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2 不卑不亢,站成永恒——读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2

不卑不亢,站成永恒

——读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后感

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该以何种姿态、何种方式去生存和生活?

类似这样哲学的问题,我记得在二十来岁的时候思考的最多。可最终也没得出什么完美的答案——或许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那时候的想法,都很纯粹,纯粹到可以就一个观念发表一大堆见解,甚至连一个例子都不需要举。可人生的经历是与日俱增的,总会有那么一天发现,在经历中,人才会真正成长,真正懂得一些哪怕很简单的道理。

近日重新拾起十几年前听说过的一本书——《挪威的森林》,本以为这等旧书应该只是看看,不会激起内心多大的波澜,不料,天不遂人愿呐,看完竟大有感触。不愧是村上春树,他这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以非常强烈的感受把我带入了主角渡边君的角色,我甚至感到,我跟渡边君就像是一类人!

全书有大量篇幅在描绘他与不同红颜知己或是兄弟朋友之间的相处,看似平淡,言语之中却无不饱含哲理。爱情、友谊、人生,这些似乎永远没有标准定义的东西,他用小说中日复一日的对话和言行,表现的淋漓尽致。

渡边曾这样描述自己:“以前我就对同别人配合的活动提不起兴致。那类活动,无论哪样我都沉不下心,觉得怎样都无所谓。”看似一句普通的陈述,可仔细想想,这是怎样一种独行主义者?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上,有许许多多优秀的人,他们习惯了独立,任何事情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才最舒服,于是变得更孤独。从这个角度讲,渡边绝对是一个热爱孤独的人。他可以在直子和玲子出门的时候,一个人在疗养院的房间里呆一整天,只伴随几本书籍。他也可以一个人拿一本小说坐着看一晚上,哪怕可爱的绿子就宿醉躺在他身边。这难道不能说他正是那种灵魂丰满的个体吗?

每当读到渡边君静静看书的情节,我就觉得真像自己!如果同样的经历放在我身上,恐怕很可能,我也会做出同样的举动。

笔者也算在人生苦海中浮沉过一阵,如今直逼而立之年了,却也时常感到孤独。好在泰戈尔曾说——如果可以拿来安慰自己——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所以在孤独中思考和行为,很多时候也是可以自得其乐的。但是,话说回来,很少有人是天生爱孤独的,谁愿意主动孤

独呢?有几人会将开心的热闹、狂欢的快乐置之不理,而主动追求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处不胜寒呢?

从这点上讲,我是蛮喜欢书中渡边君这样的个性的。以这样的个性和价值观活着的人,不需要花力气,便会吸引周围的人——这甚至不是生活的目的——所以他才会结识书中永泽、绿子这样独特而又富有魅力的人物。从这个角度讲,正是这种价值观的互相吸引,为故事最终的走向埋下了一个伏笔。

(1)当他们谈孤独

书中最令我注意的,是直子所在的疗养院。这个疗养院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健全”的——从世俗的角度讲是这样。比如玲子,被一个十几岁的同性恋女孩子折磨得声名狼藉,而后家庭分崩离析,躲到这里,听起来简直匪夷所思;再比如直子,儿时亲眼见到姐姐的自缢身亡,青春期又经历了男友木月的自杀身亡。这些不健全人所在的疗养院几乎与世隔绝,自给自足,但他们的想法却非常有意思。

渡边君来到这里之后便频繁与玲子交流,其中可以读到许多看似平常却内涵深刻的对话。

“正像我们每一个人走路无不有其习惯姿势一样,感受方式、思考方式以及对事物的看法也都有其习惯性倾向,即使想加以改正也并非当即可以奏效的,如若操之过急,反而会影响到其他方面。”“我们或许果真未能自然而然地顺乎自己的反常特性,因此才无法确定由这种反常特性所引发的痛苦在自身中的位置,并且为了对其避而远之而住进这里。”“外面的世界里,大多数人意识不到自己的反常。”

本质上讲,正常和反常只是一种相对而言,只不过有些东西比较容易令人意识到,而有些则不是。所以,每个人都很难真正全面地认识自己。我们普通人,就一定完全正常吗?不健全的他们,就一定完全反常吗?未必吧,一切都是方面不同、程度不同而已。

玲子又说:“这座疗养机构的问题在于:一旦进入这里,便懒得出去,或者说害怕出去。在这里生活,心境自然变得平和安稳,对自己的反常也能泰然处之,感到自己业已恢复。然而外部世界果真会如此接纳我们吗?”“其实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不健全,因此都想互相帮助。”

疗养院就像社会上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社团、协会、组织、甚至党派,其本质也正是如此,每个人都去适应某一种制度,或者说生活方式,然后都想接触到与自己类似的人,联合起来,去认识到一些什么,收获到一些什么。

自然,疗养院的人的行为和思维,外人在乍看之下,是难以理解的。

比如渡边一个人留在直子的房间里,看着周围的一切,“我觉得自己似乎孤零零地置身于整理得井井有条的一片废墟之中。”此刻的渡边感觉直子的生活对于他而言是那么陌生,那么“不正常”,甚至像一种“废墟”,似乎是毫无用处,就像大海中的一小片珊瑚礁,存不存在又怎样呢。

食堂里的一幕也非常有趣。“一个人谈的时候,其他人就侧耳倾听,频频点头。这个人讲完后,其他人便接着讲一会儿。”

虽说疗养院给人“精神病人集合地”的第一印象,但他们的秩序却建立的非常好。这段描述令我想起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场景:人们各抒己见,表达观点,毫不争执。正如那句英国女作家伊夫林·比阿特丽斯·霍尔的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真是思想碰撞最理想的方式。从这点看,这些“不正常”的人,甚至比一般的“正常人”都要正常得多吧!

对于他们的“不正常”,玲子的总结是我看来最精辟的!

“我们的正常之处,”玲子说,“就在于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

玲子原本是梦想在音乐领域一展身手的,可自从遭遇“蛇蝎心肠”的十几岁小女孩的事件之后,声名狼藉、众人唾弃的她只能隐姓埋名,逃到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于是才来到疗养院。她不无遗憾地说:“窝囊啊!才能明显比我差一大截的人在哪里的音乐会上获得了第二名,又在哪里的音乐厅里举行独奏会——每当听到这类消息,我就懊恼得泪流不止。”

这样的心念想必许多人都有过,怀着才能却无处施展的无奈、痛苦和孤独复杂地汇聚在心里,像一团迷雾,裹在全身心的周围。这是命运的迷雾,是渺小的众生无法抵御的不可抗力。但她们这些“不健全”、“不正常”的人,能够直面自己的缺陷,平淡地生活在这个与世隔绝的疗养院,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了。毕竟,有些阴影,大概要跟随人一辈子吧。

直子也是一样,男友兼渡边君的好朋友木月自杀身亡,“他死了之后,就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同别人交往了,甚至不知道究竟怎样才算爱上一个人。”这话正印证了她对渡边说的那句,“我是一个不健全的人,比你所想象的还不健全”。

爱应当是人类最自发最自然的一种情感,何时何地都可能产生,哪怕世界上没有人爱自己,也不妨碍自己可以去爱别人,这两点是毫不矛盾的,至少笔者一直是这样认为的。可直子却像残疾人失去身体的一部分一样,失去了一种爱的能力,哪怕她是如此挂念渡边君!

此等近乎极致的孤独,既美,也悲!某种程度上,难道不是注定吗。

孤独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或许大部分人都会在某些人生阶段经历,只不过小说中的程度远超过普通人,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会与之相处,而非一味将其置若罔闻。鲁迅也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