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法勘探实习报告范本

合集下载

成都理工大学电法勘探及地电学实习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电法勘探及地电学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及地电学》基础理论实验报告学号:姓名:实习项目一 中梯法的电阻率正演模拟一、实习目的:掌握中梯法球体正演场特征二、要求:设计球体的空间位置、物性参数和计算空间根据中梯法球体的正演公式及设计空间编写程序;程序如下:#include<stdio.h> #include<math.h> void main() {FILE *fp;fp=fopen("中间梯度电位.txt","w"); float L,h,I,p,a,u1,u2,r0; floatx[101][101]={0},y[101][101]={0},z[101][101]={0},z1[101][101]={0}; int i,j;printf("请输入中间梯度法参数,r0,u2:"); scanf("%f %f",&r0,&u2); h=2*r0;for(i=0;i<101;i++) for(j=0;j<101;j++) {x[i][j]=-15.0+j*0.3;y[i][j]=-15.0+i*0.3;z1[i][j]=1+2*(u2-1)/(2*u2+1)*r0*r0*r0*(h*h+y[i][j]*y[i][j]-2*x[i][j]*x[i][j])/pow((h*h+y[i][j]*y[i][j]+x[i][j]*x[i][j]),2.5);fprintf(fp,"%f %f %f\n",x[i][j],y[i][j],z1[i][j]); }fclose(fp);22230202225/202122()s h y x r h y x ρρρρρρ1121⎡⎤+--=+⎢⎥+++⎣⎦2/5220220302)(212121x h x h r s +-+-+=21μμρρ}球的空间位置(0,0,10),球体半径r0=3, 情况一:u2=ps/p1=10 得下面电位图:实习项目二 二层电测深电阻率正演模拟一、实习目的:掌握电测深电阻率正演方法及二层电测深曲线特征二、要求:根据二层电测深正演公式及设计参数编写程序;)))2((21(301232121221∑=++=n n s nh r rK r ρρ设计参数表:r:{1.5,2,3,4,5,6,9,12,15,20,30,45,60,90}编写程序如下:#include<stdio.h>#include<math.h>main(){FILE *fp;fp=fopen("测深数据.txt","w");float r[14]={1.5,2,3,4,5,6,9,12,15,20,30,45,60,90};float p1[10]={50,60,60,100,250,40,30,20,50,5};float p2[10]={40,30,20,50,5,50,60,60,100,250};float h[10]={2,4,6,8,10,2,4,6,8,10};float ps[14]={0};int i,j,a,n=30;float s,sun=0,k;for(i=0;i<10;i++){k=(p2[i]-p1[i])/(p2[i]+p1[i]);for(a=0;a<14;a++){for(j=1;j<=30;j++){s=pow(k,j)*r[a]/pow((r[a]*r[a]+2*j*h[i]*2*j*h[i]),1.5);sun=sun+s;}ps[a]=p1[i]*(1+2*r[a]*r[a]*sun);sun=0;printf("%f %f\n",log10(r[a]/h[i]),log10(ps[a]/p1[i]));fprintf(fp,"%f %f\n",log10(r[a]/h[i]),log10(ps[a]/p1[i]));}printf("\n");fprintf(fp,"\n");}fclose(fp);最终在EXCEL成图:横坐标为log10(r/h),纵坐标为log10(ps/p1) (r=AB/2,h为深度,ps为视电阻率,p1为第一层点)实习项目3 电偶极子电位正演一、实习目的:掌握电偶极子正演场特征二、要求:设计电偶极子的空间位置、物性参数和计算空间根据电偶极子正演公式及设计空间编写程序;编写程序如下:#include<stdio.h>#include<math.h>void main(){FILE *fp;fp=fopen("偶极子电位.txt","w");float L,h,I,p,a;float x[11][11]={0},y[11][11]={0},z[11][11]={0};int i,j;printf("此程序用于求偶极子电流在地面的电位和电位梯度,设偶极子中心为原点,长度为L,中心到地面距离为h,电流大小为I,电阻率为p,偶极子倾斜角度a\n ");printf("请分别给出参数,长度,距离,电流大小,电阻率,角度:\n");scanf("%f %f %f %f %f",&L,&h,&I,&p,&a);for(i=0;i<11;i++)for(j=0;j<11;j++){x[i][j]=-10.0+j*2;y[i][j]=-10.0+i*2;z[i][j]=(I*p/(2*3.1415))*(1/pow(((x[i][j]+L*cos(a))*(x[i][j]+L*co s(a))+y[i][j]*y[i][j]+(h+L*sin(a))*(h+L*sin(a))),0.5)-1/pow(((x[i][j] -L*cos(a))*(x[i][j]-L*cos(a))+y[i][j]*y[i][j]+(h-L*sin(a))*(h-L*sin(a ))),0.5));fprintf(fp,"%f %f %f\n",x[i][j],y[i][j],z[i][j]);}fclose(fp);}最终缩成电位图如图:。

成都理工大学电法实习实验报告模板

成都理工大学电法实习实验报告模板

电法勘探校内实习实习报告组别: 第三大组11小组姓名: XXXXX学号: 201XXXXXXXX)(2,BN BM AN AM MN BN BM AN AM K I U K MN MN MN MNs ⋅+⋅⋅⋅⋅⋅=∆= πρ一、 实习一: 大功率激电中梯实验原理:激发极化法是以地壳中不同岩、矿石的激电效应差异为物质基础, 通过观测与研究人工建立的直流(时间域)或交流(频率域)激电场的分布规律进行找矿和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组电法勘探分支方法。

它是通过人工源向地下供电。

在供电电流不变的情况下, 地表两个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随时间增大。

在一段时间以后达到某一饱和值, 断电后, 测量电极之间仍然存在一个随时间减小的电位差, 并在相当长时间后其电位差衰减趋于零。

这种由激发极化效应产生的随时间变化而产生的附加电场的过程称为充放电过程。

其特征是供电后, 附加场时间由快到慢, 最后达到饱和, 断电后随时间衰减由快到慢, 最后趋于零。

在开始供电瞬间测量电极间产生一次场电位差, 供电一段时间后, 测量电极间还产生二次场, 此时测量的为叠加场电位差, 即总场电位差。

一般情况下在断电后零秒是不可能观测到二次场电位差的, 通常是观测断电后某一时刻的二次场电位差, 从而达到找矿目的的。

激电中梯只需设一次供电导线和供电电极, 能在相当大的面积上进行测量, 且能同时用多台接收机同时在多条测线上进行观测。

其工作效率高, 扫描速度快而成为近年来电法工作中的主要方法, 而且其极化率参数不受地形影响。

二、实验仪器及工作方法:重庆奔腾仪器厂生产的WDJS —2接收机和WDFZ —2大功率发射机。

测区: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楼下草坪, 在主剖面中间三分之一段、平行其的两条侧线上进行逐点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

利用记录的数据与仪器导出数据按照如下公式进行相应计算:三、成果图件:后附有手绘图一、实验二: 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验原理:基于电阻率法的原理, 采用一次阵列布极方式, 利用程控多路转换器和微机电位仪组合方式, 实行不同装置类型和不同极距的断面或立体视电阻率测量, 兼顾了电阻率剖面和电阻率测深法, 达到断面或立体勘查到目的。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学号:班级:组号:姓名:指导老师:目录第一章序言1.1 工作的目的和任务1.2 工区的自然环境及交通条件1.3 工区地质与地球物理概况1.4 物探工作的进行及完成情况第二章野外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估2.1野外工作方法与技术2.2室内资料整理2.3实测资料的质量评估第三章资料的处理和推断解释第四章结束语第一章序言电法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种勘探方法。

它以岩、矿石的导电性、电化学活动性(激发极化特性)、介电性和导磁性的差异为物质基础,使用专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地壳周围物理场的变化和分布规律,进而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的一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电法勘查的主要特点是利用的场源形式多,方法变种多,能解决的地质问题多,工作领域(地面、航空、海洋、地下)宽广,是一种有着悠久发展历史、又有发展前途的勘查方法。

1.1 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本次电法实习为期5天,工区位于实习站南1.5Km处的海岸线旁边,要求掌握电法勘探方法原理和工作方法。

主要实习方法有对称四极法、联合剖面法、偶极偶极法和电测深等方法。

1.1.1 实习目的1、将所学的电法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2、掌握电法勘探野外工作的各个环节;3、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能力。

1.1.2 基本要求1、学会熟练地使用电法仪器和设备;2、学习和掌握多种电法分支方法的野外工作方法和技术,并能解决野外出现的一般故障问题;3、了解电法工作设计的原则和方法;4、学习掌握电法野外资料的一般整理、处理、反演、图示方法;5、编写实习报告,初步掌握物探资料的解释方法和电法成果报告的编写方法,培养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

1.1.3 实习任务本次电法实习任务繁重,短时间内完成利用电法勘探研究站南工区的:a地下介质电性分层;b有无构造通过;c海水和淡水分界线确定;d基岩面和潜水面深度。

1.2 工区自然环境及交通条件秦皇岛地处中低纬度,属温暖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台风和梅雨,四季分明。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一、引言电法勘探是一种通过测量地下电阻率来获取地质信息的技术方法。

它基于电流通过地下岩石和土壤时的电阻特性不同,通过测量电阻率的变化,可以推断出地下的岩石类型、层位结构、液体含量等地质信息。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电法勘探实验的具体操作和数据分析,加深对该方法的理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验目的1. 学习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电法勘探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技巧。

3. 进行电法勘探实验,收集并分析实验数据。

4. 根据实验结果推断地下地质结构,判断可能存在的地下水和矿产资源。

三、实验仪器与原理本次实验所使用的电法勘探仪器包括:电源、电极、电流控制仪和电阻率测量仪。

原理基于地下岩石的电阻率与其类型、含水量和孔隙度等因素相关。

导流电极用于通过电流,而测量电极用于测量电位差。

在实验中,电流从导流电极注入地下,经过不同类型的地层,通过测量电位差,可以计算出地下岩石的电阻率。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确定实验区域,清理测量点的地表杂物,布置测量线路。

2. 确定电极布置: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导流电极和测量电极的布置方式,确保电流均匀注入地下,以及获得较好的电位差测量结果。

3. 连接仪器:将电源、电流控制仪和电阻率测量仪连接好。

4. 设定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定合适的电流强度和测量时间。

5. 开始测量:将电流通过导流电极注入地下,保持电流稳定后,进行电位差测量。

记录测量数据。

6. 移动电极:根据需要,移动测量电极的位置,重复步骤5,直至完成整个测区的覆盖。

7. 数据处理:根据测量数据,计算不同测点的电阻率,并绘制电阻率剖面图。

8. 结果分析:根据电阻率剖面图,分析地下地质结构、液体含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下水和矿产资源。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根据实验采集的数据,经过计算和处理,得到如下电阻率剖面图:(在此插入电阻率剖面图)根据电阻率剖面图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该区域的地质结构特征。

例如,电阻率较低的区域可能存在水体,电阻率较高的区域可能是岩石层或矿物矿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材料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材料

本科生实习报告实习类型生产实习题目电法勘探实习报告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物探)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肖宏跃实习地点成都理工大学实习成绩2015年 9月-2015年11月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实习目的 (1)1.2实习安排 (1)1.3实习内容 (2)第二章联合剖面法 (3)2.1方法原理 (3)2.2仪器设备 (4)2.3实施步骤 (4)2.4成果解释 (4)第三章高密度电法 (6)3.1方法原理 (6)3.2仪器设备 (7)3.3实施步骤 (7)3.4成果解释 (8)第四章大功率激发极化法 (11)4.1方法原理 (11)4.2仪器设备 (14)4.3实施步骤 (15)4.4成果解释 (15)第五章实习总结 (18)第一章绪论电法勘探是勘探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电学、电磁学、电子学及电化学在解决地质找矿及地质学问题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

电法勘探(常称为电法或电探)的地球物理学基础是地壳中多数岩矿石之间存在的电学性质的差异,它是通过观测和研究由电性差异引起的人工或天然电磁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及其变化特点,从而达到查明地下地质构造或矿产分布的一组勘探方法的总称。

1.1 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1)学习一系列电法勘探方法,了解一系列电法勘探仪器的操作及布线;2)学会对所采集数据进行初步整理,以及使用相关软件进行相应处理和成果图的绘制;3)巩固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能快速适应生产,解决一系列地质问题。

1.2 实习安排本次实习时间为2015年9月-11月。

实习进度安排如表1-1。

表1-1 实习进度安排一览表1.3 实习内容在电法勘探的实践中已被利用的电学性质有:描述岩、矿石导电性的电阻率(ρ),反映岩、矿石磁性强弱的磁导率(μ),表示岩、矿石电化学活动性的极化率(η)和岩、矿石的介电常数(ε)等。

本次实习包括:联合剖面法、大功率激发极化法、高密度电法以及AMT。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电法勘探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本次电法勘探实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电法勘探技术,掌握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应用,进一步理解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工程地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实习,希望学生能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3年6月1日至6月5日实习地点:某地质矿产研究院及周边地区三、实习内容及方法1、电法勘探基本原理:介绍电法勘探的原理、发展历程和应用范围,让学生了解电法勘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电法勘探设备:参观电法勘探设备,了解设备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包括电源、电极、放大器、采集系统和数据处理软件等。

3、电法勘探方法:介绍常用的电法勘探方法,包括电阻率法、激发极化法、大地电磁法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等,让学生了解各种方法的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

4、电法勘探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地电法勘探,包括布设电极、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分析解释等环节。

在实践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讲解,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学生们对电法勘探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具体收获如下:1、深入理解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了各种电法勘探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2、掌握了电法勘探设备的基本组成和使用方法,了解了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3、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进行电法勘探,掌握了布设电极、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分析解释等技能。

4、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与同事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5、通过与专业人员的交流和学习,学生们了解了更多关于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和工程地质等方面的知识,拓宽了视野。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电极极化效应、干扰信号的影响、数据异常等。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探索,学生们逐渐解决了这些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电法勘探实习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际操作技能,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工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素质。

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生动的、全面的技术实践活动。

二、实习内容实习期间,我们主要学习了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实际操作技能以及数据处理和解释。

实习内容包括直流电法、交流电法、电阻率法、充电法、激发极化法等。

三、实习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由老师进行了实习动员,强调了本次实习的重要性,并分析了电法勘探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困难。

老师还讲解了仪器操作、搬迁中的注意事项,并要求在实习期间自行保管实习备品。

本次实习中需要用到的仪器主要有电阻率仪、电极、电缆等。

随后,我们开始了室外的勘探工作。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严格按照老师教授的方法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我们小组成员之间也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共同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四、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对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在实际操作中,我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电阻率仪、电极、电缆等仪器,掌握了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技能。

同时,我也明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此外,实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小组成员共同分析、讨论,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这种团队协作精神不仅有助于实习的顺利进行,也对我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具有很大的启示。

五、实习总结电法勘探实习让我收获颇丰,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技能,也培养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

我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本次实习使我受益匪浅,我将珍惜这次实习的经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电法勘探实验报告引言电法勘探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地质、环境和工程领域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通过测量地下电阻率的变化,电法勘探可以提供地下结构的信息,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地下的地质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电法勘探实验,探索不同地下结构对电阻率测量结果的影响,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方法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个模拟地下结构的实验装置。

该装置由一个长方体容器组成,容器内填充了不同材料的模拟地层。

在容器的两侧分别安装了电极,以模拟电极的布置方式。

通过改变电极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模拟不同的探测深度。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电阻率仪器对模拟地层进行了电阻率测量。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分别模拟了均质地层、层状地层和断层地层。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均质地层的电阻率测量结果相对简单,电阻率随着探测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这是因为均质地层的电阻率分布相对均匀,电流通过地层时受到的阻力较小。

2. 层状地层的电阻率测量结果会呈现出多个峰值。

这是因为层状地层中存在不同电阻率的层,电流在穿过这些层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阻力。

因此,电阻率测量结果会受到各层电阻率的影响。

3. 断层地层的电阻率测量结果会出现异常值。

断层是地下构造中的一种断裂带,其电阻率通常会与周围地层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在电法勘探中,断层地层的存在会对电阻率测量结果产生明显的影响。

讨论与分析通过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电法勘探在不同地下结构中的应用潜力。

均质地层是电法勘探的理想对象,其电阻率测量结果相对简单且准确。

然而,现实中很少存在完全均质的地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层状地层是电法勘探中常见的地下结构之一。

通过对层状地层的电阻率测量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地下各层的性质和分布情况。

这对于石油勘探、地下水资源评价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断层地层是电法勘探中的一个挑战性问题。

断层的存在会导致电阻率测量结果产生异常值,使解释和分析变得更加困难。

成都理工大学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本科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学院名称专业名称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实验地点实验成绩二〇年月二〇年月填写说明1、适用于本科生所有的实验报告(印制实验报告册除外);2、专业填写为专业全称,有专业方向的用小括号标明;3、格式要求:①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双面打印)或在A4大小纸上用蓝黑色水笔书写。

②打印排版: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上下2.54cm,左右2.54cm,页眉1.5cm,页脚1.75cm)。

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③具体要求:题目(二号黑体居中);摘要(“摘要”二字用小二号黑体居中,隔行书写摘要的文字部分,小4号宋体);关键词(隔行顶格书写“关键词”三字,提炼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小4号黑体);正文部分采用三级标题;第1章××(小二号黑体居中,段前0.5行)1.1 ×××××小三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1.1.1小四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参考文献(黑体小二号居中,段前0.5行),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参照《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目录一、实习目的 (4)二、实习安排 (4)三、实习内容 (5)3.1高密度电法 (5)3.2对称四级电测深 (10)3.3联合剖面法 (12)四、实验心得体会 (12)五、手绘附图 (14)一、实习目的主要目的:巩固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并要求能掌握以下几点:1、掌握电极距选择规则2、掌握对称四极电测深、高密度电阻率法α、β、γ的野外施工方法和数据采集3、学会对所采集数据初步整理与绘制实测曲线4、学会高密度电法的数据处理及计算机作图方法5、进行高密度电法项目设计和报告的编写。

二、实习安排图 1 电法勘探实习安排三、实习内容3.1高密度电法高密度电法是以岩土体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的一种电探方法,根据在施加电场作用下地中传导电流的分布规律,推断地下具有不同电阻率的地质体的赋存情况。

电法实习报告(龚康)

电法实习报告(龚康)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学院:地球物理学院姓名:龚康学号:201005050305指导老师:肖宏跃2013/11/29实习一:高密度电阻率法一、实验目的掌握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测量方法及资料解释。

二、实验原理高密度电阻率法是结合电剖面和电测深的直流勘探方法,它是在常规电阻率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仍然以岩土体的电性差异的为基础,研究在施加电场的作用下,地下传导电流的变化规律。

但它相对传统电阻率法而言,具有观测精度高、数据采集量大、地质信息丰富、生产效率高等优点。

一次布极可以完成纵、横向二维勘探过程,既能反应地下某一深度沿水平方向岩土体的电性变化,同时又能提供地层岩性纵向的电性变化的情况,具备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的综合探测能力。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探测深度随着供电电极距的增大而增大,当隔离系数n主次增大时电极距也逐次增大,对地下深部介质的反应能力亦逐步增加。

由于岩土剖面的测点总数是固定的,因此,当极距扩大时,反映不同勘探深度的测点将依次减少。

通常把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观测电极的中点、深度为na的点位上,整条剖面的测量结果就表示成为一种倒三角梯形的电性分布及工作剖面。

此次试验高密度电法用到三种装置:α排列(温纳装置AMNB):Kα=2πaβ排列(偶极装置AMBN):Kβ=6πaγ排列 (微分装置ABMN): Kγ=3πa三、实验内容及步骤测区: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楼下的草坪,点距0.5 m,装置α、β、γ进行测量,并保存相关数据。

测量时选择60个电极,剖面为16层-19测量方式为连滚(断面),点距为0.5。

注意:在换装置是一定要从新输入新的测线号,同时在第一次测完后测第二次是向后移动12个测点即6 m。

步骤:1.检查实验仪器。

2.连接好装置,设置好仪器各参数。

3.开始测量。

注意:在换装置是一定要从新输入新的测线号,同时在第一次测完后测第二次是向后移动12个测点即6 m。

4.运用反演软件和sufer进行数据处理。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电法勘探技术,对地下电阻率进行测定,以达到对地下构造、岩性等进行分析和预测的目的。

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掌握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地质勘探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原理。

电法勘探是利用地下不同介质对电流的导电性差异进行勘探的一种方法。

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电法勘探是一种重要的勘探手段。

其原理是利用地下不同介质的电阻率差异,通过在地面上布设电极,施加电流,测量地下电位差,从而推断地下不同介质的分布情况。

三、实验步骤。

1. 布设电极,根据实际勘探区域的地质情况,合理布设电极,保证勘探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施加电流,通过电源装置,施加一定强度的电流,使电流通过地下不同介质。

3. 测量电位差,在不同位置设置检测电极,测量地下电位差,记录数据。

4. 数据处理,将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得出地下电阻率分布图。

四、实验数据。

根据实际勘探情况,我们选择了某地区进行电法勘探实验。

通过实地测量和数据记录,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的电位差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得出了地下电阻率的分布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在勘探区域内存在着不同的地下介质,电阻率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为地下构造和岩性的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

五、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电法勘探实验,我们成功地获取了地下电阻率的分布情况,为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实验结果表明,电法勘探技术能够有效地反映地下不同介质的分布情况,对地下构造、岩性等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六、实验总结。

电法勘探作为地球物理勘探中的重要手段,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电法勘探的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电法勘探技术,提高勘探的准确性和效率,为地质勘探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七、参考文献。

1. 张三, 李四.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手册.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5.2. 王五, 赵六. 电法勘探实用指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以上为本次电法勘探实验报告的全部内容。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一、前言电法勘探是地球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勘探方法,主要用于寻找地下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地下水等。

在本次实习中,我们通过电法勘探技术,对某一选定区域进行了地质勘探,旨在了解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二、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目的是通过电法勘探技术,掌握地质勘探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了解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为后续的地质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支持。

三、实习内容1、仪器设备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首先准备了所需的仪器设备,包括电法勘探仪、电极、电线等。

电法勘探仪是电法勘探的核心设备,它可以输出电流并测量地下的电阻率,从而推断出地下地质构造的情况。

电极和电线用于将电流导入地下。

2、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电法勘探的关键步骤之一。

我们根据地形和地质情况,设置了多个电极,并采用了不同的测量方法,如电阻率法、激电法等。

在测量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控制电极的距离和深度,以及调整电流的大小和频率。

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测量参数,我们获取了大量的地下电阻率数据。

3、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处理与分析是电法勘探的重要环节。

我们使用专业软件对采集到的电阻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通过绘制电阻率剖面图和电阻率分布图,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地下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计算电阻率的数值差异,推断出地下岩层的厚度和性质。

四、实习结果与讨论通过本次实习,我们获取了大量的地下电阻率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绘制了电阻率剖面图和电阻率分布图,得出了以下结论:1、该区域的地质构造主要为沉积岩层,其中包含一定量的矿产资源;2、地下岩层的厚度较薄,且呈现出东西向展布的特点;3、在该区域的南部地区,地下水较为丰富。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电阻率数据,分析不同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其他地球物理方法的结果,对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电法勘探实习报告篇一:电法勘探实习报告目录第一章序言1.实习日期、地点、测区自然交通条件2.测区地质及地球物理概况3.电法勘探工作进行及完成情况第二章电法勘探的工作设计、1.编写设计书的准备工作和编写原则2.设计书的主要内容3.测线布置4.技术参数的选择第三章电法野外作业技术1.野外工作方法与技术2.室内资料整理3.实测资料的质量评价·第四章刘家河工区资料推断解释1.电法勘探解释的基本任务、原则与过程2.刘家河工区的地质解释·第五章海滨工区资料的处理与解释第一章序言1.实习日期、地点、测区自然交通条件中国地质大学北戴河实习基地位于秦皇岛市东山堡,坐落于燕山大学附近,滨临美丽的渤海。

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交通便利,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发达,海上运输业尤其发达。

实习地点是中国地质大学北戴河实习基地内的篮球场和秦皇岛抚宁县刘家河工区(具体的地理位置如图1.1所示),磁法实习我们是第一轮进行的,时间从8月8日至13日,为期六天,8月8、10日在海边工区实习,8月9日出野外,地点在刘家河,工区在据实习站约50分钟车程,交通较方面。

图1-1测区交通位置图2.测区地质及地球物理概况(1)地层北戴河教学实习区的底层属于晋冀鲁豫地层区、燕辽地层分区、秦皇岛小区,为华北型地层。

除普遍缺失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下中三叠统、白鹅系和第三系之外,就华北型地层而言,区内地层出露相对齐全。

区内地层出露相对齐全:分别有上元古生界青白口系上部地层、下古生界寒武系和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上石炭统至二叠系、中生界上三叠统至侏罗系和新生界第四系。

此次实习的工区地表大多数第四系覆盖,植被稀少,工区内出露地层以奥陶系下统石灰岩为主,其中有燕山期辉绿岩脉(近东西向)。

(2)岩浆岩和变质岩秦皇岛地区处于燕山造山带东段,东与太平洋板块相邻。

造山带活跃的内力地质作用使得岩浆岩和变质岩分布十分广泛。

从分布面积看,新太古代变质岩约占30%,新太古代和中生代侵入岩约占40%,震旦纪—侏罗纪盖层约占10%,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约占20%。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实习地点实习成绩2015.10.28 -- 2015.10.29目录2目录......................................................................................................................1第1章联合剖面法 .............................................................................................1.1 实习目的、要求 (1)11.2 基本概念 ................................................................................................11.3 实习原理 ................................................................................................21.4 实习设备 ................................................................................................31.5 实习步骤 ................................................................................................41.6 实习成果解释 ........................................................................................61.7 实习体会 ................................................................................................ 第2章高密度电阻率法(α,β和装置) .. (7)72.1 实习目的 ................................................................................................2.2 高密度电阻率的基本概念 (7)82.3 实习原理 ................................................................................................2.4 实习设备 ................................................................................................892.5 实习步骤 ................................................................................................102.6 实习成果解释 ......................................................................................3.7 实习体会 ..............................................................................................12 第3章大功率激发极化法 (13)133.1 实习目的 ..............................................................................................3.2 激发极化法的基本概念 (13)133.3 实习原理 ..............................................................................................143.4 实习设备 ..............................................................................................163.5 实习步骤 ..............................................................................................183.6 实习成果解释 ......................................................................................203.7 实习体会 ..............................................................................................第1章联合剖面法1.1 实习目的、要求通过电阻率联合剖面法的学习,使尚未正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对地质工作中广泛应用的电法勘探有个初步了解,同时也为学生在其后的工作中应用电法勘探打下基础。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一)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一)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一)引言概述:电法勘探是一种常用于地下资源勘探和地质调查的方法。

本实习报告将对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实验操作、数据解释以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本报告分为五个大点: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介绍、实验操作过程、数据解释分析和电法勘探的应用领域。

一、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1.自然电场与人工电场的区别- 自然电场的形成原因- 人工电场的产生方式2.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 电阻率与岩石性质的关系- 电流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3.测量原理- 电测点的配置与布设- 电流源的设置- 电压测量与记录二、仪器设备介绍:1.主要仪器及其功能- 电阻率仪的结构和原理- 电流源的种类和工作原理2.常见仪器使用注意事项- 仪器的校准和保养- 安全使用仪器的注意事项三、实验操作过程:1.实验前准备工作- 地理环境的勘景与实地勘查- 选取合适的测线与测区2.测线的布设与设置- 测线方向和距离的选择- 电流源和电测点的设置3.仪器操作与数据采集- 仪器的设置和调节- 数据记录和处理四、数据解释分析:1.常用数据解释方法- 电阻率剖面图的绘制和解读- 电流分布图的分析2.地下岩层解释与识别- 不同岩层的电阻率特征- 地下构造和岩性的分析3.异常解释和异常判别- 不同异常类型的判别- 异常解释与地质背景的关联五、电法勘探的应用领域:1.矿产资源勘探- 金属矿产勘探- 地下水资源勘探2.地质工程应用- 岩土工程勘察- 隧道探测与勘察总结:本实习报告从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实验操作、数据解释分析和应用领域五个大点展开,详细介绍了每个大点的具体内容。

电法勘探在地下资源勘探和地质调查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通过实习操作和数据解释的学习,对电法勘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该实习报告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地震勘探、电法勘探实习报告1

地震勘探、电法勘探实习报告1

实习报告书专业地球物理学系别地震科学系报告题目电法勘探地震勘探野外实习目录一、工区位置 (3)二、区域地质概况 (4)三、工作方法、仪器介绍及施工流程 (5)3.1.1电法勘探工作方法……………………………………………3.1.2 电法仪器介绍…………………………………………………3.1.3 施工流程…………………………………………………………3.1.4 野外工作……………………………………………………….3.2.1地震勘探工作方法 (5)3.2.2地震仪器及相关软件介绍 (5)3.2.3施工流程 (7)3.1.4野外工作…………………………………………………五、数据处理 (18)5.1数据处理流程 (18)5.2野外多次覆盖求层速度的主要处理步骤 (18)六、资料解释 (21)6.1时间剖面图 (21)6.2时—深转换 (22)6.3构造深度剖面图 (25)结语 (26)附:实习目的,任务,要求 (27)一、工区位置(燕郊)燕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核心,与北京仅一河之隔,距北京市中心天安门30公里,距空港首都机场25公里,距海港天津港120公里,可承东启西、经纬南北,提供融入京津、俯仰全国、接轨世界的绝佳平台。

京哈高速公路、京秦、大秦电气化铁路横贯东西,北京930路公交车直通区内,京通快速路将燕郊与北京市中心紧密连接。

(图1-1)。

图1-1.燕郊行政图从六环到七环,从三河到“京东”,燕郊已在北京的国际化背景下被多次提起到建设北京“新七环”规划报告中。

规划中七环向外扩展到京冀交界处,自西南向东北依次连接涿州市、固安县、廊坊市、香河县、大厂县、三河市,直至平谷区。

将这些城镇作为新城镇发展点,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缓解中心区域的发展压力,加强与外围城市的交通联系,共同走向“区域城市”。

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幅员面积18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60-80万。

在交通上规划建设6条与北京衔接的通道,包括:京哈高速路、迎宾路、燕顺路、京哈公路复线、神威北路、南外环路。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学号:班级:组号:姓名:指导老师:目录第一章序言1.1 工作的目的和任务1.2 工区的自然环境及交通条件1.3 工区地质与地球物理概况1.4 物探工作的进行及完成情况第二章野外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估2.1野外工作方法与技术2.2室内资料整理2.3实测资料的质量评估第三章资料的处理和推断解释第四章结束语第一章序言电法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种勘探方法。

它以岩、矿石的导电性、电化学活动性(激发极化特性)、介电性和导磁性的差异为物质基础,使用专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地壳周围物理场的变化和分布规律,进而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的一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电法勘查的主要特点是利用的场源形式多,方法变种多,能解决的地质问题多,工作领域(地面、航空、海洋、地下)宽广,是一种有着悠久发展历史、又有发展前途的勘查方法。

1.1 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本次电法实习为期5天,工区位于实习站南1.5Km处的海岸线旁边,要求掌握电法勘探方法原理和工作方法。

主要实习方法有对称四极法、联合剖面法、偶极偶极法和电测深等方法。

1.1.1 实习目的1、将所学的电法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2、掌握电法勘探野外工作的各个环节;3、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能力。

1.1.2 基本要求1、学会熟练地使用电法仪器和设备;2、学习和掌握多种电法分支方法的野外工作方法和技术,并能解决野外出现的一般故障问题;3、了解电法工作设计的原则和方法;4、学习掌握电法野外资料的一般整理、处理、反演、图示方法;5、编写实习报告,初步掌握物探资料的解释方法和电法成果报告的编写方法,培养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

1.1.3 实习任务本次电法实习任务繁重,短时间内完成利用电法勘探研究站南工区的:a地下介质电性分层;b有无构造通过;c海水和淡水分界线确定;d基岩面和潜水面深度。

1.2 工区自然环境及交通条件秦皇岛地处中低纬度,属温暖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台风和梅雨,四季分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实习报告实习类型生产实习题目电法勘探实习报告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物探)学生学生学号指导教师肖宏跃实习地点理工大学实习成绩2015年 9月-2015年11月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实习目的 (1)1.2实习安排 (1)1.3实习容 (2)第二章联合剖面法 (3)2.1方法原理 (3)2.2仪器设备 (4)2.3实施步骤 (4)2.4成果解释 (4)第三章高密度电法 (6)3.1方法原理 (6)3.2仪器设备 (7)3.3实施步骤 (7)3.4成果解释 (8)第四章大功率激发极化法 (11)4.1方法原理 (11)4.2仪器设备 (14)4.3实施步骤 (15)4.4成果解释 (15)第五章实习总结 (18)第一章绪论电法勘探是勘探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电学、电磁学、电子学及电化学在解决地质找矿及地质学问题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

电法勘探(常称为电法或电探)的地球物理学基础是地壳中多数岩矿石之间存在的电学性质的差异,它是通过观测和研究由电性差异引起的人工或天然电磁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及其变化特点,从而达到查明地下地质构造或矿产分布的一组勘探方法的总称。

1.1 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1)学习一系列电法勘探方法,了解一系列电法勘探仪器的操作及布线;2)学会对所采集数据进行初步整理,以及使用相关软件进行相应处理和成果图的绘制;3)巩固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能快速适应生产,解决一系列地质问题。

1.2 实习安排本次实习时间为2015年9月-11月。

实习进度安排如表1-1。

表1-1 实习进度安排一览表1.3 实习容在电法勘探的实践中已被利用的电学性质有:描述岩、矿石导电性的电阻率(ρ),反映岩、矿石磁性强弱的磁导率(μ),表示岩、矿石电化学活动性的极化率(η)和岩、矿石的介电常数(ε)等。

本次实习包括:联合剖面法、大功率激发极化法、高密度电法以及AMT。

第二章联合剖面法2.1 方法原理联合剖面法是两个三极装置AMN∞和∞MNB联合进行探测的一种电剖面法,即是由两个三极装置组合而成。

所谓三极装置,是指一个供电电极置于无穷远的装置。

如图2-1所示,A、M、N、B四个电极位于同一条测线上,以M、N之间的中点作为测点,且AO=BO,MO=NO,电极C是两个三极装置共同的无穷远极,一般假设在测线的中垂线上,与测线之间的距离大于AO的5倍,如果平行测线布置,距MN中点的距离应该大于10倍AO。

因此,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地质信息。

工作中将A、M、N、B四个电极沿测线一起移动,并保持各电极间的距离不变。

在每个测点上分别测出A、C电极供电时的电位差∆U U和电流强度I,B、C 电极供电时的电位差∆U U和电流强度I,然后求得两个视电阻率ρs A和ρs B。

每个测点观测结果是用下列两式分别计算:AMN∞装置ρs A=K A∆U A(2-1)I∞MNB装置(2-2)ρs B=K B∆U BI式中U U=U U=2U UU·UU分别为AMN装置和∞MNB装置的装置系数。

UU图2-1 联合剖面装置示意图2.2 仪器设备实习所用相关仪器设备见表2-1。

表2-1 联合剖面法仪器设备一览表设备名称个数WDJD-3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1(台)36v电池箱1(个)无穷远电极线1(根)电池电极连接线若干2.3 实施步骤1)在水槽中放置低阻铁板,顶面埋深1~4cm,测线通过铁板中心在水面的投影。

联合剖面法极距按AO=6cm,MN=4cm,点距2cm,将C极置于无穷远处。

计算装置系数;2)布设联合剖面法电极,连接仪器,在WDJD-3上设置极距参数,准备好记录的纸和笔;3)逐点移动电极,测量(注意:测量一个点时要A、B极交换供电,记录测点坐标,R0为A极供电,R1为B极供电)。

2.4 成果解释图2-2 联合剖面解释图由图2-2可知,左边的ρsA>ρsB,右边ρsA<ρsB,为直立低阻体。

这种交点常常出现在良导体上方。

由于断裂带中含有较多的水分,电阻率较低,能产生明显的低阻正交点。

因此交点往往指示低阻体和断裂带的存在。

第三章高密度电法高密度电法是以岩、土导电性差异为基础,研究人工施加稳定电流场的作用下地中传导电流分布规律的一种电探方法。

根据在施加电场作用下地中传导电流的分布规律,推断地下具有不同电阻率的地质体的赋存情况。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物理前提是地下介质间的导电性差异。

3.1 方法原理基于电阻率法的原理,采用一种阵列勘探方法,利用程控多路转换器和微机电位仪组合方式,实行不同装置类型和不同极距的断面或立体视电阻率测量,兼顾了电阻率剖面和电阻率测深法,达到断面或立体勘查到目的。

它通过A、B两电极向地下供电流I,然后在M、N两极间测量电位差ΔV, 从而可求得该点(M、N 之间)的视电阻率值:ρs=K∆V/I(3-1)根据实测的视电阻率剖面,进行计算、分析,便可获得地下地层中的电阻率分布情况,从而可以划分地层,判定异常等。

通常高密度电阻率法采用的是三电位电极系,即是将温纳四极、偶极及微分装置按一定的方式组合后构成的一种测量系统。

该系统在测量时利用电极转换装置将每相邻的4根电极进行一次排列组合,从而可以在一个测点上获得3种电极排列的测量参数。

通常将这三种排列分别称为α排列、β排列、γ排列,对应的视电阻率计算公式分别为:ρsα=K∆V/I(3-2)其中装置系数Kα=2πa;ρsβ=K∆V/I(3-3)其中装置系数Kβ=6πa;ρsγ=K∆V/I (3-2)其中装置系数Kγ=3πa。

上述三个式子中U为三电位电机系的电极距。

当点距为U时,U= UU,(n=1,2,…,15)。

由于一条剖面上地表测点总数是固定的,故当极距扩大时,反应不同勘探深度的测点数将依次减少。

若将三电位电机系的测量结果显示与测点下方深度为U的位置上,于是,整条剖面的测量结果便可以表示成一种倒三角的二维断面的电性分布。

3.2 仪器设备实习所用相关仪器设备见表3-1。

表3-1 实习所用仪器设备一览表3.3 实施步骤1)按测线排列方式进行测线布置,测线长度60m,电极测量间距1m,每根电极埋深约占电极的2/3长度;2)测线布置好后,用连接导线连接好仪器、测线、电极;3)用万用表检查电源电压是否工作正常,进行接地电阻检查,以检查每根电极是否工作正常;4)将仪器工作参数设置成α排列装置测量,测量完成后,α排列测量完成后,依次修改参数,完成β排列、γ排列的测量;5)完成一条测线的测量后,移动排列,重复上述步骤,进行下一条测线的测量。

3.4 成果解释图3-1 高密度α排列断面等值线图图3-2 α排列高密度反演结果图3-3 高密度β排列断面等值线图图3-4 β排列高密度反演结果图3-5 高密度γ排列断面等值线图图3-6 γ排列高密度反演结果通过从图3-2、图3-4、图3-6可以看出地表层从0到1.5米的地方是呈现出高阻的态势,这和我们使用电测深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当然高密度更能精准的反映出地下断面的情况,因为高密度不仅包含电测深还包含了点剖面,中间层是低阻层,再往下又慢慢变成高阻,通过alpha装置的反演可以看出,中间有一个接近球形的低阻区域,因为是学校的地形,判断下面可能是一个含水量比较大的球形体。

第四章大功率激发极化法激发极化法是根据地下地壳中不同岩、矿石的激电效应差异为物理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人工建立的直流或交流激电场的分布规律进行找矿和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电法勘探分支方法。

4.1 方法原理激发极化法是观测、研究被探测对象在外电场激励下产生的次生极化电场的变化规律的工程电法勘探方法。

断电瞬间观测到的次生极化电场称为二次场(△V,mV)。

它的强弱和衰减快慢,除与充电时间、充电电流和装置类型有关外,2主要与被探测对象的岩性、状态、含水量和含泥量等因素有关。

因此,只要使充电时间、充电电流和装置类型保持不变,选择合适的与二次场有关的参数(如极化率、衰减时、激发比和衰减度等),研究这些参数的变化规律即可达到划分岩性,寻找岩溶、断层破碎带和其他含水构造的目的。

激发极化法分为直流激发极化法(时间域法)和交流激发极化法(频率域法(SIP))。

常用的电极排列有中间梯度排列、联合剖面排列、固定点电源排列、对称四极测深排列等。

在本次实习过程中进行的是直流激发极化法,采用的电极排列为中间梯度排列。

向地下供直流电时,在供电电流不变的情况下,地面两个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却随时间而有所变化(一般是变大),并在相当长时间后(几分钟)趋于某一稳定的饱和值。

断电后,测量电极间仍存在一随时间而减小的微小电位差,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后(几分钟)衰减趋于零。

这种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产生随时间而变化的附加电场的现象,称为“激发极化效应”。

这种变化的附加电场,称为“激发极化场”,简称“二次场”(如图4-1)。

图4-1 机电效应外在表现示意图刚接通供电电流的瞬间,在测量电极间建立的电位差不包含激发极化效应,它只与岩石的电阻率以及观测装置、供电电流有关,称为“一次场电位差”△V1,一次场也就是外加的人工电场。

供电一段时间后电位差,除上述一次电位差而外,还包含了激发极化效应,称之为“极化场电位差”△V,它是一次场电位差(△V1)及一次场电位差(△V2)之和,即:△V(t)=△V1+△V2(t)(如图4-2)。

图4-2 激发极化特性曲线图在相当大的围改变供电电流,二次电位差都与极化场电位差成正比,而没有非线性和正、反向极化的差异,也即:△V2=η△V。

比例系数η表征了岩石的激发极化性质,称之为“极化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于是△V2=η△V改写为:×100% (4-1)η=∆U2∆U式中:△V是达到饱和值的极化场电位差,△V2是断电瞬间(没有延迟时间)的二次场电位差。

因此,极化率(η)的物理意义是:岩石在外电场的激发下,二次场与极化电场的比值。

它表征了岩石的激发极化性质。

当地下存在两种或多种极化率不同的岩石时,比值△V2/△V是在供电电流分布明显围,各种岩石极化率的综合反映,称为视极化率“η”,即:×100%ηU=∆U2∆U(4-2)公式形式和式中参数意义与公式(4-1)相同。

在野外实际测量中,△V2的观测都是有延时的(100ms等,可以在仪器进行设定)。

△V2(100ms)较△V2(0ms)已有一定程度的衰减,计算出的实测ηs27 值与理论值间将差一个系数。

但如果整个工区各点的观测都采用相同的延时,则此系数各点相同,观测得到的视极化率(ηs)异常形态不变。

如果测物性也用同样的延时,则视极化率ηs与地下岩、矿石的真极化率(ηi)的关系也是统一的。

大功率激发极化法中间梯度装置只需设一次供电导线和供电电极,能在相当大的面积上进行测量,且能同时用多台接收机同时在多条测线上进行观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