这种行为。
靖国神社最初的教义是通过祭祀来安抚冤魂,以免给人们带来灾难。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靖国祭祀对象包括了14名甲级战犯,2000多名乙、丙级战犯,使得该神社被东亚各国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而备具争议性,可以说是邪恶的帝国主义的象征。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作为首相的中曾根康弘和桥本龙太郎参拜靖国神社,但由于遭到中、韩等邻国的反对,在第二年就停止了参拜。
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历史问题: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历史认识问题;(2)历史遗留问题(如日军遗留在中国国土上的化学武器的处理问题);(3)历史牵连问题(如台湾问题);(4)历史根源问题(在中国方面,需要总结“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在日本方面则需要反省“国强就想扩张”的教训)。
但是,人们一般所说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指历史认识问题。
日本对问题的看法:1、日本的国民性对其认识问题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民族的特点之一是崇尚先进,能不断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但它只对先进文化表示认同。
日本的神道教文化又使日本人崇尚武力,争强好胜,蔑视其他民族,对落后的民族缺乏尊重。
有些人形容日本人是不顾一切的。
1972 年中日恢复关系之初,双方的友好一时掩盖了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日本民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日本人危机感很重。
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日本要求在国际社会上有地位,有发言权,但现实差距很大,心里极不平衡。
日本经济科技发达,在一些日本人看来,现在是中国更需要日本,而不是相反。
高傲和矛盾的心态使日本不愿面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刻反省和道歉。
2、二战后美军对日实行单独占领,保留天皇制,使得日本对战争问题认识不深,对军国主义的清算极不彻底,造成了日本国民对侵略战争历史认识的普遍模糊与混乱。
3、日本的选举制度对中日政治关系的影响不可低估。
在日本现行的选区选举制度之下,选举输赢往往取决于国内问题,而不是国家的对外战略问题。
政治家关心的是选区内的事,而不是国家大事,心胸过于狭窄,眼光较为短浅,为争取更多的选票,谋取自己的政治私利,往往不顾虑国家的长远利益。
4、国内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的状态,易使日本政府将矛头向外,转移国民的视线。
二战日本曾以经济“奇迹”今世人惊叹,以此为依托,日本在20 世纪80 年代前半期提出争当政治大国的蓝图。
孰料1991 年“泡沫经济”破灭,易导致日本经济陷于十年萧条。
日本为什么对历史反省不彻底
日本为什么对历史反省不彻底作者:邓聿文 | 发表时间:2013.08.26刊发于总2025期《中国经营报》[专栏]版今年8月15日是日本战败68年周年纪念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当天以供奉祭祀费的方式变相参拜靖国神社。
3名内阁大臣和大约190名国会议员参拜或委托代理人参拜这一供奉有14名二战甲级战犯的场所。
战后安排的日德差异安倍内阁自去年12月26日组阁以来,已日益右倾化,尤其是在今年7月的参院选胜后,更是挟民意而成为日本战后最右倾的内阁。
那么,是什么造成日本在战后近70年时间里,变得右倾色彩如此浓厚?笔者认为,在探寻其中原因时,有必要回到战后历史的起点,及整个冷战时期,去看看当时情况。
二战给世界造成了巨大损失。
但是对战争制造者的日本来说,却并未受到同等程度的惩罚。
与德国相比,战争给日本造成的损失要少得多。
除了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以及对东京、大阪等城市进行轰炸外,战争并未在日本本土进行。
据统计,日本投降时还拥有154个师团,136个独立旅团,533艘战舰及15886架军用飞机,总兵力达698万3千余人。
比起德军的疲惫状态来,客观地说,日军还拥有相当的战斗力。
如果说德国投降是形势所迫,日本则还可以在军事上坚持较长一段时间。
事实上,在《波茨坦公告》发表后,日本的军部围绕着主战与主和争执得很厉害,其主战派就据此认为日本不应投降,而军队在天皇的“终战诏书”颁布的前一刻,还在负隅顽抗。
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盟国的《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
但诚如一些历史学家所指出的,日本并不像德国一样是无条件投降,而是包括保留天皇制在内的有条件投降。
相对盟国对德国采取的非军事化、非纳粹化、非工业化和民主化的所谓“四D”改造计划,日本的民主改革留下了许多后遗症。
1945年9月22日,美国政府公布的《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基本政策》说,美国占领日本的“最终目的有两条:一是保证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安全与和平的威胁;二是日后建立尊重……美国之目的的和平而且负责的政府”。
日本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为何难有进步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1日参拜靖国神社的举动引起了亚洲国家和国内和平人士的强烈批评,因为这是他就任首相以来的第4次参拜。虽然前首相村山富市在1995年8月15日表示“由于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与痛苦”,曾为解决中日历史问题带来一道曙光,但是,近年来小泉首相数次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和日本政界高官多次否定侵略的言论,使中日历史问题一再陷入黑暗的低谷。日本政府为何在历史问题上反复无常,到底是什么阻止日本端正对历史问题的态度呢?
二战后,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希望利用天皇的巨大威望控制日本,天皇制的部分保留为军国主义和右翼势力留下了精神支柱和“东山再起”的希望,并使以天皇制为基础的“皇国史观”和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延续下来,影响着后世一代代的日本人,成为日本国内形成“新国家主义”、“新民族主义”、“大国主义”等右倾思潮的一个重要原因,制约着日本国民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使日本战前的部分军国主义战犯、军人和右翼官僚政客重新回到军界和政界,导致军国主义和右翼势力死灰复燃。这些人的军国主义思想和“皇国史观”根深蒂固,自然对他们在侵略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战争中所犯的罪行拒不认账,埋下了今天日本为侵略历史翻案的祸根。
-是日本封建神道天皇制笼罩下的阴影
-是日本国家战略“重美轻亚”的弊端
战后的日本一直将国家战略建立在日美同盟的基础上。自恃美国的保护和撑腰以及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实力,日本在对亚洲、特别是对华战略上不仅掉以轻心,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甚至视亚洲一些国家为安全威胁。这种“重美轻亚”的国家战略使日本在与亚洲国家的交往中缺少诚意和信任,表现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于是,在日本看来,如何对待与亚洲国家间的“历史问题”也就没有那么重要和严肃,情不自禁地表现出对历史问题的轻视。
对于德日对历史问题态度不同问题的研究
日本信仰神道教
(1)祭祀古代诸神祇的神社;
(2)祭祀历代诸天皇亡灵的神社, 又称神宫,如祭拜明治天皇的明治 神宫; (3)祭祀有功勋皇亲的神社; (4)祭祀国家功臣的神社; (5)祭祀诸氏族祖先的神社; (6)祭祀国郡乡土功劳者的神社, 如祭拜明治维新一百多年来阵亡将 士之灵的靖国神社。
自卫心理
纳粹是罪魁祸首----------------------日本人都有责任
犯罪心理
一战打击 战魔上台(偶然)--地狭人稠 渴望扩张(必然)
宗教心理
生而有罪 反省赎罪-------------神社信仰 愚忠愚义
宗教心理细解
德国信仰基督教
1.除了上帝没有别的神; 2.不可为自己雕刻和敬拜偶像; 3.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 4.当守安息日为圣日; 5.当孝敬父母; 6.不可杀人; 7.不可奸淫; 8.不可偷盗; 9.不可作假证陷害人; 10.不可贪恋别人妻子和财物。
国家利益原因
• 恢复本国经济---------------谋求政治大国
政治目的
加入西欧 共同发展------------对抗中国 提高地位
地缘因素
二战遗音
国家分裂 纳粹已灭------------天皇仍在 右翼尚存
二战遗音细解
德国
1.分区占领:战后,苏、美、英、 法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 领。 2.对德国法西斯的处理:战后, 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的纽伦堡 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有12名战犯 被判处绞刑,7名战犯判处无期或 有期徒刑。同时,法庭还宣判纳粹 党为非法组织。 3.德国还损失了奥德河以东的大片 土地,大部分是波兰拿走了。。 。。。。。
日本 不得成为常任理事国,不能有成规模 的军队,不能拥有核武器,接受联合 国的政治改组(其实就是美国进行的) 日本的战犯受到国际社会的审判,但由 于美国的原因很多战犯没被起诉,而且 美国还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日本的宪 法也对日本的军队进行的定义,只允许 有自卫能力的自卫队.日本的经济在战 败的时候已经很差了,中国以大国的心 态放弃了日本的赔款.
试论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
试论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外交学院张历历内容摘要:“历史认识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问题。
这个问题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
主要由于美国冷战政策的实施,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法西斯思想未得到彻底地铲除,日本社会民众中未能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
在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之后,日本右翼想以歪曲历史美化侵略作为迈向政治大国的出发点,由此造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的问题”。
在日本冷战后长达十年的经济低速期中,日本右翼又利用这个问题凝聚人心,企图把日本引向他们希望达到的所谓振兴目标。
对此,本文从理论上予以分析,指出该问题是中日关系中的严肃重大的政治问题,如何解决将影响中日关系未来发展,并提出了应对的5点建议。
关键词:中日关系,历史认识问题,发展过程,对策分析。
近年来,日本政府在“历史认识的问题”上不断制造事端。
从2002年7月到2004年元旦上午,日本首相小泉先后4次参拜靖国神社。
此后不久又多次表示将继续参拜靖国神社。
[①]3月9日,在日本内阁通过了“有事法则”的七条法案的当天,小泉在国会会议上公开表示,参拜“是为了向战争阵亡者表示真诚的哀悼,作为日本国民的一员,我认为这是一件极为自然的情感表现。
”[②]小泉首相的行为使当前中日关系的改善不断受到冲击和破坏,也使人们认识到江主席提出“历史认识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两大问题之一的论述的正确性。
中国政府总理温家宝也持同样看法,他在上任后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强调:“正确对待和处理日本侵华的那段历史,始终是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③]鉴于“历史认识问题”的重要性,对这一问题进行细致全面的研究,并从理论上深入分析,这会有助于我们找出解决“历史认识问题”的办法,促进21世纪的中日关系摆脱该问题的干扰并继续发展。
一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所指的历史是从明治维新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的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历史;这段历史在第二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由国际社会做了总结,下了“日本军国主义是侵略者,日本对外发动的是侵略战争”的定论。
日本人历史观的深层分析
日本人历史观的深层分析2015-03-23 16:11:45 中国社会科学网崔世广随着日本以修改战后和平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等为主要表征的‚正常国家化‛不断提速,历史问题也成了日本特别想超越的问题,近年来由日本挑起的中日在历史问题上的尖锐冲突,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明。
如何在变化了的国际环境中,应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不断挑战,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棘手的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尝试对日本人的历史观做一些深层分析,其现实意义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一、日本:在应忏悔的历史面前众所周知,日本在近代走了一条不断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1874 年进犯台湾,1894 年挑起甲午战争,1910 年吞并朝鲜,1931 年策动‚九一八‛事变,1937 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 年发动太平洋战争。
可以说,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魔爪遍及整个亚太地区。
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外侵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据统计,仅日本侵华战争就给中国人民造成3 500 万人的重大伤亡,其中死亡2 000 万人;如果按1937 年的比值计算,直接经济损失1 000 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 000 亿美元。
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各地不仅残酷镇压抗日志士,还大肆屠杀无辜平民,犯下了种种骇人听闻的暴行:在侵占南京时,屠杀中国军民30 多万人;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还有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等等。
日本对亚洲其他国家的侵略与殖民统治的暴行,同样也是罄竹难书。
那么,日本在战后是怎样面对这一历史的呢?在战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日本战败和处于美军占领之下,日本不得不接受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及在各交战国设立的战犯审判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
美国虽然不想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但也不能不对日本的战争罪行进行一定程度的清算。
但是随着冷战时代的到来,美国出于自身战略目的考虑,不顾中国、苏联等反法西斯主义主要国家的反对,开始策划缔结片面媾和条约来结束日本的占领状态。
从三个层面分析日本不愿意正视历史的原因
从三个层面分析日本不愿意正视历史的原因日本人对历史事实的罔顾在日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将往事付诸流水”,是何意呢?也就是日本人认为:“我们没有过去,一切都属于未来,我们的历史都是从现在开始的”。
这也意味着如果你去问一个日本人对战时的体会的话,大概率他会和你说:“我们这里都是和平时期长起来的人,与战争体验没有关系,我们活着只是为了现在,因此,我们将以第三者的眼光去观察战争,强迫我们说战争体验,恕难遵命。
”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日本全图这其实就说明了在日本文化中,日本人提倡要忘记过去的纠纷,不要老是纠结于过去,这样才有利于个人和集团的活动,换言之,这也造成了个人和集团完全没必要去为过去的行为负责。
二战后,日本政府试图将“南京大屠杀”付诸流水,根据抽样调查,日本人中相信“南京大屠杀”是中国政府捏造的人数占比多达半数,同时期的德国政府却没有将代表着罪恶的奥斯威辛集中营付诸流水,其结果就是受纳粹德国迫害的国家原谅了德国,与之建立起了信赖关系,可中日两国人民却没有建立起信赖关系,此中的深意,怎能不引我们的惕醒呢!战后协议的签署即使战后日本首相吉田茂写了一本关于日本近代史内容的小册子《激荡的百年史》,里面对历史真正的反省却真的没有多少!这其实就表明了日本人对自己历史的回避,即使军国主义失败了,可日本政府还是不反省,还要为战争罪犯悼亡!此后日本上台的不论是哪一方势力,虽然他们的政见未必统一,政治生活中互有党伐,但却在处理中国的问题上出奇地一致,这又说明了什么呢?正说明日本人对历史的不反省态度不止于部分政客,它是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文化背景的!日本二战后第一任首相吉田茂那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自然条件的影响正所谓地理决定历史走向日本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处于两大板块的交界处,气候也多热,从他们的习惯来看,日本人是喜欢待在热的地方,所以这个国家的人就是南方的“情热人种”,这类人的特点就是矫激、性急。
又如蒋百里总结道:“日本这个国家缺乏国民教育的两种材料。
1980年以来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研究述评
·12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抗日战争研究 》2009年第 4期
1980—2009年中国大陆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158 篇 ,其中 1980—1999 年仅有 17 篇 ,而 2000— 2009年多达 141篇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较为突出的 2001年和 2005年 ,分别发表 39篇和 41篇 ;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4篇 。①
日本战后历史认知问题
从1984年4月到1985年2月,杂志开始连载《“南京战史”的证言》。所发 表的文章中,既有屠杀俘虏的记述,也有亲眼目击大量遭残杀的尸体的证言。 连载不但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反而为南京大屠杀的存在提供了新的证据。 1985年3月,《偕行》以编辑部的名义发表了《南京战史证言之总结》,承 认事实的存在,并声明,“作为旧日本军的一部分,我们不得不在此向中国 人民表示深深的歉意”。
态度不一的日本民众......
在1950年代,就有很多日本老兵站出来,把自己的加害体验变成历史的 “证言”。日本学者野田正彰曾经调查了“中归连”的很多成员。这些在中 国被俘虏的日本兵,在抚顺等地的战俘营接受教育后,被特赦遣回日本,组 织了一个“中国归还者联络会”,简称“中归连”。他们通过讲演、著述等 活动,介绍自己在中国战场的所作所为,促使日本社会反省自己的战争责任, 从加害者的角度认识战争。
(二)制造南京大屠杀“虚构”论
70年代初,日本右翼作家铃木明等就胡说南京大屠杀事件是“虚幻” 的。1982年3月,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历史教科书时,又制 造南京大屠杀“虚构”说,要将《南京大屠杀》这一章从书中删除。 1983年以来,拓植大学讲师田中正明等人,极力否定日军在南京大 屠杀的事实。田中正明在《“南京大屠杀”之虚构》一书中,胡说 “南京被杀30万人是不可能的”,是中国人惯用“白发3千丈”的 夸张说法。
外交部官员表示教科书问题的 实质是日本能否正确认识和对 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 能否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轻 一代。虽然教科书是民间编写, 但审定者是政府,这体现了日 本政府的立场。中方要求日方 真正反省侵略历史,诚实履行 承诺,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由 此造成的恶劣影响。
因领土争端和历史教科书问题而出现波 折的日韩关系,近一段时期以来不但未 见缓和,反而呈现恶化趋势。据韩国 《东亚日报》3月31日报道,为敦促日本 政府真正反省历史,改正在历史问题上 的错误态度,近日韩国政府针对日本急 于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 心理,已经制定了全球拉票策略,鉴于 修改联合国安理会的议案要得到通过, 必须获得联合国成 员国(191个国家)中2/3(128个国家)以上成员的支持,因此韩国 的目标是拉到64张(成员国的1/3)弃权票或反对票,最终否决 这一议案,彻底打破日本的“常任梦”
二战后日本社会历史认知的严重偏差-世界史论文-历史论文
二战后日本社会历史认知的严重偏差-世界史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近年来,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错误不断,从内阁要员和大批国会议员参拜,到安倍首相穿自卫队战服登战车公开露面,再到其提出侵略待定论,这些都是二战以来的首次。
这其中不无安倍内阁出于国内需要,或部分政客为一己之私鼓吹军国主义思想、迎合国内右翼势力的考虑,但同时也反映出战后以来日本社会历史认知的严重偏差。
一、日本人历史认知问题的严重失实1. 历史教科书问题教科书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认识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的责任问题,也即是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否真正反省的问题。
二战后,日本抛弃了明治维新时期的皇国史观的国定教科书,逐渐改为审定制。
然而在20 世纪50 年代一度出现教科书审定制度的反动,由于以家永三郎为代表进步力量的,70 年代出现了改善的趋势。
但70 年代后至80年代,教科书再次出现了改恶的势头。
1982 年,日本文部省第一次修改了历史教科书,开始美化侵略战争。
将侵略一词改为进出或进入.由于进步力量的推动,特别是90 年代以来由于一些史学者的调查著作相继出版,国内民众较多地了解到731 细菌反人道,罪行,使日本的战争犯罪暴露在国民面前,教科书出现改善的趋势。
在初高中的历史教科书中,有了南京、从军慰安妇、强制劳工这样的记述。
但这更加刺激了日本右翼势力,加剧了其对进步力量的反扑。
由于日本右翼对教科书的攻击及影响,2001 年 4 月 3 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通过了8 种中学社会科历史部分的教科书,其中就包括社会右翼学者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编写的歪曲历史的教科书。
该书将有关南京、从军慰安妇、强制劳工的记述全部抹消;其他审定通过的7 种教科书也比4 年前通过的教科书有了很大退步。
对此,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士指出,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主导下编写的初中历史教科书歪曲历史,闭眼不看历史事实,企图使地统治和侵略正当化,完全无视政府审定教科书的近邻国家条款,从根本上了迄今建立起来的国家间信赖关系。
日本历史认识问题探析
力的嚣张气焰 , 使他们在推卸战争责任 、 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道路上越 走越远 , 至2 0 0 1 — 2 0 0 6 年小泉纯一 郎担任首相期间六次参拜靖国神社 . 将日 本与 中国等领过关系降到数 十年来最低点
三、 日本历史认识 问题 的影响
、
日本 历史认识 问题 的概念界定
对于 日本历史认识 问题 的概念 , 目前 比较 流行的是“ 自2 0世纪 8 O 年代初 期 以来 日本对待侵 略战争历 史及其责任 的认 识逐渐 恶化 的现 象” 2 。 但笔者认为 , E t 本历史认识问题并非 自8 0年代初期起 , 而是 自二
反省 、 不谢罪 的消极态度 , 致使 这一问题成为 困扰 中 1 3两 国关系 的“ 死 结” 。本文从 二战后 日本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嬗变、 日本历史认识 问题
的消极影响 、日本历史认识 问题的根源等几个方面对 日本 历史认识 问 题进行研 究分析 关键词 : 日本 ; 历史认识 问题 ; 有倾化 ; 中 日关系
战结束伊始就业已存 在 . 只不过到 2 0 世纪 8 0 年代 以后 , 这个问题 日益 表面化和公开化。 所 以日本历史认识问题 的概念应界定为 : 自二战结束
以来 E t 本政府及社会 对待其侵 略战争历史和责任的认识整体右倾 化的 现象 。 二、 二战后 日本在历史 认识 的嬗变
战后 日本短暂 的民主化改革刚昙花一现便遭 遇天折 。 从 1 9 4 5 年 日本投降到 1 9 7 0 年代末 日本社会的右翼势力和军 国
主义分子虽然蠢蠢欲动 , 在教科 书问题 、 靖 国神社 问题 、 修 改和平宪法
其反馈 到相关部 门。 在重点客源开 发地 区的电视 、 报纸等媒体 中进行推 介宣传。 ( 4 ) 客户—— 提供服务 与客户满意 。 为客户提供 全方位 的服务 , 包括衣食住行游购娱 , 可 以利用新疆特 色的饮食 、 着装 文化、 冬季风光在服务 中吸 引游 客。新 疆景点多 , 线路 长, 应该据此推进支线机场之间的环飞 , 增加各支线机场到国内主要客 源地和周边 目的地的航线。 建设好安全及应急 系统 , 对突发事件能够快
日本人历史认识问题的症结点
( 如九一八事变, 卢沟桥事变, 偷袭珍珠湾) .
对甲午战争, 日俄战争进行美化的思想本来源于战前的历史 认识, 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的皇国史观的教育中.战后这种 皇国史观虽被否定, 但实际上国际军事法庭对 日本的战争责任追
究多集中于九一八事变之后, 而对这两次历史上的战争未以触及, 所以战后大多数日 本国民虽对近代的帝国主义侵略有所反省, 但
① 关于司 马史观, 请参看中村政则( 代史}E 力一 近现 - C 晃乙 , 司我史貌含 , 尚Z07 } }
夕L 97 1 1卜190
② 【〕 7 7 , 6 文 日 《 ) ) 全 卷, 葬春 坂(上(雪》 秋社 1 9 9 年版. 6
·2 4 · 1
日 本人 历史认 识问题 的症 结点
日本人历史认识问题的症结点
姜克实
内容提要 如何 看待 日 本近代 历史 , 尤其是对 外战争历 史, 日 在 本社会
一直是一个有极大争议的问题.本文即从日本的基本政治立场, 影响国民的
无构造 史观 , 战后的反省程度 以及 片面的被 害意识 等方 面, 分析 日本人 历史 认 识问题 的症结所在 . 关键词 历史观 战争遗留 问题
① " 主义史观" 自由 组织的代表 者藤冈 信胜称 自 历史认识就是受到司马史辽太郎 己的 作品的 刺激所形成的(污辱(近 《 7 代史》德P ) , l o 害店 1% 年版, 2.页 9 第5)
· 21 · 5
《 战争研究》07 抗日 20 年第1 期
长的时代, 泡沫经济之后又进人了停滞后退的时代.持同样意见 ① 的还有政治学者内田 健三② 等人.
代. 司马本人不是历史学家, 也没有意图去制造一个什么史观, 只 在意于写一下迎和时代潮流和读者口味的历史小说去赚钱.可是
关于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思考
关于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思考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在本质上是历史认识问题。
从日本战败投降至今,日本历史教科书一直处在“改善”与“改恶”两种倾向的斗争之中,至今出现了三次风波。
日本政治右倾化是教科书“改恶”的催化剂,日本政府通过不断修改《学习指导要领》控制历史教科书。
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借鉴欧洲的经验进行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是当前可行性的有效策略。
标签:历史教科书;日本政治右倾化;《学习指导要领》;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历史教科书是传承世界、国家和民族历史的重要工具,是人们历史认识的主要来源。
对于在历史上曾经侵略过他国的日本来说,通过教科书告诫下一代接受历史的惨痛教训,放弃侵略扩张的国策,与世界各国和平友好地交往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然而现实情况是,战后日本在教科书问题上不断制造风波,出现了整体上的史观倒退和改恶现象,不仅直接影响了日本国内和平与民主的发展,而且将自身置于孤立境地,严重阻碍了同周边国家的和平友好交流。
就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日本仍然在篡改和美化历史。
今年4月6日,日本文部省公布了日本中学生教科书的审定结果,日本富士电视台称,此次审定通过的历史、地理等教科书中都加入了“竹岛、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这一表述。
另据报道,一些教科书还修改了对南京大屠杀的表述方式,把日军“杀害了众多俘虏和居民”修改为“波及俘虏和居民,出现了众多死伤者”;另有教科书删除了“日军的暴行遭到谴责”这样的表述。
安倍政权的教育右倾化越来越露骨,遭到中国的强烈不满和严肃谴责。
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即已出现,至今有过三次改恶的浪潮。
本文首先就日本教科书问题的来龙去脉做一下简单介绍。
一、日本教科书问题的三次风波从日本战败投降至今,日本历史教科书一直处在“改善”与“改恶”两种倾向的斗争之中,至今出现了三次风波。
(一)1955年至1965年,第一次教科书事件美国对日本全面占领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教育领域明确规定禁止进行军国主义和超国家主义的教育。
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浅见
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08电科一班指导老师:内容摘要:“历史认识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问题。
这个问题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
主要由于美国冷战政策的实施,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法西斯思想未得到彻底的铲除,日本社会民众未能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
在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之后,日本右翼想以歪曲历史美化侵略作为迈向政治大国的出发点,由此造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在日本冷战后长达十年的经济低速期中,日本右翼又利用这个问题凝聚人心,企图把日本引向他们希望达到的所谓振兴目标。
关键词:中日关系、历史认识问题、发展过程、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吴广义《解析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步平《战后五十年日本人的战争观》中日之间的交往历史是问题是很悠久的,一般所说的历史问题发生在近代中日间不幸的历史中,中国与韩国之间的历史问题也是指这一时期。
19世纪中期,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各国都遭受了来自西方列强的方式对待东亚其他国家,将朝鲜强行变为殖民地,并对中国进行了野蛮的侵略战争。
战后,是否承认战争的侵略性质和接受战后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正义审判,是否承认日本的战争责任等,就成为是否接受历史教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的试金石。
历史问题的争论就是由此发生的。
战后日本社会各界在不同的时期的历史认识是有变化的。
认真进行反省和谢罪的进步力量一直在努力,但坚持战争期间的“皇国史观”,不承认侵略战争责任的保守势力始终存在。
日本投降后,反法西斯同盟的国家对日本的战争罪犯进行了正义的审判。
由于是否接受对战争罪犯的审判是日本能否回到国际社会的基本条件,所以日本政府通过1951年缔结的《旧金山条约》表示“接受远东军事法庭及同盟国在日本国内和国外的法庭上对战争罪犯的审判”。
此后,由于追随美国冷战时期敌对中国的政策,一度使日中间政治关系尖锐对立,历史认识问题也不可能进行讨论。
1972年中日间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做出了“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的正式表态,中日从经济、文化到政治方面的友好关系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浅析日本历史认识问题的亚太因素
浅析日本历史认识问题的亚太因素当前,对日本历史认识上问题的研究,大多数都集中在政治体制、垄断经济、天皇崇拜等自身因素上。
然而,战后亚太格局对日本历史认识问题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可以说,战后亚太国家中的矛盾纷争、缺乏对日本的共同管制,从战后至今始终是造成日本历史认识问题无法解决的重要原因。
标签:日本历史认识问题战后亚太格局影响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对历史的解读与认识,与因时因地因人因变化主客观密不可分。
在日本历史认识的问题上,天皇崇拜的文化传统、认输不认罪的民族性格、不彻底的民主化进程、强大的右翼财团等因素固然是主要诱因。
然而从外因角度看,日本战后的历史认识问题也是战后日本对其自身所处亚太格局历史发展的反映。
或者说,战后的亚太格局与日本的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一起推动了日本历史认识问题的走向。
而亚太格局中的某些因素,也成为了日本历史认识问题始终无法解决,甚至愈发棘手的重要原因。
一、亚太地区、亚太格局与战后亚太格局的几个阶段要说明亚太格局对日本历史认识的影响,先必须明晰“亚太地区”的概念。
“亚太地区”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按照中国社科院王逸舟先生的观点,“亚太”有“大亚太”、“中亚太”、“小亚太”之分。
在国际政治领域,“亚太地区”多指以东北亚、东南亚为主的小亚太地区,涉及的主要国家有中国、俄罗斯(前苏联)、日本、朝鲜、韩国以及东南亚诸国,而美国由于战后具有的全球影响力与综合国力,分析亚太问题时也必须将其包含进来。
“小亚太地区”基本都遭遇过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蹂躏,对日本历史认识问题也是主要的关切者。
其次,所谓“亚太格局”即是亚太地区各国的政治力量相互联系、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与态势。
这种格局的主导力量往往是多个重要国家,即中心力量,中心力量的实力消长必然带来格局的变化。
因此,战后亚太格局几次变化都与亚太格局中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息息相关。
相比二战之前的格局变化,和平的政治、外交、经济行为更多的取代了军事冲突与战争成为主要的手段,然而中心力量实力消长的本质是没有改变的。
日本近代历史学的危机及相关问题
日本近代历史学的危机及相关问题小关素明【内容摘要】 本文梳理分析了近代以来日本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指出近代史学存在的诸多问题。
重点分析了新自由史观的特点、社会契约论与社会有机体说的异同和缺陷、皇国史观的地位与意义,战后日本历史学的问题及重构等。
指出了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及其自身瓶颈、丸山真男对近代史学的批判、如何应对新自由主义史观等问题,表达了对日本史学危机的忧虑,进而对战后史学的重构提出了希望。
【关键词】 历史学会 马克思主义史学 新自由主义史学 丸山真男 皇国史观【中图分类号】 K313.4 【文章编号】 1003-4048(2015)02-0001-14【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6496/ki.rbyj.2015.02.001【作者简介】 小关素明 ,立命馆大学文学研究科教授(京都府 603-8577)。
【译者简介】 张 东、吴占军,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春 130024)。
序言 问题意识历史学会①对于“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以下简称“编纂会”)的行为深感愤怒。
虽然不赞同“编纂会”的历史观,但坦率来讲,历史学会企图通过检定来封杀“新历史教科书”的做法,却让笔者产生困惑和危机感。
在“家永裁判”之时,很多学者对于检定表示异议,但这次却积极主张利用检定制度。
之所以学者在面对公权力时表现出机会主义,是因为他们的使命就是要坚守战后历史学,而对于达成使命的手段并不关心。
那么,战后历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所要坚守的是什么呢?可以简要表述为:“被统治者视角下的历史”,并将此视为科学历史学的关键,这也是战后历史学的基本立场。
将“被统治者的视角”作为科学性的本身就有些不妥。
关于这一点,被称为战后史学旗手的远山茂树曾在昭和史论争中谈到:只有着眼于历史变革、把握历史脉动,历史学才会体现其内在性批判和秉持客观性。
若只是维持现状,怎么可能会对现状有全面把握呢?只有毫无利益可谈的阶级才能真正认识战争和法西斯统治的实质,只有反对战争和法西斯统治的那些人,才能把握和究明其形成法则。
日本历史认识问题的几个层次分析
日本历史认识问题的几个层次分析
浦野起央;刘曙琴
【期刊名称】《太平洋学报》
【年(卷),期】2005(000)007
【摘要】本文认为,日本人的认识观具有多重性.日本文明与天皇制及东亚儒教文化、西方文明和本土的武士道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了不同于大陆国家中国和半岛国家韩
国的日本岛国文化特征.日本也因此形成了不同于中韩两国历史认识的日本人认识
的特质.本文从上述日本文化特质出发,分析了日本人对天皇制、日本战犯远东国际
审判和靖国神社等历史认识问题的层次及其成因.
【总页数】10页(P78-87)
【作者】浦野起央;刘曙琴
【作者单位】日本大学名誉法学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1
【相关文献】
1.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与东亚国家的应对策略 [J], 许寿童
2.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的影响与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 [J], 星野富一;于振冲
3.二战后日本人历史认识问题研究 [J], 杜颖
4.追溯日本战争责任剖析历史认识问题——“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成果简介 [J], 远山
5.日本政府对"慰安妇"问题的历史认识演变——以官方谈话为中心的考察 [J], 陈健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人历史认识问题的症结点姜克实2012-12-27 16:40:37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京)2007年1期作者简介:姜克实,日本冈山大学教授。
容提要:如何看待日本近代历史,尤其是对外战争历史,在日本社会一直是一个有极大争议的问题。
本文即从日本的基本政治立场、影响国民的无构造史观、战后的反省程度以及片面的被害意识等方面,分析日本人历史认识问题的症结所在。
关键词:历史观战争遗留问题一一个潜在的政治立场2005年,在教科书问题、小泉纯一郎首相的靖国神社参拜等问题上,日中间的对立日趋激化。
2005年4月,长年来积郁的不满终于诱发了中国民众的反日游行示威和袭击日本领事馆,抵制日货等过激行动,作为对抗,在日本右翼舆论掀起了反华攻势,部分国会议员组织了集团参拜靖国神社的活动,有的县议会还通过了支持政府靖国神社参拜的决议,使两国间呈现出一个互不让步的紧局面。
无须置疑,问题的核心在靖国神社。
小泉首相就任之后,连年参拜这个军国主义的象征物,不仅使国反对派和赞成派的对立激化,而且招致了来自国外的抗议,使之成为一个政治、外交问题的焦点。
我们应该看到,靖国神社绝不是普通的神社,基于历史上的种种理由,它已政治化、国际化,成为一个受到全世界所注目的,反侵略战争的和平势力和企图将侵略战争正当化的右翼反动势力对立的最前线。
所以在论及以“公”的身份还是以“私”的身份去参拜之前,政府阁僚踏入这个禁区,就足以说明其对过去的侵略战争所持的立场。
因为靖国神社本身具有一种检测其政治立场的试金石的作用。
靖国神社问题的背后,暴露出一个日本政府的潜在的立场。
既和所谓“自由主义史观”的右派论者一脉相通的那种,要取得和经济大国相称的政治地位,试图挽回因战败所丧失的民族自尊心的思想倾向,和试图为近代对外侵略战争和战犯正名翻案的政治意图。
这种所谓的民族自尊心因建立在对战争责任的不完全反省的基础之上,所以刺激了爱国主义的畸形发展,形成了右翼政治势力产生和发展的温床。
这种强调侵略战争正义性的政治立场在战后最初见于东京审判中日本辩护团副团长清濑一郎的开头述中①,当时是为战犯争取到有利判决的一种策略性的法庭争辩,其“国家无罪”的理论即使在日本辩护团部也未能取得意见的统一②,可是事后,这个发言的精神却暗地里被继承下来,成为日本政府的一个潜在的政治立场。
独立后特别是在高度经济成长之后,作为政府为掩饰历史阴暗面,恢复国民自尊心的好材料,这种立场通过历届阁僚的“问题发言”③,政府当局的教科书检订活动和一系列的政治操纵,渐渐流布于国民之间,形成了一种半公式化的历史认识。
1960年代以作家林房雄为代表的“大东亚战争肯定论”④,教科书检订制度的强化,80年代中曾根政权的“战后政治的总决算”,90年代的所谓“自由主义史观”论者和“新历史教科书编辑会”的跳梁等,都产生于这一政治背景之下。
日本和亚洲各国间不能友好相处的理由,表面上看好像仅仅在于右派或政府中一小撮人的不加反省的态度,但实际上并不那么简单,它有着一个能受到多数人支持的巨大的社会背景。
下面,让我们从历史观,战争责任认识和历史教育的三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个社会背景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焦点。
二无构造的历史观关于历史认识的问题,首先必须指出日本人对侵略战争的历史构造的理解十分薄弱。
尤其是日本政府,有意不把明治维新后日本帝国主义所发动的战争看作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系列有前因后果的必然行动,而是试图美化其中的一部分(如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或者强调各战争之间的非连续性、偶发性、外因性(如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偷袭珍珠湾)。
对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进行美化的思想本来源于战前的历史认识,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的皇国史观的教育中。
战后这种皇国史观虽被否定,但实际上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的战争责任追究多集中于九一八事变之后,而对这两次历史上的战争未以触及,所以战后大多数日本国民虽对近代的帝国主义侵略有所反省,但多将甲午,日俄两次战争作为例外。
而日本政府也有意以宣扬此两次战争的胜利来维持所谓的民族自尊心和国家荣誉感,年长日久在国民中渐渐形成了一个普遍的,根深蒂固的历史认识。
即使是被称为和平运动家的进步人士之间,也大多数对发生在明治时代的这两次战争抱有一定的好感。
下面让我们举几个实例来看一下这种思想的存在和影响。
(一)所谓司马辽太郎史观司马辽太郎(1923-1996)是日本战后最有影响的历史小说家,活跃于日本经济高度成长的时代。
他的小说题材跨越古今,著述畅销于国外,对一般民众历史认识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从崇拜司马文学出发步入历史研究领域的青年也为之不鲜。
作为一个流行作家,司马懂得怎样去适应国民的口味,在战后复兴和经济高度成长的社会背景下,他极力描写时代的光明,鼓舞国民上进,创作了许多激励国民奋斗精神的作品。
同时他也经历过战争,痛恨发动侵略战争的军国主义。
所以在创作中颂扬明治时代的伟业却从来不以黑暗的昭和时代为题材。
司马的这种立场,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评论、座谈等得到广泛传播,渐渐地形成了一个“伟大的明治时代”与“黑暗的昭和时代”的对比认识。
所谓司马史观就是指这种认识。
⑤这个历史观的代表著作是以明治初到日俄战争之间的历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坂上的白云》。
⑥司马在这里歌颂明治时代青年人的上进精神,赞扬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日本取得的丰功伟绩,通过对几个青年主人公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个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大国日本的时代形象。
而日俄战争的胜利则是这光明时代的顶点。
司马认为在此后,日本开始走下坡路,逐渐走向黑暗的昭和时代。
司马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也没有意图去制造一个什么史观,只在意于写一下迎和时代潮流和读者口味的历史小说去赚钱。
可是他这种用与鼓舞国民上进心的创作手法,却被政治家或一部分别有用心的右翼分子所利用,经过政府的怂恿操纵和右翼组织,反动学者的恶意宣传运用,使之发展成一种以伟人的活跃、国益的向上为价值基准的无构造的历史观。
⑦由于这种“伟大的明治时代”与“黑暗的昭和时代”的史观并不明目胆地赞颂昭和时代以后的侵略,所以比较容易被接受,加上司马的近乎于完美无缺的文笔才能,这种史观特别是对正在接受教育的年轻一代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来在学校教科书中,关于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叙述中已经存在只介绍史实而不分析战争性质的弱点,并且有避开战争的阴暗面,偏重于阐述战争对近代日本的有益面,即个人主义思想的高涨,不平等条约的废除,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的倾向。
在此基础上又受到社会上的“司马史观”影响,更使学生们产生出一种“以甲午,日俄战争的胜利为自豪”,以“三国干涉”返还辽东半岛为国家屈辱的普遍的历史认识。
(二)40年周期论司马史观还以各种形式,不知不觉地渗入各阶层人士的思想中。
比如较有声望的文笔家半藤一利最近写了一本畅销的《昭和史》,推出了一个“40年史观”,说近代日本以大约40年的周期进行着光明,黑暗的循环。
明治维新至日俄战争的40年是光辉的时代,之后至战败的约40年是黑暗的时代,战后的前40年是复兴成长的时代,泡沫经济之后又进入了停滞后退的时代。
⑧持同样意见的还有政治学者田健三⑨等人。
其实这种40年周期说并不是半藤的独创,田健三的政治周期论要早于其说10年,而最初提出这种看法的也是司马辽太郎本人。
司马在晚年撰写的历史评论集《这个国家的形状》中已明确地提出了成熟的40年和异胎的40年的说法。
⑩作为对国运的发展,政治、经济变动的结果观察,此说法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但要把它作为一种有普遍性的史观来解释历史的话,只能说是有其害而无其益了。
半藤本人也痛恨军部,批判昭和的侵略战争,可是由于这种无构造历史观的影响,在此书中他不能指出战争的侵略性质问题,而是举出种种的实例来批判军部的横暴,国家组织的腐败,政治家的无能和战争指挥的不合理性。
换句话说不是从历史构造的角度上寻找侵略战争的根源,批判战争的不义性,而是以自己的眼光来指出体制部的不合理性,寻找日本之所以战败的部原因。
作个假说,如果昭和的战争日本能部协同一致,指挥正确而取得胜利的话,在半藤的眼里,昭和就会和明治一样成为一个国运旺盛的伟大的时代。
和司马的小说相比,半藤称自己为“历史侦探”,这部以政界、军界的密话为容的畅销书也以“昭和史”冠名,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自称历史的作品,比起被称作史观的司马文学更具有危险性。
此外,在日本被称为最进步的反战反核,反美反帝的和平运动指导者中,也不同程度地具有这种称赞明治时代伟业的历史认识。
比如和平运动的理论指导者,评论家加藤周一站在反战和平的立场上虽然否定一切战争,却和司马史观同样,评价明治的指导者和明治国家的成功,称明治国家的“强兵”是防御性质的政策,称赞明治政府忍辱接受三国干涉是“现实主义”,颂扬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打败大国俄罗斯的胜利,并且说“日俄战争是一个分界线,日本是打赢了以后才走上膨胀主义道路的”。
(11) 无疑,这种主也是一种无构造史观的表现,不管本人主观愿望如何,其结果起到了一个美化帝国主义扩路线,美化部分战争,钝化对侵略战争责任感的相反作用。
(三)琉球吞并问题还应该指出,在日本即使是最进步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们,作为大和民族的一员,潜在于心底的狭隘的民族意识也促使其未必能完全摆脱这种无构造史观的窠臼。
战后经过进步历史学家的努力,在学界和教育界对侵略战争的构造认识有了很大提高,比如强调九一八事变以后的侵略战争连续性的“15年战争”的提法,在1956年由哲学者鹤见俊辅首倡。
(12) 后逐渐被学界、教育界公认,成为教科书中的用语。
许多学者还更进一步地指出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侵略性格。
甚至不少人能将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批判上溯到明治初年的征伐和(朝鲜)江华岛事件。
但在这似乎是完全彻底的帝国主义批判中,也未能完全避免自我中心的民族主义的缺点。
譬如在中国也有很高声望的进步史学家、日本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总帅井上清(1913-2001),从帝国主义的构造论出发虽然尖锐批判明治后日本政府发动的历次战争,但却对明治政府的琉球吞并评价暧昧。
他虽承认琉球是独立国,却强调其在人种学、地理学、经济面都和日本有密切关系,说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琉球早晚要被日本统一。
因此他虽批判军国主义政府的“侵略式的统一”方法,却不承认吞并行为自身就是一种侵略。
(13)如果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话,不管历史上地理上有什么理由,都应指出将一个当时和世界各国签有国际条约的独立国家琉球并吞为自国领土的举动,和征伐、江华岛事件一样,都是近代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一部分。
吞并琉球,征伐,觊觎朝鲜领土的野心才是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前奏曲。
必须认识到,1879年以“处分”的名义纳入日本版图的琉球才是近代日本获得的第一个殖民地。
对日本的琉球吞并进行辩解,绝不是一个小节问题,实质上和司马史观、40年周期论一样,都是同一种错误思想方法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