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循环》之德育教育

合集下载

2019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4地球上的水循环

2019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4地球上的水循环

2019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4 地球上的水循环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以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从而达到理解水循环的原理和意义的目的。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过程,理解水循环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我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为了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地球仪、水循环模型、图片和视频等。

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比如播放一段洪水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水循环的力量和重要性。

然后,我会利用地球仪和模型,向学生介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如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并解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接着,我会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验,比如蒸发实验、降水实验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我会让学生进行一些随堂练习,比如做一些关于水循环的题目,以检验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程度。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特别关注一些重难点问题,比如水循环的环节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等,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课后,我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看看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验和练习中的表现,然后根据情况调整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这就是我的教案,我希望通过这个教案,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原理和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是关键,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他们对水循环的思考。

我选择了播放洪水视频的方式,这样可以直接触动学生的感官,让他们感受到水循环的力量和重要性。

使用地球仪和模型来介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这些直观的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并形成清晰的表象。

通过地球仪,我可以向学生展示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让他们看到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是如何在地球表面上发生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教科版(含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教科版(含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新版教科版: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知道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3.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介绍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三、素养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大自然中水循环时的物态变化过程及吸、放热情况,能正确说出云、冰、霜、雪等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准确区别六种物态变化,理解保护水资源的意义.【教具准备】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水循环挂图、热水等.【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师我们知道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么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并发言.学生回答:应该可以吧,比如固态空气清新剂过一段时间后变小了,甚至消失了.这就是固态的空气清新剂直接变成了气态,并飘到空气中去了.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固态物质是可以直接变成气态的,那么气态物质是否也可以直接变成固态呢?请大家举例说明.生:气态物质也可以直接变成固态,比如深秋时出现的霜就是水蒸气直接变成了固体小冰晶.师同学们真棒!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升华和凝华.【进行新课】一、升华与凝华教师向学生演示“人造雪景”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演示实验(人造雪景):在一个烧瓶内放入少许樟脑丸粉末,然后加热,樟脑丸消失,再将一枯树枝放入烧瓶内,这时便可以看到气态的樟脑丸在枯树枝上变成雪花状.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疑问:这个实验真神奇,樟脑丸粉末是如何跑到枯树枝上的?师同学们问得很好,这个实验涉及了两个物态变化,首先是固态的樟脑丸粉末在受热后,直接由固态变成了气态,这个过程就是升华,然后是气态的樟脑丸遇到冷的枯树枝又凝结成了固态樟脑丸,这个过程叫做凝华,我们一会再学.师请同学们注意,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发生升华现象,它仅限于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下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过的升华现象.生1:冬天,放在外面的结冰的衣服,过一段时间后衣服干了(冰没有熔化).在衣服干了的过程中,衣服上的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生2:用久了的灯泡会变暗,仔细观察发现钨丝变细了.钨丝变细的原因是钨丝由固态直接变成了钨蒸气.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如下的实验: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热水中(注:装有碘的试管一定要塞紧盖子,以防碘蒸气外泄),立即可见碘固体消失了,产生了紫色蒸气;再将该试管放入凉水中,紫色蒸气立即消失,碘蒸气变成了固体碘.师请同学们试着分析这个实验的过程.生1:放入热水中时,固体碘不见了,试管内看到有紫色蒸气产生,这说明固态碘受热升华成碘蒸气.生2:放入冷水中时,紫色碘蒸气消失了,试管壁上有黑色固体产生,这说明气态碘蒸气遇冷变成了固态碘.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固态物质直接变成了气态物质是升华现象,它的逆过程气态物质直接变成固态物质是凝华现象.归纳:1.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2.识别凝华现象时要抓住“两个状态,一个关键词”.初状态末状态关键词气态固态直接:不经历液态师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发生凝华现象,它也仅限于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下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过的凝华现象.生1: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粒.生2:冬天寒冷的早晨,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形成冰花.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的总结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的总结”,并讲解.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的总结(多媒体课件)例题1(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将盛有少量冷水的烧瓶放在装有少量碘颗粒的烧杯杯口处,并将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水槽中.不久会观察到烧杯内固态碘减少且出现紫色的碘蒸气,这是现象;过一会儿还可以观察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针状的碘晶体,这是现象,同时烧瓶内水的温度会有明显升高,在此物态变化中热量 .解析:烧杯内固态的碘直接变成气态的碘蒸气,这是升华现象;烧瓶底部附有少量针状的碘晶体,这是碘蒸气直接变成了固态碘,属于凝华现象.烧瓶内水的温度有明显升高,说明凝华过程放热.答案:升华凝华放出二、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8页“水循环”,让学生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同时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水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自然界中水的循环”,并讲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多媒体课件)师请同学们课后查找有关“水资源”的相关资料,并思考和讨论4个问题:①水为何珍贵?②水能为人类做些什么?③破坏水资源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④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节约用水?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教师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升华和凝华两个概念,并通过实验知道了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我们还进一步学习了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知道了云、雾、雨、露、霜、雪、雹等的成因及它们和人类生活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谢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1.升华和凝华现象是学生容易忽略的两种物态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罕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他们总认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须经过液态阶段,因此教学中应对其足够重视,以切实帮助学生澄清模糊的认识.2.我在教学中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出发,让学生在进行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感知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在实验中用对碘加热来揭示固态升华是需要吸热的,其逆过程凝华则可通过分析推断其需要放热,由于升华、凝华现象不是学生学习重点,因此我在这里没有过多讲解实验设计.3.对于课本第107页“地球上的水循环”,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情况,进而引出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话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四节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

教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四节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

教案:教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四节地球上的水循环》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四节地球上的水循环》2. 详细内容:(1) 水循环的定义和意义(2) 水循环的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生态环境意义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循环的定义、过程及其意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意义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水循环模型、PPT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地球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的意义。

2. 知识讲解:(1) 介绍水循环的定义和意义。

(2) 讲解水循环的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

(3) 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生态环境意义。

3. 例题讲解:以实际问题为例,讲解水循环在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方面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水循环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措施。

六、板书设计1. 水循环的定义和意义2. 水循环的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生态环境意义七、作业设计1. 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并说明其地理意义和生态环境意义。

2. 分析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在水循环方面的意义。

3. 提出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存在理解上的困难?2. 拓展延伸:水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使学生了解了水循环的定义、过程及其意义,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一些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4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在设计这个教学方案时,我希望能够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地球上的水循环这一概念。

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水循环的过程,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知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增强孩子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和意义。

2.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水循环模型、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贴纸等。

四、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播放地球上的水循环的视频,让孩子们直观地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2. 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分成小组,观察地球仪上的水循环模型,讨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3. 分享成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4. 实践操作: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水循环模型,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和意义。

2. 活动重点: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水资源保护的实践活动,如节水比赛、水质检测等,让孩子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通过这个教学方案,我希望能够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地球上的水循环这一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培养观察力、思考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个教学方案时,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水循环模型,亲身参与讨论和分享,是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水循环概念的关键。

《地球上的水循环》 说课稿

《地球上的水循环》 说课稿

《地球上的水循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上的水循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球上的水循环》是初中地理中的重要内容,它在整个初中地理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水圈、气候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地球上水的运动和转化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地球上的水资源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为后续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观察分析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复杂的地理过程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和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思维框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类型。

(2)能够解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水循环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教学难点(1)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水循环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水循环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运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的动画、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水循环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说课稿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说课稿
2.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能存在参与度不均、讨论效率低下等问题;
3.课堂时间有限,难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成果。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提高讨论效率,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课后评估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类型(海陆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渗透等)以及水循环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类型、主要环节及其在水文、气象、地理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水循环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水循环的概念、类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为:
1.水循环类型的区分,尤其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的区别;
2.水循环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如蒸发、降水、径流、渗透等;
3.水循环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如水文、气象、地理等方面。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八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依赖具体形象思维。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自然现象和科学探索有较高的热情,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可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而部分学生则依赖教师的引导和督促。
3.技术工具: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模拟水循环过程,观察不同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展示水循环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提供实际操作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地球上的水循环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地球上的水循环

分析实验现 象,归纳实
尽可能让 学生总结
实验结 论,培养
总结归纳: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 验结论。
学生的语
中物质需要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
言表达能
华过程中物质需要放热。
力。
【演示实验】
将干冰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想想产生 的原因?
(二)干冰的 升华
凝华的定义: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表面现象, 思考成因。
利用实验 将不易见
思考:凝华过程吸热还是放热? 【分组实验】
到的现象 呈现在学 生眼前,增
实验操作:把碘锤放入热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取出放入凉 观察了解碘 加 了 学 习
水中又会有什么现象?
的颜色和形 的趣味性。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状。
(6min)
【观察与思考】 白气和霜形成条件的区别是什么?水蒸气凝华和液化的区别? 温度计测量结霜易拉罐的温度。
【结论】水蒸气在低于零摄氏度的条件下凝华,高于零摄氏度
液化。
(回忆黄河水过程中的发生的物态变化:水蒸气在不同地区的
解释干冰周 围形成白气 从实验入 的原理。 手,现场
制作霜, 观察实验, 激发学生 分析造成霜 学习兴 和白气的形 趣。 成原因。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要 吸热,凝华要放热。 2.进一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3.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

第一节地球上的水循环务川民族中学地理组徐宝坤【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认识到淡水是重要的也是有限的2.理解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3.理解水循环的含义、能量来源、环节、意义【过程与方法】1.过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里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2.过水循环规律的学习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1.科学发展观养成节约用水习惯2.水的动态平衡受到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1循环的类型与环节2循环的意义【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用具】水循环示意图【课程标准】两部分内容1第一部分介绍水体及水体间的相互关系2第二部分介绍水的循环要求:(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过程设计】引入新课下面一个离子说明水的状态是多样的,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居住在一个充满水的星球上,海洋占了70%还多的地球表面,一切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需要水,现在我们头顶上就悬浮着12万亿吨的水,你们相信吗?问题情境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水不止一种状态,还有气态和液态并且这三种状态时可以相互转化的过度:地球上量最大的水体是海水,占到96.53%,是我们不能直接利用的咸水,但是我们直接利用的是淡水,那么淡水又是由哪些水体组成的呢?学生自己查找课本得出结论:淡水的主体是冰川,约占2/3,地下水次之,剩下的淡水中第一位的是永冻土底冰,最后一位是生物水,大气水排在第七位老师总结刚才的内容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再水的三态中,数量最大的是液态水,其次是固态水,量最少的是液态水,但它分布范围最广过度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那么地球上的水体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学生分组讨论读图思考”的两个问题1找出河流的补给源: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大气水2老师讲解:河流水与湖泊水之间的补给关系,取决于两者之间的水位差;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河流水补给湖泊;反之则由湖泊补给河流,因而湖泊对河流有“削峰补枯”的调蓄作用问题情境:有句话叫“井水不犯河水”,事实真的如此吗?同学们讨论:不对,井水水位与地下水有关,地下水与河流水之间存在相互补给关系,所以这句话是片面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教科版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地球上的水循环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地球上的水循环学习状态。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为本节内容的理解奠定了基础。此外,学生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能够理解地球上的水分布和循环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教科书的内容,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模型演示,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掌握水循环的相关概念。同时,利用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水循环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水循环的意义,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
③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按照制定的改进措施进行实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我也会不断反思和评估教学效果,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他们对水循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等。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地球上的水循环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地球上的水循环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了关于地球上水循环的拓展阅读材料,包括相关的科普文章、研究论文和案例分析等,以便学生深入了解地球上水循环的原理、过程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地球上的水循环》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地球上的水循环》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地球上的水循环》一、活动目标1.让幼儿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知道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

2.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二、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难点:理解水在不同状态下变化的原理。

三、活动准备1.教具:地球仪、水循环图、水、冰块、锅、水蒸气图片等。

2.分组材料:每组一个水盆、一个塑料瓶、一个漏斗、一张白纸、彩笔等。

四、活动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幼儿观察地球上的蓝色部分,提问:“这是什么?地球上为什么有这么多蓝色?”2.教学活动教师展示水循环图,讲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a.将水加热至沸腾,让幼儿观察水蒸气的产生。

b.将水蒸气冷凝成水滴,让幼儿观察水的凝结过程。

c.将水滴收集起来,让幼儿观察水的径流过程。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水为什么会从液态变成气态?为什么会从气态变成液态?”3.动手操作将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准备水盆、塑料瓶、漏斗、白纸、彩笔等材料。

教师演示如何制作水循环模型,并指导幼儿动手操作:a.将塑料瓶剪成漏斗形状,插入水盆中。

b.将白纸铺在漏斗下面,用彩笔描绘出水的循环过程。

c.将水倒入水盆,观察水在模型中的循环过程。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了水循环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如何保护水资源呢?”5.活动延伸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水资源保护”主题绘画活动,让幼儿用画笔表达对水资源的热爱和保护。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水循环知识竞赛”,让幼儿在竞赛中巩固所学知识。

五、活动评价1.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情况。

2.观察幼儿在动手操作中的表现,评价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幼儿能够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培养珍惜水资源的意识,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难点补充:一、活动重点补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互动问答,让幼儿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循环的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四个阶段。

八年级物理上册《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原理感到难以理解,因此,教师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同时,学生在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方面有待提高,教师应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阶段,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强调水循环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作用,了解到水循环对水资源分布和变化的影响。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关注水资源问题,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出贡献。”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培养其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开展水资源保护主题活动,如节水宣传、环保志愿活动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5.教学评价与反馈:
-设计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水循环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提出以下讨论话题:
1.水循环过程中,哪个环节对水资源分布和变化影响最大?
2.请举例说明水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
3.如何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待和保护水资源?
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接着,教师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地球上的水循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作用,以及它对水资源分布和变化的影响。”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水循环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水循环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水循环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水循环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水循环的积极性。
2. 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参与度和注意力集中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3. 测试:在课堂结束前进行小测试,检查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并进行解决。
作业评价:
1. 认真批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进行纠正。
①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的形态之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②水循环的类型:根据水的来源和去向,可以将水循环分为海陆间水循环、海上水循环、陆上水循环等。
③水循环的环节:水循环主要包括蒸发、降水、 interflow、runoff 等环节。
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对于全球的水资源分布、气候形成、地貌发育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实践性:通过学习水循环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如对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污染的防治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 综合性:水循环涉及到地理、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学生需要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对水循环的全面认识。
3. 创新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新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水循环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思考是否有其他环节或者影响因素被忽略,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其综合素质。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水循环的相关习题,巩固对水循环概念、过程及环节的理解。
-结合本地实际,分析水循环对本地区水资源的影响,并撰写一篇短文,提出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建议。
2.实践作业:
-家长协助,观察并记录家庭日常用水情况,了解家庭成员的节水意识,讨论并制定家庭节水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水资源的情感,树立保护水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3.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
1.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及其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与水循环相关的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当堂完成。
-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解答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目的:
-检验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
2.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影响因素,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水资源问题,强化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化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掌握各个环节及其相互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1)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1)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 (1)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孩子们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设计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这次我设计的课程是关于地球上的水循环。

我希望通过这次课程,让孩子们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知道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以及水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爱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知道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

2.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环节,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幼儿爱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知道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

2. 难点:让幼儿理解水循环的意义,以及如何爱护水资源、保护环境。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水循环图、PPT、视频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以一个有趣的故事《水宝宝的一天》导入,让孩子们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通过地球仪和水循环图,向孩子们讲解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让孩子们知道水的重要性。

3. 操作:让孩子们分组进行水循环实验,观察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循环过程,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5. 实践:让孩子们动手制作关于水循环的画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五、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知道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

2. 难点:让幼儿理解水循环的意义,以及如何爱护水资源、保护环境。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这次课程,我发现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他们也对水循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引导他们理解水循环的意义和如何爱护水资源、保护环境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孩子们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进行水循环实验,增进亲子关系,同时加强孩子们对水循环的理解。

还可以组织孩子们参加爱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课题:地球上的水循环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水的多种状态变化。

2、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尝试对环境问题和水资源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

教学难点:建立“水循环”的大图景,并把它与各种物态变化联系起来。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看是不是像李白说的这样。

二、新课教学(一)多姿多彩的水1、复习引入复习水的三态和四种物态变化:汽化、液化、熔化、凝固。

本环节可以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

2、升华和凝华(1)理论推演(猜想)水可以从固态变为液态,从液态变为气态,应该也可以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逆过程同理。

(2)实验验证。

水的凝华实验可以在课堂完成。

(3)实例分析讨论。

通过对“冬天,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为什么南极的空气很湿润”两个问题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升华现象。

3、总结水的六种物态变化。

4、拓展。

将水的物态变化推广到整个物质世界,补充一些实例,如:(1)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取一试管,里面放少量的碘,用胶塞盖紧试管口,对试管微微加热,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

停止加热,仍注意试管中碘的状态变化。

(2)演示高压锅上的易熔片或焊丝的熔化与凝固。

(二)地球上的水循环本板块实施过程需借助有关地球上水循环的模型、图片、课件、网上资源等,展示丰富多彩的水的物态变化的信息,使学生确认水的三种状态不断地相互转化的过程关乎万物生存和人类的发展。

(三)来自极地的报告本段以考察报告的形式,警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2012年新编)《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1

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2012年新编)《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1

《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认识到淡水是重要的也是有限的2、理解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3、理解水循环的含义、能量来源、环节、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过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里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2、过水循环规律的学习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科学发展观养成节约用水习惯2、水的动态平衡受到唯物主义教育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升华凝华及水的三态变化(二)难点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下面一个离子说明水的状态是多样的,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居住在一个充满水的星球上,海洋占了70%还多的地球表面,一切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需要水,现在我们头顶上就悬浮着12万亿吨的水,你们相信吗?(二)进行新课1、多姿多态的水学生对水的固,液,气三种物态虽不陌生,但并未认真研究和系统观察。

所以采用复习旧知识导入课题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在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那么能不能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呢?思考,讨论要求举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适当提示补充生活中常见升华:冬天的衣服变干;用久的电灯泡钨丝变细;固态空气清新剂变少常见的凝华:霜的形成;用久的电灯泡变黑;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棒上面有层霜2、地球上的水循环本板块实施过程需借助有关地球上的模型,图片,课件,网上资源等,展示丰富多彩的水的五条变化信息,使学生确认水的三种状态不断地相互转化的过程关乎万物生存和人类的发展。

3、来自极地的报告本板块设计意在展示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创造了自然界的神奇,壮观,读懂大自然向我们讲述的水的物态变化的故事。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所创造的杰作,关爱水的生态系统,形成爱水,节水意识和水资源危机意识。

活动中可以提供如下设想供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可以节水的有效方法?四、教学反馈。

《4.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

《4.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
学生观察烧杯中碘的状态和颜色,思考要让固态的碘的状态发生变化,可采用什么办法。
用酒精灯对碘加热,观察是否有液体生成,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将紫色的碘蒸气用盖子盖住,观察碘蒸气的变化,摸一摸盖子是否变热,看盖子里面是否有固体的碘产生。
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吸放热情况。
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看多媒体课件:在舞台上撒干冰制造白雾。思考在舞台上撒干冰为什么会出现白雾?
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联系实际,寻找和分析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应用
归纳小结:
课堂练习:
学生回答,完成填写,然后到一般的固、液、气三态。
学以致用。
课题:5.4地球上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是固态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
【课前准备】:易拉罐,碎冰,盐,少量的碘、烧杯、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盖子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物理时间不长,学习方法还很稚嫩,特别是观察能力还很不足。尽管生活中有一些例子,但是对于物理现象积累的不多;尽管对物理有兴趣,只停留在表面上。对实验有兴趣,但是只是停留在热闹上。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初二的学生对此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一定有正确的认识,而且学生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热放热情况并不十分熟悉,实验现象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需要教师及时纠正学生们对直接经验的片面和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意图:把零散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复习和记忆,在课堂最后呈现是对本节课的一个总结。最后在师生共同的倡议中结束本节课,把学生的情感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再次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不是很难理解,但要上好这一节课首先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细心准备,认真选择教学模式,准备好所需要的图片、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其次,要上好这一节课还要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使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他们认识到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重要意义,产生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使命感。其实学生本来很有热情,关键是怎样去调动。在课的开始,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对比让他们了解美丽的城市以及被破坏的美丽,再通过小组展示让他们认识到我们共同的家园的现状,激发学生从内心产生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使命感,再进一步知道如何采取保护措施,则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爱护生水资源的情感和关注生活、社会习惯,以及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积极参与有关环境活动的决策,做有责任的公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展示几张本市整洁的环境和主要景区的图片,提问:“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同学们感觉如何?”再展示几张城市垃圾遍地、河流污染、雾霾严重的照片,提问:“如果你们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你又会有什么感觉?”待学生给出否定的答案后,教师紧接着指出“天涯若比邻”,一个城市污染了其他地方也会受到影响,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需要全人类的关注与协作,引出本节课题“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学情分析】
本节深奥难懂的内容并不多,而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和一定思维能力。因此可以尝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搜集资料,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和交流探究的结果。一方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课堂上的展示和交流.能有效提高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科名称
地理
教学内容
地球上的水循环
适用年级
高一
【设计理念】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课程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抓手,课堂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里不仅能完成学科知识的传授,也能结合相关的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德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的危害,理论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真实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能够从自己做起,行动起来,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四、课堂小结
最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本节的知识网络,师生共同总结本节的主要知识。指出要保护我们的家园,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做到了,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才能实现我们心中的中国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搜集资料阐明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存在类型和产生原因。
(2)举例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讨论归纳保护方法和相关措施。
(3)讨论归纳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可持续发展的证据。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主动而有效地搜集与环境有关的信息。
(2)围绕环境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有效沟通。
【设计亮点简介】
1、多组图片导入新问题,成为课堂一个亮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应注重一个“活”字,做到“活”中有情,“活”中有乐,“活”中有疑,“活”中有美。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教学内容和背景鲜活起来。教师将教材进行加工处理,把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的实际,运用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利用获取的知识,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例如在本节课中,我多次应用图片进行导入新问题,这样的导入令学生对问题更感兴趣。
(设计意图:由本市的环境入手,可以让学生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两种环境的截然反差,让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保护我们的家园势在必行,自然地过渡到本节的教学内容上来,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开展自主学习
教师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根据导学案中列举的自主学习提纲再次阅读课本,识记本节主要知识。教师检查各组学生的预习情况,并给予评价。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属于高中地理必修一板块第二单元第三节,着重讲述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受到的破坏,已经如何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本节教材中,以大量的实例和资料图片为我们揭示了地球现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也对保护地球提出了许多可行的方法。是一节以普及知识,提升情感价值为目标的课。
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议题;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设计意图:展示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明节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三、小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
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观察课本水循环示意图,想一想,这些环境问题会不会影响我们个人的生活?我们个人的行为与这些环境问题的形成有没有关系?”“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有哪些价值?分别举例。”“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否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教师指导学生针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教师一旁指导学生解答疑惑,最后每小组派代表汇报各组观点,教师适时适当的对各小组的观点进行评价。
这节课,它最大的特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教学目标强于知识点教学目标的课。对于同学们来说,多年后他们可能背不出这节课上提到的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概念,也背不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具体保护意识,但是,希望他们会一定要记得应该自觉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如果时间再充裕一点,我希望可以再多强调这个保护意识。因为现在的学生,很可能是将来国家的决策者,他们的决策可能不止影响一代,而是影响多代。而他们在决策时已经深深入脑、入心的环境保护观念才是最为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