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文学自觉性的表现:
鲁迅在其著名的《魏晋风度及文章和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称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又说:“这时代的文学的确有点异彩。
”
1、文学学科的独立。
2、文学体裁的探索和丰富。
骈文、骈赋、小说、七古、乐府歌行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
文学的抒情性更为突出;发掘了新的文学题材;开拓了语言的表现力;绚丽多彩文学风格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
4、文学理论水平大为提高。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
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
文笔之辩、文体之分、风骨说等
四、魏晋南北朝文学进程:
1、诗歌:创作主流
建安: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
西晋:分为正始、太康、永嘉三阶段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
南朝:山水诗、宫体诗;永明体
北朝:庾信
南北朝民歌:柔媚婉转和质朴刚健
2、文:骈文的兴盛
3、小说: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曹魏文学:建安文学/正始文学
西晋文学:太康文学\永嘉文学
东晋文学陶渊明
南北朝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
第一章建安诗歌
第一节建安文学概说
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建安七子: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述当世文人,特别标举了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称为“七子”。
除孔融外其余六人都依附于曹操。
3、蔡琰(生卒不详,蔡邕之女)
三、建安文学的基本特点:
“建安风骨”美学典范的提出
1、在内容上,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伤感情调。
2、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
第二节曹氏父子
一、曹操
1、诗歌的主要内容:
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反映汉末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如《蒿里行》。
表现作者理想抱负和进取精神,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
游仙诗。
3、散文创作:
鲁迅称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二、曹丕
《燕歌行》二首为我国诗歌史上现存最早的完整而又成熟的七言诗。
诗文开婉约纤丽一路,兼有情美、景美、辞美、韵美的艺术特点
《典论·论文》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提出了“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等重要观点。
三、曹植
1、诗歌内容:
以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抒写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战乱萧条的社会现实以及游荡宴乐的公子生活,洋溢青春气息,体现济世精神,代表作有《白马篇》、《送应氏》、《名都篇》等;
后期诗文以抒写身世之感为主,自伤不遇,复痛心于亲友离散的遭遇,艺术上多深于寄托,语悲而调爽,代表作有《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七哀》、《美女篇》、《洛神赋》、《求自试表》、等。
2、文学成就:
钟嵘《诗品》评其诗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并由此誉之为“建安之杰”。
第二章
魏末和晋代诗歌
第一节正始文学
一、政治文化背景简介:
正始为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
“正始文学”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正始之音:玄学和清谈的结合
二、文学发展的特点:
内容:忧生之嗟
艺术:浓厚的哲理色彩
“正始名士”的代表人物是夏侯玄、何晏、王弼,他们的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
“竹林名士”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
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二、阮籍的文学创作:
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
第二节西晋诗坛
二、太康文学概貌:
总的特点:“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
”(刘勰《文心雕龙》)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钟嵘《诗品序》)包括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潘尼叔侄,以及左思。
代表太康诗风文风的是陆机、潘岳,并称“潘陆”。
三、左思的文学创作
左思,字太冲,临淄(今淄博)人,有《左太冲集》。
“洛阳纸贵”的《三都赋》。
1、代表作《咏史》八首的内容:
一是抨击门阀制度的,如其二;
二是抒发理想抱负的,如其一、其三;
三是表现蔑视世族和傲岸不屈个性的,如其六。
四、两晋播迁之际诗歌发展
1、西晋末之永嘉文学
永嘉诗风之改变开东晋玄言诗之先风。
2、东晋初南渡诸家: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
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好古文奇字,又精于阴阳卜筮之术,其代表作为《游仙诗》,现存完整者十篇。
第三节东晋玄言诗
二、玄言诗概说
玄言诗是起于西晋、盛于东晋的一种以阐释老庄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其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玄释合流、理过其辞是孙、许等人玄言诗的重要特点。
影响:一是促进了文学和哲理的融合,强化了诗歌的哲理化倾向,在审美上把文学导向追求理趣之美的一路;二是开拓了文人情趣的新的天空,孕育了山水诗的萌芽。
三、兰亭集会的文学史意义:
指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的兰亭之会。
标志着诗人已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
这种尝试预示着山水诗将要兴起。
第四章南北朝诗人
二、南朝文人诗发展轨迹:
1、刘宋时期:
山水诗蔚成风气,谢灵运、鲍照
2、齐及梁初:
永明体的兴起,沈约、谢朓
3、梁中叶到陈末:
宫体诗兴盛,萧纲、萧绎
三、北朝诗人:庾信
第二节刘宋诗人
一、诗坛概貌:
刘宋时期山水诗兴盛的原因:
1、晋宋之际文人生活环境变迁的影响。
2、受魏晋之后隐逸之风的影响。
3、玄学的影响。
二、谢灵运: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摹写山水的诗人,其创作正式确立了山水诗的独立地位。
1、刻画生动,色调明朗,境界清新自然。
2、在诗体结构方面,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如同旅行日记。
3、穷貌写物,大全景式的构图。
4、多警句而少佳篇。
三、鲍照:
字明远,和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鲍照和左思的地位、抱负、经历最为接近。
但左思以一种从容和高傲将逆境化解,而鲍照则在诗歌中以一种奇矫凌厉之气将其表现出来。
现存200多首诗歌中,绝大部分为乐府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七言歌行,如《拟行路难》18首。
1、乐府诗的内容特色:
①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和抗争,如《拟行路难》其四、其六。
②边塞征戍题材,如《代出自北蓟门行》、《拟行路难》其十三、其十二等。
表现将士的慷慨之气;表现军中生活、边地景象;战士的思乡以及闺怨;反映战争中的问题:战士的待遇等
2、艺术特色
A、主体风格为豪放俊逸、奇矫凌厉。
B、对七言诗的贡献:
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七言歌行的作家,发展了七言体的形式,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第三节永明诗人
一、永明体的形成和特色
永明体:即新体诗,永明是齐武帝年号(483-493)。
所谓新体诗是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的协调和对偶的工整。
竟陵八友:永明年间,围绕着武帝次子竟陵王萧子良的文学集团。
其中最著名的,是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八人,号为“竟陵八友”。
二、谢朓
字玄晖,和谢灵运并称“大小谢”。
曾任宣宣城太守。
有《谢宣城集》。
成就: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体诗的探索。
1、和谢灵运相比,谢朓山水诗特色:
富艳精工和清俊简约;
客观描摹和寓情于景;
高远的哲理和日常的情思。
2、“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的审美观念:
语言的清新流畅和声韵的铿锵婉转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第四节粱陈诗人
一、梁代文人集团
1、萧统文人集团
萧统(501—531)字德施,武帝长子。
立为太子而早卒,谥“昭明”。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所录始于先秦而迄于梁,按文体和题材分类编排。
汇集了历史上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不但起到保存和流布的作用,也为后代文人提供了较好的学习范本。
2、萧纲文人集团
萧纲(503—551)即简文帝,字世缵,武帝第三子。
《玉台新咏》:诗歌总集,专收自汉迄梁关于女性和男女爱情的诗歌,中心部分是当代的宫体诗。
萧绎(508—554)即梁元帝,字世诚,武帝第七子。
其文学观念及创作风格,均和萧纲相近。
二、宫体诗的兴起、发展和影响
1、宫体诗的兴起
一是和帝王的提倡有关。
代表作家:萧纲、萧绎、陈叔宝及围绕在其侧的文学侍臣如庾肩吾、庾信父子,徐摛、徐陵父子、江总等。
二是和诗人求新求变的意识有关。
三是民歌影响。
2、宫体诗的特征
内容: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以描写女性和咏物最为多见。
如女子的容貌、举止、情态乃至生活环境、所使用的器物等等。
语言风格:辞采秾丽、描写细巧、文气卑弱。
3、宫体诗的影响
宫体诗风靡梁、陈之世,余波所及直至唐初,前后逾百年。
宫体诗对唐代律诗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宫体诗语言的风华流丽、对仗的工稳精巧以及用典隶事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积累,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南朝文人诗小结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云:“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
声色:对应于“性情”。
追求诗歌表现对象的美。
诗歌本身形式的美。
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和华美。
转关的三个方面:谢灵运(山水诗)、鲍照(乐府诗)、永明体(律诗)。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
一、概述: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二、特色
1、内容:所存近500首,集中于写男女之情(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并且绝大多数以女子的口吻,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爱慕相思。
2、艺术风格:
一是出语天然,明朗巧妙。
二是大量运用双关隐语:利用谐音字和多义字,往往结合比喻、象征手法
三是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第二节北朝乐府民歌
现存的作品,有六十多首,大多收录在《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
特色:题材较为宽泛,风格质朴粗犷、豪迈雄壮。
北朝民歌代表作:《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第三节南北朝民歌之比较
1、情感表达
北朝民歌:直率粗犷
南方民歌:婉转缠绵
2、语言风格
北朝民歌:质朴刚健、富有力感
南方民歌:文辞华美、手法精致
3、诗歌形式
均以五言四句体式为主。
第三章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有《陶渊明集》。
自号“五柳先生”,死后私谥为“靖节”,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
被誉为魏晋南北朝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
第一节概述
一、陶渊明生平可分为三个阶段:
1、家居读书时期(29岁以前)
两种思想倾向:
其一,意气慷慨欲有所为;
其二,爱好自然不欲涉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其一)
2、时仕时隐时期(29—41):
3、隐居不仕时期(41——63):
二、陶渊明的思想和性格:
1、思想:儒道合一
其一,对先秦儒家安贫乐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其二,对道家崇尚自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自然”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人本来的、未经世俗礼教异化的、天真的性情。
2、性格特点:“任真”和“自然”
第二节陶渊明诗歌创作
一、田园诗
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
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题材。
主要内容:田园风光、躬耕经历、贫困生活、人生感悟。
陶潜有写自己“躬耕”“作苦”的诗,然而王维储光羲等的作品则着重在“陇亩民”的安定闲适乐天知命,内容则从劳动过渡到了隐逸。
宋欧阳修梅尧臣更是过腻了富贵生活,要换个新鲜。
直到范成大才“使脱离现实的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
(钱钟书)
二、咏史咏怀诗:
“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
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象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
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
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鲁迅)
三、艺术特色:
1、平淡而醇美的总体风格。
2、情趣和理趣的完美结合。
第三节陶渊明的地位和影响
陶渊明是东晋诗坛最杰出的诗人,但他在当时却是默默无闻的
第一个重视陶渊明及其文学成就的是梁昭明太子萧统。
到了唐代,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才得到普遍的承认。
至宋、清两代,则出现了两次研究陶诗的高潮。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方面:
其一是他的人格,其二是他的诗歌艺术。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和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二、唐代文学繁荣的表现:
表现于诗、文、词、小说的全面发展上。
1、诗: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一代文学的标志。
分期:
初唐(高祖至睿宗,近百年);
盛唐(玄宗至肃宗,50年);
中唐(代宗至敬宗,64年);
晚唐(文宗至哀帝,80年)。
2、文:
中唐时期,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古文运动”促使散文取代了骈文的统治地位,堪称继秦汉散文后的一次新高峰;
3、小说:
以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和杂史杂传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唐传奇。
唐传奇的兴起是文人“始有意为小说”(鲁迅)的开始,标志着文言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成熟。
4、词:
产生于唐的新文体,主要为了娱乐的需要。
最初来自民间,从中唐开始即有文人参和创作,晚唐五代时期趋于兴盛。
5、俗讲、变文开启了文学发展的新领域。
唐代僧侣将佛教经文和其中的动人故事编成通俗文字加以演唱,先用说白散文叙述事实,然后用歌唱(韵文)加以铺陈渲染。
这种演唱佛经的形式,称“俗讲”,即通俗讲经之意。
其文字脚本称“变文”。
三、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第一章初唐诗歌
一、唐初诗风:
唐初的四五十年,创作局限在宫廷范围。
“上官体”:
“(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旧唐书·上官仪传》)
二、初唐四杰:
1、四杰的由来
《旧唐书·杨炯传》:“炯和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
3、四杰的文学成就:
(1)诗歌题材的开拓:从宫廷走向市井,从风花雪月走向江山塞漠,在诗歌内容上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
杨炯《从军行》
(2)诗歌基调的初建: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开启了昂扬壮大的“盛唐之音”。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骆宾王《在狱咏蝉》
(3)诗歌体式的发展:卢、骆擅长七言歌行,其歌行体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杨工于五律,为五律的重要奠基人。
三、沈宋
“沈宋”是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是武则天时期的宫廷诗人,二人的主要贡献,在于完成五七言律诗的体制和扩大律诗的影响。
“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
”(明·王世贞)
四、陈子昂
2、文学主张:
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反对齐梁诗风,倡导“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歌美。
此序成为唐代诗歌革新的基本纲领,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
3、创作实践
A、《登幽州台歌》——“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李泽厚)
B、《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五、初唐其他诗人
1、刘希夷(651—679):
《代悲白头翁》
2、张若虚(660-720)
扬州人,曾官兖州兵曹。
开元初和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
“孤篇横绝全唐”(清·王闿运)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
《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属“清商曲辞·吴声歌”。
《在狱咏蝉》
第二章盛唐诗歌
第一节概说
一、盛唐诗歌的基本特质(盛唐气象)
所谓“盛唐气象”,指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及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
其美学特征具体包括:
A、博大、雄浑、深远、超逸;
B、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
C、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
二、盛唐时期的主要作家
(1)由初唐入盛唐的诗人:张说、张九龄、贺知章、王湾等。
(2)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储光羲、祖咏、裴迪、常建等。
(3)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王翰、李颀、崔颢等。
(4)李白和杜甫
第二节山水田园诗派
一、孟浩然(689¡ª740)
1、生平和思想
“为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40岁前隐居襄阳鹿门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40岁应举落第,后仕进无门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心存用世之志而命运不济,故纵情山水,是盛世遭遗的隐士、浪子
2、孟诗的艺术特点
平淡自然,清旷冲逸,是孟诗的总体风格。
具体表现为:
其一,诗风古澹,近于自然,闻一多说:“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的孟浩然的诗”,《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
其二,取景阔大,洋溢壮逸之气,《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第三节边塞诗派
一、高适(702¡ª765)
1、生平和思想
(1)以五十岁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生活孤贫,仕途坎坷;后期日渐通达,官至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封渤海县候,史评“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2、高适边塞诗的基本特点:
(1)多角度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将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
名作《燕歌行》分析。
(2)“多胸臆语”,尚质主理,兼有气骨;
名作《封丘作》分析。
(3)风格凝重深沉,雄浑悲壮。
二、岑参(715¡ª770)
(2)强烈的功名心,对建立边功的向往。
2、岑参的边塞诗及其特点
代表作:《逢入京使》、《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基本特点:以“奇才奇气”写“奇情奇景”,妙在一“奇”字。
A、内容广泛,想象丰富,奇情壮采,充满乐观向上的昂扬气概。
B、风格奇丽雄放,富有浪漫气息;语言瑰奇壮丽;诗体长于七言歌行,舒卷自如,变化多姿。
三、七绝圣手王昌龄
2、题材内容分类:
A、边塞诗:《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等。
B、闺情、宫怨诗:《闺怨》、《春宫曲》、《西宫春怨》、《长信秋词》五首等。
C、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送柴侍御》。
B、王昌龄诗歌的艺术特点
善于细节描写、心理刻划和艺术概括,富于想象,妙用比兴,精于炼句炼字。
意境高远而情致深长,语言婉曲含蓄,音调优美浏亮。
诗体尤工七绝,人称堪和李白争胜,并称“神品”(王世贞),又有“七绝圣手”之称。
“诗家天子王江宁”(《唐才子传》)则标志他在盛唐诗坛有着重要的地位。
四、盛唐其他边塞诗人
1、王之涣(688—742)
《全唐诗》仅存其诗六首(“旗亭画壁”故事)
2、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崔颢(704?—754)
早年多写闺情,诗流于轻艳;后历边塞,诗风变而雄浑奔放。
名作《黄鹤楼》,严羽评曰:“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唐才子传》载李白登黄鹤楼,竟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
4、李颀(690—751)
诗风秀丽而气格雄浑,以边塞诗著称,长于律诗和七言歌行,代表作为《古从军行》。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还,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第三章李白
第二节性格和思想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的思想比较复杂,兼有儒、道、游侠、纵横家的成分,而以儒、道为主。
政治抱负和人生愿望:
第三节诗歌艺术成就
一、极具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
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二、直率奔迸的抒情方式
李白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
三、奇特大胆的形象塑造方式。
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其语言特色。
五、成就以七言歌行和五七绝为最高。
“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
”(明·胡应麟《诗薮》)
李白绝句受乐府民歌的影响极为明显,在他159首绝句里,拟乐府民歌的作品约45首,占了近三分之一。
第五章中唐诗歌
二、中唐诗歌的主要作家和流派
(1)写实讽谕诗派(元白诗派)
特点:重客观写实尚浅易、抱美刺干世目的、重社会接受
(2)韩孟诗派:
特点:重主观表达尚怪奇、讲究炫才苦吟、重互相欣赏
(3)大历十才子:中唐前期一个诗人群体
(4)中唐山水田园诗人:
(王、孟)韦、柳
(5)李贺、刘禹锡的创作
第二节写实讽谕诗派
一、何谓“写实讽谕诗派”:
中唐时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在贞元元和年间形成创作热潮。
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又称“元白诗派”。
共同创作特色:
1、重视运用乐府诗的形式进行创作。
上继《诗经》、汉乐府创作传统(旧题乐府)
近承杜甫叙事诗创作(新题乐府)
2、多以时事、现实题材入诗,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3、重视客观写实和比兴讽谕手法的运用,语言表达通俗浅切。
二、张王乐府:标志着中唐写实讽谕诗派的形成。
贞元元和年间,张籍、王建同以乐府诗齐名,宋以后有此称。
共同特点:
1、重客观写实而不重主观讽议。
2、好以俗事俗语入诗。
3、追求言浅意深,善于锤炼警句。
三、元稹:
提出“寓意古题,刺美见事”和“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写作原则,全面总结了乐府诗的艺术写实和讽谕时政的创作经验。
开拓了诗歌中的写情题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离思》其四
第四节韩孟诗派
一、何谓韩孟诗派:
唐贞元、元和年间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成员还包括贾岛、卢仝、马异、刘叉等人。
主要特点:
在内容上重视主观感受的传达;
在形式上追求创新出奇,形成奇崛险怪的风格;
在创作态度上讲究眩才或苦吟,注重互相欣赏。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贾岛《题诗后》(《送无可上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两句自注)
二、韩愈及其诗歌创作:
1、生平:
韩愈(768-824):字退之,因自称是河北昌黎人,故后人又称韩昌黎。
2、韩愈诗歌创作特色:
韩愈是一位极富才力和创造性的开派大家,以雄奇险怪的独特风格对后世特别是宋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A、新颖奇崛的艺术意境。
B、以文为诗的结构笔法。
C、劲拔险拗的语言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