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甲型H1N1流感与流感大流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甲型H1N1流感与流感大流行

何剑峰,张正敏

1.流感大流行

流感大流行是指当人类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包括旧亚型的重现),人群普遍缺乏相应免疫力,造成病毒在人群中快速传播,引起全国、区域或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行。流感大流行具有发病率高、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可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生命与社会、经济的损失。

1.1历史上的4次流感大流行

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的流感大流行,自上世纪有明确记载的就有四次,第一次大流行发生于1918—1919年,称为“西班牙流感”(Spanish Influenza)。当时导致约7亿多人感染,2 000多万人死亡,而且死亡者多为青壮年,是人类史上已知的最大瘟疫之一。回顾性研究发现引起这次大流行的病原体是H1N1亚型病毒,而且该病毒的8个基因节段全部来自于禽类,种系发生分析表明,这次大流行的流感病毒的HA基因虽更接近于禽流感病毒,但它属于哺乳动物流感病毒,有人推测可能是禽流感病毒全基因先传给猪再传给人。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1957年,称为“亚洲流感”(Asian Influenza),最早出现于中国贵州,由H2N2亚型(也称甲2亚型)病毒引起,这一

作者单位: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广州510300

作者简介:何剑峰(1966—),男,大学本科,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及相关研究

亚型是人和禽流感病毒通过基因重配而来,其HA、NA、PB1三个基因片段来源于禽流感病毒,其余的基因片段来自当时人流感病毒。

第三次大流行发生于1968年,称为“香港流感”(Hong Kong Influenza),最早出现于中国香港(后经回顾调查,广东、上海等地比香港还要早),由H3N2亚型(也称甲3亚型)病毒引起,这一亚型也是人和禽流感病毒通过基因重配而来,其HA和PB1基因来源于禽流感病毒,其余的基因节段来自当时人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HA 基因被禽流感病毒的等位基因取代,由其表达的HA抗原(在病毒表面)属禽流感病毒的HA,当时的人群缺乏相应的HA糖蛋白的中和抗体,从而引起了世界大流行。

第四次大流行发生于1977年,称为“俄罗斯流感”(Russian Influenza),由H1N1亚型引起,后经调查发现,最早出现于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传播较慢,主要侵袭青年人和中小学生。唯独这次大流行的毒株与禽流感没有直接关联,对于此次大流行,有学者(Scholtissek等)认为是在一定条件下人流感与动物流感发生第二次重组,从而使旧亚型毒株又重新出现,但也有学者认为这次大流行的毒株可能来自于隐藏在冰冻地带、动物宿主体内或者是从实验室意外逃出。

1.2流感大流行的威胁

流感大流行给人类带来的威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大多数人对引起大流行的流感病毒不具免疫力,感染和患病率预期将高于季节性流感,使得大量的受感染人口将需要某种形式的医疗保健,

可很少有国家在开始时能具备应对大量突然患病的病人所需的人员、设施、设备。二是在大流行之初及其后的数月,两项最重要的医疗干预措施,即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供应缺乏,不能使全人群通过接种建立免疫屏障,很多发展中国家在整个大流行期间甚至不能获得疫苗。三是从历史上来看,一次大流行的死亡人数存在着很大差异,死亡率主要取决于下述四个因素:受染人数、病毒的毒性、受染人群的基础特性和脆弱性以及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对死亡数字估计完全是猜测性的,世界卫生组织为此使用了一个相对保守的估算:低至200万、高至740万人死亡,这一估算的基础是1957年相对轻度的流行,如果是以近似1918年发生的更强的病毒为基础进行估算的话,这一数字可能会更高。四是流感大流行对经济和社会造成破坏,因为大流行可能让社会中出现疾病高发率和工作人员高缺勤率的情况;在过去的历次大流行中,流行高峰不是一过性的,都是两次甚至三次高峰。当缺勤率大到损及能源、运输和通讯等基本服务时,将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动荡。上述这些均是大流行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威胁。

1.3流感大流行的应对

1.3.1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流感大流行的警戒级别为应对流感大流行威胁,WHO曾于1999年发布了流感大流行防备指南,并在2005年进行了修订,2007年《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实施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解决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的框架。对流感大流行划分为六个不同防御阶段,并对不同的阶段(大流行预

警阶段、大流行病毒的出现阶段、宣布大流行及其随后的国际传播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并确定了政府、工业界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职责。

1.3.2流感大流行应对目的与措施

流感大流行应对目的是指为减轻大流行的危害,因此必须针对大流行前、大流行期间及大流行后采取不同预防控制措施。各项准备与措施通过各级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专业部门共同努力,来实现以下目的:及时监测、预测预警流感的大流行;延迟或减缓流感大流行的传播速度;在流感大流行期间最大限度地减少严重疾病和死亡;最大程度地减少流感大流行对广东社会或经济秩序的破坏。这些应对措施主要包括监测、检测、现场调查控制、信息沟通、救治、药物贮备与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中成药等)、疫苗、健康促进、危机应对等。2.甲型H1N1流感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是一次由甲型流感病毒新亚型所引发的全球性流行流感大流行。

2.1大流行的发现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

2009年3月底,甲型H1N1流感(当时称为猪流感)首先在墨西哥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出现,并引起传播。4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的紧急委员会在日内瓦召开会议,鉴于墨西哥疫情向全球发出全球紧急预警,世卫总干事陈冯富珍宣布把这次疫情定位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原因是对于该病毒导致的病例中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及病毒学报告缺乏认识;4月27日,世卫再召开会议,把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从第三级提升至第四级,预示新

型流感病毒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4月29日,世卫再次把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提升至第五级,强烈地提示即将发生流感大流行。5月,世界卫生组织将这种新型流感病毒命名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Novel H1N1 Influenza),6月11日,正式将警戒级别提升至最高的第六级,即宣布流感大流行已经发生。

甲型流感病毒是人类最常感染的流感病毒之一。所谓“H1N1”是病毒名称的缩写,其“H”指的是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而“N”指的是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两种都是病毒上的抗原名称。血球凝集素共有1~15型,神经氨酸酶共有1~9型。一些H1N1的种类可以在人类间传播,包括1918年的流感大爆发,另一些可在雀鸟和猪只间传播,在人们已熟悉的季节性流感中就有H1N1。引起本次大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是按它的血凝素蛋白和神经氨酸酶的类型来分分的,但它有与以往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不同的基因构成,是在之前从未被发现的一个全新的病毒,它的病毒基因是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及禽流感的基因组成全新的组合,为一新的甲型流感病亚型病毒。

2.2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甲型H1N1流感病人为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目前尚无动物传染人类的证据。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