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笔记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笔记以下是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的笔记,包括重要知识点和关键内容。
一、文章主题《谈读书》和《不求甚解》都是谈论读书的文章,其中《谈读书》是一篇随笔,以议论为主,表达作者对读书的看法和感悟;《不求甚解》是一篇杂文,以记叙为主,通过讲述读书的方法和态度,表达作者对读书的理解和思考。
两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人们多读书、读好书。
二、知识点梳理1. 论证方法:《谈读书》中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用“比喻论证”来阐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的观点;《不求甚解》则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举例对比来阐述作者的观点。
2. 文章结构:《谈读书》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总述作者对读书的看法,再分别从读书的方法、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全文;《不求甚解》则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先讲述“不求甚解”的含义,再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其内涵。
3. 语言特点:《谈读书》的语言简洁明了,表达准确;《不求甚解》的语言则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三、关键内容提炼1. 读书的作用:《谈读书》中指出,读书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不求甚解》则认为,读书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2. 读书的方法:《谈读书》中提出了多种读书方法,如“略读”、“精读”、“笔记”等;《不求甚解》则强调了“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即不要过于追求表面的理解,要深入思考。
3. 读书的态度:《谈读书》中强调了读书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阅读;《不求甚解》则倡导一种轻松愉悦的读书心态,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负担。
四、重点段落分析1. 《谈读书》中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阐述了不同学科的书籍对人的性格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狡(xiá) 者鄙读书,无知者(xiàn) 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拮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①,数学使人②,科学使人③,伦理学使人④,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加点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字。
改为改为(2)请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①~④处选填合适的词语。
(只选序号)选项:A.周密 B.庄重 C.灵秀 D.深刻我会选:①②③④2.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
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书能教你为人宽厚、心地善良,使你生出纯真、热情的气质。
书能教你谦虚谨慎、持重内向,使你生出成熟、稳健的气质。
书能教你自强不息、不畏艰难,使你生出刚毅、坚定的气质。
书能教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使你生出深沉、进取的气质。
A.读书是一种“美容”,可以使人由粗俗、鄙陋变得文雅、睿智B.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C.读书能美化人的心灵,弥补外貌的不足,培养人的内秀D.书能改变人的气质,优雅的气质会使人“因为可爱而美丽”二、综合性学习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九下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重点词语注音及解释
九下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重点词语注音及解释1.怡情yíqíng :使心情愉快。
2.练达 liàn dá: 干练通达。
3.枝节zhījié:指植物的枝和节;比喻有关的但次要、琐细的事情。
4.统筹tǒng chóu : 意思是通盘筹划5.藻饰zǎo shì: 修饰(多指文章):词句朴实无华,不重~。
6.狡黠jiǎo xiá: 狡猾;诡诈。
7.诘难 jiénàn : 诘问,为难8.涉猎shèliè: 1.粗略地阅读:有的书必须精读,有的只要稍加~即可。
2.接触;涉及:学生生活是作家们较少~的领域。
9.聪颖cōng yǐng : 聪明敏锐10.滞碍zhìài : 不通畅。
11.要诀yào jué: 关键的窍门。
12.劝诫quàn jiè: 劝告人们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
13.高谈阔论 gāo tán kuòlùn : 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14.寻章摘句xún zhāng zhāi jù: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限于文字的推求。
15.味同嚼蜡wèi tóng jiáo là: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16.诸如此类zhūrúcǐlèi : 指像这类有不少,也表示其他以此类推17.吹毛求疵chuīmáo qiúcī: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18.狂妄自大kuáng wàng zìdà: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19.开卷有益kāi juàn yǒu yì: 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益。
读书总有好处。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篇一】短文两篇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有径。
一、导入新课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原文不求甚解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优质课件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玫瑰树》。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 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 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 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 等。共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 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精读细研
方法指导
比喻论证的作用及答题模式
作用: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具体事物来比喻不易理解 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而更有说服力。 答题模式: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比作××, 证明了××的观点,将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 象、浅显易懂,从而更具有说服力。
合作探究
有人说:“世界因文学而美,文学因书籍而美。”结合课 文,谈谈你对读书的理解。
读书使我们荡舟在书籍的海洋里,使我们得到知识的浸润,受到 书香的熏陶,使我们境界高远、胸襟开阔、学识通达、思维敏捷,使 我们的认识更深化、品位有提升。
通过阅读,不仅能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谈,还能启迪思想、提 升心智,使我们在思维的天空、想象的王国自由翱翔,纵横驰骋,摆 脱惯常思维的约束,冲破旧观念的禁锢,形成新的思路,通过读书, 我们能够敏锐捕捉、积极消化、充分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能在平凡 的生活里诗意地栖居。
……
整体感知
2.认真品味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然后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论述 了读书这一主题。
(1)
读书的目的
(2)
读书的方法
(3)
读书的作用
精读细研
读书的目的 1.读书要有哪些目的呢?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语文课件
板块二、走进培根小档案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 英国著名的唯 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 科学的始祖,作家。出身 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 后又学习法律。开创英国 “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著有《随笔》《新工具》 等。
《随笔》共58篇,风格 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 言警辟。其中很多句子被 人当作名言 。
语文课件
板块三、个性阅读理文思
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的读课文, 拿起笔来,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看看 作者围绕着“读书”做了哪些论述?
关键语句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 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 简约,生动形象。
语文课件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训 练,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 分 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 能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 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让 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质疑,加 强合作交流,是教师最好的选 择。
语文课件
三、教学理念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 位,强调学生阅读的 自主性和独立性,让 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同时激励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2、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 励每一个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
3、发挥教师的优势,给学生提供一 些未知的知识背景和拓展的 空间,组织好 阅读活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九年级下册语文13课短文两篇笔记
九年级下册语文13课短文两篇笔记1. 读书的目的。
- 怡情、傅彩和长才。
就像是我们读书,有时候是为了让自己心情好,就像看一些有趣的小说,这就是怡情。
傅彩呢,就是让自己说话、写文章更有文采。
长才就是增长才干啦,读一些知识类的书籍,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有能力去做事情。
- 读书还可以弥补天然之不足。
比如说有些人天生可能不是很擅长思考,但是通过读哲学类的书,就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就像给我们不太灵光的脑子打个补丁。
2. 读书的态度。
-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不能老是想着挑作者的刺儿,要抱着一种学习和理解的态度。
就好比去别人家里做客,不能一进门就到处找毛病,得先好好看看人家的好东西。
- 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书也不是全对的,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这就像听别人讲故事,不能他说啥你都信,得自己判断一下有没有道理。
- 要有推敲细思的态度。
读书得像品尝美食一样,慢慢咀嚼,仔细品味其中的滋味,这样才能真正吸收书里的营养。
3. 读书的方法。
- 读书要与讨论、作文相结合。
自己读书的时候可能有些地方理解不透彻,和朋友讨论一下,就像给迷雾中的自己点了一盏灯。
而且写作文能让我们把书里的知识更好地运用起来,就像把知识从仓库里拿出来摆弄摆弄,看看是不是真的会用了。
4. 读书的作用。
-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不同的书就像不同的魔法药水,喝了就能获得不同的能力。
读史书就像戴上了智慧的眼镜,能看清很多事情的发展规律;读诗呢,就像给自己的灵魂做了一次美容,变得灵秀起来。
1. 对“不求甚解”的新解。
- 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不好的读书态度,但作者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
他说“不求甚解”可不是马马虎虎、不认真读书,而是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就像我们看一幅大画,不能只盯着一个小角落看,得先整体看看这幅画大概画了啥。
- 作者引用了陶渊明的例子,陶渊明读书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二. 重点、难点分析《谈读书》1. 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 体会本文论述语言简练的特点。
《不求甚解》1.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 整理文章的结构提纲。
3. 学习体会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
4.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三. 新课讲解(一)《谈读书》1. 字词:怡情(yí)傅彩(fù)藻饰(shì)矫情(jiǎo)诘难(jié nàn)咀嚼(jué)狡黠(xiá)伦理(lún)味同嚼蜡(jiáo)滞碍(zhìài)睾(gāo)阐证(chǎn)吹毛求疵(cī)2. 作家作品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他的散文对英国乃至全世界影响都很大,作品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启人深思。
3. 整体感知:文章层次:第一,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从“读书使人明智”到结束,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4. 深入剖析:(1)第一层: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 短文两篇《孔子世家》原文与译文 长版
《孔子世家》原文与译文原文: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
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
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
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孔子由是退。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
”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
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
其后顷之,鲁乱。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译文: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
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
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叔梁纥。
叔梁纥和颜氏的女儿在野外媾合而生下孔子,他们向尼丘进行祈祷而得到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为孔氏。
孔丘生下来,叔梁纥便死了,安葬在防山。
防山在鲁国都城的东面,因此孔子不清楚他父亲的墓址,孔母隐讳这件事。
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
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的考虑。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课件(共16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美点品析
①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点评:作者运用比喻巧妙而形象地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 这种论证方法叫比喻论证。 ②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点评:句式整齐,论证有力。论述了读书需讲究方法。这 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③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点评:用排比句式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美点品析
④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点评:前六个分句分别举例论证了读书的作用,最后分句 对前边的论述加以概括。 这里用了两种论证方法: A、先列举个别现象,再由此归纳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叫做 归纳论证。 B、列举充分、确凿、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叫 举例论证。
美点品析
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哪些与书有关的名言名句呢?
“好读书,不求甚解。” “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陶渊明 ——徐特立 ——杜甫 ——颜真卿
——《论语》
走近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近代 著名的哲学家、散文家,代表作品为 《随笔》,多为短小的议论文,论述 了人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真理、 读书、财富、友谊等,往往见解独到 而精辟,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1.小组内交流分享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
喜欢的理由。准备课后制作书签。(温馨提示:
可以从表达方式、论说角度、语言、修辞、句式
等角度品析这一部表分达表之达美之:美。
观点清晰之美 角度丰富之美 修辞多样之美 说理严密之美 句式整齐之美 用语简洁之美 哲理隽永之美
部编九下语文13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3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
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
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论证思路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论证思路
短文一:踏实做人比追求名利更重要
论证思路:
1. 名利只是一时的空虚荣耀,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2. 踏实做人则能够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思想真正的升华。
3. 志向的追求和踏实的做人并非互相矛盾,而且应该相辅相成。
篇章结构:
1.引出话题,说明人们对名利的追求。
2.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踏实做人比追求名利更重要。
3.论证自己的观点,列举论据,论证为何踏实做人更应该被看作价值观的核心,而不是名利追求。
4.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总结,再次强调踏实做人的重要性。
短文二:阅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论证思路:
1.阅读能有效提高个人的认知水平和文化素质,有利于自我成长和发展。
2.阅读能让人领略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
3.阅读能拓展个人视野和世界观,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面对生活。
篇章结构:
1.引出话题,说明阅读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2.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阅读对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3.论证自己的观点,列举论据,说明为何阅读能够对个人成长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4.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总结,再次强调阅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激励读者不断努力阅读,从阅读中获取到更多的成长价值。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篇一】短文两篇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有径。
一、导入新课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分别是《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两篇文章都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散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鱼我所欲也》作者通过对鱼儿的喜爱,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通过讲述一个道理,告诉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顺应民意,得到大家的支持。
这两篇文章的语言优美,寓意深刻,适合九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差异,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跨越文化差异,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章内容及其寓意。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对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章内容;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的寓意。
3.课堂讨论: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探讨文章的写作技巧。
5.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撰写一篇短文,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九年级语文 文言文《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人教新课标版
夸父逐日●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1.逐走:竞跑,赛跑。
2.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3.得:能够。
(直接翻译时可不译)4.于:到。
5.河、渭:即黄河、渭水。
6.不足:不够。
7.北:向北。
8.大泽:大湖。
传说其大横纵千里,在雁门山北。
10.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而:表修饰关系。
11.弃:舍弃。
12.其:代词,他,指夸父。
13.为:成为,作14.邓林:地名,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某某、某某、某某三省交界处。
邓林即“桃林”。
15.逐日:追赶太阳。
逐,追赶。
●全文翻译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他)口渴,想要喝水,到黄河、渭水去喝水,黄河、渭水的水量不够他喝,(他)向北到大湖去喝水。
(夸父)还没有到,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他)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作了桃林。
●成语词目:夸父逐日拼音: kuā fù zhú rì●解释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
夸父拼命追赶太阳。
褒义: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
贬义:自不量力。
出处:《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
渴欲得饮,赴饮河渭。
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现比喻自不量力。
●近义词夸父追日●用法作宾语、定语。
●示例南朝?宋?僧愍《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真谓夸父逐日,必渴死者也。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首领,(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优质课件
讨论:“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
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 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 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 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2)释新意——陶渊明的读书观 读书态度:虚心,别骄傲自负 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读书方法:不咬文嚼字,前后贯通
不 求 甚 解
作者名片
பைடு நூலகம்
马南邨(1912—1966),福建闽侯人,
邓拓 ,______ 当代 作家。代表作有文论集 本名______
《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 ,杂文集《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
背景链接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20世纪60年代
文章开头作者开门见山摆出要批驳的靶子接着就?不求甚解?的出处指出陶渊明这句话的两层含义继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这就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13 短文两篇
新课导入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 营养品。
反面论证
比喻论证
天生才干 读书
自然花草 学习如何修剪移接
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其 相互关系,通俗易懂。
对比论证
鄙 羡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 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 用 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鄙”“羡”“用”三个字准确而深刻地 分析了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 突出了正确的读书目的——用。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邓拓)《谈读书》(培根)(1)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字词,了解文常知识。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辞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张扬个性。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重点:理解文中读书观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不求甚解”的含义解读。
比较阅读。
“驳论”的理解。
教学方法:质疑探究体验,比较阅读。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重点:读《谈读书》。
一、导入: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在一天天长大。
现在,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读书吗?你读过哪些书?曾经获得过一些什么样的感悟?生:我比较喜欢读书。
小时候,爸爸就给我买很多书,其中最多的是童话和寓言。
读了这些书以后,我学会了想像。
师:书给了你想像的翅膀!生:我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学会了坚强。
师:书是你生活的导师。
生: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我也读过一些书。
特别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我最喜欢读书,那时候,书就是我的朋友。
师:成绩只能说明过去。
热爱读书的孩子就是优秀的。
知识能改变一切。
生:我读过《西游记》,很有趣。
读的时候我会跟他们一起着急,一起高兴。
师:太好了,你是在用“心”读书。
师:读书究竟有些什么好处?书到底应该怎么去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名家怎么说。
(板书:谈读书培根)二、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问题。
小黑板显示:(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谈一谈。
(2)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大胆地说出来.(学生自主阅读,圈点勾画)师:下面我们围绕这两个问题一起交流一下初读的感受。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
(2—4)段:反驳论据,引用陶渊明 的话点出什么是真正的“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 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 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 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 贯通,了解大意。
第三部分(5-8):肯定虚心的“不求 甚解”的读书态度,并运用举例论证 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加以深刻阐述。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 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几种读书方法
1、品读法。 4、析读法。
2、摘读法。
3、圈点法。
5、寻读法。
6、助读法。
品
读 法
品读,就是在阅读中对文
章的某一点深入下去,这 里的“一点”必须是文章 的神韵所在。如《春》、
《围城》的语言美;《炊烟》 的人 情美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助 读 法
助读法,就是利用书、报光
盘、磁带上的精美的文章来 帮助我们阅读理解作品的一 种方法,如配乐诗,电视散 文等。
《短文两篇》
《 不 求 甚 解 》 《 论 读 书 》
——
——
马 南 邨
培 根
不求甚解(驳论文)
马南邨
驳论文:批驳别人的观点,继 而争锋相对的提出自己的观点。
驳论的论证方式
反驳论点 反驳论据 反驳论证
每 有 会 意 便 欣 然 忘 食
好 读 书 不 求 甚 解
第一段:直接反驳论点 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 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 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 的理由。
给下列生字注音:
u) 藻( zǎo)饰 怡( yí )情 统筹(chó 狡黠( xiá ) 诘( jié )难 要诀( jué) 蒸馏( liú ) 劝诫( jiè ) 滞( zhì )碍 吹毛求疵( cī ) 豁( huò)然贯通 咀嚼( jué) 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