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第一章 第四节 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学(narratologie /narratology)
普洛普概括出俄国民间故事的31个恒定“功 能” 列维-斯特劳斯开启法国叙事学研究
20世纪60年代法国出现大量关于叙事 作品结构分析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 代表的神话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 奈特等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
功能的内涵及其分析原则
1、时序研究:是研究事件在故事中的编排顺序及 其关系 主要三种时间运动轨迹: a、闪回(倒叙):回头叙述先前发生的事情; b、闪前(预叙):提前叙述将要发生的事件; c、交错:在叙述中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 一起。意识流小说中常用。
2、时限研究:研究故事发生的时间长度 与叙述长度的关系,也就是叙述节奏的问 题。时限主要包括五种叙述运动 a、等述(场景):叙述时间与故事时 间基本吻合。 b、概述(概要):叙述时间短于故事 时间,
现代叙事理论中的叙事结构分析: 集中体现在对小说中二元对立结构的剖析 如光明与黑暗、生与死、善与恶等。
(三)叙事声音
存在形式可以分为三种: 1、作者。 2、叙述者:讲故事的人。 3、隐含作者:在叙述者背后使叙述者和他的 讲述行为得以存在的一种意识。它在作品中从 不露面,我们只能通过对整个作品的意图的推 测来间接地意识到它的存在。
内涵:依据角色和角色的行动而构成的故事中 的不变的基本要素。 分析原则:着眼点不在人物性格特征或人物孤 立的行动和行动方式上,而在人物的某一行 动与故事行动的关系,以及它对于故事行动 所产生的意义和作用上。

离家----禁止----违禁----侦察---获得情报----圈套-----依从----罪 行----中介---回应----出发----考验---主人公反应---接受(魔力器物)----斗争----胜利---归来……结婚。
(二)叙事结构
(1)情节结构 。以情节发展为线索来组织 叙事,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逻辑 发展顺序来安排叙事。(《促织》) (2)人物结构(性格结构),以人物性格 为基本线索来组织叙事,叙事围绕着人物 及其性格展开,情节为展现人物及其性格 服务。(《阿Q正传》
(3)心理结构。以人物的心理活动、意识 流动、情感轨迹作为组织叙事的基本线索, 以人的内心世界作为结构的视点和出发点。 (《墙上的斑点》 (4)散文结构。又称氛围结构,主要以某 种意境或氛围来组织叙事。(《荷花淀》)
c、扩述 (减缓):叙述时间长于故事时间。 叙述者缓缓地描述事件发展的过程和人物 的动作、心理(如电影中的慢镜头) d、省略:叙述暂停,故事时间无声流逝。 也就是说,故事时间在叙述中没有得到任 何反映。(“温酒斩华雄” )
e、静述(停顿):故事时间暂停,叙 述充分展开。叙述时间无限长于故事时间。 静述主要用于介绍环境和人物的肖像描写, 有时也用于叙述者的干预性叙述。
第四节 小说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演变与形成 2、传统小说理论与现代小说理论的区 别 3、现代小说理论的几个重点问题
小说的定义:
小说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叙事性 的虚构作品。
一、小说的演变与形成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 远矣--- 《庄子 ·外物》

作为一种文体,小说的形成经历了漫 长的发展历史。
罗兰·巴特说,全知叙事“叙述者既在 人物之内又在人物之外,知道他们身 上所发生的一切但又从不与其中任何 一个人认同。”
小说在形成、发展和成熟中, 逐渐形成了虚构、叙事、娱乐 等特点,并以这些特点构成了 一种特殊的叙事艺术,最终形 成了今天的小说。
先秦诸子寓言---史传文学---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宋 代话本----明清小说

中世纪的传奇故事,特别是“骑 士传奇”,是西方现代小说的源头。 也强调故事性、虚拟性和娱乐消遣 性。这些“世俗化”特征使小说在 相当长的时间里,其地位都在诗歌 之下,难登大雅之堂。
故事是靠事件本身来吸引读者 的,而小说除了依靠故事之外,更 靠有技巧地讲述故事来吸引人。叙 事技巧能使一个平淡的故事产生大 于其本身的蕴意。
2、虚构性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作 为话语的虚构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 生距离。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 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三、小说叙事的基本原则
1、接续: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 在因果关系上的连续发生。即一个 事件如何引发或推动另一个事件 (比如武松杀嫂) 2、转换:由于事件之间的内在 冲突关系而产生的事态变化。(宋 江浔阳楼题诗)
a、讲述与所描述对象距离更大,而展示更 小 b、展示传达的叙事信息更多,描写更细 致入微。 c、讲述中有明显的叙述者,而展示中更 隐蔽。
例子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对三仙姑的描绘:
老相好都不来了,几个老光棍不能叫三仙姑 满意,三仙姑又团结了一伙孩子们,比当年的 老相好更多,更俏皮。三仙姑有什么本领能团 结这伙青年呢?这秘密在她女儿小芹身上。
小说的发展和流行与经济、社会、文化、技 术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 印刷术、造纸业对小说广泛流行有重要作 用。 小说的流行和城市的发展、书肆的建立有 关。资本主义经济为上述条件的完善提供了可 能。所以,在西方,人们常常把小说视为一种 与资本主义或现代社会体制相对应的文类。
二、小说的本质特征
六种角色之间的关系:支使者引发主角的 行动,主角的行动指向一定的对象,在此过 程中主角往往遭到对头的阻挠,通过助手的 帮忙,主角终于克服困难,获得对象、并授 予承受者。
示意图
支使者 承受者 ↘ (引发行动) ↗(授予) 主角 ----→ 对象 (帮助)↗ ↖(阻挠) 助手 对头
(五)叙事时间
叙事角度分为三种:
全聚焦叙事 非限制叙事
内聚焦叙事
外聚焦叙事
限制叙事
全聚焦叙事 全聚焦叙事(全知叙事),是叙事者大于人物的 叙事。
------最常见叙事角度
特点: 叙事者无所不知,可讲述每个人的任何事情(甚 至人物内心);知道人物过去和未来,以及人物 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上帝的眼睛“)
三者区别
讲述:传统小说大多采用。看起来信息量很大,其实 限制读者的想象。 展示:多现代小说多采用。不暴露主观态度,虽然省 略了各种描绘和修饰,但带来了“无 声胜有 声”的效果,留下想象的空间。 思考式:具有人物的主观色彩,常见于意识流和心理 小说,表现外部世界,也渗透了人物的感受
讲述和展示的区别
关注人物并不是说故事不重要,其 实故事始终是构成小说最基本、 最关键的一个要素。所以现代小说注 意到情节对故事的意义。
3、环境
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的场所、背 景,也是人物、情节获得合理性、可能 性和真实感的条件。
环境的叙事意义:
A.为塑造形象和展开情节提供了依 据。
B.使人们从社会关系和社会背景 上理解形象和情节。
福斯特论小说
故事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满足好奇心,渴望知道 “后来呢”是人们接受故事的基本心态。对于 “那些老爱打呵欠的史前穴居人听众,或对专制 的土耳其皇帝,或对他们的当代子孙电影观众”, “只有用‘然后……然后……’才能使他们始终 醒着,对他们只能通过好奇心”。 可是,“好奇心是人类才能中最低级的一种”。 所以,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便是摆脱对“好奇 心”的依赖,小说不能仅靠满足人们对“后来呢” 的好奇而立足。 ---《小说面面观》
1、叙事性

讲故事是小说最基本的要素。文学 理论称之为“叙事性”。 小说毕竟不同于故事。小说的目的 不只是讲述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通 过故事的讲述传达某种审美意义。于 是有了小说对叙事技巧的关注。

从关注故事本身转向如何理解和 讲述一个故事,显示故事之中所 蕴含的审美意义,便成了小说艺 术成熟的重要的标志。


1、对头 2、施与者(捐献者) 3、助手 4、被寻找者 5、送信人 6、主人公
7、假主人公
格雷马斯对功能的简化
a、契约型组合。故事的中心涉及某种契约 的订立和撕毁,它包括命令与接受命令, 禁令和违禁,或人际关系的冲突调和等。 b、完成型组合。包括艰苦求索、经历考 验、斗争与任务的执行等。 C、离合型组合。包括人际间的聚散、邂 逅、迁徒流离,相会失散等。
(六)叙事频率
1、讲述一次发生过一次的事(最常见叙事) 2、讲述若干次发生进若干次的事。(单一叙 事的反复) 3、讲述几次发生过一次的事(重复叙事) 4、讲述一次发生过几次的事 (概括)
(七)叙事角度
又称叙事视点、叙述角或聚焦型 叙事角度指叙事者的叙述所采取的角度或 视点。 英国作家路伯克把叙事角度解释为“叙 事者与故事的关系”。 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来叙述一件事情,会 构成不同的故事。
四、传统叙事理论
传统小说理论强调三要素: 情节 人物 环境
关于小说的特点,是从三要素出发来讨论。
1、人 物
一味追求故事效果会影响小说寓意的开 掘,影响小说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把握。于是 人物从故事中突现了出来,“怎么做” 显 然要比 “做什么” 更有利于性格的表现和 人性的揭示。
两种人物观
功能性人物观:人物意义体现于人物在情 节中的作用。人物绝对从属于情节。 心理性人物观:人物心理或性格具有独立 存在的意义。人物是小说的首要因素。
两种人物类型
扁型人物:性格单一、类型化 圆形人物:性格复杂丰满、具有立体感
2、情 节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 ——福斯特
故事和情节的区别
故事----突出事件结果,吸引力及其蕴含 全在事件本身; 情节----呈现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原因。呈 现更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矛盾,为塑造形 象和挖掘事件的蕴意留下广阔的空间。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 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深刻地阐明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 的关系,对理解人物、情节与环境的关 系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叙事理论
(一)叙事方式 (二)叙事结构 (三)叙事声音 (四)角色模式 (五)叙事时间 (六)叙事频率 (七)叙事角度
中国传统“志怪”和“志人”等文类可以 视为小说的前身,但在观念上更接近于 “史”或“野史”。
从唐 “传奇”开始,小说有了 自觉的虚构意识和完整的故事情 节。 宋代“话本”最接近现代意义上 的小说。话本即“说话”也就是 “说书”所依据的本子。

说书可以追溯到人类祖先的讲故 事活动。 “俗讲”是一种用通俗化的、讲 故事的方式宣传佛教教义的活动。 俗讲影响和发展了中国的“说话” 即说书艺术。
列维-斯特劳斯(C. Lé vi-Strauss)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 构主义理论家 结构主义神话学 《结构人类学》
(一)叙事方式
叙事方式指叙事者展开叙述的话语形式。 1、讲述:讲述是叙事者“参与”其中的 一种叙述方式。 2、展示:展示是叙事者不“参与”其间, 让事件自身直接呈现的一种叙述方式。 3、思考式的叙述:指以心理感受作为叙 事话语的一种叙述方式。
《庐山远公话》中韵文之前通常有 “怎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怎生披挂?”等一类提示语,
《前汉书平话》:“高皇意下如何?有诗为证。 诗曰”;“怎见得如何厮杀?有诗为证”; “上面有四句诗,道甚的”; 《秦并六国》:“此人是谁?乃魏国三代 将门之子、郑安平之儿”;“且说那战国七雄 是兀谁?诗曰”;“末后说得最好,说个甚 的”;“不知陈申性命怎生?Leabharlann Baidu曰”;“怎见 得交马?;“怎生披挂”; 《武王伐纣平话》:“妲己性命如何?诗 曰”;“韶光似箭,日月如梭。怎见得?有诗 为证”
(四)角色模式
1、主角和对象(功能关系:追求与被追求 者之间) 2、支使者与承受者 支使者:某引发角色行动或为之提供目 标、对象的力量。(具体人物,或抽象 力量) 承受者:往往与主角同一。 3、助手和对头
例子
主角 张生 于连 福尔摩斯 凶手 功能 希望得到 希望成为 希望知道 希望逃脱 对象 崔莺莺 有权势的人物 谁是凶手 福尔摩斯的侦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