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生态现状调查(1)

合集下载

1 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  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 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是指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 它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从生态系统层次上, 反映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是根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的性质及变化状态的结果进行评定。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类型主要包括:1、生态安全评价;2、生态风险评价;3、生态系统健康评价;4、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6、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2种方法。

定性评价一般选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该指标的大小或优劣程度评价生态环境的好坏;而定量评价则采取一定的公式或模型对指标系统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通常有脆弱度计算法、距离计算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模型法和生态足迹法等。

2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以环境质量目标为基本依据,对区域内各污染源的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实施控制的管理制度。

在实施总量控制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应小于或等于允许排放总量。

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步骤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规划区域范围内的环境现状分析,包括环境现状调查、分析和历史演变,识别敏感的环境问题以及制约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规划方案分析,对规划目标、指标、规划方案与相关的其他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确定规划中环境敏感问题。

第三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在对环境现状和规划的方案分析后,从空间战略、产业用地布局、功能定位、区域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风险、卫生防护距离等方面进行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第四是提出规划方案调整及改善措施。

在前述基础上评估不同规划方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确定需要进一步采取改进、调整和完善的领域,并对各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述;尤其是对于一些环境敏感问题,需要给出适当的改善措施和建议及其阶段性目标和指标。

第五是规划方案修改、再评价,直到最终方案确定,对规划方案本身进行一个综合评价,并需要确定影响生态环境的敏感点进行重点分析,提出环境建设的综合性措施和敏感区的管理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课件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课件

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
(1)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影响因素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 结合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 范围,并筛选出调查的因素、项目及重点因子。
( 2 )环境现状调查时,首先应收集现有的资料,当这些资料 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要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收集现有资料 应注意其有效性。
②监测点位置 监测点设量的数量应根据拟建项日的规模和性质,
区域大气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功能布局和敏感受体的 分布,结合地形、污染气象等自然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14
a. 网格布点法。 这种布点法,适用于待监测的污染源分布非常分散( 面源为主)
的情况。具体布点方法是:把监测区域网格化,根据人力、设备等条 件确定布点密度。条件允许,可以在每个网格中心设一个监测点。否 则,可适当降低布点的空间密度。
2 现场调查法。
此法可以针对项目评价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但此法
费时、费力,有时还受季节、仪器条件的限值。 3 遥感方法。
可以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楚人类无法 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如森林、海洋、沙漠等。此法一般只作 为辅助方法,绝大多数情况不直接使用飞行拍摄的方法,只判读和 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
9
二、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2. 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3.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0
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现有常规监测大气资料分析
如果评价区内及其界外区已设有常规大气监测站、点。应尽可能 收集和充分利用这些站、点的例行监测资料,统计分析各点各季的主要 污染物的浓度值、超标量、变化趋势等。
12
1 监测因子 需要监测的项目根据项目的特点与大气污染源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生态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生态
r (1 RDI RDI ) NPP RDI [ 9.87 6.25RDI ] (1 RDI ) (1 RDI ) RDI (0.629 0.237PER 0.00313PER ) (3-28) PER PET / r BT 58.93 / r (3-29) BT t / 365或 t / 12 (3-30)
2、敏感保护目标的识别 (1)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保护目标。 (2)具有美学意义的保护目标。 (3)具有科学文化意义的保护目标。 (4)具有经济价值的保护目标。 (5)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具有社会安全意义的保护 目标。 (6)生态脆弱区。 (7)人类建立的各种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的对 象。 (8)环境质量急剧退化或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 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域、水域。 (9)人类社会特别关注的保护对象。
4、群落评价 群落评价的目的是确定需要特别保护的种群及其生境。一般 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对个别珍稀而有经济价值的物种进行重点 评价。 (1)群落保护类别评价例。 ①对某项工程拟建场址3km范围内不同栖息地(水体、废料、 农田、草原、洼地森林)的主要哺乳动物按照丰度定为以下四类。 A——丰富类,当人们在适当季节来栖息地视察时,每次看 到的数量都很多。 C——普遍类,人们在适当季节来访时,几乎每次都可以看 到中等数量。 U——非普遍类,偶尔看到。 S——特殊关心类,珍稀的或者可能被管理部门列为濒危类 的物种。
波段 2(0.52-0.60μ m)可见绿光区 波段 3(0.06-0.90μ m)可见红光区
波段 4(0.76-0.90μ m)远红外反射区 波段 5(1.55-1.75μ m)中红外反射区 波段 6(10.4-12.5μ m)远红外反射区 波段 7(2.08-2.35μ m)中红外反射区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案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案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案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重要问题。

为了科学评估当前生态环境的状况,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需要进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二、目的和意义1.了解当前生态环境的状况:通过调查,获得相关数据,全面了解目标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健康等指标。

2.评估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识别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为制定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通过调查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和改进。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1.空气质量调查:利用空气质量监测仪器,对目标地区的主要城市和农村地区进行定点观测,并记录空气质量指数(AQI)、PM2.5、PM10等相关指标。

2.水质调查:对目标区域的主要河流、湖泊和水源地进行水质采样,并进行相关水质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包括总悬浮物、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等。

3.土壤调查:按照土壤调查方法,对农田、林地、湿地等不同类型的土壤进行采样,并进行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重金属含量等指标的检测。

4.生物多样性调查:通过野外考察和调查,对目标区域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和湿地等进行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包括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等。

5.人类活动调查:了解目标地区主要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城市垃圾处理等方面的调查。

四、调查步骤1.确定调查区域和范围:根据研究目的和资金、时间等条件,选择一定数量的调查点和调查区域,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2.采集样品和数据:根据调查内容和方法,对空气、水质、土壤样品进行采集,并进行相应的数据记录和处理。

3.实地调查和考察:组织调查队伍,赴调查地点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环境情况,并与当地相关部门和群众进行交流,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4.实验室检测和分析:将采集到的样品送往相关实验室进行检测和分析,得出相关指标的数据结果。

生态环境调查方法详细

生态环境调查方法详细

生态环境调查方法详细生态环境调查方法详细解析在今天的社会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

为了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它的现状和问题。

因此,生态环境调查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态环境调查的方法。

一、目标和背景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调查的目标和背景。

明确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加聚焦于特定的问题,从而提高调查的效果。

同时,了解背景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调查方案。

二、文献资料调查文献资料调查是生态环境调查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的书籍、期刊、报告和研究论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之前已经有哪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研究和调查成果。

这些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参考,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设计实地调查。

三、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生态环境调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亲自前往调查地点,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在进行实地考察之前,我们需要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

这包括确定调查地点、确定采样点、选择调查的时间段等等。

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不同的调查方法。

首先是视觉调查,通过肉眼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地区的自然景观、植被状况、水体质量等信息。

其次是听觉调查,通过倾听自然环境中的声音,我们可以判断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

此外,还可以进行采样调查,采集土壤、水样或者生物样本,并进行分析,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四、数据分析在完成实地调查后,我们需要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数据分析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或者GIS技术进行。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地区的污染情况、生物多样性指数、废弃物产生情况等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与之前的数据进行对比,判断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

五、结果整理和报告撰写最后,我们需要对整个调查过程进行结果整理和报告撰写。

整理调查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调查的成果,并将其以适当的形式表达出来。

报告撰写可以帮助我们将调查结果传达给决策者和公众,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的实施。

最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辅导:生态现状评价

最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辅导:生态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辅导:生态现状评价生态现状评价是对调查所得的信息资料进行梳理分析,判别轻重缓急,明确主要问题及其根源的过程。

生态现状评价一般须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标准并釆用科学的方法作出。

1.生态现状评价要求在区域生态基本特征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评价区的生态现状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评价,评价应釆用文字和图件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图件制作应遵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生态影响》(H J19—)附录B的规定。

(1)在阐明生态系统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区域内生态系统状况的主要原因。

评价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状况(如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主导生态功能)、生态系统面临的压力和存在的问题、生态系统的总体变化趋势等。

(2)分析和评价受影响区域内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现状组成、分布;当评价区域涉及受保护的敏感物种时,应重点分析该敏感物种的生态学特征;当评价区域涉及特殊生态敏感区或重要生态敏感区时,应分析其生态现状、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

2.生态现状评价方法生态系统评价方法大致可分两种。

一种是生态系统质量的评价方法,主要考虑的是生态系统属性的信息,较少考虑其他方面的意义。

例如早期的生态系统评价就是着眼于某些野生生物物种或自然区的保护价值,指出某个地区野生动、植物的种类、数量、现状,有哪些外界(自然的、人为的)压力,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保护措施建议。

现在关于自然保护区的选址、管理也属于这种类型。

另一种评价方法是从社会一经济的观点评价生态系统,估计人类社会经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评价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改变及其改变程度,提出保护生态系统和补救生态系统损失的措施,目的在于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系统免受或少受有害影响。

两类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相同,但由于影响因子和评价目的不同,评价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方法的复杂程度也不尽相同。

目前,生态评价方法正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

大部分评价釆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而且许多定量方法由于不同程度的人为主观因素而增加了其不确定性。

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

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

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一、引言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生态环境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本报告将根据调查结果,对当前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了大量数据和信息。

同时,我们还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三、调查结果1. 生态环境状况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其中,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尤为严重。

此外,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也普遍存在。

2. 影响因素(1)工业发展:工业发展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2)农业活动:农业活动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会导致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问题。

同时,过度开垦也会导致土地荒漠化。

(3)城市发展:城市发展过程中,交通拥堵、建筑工地施工等会产生大量的噪音、扬尘等,对环境造成影响。

(4)政策法规: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存在政策法规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3. 生态破坏问题(1)森林覆盖率下降:过度砍伐、非法采伐等现象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保持能力减弱。

(2)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许多物种面临灭绝威胁。

四、建议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环境保护的法律地位。

2. 推广环保技术:推广环保技术,减少工业、农业、城市发展中对环境的破坏。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减少废气、废水排放。

推广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减少扬尘、噪音污染。

3. 强化监管力度: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定期开展环境监测,确保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对于违法行为,一经发现,严肃处理,以儆效尤。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了解2024年的生态环境现状,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等方面的污染状况和环境问题。

二、调查方法1.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的报告、论文、研究文献等,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

2.实地调查: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实地走访和调查,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

三、调查结果1.大气污染根据资料显示,2024年的大气污染状况相对较严重。

城市地区的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

其中,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是主要污染源之一、一些地区的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或超过了国家标准。

2.水环境污染根据数据统计,2024年的水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是造成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

一些水体的水质已达到或超过了国家饮用水标准,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

3.土壤污染据研究显示,2024年的土壤污染问题也相当严重。

工业活动和农用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和农药等污染物浓度增加。

严重的土壤污染不仅危害了农作物的生长,也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安全。

4.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一些保护区和自然保护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仍然存在。

非法狩猎、森林砍伐和湿地开发等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造成了威胁。

5.环境管理和政策2024年,中国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

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得到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然而,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环境管理事务仍面临挑战。

四、结论与建议1.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减少工业和车辆尾气排放。

2.加强水环境治理,减少工业废水及农业面源污染。

3.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推广无公害农业和有机农业。

4.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制定并严格执行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

5.继续加大环境管理和监测力度,加强执法力度,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深刻意识到2024年生态环境的困境和面临的挑战。

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报告

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报告

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报告近年来,随着人类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的发展,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

为了了解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常常需要进行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报告。

下面,我们将分步骤来阐述这一过程。

第一步:确定调查区域范围在开始调查前,需要明确研究区域,例如全球、全国、省份、乡镇、村庄等。

然后需要确定研究区域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包括土地类型、物种组成、气候、人口数量、主要经济产业以及环境污染情况等。

第二步:确定调查指标在进行调查评估报告之前,需要确定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水资源、空气质量、林地面积等等。

评估指标应该能够反映出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情况以及生态系统中的关键问题。

第三步:进行数据收集数据的收集是评估报告的重要环节之一。

数据来源可以包括现有的研究报告、政府部门公布的数据和实地调查等。

数据的收集主要包括资源调查、实地采样、数据整理等环节。

数据应该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四步: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评估报告的关键步骤之一。

数据的分析过程应该提供一组数据的总体概述,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分析可用数据的局限性。

分析重点是研究领域中的关键问题,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资源利用的合理性、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等。

第五步:编制调查报告在完成数据分析之后,需要编制调查报告。

报告应该包括对调查结果的解释、关键问题的详细说明、重点问题的建议解决措施等,并应该使用图表、图像等形式进行数据展示。

报告应该简洁明了,文字表述清晰、易于理解。

在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报告完成之后,应该相应地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生态系统的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解决生态环境的问题。

评估报告是为了加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应该被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中。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遭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为了了解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和分析工作。

一、生态环境现状调查1、空气质量调查通过对全国各地的空气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了解到,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并不乐观。

尤其是在工业高峰期和天气不好的时候,空气污染的程度更是达到了令人担忧的水平。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全年的降尘浓度和PM2.5浓度均出现了上升趋势,明显超过了卫生标准的限制,这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2、水质调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水质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据统计,我国水污染严重的区域遍及全国各地,特别是江河流域和沿海的城市。

由于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水质严重受损,部分地区的水质已经到了不能再直接使用的地步。

3、土地使用调查土地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生产资源之一,但由于长期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开发,我国的土地资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近年来,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土地面积不断缩小,而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合理也导致土地肥力不断下降,这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分析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社会存在着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会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其次,环境污染会造成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如水灾、山洪、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明显升高,这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严重损失。

最后,生态环境的恶化还会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如沙漠化、水土流失等,严重影响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三、面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针对生态环境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通过加大环境监测和治理力度,对环境污染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加强对环境治理的工作力度和技术投入,提高环境治理的质量和效果,保障人民群众生态环境的健康。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了解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总量控制的有关规定和指标要求, 以及本项目总量指标落实的指导思想,以便确定本项目总量指标 落实的方案。
4.区域公建与配套设施调查
(1)区域污水处理设施
调查区域内已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地点、规模、运行情况和集污管网 的覆盖面及相关规划;调查区域内拟建污水处理设施(规模)与管 网建设规划及建设进程安排,为评价项目污水纳管的可行性分析提 供依据。
环境现状调查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 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可以了解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相关产业 政策等信息,掌握项目建设地的自然环境概况 和环境功能区划; 可以通过现场监测等手段,获得建设项目实施 前该地区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声环境质量现 状数据; 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提供科学的背景。
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
(1)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影响因素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 结合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 范围,并筛选出调查的因素、项目及重点因子。
(2)环境现状调查时,首先应收集现有的资料,当这些资料 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要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收集现有资料 应注意其有效性。
(3)环境现状调查中,对环境中与评价项目有密切关系的部 分(如大气、地面水等)应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
1.自然环境调查的内容和要求
(1)地理位置 (2)地质环境 (3)地形地貌 (4)气候与气象 (5)地面水环境 (6)地下水环境 (7)声环境 (8)土壤与水土流失 (9)动植物与生态
2.社会环境调查的内容和要求
(1)社会经济 (2)人文遗迹、自然遗迹与景观 (3)人群健康状况及地方病调查
(1)社会经济
二、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2. 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3.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最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生态现状调查

最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生态现状调查

最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生态现状调查生态现状调查是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的重要环节,旨在对项目实施区域的自然环境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调查,了解目标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情况,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

生态现状调查主要包括野外实地调查和文献调查两个方面。

野外实地调查是通过对目标区域的植被、动物、土壤、水文、地形等方面进行逐一观测和测量,获取有关环境状况、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等信息。

文献调查则是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目标区域的历史演变、环境变化等情况。

生态现状调查的技术方法如下:1.野外样地调查:在目标区域内设置一系列样地,通过对植被种类、数量、分布、密度、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等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目标区域的植被状况和生物多样性。

2.动物资源调查:通过采用捕获-标记-再捕获方法、样方网格法、定点观察法等,对目标区域内的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等进行调查,获取关于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等信息。

3.土壤调查: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并进行分析,了解目标区域内土壤的养分含量、密度、容重、颜色、pH值、有机质含量等,掌握土壤类型、性质和质量情况。

4.水文调查:通过对目标区域内的水体进行采样和测试,获取有关水质、水量、流速、水位、流向等信息,了解水环境的状况和水资源的现状。

5.野外调查技术:采用远距离遥感、近距离遥感、GPS测绘、无人机摄影等技术手段,进行地形、地貌和植被的定量化调查和分析,获取更加精确和全面的环境数据。

6.生态系统服务调查:通过调查和评估目标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各项功能和服务,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护等,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生态现状调查是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文献调查等方法,获取关于目标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水质、土壤、植被和动物等方面的准确数据,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最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生态现状调查(3)

最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生态现状调查(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生态现状调查(3)6.水库渔业资源调查水库渔业资源调查按《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S L 167—96)执行。

水库渔业资源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水库形态与自然环境调查、水的理化性质调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调查、浮游植物叶绿素的测定、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测定、细菌调查、底栖动物调查、着生生物调查、大型水生植物调查、鱼类调查、经济鱼类产卵场调查11个方面的调查。

(1)水库形态与自然环境调查。

主要调查水库工程概况、水库形态特征、集雨区概况、淹没区概况、消落区概况、气候气象和水文条件等。

(2)水的理化性质调查。

①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a)釆样点布设。

按环境条件的异同将水库分为若干个区域,然后确定能代表该区域特点的地方作为釆样点。

一般可在水库的上游、中游、下游的中心区和出、入水口区以及库湾中心区等水域布设釆样点。

样点的控制数量见表3-28。

表3-28采样点的控制数量水面面积/h m210000采样点数量/个2?43?54?65?7彡6b)釆样层次。

水深小于3 m时,可只在表层釆样;水深为3?6 m时,至少应在表层和底层釆样;水深为6?10m时,至少应在表层、中层和底层釆样;水深大于10m时,10m以下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不采样,10m以上至少应在表层、5m和10m水深层采样。

c)采样方法。

水样用采水器釆集。

每个釆样点应采水样2L。

分层釆样时,可将各层所釆水样等量混合后取2L,但水库下游中心区釆样点的各层水样宜分别处理,以便分析垂直分布。

d)水样灌瓶。

水样瓶应事先洗净。

水样灌瓶前,应用水样冲洗水样瓶2?3次。

测定溶解氧的水样,应立即通过导管自瓶底注入250m L磨口细口玻璃瓶中,并溢出2?3倍所灌瓶容积的水。

除测定溶解氧的水样外,其他水样不宜灌满。

水样灌瓶后,应立即加入固定液。

e)水样的固定和保存。

测定溶解氧的水样,应加入2m L硫酸锰溶液和2m L碱性碘化钾溶液固定。

测定总碱度、总硬度、氮量、磷量、氯化物、硫酸盐、总铁、钠、钾等项目的水样,每升水样中加入2?4m L氯仿固定。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案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案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案一、引言生态环境是指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生物间的相互作用、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影响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调查生态环境现状对于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采取相应措施非常重要。

二、目的和意义本调查旨在全面了解目标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等因素,为制定相应保护措施和提供科学依据。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1.空气质量调查a.利用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数据统计目标区域的空气质量指数(AQI)。

b.进行空气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情况的调查,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排放等。

c.采集一定数量的空气样品,通过实验室分析测定主要污染物浓度。

2.水质调查a.寻找目标区域的主要水源,采集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包括各种重金属、有机物质等的浓度测试。

b.调查附近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情况,了解排污情况。

c.调查农田的农药使用情况和农作物灌溉水源的质量。

3.土壤污染调查a.选择目标区域的不同地点,采集土壤样品进行污染物含量分析,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物等。

b.调查附近的污染源,如工业企业、废弃物处理场等。

4.生物多样性调查a.进行物种多样性调查,记录目标区域内不同物种的种类和数量。

b.通过野外观察和实地调查,了解目标区域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四、实施方案1.选择目标区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乡镇或自然保护区作为调查区域。

2.制定调查计划根据调查内容和方法,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和时间安排。

3.采集样品和数据根据调查计划,采集空气、水、土壤样品并进行标记和保存。

同时收集相关的监测数据和统计资料。

4.实施调查根据调查计划,进行现场调查和数据采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对于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绘制图表并撰写调查报告,提出问题和建议。

五、时间安排本调查的时间安排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包括调查计划、样品采集和实地调查等。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案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案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案近年来,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变化和环保措施。

而进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则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生态环境现状和未来的环境走向,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本文将探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案的设计。

一、目标明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调查的目标,以便我们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目标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生态环境中的污染源和污染物种类。

2. 制作生态环境评估报告,评估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

3. 了解地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看法,检测环保意识的普及程度。

4. 提供可行的环保措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二、调查范围和方法调查范围应根据目标来确定,可以是城市、乡镇、农村或特定区域等。

在确定时需要考虑到时间、资金和工作人员等因素。

需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考虑到经费的有限性,应采取比较符合经济合理性和科学有效性的方法。

1.实地调查法该方法是通过实地考察,观察景观和环境,记录痕迹和气味,收集数据和样品,直接了解环境现状和问题。

例如,对于某个具体地区,我们可以结合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方法,去了解当地的环境状况和水质情况。

实地调查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和时间投入,但可以较全面地了解调查地区的情况,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2. 虚拟观察法该方法是通过网络、模拟工具和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对环境进行模拟、仿真观察,来了解环境状况和问题。

例如,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或者利用遥感技术,了解某一大范围地区的环境变化。

虚拟观察法比实地调查马上,但其可信度和逼真度尚不够高,特别是在具体问题的深层次研究中需要实地观察结合虚拟观察法。

三、数据收集在形成方案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数据收集工作了。

其重点和难点就是如何获取准确的数据,以便我们能够制定出更切合实际的条约和措施。

数据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 环境监测资料统计集成可到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或企业在线查询,以及通过数据分析或系统数据处理、整合得到完整的环境监测报告。

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环境现状调查是一种通过收集信息和数据来评估某一地区或某个特定环境的状况的方法。

这种调查可以提供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确定环境问题和风险的基础,以制定相关政策和计划。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环境现状调查方法:1. 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通过实际观察和测量来获取数据的方法,可以了解环境的物理特征和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

例如,调查人员可以测量土壤质量、水质、空气质量等指标,还可以观察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状况,以及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

2.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来了解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的方法。

调查人员可以设计一个针对不同群体的调查问卷,收集他们关于环境现状的看法和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了解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行为和政策的接受度。

3.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通过收集和整理已有的环境数据来评估环境现状的方法。

这些数据可以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环境监测站等。

调查人员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以了解环境的变化趋势和问题所在。

4.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文献来了解环境现状和问题的方法。

调查人员可以查阅国内外的科研成果、政策文件、行业报告等,了解国内外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经验,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技术。

5. 专家访谈:专家访谈是一种通过与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和讨论来获取信息的方法。

调查人员可以邀请环境科学家、政府官员、企业代表等专家,就特定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的访谈,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政策法规和环境挑战等。

6. 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是一种通过与当地居民和相关利益相关者合作进行环境调查的方法。

调查人员可以与当地居民组织活动,收集他们对环境问题的意见和看法,以及他们所关心的环境保护措施。

社区参与可以增加公众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7.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或飞机等遥感平台获取环境信息的方法。

调查人员可以通过遥感图像分析和图像解译,了解地表的覆盖类型、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情况,以及污染源和环境变化等。

环境影响评价知识点: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环境影响评价知识点: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环境影响评价知识点:生态环境现状调查(1)自然环境状况地理特征因素,如行政区域,地形地貌、坡向坡度、海拔、经度、纬度等);地质构造;气象气候因素;水文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如水资源、土壤资源、动植物资源:此外,调查中还应注意:项目拟建区域人类开发历史、开发方式和强度;项目拟建区域自然灾害及其对生境的干扰破坏情况;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基础图件收集与编制,主要收集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土壤侵蚀图等。

当已有图件不能满足评价要求时,1级项目要应用遥感和地面勘察、勘测、采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编制各种基础信息图件。

(2)社会经济调查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主要包括:☆社会结构情况,如人口密度、人均资源量(人均土地资源、人均水资源)、人口生活水平、科技和文化水平等等;☆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如产业构成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强度等;☆移民问题,包括迁移规模,迁移方式,预计移民区产业情况,住区情况及潜在的生态问题和敏感因素。

(3)敏感生态问题的调查仅就生态脆弱区(沙漠化问题)和生物多样性(生态敏感区)作简要说明。

①荒漠化②生物多样性调查☆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一般只限于维管植物,采用单位面积(hm2)内维管植物种数。

☆动物多样性调查③项目拟建区关键敏感种的调查(4)生态完整性调查①生产能力估测:参考权威著作提供的数据;区域蒸散模式;生物量实测(皆伐实测法、平均木法、随机抽样法)②稳定状态的调查:恢复性稳定、阻抗稳定性的调查(5)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以及大气环境部分、地面水环境部分和声环境部分给定的方法和标准。

(6)公众参与:受拟建项目影响的公众或社会团体对项目影响的意见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要求(1)现状评价是在区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域生态环境功能状况进行评价。

(2)2级以上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要在生态制图的基础上进行;3级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必须配有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本图件。

生态现状调查的技术方法

生态现状调查的技术方法

生态现状调查的技术方法摘要:本文从生境调查和重点物种调查两方面入手,旨在总结生态现状调查的技术方法,构建了生态现状调查的基本体系。

最后,对于目前技术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便科学合理、全面真实地了解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生境;重点物种;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它是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1]。

生态现状的调查应主要从生境调查和重点物种调查着手。

1.生境调查生境调查是摸清生物的生活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子的概况,是实施生态现状调查的基础性工作。

生境调查关键是搞清楚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类型等情况。

1.1土地利用类型调查的技术方法现行的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查主要包括以地形图、航片为底图的常规野外测绘调查和遥感卫星影像解译相结合。

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地理坐标配准、几何精度校正、图像增强、裁剪等处理后,进行计算机的自动解译。

此外,能够支持土地资源调查的技术还有空间定位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空间信息系统技术和主题数据库系统技术等。

1.2植被类型调查的技术方法传统的植被类型调查以实地勘察为主,走访询问,随机抽样和查阅资料为辅。

一般采用样线法、样方法和样点法相结合,即以某区域为中心,向多个方向设置样线,并以样线为参照在适当位置设置样方,在样方中再设置样点。

对于每个样方,利用GPS、海拔表、罗盘记录经纬度、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和坡位。

一般来说,草本样方在1m2以上,灌木样方在10m2以上,乔木样方在100m2以上。

其中,调查因子有密度、优势度、频度、重要值。

另外,生物量和多样性是重要的考量因子。

生物量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实存生活的有机物质(包括生物体内所存食物的重量)总量。

植物群落中各种群的植物量很难测定,特别是地下器官的挖掘和分离工作非常艰巨。

生态影响-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生态影响-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三级评价可充分借鉴已有资料进行说明。
生态现状调查方法
1资料收集法 2现场勘查法 3专家和公众咨询法 4生态监测法 5遥感调查法 6海洋生态调查方法 7水库渔业资源调查方法
1.2 调查内容
1.2.1生态背景调查
根据生态影响的空间和时间调查影响区 域内涉及的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功能和过 程,以及相关的非生物因子特征(如气候、 土壤、地形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生态现状评价
2.1评价要求
在区域生态基本特征现状调查的基础上, 对评价区的生态现状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评 价,评价应采用文字和图件相结合的表现形式。
图形制作及评价方法可参考 环境影响评价 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 19-2011)附录B、C
a)在阐明生态系统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影响区域内生态系统状况的主要原因。 评价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状况(如水源 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主导 生态功能)、生态系统面临的压力和存在 的问题、生态系统的总体变化趋势等。
重点调查受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关键 种、土著种、建群种和特有种,天然的重要 经济物种等。
如涉及国家和省级保护物种、珍稀濒危物种 和地方特有物种时,应逐个或逐类说明其类型、 分布、保护级别、保护状况等;涉及特殊生态 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时,应逐个说明其类 型、等级、分布、保护对象、功能区划、保护 要求等。
生态现状调查应在收集资料基础上开展现场工 作,生态现状调查的范围不小于评价工作的范围。
一级评价应给出采样地样方实测、遥感等 方法测定的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数据, 给出主要生物物种名录、受保护的野生动 植物物种等调查资料;
二级评价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调查可依 据已有资料推断,或实测一定数量的、具 有代表性的样方予以验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生态现状调查(1)
第六节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生态现状调查
生态调查至少要进行两个阶段: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前要进行初次调查与现场踏勘;环境影响评价中要进行详细勘测和调查。

1.生态现状调查要求
生态现状调查是生态现状评价、影响预测的基础和依据,调查的内容和指标应能反映评价工作范围内的生态背景特征和现存的主要生态问题。

在有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包括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或其他特
别保护要求对象时,应做
专题调查。

生态现状调查应在收集资料基础上开展现场工作,生态现状调查的范围应不小于评价工作的范围。

一级评价应给出采样地样方实测、遥感等方法测定的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数据,给出主要生物物种名录、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等调查资料;
二级评价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调查可依据已有资
料推断,或实测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样方予以验
证;
三级评价可充分借鉴已有资料进行说明。

生态现状调查常用方法包括,资料收集、现场勘查、专家和公众咨询、生态监测、遥感调查、海洋生态调查和水库渔业资源调查等,具体可参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生态影响》(H J19-)附录A;图件收集和编制要求可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生态影响》(H J 19— )附录B。

2.调查内容
(1)生态背景调查。

根据生态影响的空间和时间尺度特点,调查影响区域内涉及的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功能和过程,以及相关的非生物因子特征(如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水文及
水文地质等),重点调查受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关键种、土著种、建群种和特有种,天然的重要经济物种等。

如涉及和省级保护物种、珍稀濒危物种和地方特有物种时,应逐个或逐类说明其类型、分布、保护级别、保护状况等;如涉及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时,应逐个说明其类型、等级、分布、保护对象、功能区划、保护要求等。

(2)主要生态问题调查。

调查影响区域内己经存在的制约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自然灾害、生物入侵和污染危害等,指出其类型、成因、空间分布、发生特点等。

3.调查方法
(1)资料收集法。

即收集现有的能反映生态现状或生态背景的资料,从表现形式上分为文字资料和图形资料,从时间上可分为历史资料和现状资料,从收集行业类别上可分为农、林、牧、渔和环境保护部门,从资料性质上可分为环境影响报告书、有关污染源调查、生态保护规划、规定、生态功能区划、生态敏感目标的基本情况以及其他生态调查材料等。

使用资料收集法时,应保证资料的现时性,引用资料必须建立在现场校验的基础上。

(2)现场勘查法。

现场勘查应遵循整体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在综合考虑主导生态因子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的同时,突出重点区域和关键时段的调查,并通过对影响区域的实际踏勘,核实收集资料的准确性,以获取实际资料和数据。

(3)专家和公众咨询法。

专家和公众咨询法是对现场勘查的有益补充。

通过咨询有关专家,收集评价工作范围内的公众、社会团体和相关管理部门对项目影响的意见,发现现场踏勘中遗漏的生态问题。

专家和公众咨询应与资料收集和现场勘查同步开展。

(4)生态监测法。

当资料收集、现场勘查、专家和公众咨询提供的数据无法满足评价的定量需要,或项目可能产生潜在的或长期累积效应时,可考虑选用生态监测法。

生态监测应根据监测因子的生态学特点和干扰活动的特点确定监测位置和频次,有代表性地布点。

生态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须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生态监测规
范和监测标准分析方法;对于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调查,必要时需现场釆样、实验室测定。

(5)遥感调查法。

当涉及区域范围较大或主导生态因子的空间等级尺度较大,通过人力踏勘较为困难或难以完成评价时,可采用遥感调查法。

遥感调查过程中必须辅助必要的现场勘查工作。

4.植物的样方调查和物种重要值
自然植被经常需进行现场的样方调查,样方调查中首先须确定样地大小,一般草本的样地在l m2以上,灌木
林样地在 1.0m2以上,乔木林样地在100m2以上,样地大小依据植株大小和密度确定。

其次须确定样地数目,样地的面积须包括群落的大部分物种,一般可用物种与面积和关系曲线确定样地数目。

样地的排列有系统排列和随机排列两种方式。

样方调查中“压线”植物的计量须合理。

在样方调查(主要是进行物种调查、覆盖度调查)的基础上,可依下列方法计算植被中物种的重要值:
(1)密度=个体数目/样地面积。

相对密度二雾德x100%
所有种的密度
(2)优势度=底面积(或覆盖面积总值)/样地面积。

相对优势度=z1!!§52x i q o%
所有种优势度
(3)频度=包含该种样地数/样地总数。

一个种的频度i n n o/
相对频度=亡广士仏从虹-也X100%
所有种的频度
(4)重要值二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相对频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