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现象(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光现象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光现象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和“池水映明月”分别说的是___现象和___现象。
()A.折射,折射B.折射,反射C.反射,反射D.反射,折射2.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光直线传播的结果。
B、验钞机是利用红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从而辨别钞票的真伪的。
C、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反射现象造成的。
D、太阳光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其传播路径会发生弯曲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发生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只有发生镜面反射时光线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C,只有发生漫反射时光线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D.发生漫反射的光线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4.下列有关光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阳光下被风吹拂的湖面波光粼粼,这是因为发生漫反射B.晚上开车要打开驾驶室里的灯,便于操作C.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一样,所以是实像D.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5.如图所示的光学现象中,下列描述或解释不.正确的是A.图(a)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B.图(b)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C.图(c)中,白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D.图(d)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6.我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现象的精彩诗句,如辛弃疾的“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其中“天在清溪底”的现象与图中现象相似的是()7.如图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A.“手影”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B.“海市蜃楼”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C.小女孩在平而镜中看到的是自己的虚像D.在漫反射中,不是每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8.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光直线传播的结果B.验钞机是利用红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从而辨别钞票的真伪的C.光与镜面成30°角射到平面镜上时,其反射角为30°D.筷子斜插入装满水的碗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筷子在水中的部分会向下偏折9.光使世界绚丽多彩,人们的生活更离不开光。
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
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古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如果我们平时注意引领学生收集、分析、了解这些民谚、俗语和古诗,在实际生活中深化、活化物理知识,将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力学1.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2.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因为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3.一只巴掌拍不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只巴掌要么拍另一只巴掌,要么拍在其它物体上才能产生力的作用,才能拍响。
4.人心齐,泰山移。
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6.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7.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km,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km,约8万里。
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地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8.人在舟中闭牖(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
描述物体机械运动必须有合适的参照物。
9.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10.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
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1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12.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
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13.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14.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泥鳅黄鳝的表面都光滑且润滑,摩擦力小。
民谚、成语、古诗中的“光”
全局 或整 体 。因为光 是沿 直线 传播 的 , 叶是不 透 明的物 体 , 树
光线 射 到 树 叶 上 发 生反 射 , 不 能 射 到 人 的 眼睛 里 去 , 此人 因
反 射红 光 . 人 的脸 被 反 射 来 使
的红 光 照红 了。 3 .光 的 折 射 现 象
“ 市 蜃 楼 ”指 海 边 或 沙 海
折射所 以池水看 起来 变浅 。
宿 建德江 ( ・ 浩然 ) 唐 孟
移舟 泊烟 渚 .
日暮 客愁 新 。
野 旷天低 树 .
“ 八 戒 照 镜 子— — 里 外 猪 不是 人” 猪八 戒 的外貌 本来 就 .
1 .光 在 同 一 种 均 匀 介 质
江清 月近人 。
不是 人 , 据 平 面镜 成 像 的规 根
诗 人 把科 学 融 入 诗 中 。 更
可 以看 到 , 不能 实 际 得 到 的 但
事物。
能体 现 诗歌 的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真 和 美”
风 韵天成, 颇有特色。 曰
“ 中 映 明月 。潭 清 疑 水 池 浅 ” 的“ 中 映 明 月” 的 是 中 池 说 光 的反 射现 象 , 静 的池 水 是 平
镜 成像 原理 “ 不 到 是 水 中 月 , 摘 不 捞
气 时产 生折射 。
4 .凸 透 镜 成 像
“
一
这 是 一 首 刻 画 秋 江 暮 色 的诗 。先 写 羁 旅 夜 泊 , 叙 日 再 暮 添 愁 , 后 写 到 宇宙 广 袤 宁 然 静 。虚 实相 间 , 相照 应 , 两 互为
’ 峨 钗好耀 . 宝 | 挣 首
,
明镜 可鉴 形 , 含 了什 么光 学知 识 ? 你还 可 以 , 暗
【物理】诗词、成语、俗语中的光学知识
【物理】诗词、成语、俗语中的光学知识我们所学的诗词、成语及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面的诗词、成语、俗语中涉及到光学知识,从中我们不但能学到文学知识,还能加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一光的传播速度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0×108m/s。
1.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一天,地球上已度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千年。
2. 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虽然雷声和闪电同时同地发生,但是光速比声速快得多。
二光沿直线传播1. 坐井观天,所见甚少。
这是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原因。
2. 小孔成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立竿见影。
运用的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
3.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是晚唐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中的诗句,描写了酷夏特有的情趣,并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从物理学的角度,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光___;而“楼台倒影”则是光的___现象,所成的像是___像。
(填虚、实)。
答案:沿直线传播、反射、虚。
4. 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
(《游蒋山》苏轼)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
(《泊樟镇》杨万里)第一句提出“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第二句提出“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其实都是利用了___的道理。
答案:光沿直线传播。
三光的反射1.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岳阳楼记》中文中写道,文中___。
A. “皓月”是人造光源;B. “皓月”是自然光源;C. “静影沉璧”是反射形成的虚像;D. “静影沉璧”是折射形成的虚像。
解析:在夜晚月亮非常明亮是因为反射了太阳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
“浮光跃金”是说太阳光被水面反射了,看上去湖面泛起金光;“静影沉璧”是反射形成的虚像。
答案:C。
2. 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古人在感悟自然的也揭示了许多物理现象和规律。
本文将通过解读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探讨古人对于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
一、光学知识古诗词中经常涉及到光的描述和运用,如李白的《将进酒》中提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通过这样的描写,古人表达了对光的运动规律的感悟。
同样,在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宿雨软风生,小侯轻起烟。
断岗é横接!”这是对日晕现象的描述,在晨曦或黄昏时,由于大气中的悬浮颗粒对阳光的散射而产生的一个环形光晕。
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对光学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在古诗词中,有着丰富的描写和表达关于力学知识的内容。
比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描述了日出和河流。
日出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现象,而河流则是由于水的重力作用而自然流向海洋。
这些内容都反映了古人对力学知识的认识和感悟。
热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热的运动、传播和转换相关。
在古诗词中,有很多关于热力学知识的描写和表达。
如苏轼的《石钟山》中,“惊蛰江南晴,花草上阳条。
”这句诗中反映了江南春天的天气情况,说明春天阳光温暖,万物生长。
这与热力学中的热能传递和生物生长规律相符。
声学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物理学科,而在古诗词中也有许多关于声学知识的描写。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这里反映了春风与花香的结合,而春风拂槛,使得花香更为浓郁。
这些诗句表达了古人对声学现象的理解和感受。
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电磁光声等
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电磁光声等三、电磁学29.千里眼,顺风耳。
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
并且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四、光学30.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31.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
因为物体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32.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33.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光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4.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35.坐井观天所见甚少。
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36.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37.海市蜃楼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产生折射。
38.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反射红光。
五、声学39.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频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频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0.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音遇到物体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41.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42.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不同的人音色是不同的。
六、物质结构43.墙内开花墙外香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44.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
因为分子是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
45.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和光现象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和光现象有关的成语或俗语有:
光彩夺目:形容物体或事物光彩耀眼,引人注目。
珠光宝气:形容女子装饰华丽,富贵豪华。
光怪陆离:形容景象奇异变幻,错综复杂。
光彩流离:形容光彩闪耀,熠熠生辉。
光芒万丈:形容光芒强烈,照亮一切。
光彩照人:形容人仪表堂堂,神采奕奕。
光彩四溢:形容光彩扩散,充满整个空间。
光彩夺人:形容光彩强烈,胜过他人。
光彩一新:形容面貌焕然一新,光彩夺目。
光彩无限:形容光彩四射,极其耀眼。
以上是和光现象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其中,“光彩”指的是光线的反射、折射或发射所产生的美丽光芒,而“成语”或“俗语”则是汉语中常用的固定短语,常常用来表达某种含义或情感。
藏在古诗词里的科学
藏在古诗词里的科学一、诗词中的物理知识1.古诗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物理原理:光的直线传播。
举起酒杯邀请明月一共饮酒,加上我的影子正好三人。
因为光的直线传播才有了影子。
2.古诗词: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物理原理:光的反射。
湖面波光粼粼,秋月流瓦,它们和和气气的。
潭面犹如一面镜子,而光会因镜面而发生折射。
3.古诗词: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物理原理:平面镜成像。
桥下湖水碧绿如镜子,我从中看见了你的影子。
平面镜成像。
4.古诗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山色空濛,只听见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人。
声音会通过气体传播。
5.古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物理原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6.古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物理原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瀑布飞流直下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7.古诗词: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物理原理:液化。
九月初秋,霜化为露水。
8.古诗词: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物理原理:物体的相对运动性。
两岸的青山相对,孤帆像从天边漂流而来。
9.古诗词: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陆游《村居书喜》物理原理: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花的香气扑鼻,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10.古诗词: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物理原理:机械运动。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11、古诗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物理原理:拉弯的弓箭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12、古诗词: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物理原理: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瀑布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机械能。
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光学是一门研究光的传播、变换和控制的学科,它在古代的诗词中有着独特的表现和描绘。
古人通过对光学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将其融入诗词创作之中,创作出了许多优美深邃的作品。
本文将以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为题,带你领略诗词中的光学奇景。
古人对光学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往往是从大自然中来。
在古代,人们对日月星辰有着极其敬畏和好奇,因此许多经典诗词中都以太阳、月亮和星星为主题,表现了光与影的互动。
比如宋代文学家苏轼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用“白日”形容阳光明亮照耀,与其他景物形成对比。
这里的“白日”就是光的象征,通过它的描绘,表现出光与影的对立和变化。
古代诗词中的光学现象还与自然景观结合,给人以美学的享受。
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里描绘了夜晚中的光明,其中的“秋光”可理解为月光,与银烛一同照亮房间。
另外,流萤舞动在轻纱、小扇之间,增添了幽静的氛围。
这首诗通过对光与影的描绘,展现了秋夜的浪漫和宁静之美。
在诗词中,光学现象还被用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感受。
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此时无声胜有声,静止无声胜有声”,表达出作者对安静夜晚的喜爱之情。
通过“无声”和“静止”描绘出寂静的夜晚,而光明的存在使得这种寂静更加明确,从而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安详。
光学在古诗词中还被用来表达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客亭秋思正茫然,漠漠啼蝉聒碎心”,表达了诗人对秋夜时光流逝的感慨。
其中的“客亭秋思”表现了人物的情感,而“漠漠”的形容词,则是光线不强烈的意思,这里通过光线的暗淡暗示出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除了以上的表现,古诗词中还有一些以光学现象为题材的作品。
例如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在《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写道:“登黄鹤楼,送穷巴山行。
见海雾千里,愁云惨淡,还骑杨家彩,欲尽丹楹。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一)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一)
1.诗人高骈《山亭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诗句中“浓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李白诗词“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三人指的是李白,明月和李白的影子,光的直线传播。
3.坐井观天,所见甚少
光的直线传播
4.范仲淹“皓月千里,静影沉壁”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5.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7.杜牧《盆地》“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8.吴伟《题饮图》“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9.唐朝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10.“人面桃花相映红”
光的反射。
11.“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诗中写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清澈见底的漓江看起来比实际浅,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12.“潭清疑水浅,池水映明月”
光的折射和反射。
12.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光的色散。
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
山东省东营市中国石油大学附属中学王培强中国地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蕴含着丰富地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共同了解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地光学知识,以加深对光现象地理解.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光沿直线传播.坐井观天解析:在井底地青蛙看到地天空很小,是由于光地直线传播造成地..立竿见影解析: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正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竹竿挡住光线才形成影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解析: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地泰山都看不见.运用地就是光沿直线传播地知识..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出自晚唐诗人高骈地《山亭夏日》)解析:诗句中“浓阴”地形成说明了光地直线传播;而“楼台倒影”则是光地反射形成地虚像..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出自宋代苏轼地《游蒋山》)解析:“峰多巧障日”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光地直线传播造成地..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出自宋代杨万里地《泊樟镇》)解析:诗句大意是,为什么要推开山腰地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都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光地反射.镜花水月解析:物体在水和镜中成地像都是虚像,因此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地规律,平面镜所成地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地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玉不琢不成器解析: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唐代李白地《月下独酌》)解析:“举杯邀明月”说明月亮在酒杯中形成一个虚像,涉及平面镜成像..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出自汉代秦嘉地《赠妇》)解析:“宝钗好耀首”说明通过珠宝首饰地反射后地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明镜可鉴形”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知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出自《春山夜月》)解析:“掬水月在手”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涉及到地物理知识是平面镜成像..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出自宋代范仲淹地《岳阳楼记》)解析:“皓月”是因为反射了太阳光,月亮本身不发光;“浮光跃金”指太阳光被水面反射了,看上去湖面泛起金光;“静影沉璧”是反射形成地虚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孟浩然地《宿建德江》)解析;“江清月近人”是指月亮在水中形成一个虚像,作者感觉与月亮虚像地距离很近.其实不符合科学道理地,因为平面镜成像特点是物像到镜面地距离相等,故并没有“近人”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光地折射.海市蜃楼解析:光经过密度不均匀地空气产生折射现象,所看到地是虚像..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解析: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地实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唐代王维地《使至塞上》)解析:作者看到地“落日”并不是实际地太阳,而是光经过不均匀地大气时发生了折射形成地虚像,太阳地实际位置在地平线以下.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出自唐代储光羲地《钓鱼湾》)解析:“潭清疑水浅”是指潭水清澈见底,使人怀疑它很浅,是因为光从水进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地缘故,我们看到地是潭底地虚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光地色散.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出自清代牛应之地《雨窗消意图》)解析:柳絮本来是白地,而诗中却说是“片片红”.其原因是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红色地桃花反射红光,吸收其他色光,当柳絮穿过一片红色地桃花林时,只有红光被反射出来,反射出来地红光照到白色地柳絮上,柳絮自然呈现出淡淡地红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出自唐代崔护地《题都城南庄》)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解析:我们看到物体地颜色是由其反射色光地颜色决定.红色地桃花只反射红光,红光反射到人面上,人面看起来也变成了红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成语中的光学现象
成语中的光学现象
在汉语的丰富词汇中,有许多成语生动地描述了光学现象。
这些成语不仅富有哲理,而且也揭示了光与视觉之间的微妙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杯弓蛇影”。
这个成语来自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
它描述了一个人因为错觉而产生的恐惧。
这其实涉及到的是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当光线从一种介质传入另一种介质时,如从水到空气,它会改变方向,这就是光的折射。
而当光线在平滑的表面上反射时,如镜子或水面,它保持了原来的路径,这就是光的反射。
这两种现象在“杯弓蛇影”中都有所体现。
另一个与光学有关的成语是“察言观色”。
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观察别人的言行和脸色可以洞察其内心的想法。
这看似与光学没有直接联系,但实际上,我们通过观察别人的面部表情来理解他们的情绪,这与光学的透射效应有些相似。
在透射现象中,光线穿过透明或半透明介质,如玻璃或水,改变了方向或速度。
我们的眼睛就像是一架透镜,将外部世界的图像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使我们能够“看”到并理解这些图像。
还有一个成语叫做“眼见为实”。
这个成语强调了直接观察的重要性,只有亲眼所见,才能确信无疑。
这与光学中的直射现象有些相似。
在直射现象中,光线沿直线传播,直到遇到障碍物或表面。
我们的眼睛就像是一架接收器,捕捉到这些光线并将其转化为图像,使我们能够看到并理解周围的世界。
这些成语只是汉语中众多与光学有关的成语的一小部分。
通过研
究这些成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光学现象,并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向光性)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向阳植物的温度高一些,所以会较早的发育)。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的生态效应)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物质循环)5.“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光周期现象,虫媒花)6.“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无性繁殖)7.“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回时,绿水人家绕”(有性繁殖)8.“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多种,像柳等植物的种子很轻,靠风力传播。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种间竞争)10.“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元·王实甫《西厢记》)(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明显,所以呈现红色。
)1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流萤即萤火虫,晚上出来活动,并能发出荧光,这与萤火虫体内特殊物质的综合作用有关。
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不仅是表达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召唤雌性的方式。
)1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动物应激性)13.“飞蛾性趋炎,见火不见我。
愤然自投掷,以我畏炎火”。
(清·秦应阳的《飞蛾》)(动物趋光性)14.“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鸡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公鸡对光线特别敏感,应激性)1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江南春绝句》)(群聚现象)16.“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
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魏晋南北朝·刘桢《斗鸡诗》)(种内斗争)1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变态发育)18.“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食物链:青蛙多了,虫子少了,庄家收成好)1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唐·李绅《悯农》)(庄稼和杂草的竞争关系)20.“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内分泌失调)。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关于光学的知识。
古人对光学现象早有观察,例如在《杂诗》中陆游写道:“不信此山多高者,犹疑日月浮前浦。
”这句诗中提到了光线折射的现象。
当阳光照射到海水面上时,会因为光的速度在水中变化而发生折射,使得太阳或月亮的位置看起来产生偏移。
这一现象在古代很多人的观察和反思中都有所体现。
关于声学的知识。
古人对声波的传播和反射等现象也有所观察和认识。
例如唐代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这里提到的戍鼓声就是指边界上军队敲击的大鼓声,而雁声则是指秋天边界上鸟类迁徙时发出的声音。
古人对声音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有一定的认知,这些都是声学的基本知识。
关于力学的知识。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在古代,人们对力学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物体运动的观察和心得的总结上。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玉楼天半起笙簧,风送宫嫔笑语妆。
”这句描写了宫殿楼阁高耸入云的景象。
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物体受力、支撑结构和重力分配等问题也有一定的认识。
古人对热学和热力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也有所了解。
虽然他们并没有像现代物理学那样对热能的本质和热传导率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但是他们对火和热的利用以及热胀冷缩等现象有一些常识性的认知。
例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有“紫烟青露湿,清晨凉似水。
”这里描绘了夜晚的露水和清晨的凉爽,给人以火热消退、温度下降的感觉。
古诗词中蕴含着各种物理知识。
通过古代诗人对光学、声学、力学和热学的观察和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在科学知识方面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并且这些认识和思考也对后世的科学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通过研读古代诗词,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其中的美,还能从中获得一些在物理学方面的启示和灵感。
在语文诗句中的物理现象
古诗中的光现象一光,最基本的性质是直线传播。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一句。
诗人在畅饮之时,点点月光将他的影子映出来,仿佛有三个似的。
在光与影的迷幻之中,隐约可见两者的相互联系"明月"何以成"对影",又怎会有"三人"?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点光源(这里我们粗略地将"明月"当作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人),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了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
当然,由于"明月"的发光面比较大,发光面上的每个发光点,都可以看做一个点光源,它们都在物体背后造成影区,这些影共有的范围完全不会受到光的照射,叫做本影。
本影周围还有一个能受到光源发出的一个部分光照射的区域,叫半影。
因而,以上的"对影成三人"的现象便是由本影和半影而产出的。
李白不仅有"举杯邀明月"的豪迈,还不乏细致地观察,看到了"对影成三人",这句诗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科学现象的具体统一。
杜甫在《阁夜》中也将光与影还有星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不禁使人还想到美丽的星河和险峻的三峡风光。
光的折射与反射也是较早为人们所认识的光的现象。
诗人李白也观察到了光的折射与反射的现象。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写道:"屏风九叠"和"云锦张"的美景,磷峋的山座和天空中的云彩映入明镜般的水中,湖光山色,倒映成趣。
而山色与云彩之所以会映在水中,是光的反射的结果。
不论是透明的物体还是不透明的物体,都要反射一部分它表面上的光。
平面受到平行光的照射时,反射光也是平行的。
这种反射就是镜面反射。
这里,我们可以把诗中的"明湖"看作是一个镜面,从点S发出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都好象是从点S'发出的,S'称为S的像。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第二十八中学2025届物理八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第二十八中学2025届物理八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1.光学实验课时,小叶用激光灯对着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照射,无意中发现对面粗糙的墙壁上会出现一个明亮的光斑,而光滑地面上的光斑很暗,对此现象解释较合理的是A.地面吸收了所有的光B.墙壁对光发生漫反射C.地面对光发生漫反射D.墙壁对光发生镜面反射2.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
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出现了小水珠。
对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B.甲杯的内壁、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C.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D.甲杯的外壁、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3.我们北方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房间下方,制冷用的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上方,这是因为()A.热空气密度小于冷空气密度,热空气向下流动B.热空气密度大于冷空气密度,热空气向下流动C.热空气密度小于冷空气密度,热空气向上流动D.热空气密度大于冷空气密度,热空气向上流动4.六盘水属云贵高原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区,境内共有野生红豆杉118万株,其中相对集中连片面积2万余亩,又被称为“红豆杉之乡”,小明先用相机拍摄了红豆杉清晰的照片甲,为了拍摄清晰的照片乙,应将()A.相机适当靠近红豆杉,镜头略向外伸B.相机适当靠近红豆杉,镜头略向内缩C.相机适当远离红豆杉,镜头略向外伸D.相机适当远离红豆杉,镜头略向内缩5.小红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投影仪B.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下移动C.如果用不透明纸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挡住,光屏上只能成半个烛焰的像D.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应使蜡烛远离凸透镜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6.下列选项中,声音不能在其中传播的是()A.气体B.液体C.固体D.真空7.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A.人佩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B.验钞机利用红外线辨别钞票的真伪C.游泳池注水后,由于光的折射看上去好像变浅了D.共享单车的尾灯是靠光的折射来引起后方车辆司机注意的8.古人的诗词、成语和俗语中有很多关于光现象的描述,下列描述与物理知识不对应...的是A.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光的直线传播B.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光的折射C.镜中花,水中月———光的反射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光的直线传播9.在学习、生活中所涉及到的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一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B.我们现在所用的物理课本长度约为26dmC.一个中学生的正常体温约为39℃D.初中生跑200m所需的时间约为10s10.如图所示一本物理书掉到了地面上,小明和小美同学从不同的位置都能看到它,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理书是光源,它发出的光射入了人眼B.小明看到物理书是由于光在物理书表面发生了漫反射,小美看到物理书是由于光在物理书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C.小明和小美都能看到物理书,说明光路是可逆的D.小明和小美看到物理书都是由于光在物理书表面发生了漫反射11.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只有一盏灯点亮,但人能看到未点亮的灯泡.以下对于“看到未点亮灯泡”所画的光路图,正确的是A.B.C.D.1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中错误的是()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量起C.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的尺面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注明单位二、填空题13.如图所示研究光的折射现象,激光笔射出的光从空气中斜射入半圆形玻璃砖,图中的折射角是____度,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将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在光屏上看到折射光线亮度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光线亮度.14.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备考2019:古诗词及俗语中蕴含的物理原理
备考2019:古诗词及俗语中蕴含的物理原理我国传统文学博大精深,许多诗词、俗语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下面这些俗语你一定都听过,但你知道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吗?01——声现象1.长啸一声,山鸣谷应【物理原理】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2.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物理原理】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3.闻其声如见其人【物理原理】根据音色就能分辨出熟悉的人。
4.余音绕梁【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与反射。
5.隔墙有耳【物理原理】固体可以传声。
02——光现象1.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物理原理】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2.坐井观天所见甚少【物理原理】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物理原理】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物理原理】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5.玉不琢不成器【物理原理】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6.瞎子点灯白费蜡【物理原理】人们能看到世上万事万物,是因为太阳光或用来照明的光照射在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反射光线进入不了瞎子眼中,所以瞎子看不见物体。
03——热现象1.破镜不能重圆【物理原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2.墙内开花墙外香【物理原理】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常识积累:诗词成语中的物理常识
常识积累:诗词成语中的物理常识1、“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唐·高骈·山亭夏日】释义: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这两句意为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物理知识:前一句中“浓阴”指的是影子,影子的产生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阳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树叶形成无光区域即影子;而第二句中的“倒影”则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正立的虚像。
2、“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宋·范仲淹·岳阳楼记】释义:作者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这一句为景色描写,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物理知识:这里涉及到了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
“静影”实为月亮由于光的反射,在水面成的虚像。
同样涉及到平面镜成像的还有刘禹锡的《望洞庭》中“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以及杜牧的《盆地》中“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释义: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这一句是作者借月亮对自己的宽慰,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自古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物理知识:月亮的“阴晴圆缺”实质上指的是月亮的月相变化。
由于月亮在不停的围绕地球公转,而地球又绕太阳公转,三者的位置关系变化,产生了月相变化。
由于月球是不发光的,只是反射太阳光,又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当地球挡住太阳光时,我们只能看到部分月亮。
4、“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唐·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释义:此诗是作者漫游东南各地、途经鄱阳湖时的作品,写在鄱阳湖中远望庐山的情景。
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现象(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现象(可编辑修改word版)中国的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共同了解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以加深对光现象的理解。
一、光沿直线传播1.坐井观天解析:在井底的青蛙看到的天空很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2.立竿见影解析: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正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竹竿挡住光线才形成影子。
3.一叶障目,不见泰ft。
解析: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ft都看不见。
运用的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出自晚唐诗人高骈的《ft 亭夏日》)解析: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而“楼台倒影”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5.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
(出自宋代苏轼的《游蒋ft》)解析:“峰多巧障日”为什么太阳光会被ft峰挡住,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6.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泊樟镇》)解析:诗句大意是,为什么要推开ft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
都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
二、光的反射1.镜花水月解析:物体在水和镜中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2.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3.玉不琢不成器解析: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出自唐代李白的《月下独酌》)解析:“举杯邀明月”说明月亮在酒杯中形成一个虚像,涉及平面镜成像。
5.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出自汉代秦嘉的《赠妇》)解析:“宝钗好耀首”说明通过珠宝首饰的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明镜可鉴形”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知识。
6.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出自《春ft夜月》)解析:“掬水月在手”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平面镜成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共同了解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以加深对光现象的理解。
一、光沿直线传播
1.坐井观天
解析:在井底的青蛙看到的天空很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2.立竿见影
解析: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正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竹竿挡住光线才形成影子。
3.一叶障目,不见泰ft。
解析: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ft都看不见。
运用的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出自晚唐诗人高骈的《ft亭夏日》)
解析: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而“楼台倒影”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5.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
(出自宋代苏轼的《游蒋ft》)
解析:“峰多巧障日”为什么太阳光会被ft峰挡住,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6.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泊樟镇》)
解析:诗句大意是,为什么要推开ft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
都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
二、光的反射
1.镜花水月
解析:物体在水和镜中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2.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3.玉不琢不成器
解析: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出自唐代李白的《月下独酌》)
解析:“举杯邀明月”说明月亮在酒杯中形成一个虚像,涉及平面镜成像。
5.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出自汉代秦嘉的《赠妇》)
解析:“宝钗好耀首”说明通过珠宝首饰的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明镜可鉴形”利用了
平面镜成像知识。
6.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出自《春ft夜月》)
解析:“掬水月在手”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平面镜成像。
7.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解析:“皓月”是因为反射了太阳光,月亮本身不发光;“浮光跃金”指太阳光被水面反射了,看上去湖面泛
起金光;“静影沉璧”是反射形成的虚像。
8.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解析;“江清月近人”是指月亮在水中形成一个虚像,作者感觉与月亮虚像的距离很近。
其实不符合科学道理
的,因为平面镜成像特点是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故并没有“近人” 。
三、光的折射
1.海市蜃楼
解析: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产生折射现象,所看到的是虚像。
2.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解析: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实像。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出自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
解析:作者看到的“落日”并不是实际的太阳,而是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时发生了折射
形成的虚像,太阳的实际位置在地平线以下。
4.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出自唐代储光羲的《钓鱼湾》)
解析:“潭清疑水浅”是指潭水清澈见底,使人怀疑它很浅,是因为光从水进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的缘故,我们看到的是潭底的虚像。
四、光的色散
1.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出自清代牛应之的《雨窗消意图》)
解析:柳絮本来是白的,而诗中却说是“片片红”。
其原因是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红色的桃花反射红光,吸收其他色光,当柳絮穿过一片红色的
桃花林时,只有红光被反射出来,反射出来的红光照到白色的柳絮上,柳絮自然呈现出淡
淡的红色。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出自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解析:我们看到物体的颜色是由其反射色光的颜色决定。
红色的桃花只反射红光,红
光反射到人面上,人面看起来也变成了红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