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第一章 第四节 小说

合集下载

第一章-何为文学理论

第一章-何为文学理论

第一章何为文学理论?为何要学习文学理论?第一节什么是文学理论一、什么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理论,是对于文学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各种阐释。

按照课程设置与课程性质来说,它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文艺学学科的基础与核心课程。

文学理论的形成既是对文学缓慢地意识到自身的特性、逐渐走向自觉与独立的回应,也是近代以来文化与知识分化的结果,同时又是一定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建制在文学知识领域中的表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而上述多种文学理论形态的存在也说明,文学活动不是一种孤立发生的现象,而是牵涉到作家创作、文本建构、读者阅读、时代社会及文学传统等等诸多因素与变量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从多个角度与层次对其加以描述和概括。

因此,我们赞同一个国内学者提出的口号,“文学理论:开放的研究”1[1]。

我们认为,文学理论研究的模式、形态、观念与技术应当多样化,无论是上述四种体系化的文学理论及其各种结合体或变体,还是各种个性化的文学理论研究,完全可以并存,都应当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研究内容上,既要注意文学的语言、叙事、文体与风格要素,也要考虑文学与各种社会变量之间的交互关系。

在理论资源的利用上,既要引进西方新的学术观念与方法,也要注意挖掘我国传统文学理论的丰厚宝藏。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既有当代感与现实性,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

同时,还必须看到,文学理论虽然向各种学科和文化形态保持开放,但其研究对象最终还是要与文学有关,如此方可称为“文学理论”。

二、文学理论的古典时期与现代时期中西方古代的典籍虽然常常论及有关文学的问题,但这些论述尚不能称为独立形态的文学理论,因为有关文学的知识常常混杂于关于社会、政治、哲学、道德、文化、宗教、修辞、语言等论述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自觉的和有效的知识系统。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看,近代以来的文化分化与学科分化推动了独立的文学理论的产生。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Weber,1864-1920)认为,古代艺术、科学、道德是混整不分的,文学艺术通常依附于各种政治、宗教和伦理道德的目标,文化的进步就表现在各个领域意识到自身的特性和价值而不断地分化,当文学艺术不再按照非艺术、非审美化的依据来操作时,它便具备了自身的独立价值。

《文学理论》chapter04

《文学理论》chapter04

文本赏析: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
5、形象与理性的辨正关系(总结)
a、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了文 学是形象的; b、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文学蕴 含某种理性; c、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 层面表现为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在深层 具有某种理性。
意 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
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 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人间词话》
2、‚表现型‛形象:指为表现作家的理想 和感情而创造的形象,这类形象是想象活动 的产物,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不同。(这类 在诗歌和散文中尤多) eg:顾城的《远和近》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 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表现型‛形象大多有细化、突出形象的某 个方面,运用多种表达手法来进行(变形) 处理的特点,主观色彩浓。 3、‚象征型‛形象:这类形象都含有大于形 象本身的含义,它常指某种思想、理念甚至 抽象的观念,象征型形象本身就是一个符号, 因为它代表着另一形象。
有三重形象,a、由意象构成,特点:情境 交融、拟容取心,将需要表达的思绪情感 寄托于物象或景象,从而创造出情中景、 景中情的审美意象; b、境生象外,即通过意象所创造的空间, 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由意象引发读者的 审美想象,并在想象中达到一种境界。eg: 红杏枝头春意闹;
c、韵外之致,即意境能给人带来象外之 象,也能给人言外之意,此刻,从语言中 所获得的韵味就能将读者带入一个形而上 的层面(道),由此生成的感受超越了眼 前景物、象外之象,从而进入与人生、世 界、宇宙相关的韵味与思考。 实践性技巧:创造--欣赏意境的方法,审 美视线的‚仰观俯察‛,‚远近往返‛的 游目,阴阳五行、黑白相生、虚实相生哲 学的运用。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第一章导论——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一、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高度和宏观事业上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

二、文学理论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三者既是独立的,又是紧密联系,互相包容,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四要素的观点: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1、文学活动论2、文学反映论3、艺术生产论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轮5、艺术交往论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一、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生活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1、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2、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自觉的能动的创造。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二、文学活动的构成:1、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2、作者:是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写作品的人,更是参与建立文学规范,将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递给读者的人。

3、作品:既是作者的创造对象,也是读者的阅读对象。

4、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与作者通过作品进行精神的沟通。

三、文学活动的发生(一)巫术发生说:巫术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是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艺术起源理论。

它建立在对原始习俗和巫术信仰的研究基础上,认为原始人思维中的万物有灵论和巫术信仰,促成了艺术的诞生。

(二)劳动说: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产生。

四、文学活动的发展(一)文学活动发展的动力与原因1、社会风气与时代变化2、黑格尔的理念(二)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1、生产劳动并不是文学发展的唯一因素,上层建筑的一些观念以及文学发展的制度等往往有更直接的影响。

文学理论笔记

文学理论笔记

第一章、文学与文学理论第一讲一、什么是文学理论1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思考方式。

参考文献:刘勰的《文心雕龙》、严羽的《沧浪诗话》、叶燮的《原诗》、朱光潜的《诗论》和《文艺心理学》等正是文学理论著作。

二、文学理论的普遍性1、文学理论涉及人类学、艺术史、电影研究、性别研究、语言学、哲学、政治理论、心理分析、科学研究、社会理智史和社会学等广泛种类。

2、美国学者卡勒归纳出当今理论的四种特征:①、理论是跨学科的②、理论是分析性的和沉思性的③、理论是一种对于常识的批评④、理论是反思性的。

三、当代批评与传统批评1、罗伯特·艾伦论当代批评与传统批评的差异2、个案分析:《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3、对比阅读:掉落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救援……天黑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

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

~几米《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希望井》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的线索。

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

我在冰封的深海,找寻希望的缺口,却在午夜里惊醒时,蓦然瞥见绝美的月光。

~几米《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缺口》四、作品与世界的关系✧《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五、作品与作者的关系文学作品是作者的表现活动的产物:✧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以忘言。

”✧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六、作品与形式的关系李商隐《夜雨寄北》在形式上体现出语词重复的特点:“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二章、文学与语言第一讲、文学与话语一、何谓话语: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

文学理论分章摘要

文学理论分章摘要

韦勒克《文学理论》分章摘要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文学是艺术,文学研究是类似于科学的知识。

(以理性把握非理性,是否南辕北辙?)文学研究的材料有非理性的,但要把它转化为理性的。

文学研究是“文学性”和“系统性”的结合。

把文学研究视为“创造性的批评”和将“鉴赏”脱离“研究”(回避科学严谨性)都是错误的。

但是单纯的科学方法——科学、客观以及“起因研究法”,皆不可行。

文学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方法,称为“理智的方法”。

自然科学强调“普遍”、“解释”、“本质”,文学强调“独特”(个性特点)、“理解”、“意义”。

文学所谓“普遍法则”,不外是“作用于反作用、因循与抗争”的心理因素,无意义,越普遍的法则越没用。

所以应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第二章文学的本质勿混淆文学与“文明”。

勿只研究“名著”,这样会失去文学与文明的联系。

文学一定包含思想,而“情感”并非文学语言所独占,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相比,“有歧义”(指涉性不明)、“表作者态度”、“强调文字本身的意义”(符号的象征)。

文学语言与日常用语相比,“无为的关照”、“美感距离”、“框架”。

最基本的区别:虚构性、创造性、想象性。

但是“想象性”的文学不一定会使用“意象”。

“直陈诗”。

即使描绘一个虚构人物,也可完全不涉及“意象”。

纵然诗歌中有“隐喻”也不过是一种思维方式,俚语俗谚中亦可见。

“内容”与“形式”这类分法会使人错以为文学有着割裂的两部分,不如用“艺术品的存在方式”和“系统层次”等说法。

第三章文学的作用物质的本质由它的功用而定,作用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存在主义?)整个美学史都是辩证法:贺拉斯的“甜美”和“有用”。

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二者也是交织的,快感是“高级的快感”而教训是“令人愉悦的严肃”。

还有一对矛盾:“一般性”和“特殊性”。

孰轻孰重,不仅在文学理论,在实践中的比重也因时期不同而不同。

各种类型化的人物,“扁平”,是因为人物与读者只存在一种关系,“圆整”的人物则集合各种观点和关系。

文学理论整理

文学理论整理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始于20世纪,之前有关文学研究的的学问,被称作“诗学”。

3、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参考书目: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1.文学史:文学的历时性、纵向研究2.文学批评:文学的共时性研究,关注作品的内部(内容、形式)问题3.文学理论:文艺学三分支中的基础其研究对象体现出对文学史、文学批评研究对象的超越,具体包括:①概念、范畴:作家、作品、风格、意象、结构、叙事、悲剧、喜剧……②基本原理(规律):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诗言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③方法:为文学史、文学批评的撰写、展开提供价值体系以及方法论的指导注:文艺学三分支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理由1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提供的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取得的成果为基础2文学史、文学批评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文学四要素(参考书目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注: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

文学理论的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表现: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多样化形态【——文学理论研究的跨学科性(开放性)】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由四要素组成的完整的文学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1.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2.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经济学角度)注:文学是以文字表达、交流人生体验,其内容必然涉及各自然、人文学科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1.文学哲学(反映论的马克主义哲学视角):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文学创作、接受是特殊的心理行为)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3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 文艺学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古典文学称之为“诗学”。

韦勒克(Wellek)、沃伦(Warren):在文学“本体”的研究范围内,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加以区别显然是最重要的。

首先,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simultaneous order),这个观点与那种认为文学基本上是一系列依年代次序而排列的作品,是历史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观点,是有所区别的。

其次,关于文学的原理与判断标准的研究,与关于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究——不论是作个别的研究,还是作品编年的系列研究——二者之间也要进一步加以区别。

要把上述的两种区别弄清楚,似乎最好还是将“文学理论”看成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并且将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看成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看成“文学史”。

2.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

文学理论的任务: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第一,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

这就是“文学活动发展论”。

第二,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与人类的其他活动不同,这就是“文学活动本质论”。

第三,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进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才能成为文学文本。

这就是“文学创作论”。

第四,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像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都是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1.本文章内容皆为文学概论老师所提到的考试重点,希望同学们将其复制下来,存到自己手机中,以便于高效复习和查阅。

2.本日志由于字数太多,共分两篇,请注意3.请勿将其带进考场,做舞弊工具,以免被查处,不好过年。

文学概论绪论一、文学理论的对象和学科归属1. 文学学:以各种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的统称。

性质:人文学科。

文学概论统称有称为文学理论基础。

文学基本原理2.文学理论以人类的文学时间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其本质属性,是人们对文学的性质、特征、规律的系统把握。

3.文学学的组成: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4.文学发展、批评、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二、文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先秦:①.《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说:②.孔子的“兴。

观。

群。

怨”说。

③.孟子的“以意逆志”文学观念:儒家的“文以载道”道家的“审美中心说”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以个初具规模的有着我国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①.曹丕的《典论。

论文》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文学理论论文。

②.陆机的《文赋》③.刘勰的《文心雕龙》④.钟嵘的《诗品》3.唐宋时期:诗词成就辉煌,诗歌理论研究也相继发展。

皎然《诗式》白居易《与元九书》司空图《诗品》严羽《沧浪诗话》4.元明清时期:研究小说的理论著作也出现李渔《闲情偶遇》王夫之《懂斋诗话》叶焚《原诗》王国维《人间词话》5.西方:历经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批判主义、伯拉图《文艺对话录》亚力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黑格尔《美学》6.文学的构成:宇宙、作品、读者、作家第一章文学的社会属性第一节文学史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文学在社会结构总的位臵1.文学的本质问题是文学的元问题。

2.文学的本质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3.文学源于生活有高于生活二、文学史社会能动的反映《1.文学源生活有高于生活 2. 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介环节》㈠、文学源生活有高于生活①、从理论上讲:文学作为意识活动的产物,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引言: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和探讨。

然而,对于文学的理论认识和理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科的发展,不同的理论观点和解读方法也层出不穷。

本章将介绍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理论与观点,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系统的文学理论教程的基础。

1.文学观念的定义与演变文学观念是指对于文学这一现象和实践的认识和理解。

它不仅仅是对文本本身的解读,还包括对于文学的概念、功能和意义的思考。

文学观念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不同的学科领域和思潮。

在西方,文学观念在古代就得到了初步的形成,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于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则更加复杂,如《文心雕龙》等古代文论著作对于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代以来,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崛起,以及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都对文学观念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学本体的构成与变化文学本体是指文学的实际内容和形式,包括文学作品、文学创作方式和文学创作理论等。

文学本体在不同的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主要是以诗歌和戏剧形式出现,而在现代,小说和散文则成为了主要的文学形式。

同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文学本体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中国文学强调追求情感表达和哲学思考,而西方文学则注重表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意义。

因此,对于文学本体的研究需要考虑到文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的关系结论: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是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在文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对于文学观念和文学本体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

因此,学习和研究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是文学理论教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学理论——精选推荐

文学理论——精选推荐

⽂学理论⽂学理论第⼀章⽂学的特征【关键词:⼀.⽂学表现的对象和内容⼆.⽂学存在的形态——⽂学的形象性三.⽂学形象的典型性四.⽂学是⽤语⾔塑造形象的语⾔艺术】第⼀节⽂学表现的对象和内容⼀.⽂学的表现对象——以⼈为中⼼的社会⽣活1.⽂学表现的对象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以⼈为中⼼的社会⽣活”。

①以⼈为中⼼:⽂学必须把⾃⼰的描写对象和表现对象放到“⼈”的⾝上。

⽂学作品必须时时刻刻以⼈为中⼼,就是指⽂学要以⼈的各种⽣活形态,以⼈的各种精神表现,以⼈与⼈的各种冲突⽭盾,作为⾃⼰写作的“原料”。

(⽂学是写⼈的、⽂学是写给⼈的)②社会⽣活:⼈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类⽣活形态。

③以⼈为中⼼的社会⽣活:社会⽣活是以⼈为主体和中⼼⽽形成的。

⼈,是联结社会⽣活整体的中⼼和纽带。

虽然都说⽂学的源泉是社会⽣活,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活都必然能成为⽂学的表现对象。

因为⽂学以审美情感作为⼼理中介来反映社会⽣活,这就决定了⽂学的表现对象只能是社会⽣活中作者所感所想并能引发作家审美体验的那⼀部分。

社会⽣活是⼴阔的、异常丰富的,在各种社会⽣活实践中,最能引起作者情感体验的⾃然是活⽣⽣的⼈,是⼈的⽣活、情感、思想和命运。

2.⽂学与社会科学理论著作的“本质”区别①社会科学理论著作,诸如哲学、历史学等,不是表现以⼈为中⼼的社会⽣活的,⽽是研究客观世界发⽣发展的总的规律和客观世界中某⼀事物发⽣发展的规律。

②⽂学,真正把⽴体的、活⽣⽣的⼈作为表现与研究对象,即,以⼈为中⼼的社会⽣活。

3.⽂学创作从⽂学创作上看,⽂学创作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图表达创作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知,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以满⾜⼈们的情感需要。

情感贯穿在⽂学作品之中,作家总是尽⼒把⾃⼰曾经有过的情感体验融⼊作品呈现给读者,这种情感带有普遍性,代表⼈类共同情感。

⼆.⽂学表现的内容1.⽂学作品内容:经过作家艺术处理的,蕴含了作家社会意识、社会理想、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表现在作品之中的以⼈为中⼼的社会⽣活。

文学理论(按章节)

文学理论(按章节)

文学理论(按章节)第四编文学作品第9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1、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

2、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典型形态为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不断发展,到三四十年代形成思潮。

按生活本来面目进行写作是其首要原则,倡导直面现实,反映现实,再现生活真实。

如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六个部分: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事生活、乡间生活)3、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表现性、虚幻性。

典型形态为浪漫主义文学。

(兴起于18世纪末,口号是回归自然,以强烈的主观态度,热烈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幻想精神,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将理想型文学发展到极致。

)4、象征型文学:象征性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暗示性、朦胧性。

典型形态为象征主义文学。

(这是反对自然主义的结果,象征主义接受了浪漫主义的主观性、神秘性,但反对浪漫主义的夸饰的、显露的情感表现方式,更注重暗示。

波德莱尔的“应合”集中体现了象征主义的艺术主张。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的基本体裁1、诗(名词解释):诗是一种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诗可以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

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节奏韵律性)。

凝练性:诗的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及其精炼的文学语词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一切样式的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集中反映,但诗的概括性更为突出。

跳跃性: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它遵循想象、情感逻辑,常常由这一端一跃而到另一端,或由过去一跃而到未来,超越了时间的樊篱、空间的鸿沟。

文学理论教案(电子版)

文学理论教案(电子版)

文学理论教案(电子版)第一章:文学理论概述1.1 课程介绍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掌握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1.2 文学的定义与特征探讨文学的定义及其多样性分析文学的基本特征,如语言性、想象性、情感性等1.3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了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包括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批评等掌握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如文本分析、历史分析、理论分析等第二章:文学作品与文学话语2.1 文学作品的概念与分类探讨文学作品的概念和内涵分析文学作品的分类,如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2.2 文学话语的特点与功能理解文学话语的概念和特点,如语言的艺术性、表现性、象征性等探讨文学话语的功能,如表达情感、传递知识、引发思考等2.3 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批评学习文学作品的解读方法,如文本细读、主题分析、形式分析等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客观性、分析性、综合性等第三章:文学流派与文学史3.1 文学流派的形成与特点探讨文学流派的形成原因和背景分析不同文学流派的特征和代表作品,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3.2 文学史的研究方法与结构了解文学史的研究方法和框架掌握文学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文学现象的发展变化3.3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探讨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第四章:文学理论的主要观念与理论体系4.1 文学理论的主要观念掌握文学理论中的基本观念,如文学性、审美性、表现主义等理解不同文学理论观念的来源和影响4.2 文学理论的主要理论体系学习不同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了解主要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第五章: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关系5.1 文学批评的概念与功能理解文学批评的定义和作用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5.2 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关系探讨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析文学批评在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和贡献5.3 文学批评的实践与写作技巧学习文学批评的实际操作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第六章: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6.1 文本细读的基本概念与方法理解文本细读的重要性与基本概念掌握文本细读的基本方法,如语言分析、结构分析、意象分析等6.2 文本细读的实践操作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细读通过具体文学作品进行文本细读的案例分析6.3 文本细读的技巧与策略掌握文本细读的技巧,如注重细节、比较分析、跨文本关联等学习文本细读的不同策略,如自上而下的宏观解读与自下而微观的细腻解读第七章:文学作品的主题与形式分析7.1 文学作品的主题分析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概念与重要性掌握作品主题分析的方法与技巧7.2 文学作品的形式分析了解文学作品形式的概念与种类学习形式分析的方法与实践操作7.3 主题与形式分析的综合运用探讨主题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分析具体文学作品的主题与形式如何相互影响第八章:文学作品的象征与隐喻分析8.1 象征与隐喻的基本概念理解象征与隐喻的定义与区别掌握象征与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与功能8.2 象征与隐喻的分析方法学习象征与隐喻分析的方法与技巧通过具体文学作品进行象征与隐喻分析的案例研究8.3 象征与隐喻的文化内涵与解读探讨象征与隐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掌握解读象征与隐喻的方法与策略第九章:文学作品的情感与审美分析9.1 文学作品情感分析理解文学作品情感的意义与特点掌握文学作品情感分析的方法与技巧9.2 文学作品审美分析了解文学作品审美的概念与重要性学习审美分析的方法与实践操作9.3 情感与审美分析的综合运用探讨情感与审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关系分析具体文学作品的情感与审美如何相互影响第十章:文学理论与当代文学现象10.1 当代文学现象的背景与特点理解当代文学现象的背景与特点掌握当代文学现象的研究方法与技巧10.2 文学理论在当代文学现象中的应用学习文学理论在当代文学现象中的应用与价值分析具体当代文学现象中的文学理论应用案例10.3 当代文学现象的批评与理论反思探讨当代文学现象的批评与理论反思的重要性掌握当代文学现象批评与理论反思的方法与技巧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文学理论的定义与研究领域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重点环节二:文学作品的定义与特征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与基本特征文学作品的语言性、想象性、情感性等重点环节三: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包括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批评等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如文本分析、历史分析、理论分析等重点环节四:文学作品的主题分析文学作品主题的概念与重要性作品主题分析的方法与技巧重点环节五:文学作品的形式分析文学作品形式的概念与种类形式分析的方法与实践操作难点环节一:象征与隐喻的分析方法象征与隐喻的定义与区别象征与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与功能难点环节二:情感与审美分析的综合运用情感与审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关系具体文学作品的情感与审美分析案例难点环节三:当代文学现象的批评与理论反思当代文学现象的批评与理论反思的重要性当代文学现象批评与理论反思的方法与技巧全文总结和概括:本教案主要介绍了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文学作品的特征与分析方法,以及象征与隐喻、情感与审美分析的综合运用。

文学理论——精选推荐

文学理论——精选推荐

⽂学理论绪论⽂学理论,是⼈⽂科学的⼀个分⽀,也是⼀门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学科。

⽂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学构成整体与⽂学活动的过程。

(概括⽽⾔)⽂学理论具体研究恩学的本质特征、存在形态、创作过程、阅读欣赏、发展演变。

(分之⽽⾔)第⼀节,⽂学理论学科的⽣成1.任何理论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2.⽂学实践是⽂学理论⽣成的基础,⼜是条件;⽂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理论的升华。

3.西⽅⽂学理论的学科⽣成:亚⾥⼠多德时代在⽂学实践⽅⾯,⽂学创作⾛向⾃觉,⽂学发展⾛向⾼潮。

4.中国⽂学理论的⽣成:在刘勰以前就颇具规模,许多⽂学家和理论家就已对⽂学发飙了丰富的理论见解。

魏晋时期出现了中国第⼀篇⽂学论⽂即曹丕的《典论.论⽂》以及史上的名篇陆机的《⽂赋》。

刘勰的《⽂⼼雕龙》,是中国⽂学理论发展史上的⼀部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具体内容”的规模宏⼤的⽂学理论专注著,也是⽂学理论学科⽣成的标志。

第⼆节,⽂学理论的现代发展1.西⽅:具体表现:a、内容向形式转移b、外界向⼼灵转移c、作者向读者转移(西⽅现代⽂学⾛向⼀条反传统的道路他们,他们反对现实主义的做法,突出⽂学的主观性、内向型、⾮理性、形象性)2.中国:具体表现:a、悟性思维向逻辑思维转移b、诗性表达转向哲学论证c、感性描述转向理论分析第三节,⽂学理论的研究对象1.⽂学活动构成整体:⽂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由艺术家、作品、世界、欣赏四要素,并相互联系、影响2.⽂学活动动态过程:四要素流动⽅向世界—作家—作者—读者—世界3.⽂学艺术的源泉是社会⽣活第四节,⽂学理论的教材特性1.教学性与学习性的兼顾2.研究型与基础性的统⼀3.前沿性与稳定性的结合第⼀章《⽂学本质》第⼀节⽂学本质论述往1.⽣活反映论⽂学本质观:指从⽂学与⽣活关系的⾓度去观察问题,以反映论为理论基础。

摹仿说:代表⼈物是亚⾥⼠多德,公元4世纪,亚⾥⼠多德在其《诗学》⼀书中,完善了摹仿说,使摹仿说成为⼀种体例完整、⾃成系统的理论系统镜⼦说:是摹仿说的继续发展,是新历史条件下的现实主义⽂艺理论对⽣活关系的形象化表达:代表⼈物意⼤利达芬奇,西班⽛的塞万提斯,英国的威廉、莎⼠⽐亚再现说:流⾏于⼗⼋九世纪,俄国主义将其推向顶峰,代表⼈物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2.情感欲望论⽂学本质观:指从⽂学与作者⼼⾥情感的⾓度去观察问题情感说:罗马时期开始孕育,菲罗斯屈拉塔斯,真正论述⽂学本质论的是英国华兹华斯代表作《抒情歌谣》游戏说:是⼀种⽂学起源论,始于德国美学家康德,成熟于席勒欲望说:代表奥地利⼼理学家弗洛伊德情感欲望论本质关,是⽂学理论发展历史上重要影响的⽂学观念3.语⾔形式论⽂学本质观:主要指从⽂学与语⾔形式的⾓度去观察⽂学问题、以语⾔论为理论基础形式论:代表⼈物罗曼、雅克布逊结构说:代表⼈物罗兰、巴特第⼆节⽂学本质界定1.社会⽣活是⽂学创作的唯⼀源泉从⽂学发展史;⼈类⽂学史就是⽂学与社会⽣活的关系史{从作家的经验:社会⽣活是他们从事创作的源泉和动⼒从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活与⽂学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社会⽣活与⽂学具有双向互动性2.实践本位⽂学与实践活动具有紧密联系,⽂学产⽣与⼈类的实践活动,是实践活动的产物有是形式3.审美属性⽂学与审美具有天然联系是⽂学的根本属性;审美属性是⽂学发展⾛向⾃觉的标志审美属性是⽂学创作活动中整体的⾃由追求4.⾃由意识的审美呈现的特点:a.⽂学创作本⽣就是出⾃艺术家内在意愿或⾃由意识b.⽂学创作对象的选择也是艺术家⾃由意识的表现c.艺术家创造的⼈物形象也是艺术家5.语⾔活动⽂学与语⾔具有⾎缘关系,语⾔是⽂学的载体,⽂学是语⾔的艺术⽂学活动的本质是⼀种语⾔活动⽂学创作中的语⾔活动:语⾔的选择与语⾔的组合语⾔的选择:⽂学创作的语⾔选择是⼀种审美选择语⾔的组合:是⼀种审美组合遵循的原则:服从主体情感表达需要和⽂体特点{照欣赏者的兴趣爱好和表达效果遵循原则:遵循和谐化的原则,是通过审美组合后的⽂学语⾔与表达对象⼀致,使⾔与意,意与物尽量相符,达到“传神、传⾳、传情效果”。

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马克思指出,人的历史与人的现实都因此成 为人类认识自身、感受自己的生命、力量和 本质的对象:“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 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 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 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己的 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 成为他的对象……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 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这是思考艺术(文学)的真理性的问题。 即一部艺术作品的表达是否真实的问题。 由于艺术的虚构性,艺术真实的标准、尺 度与科学(包括社会科学)的标准不同。
文学可以更专注地探寻生存的意义所在。
精品文档
资料
“小说不是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 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 是一切人可能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小 说家发现人们这种或那种可能,画出‘存在 的图’。再讲一遍:存在,就是在世界中。”
——米兰·昆德拉:《小说 的艺术》第42页, 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
精品文档
(二)虚构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文学虚构与现实(自然)的关系是,必须用 现实中的材料构筑艺术世界,而这个艺术世 界又是虚构的,不是现实世界的照抄。因此 文学的虚构具有一种超越性。
当我们提出艺术的真实性问题时,是将艺术 世界与“现实”相比照,但实际上,这个现 实不是中立的,已是我们意识中的“现实”。
人是生活于社会中的、现实的、具体的个体。 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人的活动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实践 是人的意识的根源,但实践又是人的实践。
人的实践,关键在于人的自由特性,正是这 一点与其它动物不同。
人的实践,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精品文档
2、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三章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

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从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

从作品角度出发的本体论(形式主义);从作家角度出发的接受论(接受美学主义);从世界角度出发的再现论(现实主义);以及从读者角度出发的表现论(浪漫主义)。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2、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
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 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的是研究文学 活动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 活动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范畴及 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区别: 区别:它研究的对象不是具体个别的作家作品文学流 派和思潮,或者说并不是具体的个别的文学现象, 派和思潮,或者说并不是具体的个别的文学现象,而是要 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即通常我们所说 的普遍的艺术规律。比如文学批评规律,作品构成规律, 的普遍的艺术规律。比如文学批评规律,作品构成规律, 文学发展的规律,阅读鉴赏的规律等。 文学发展的规律,阅读鉴赏的规律等。 联系: 联系:文学理论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观点原理和 方法。 方法。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为文学理论提供具体的材料和方 法。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基本规律的,具体的说, 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基本规律的,具体的说,是以 文学的基本原理、 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相关科学方法为研究 对象。 对象。 它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 它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
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 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 文学活动论 文学活动本质论 文学创 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 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作论 文学作品构成论 文学接受论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归属于文艺学,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 诗学” 文学理论归属于文艺学,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诗学”、“诗论” 诗论”
二、文艺学三大分支的关系: 文艺学三大分支的关系:
1、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两者都是以最基本的具体的文学现象(主要是作家和作品) 同:两者都是以最基本的具体的文学现象(主要是作家和作品)为研 究对象,它的任务是要分析阐述具体作家作品的诸多方面, 究对象,它的任务是要分析阐述具体作家作品的诸多方面,作出公正 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这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这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两者的方法不同。批评基本上是静态的,针对个别作品, 异:两者的方法不同。批评基本上是静态的,针对个别作品,或以某 个作品作家某个创作倾向为研究对象。 个作品作家某个创作倾向为研究对象。文学史却要着眼一个动态的历 史过程,考察来龙去脉,发展流变,历史的继承与沿革, 史过程,考察来龙去脉,发展流变,历史的继承与沿革,是一个纵向 的。

文学理论 第一章 第四节 小说

文学理论 第一章 第四节   小说

c、扩述 (减缓):叙述时间长于故事时间。 叙述者缓缓地描述事件发展的过程和人物 的动作、心理(如电影中的慢镜头) d、省略:叙述暂停,故事时间无声流逝。 也就是说,故事时间在叙述中没有得到任 何反映。(“温酒斩华雄” )
e、静述(停顿):故事时间暂停,叙 述充分展开。叙述时间无限长于故事时间。 静述主要用于介绍环境和人物的肖像描写, 有时也用于叙述者的干预性叙述。
三者区别
讲述:传统小说大多采用。看起来信息量很大,其实 限制读者的想象。 展示:多现代小说多采用。不暴露主观态度,虽然省 略了各种描绘和修饰,但带来了“无 声胜有 声”的效果,留下想象的空间。 思考式:具有人物的主观色彩,常见于意识流和心理 小说,表现外部世界,也渗透了人物的感受
讲述和展示的区别
1、叙事性

讲故事是小说最基本的要素。文学 理论称之为“叙事性”。 小说毕竟不同于故事。小说的目的 不只是讲述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通 过故事的讲述传达某种审美意义。于 是有了小说对叙事技巧的关注。

从关注故事本身转向如何理解和 讲述一个故事,显示故事之中所 蕴含的审美意义,便成了小说艺 术成熟的重要的标志。
(四)角色模式
1、主角和对象(功能关系:追求与被追求 者之间) 2、支使者与承受者 支使者:某引发角色行动或为之提供目 标、对象的力量。(具体人物,或抽象 力量) 承受者:往往与主角同一。 3、助手和对头
例子
主角 张生 于连 福尔摩斯 凶手 功能 希望得到 希望成为 希望知道 希望逃脱 对象 崔莺莺 有权势的人物 谁是凶手 福尔摩斯的侦察
列维-斯特劳斯(C. Lé vi-Strauss)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 构主义理论家 结构主义神话学 《结构人类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志怪”和“志人”等文类可以 视为小说的前身,但在观念上更接近于 “史”或“野史”。
从唐 “传奇”开始,小说有了 自觉的虚构意识和完整的故事情 节。 宋代“话本”最接近现代意义上 的小说。话本即“说话”也就是 “说书”所依据的本子。

说书可以追溯到人类祖先的讲故 事活动。 “俗讲”是一种用通俗化的、讲 故事的方式宣传佛教教义的活动。 俗讲影响和发展了中国的“说话” 即说书艺术。
故事是靠事件本身来吸引读者 的,而小说除了依靠故事之外,更 靠有技巧地讲述故事来吸引人。叙 事技巧能使一个平淡的故事产生大 于其本身的蕴意。
2、虚构性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作 为话语的虚构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 生距离。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 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三、小说叙事的基本原则
1、接续: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 在因果关系上的连续发生。即一个 事件如何引发或推动另一个事件 (比如武松杀嫂) 2、转换:由于事件之间的内在 冲突关系而产生的事态变化。(宋 江浔阳楼题诗)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 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深刻地阐明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 的关系,对理解人物、情节与环境的关 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 来自现代叙事理论(一)叙事方式 (二)叙事结构 (三)叙事声音 (四)角色模式 (五)叙事时间 (六)叙事频率 (七)叙事角度
(六)叙事频率
1、讲述一次发生过一次的事(最常见叙事) 2、讲述若干次发生进若干次的事。(单一叙 事的反复) 3、讲述几次发生过一次的事(重复叙事) 4、讲述一次发生过几次的事 (概括)
(七)叙事角度
又称叙事视点、叙述角或聚焦型 叙事角度指叙事者的叙述所采取的角度或 视点。 英国作家路伯克把叙事角度解释为“叙 事者与故事的关系”。 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来叙述一件事情,会 构成不同的故事。
第四节 小说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演变与形成 2、传统小说理论与现代小说理论的区 别 3、现代小说理论的几个重点问题
小说的定义:
小说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叙事性 的虚构作品。
一、小说的演变与形成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 远矣--- 《庄子 ·外物》

作为一种文体,小说的形成经历了漫 长的发展历史。
小说的发展和流行与经济、社会、文化、技 术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 印刷术、造纸业对小说广泛流行有重要作 用。 小说的流行和城市的发展、书肆的建立有 关。资本主义经济为上述条件的完善提供了可 能。所以,在西方,人们常常把小说视为一种 与资本主义或现代社会体制相对应的文类。
二、小说的本质特征
福斯特论小说
故事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满足好奇心,渴望知道 “后来呢”是人们接受故事的基本心态。对于 “那些老爱打呵欠的史前穴居人听众,或对专制 的土耳其皇帝,或对他们的当代子孙电影观众”, “只有用‘然后……然后……’才能使他们始终 醒着,对他们只能通过好奇心”。 可是,“好奇心是人类才能中最低级的一种”。 所以,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便是摆脱对“好奇 心”的依赖,小说不能仅靠满足人们对“后来呢” 的好奇而立足。 ---《小说面面观》
(四)角色模式
1、主角和对象(功能关系:追求与被追求 者之间) 2、支使者与承受者 支使者:某引发角色行动或为之提供目 标、对象的力量。(具体人物,或抽象 力量) 承受者:往往与主角同一。 3、助手和对头
例子
主角 张生 于连 福尔摩斯 凶手 功能 希望得到 希望成为 希望知道 希望逃脱 对象 崔莺莺 有权势的人物 谁是凶手 福尔摩斯的侦察
罗兰·巴特说,全知叙事“叙述者既在 人物之内又在人物之外,知道他们身 上所发生的一切但又从不与其中任何 一个人认同。”
《庐山远公话》中韵文之前通常有 “怎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怎生披挂?”等一类提示语,
《前汉书平话》:“高皇意下如何?有诗为证。 诗曰”;“怎见得如何厮杀?有诗为证”; “上面有四句诗,道甚的”; 《秦并六国》:“此人是谁?乃魏国三代 将门之子、郑安平之儿”;“且说那战国七雄 是兀谁?诗曰”;“末后说得最好,说个甚 的”;“不知陈申性命怎生?诗曰”;“怎见 得交马?;“怎生披挂”; 《武王伐纣平话》:“妲己性命如何?诗 曰”;“韶光似箭,日月如梭。怎见得?有诗 为证”
1、时序研究:是研究事件在故事中的编排顺序及 其关系 主要三种时间运动轨迹: a、闪回(倒叙):回头叙述先前发生的事情; b、闪前(预叙):提前叙述将要发生的事件; c、交错:在叙述中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 一起。意识流小说中常用。
2、时限研究:研究故事发生的时间长度 与叙述长度的关系,也就是叙述节奏的问 题。时限主要包括五种叙述运动 a、等述(场景):叙述时间与故事时 间基本吻合。 b、概述(概要):叙述时间短于故事 时间,
六种角色之间的关系:支使者引发主角的 行动,主角的行动指向一定的对象,在此过 程中主角往往遭到对头的阻挠,通过助手的 帮忙,主角终于克服困难,获得对象、并授 予承受者。
示意图
支使者 承受者 ↘ (引发行动) ↗(授予) 主角 ----→ 对象 (帮助)↗ ↖(阻挠) 助手 对头
(五)叙事时间
c、扩述 (减缓):叙述时间长于故事时间。 叙述者缓缓地描述事件发展的过程和人物 的动作、心理(如电影中的慢镜头) d、省略:叙述暂停,故事时间无声流逝。 也就是说,故事时间在叙述中没有得到任 何反映。(“温酒斩华雄” )
e、静述(停顿):故事时间暂停,叙 述充分展开。叙述时间无限长于故事时间。 静述主要用于介绍环境和人物的肖像描写, 有时也用于叙述者的干预性叙述。
叙事角度分为三种:
全聚焦叙事 非限制叙事
内聚焦叙事
外聚焦叙事
限制叙事
全聚焦叙事 全聚焦叙事(全知叙事),是叙事者大于人物的 叙事。
------最常见叙事角度
特点: 叙事者无所不知,可讲述每个人的任何事情(甚 至人物内心);知道人物过去和未来,以及人物 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上帝的眼睛“)
内涵:依据角色和角色的行动而构成的故事中 的不变的基本要素。 分析原则:着眼点不在人物性格特征或人物孤 立的行动和行动方式上,而在人物的某一行 动与故事行动的关系,以及它对于故事行动 所产生的意义和作用上。

离家----禁止----违禁----侦察---获得情报----圈套-----依从----罪 行----中介---回应----出发----考验---主人公反应---接受(魔力器物)----斗争----胜利---归来……结婚。
(二)叙事结构
(1)情节结构 。以情节发展为线索来组织 叙事,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逻辑 发展顺序来安排叙事。(《促织》) (2)人物结构(性格结构),以人物性格 为基本线索来组织叙事,叙事围绕着人物 及其性格展开,情节为展现人物及其性格 服务。(《阿Q正传》
(3)心理结构。以人物的心理活动、意识 流动、情感轨迹作为组织叙事的基本线索, 以人的内心世界作为结构的视点和出发点。 (《墙上的斑点》 (4)散文结构。又称氛围结构,主要以某 种意境或氛围来组织叙事。(《荷花淀》)
两种人物类型
扁型人物:性格单一、类型化 圆形人物:性格复杂丰满、具有立体感
2、情 节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 ——福斯特
故事和情节的区别
故事----突出事件结果,吸引力及其蕴含 全在事件本身; 情节----呈现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原因。呈 现更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矛盾,为塑造形 象和挖掘事件的蕴意留下广阔的空间。
关注人物并不是说故事不重要,其 实故事始终是构成小说最基本、 最关键的一个要素。所以现代小说注 意到情节对故事的意义。
3、环境
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的场所、背 景,也是人物、情节获得合理性、可能 性和真实感的条件。
环境的叙事意义:
A.为塑造形象和展开情节提供了依 据。
B.使人们从社会关系和社会背景 上理解形象和情节。
列维-斯特劳斯(C. Lé vi-Strauss)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 构主义理论家 结构主义神话学 《结构人类学》
(一)叙事方式
叙事方式指叙事者展开叙述的话语形式。 1、讲述:讲述是叙事者“参与”其中的 一种叙述方式。 2、展示:展示是叙事者不“参与”其间, 让事件自身直接呈现的一种叙述方式。 3、思考式的叙述:指以心理感受作为叙 事话语的一种叙述方式。
三者区别
讲述:传统小说大多采用。看起来信息量很大,其实 限制读者的想象。 展示:多现代小说多采用。不暴露主观态度,虽然省 略了各种描绘和修饰,但带来了“无 声胜有 声”的效果,留下想象的空间。 思考式:具有人物的主观色彩,常见于意识流和心理 小说,表现外部世界,也渗透了人物的感受
讲述和展示的区别
a、讲述与所描述对象距离更大,而展示更 小 b、展示传达的叙事信息更多,描写更细 致入微。 c、讲述中有明显的叙述者,而展示中更 隐蔽。
例子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对三仙姑的描绘:
老相好都不来了,几个老光棍不能叫三仙姑 满意,三仙姑又团结了一伙孩子们,比当年的 老相好更多,更俏皮。三仙姑有什么本领能团 结这伙青年呢?这秘密在她女儿小芹身上。
四、传统叙事理论
传统小说理论强调三要素: 情节 人物 环境
关于小说的特点,是从三要素出发来讨论。
1、人 物
一味追求故事效果会影响小说寓意的开 掘,影响小说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把握。于是 人物从故事中突现了出来,“怎么做” 显 然要比 “做什么” 更有利于性格的表现和 人性的揭示。
两种人物观
功能性人物观:人物意义体现于人物在情 节中的作用。人物绝对从属于情节。 心理性人物观:人物心理或性格具有独立 存在的意义。人物是小说的首要因素。
现代叙事理论中的叙事结构分析: 集中体现在对小说中二元对立结构的剖析 如光明与黑暗、生与死、善与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