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屈原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87431743323968011c929d.png)
17屈原(节选)郭沫若◇教材分析◇本篇节选是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
“独白”以诗意化的语言赋予自然雷电以神力,让雷电化作手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这黑暗中的一切。
本文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屈原厌恶污浊的现实官场,坚持清白、渴望光明、热爱祖国、坚持正义的理想与追求。
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的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
2.反复吟诵,体味戏剧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3.体会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让学生在“听读、诵读、赏读”的回环反复的阅读过程中,体味、理解文章内容。
2.点拨法:采取点拨指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
3.合作探究法:通过分组交流、讨论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理解课文,走近人物,体会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屈原抨击黑暗、热爱祖国、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2)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2.难点: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升华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这疑问中铭刻着他对身处危机中的国家的深深忧虑。
1942年,祖国同样面临内忧外患,另一位诗人郭沫若借话剧《屈原》也抒发了一首有关风、雷、电的慷慨激昂之歌。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悲壮的诗歌就是要感受这些先辈的爱国情感,并用我们的声音再现那个时代的悲壮场景。
二、预习检测(一)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国殇.(shāng)诡谲.(jué)伫.立(zhù)瘦削.(xuē) 收揽.(lǎn) 睥睨..(pìnì)稽.首(qǐ) 鞠躬..(jūɡōnɡ)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09c7988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3e.png)
4.借助屈原的形象,教育学生要有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面对挫折和困难,要有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诗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仍有待提高。针对本章节《屈原》的教学,学情分析如下:
2.讨论主题:
a.屈原忠诚、正直、爱国精神的体现。
b.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c.课文对现代学生的启示和意义。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练习内容:
a.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b.赏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其艺术效果。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屈原》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和背景,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升文学素养。
3.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屈原投江自尽的古画,引发学生的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描绘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吗?他为什么会选择投江自尽?”
2.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强调他的忠诚、正直和爱国精神,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
17.屈原(节选) 优秀教案
![17.屈原(节选) 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04622ab84ae45c3b358c5c.png)
17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知人物形象。
2.体会文章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3.掌握“象征”的写作手法,并灵活运用。
4.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知人物形象。
2.掌握“象征”的写作手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课文导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愿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壮大这种文化精神的原点和指南,而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则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精神命脉。
屈原是荆楚大地上的一位爱国诗人,他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思想值得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传承。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知人物形象。
2.体会文章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3.掌握“象征”的写作手法,并灵活运用。
4.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其作品想象大胆奇特,感情炽烈豪放,具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色。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
2.背景透视: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写于 1942 年 1 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反动派又消极抗日,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大肆捕杀爱国抗战的军民,“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 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慨。
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剧中,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和邪恶,爱国和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完整版)《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完整版)《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5c86c4f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76.png)
(完整版)《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
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一)必知点:1.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介乐山人。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
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5529734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f1.png)
此外,我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屈原的文学魅力,分组讨论则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合作能力。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使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屈原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屈原的生平介绍、古代楚辞朗诵等,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2)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教学软件,发布预习任务、课后作业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3)在线讨论区:设立在线讨论区,让学生在课下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我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有时过于强调理论,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感受和理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理解和感受,通过举例和比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重点题型整理
1.请简述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答案: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诗人和政治家。他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因主张改革政治,遭到贵族排挤,被贬为三闾大夫。屈原在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转向文学创作,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离骚》。《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理想追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请阐述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品德修养。
答案: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品德修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屈原》教案
![《屈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037528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32.png)
《屈原》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屈原的生平与文学成就。
2. 学习分析《屈原》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屈原》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屈原的生平故事或展示一些关于屈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屈原》这篇文章。
(二)阅读和理解(15 分钟)
1. 学生自行阅读《屈原》,然后回答一些关于文章内容的基本问题。
2.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细节和描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屈原的人物形象。
(三)人物分析(15 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讨论屈原的人物形象,如: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然后进行全班讨论。
(四)主题探讨(10 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主题,如:爱国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五)总结(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屈原的人物形象和主题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或探讨《屈原》的主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三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77faf07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b.png)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三篇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
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
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
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一一、教学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 “王甚任之”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
《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
与课文注释相左。
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
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节选)教案(定)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节选)教案(定)](https://img.taocdn.com/s3/m/716aaaaf0066f5335b812137.png)
这里的土地没被秦兵践踏过,是干净的。他解下衣服,包着江边的石头,用带子紧紧缚在自己身上,奋力向江心一跳。
爱国诗人带了楚国的干净石块,很快沉了下去。这天正是农历五月五日。
对白是两个或多个人物交谈的话;
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
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它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
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节选)教案(定)
课题
《屈原(节选)》
备课人:
学习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戏剧的内容及写作背景,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
2、品味戏剧语言,理解文中的修辞和象征手法。
3、体会屈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情感,学习屈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但是此时,种种诬陷也接踵而至,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17-屈原(节选)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题
![17-屈原(节选)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题](https://img.taocdn.com/s3/m/f3b0013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de.png)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剧本说说本剧可以分为几部分?并简要概括每 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靳尚与郑詹尹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屈原的内心独白。
精读细研
1.靳尚出场后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①刚才我叫人送了一通南后的密 令来,你收到了吗? ②罪人怎样处置了? ③你打算什么时候动手? ④(惊异)什么?
是鲁迅在20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又是新 中国的预言诗人。 3.不仅是历史剧作家,而且是史剧创作的理论家,他有许多 精辟见解,如主张“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 展历史精神,历史研究要‘实事求是’,史剧创作则要‘失 事求似’。”根据这一原则,他放弃了为屈原作传的计划, 而用屈原的一天,概括了他的一生。《屈原》的成功,正是 在“失事求似”这一原则下使创作获得“自由”的结果和收 获。
屈原是对祖国赤胆忠心,对人民一片赤诚的爱国者。为使 祖国免遭秦国侵犯,他提出联齐抗秦的主张。但是“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昏庸的楚怀王拒不接受他的正确主张。南后、靳 尚之流则内外勾结,把屈原视为与秦国交好的障碍,对他进行无 耻的诬陷和残酷迫害,不仅投之狱中,还要密谋毒死屈原。这正 暴露了他们凶狠、残忍、毒辣的嘴脸,也表现出他们对以屈原 为代表的正义力量的恐惧。
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
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
暗烧毁了吧!
呼告、比喻、反复
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 执着追求。
合作探究
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 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 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 明了吗?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枣儿》优秀教案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枣儿》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371ea958fb770bf68a5503.png)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优秀教案17 屈原(节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郭沫若及其创作情况。
2.认识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屈原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深沉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屈原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分角色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力求从读、演、评三个方面培养戏剧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课前准备】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剧《屈原》,注意与课文有关的情节内容。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历史剧的相关知识。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基本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郭沫若 (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文本链接】1.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17课屈原 【一等奖教案】
![17课屈原 【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8b26f84028915f804dc2e9.png)
下册第五单元舞台人生17屈原(节选)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第17课 屈原(节选)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7课 屈原(节选)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f1ec33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62.png)
第17课屈原(节选)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屈原(节选)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象,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象征手法的作用。
3.体会屈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情感,学习屈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中,哪个节日与历史名人屈原有关?这一节日有哪些民俗?千百年来,人们通过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悼念屈原。
那你知道屈原为何能受到人们的敬仰吗?屈原,不仅是古人心中的丰碑,也是今天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
这不,在那国难当头、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中,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曾鼓舞了全国军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话剧《屈原》。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其文学作品想象大胆奇特,感情炽烈豪放,具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色。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背景链接】本文选自《屈原》(《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这是一部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
《屈原》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课文节选自剧本第五幕第二场。
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等崇高品质的塑造,震撼了进步人民的灵魂。
"前四幕的剧情主要是:在七国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屈原看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系念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
孰料却遭到张仪、南后之流卑鄙陷害,横加以“淫乱宫廷”的罪名。
在含冤莫白的情形下,他仍然拳拳关注祖国和人民,并将其看得高于自身的利害得失。
屈原教案初中语文
![屈原教案初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f133b909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f.png)
屈原教案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屈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特点。
2. 能够理解并欣赏屈原的文学才华,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特点。
2. 理解并欣赏屈原的文学才华。
教学难点:1. 楚辞的独特性和屈原的创作风格。
2. 对屈原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包括屈原的生平事迹、楚辞的特点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屈原的好奇心。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屈原吗?你们对屈原有什么了解?二、学习楚辞特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楚辞的特点,如音乐性、绘画性、象征性等。
2. 学生通过课本和教师提供的资料,了解楚辞的独特性。
三、阅读《屈原》(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屈原》,并解释生词和难点。
2. 学生阅读《屈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四、讨论屈原的文学价值(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屈原的文学价值,如诗歌、散文等方面的贡献。
2. 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屈原的文学才华。
五、欣赏屈原的文学作品(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屈原的文学作品,如《离骚》、《天问》等。
2. 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提高文学素养。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反思屈原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
2. 学生通过总结和反思,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屈原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屈原的文学才华。
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楚辞,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通过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特点,引导学生阅读《屈原》,并讨论屈原的文学价值,使学生对屈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欣赏屈原的文学作品,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他们理解和欣赏屈原的文学才华。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节选)》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节选)》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5626e6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0a.png)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节选)》一等奖创新教案《屈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及相关知识。
2.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文主要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屈原形象特点。
4.探究文章写法,结合背景理解主旨。
【教学重点】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屈原形象特点。
2.结合背景,理解主旨。
【教学难点】探究文章写法,结合背景,理解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被称为四大文学样式,七八年级我们已经分别学习写人记事类散文、写景抒情类散文、托物言志类散文以及哲理性散文,我们在九年级学习了《沁园春.雪》《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4首诗歌,《故乡》《孔乙己》等小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文学样式:戏剧。
二、课前导读PPT出示戏剧基本常识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
内容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二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戏剧的基本特点:(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剧本篇幅不长,人物不多,场景变换不多,戏剧情节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
(2)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
这中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e1aa3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6.png)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7屈原》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
本节课通过学习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和《九歌》,使学生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离骚》的部分内容,对屈原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转向理性,对于屈原的文学价值和爱国精神需要更深入的挖掘。
同时,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
2.学习并掌握《离骚》和《九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
2.掌握《离骚》和《九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对文言文进行准确的断句和朗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介绍等。
2.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八年级学习的《离骚》部分内容,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离骚》和《九歌》的原文,要求学生朗读并注意停顿和语气。
然后,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离骚》或《九歌》中的一段进行翻译和解读。
教师对每组的翻译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练习题,要求学生回答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爱国精神对当代的启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ad3c59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a0.png)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屈原的生平事迹。
本文以屈原的政治抱负、人格魅力和悲剧命运为主线,展现了屈原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感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领略他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对于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对于屈原所代表的伟大精神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感受屈原的人格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屈原的生平事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屈原的精神内涵,联系现实生活,感悟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受屈原的精神风貌,提高情感体验。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资料收集,教学设计。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收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2.呈现(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随文讲解生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初中课文屈原教案
![初中课文屈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3d0fb4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f0.png)
初中课文屈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特点,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
3. 通过朗读和演绎,把握人物情感及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特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全文。
2. 屈原生平事迹的相关资料。
3. 楚辞的特点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屈原的生平事迹的影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2. 引导学生思考:屈原为什么被誉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二、作者简介(10分钟)1. 介绍郭沫若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
2. 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强调其爱国主义精神。
三、课文分析(20分钟)1.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屈原的性格特点。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3.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橘颂”象征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雷电颂”象征屈原的坚定信念等。
四、朗读和演绎(15分钟)1. 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人物情感。
2. 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演绎,让学生在演绎中把握人物性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
2. 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熟读课文,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特点,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通过朗读和演绎,让学生感受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屈原生平事迹介绍不够详细,对楚辞特点的讲解不够深入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屈原初中历史讲解教案
![屈原初中历史讲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9b2396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b5.png)
屈原初中历史讲解教案
主题: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屈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2.理解屈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二、教学内容:
1.屈原的生平;
2.《离骚》的背景及内容;
3.屈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视频介绍,引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
2.讲解:通过讲解屈原的生平和作品,向学生介绍屈原的重要性及影响。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屈原的作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分享给全班。
4.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离骚》的部分内容,理解其中的含义和情感。
5.知识拓展:向学生介绍屈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6.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屈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
1.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讨论表现和阅读理解情况,进行评价;
2.学生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感悟,进行互相评价。
五、课外拓展:
1.鼓励学生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了解更多关于他的生平和思想;
2.寻找有关屈原的影视作品进行观看,对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他的形象。
六、教学反思:
1.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鼓励学生多角度了解屈原,培养其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17《屈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7《屈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86693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8d.png)
17《屈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五单元单元导学1.语言运用:学生通过反复品味语言,品味戏剧台词,理清舞台说明的分类及作用,能把握剧本中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2.思维发展:学生通过演绎剧本,借助肢体、语言、表情等表现戏剧人物的内心,提升动作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学生通过品味戏剧台词,分析人物形象,提升分析和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学会阅读戏剧的方法和策略,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丰富人生体验。
设置演出情境,围读剧本,结合剧情时代背景,品味戏剧语言,理解人物形象与戏剧矛盾冲突,培养阅读鉴赏戏剧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排练戏剧,演出戏剧,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心得,并能从语言、剧情、演员、导演、布景等角度评价戏剧,提高写作能力,获得人生的感悟和启示。
欣赏指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视听讲结合法等。
本单元所选话剧作品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冲突尖锐集中,语言各具特色。
阅读这些作品,要在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戏剧台词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戏剧的方法和策略,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丰富人生体验。
《屈原》(节选)是一部多幕剧(五幕历史剧),节选部分运用了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展现了屈原与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国朝廷奸佞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
作者借古讽今,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以及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选文戏剧冲突集中,屈原的内心独白部分主旨鲜明,情感强烈,想象瑰丽,可反复朗诵、体会。
阅读本文要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天下第一楼》(节选)是一部多幕剧(三幕戏剧),剧本立足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通过“福聚德"这个典型环境,以福聚德的兴衰为背景,刻画了各色的人物形象,生动展现了人物间的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族文化、社会风俗的反思和批判。
人物台词多用方言、俗语,突出人物性格,展现出浓郁的北方风味和行业特点,呈现出一幅浓郁的旧北京风俗画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屈原(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目标导学三:把握本文写作特色
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造主旨。
明确: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这是象征手法。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品读下面的句子,指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2)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
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
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3)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明确:(1)这几句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现了屈原对风的热切期盼和对黑暗势力的痛恨。
(2)运用呼告、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热切地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决心。
(3)运用了呼告、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伟大的自然力来毁灭这黑暗的社会,表达了必须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3.屈原的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明确:要点:(1)内心独白想象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2)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
(4)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现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目标导学四:形象分析,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作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
三、板书设计
呼唤与歌颂——风、雷、电
怒斥与愤懑——土偶木梗
屈原: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浩然正气,英勇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