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阅读理解万能公式
(完整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
![(完整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https://img.taocdn.com/s3/m/6263268ae87101f69e3195b1.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解题技巧表中所列固定答题套路将稍后推出。
先见为快,如:修辞手法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表现手法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解题技巧(二)记叙文阅读理解一、记叙文的主要内容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2、记叙顺序及作用①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强调,制造悬念,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③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3、记叙线: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④时间⑤地点⑥作者的情感。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4、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5、记叙文中的描写:作用分类人物描写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①肖像描写①外貌描写③神态描写④动作描写⑤语言(对话)描写⑥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⑤突出、深化主题。
自然环境描写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②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社会环境描写6、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常见的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7、常用标点符号的作用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双关句:方法:一要答出本义,二要答出深层含义;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 句,因为它xx。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348fc20c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30.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以下是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24个万能公式:
一、整体把握型
1.分析全文结构,确定主题思想。
2.筛选关键词,理解篇章概括。
3.找出关键连接词,建立篇章逻辑。
二、段落独立型
5.抓住首尾句,概括段落主旨。
6.寻找中心句,总结段落要点。
7.换位思考,理解段落观点。
8.分析依据论述,判断文章倾向。
三、语境辅助型
9.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10.利用反义词,推测词语解释。
11.根据同义词,推断词语意思。
12.总结词语搭配,掌握固定搭配。
四、句子结构型
13.确定主谓宾结构,维持句意流畅。
14.理解衔接词,关联句子段落。
15.借助修饰词语,理解名词解释。
16.辨析修辞手法,猜测句子意图。
五、猜测推理型
17.利用细节信息,推测文章脉络。
19.借助事例描写,猜测文章目的。
六、背景常识型
21.利用题外信息,理解文章含义。
22.关注历史背景,推测文章意思。
23.分析环境描述,理解事件原因。
24.观察文化特点,把握作品特色。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13个万能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13个万能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489c6731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2f.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13个万能公式1.精读题:针对具体细节的题目,需要仔细阅读原文,并且从原文中找到相关的信息进行回答。
此类题目通常较简单。
2.推理题:根据文章中的暗示信息或者逻辑关系,对问题进行思考并作出合理的推理和判断。
这类题目相对较难,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
3.主旨题:要求学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通常可以通过文章的标题、首尾段、关键词等来找出文章主旨。
4.描写题: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给出的描写细节,可以通过词语、形容词、动词等进行辨别。
5.比较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或者得出结论。
通常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和综合。
6.解释题: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一些词语、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通常需要学生理解上下文的意思,并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
7.钩题:利用文章中的一些“线索”或“钩子”来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材料,提高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8.名词解释题:要求学生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名词或术语进行解释,并说明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
9.猜测词义题: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推测出一些生词或不熟悉的词语的含义,并通过上下文进行判断。
10.转述题: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一些内容进行转述,通常需要学生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和主题。
11.列举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中的信息,列举出文章中提到的几个内容或要点。
12.归纳总结题: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得出结论。
13.举例题:要求学生通过举例来证明文章中的一些观点或者进行解释说明。
以上就是13个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万能公式。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公式,相信同学们能够在阅读理解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但是还需要强调的是,只有在大量阅读实践和积累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因此,同学们平时还需要多读一些文章,进行阅读训练,并且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和不足,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c3c3cd3e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70.png)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中学生在学习阅读理解的时候,常常希望能有一些辅助的万能公式来提高解题的效率。
以下是24个适用于初中阅读理解的万能公式,供中学生参考。
1.首句提法法则:通常情况下,文章的第一句话或前几句话会提到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
在阅读时,要特别关注首句或前几句话,以帮助理解整篇文章。
2.修辞手法法则:3.词义猜测法则:遇到不懂的单词时,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猜测其大致意思,提高理解文章的能力。
4.整体把握法则: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了解文章的发展脉络,以有序地理解并记忆文章的内容。
5.封面猜想法则:通过阅读文章的标题、图表、题图等封面信息,可以初步猜测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提前预测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
6.假设筛选法则:在试题中,有时会出现一些错误的信息或与文章相矛盾的选项。
通过排除这些无关的或错误的选项,可以准确地找到正确答案。
7.关键词定位法则:在阅读理解中,通常会通过关键词或名词短语来定位问题的答案。
通过划线或圈出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找到相关的信息。
8.排除干扰法则:有时,试题中会出现一些干扰性选项。
通过仔细分析干扰选项与文章的关系,可以排除这些干扰选项,准确地找到正确答案。
9.就近原则法则:如果试题没有明确的答案,可以根据文章的信息,选择最接近的答案。
通常情况下,离问题最近的信息是最相关的。
10.类比推理法则:有时,文章中的信息可以与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类比,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含义和推断答案。
11.前因后果法则:有些问题需要根据文章的前因后果来推断答案。
通过理解问题和前文的关系,可以推断出答案所在的后文部分。
12.条件推理法则:有时,文章中的信息会提到一些条件,我们可以通过把条件与问题的要求相结合,推断出答案所在的部分。
13.逻辑推理法则:阅读理解常常需要学生用逻辑思维去分析文章或问题的关系。
通过分析题目和选项的逻辑关系,可以准确地选择正确答案。
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解决阅读理解问题的关键。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9dad2728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49.png)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一、预测文意
1.标题预测法:根据文章的标题可推测出文章的主题。
2.段落预测法:阅读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预测出文章的大致内容。
1.关键词概括法:通过找出每个段落的关键词,概括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三、提炼主旨大意
1.主题句提炼法:寻找每一段的主题句,将其联结起来,提炼主旨大意。
2.含义概括法:寻找文章中的关键信息,概括出主旨大意。
四、解析词义
1.上下文猜词法: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推测出生词的词义。
2.词态分析法:通过判断词形变化,猜测生词的词义。
五、分析修辞手法
1.比喻分析法: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子,分析其比喻对象和比喻意义。
2.拟人化分析法:寻找文章中的拟人化描写,分析其修辞效果和意义。
六、推理判断
1.图示法:通过图片、图表等辅助材料,推理出文章中未提及的信息。
2.前因后果法:通过推理,找出文章中的因果关系。
七、比较对照
1.同类对比法:对比文中类似事物的不同点,分析其特点和功能。
2.异类对比法:对比文中不同事物的共同点,分析其关系和作用。
八、判断正确与否
1.根据事实判断法:通过分析文章提供的具体信息,判断陈述是否正确。
2.相关论证法:通过理解文章中的论证和推理过程,判断论述是否正确。
1.语气态度分析法:通过观察作者的语气和态度,判断作者的观点。
35个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
![35个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85da293c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d1.png)
35个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以下是35个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可供参考:1.细节题公式:阅读题目中的关键词→ 定位文章中的相应细节→ 对比文题,确定答案。
2.主旨题公式:分析文章结构→ 识别主题句和转折词→ 确定文章主旨。
3.词汇理解题公式: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 识别同义词或反义词→ 选择正确答案。
4.推理题公式:识别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进行逻辑推断→ 得出结论。
5.指代题公式:分析上下文语境→ 确定指代对象→ 选择正确答案。
6.态度题公式:识别文中情感词汇和语气→ 分析作者态度→选择匹配的态度描述。
7.配对题公式:阅读选项内容→ 定位文章相关细节→ 匹配文题,确定答案。
8.表格题公式:分析表格结构→ 对比文章信息与表格内容→填写正确答案。
9.计算题公式:根据题目要求和文中数据计算→ 得出结果。
10.排序题公式:分析文中事件顺序→ 对比选项中的顺序→ 选择正确答案。
11.标题选择题公式:总结文章主题→ 分析选项中的标题→选择最佳标题。
12.结构分析题公式:识别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分析文章结构→ 总结答案。
13.定义理解题公式:仔细阅读题目中的定义→ 定位文章中对应的描述→ 选择与文意相符的答案。
14.句子理解题公式: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关键词汇→ 结合语境,理解句子含义。
15.作者观点题公式:识别文中表达观点的句子或段落→ 对比选项,确定答案。
16.标题添加题公式:概括段落或全文内容→ 选择最佳标题。
17.信息筛选题公式:仔细阅读题目要求→ 定位相关段落或细节→ 筛选信息,回答问题。
18.代词指代题公式:根据上下文确定指代对象→ 对比选项,选择正确答案。
19.归纳总结题公式:分析段落或全文结构→ 总结主要内容。
20.因果推理题公式:分析文中因果关系→ 结合常识和语境进行推理→ 得出结论。
21.意图揣摩题公式: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色彩→ 确定答案。
22.文本替换题公式:阅读替换前后的句子或段落,理解意思→对比前后变化,判断最佳选项。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45个万能公式可打印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45个万能公式可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92850e4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c7.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理解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训练,下面将介绍45个万能公式,供学生参考使用。
一、万能公式1-151、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看题干。
2、抓住主题,对照题干。
3、细读全文,理清思路。
4、指代题干的位置。
5、划出难点句,看透题意。
6、选项辨析法。
7、排除干扰项。
8、紧抠事实,抓住关键。
9、换位思考法。
10、句意猜词法。
11、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
12、中心句把握法。
13、连接词的作用。
14、对比分析法。
15、辨析事实与观点。
二、万能公式16-3016、绝对化与相对化表达。
17、主旨大意找中心。
18、排除干扰,找正确答案。
19、增加逻辑关联把握。
20、对照题干理清思路。
21、眼到口到手到全媒体。
22、综合分析法。
23、点题法。
24、比较与类比。
25、增加练习量提高效果。
26、阅读文章与综合素材。
27、解答问题要点。
28、提高揣摩能力。
29、整体解题法。
30、改变解题思维模式。
三、万能公式31-4531、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2、理性解题法。
33、增强辩证思维。
34、增加综合认知。
35、提高解题效率。
36、练习解题策略。
37、量化分析法。
38、心智导图解题法。
39、提高表达能力。
40、提高归纳概括力。
41、提高直接推断能力。
42、增加练习强化记忆。
43、深入探究教材。
44、增强识记记忆。
45、解题技巧与方法。
以上就是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45个万能公式,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提升语文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不仅是学习的一部分,更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希望大家能够多加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中,掌握一些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仅仅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抓住重点,提高阅读效率。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a980334d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18.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一、概括文章内容题。
解析:1. 概括内容模板: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件、景物等),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二、分析人物形象题。
解析:1. 人物形象分析模板: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解析:1. 从他们对待于勒态度的变化来分析。
当得知于勒发财时,他们“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里的语言和行为描写表现出他们的贪婪、虚荣。
当发现于勒又变成穷光蛋时,“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这些描写体现出他们的自私、冷酷、势利。
三、理解词语含义题。
解析:1. 词语含义理解模板:本义 + 文中义。
2. “标致”本义是漂亮、好看。
在文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这里的“标致”是反语,实际是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丑态的厌恶,是一种讽刺。
解析:1. 本义是隔阂。
在文中,“我”和闰土之间存在着“隔膜”,这不仅是因为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地位的差距、封建等级观念等因素,使他们在思想、情感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距离,这种距离就是文中所说的“隔膜”。
四、赏析句子题。
解析:1. 句子赏析模板:从修辞、描写方法、词语运用等角度入手。
- 修辞角度:此句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
“盼望着,盼望着”反复,强调了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春天的脚步近了”把春天当作人来写,赋予春天以人的动作“脚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即将来临的情景。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f8aab869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bb.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一、概括文章内容。
公式: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二、分析人物形象。
公式:从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事件+他人评价入手。
解析:从外貌描写来看,“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以看出他生活穷困潦倒且好逸恶劳。
他的语言总是“之乎者也”,如“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表现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迂腐不堪。
动作上,“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显示出他想在短衣帮面前显示自己的阔绰。
他教小伙计认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等事件,能看出他心地善良的一面。
而旁人对他的嘲笑,如“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可怜人。
公式:同上。
解析:外貌描写文中未着重体现。
语言上,当他们以为于勒发财时,“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等话语,表现出他们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
动作上,他们发现于勒又变得穷困潦倒时,“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母亲的暴怒、躲避动作,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嫌贫爱富的嘴脸。
从整个事件中,于勒有钱时盼他回来,没钱时避之不及,他人的评价虽未直接点明,但从他们的行为可以看出在旁人眼中他们也是势利之人。
三、理解词语含义。
公式:本义+文中义(结合语境)解析:“标致”的本义是漂亮、好看。
在文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这里的“标致”是反语,结合语境,是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不学无术、附庸风雅的厌恶之情。
公式:同上。
解析:“隔膜”的本义是隔阂、不相通。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75cc2d9d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0c.png)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以下是24个初中阅读理解的万能审题公式:
1.阅读标题和题目,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主题;
2.逐段阅读,抓住每一段的主要信息;
3.注意文中的关键词,尤其是数字、时间和地点的提及;
5.理解文章的结构,包括引言、论点、论证和结论;
6.利用上下文和线索推测词义;
7.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和逻辑关系;
8.总结段落的主旨和要点;
9.分析文章的目的和意图;
10.注意文章中的比较和对比;
11.阅读问题并根据问题回溯定位;
12.将问题与文章的内容进行对照;
13.小心选项中的干扰和误导;
14.注意问题中的关键词和指示词;
15.理解问题的要求和题目的类型;
16.确定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17.利用排除法缩小选项范围;
19.阅读选项并比较选项之间的异同;
20.注意对比题中每个选项的细微差别;
21.考虑选项与文章内容的逻辑关系;
22.小心选项中的语义干扰和近义词替换;
23.选项若是推理题,要根据文章进行推理;
24.注意选择符合题意的最佳答案。
使用这些公式可以帮助初中生在阅读理解中迅速理解文章的意思,找到正确的答案。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0b7bffbd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02.png)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以下是24个初中阅读理解的万能公式:
1.首先通读全文,理解大意。
2.注意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
3.关注文章的标题,它通常是文章主题的概括。
4.细读每个段落,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
5.强调文章中的转折词,如但是、然而等。
7.研究文章中的例子并理解它们的作用。
8.寻找文章中的因果关系和逻辑。
9.注重修辞手法和比喻的使用,以加深理解。
10.注意并分析语气和情绪的变化。
11.理解生词的意义,并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
12.学会使用标点符号来解析句子结构。
13.练习使用各种阅读理解题型的解题方法。
14.注重文章的时间线和事件顺序。
15.注意文章中的对比和类比。
17.关注文章中的信号词,如然后、因此、虽然等。
18.学会分析文章中的图表、图像和图示。
19.注重理解段落中的主题句和支撑句。
20.注意文章中的细节和事实,它们可能对理解整个文章起重要作用。
21.根据上下文猜测文章中的重要词语。
22.注意文章中的逻辑顺序和信息组织方式。
23.学会使用问题解读法和主旨大意法来解析文章。
24.练习做一些对应的阅读理解练习题,以巩固以上方法。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f3da374c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47.png)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
以下是24个万能公式,供初中阅读理解使用:
1.预测公式:通过阅读标题、首段和结尾段来预测文章的主题和大意。
提前预测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2.标题公式:找出文章标题中的关键词,预测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3.主题句公式:找出每段文章的主题句,这句话通常出现在段落的开
头或结尾。
4.细节公式:通过找出段落中的关键词和核心句,在文章中找到所需
要的细节信息。
8.逻辑公式:分析文章中的逻辑关系,包括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
列关系等,以帮助理解文章的意义。
13.问题公式:提出自己对文章内容的问题,帮助理解文章,并激发
更深入的思考。
14.总结公式:通过挑选出每段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总结文章的
中心思想和观点。
15.图表公式:如果文章中有图表或统计数据,利用图表中的信息来
解读和分析文章。
16.上下文公式:依靠上下文理解生词和句子的意思,避免仅仅依靠
字面意思的解读。
17.上下文词义推断公式:通过上下文的线索推断生词或不熟悉的词
语的意义。
18.词根词缀公式:通过词根和词缀的意义来推测生词的意思。
19.先行词公式:找到代词的先行词,以帮助理解代词的意义。
20.段落结构公式:了解文章的段落结构,包括主题句、细节、解释等,以帮助理解整个文章的组织和逻辑性。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35bc0f54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65.png)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阅读理解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考试中占分比较高的一部分。
很多同学对于阅读理解题感到困惑,不知道从何下手。
其实,阅读理解并不难,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解题技巧和方法,就能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
下面,我整理了初中阅读理解的24个万能公式,供大家参考和使用。
1.通读全文:在做阅读理解题之前,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和解题。
2.抓关键词: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关键词,关注文章中提到的人物、地点、事件等重要信息。
3.关注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能够提供一些信息和线索,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线索来理解文章和解题。
4.段落划分:将文章划分为几个段落,每个段落讲述一个主题,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5.理解词义: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或短语,要通过上下文的线索来猜测其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6.引用定位:有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在文章的某个地方直接给出,我们可以通过定位的方式来找到答案。
7.排除法: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排除一些明显错误的选项,来找到正确的答案。
8.推理判断:在有些问题中,正确答案可能需要我们进行推理和判断,我们要善于分析问题和运用逻辑思维来解答。
9.注意细节:有些问题需要我们仔细观察文章中的细节,只有注意到这些细节,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10.注意时态:有时候,文章中的时态会给我们一些线索,我们要注意时态的变化,并灵活运用。
11.注意比较和对比:有些问题要求我们进行比较和对比,我们要善于捕捉文章中的比较和对比信息,从而找到答案。
12.注意因果关系:有些问题要求我们分析文章中的因果关系,我们要善于找出文章中的因果线索,从而解答问题。
13.注意词语搭配:有些问题需要我们理解和理解词语的搭配,我们要善于捕捉并理解这些搭配关系。
14.注意作者观点:文章往往包含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些问题要求我们理解作者的观点,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
15.注意转折关系:文章中的转折词语往往会给我们一些线索,要善于抓住这些转折关系。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15个万能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15个万能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0ee4813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89.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15个万能公式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下面是15个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万能公式,通过掌握这些公式,可以大幅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
1.背景知识法:阅读前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如时代背景、作者背景等,有助于理解文章。
2.首尾呼应法:理解文章的关键在于抓住首尾,通过对首句和尾句的理解,可以快速找到文章的关键信息,有助于整体把握文章。
3.关键词定位法:关键词往往是文章的重点,通过找到关键词,可以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
4.逻辑推理法:阅读理解过程中要善于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通过对文章的描述、论述、对比等逻辑关系的分析,找出文章的逻辑关系。
5.句子分析法:有些文章句子较长,句子之间关系较复杂,可以通过对句子的分析,理解句子之间的关联,帮助理解整个文章。
6.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文章中的对比词语、句子的对比分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7.推理判断法:通过对文章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判断,将零散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理解。
8.总分结构法:文章往往有总分结构,通过找到文章的总分结构,抓住文章的核心思想和重点内容。
9.上下文法:通过对文章上下文的分析,理解隐含在语境中的信息,帮助理解文章。
10.反复揣摩法: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词语,可以反复揣摩,通过思考分析,逐步理解。
11.挖掘修辞法:阅读理解中常常用到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通过挖掘和理解修辞手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12.构词法:通过对文章中的词语的构词法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词语的意义和含义。
14.修辞手法分析法: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有时候能够帮助理解文章的内涵,可以通过对修辞手法的分析,深入理解文章。
15.内容概括法:通过对文章的主题、段落的主旨进行内容概括,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以上是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15个万能公式,通过掌握这些公式,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有针对性地运用这些公式,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209c94fc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6.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
一般来说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常用具体如下:(1)象征手法:……象征……,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3)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4)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8)文章开篇的常见写作手法有:①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
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②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
如名句、箴言之类的③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④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
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⑤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⑥开门见山。
⑦倒叙开头(9)文章末尾的常见写作手法有:①抒情议论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主旨。
(又称卒章显志)②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③戛然而止,发人深省④照应开头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表达某种情感或观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增强语势,便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议论文中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17c71638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46.png)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
以下是24个初中阅读理解万能公式,供参考:
1.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和结构,确定主题和中心思想。
2.注意文章开头段落和结尾段落,它们通常包含重要信息。
4.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关键词,例如比较词、因果关系词和转折词,以
帮助理解文章。
5.理解并分析文章中的图表、图像或数据,以获取更多信息。
8.掌握常见的阅读题型,如主旨大意题、细节理解题和推理判断题等,并使用相应的解题策略。
9.遇到生词或难句时,可以利用上下文信息进行猜测词义或理解句子。
10.分析文章的结构,如顺序、因果关系、问题与解决等,以帮助理
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12.对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标记,待后续阅读中解决。
14.遇到长篇文章时,先快速浏览全文,抓住关键信息,然后再进行
细致阅读。
15.注意文章中的转折点和过渡词,以判断文章结构和主题的变化。
17.注意文章中的比较和对比,以理解并分析不同观点或情景。
18.对于故事或记叙文,注意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塑造。
19.重读有关题目的句子,确保正确理解题目要求和选项信息。
24.对于不同类型的文章,如新闻报道、说明文、议论文等,采取相应的阅读方法和解题策略。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到你!。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48a4368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ab.png)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1. 主题/中心思想公式:文章的主题 = 作者的观点 + 论据 + 证明2. 态度/情感公式:作者态度 = 词语/句子情感色彩 + 文章词汇选择3. 文体公式:文章文体 = 作者的写作目的 + 文章的语言风格4. 对比/类比公式:通过对比/类比展示事物相似或不同之处或关系5. 比喻公式:通过比喻用一个事物解释另一个事物,以形象化说明6. 递进公式:通过逐步升高或升华、推进内容的形式表达作者立场7. 举例公式: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问题,以使论点更加生动形象8. 回答问题公式:通过回答问题展开论述,达到表达观点的目的9. 叙述公式:通过叙述大量细节描写事情的发生、发展情况,以加深读者印象10. 分类/归纳公式:将事物进行分类或归纳,使信息更有条理性11. 演绎/归纳公式:通过逻辑推理和总结来证明论点的可信度12. 对话/引言公式:用对话和/或引言来引出文章的话题和内容13. 引证/出处公式:通过引用其他人的观点、数据等来证明论点的可信度14. 补充/丰富公式:通过补充和丰富信息来使文章内容更具说服力15. 问题解决公式:通过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用论证来解决问题16. 时间/空间公式:通过描述时间和空间来加强文字的描述和表达17. 道德/伦理公式:通过道德和伦理角度的论述来分析和评价某些事物18. 实证/统计公式:通过数据、事实和统计等来支持论点,达到说服读者的目的19. 比较公式:通过对比论述来进一步阐明观点,加强文章可信度20. 权威/专家公式:通过引用权威和专家的意见来支持论点21. 反面/对比公式:通过从反面来论述和对比所表达的观点22. 以小见大公式: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来反映大问题和深层次的内涵23. 自然/文化公式:通过自然和文化元素来表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4. 语感/节奏公式:通过音韵、韵律、节奏等语感效果来体现文章的美感和思想感染力。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大全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a5ae254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8.png)
实用文档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大全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大全如下;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万能公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万能公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万能公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4、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万能公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5、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万能公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6、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万能公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万能公式(24个)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万能公式(24个)](https://img.taocdn.com/s3/m/c3b03915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c.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万能公式(24个)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是学生们在语文研究中常遇到的一个难点,下面给出了24个万能公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1. 审题要准确: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
审题要准确: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
2. 通读全文:进行整体把握,了解文章大意。
通读全文:进行整体把握,了解文章大意。
3. 找出关键句:寻找文章中解答题目的关键句。
找出关键句:寻找文章中解答题目的关键句。
4. 推理判断:根据关键句进行合理推理和判断。
推理判断:根据关键句进行合理推理和判断。
5. 信息定位:找到题目和文章中对应的信息。
信息定位:找到题目和文章中对应的信息。
6. 推敲选项:仔细对比选项,排除干扰项。
推敲选项:仔细对比选项,排除干扰项。
7. 紧记词性:注意选项中词语的词性关系。
紧记词性:注意选项中词语的词性关系。
8. 细心比较:仔细对照文章和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异。
细心比较:仔细对照文章和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异。
9. 排除关联:排除与文章无关的选项。
排除关联:排除与文章无关的选项。
10. 上下求索:结合文章前后内容进行综合思考。
上下求索:结合文章前后内容进行综合思考。
11. 找对应:找出与题目要求相对应的部分。
找对应:找出与题目要求相对应的部分。
12. 抓关键词:找到文章中与问题相关的关键词。
抓关键词:找到文章中与问题相关的关键词。
13. 归纳概括:将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总结和概括。
归纳概括:将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总结和概括。
14. 记句型教句法:重复出现的句型往往是关键信息。
记句型教句法:重复出现的句型往往是关键信息。
15. 注意细节:仔细寻找文章中的具体细节。
注意细节:仔细寻找文章中的具体细节。
16. 运用逻辑:通过逻辑关系推理出正确答案。
运用逻辑:通过逻辑关系推理出正确答案。
17. 辨别观点:分辨文章中的主观和客观观点。
辨别观点:分辨文章中的主观和客观观点。
18. 注重语境:注意选项在文章中的语境使用。
注重语境:注意选项在文章中的语境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技巧--【万能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
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八)、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
;“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的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后面常跟to do的:want, rufuse, forget, need, try, learn, like, agree, help, hope, wish, decide, begin, start
后常跟doing : finish, practise, be worth, be busy, keep on, be used to, give up, consider, suggest, can't help, feel like, enjoy, miss, mind
加do :使役动词make, let感官动词look, see, hear, notice 等
有些词后面既可接动词不定式,也可接动名词,有些含义区别不大,
如:begin/start to do 与begin/start doing都表开始做某事.
有些则完全不同,
如:remember to do sth表示记得去做某事,
而remember doing则表示记得做过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