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艰难梭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艰难梭菌感染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艰难梭菌感染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季欣欣;孟秀娟【摘要】艰难梭菌是一种革兰阳性厌氧芽孢杆菌,现已成为全球分布的主要肠道病原体.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 ficile infection,CDI)可引起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而其严重感染会导致假膜性结肠炎和中毒性巨结肠等严重并发症.CDI正成为全世界公共卫生的一个持续挑战.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CDI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予以简要综述,为防治CDI提供依据.【期刊名称】《中国感染控制杂志》【年(卷),期】2019(018)006【总页数】7页(P600-606)【关键词】艰难梭菌;毒素;感染;危险因素;肠道菌群【作者】季欣欣;孟秀娟【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国际转化医学联合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13;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院感染控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8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是一种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革兰阳性厌氧芽孢杆菌,是导致胃肠炎相关感染的主要原因[1]。
艰难梭菌芽孢在一般环境中可存活6个月,且耐热、耐酸,并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
临床艰难梭菌感染 (Clostridiumdifficile infection, CDI)可引起轻度腹泻至血样腹泻,严重感染患者可导致假膜性结肠炎、中毒性巨结肠、肠坏死,甚至危及生命。
CDI的发病率不断增加[2],已经超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成为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体[3]。
在社区和疗养院环境中,CDI也在增多[3-4]。
CDI的高发病率、致死性和广泛的波及范围已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预防和治疗CDI仍然是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性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对CDI的认识不够充分,对艰难梭菌产毒株的检测能力和CDI的治疗方法有限。
因此,了解CDI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将有助于医务人员进行诊断、预防和治疗。
艰难梭菌感染的流行病学与防控措施
艰难梭菌感染的流行病学与防控措施艰难梭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以引发严重的感染,尤其在医疗机构中,已被确认为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本文将探讨艰难梭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并介绍一些常见的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特征1. 感染途径艰难梭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途径感染人类。
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特别是在医疗机构、养老院等地,易感人群通过接触受污染的表面或被感染人员而感染。
2. 高发人群艰难梭菌感染主要发生在一些易受感染的人群中,如长期住院的患者,接受过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
3. 症状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主要疾病是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
患者常常表现为腹部不适、腹泻、发热等症状。
严重的感染可能导致肠道炎症甚至坏死,威胁生命。
二、防控措施1. 手卫生手是艰难梭菌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保持良好的手卫生至关重要。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包括使用洗手液或含酒精的手消毒剂清洁双手,并在适当的时机更换手套。
2. 环境清洁医疗机构应加强表面和设备的清洁消毒工作,尤其是频繁接触的地方和设备。
使用含氯消毒剂可以有效清除艰难梭菌的存在,降低感染风险。
3.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不当使用是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医务人员应通过合适的培训和指导,确保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过度使用或滥用抗生素。
4. 聚焦患者隔离对于已经感染艰难梭菌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以避免传播给其他患者。
隔离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如单人隔离或集中隔离。
5. 教育宣传通过教育宣传活动,增加公众对艰难梭菌感染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提倡公众正确使用抗生素、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了解感染预防的重要性。
结论艰难梭菌感染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问题,对患者的健康构成威胁,同时也对医务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安全造成风险。
通过合理的防控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合理使用抗生素、患者隔离和教育宣传,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艰难梭菌感染的发生率,并保护人们免受感染的风险。
艰难梭菌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最全)
艰难梭菌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1.对应用抗菌药物且无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患者,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是否有伪膜)或艰难梭菌毒素测定。
2.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或肠镜检查诊断为艰难梭菌感染,应立即通知相应临床部门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3.临床部门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对该患者下达“接触隔离”的长期医嘱,并通知护士长实施如下预防和控制感染传播的措施。
(1)设立醒目的蓝色隔离标志,并通报全科医务人员知晓,以防止艰难梭菌的交叉传播。
(2)应严格实行接触隔离,具体内容详见《接触隔离标准操作规程》。
(3)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包括护工和保洁人员。
(4)强化医务人员及工勤人员的手卫生管理,接触患者时应戴手套。
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摘手套后立即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乙醇对艰难梭菌无很好的杀菌效果,故不能使用单纯含乙醇的快速手消毒液进行手卫生。
(5)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
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环境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品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至少2次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
出现或者疑似有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之处应立即消毒。
艰难梭菌为有芽孢的厌氧菌,对消毒剂有较强耐受性,使用消毒剂时应配制较高的浓度,如 2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
(6)患者转诊之前应通知接诊的科室,以便采取相应传播控制措施。
(7)连续2个标本(间隔应>24 h)均未测出艰难梭菌毒素或患者感染已经痊愈但无标本可送,方可解除隔离。
4.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
(1)艰难梭菌相关疾病(CDAD)患者应停止使用头孢类、克林霉素及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2)推荐治疗性使用药物为甲硝唑加万古霉素。
艰难梭菌在健康人群中的定植与感染防控策略研究进展
艰难梭菌在健康人群中的定植与感染防控策略研究进展田甜甜;强翠欣;杨靖;王洁(综述);赵建宏(审校)【期刊名称】《中国感染控制杂志》【年(卷),期】2015(000)004【摘要】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是专性厌氧革兰阳性芽孢杆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并可导致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CDI)[1]。
该菌于1935年首次报道,直至1978年被认为是引起假膜性肠炎的病原菌之一[2-3]。
其致病机制主要是产生 A、B 两种毒素(TcdA,TcdB),临床表现可从轻度的自限性腹泻到严重的假膜性肠炎的腹泻[4]。
近年,由于艰难梭菌高产毒株(027/NAP1/BI 型)在世界几个地区的暴发流行,且在中国香港和广东省已有027型散发的个案报道,艰难梭菌已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5-9]。
我们曾对石家庄地区医院住院患者分离的33株艰难梭菌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发现以 ST37和 ST54为主,与我国北京的报道[10]一致。
近年,儿童及成人社区获得性 CDI 呈上升趋势[11-14],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地区社区获得性 CDI 占总 CDI 发病人数的20%~50%[15],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6]。
但是,社区艰难梭菌传播途径,尤其是无症状携带艰难梭菌的健康人群在 CDI 的流行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未知。
因此,本文对健康人群艰难梭菌的定植、传播及感染防控做一详细综述。
【总页数】5页(P284-288)【作者】田甜甜;强翠欣;杨靖;王洁(综述);赵建宏(审校)【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河北省临床检验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00;河北省临床检验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00;河北省临床检验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河北省临床检验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河北省临床检验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8【相关文献】1.老年人群中的艰难梭菌 [J], 乔瑞洁;沈荣2.腹泻病婴幼儿艰难梭菌定植与感染情况分析 [J], 郭亚楠;王君;李佳垚;王秋萍;刘欣竹3.艰难梭菌在儿童肠道定植和感染的研究进展 [J], 苗瑞雪;汪志凌;周伟;朱渝;温杨;邓建军4.肠道艰难梭菌定植对老年住院患者肝生化指标的影响 [J], 袁宝玉;武强;周聪;沈芳5.血液病患者产毒艰难梭菌无症状定植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 [J], 王洁;杨靖;刘晓雷;强翠欣;李志荣;牛亚楠;曹静;赵建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艰难梭菌感染现状和预防措施_
㊃专题㊃通信作者:张琳,E m a i l :l z h a n g79@126.c o m 儿童艰难梭菌感染现状和预防措施郭 城,张 琳(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科,河北石家庄050050) 摘 要:艰难梭菌(C l o s t r i d i u md i f f i c i l e ,C D )是造成院内感染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最重要的病原,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得C D 感染(C D I )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㊂目前虽没有中国儿童C D 的流行病学研究数据,但国内儿童疾病诊治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抗生素滥用㊁且临床对其认识不足,C D I发病率可能比国外更高㊂本文从C D 致病机制㊁流行现状㊁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防控C D I 提供依据㊂关键词:梭菌感染;治疗病学;综合预防;儿童中图分类号:R 51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8)05-0398-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8.05.008C u r r e n t s t a t u s a n d p r e v e n t i v em e a s u r e s o f C l o s t r i d i u md i f fi c i l e i n f e c t i o n i n c h i l d r e n G u oC h e n g ,Z h a n g Li n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e d i a t r i c s ,t h eT h i r d H o s p i t a l o f H e b e i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h i j i a z h u a n g 050050,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Z h a n g L i n ,E m a i l :l z h a n g79@126.c o m A B S T R A C T :C l o s t r i d i u md i f f i c i l e (C D )i s 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 c a u s e o f h o s p i t a l -a c q u i r e da n da n t i b i o t i c -a s s o c i a t e d d i a r r h e a .D u e t o t h e e x t e n s i v e u s e o f b r o a d -s p e c t r u ma n t i b i o t i c s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 f C l o s t r i d i u md i f f i c i l e i n f e c t i o n (C D I )i s o nt h er i s e w o r l d w i d e ,a n dh a sb e c o m eas e r i o u s p u b l i ch e a l t h p r o b l e m.A l t h o u g he p i d e m i o l o gi c a ld a t ao fC D I c o n c e r n i n g C h i n e s e c h i l d r e n i s u n a v a l i a b l e ,t h e a b u s i v e u s e o f a n t i b i o t i c s i n t h e i r d i a g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i s u n d e n i a b l e ;a n dc o n c e r n e dc l i n i c a lk n o w l e d g ea w a i t si m p r o v e m e n t .T h e s ef a c t o r sa d d e dt o g e t h e r m a y c o n t r i b u t et o d o m e s t i c i n c i d e n c eo f C D I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f o r e i g n c o u n t r i e s .T h i s a r t i c l e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p a t h o g e n i c m e c h a n i s m ,e p i d e m i o l o g y,r i s k f a c t o r s a n d p r e v e n t i v em e a s u r e s o fC Dt o p r o v i d eb a s i s f o r p r e v e n t i o na n d c o n t r o l o fC D I .K E Y W O R D S :C l o s t r i d i u m i n fe c t i o n s ;e p i d e m i o l o g y ;u n i v e r s a l p r e c a u t i o n s ;c h i ld 张琳,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科主任㊁主任医师㊁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㊂曾获吴阶平医学研究二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二㊁三等奖㊂兼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分会委员,儿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儿科学组副组长,微生态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儿科专业常务委员;国家卫计委儿童消化内镜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分会儿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儿科学组委员;河北省微生态学会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河北省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围产医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师学会新生儿分会副主任委员㊂参与教育部‘儿科学“教材编写,兼任‘中华儿科杂志“㊁‘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等多家杂志编委㊂艰难梭菌(C l o s t r i d i u md i f fi c i l e ,C D )是一种厌氧的革兰阳性芽孢杆菌,分布于健康人和动物的肠道及粪便中,属于条件致病菌,产毒株可分泌毒素A ㊁B 和二元毒素(CD T )而致病㊂C D 也是造成院内感染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最重要的病原㊂艰难梭菌感染(C l o s t r i d i u md i f f i c i l e i n f e c t i o n ,C D I )存在医院环境中已超过30年,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和其他引起肠道菌群紊乱的原因,以及个体易感性等因素,使得C D I 发病率及其严重程度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在欧洲和北美等国家出现了C D 的高毒力流行菌株(如N A P 1/B I /027)以及C D 相关性腹泻(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 f f i c i l e a s s o c i a t e dd i a r r h e a ,C D A D )的地区性暴发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2]㊂C D 在婴幼儿及儿童的作用存在争议,一方面C D 与儿童多种疾病存在关联,如自限性分泌性腹泻㊁伪膜性大肠炎,中毒性巨结肠㊁肠穿孔和感染性休克等;另一方面,在儿童无症状C D 定植比较常见(2%~75%),这与年龄㊁出生方式和喂养有关[3]㊂研究显示,西方国家儿童医院和社区获得性C D I(h o s p i t a l -a c q u i r e d C D I ,H A -C D I ;c o mm u n i t y -a c qu i r e dC D I ,C A -C D I )发生率明显增加,对于住院儿童其发生率在12.8~40/10000[4-5]㊂目前虽没有㊃893㊃‘临床荟萃“ 2018年5月5日第33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M a y 5,2018,V o l 33,N o .5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儿童C D I的流行病学研究数据,但国内儿童疾病诊治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抗生素滥用㊁且临床对其认识不足,C D I发病率可能比国外更高㊂本文从C D致病机制㊁流行现状㊁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防控C D I提供依据㊂1C D I致病机制C D是一种专性厌氧的革兰阳性芽孢杆菌,分布于健康人和动物的肠道及粪便中,属于条件致病菌,可作为人体正常肠道菌群的一部分而无任何临床症状㊂C D无症状定植在1月内婴儿为25%~30%, 1月至1岁为10%~25%,1岁以上为5%~10%,分析原因是婴儿肠道系统中可能缺乏毒素细胞内化的毒素受体,或母乳可能中和毒素A和B[6]㊂健康成年人C D携带率约2%~4%,在医院环境中,无症状携带率可能更高㊂这些C D定植分离株可以是毒素阴性的㊁非致病性菌株,或者致病性C D菌株(正常肠道菌群抑制其过度生长)㊂健康状态下,肠道中双歧杆菌㊁拟杆菌㊁优杆菌等优势菌群可抑制肠道中C D,C D是否致病主要取决于该菌的数量和产生毒素的量㊂当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引起肠道菌群紊乱㊁外科手术或免疫功能低下时,部分耐药C D或原有C D异常增殖而导致患者发病,这属于内源性感染;也可通过粪-口途径方式传播引起外源性或交叉感染㊂人体感染C D,首先破坏了肠道正常菌群结构,具有代谢活性的滋养体在结肠内增殖和定植,并产生和释放两种致病毒素即毒素A(肠毒素)及毒素B(细胞毒素),除此之外,C D可分泌其他毒素因子如纤连结合蛋白A(f i b r o n e c t i n b i n d i n gp r o t e i nA,F b p A)㊁菌毛㊁c w p84半胱氨酸蛋白酶等㊂毒素通过肠道上皮细胞和胞内多种信号通道使蛋白质糖基化,从而导致机体组织细胞凋亡,降低肠黏膜屏障功能,引发结肠炎症,导致相应临床表现,其表现形式主要受两种因素制约,即感染菌株的毒力和宿主的免疫应答㊂轻者为携带者状态,重者可发展为伪膜性肠炎㊁中毒性巨结肠或脓毒症等㊂2C D I流行现状1978年确定了C D为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伪膜性结肠炎的病原菌[7],其后十年间,制定了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措施,并发现C D I是抗生素应用的并发症㊂在世纪之交,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C D I在欧洲和北美洲大范围爆发㊂1993-2008年,美国被诊断为C D I的住院人数从85700例增加到336600例,增加了4倍[8]㊂2011年美国疾控中心(C e n t e r f o r D i s e a s eC o n t r o l,C D C)报告,美国C D I发病约为453000,大约死亡29000例[9],C D I流行病学变化与C D新发菌株的出现有关,即B I/N A P1/027,以及最近的多位点序列分型S T1菌株㊂L o o等[10]发现存在该菌株的住院患者中55%发生C D I,其他菌株仅占29%,同时50%可能易引起复发性C D I,而且这些菌株与其他菌株相比,死亡率增加1倍[11]㊂2011年C D C新兴感染计划(E m e r g i n g I n f e c t i o n sP r o g r a m, E I P)数据显示,该菌是导致医疗相关性C D I和社区相关性C D I的主要原因㊂2015年最新E I P数据显示,尽管其是医疗保健相关C D I的第一原因,但它已下降为社区相关C D I的第二常见因素[12]㊂E I P监测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更多C D I病例发生在医院以外,认为可能与之前入院前未监测C D I有关㊂C D I复发是患者发病的重要来源,10%~30%病例出现至少一次的复发性C D I发作㊂首次复发后,随之第二或第三复发的风险可达30%[13]㊂2000年之前,C D I报道死亡率<2%,C D I流行病发生改变之后,报道死亡率达4.5%~5.7%,流行期间死亡率可达6.9%~16.7%[14]㊂儿童人群中C D出现了上述流行病学的变化,一些证据显示西方国家儿童H A-C D I和C A-C D I发生率有明显的增加,发生率12.8~40/10000住院儿童[4-5]㊂在一项美国的对照研究,1991-1997和2004-2009年间儿童C D I的发病率从2.6/100000增加至32.6/100000[18]㊂由于C D I的高发病率㊁严重性和高成本,需要有效的预防传播㊁感染和复发的策略㊂3C D I相关危险因素目前已证实,一些危险因素可引发C D I,包括:①任何途径暴露于C D孢子如医院环境;②抗生素治疗㊁化疗㊁肠蠕动抑制剂等应用,可引起肠道菌群的紊乱,利于C D的侵袭和繁殖;③宿主相关因素如高龄㊁严重基础疾病㊁免疫功能低下如化疗,H I V阳性患者等[15]㊂C D I最重要危险因素仍是抗生素的广泛和不合理的使用㊂在美国,57%~75%儿童C A-C D I患者在住院前3个月内使用了抗生素[16]㊂美国一项研究发现,3年前抗生素暴露儿童较未暴露儿童C D I发病率显著增加[17]㊂另一项研究也报告了H A-C D I与在30天内应用头孢菌素(O R=3.32;95%C I= 1.10~10.01)和存在胃肠道喂养装置(O R=2.59; 95%C I=1.07~6.30)存在关联[18],故医院以及长期护理机构㊁环境污染和频繁应用抗生素是C D I的重要危险因素㊂一些研究者报道了酸抑制剂增加了C D I的发生风险[19],而其他研究者经过校正共存条件,并未确认增加了C D I的风险[20]㊂在意大利的一㊃993㊃‘临床荟萃“2018年5月5日第33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y5,2018,V o l33,N o.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项儿科回顾性病例研究发现,质子泵抑制剂(P P I)的使用与C D I存在显著关联,H2受体拮抗剂和C D I 之间不存在关联[21]㊂目前没有发现C D I与年龄㊁早产儿(<37孕周)有关的报道,胃肠手术㊁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应用2周与C D I有关[22]㊂其他研究表明免疫抑制和重症疾病与C D I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㊂炎症性肠病(I B D)㊁先天性巨结肠㊁器官移植㊁胃造瘘术/空肠造口和囊性纤维化均会影响C D I的发生风险㊂4C D I的预防与控制目前预防C D I的两项主要措施是预防医院C D I 患者传播和降低C D I发生风险㊂故临床上对于C D I 的早期发现就显得十分重要,快速正确的诊断才能具体治疗和减少传播㊂同样,临床上也要避免C D I 的误诊,这会影响C D I的预防工作㊂4.1诊断在接受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患儿一旦出现腹泻㊁发热㊁腹痛㊁白细胞增高等,要高度警惕C D I㊂C D I的确诊依赖于粪便中检测到C D毒素或细菌培养出产毒素株㊂2017年美国C D I[23]临床指南推荐:只有腹泻患者的粪便才需要检测C D,C D毒素基因核酸扩增试验(N A A T s)如聚合酶链反应(P C R)等优于毒素A+ B酶免疫测定(E I A),作为C D I的标准诊断试验㊂谷氨酸脱氢酶(G D H)筛选试验筛选C D,可用于毒素A +B酶免疫测定(E I A)之后的两步或三步算法,但这种策略的敏感性低于N A A T s㊂由于婴儿无症状C D携带率很高,不宜常规推荐新生儿或伴有腹泻的小于12个月的婴儿检测C D I, 1~2岁腹泻患儿不应常规进行C D试验,除非排除了其他感染或非感染原因㊂对于大于2岁儿童,建议C D试验用于长期腹泻或恶化的腹泻患者或有危险因素如炎症性肠病或存在免疫抑制或存在相关暴露如接触医疗保健系统或最近应用抗生素的人群㊂4.2感染控制措施医院环境是C D来源的最主要危险因素㊂研究显示,即使患者没有检出C D I也没有C D定植,其病房环境中依然可以分离到C D㊂长期护理机构C D产毒株携带率可高达148%[24],如之前有C D I暴发过的长期护理机构,其携带率更高达300%,住院患者感染C D的风险随住院时间延长呈线性增长㊂因此,环境控制十分重要,这包括对环境表面进行C D检测㊁对环境进行彻底有效的清洁和消毒,基于医院的感染控制措施能显著降低C D I发生率[25]㊂早期监测C D I可早期治疗,并同时早期采取控制措施㊂感染控制与流行病学专业协会推荐:①对高度怀疑有C D I风险因素的患者(最近或当前使用抗生素㊁使用抗肿瘤药物,高龄,最近住院,或居住在长期护理中心,曾经获得过C D I)进行C D检测;②倡导医生应用快速㊁敏感性高㊁特异度高的C D诊断试剂;③若C D阳性要及时通知医生,积极进行合适的治疗和采取预防措施㊂M u t o等[26]研究报道,通过上述综合措施,医院C D感染率5年间由7.2/1000降至4.8/1000㊂2017年美国C D I临床指南推荐[23]提示:①尽量为C D I患者提供单独房间减少传染给其他人的机会,患者多时,尽量把相同病源的患者集中于一个房间,不要把有多重耐药的C D I患者集中于一个房间㊂②接触隔离和手卫生是防控C D I的关键,进入C D I 病房或护理C D I患者时,医护人员和访视者应使用一次性隔离衣和手套㊂接触C D I患者去除手套后,常规用肥皂,水或基于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㊂③在C D I疫情或高发区,建议用肥皂和水消毒代替基于乙醇的消毒剂㊂如果有可能直接接触粪便或粪便污染的地区,建议优先用肥皂和水洗手㊂B o b u l s k y等[27]研究表明,C D I患者治疗2周后皮肤表面仍存在C D的污染,应继续进行接触预防措施,C D I高发地区要延长接触预防措施直至出院㊂4.3抗生素管理抗生素的广泛和频繁应用是导致C D A D的高危因素,因85%C D A D患者接受过抗生素治疗㊂克林霉素㊁头孢菌素(特别是三代头孢菌素)㊁广谱青霉素㊁氟喹诺酮是导致C D A D的常见危险因素,特别是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大量应用是近年来引起高毒力菌株在欧美地区暴发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抗生素应用的种类越多㊁剂量越大㊁疗程越长,发生C D A D的风险也就越高㊂合理使用抗生素可有效预防C D I,包括:①减少高危抗生素(如克林霉素㊁喹诺酮类药物和头孢菌素)治疗的频率㊁持续时间和抗生素的数量;②严格执行抗生素管理方案;③根据当地流行病学和存在的C D菌株选择适宜抗生素㊂要考虑限制氟喹诺酮类抗生素㊁克林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应用(外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除外)㊂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后可在流行期间降低C D I发病率60%㊂4.4益生菌应用目前尚无足够证据推荐益生菌在临床试验之外一级预防C D I㊂一些荟萃分析表明,益生菌(L G G和布拉氏酵母菌)能降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风险,但是益生菌降低C D I的研究有限㊂G a o等[28]临床研究表明,225例住院患者服用L a c t o b a c i l l u s a c i d o p h i l u s C L1285和L.c a s e i L B C80R能有效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C D I㊂但㊃004㊃‘临床荟萃“2018年5月5日第33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y5,2018,V o l33,N o.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目前无足够证据支持常规使用益生菌预防C D I㊂人们一直努力研究和制定措施进行C D I防治,但在医院和社区的环境中,C D I仍然普遍存在,尤其在滥用抗生素治疗的儿童中㊂抗生素的管理和环境的消毒仍是控制感染的必要条件,有效益生菌制剂和疫苗将有可能成为未来C D I防控的重要手段㊂参考文献:[1] M a g i l l S S,E d w a r d s J R,B a m b e r g W,e t a l.M u l t i s t a t e p o i n t-p r e v a l e n c e s u r v e y o fh e a l t hc a r e-a s s o c i a t e di n f e c t i o n s[J].NE n g l JM e d,2014,370(13):1198-1208.[2] L oV A,Z a c u rGM.C l o s t r i d i u md i f f i c i l e i n f e c t i o n:,a nu p d a t eo ne p i d e m i o l o g y,r i s kf a c t o r s,a n dt h e r a p e u t i co p t i o n s[J].C u r rO p i n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2012,28(1):1-9.[3] A z a d M B,K o n y aT,M a u g h a n H,e ta l.G u t m i c r o b i o t ao fh e a l t h y C a n a d i a ni n f a n t s:p r o f i l e sb y m o d eo fd e l i v e r y a n di n f a n t d i e t a t4m o n t h s[J].C MA J,2013,185(5):385-394.[4] K h a n n a S,B a d d o u r L M,H u s k i n s W C,e t a l.T h ee p i d e m i o l o g y o f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f f i c i l ei n f e c t i o ni nc h i l d r e n:ap o p u l a t i o n-b a s e d s t u d y[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2013,56(10): 1401-1406.[5] N i c h o l s o n M R,T h o m s e nI P,S l a u g h t e r J C,e ta l.N o v e l r i s kf a c t o r s f o rr e c u r r e n t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 f f i c i l e i n f e c t i o ni nc h i l d r e n[J].JP e d i a t r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N u t r,2015,60(1):18-22.[6] L e e sE A,M i y a j i m aF,P i r m o h a m e d M,e ta l.T h er o l eo f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 f f i c i l e i n t h e p a e d i a t r i c a n d n e o n a t a l g u t-an a r r a t i v e r e v i e w[J].E u r JC l i nM i c r o b i o l I n f e c tD i s,2016,35(7):1047-1057.[7] Kök s a l F.T h e r o l e o f 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 f f i c i l e i n a n t i b i o t i c-a s s o c i a t e d e n t e r i t i s[J].M i k r ob i y o lB u l,1985,19(2):109-1011.[8] L u c a d o J,G o u l d C,E l i x h a u s e r A.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 f f i c i l ei n f e c t i o n s(C D I)i n h o s p i t a ls t a y s,2009[D B/O L].H C U PS t a t i s t i c a l B r i e f#124.J a n u a r y2012.A g e n c y f o rH e a l t h c a r eR e s e a r c ha n dQ u a l i t y,R o c k v i l l e,M D.h t t p://w w w.h c u p-u s.a h r q.g o v/r e p o r t s/s t a tb r i e f s/s b124.p d f.11,75-79(2012).[9] L e s s aF C,M uY,B a m b e r g WM,e t a l.B u r d e n o f C l o s t r i d i u md i f f i c i le i nf e c t i o ni nt h e U n i t e d S t a t e s[J].N E ng lJ M e d,2015,372(9):825-834.[10] L o oV G,B o u r g a u l tAM,P o i r i e rL,e t a l.H o s t a n d p a t h o g e nf a c t o r s f o r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 f f i c i l e i n f e c t i o na n dc o l o n i z a t i o n[J].NE n g l JM e d,2011,365(18):1693-1703.[11] R a oK,M i c i c D,N a t a r a j a n M,e ta l.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 f f i c i l er i b o t y p e027: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oa g e,d e t e c t a b i l i t y o f t o x i n sAo rB i ns t o o lw i t hr a p i dt e s t i n g,s e v e r e i n f e c t i o n,a n d m o r t a l i t y[J].C l i n I n f e c tD i s,2015,61(2):233-241.[12] C D C.2015A n n u a l R e p o r t f o r t h e E m e r g i n g I n f e c t i o n sP r o g r a mf o rC l o s t r i d i u md i f f i c i l e I n f e c t i o n[D B/O L].h t t p s://w w w.c d c.g o v/h a i/e i p/A n n u a l-C D I-R e p o r t-2015.h t m l[13]S h e i t o y a n-P e s a n tC,A b o uC h a k r aC N,Pép i n J,e t a l.C l i n i c a la n dh e a l t h c a r eb u r d e no fm u l t i p l er ec u r r e n c e so fC l o s t r id i u md i f f i c i le i nf e c t i o n[J].C l i n I n f e c tD i s,2016,62(5):574-580.[14] M a g i l l S S,E d w a r d s J R,B a m b e r g W,e t a l.M u l t i s t a t e p o i n t-p r e v a l e n c e s u r v e y o fh e a l t hc a r e-a s s o c i a t e di n f e c t i o n s[J].NE n g l JM e d,2014,370(13):1198-1208.[15] M o n n i e rA L,Z a h a rJ R,B a r b u tF.U p d a t eo n C l o s t r i d i u md i f f i c i l e,i n fe c t i o n s[J].Méd e c i n e E t M a l a d i e sI nf e c t i e u s e s,2014,44(8):354-365.[16]S a n d o r aT J,F u n g M,F l a h e r t y K,e ta l.E p i d e m i o l o g y a n dr i s k f a c t o r s f o r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 f f i c i l e i n f e c t i o ni nc h i l d r e n[J].P e d i a t r I n f e c tD i s J,2011,30(7):580-584.[17] K l e i nE J,B o s t e rD R,S t a p p J R,e t a l.D i a r r h e ae t i o l o g y i nac h i ld re n's h o s p i t a l e m e r g e n c y d e p a r t m e n t:a p r o s p e c t i v e c o h o r ts t u d y[J].C l i n I n f e c tD i s,2006,43(7):807-813.[18] C r e w s J D,A n d e r s o nL R,W a l l e rD K,e t a l.R i s kf a c t o r s f o rc o mm u n i t y-a s s o c i a t e dC l o s t r id i u m d i f f i c i l e-a s s o c i a te dd i a r r h e ai n c h i l d r e n[J].P e d i a t r I n f e c tD i s J,2015,34(9):919-923.[19] D i a l S,D e l a n e y J,B a r k u n A N,e ta l.U s eo f g a s t r i ca c i d-s u p p r e s s i v e a g e n t s a n d t h e r i s k o f c o mm u n i t y-a c q u i r e dC l o s t r i d i u md i f f i c i l e-a s s o c i a t e dd i s e a s e[J].J AMA,2005,294(23):2989-2995.[20] N o v a c kL,K o g a nS,G i m p e l e v i c hL,e t a l.A c i ds u p p r e s s i o nt h e r a p y d o e sn o t p r e d i s p o s et o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 f f i c i l e i n f e c t i o n: t h e c a s eo f t h e p o t e n t i a lb i a s[J].P L o S O n e,2014,9(10): e110790.[21] T u r c o R,M a r t i n e l l i M,M i e l e E,e t a l.P r o t o n p u m pi n h i b i t o r sa sar i s kf a c t o rf o r p a e d i a t r i c 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 f f i c i l ei n f e c t i o n[J].A l i m e n tP h a r m a c o lT h e r,2010,31(7):754-759.[22] L e e sE A,M i y a j i m aF,P i r m o h a m e d M,e ta l.T h er o l eo f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 f f i c i l e i n t h e p a e d i a t r i c a n d n e o n a t a l g u t--an a r r a t i v e r e v i e w[J].E u r JC l i nM i c r o b i o l I n f e c tD i s,2016,35(7):1047-1057.[23] M c D o n a l dL C,G e r d i n g D N,J o h n s o nS,e t a l.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G u i d e l i n e sf o r 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 f f i c i l eI n f e c t i o ni n A d u l t sa n dC h i l d r e n:2017U p d a t eb y t h e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sS o c i e t y o fA m e r i c a(I D S A)a n dS o c i e t y f o rH e a l t h c a r eE p i d e m i o l o g y o fA m e r i c a(S H E A)[J].C l i n I n f e c tD i s,2018,66(7):987-994.[24] Z i a k a s P D,Z a c h a r i o u d a k i s I M,Z e r v o u F N,e t a l.A s y m p t o m a t i cc a r r i e r so ft o x i g e n i c C.d i f f i c i l ei nl o n g-t e r mc a r e f a c i l i t i e s:a m e t a-a n a l y s i so f p r e v a l e n c ea n dr i s kf a c t o r s[J].P L o SO n e,2015,10(2):e0117195.[25]S u r a w i c zC M,B r a n d tL J,B i n i o n D G,e ta l.G u i d e l i n e sf o rd i a g n o s i s,t re a t m e n t,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o f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f f i c i l ei n f e c t i o n s[J].A m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2013,108(4):478-498.[26] M u t o C A,B l a n k MK,M a r s h J W,e t a l.C o n t r o l o f a no u t b r e a k o f i n f e c t i o n w i t h t h e h y p e r v i r u l e n t C l o s t r i d i u md i f f i c i l eB I s t r a i n i n a u n i ve r s i t y h o s p i t a l u s i n g 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b u n d l e a p p r o ac h[J].C l i nI n f e c tD i s,2007,45(10):1266-1273.[27] B o b u l s k y G S,A l-N a s s i s WN,R i g g s MM,e t a l.C l o s t r i d i u md i f f i c i le s k i n c o n t a m i n a t i o n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d if f i c i l e-a s s o c i a t e dd i s e a s e[J].C l i n I n f e c tD i s,2008,46(3):447-450.[28] G a o XW,M u b a s h e r M,F a n g C Y,e t a l.D o s e-r e s p o n s ee f f i c a c y o fa p r o p r i e t a r y p r o b i o t i cf o r m u l a o f L a c t o b a c i l l u sa c i d o p h i l u s C L1285a n d L a c t ob ac i l l u s c a s e i L B C80R f o ra n t ib i o t i c-a s s oc i a t ed d i a r r he a a n d 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f f i c i l e-a s s o c i a t e dd i a r r h e a p r o p h y l a x i si na d u l t p a t i e n t s[J].A m 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2010,105(7):1636-1641.收稿日期:2018-05-09编辑:武峪峰㊃104㊃‘临床荟萃“2018年5月5日第33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y5,2018,V o l33,N o.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艰难梭菌感染性指南
肠外症状少见,包括菌血症,自发性腹膜炎
临床分型
类型 症状
肠镜
预后
轻型 2-3 黄色粘液便 可伴发热、腹痛
粘膜正常或轻度水 停用抗生素后自愈 肿,米粒样隆起
中型 大便每日10余次 蛋花便 血便 假膜 (典型) 伴发热、腹痛
中性粒细胞升高
药物治疗,预后好
重型
数十次水样大便,量多,奇 臭 ,偶为血水便、粘液便 发热、毒血症 并发症
结肠粘膜>6cm
治疗
停用相关抗生素,水电解 质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 1、抗生素: 2、菌群调节治疗 3、肠粘膜保护剂 4、提高免疫功能
手术治疗 粪便移植(FMT)
肠道菌群移植(IMT)
预防
1. 切断传播途径:消毒隔 离 ,过氧化氢熏蒸发, 紫外线消毒法,酒精消 毒无效;
2. 避免患者发展为CDI:抗 生素使用管理
艰难梭菌感染相关指 南学习
目录
定义 流行病学 诊断 治疗 预防
艰难梭菌感染(CDI)定义
CDI:A+(B 或C) A.临床特征提示CDI(腹泻,肠梗阻,中毒性巨结
肠) B.产生艰难梭菌毒素的微生物证据 C.结肠镜检查发现伪膜性结肠炎
●复发性CDI 当CDI 在临床症状(more than three watery, loose or unformed stools within ≤24 hours)
粪便检查 病原学+毒素检测(EIA、基因检测)
无症状患者粪便中检测到艰难梭菌感染不能作为艰难梭菌感染 的诊断依据
到细菌)
无需重复检测(7天内),不用来评估疗效(6周内仍可检测
次发作症状缓解后
●难治性CDI 当CDI 在推荐治疗3-4 天后未能表现出临床改善
ACG临床指南:艰难梭菌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全文)
ACG临床指南:艰难梭菌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全文)艰难梭菌(CDI)感染可以引起腹泻和结肠炎。
2021年5月18日,Am J Gastroenterol在线刊发了美国胃肠病学会(ACG)的最新指南《ACG临床指南:艰难梭菌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是对2013年指南的更新,作为ACG的官方实践建议,给出了治疗成人CDI 感染的首选方案。
指南内容广泛适用,可以作为临床的首选方法,但是并非为唯一的方法。
内容涉及到广大消化科医师特别关注的领域,包括腹泻相关的诊断问题,CDI定植和活动性感染的鉴别,以及炎症性肠病(IBD)患者CDI 感染的评价和管理,并对粪菌移植(FMT)治疗CDI感染当前证据和最佳实践做了总结。
推荐意见预防1. 不建议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中使用益生菌预防CDI感染(初级预防)(有条件推荐,证据质量中等)。
2. 不推荐使用益生菌预防CDI复发(二级预防)(强烈推荐,证据质量很低)。
诊断3. 应使用高敏感、高特异性检测方法检测CDI,以帮助鉴别CDI定植和活动性感染(有条件推荐,证据质量低)。
治疗4. 建议口服万古霉素125mg,每日4次,共10d,治疗初次非重度CDI感染(强烈推荐,证据质量低);5. 建议口服非达霉素,200mg,每天2次,共10d,治疗初次非重度CDI感染(强烈推荐,证据质量中等);6. 可以考虑口服甲硝唑500 mg,每日3次,共10d,治疗低风险患者的初次非重度CDI感染(强烈推荐,证据质量中等)。
7. 推荐万古霉素125mg,每日4次,共10d,治疗初次重度CDI感染(强烈推荐,证据质量低)。
8. 推荐非达霉素200mg,每日2次,共10d,治疗初次重度CDI感染(有条件推荐,证据质量很低)。
9. 暴发性CDI感染患者应接受药物治疗,包括充分液体复苏,并在48~72小时内每6小时口服万古霉素500mg(强烈建议,证据质量很低)。
同时,可以考虑每8小时注射500mg甲硝唑作为联合治疗(有条件推荐,证据质量很低)。
艰难梭菌感染的流行特征与防控策略
艰难梭菌感染的流行特征与防控策略艰难梭菌感染是一种由肠内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引起的肠道感染疾病。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医疗环境的风险因素增加,艰难梭菌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本文将探讨艰难梭菌感染的流行特征以及相应的防控策略。
一、流行特征1. 多发性感染来源:艰难梭菌主要存在于环境中和人体的消化道中,患者的粪便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在医疗机构中,艰难梭菌感染主要通过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2. 高风险人群易受感染:老年患者、长期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以及医院和养老院的居住者等人群易受艰难梭菌感染。
3. 抗药性逐渐增强:艰难梭菌对许多常用抗生素已经产生了耐药性,导致感染的治疗困难增加。
此外,抗生素的滥用和过度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
二、防控策略1. 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控制:建立良好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提供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定期清洁和消毒医疗设备和环境,并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
2. 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避免广谱抗生素的滥用,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艰难梭菌感染。
3. 加强患者隔离措施:对已知或疑似感染艰难梭菌的患者进行隔离,采取严格的手卫生措施,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避免直接接触,以降低感染传播风险。
4. 严格执行环境清洁消毒:医疗机构应定期清洁和消毒潜在受到污染的区域,特别是医疗设备、床铺和卫生间等。
5. 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向公众宣传厕所卫生和手卫生的重要性,加强对感染艰难梭菌的认知,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
6. 鼓励抗生素替代疗法:在必要的情况下,医生可以鼓励患者使用其他替代治疗方法,如益生菌和益生元等,以增强肠道的免疫功能。
三、结语艰难梭菌感染作为一种日益增加的肠道感染疾病,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的防控提出了严峻挑战。
通过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控制、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患者隔离措施、严格执行环境清洁消毒、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以及鼓励抗生素替代疗法等综合防控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艰难梭菌感染的发生率和传播风险,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医院艰难梭菌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艰难梭菌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1、对应用抗菌药物且无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患者,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是否有位膜)或艰难梭菌毒素测定。
2、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或肠镜检查诊断为艰难梭菌感染时,应立即通知相关临床部门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3、临床部门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对该患者下达“接触隔离”的长期医嘱单,并通知护士长实施如下预防和控制感染传播的措施。
4、应设立醒目的蓝色隔离标志,并通报全科医务人员知晓,以防止艰难梭菌的交叉传播。
5、应严格实行接触隔离,具体内容详见《接触隔离标准操作规程》.
6、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包括护工和保洁人员。
《中国艰难梭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国艰难梭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中国艰难梭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艰难梭菌(CD)作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体,近年来已引起欧美等发达国家医院感染管理者的广泛重视,2011年美国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显示,艰难梭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第一位病原体。
迄今为止,我国尚未有针对艰难梭菌感染(CDI)监测、预防和控制的指南、行业标准或专家共识出台,也无系统的CDI流行病学数据。
1??艰难梭菌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近年来,艰难梭菌已成为医疗机构内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
在我国,2017年发表的荟萃分析显示,腹泻患者中艰难梭菌合并感染率为19%(95%CI为16~22),抗菌药物相关腹泻患者的艰难梭菌感染率为19%(95%CI为13~24),上海某医院的研究发现,其住院患者中CDI的发病率为17.1/万住院患者。
与其他医院感染病原体相同,艰难梭菌感染显著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病死率,报道显示在CDI流行期间,其病死率高达6.9%~16.7%,即使是地方性流行时,其病死率也高达4.5%~5.7%。
2??医院层面的预防策略2.1??哪些患者处于危险之中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具备以下特征的患者存在较高发生CDI的风险,包括:(1)老年患者。
(2)住院时间长。
(3)患严重基础疾病。
(4)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如广谱的二、三代头孢菌素、广谱青霉素、克林霉素、氟喹诺酮类)。
(5)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其他抑酸剂的患者。
(6)机体存在免疫抑制(包括恶性肿瘤和器官移植等因素)等。
2.2??抗菌药物管理优化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是预防控制CDI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1)减少与艰难梭菌感染相关的高危抗菌药物(如:广谱二、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克林霉素等)的使用数量、频率和持续时间。
(2)在医院内持续改进、落实抗菌药物管理项目。
(3)应基于本地的艰难梭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确定需要重点管理的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克林霉素、广谱的头孢菌素(围术期预防使用除外)等均应纳入考虑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艰难梭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艰难梭菌(CD)作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体,近年来已引起欧美等发达国家医院感染管理者的广泛重视,2011年美国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显示,艰难梭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第一位病原体。
迄今为止,我国尚未有针对艰难梭菌感染(CDI)监测、预防和控制的指南、行业标准或专家共识出台,也无系统的CDI流行病学数据。
1 艰难梭菌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近年来,艰难梭菌已成为医疗机构内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
在我国,2017年发表的荟萃分析显示,腹泻患者中艰难梭菌合并感染率为19%(95%CI为16~22),抗菌药物相关腹泻患者的艰难梭菌感染率为19%(95%CI为13~24),上海某医院的研究发现,其住院患者中CDI的发病率为17.1/万住院患者。
与其他医院感染病原体相同,艰难梭菌感染显著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病死率,报道显示在CDI流行期间,其病死率高达6.9%~16.7%,即使是地方性流行时,其病死率也高达4.5%~5.7%。
2 医院层面的预防策略2.1 哪些患者处于危险之中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具备以下特征的患者存在较高发生CDI 的风险,包括:(1)老年患者。
(2)住院时间长。
(3)患严重基础疾病。
(4)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如广谱的二、三代头孢菌素、广谱青霉素、克林霉素、氟喹诺酮类)。
(5)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其他抑酸剂的患者。
(6)机体存在免疫抑制(包括恶性肿瘤和器官移植等因素)等。
2.2 抗菌药物管理优化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是预防控制CDI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1)减少与艰难梭菌感染相关的高危抗菌药物(如:广谱二、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克林霉素等)的使用数量、频率和持续时间。
(2)在医院内持续改进、落实抗菌药物管理项目。
(3)应基于本地的艰难梭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确定需要重点管理的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克林霉素、广谱的头孢菌素(围术期预防使用除外)等均应纳入考虑之中。
2.3 质子泵抑制剂PPIs有部分研究表明,质子泵抑制剂(PPI)的使用与艰难梭菌感染存在流行病学关联,而相比使用PPI,H2受体阻滞剂能降低艰难梭菌感染的风险。
虽然这些研究结果表现出了临床上的关联性,但真实的因果关系并不明确,而且证据质量不高,缺乏设计良好的RCT或类实验来评估PPI与CDI 的关系。
鉴于此,2017年IDSA和SHEA联合更新的艰难梭菌防控指南中不推荐将终止使用PPI作为预防CDI的措施。
2.4 培训教育2.4.1 医院工作人员需要针对所有人群开展CDI的预防培训教育活动,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艰难梭菌感染的致病机理、危险因素、当地和(或)本院艰难梭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2)艰难梭菌可能污染的环境、常规的传播途径、预防发生交叉感染的措施,包括适宜的手卫生方法、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接触隔离、环境清洁与消毒等。
(3)作为临床一线人员,还需掌握诊治艰难梭菌感染的能力及了解CDI感染率的计算。
(4)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还必须掌握如何确定是否HA-CDI 以及如何开展监测和计算CDI的感染率。
(5)环境清洁人员应重点强调手卫生、环境清洁与消毒措施。
2.4.2 患者及其家属一般来说宣教内容可包括以下方面:(1)艰难梭菌的基础知识。
(2)接触隔离的要素和理由、手卫生作为CDI预防措施的意义与必要性。
(3)在院内及出院后对家庭成员和探视者造成艰难梭菌传播的风险。
(4)处于急性腹泻阶段的人员不宜探视院内患者。
可以采用口头的语言培训,也可利用宣传彩页、视频等。
2.5 关注无症状定植患者的传播作用3 监测3.1病例定义3.1.1 CDI定义开展监测前必须有明确的监测定义,一般来说,要诊断CDI必须满足以下标准中的一条:(1)腹泻样粪便或者发生中毒性巨结肠,并且粪便中艰难梭菌毒素A和(或)B 检测阳性。
(2)通过培养或其他方法(如PCR)从粪便中检测出产毒性艰难梭菌。
(3)消化道内镜检查发现下消化道伪膜性肠炎。
(4)从内镜检查、手术或尸检获取的结肠病理标本中发现有艰难梭菌感染(伴或不伴腹泻)的组织病理学证据。
3.1.2 新发CDI的定义新发的CDI定义为:(1)初次出现CDI感染的症状并且实验室检测阳性的患者。
(2)在上一次CDI感染的八周后,出现新的CDI的临床症状并且实验室检测阳性的患者。
3.1.3 复发CDI的定义复发的CDI定义为在上一次CDI感染的2周后至8周内,出现新的CDI的临床症状并且实验室检测阳性的患者,不管上一次CDI发生在什么地方。
3.2 阳性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3.2.1 纳入标准符合CDI定义的所有在院患者均应纳入监测范围,并且符合以下中的一条:(1)有CDI症状出现,且不管患者入院时是否已经开展了CDI 的监测。
(2)患者在入院时已出现CDI症状和体征,即使入院前已经诊断了CDI(例如门诊已经诊断)。
(3)CDI的复发病例(定义见下文)。
(4)由于许多儿童是CD的无症状定植者,因此对于2岁以下的儿童,仅纳入有临床症状、体征的患者。
3.2.2 排除标准日间病例,包括日间手术患者、入住急诊的患者、门诊透析患者等。
3.3 如何区分医院感染病例和社区病例HA-CDI定义为:(1)在入院48h后及以后发生的CDI。
(2)住院患者出院后4周内发生的CDI。
CA-CDI定义为:(1)在社区发生并且过去12周内没有住院史。
(2)在入院的48h内发生的CDI,并且在过去的12周内没有住院史。
3.4 开展监测的方式及建议医疗机构应根据本地区和本医疗机构内CDI的流行情况开展CDI感染的监测,开展监测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的监测定义。
4 实验室检测/诊断4.1 开展检测的目标人群临床怀疑抗生素相关腹泻(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而出现的水样腹泻)时应及时送艰难梭菌检测。
4.2 标本采集对于疑似感染者,使用无菌方法采集的稀便、水样便或半成形便均可进行检测,不建议检测成型大便。
4.3 诊断CDI的最佳检测方法目前艰难梭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较多,尚没有一个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最好的方法或策略组合。
4.4 选择分子分型的时机进行医院感染监测和怀疑医院感染暴发的时候需要做产毒艰难梭菌的分子分型。
5 感染/定植患者的管理5.1 接触隔离与个人防护接触隔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如果条件允许,将CDI患者放入单间病房。
(2)进入患者房间时穿上隔离衣和手套,有可见污染、接触被粪便污染的表面或物品后、从污染到清洁的操作时手套应该立即更换。
(3)患者的医护设备(如听诊器)应做到专人专用。
如果仪器设备必须共用,则尽量不要将设备带入病房(如血糖仪);仪器设备使用后立即清洁消毒,必须明确谁负责清洁消毒以及如何清洁消毒每个部件。
(4)离开病房前,脱掉隔离衣和手套。
(5)离开病房后,按照规范标准进行手卫生,执行到位。
(6)如果无法保证单个病房,将CDI患者集中安置。
单个病房优先考虑大便失禁的患者。
不要将CDI患者与其他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如VRE、MRSA)混合队列管理。
两个患者之间更换隔离服和手套。
(7)在门口、床头等醒目位置设置接触隔离警示牌,提示医务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8)限制人员进出,谢绝访客。
5.2 手卫生艰难梭菌与其他革兰阳性耐药菌如MRSA、VRE有许多共同的流行病学特征。
当患者的皮肤和环境都受到污染时,医护人员的手也可能因触摸环境或患者而受到污染。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手卫生指南中的手卫生指征严格执行手卫生,并且在进入CDI患者房间前、后使用洗手液和水或含醇手消毒剂进行认真的手卫生。
在暴发或高度流行区域处理CDI 患者后,优先使用洗手液和水做手卫生,而不是使用含醇手消毒剂。
用肥皂和水洗手时确保手卫生步骤正确、执行到位。
处理CDI 患者或在该患者房间内戴手套可有效预防艰难梭菌的传播。
5.3 环境清洁与消毒入住CDI患者房间是感染CDI的危险因素,但90%的CDI患者并不存在这个危险因素。
当需要便盆时,建议使用一次性便盆或专用便盆。
医用纺织物不需要特殊处理,按照常规处理流程即可。
医院要制定环境清洁消毒工作方案,并定期评估清洁消毒工作执行的依从性。
6 暴发时的应急处置出现CDI的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和控制措施,这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1)医护人员与感控人员之间要保持及时、通畅的沟通,感染防控专职人员应保证及时获取到HA-CDI病例增加或病情加重的信息(通过建立上报机制,以及监测系统运行顺畅)。
(2)当发生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暴发时,所有的卫生措施都应加强。
①增加清洁消毒次数;②加强要求手卫生使用皂液及流动水以去除艰难梭菌芽孢;③必要时可在落实其他预防措施的基础上,使用杀灭芽孢的消毒剂进行日常清洁消毒或杀芽孢的自动消毒机如过氧化氢自动消毒机。
(3)回顾环境清洁消毒的执行标准以确保高质量及高频率的环境去污效果。
若有可能,为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患者居住的房间安排良好培训的人员进行保洁。
(4)推行抗菌药物管理(AMS)。
抗菌药物(频率、用药持续时间、类型)应该及时审查,强调除非诊疗需要,否则对于处于艰难梭菌感染风险中的患者避免使用高危抗菌药物(如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以及克林霉素等)。
(5)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病人的粪便标本应该妥善保存,确保后续在本院或其他实验室中的培养和分型工作可以顺利完成。
(6)为阐明艰难梭菌的流行病学特征,来源于感染病人的菌株需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分析,确定暴发是否与高毒力菌株有关。
(7)为预防艰难梭菌的交叉感染,制定患者入院、安置(如单间隔离)和人员配备的政策支持。
(8)艰难梭菌相关感染患者是病原菌传播的源头,宜单间隔离;若做不到单间隔离,则应考虑将同样是艰难梭菌感染患者一起收治;若仍条件有限,则需使用指定病区收治艰难梭菌感染患者。
(9)艰难梭菌相关感染患者应专人专用厕所或便盆。
(10)宜安排专人负责艰难梭菌感染病例患者的分组护理,以最小化艰难梭菌交叉传播的风险。
(11)CDI患者症状缓解且粪便性状恢复正常48h后,可考虑解除隔离。
若所有预防措施均按照标准执行后,CDI发生率仍较高,则可延长接触隔离措施直至患者出院。
(12)若包括安排专人护理在内的所有预防措施均不能控制艰难梭菌感染继续蔓延暴发,则应考虑关闭病区甚至医院,停止收治新病人,甚至清空病房,加强环境清洁消毒以消除所有潜在的环境中艰难梭菌的污染。
(13)设置较低的阈值和早期诊断方法要优先考虑。
早诊断,早采取干预措施。
隔离与环境清洁消毒也需要尽快跟上以将艰难梭菌传播的风险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