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脑血管疾病)汇总.

合集下载

脑卒中

脑卒中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又叫脑血管意外。

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危害含义“中”为打击之意,又为矢石之中;“风”善行而数变,又如暴风疾至,古人将此类疾病症状与所观察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用比喻的方法为疾病命名,中风就此得名。

影响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

根据统计中国每年发生脑中风病人达200万。

发病率高达120/10万。

现幸存中风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

致残率高达75%。

中国每年中风病人死亡120万。

已得过脑中风的患者,还易再复发,每复发一次,加重一次。

所以,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复发。

脑中风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

因此,充分认识脑中风的严重性,提高脑中风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

2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俗称“中风”,是由向大脑输送血液的血管疾病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

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CV A)会对大脑组织造成突发性损坏,通常发生在向大脑输送氧气和其它营养物的血管爆裂之时,或发生在血管被血凝块或其它颗粒物质阻塞之时。

如果神经细胞缺乏足够的氧气供给,几分钟内就会死亡。

接着,受这些神经细胞控制的身体机能也会随之失去作用。

由于死亡的大脑细胞无法替换,因此脑卒中造成的后果通常是永久的。

患有大血管急性缺血性发作的患者,每小时损失1亿2千万神经细胞、8300亿神经键、和714千米有髓纤维。

每分钟有190万神经细胞、140亿神经键、12千米有髓纤维受损。

与因大脑老化而产生的神经细胞的正常死亡速率相比,缺血性大脑如果不接受治疗,则每小时老化3.6年。

脑卒中

脑卒中

脑卒中“脑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

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

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闭塞和狭窄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比女性多,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较高。

调查显示,城乡合计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

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其治疗方式不同。

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其中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可控危险因素,因此,降压治疗对预防卒中发病和复发尤为重要。

应加强对全民普及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先兆症状的教育,才能真正防治脑卒中。

病因1.血管性危险因素脑卒中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有小栓子,脱落后导致动脉-动脉栓塞,即缺血性卒中。

也可能由于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为出血性卒中。

冠心病伴有房颤患者的心脏瓣膜容易发生附壁血栓,栓子脱落后可以堵塞脑血管,也可导致缺血性卒中。

其他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其中,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清晨血压异常升高。

研究发现清晨高血压是卒中事件最强的独立预测因子,缺血性卒中在清晨时段发生的风险是其他时段的4倍,清晨血压每升高10mmHg,卒中风险增加44%。

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狭窄和闭塞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另外,胶原性疾病、高血压病动脉改变、风心病或动脉炎、血液病、代谢病、药物反应、肿瘤、结缔组织病等引起的动脉内膜增生和肥厚,颈动脉外伤,肿瘤压迫颈动脉,小儿颈部淋巴结炎和扁桃体炎伴发的颈动脉血栓,以及先天颈动脉扭曲等,均可引起颈内动脉狭窄和闭塞,或因血管破裂出血引发脑中风。

四种脑血管疾病的临床鉴别要点简述

四种脑血管疾病的临床鉴别要点简述

四种脑血管疾病的临床鉴别要点简述四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和脑瘤。

这些疾病都涉及到脑部血液供应的问题,但具体的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有所不同。

了解这些脑血管疾病的临床鉴别要点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这四种脑血管疾病的临床鉴别要点进行简要介绍和总结。

一、脑卒中脑卒中是指脑部血管发生血流受阻或破裂导致的脑缺血或脑出血,是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常见的脑卒中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

1.1 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可以分为大脑动脉供血不足和脑血管阻塞两种情况。

1.1.1 大脑动脉供血不足大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包括头晕、头痛、意识障碍、言语困难、肢体活动障碍等。

临床上需与全身性疾病和颈椎病相鉴别。

1.1.2 脑血管阻塞脑血管阻塞是指大脑血管内形成血栓或栓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受限。

常见症状有突发性头痛、呕吐、偏瘫、语言障碍等。

需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脑梗死相鉴别。

1.2 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部血管破裂导致脑内出血。

常见症状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等。

需与其他引起颅内出血的疾病相鉴别,如颅脑外伤和动脉瘤破裂等。

二、脑出血脑出血是指因小动脉、小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内出血。

与脑卒中相比,脑出血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其病死率较高。

临床上常见的脑出血形式包括高血压性脑出血、动脉瘤破裂所致脑出血等。

2.1 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常见于高血压患者,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引起脑部血管壁的病理性改变,最终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临床特点为突发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以及偏瘫等。

2.2 动脉瘤破裂所致脑出血动脉瘤是指血管壁局部扩张形成的血管畸形,当动脉瘤破裂时可引起脑出血。

临床表现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相似,但在出血前常有剧烈头痛或发作性头痛等先兆症状。

三、脑梗死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脑梗死发病率较高,是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血管阻塞的部位可分为大脑动脉病变所致脑梗死、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梗死以及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

脑血管疾病(CVD)

脑血管疾病(CVD)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 定义:是指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 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症 状一般持续10~15min,多在1h内恢复,最 长不超过24h,可反复发作,不遗留神经功能 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微栓子学说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碎屑→形成微栓子 (血流作用下)→微栓塞→局部缺血症状 • 血流动力学障碍学说 脑动脉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侧支循环 维持局部脑供血→某种原因导致血压降低 →脑血流量减少→侧支循环供血不足→一 过性缺血症状 • 脑血管痉挛学说
• 饮食指导 选择低盐、低脂、充足蛋白质和丰富维生素 的饮食,如多食谷类和鱼类、新鲜蔬菜和 水果、豆类、坚果;少吃糖类和甜食;限 制盐量(<6g/d)和动物油的摄入;戒烟酒, 忌辛辣、油炸食物。 • 保持心态平衡
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
• 脑血栓形成(最常见) • 脑栓塞
脑血栓形成
• 定义:指颅内外供应脑组织的动脉血管壁 发生病理改变,血管腔变狭窄或在此基础 上形成的血栓,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 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的相 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常出现偏瘫、 失语。
临床表现
• 好发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 发作突然 • 历时短暂:一般为10~15min,多在1h小时 内恢复,最长不超过24h。 • 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的症状 • 完全恢复,不留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 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治疗要点
• 病因治疗 • 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阿斯匹林、双嘧达莫、噻氯匹啶 2、抗凝治疗:肝素静滴 3、钙通道阻滞剂(扩张血管,阻止脑血管痉挛): 尼莫地平 4、中医药治疗:川弓、丹参、红花等 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
• 多数病人在安静休息时发病,不少病人在 睡眠中发生,次晨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 体瘫痪。多数病人意识清醒,少数病人可 有意识障碍,持续时间短。 • 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主要取决于脑血管闭 塞的部位及梗死的范围):如失语、偏瘫、 偏身感觉障碍等

脑卒中的分类

脑卒中的分类

脑卒中的分类脑卒中(Stroke)是指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部损伤,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患者的病因、症状和影像学特征,脑卒中可以被分类为不同的类型,这有助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1.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阻塞而导致的,占所有脑卒中的80-85%。

这种类型的脑卒中可以进一步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stroke)、心源性脑栓塞(Cardiogenic embolic stroke)、小动脉性脑梗死(Small vessel occlusion stroke)和其他类型。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由于大脑动脉内形成斑块或血栓所致,通常发生在颈动脉、大脑中动脉或前大脑动脉。

心源性脑栓塞是由于心脏疾病引起的血栓形成,例如心房颤动、心肌梗死或心脏瓣膜病变。

小动脉性脑梗死是由于小动脉内发生的病变所致,通常发生在脑干、基底节和白质区域。

2.出血性脑卒中(Hemorrhagic Stroke)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而导致的,占所有脑卒中的15-20%。

这种类型的脑卒中可以进一步分为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脑出血是由于脑内动脉或静脉破裂,导致血液渗入脑组织而引起的。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外膜下动脉破裂,导致血液渗入蛛网膜下腔而引起的。

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由于脑血管暂时性阻塞而导致的,通常持续时间在几分钟到一小时之间。

虽然症状会自行消失,但TIA是脑卒中的一个重要预兆,患者应及时接受治疗以预防进一步的脑卒中发生。

4.未确定类型的脑卒中(Undetermined Stroke)在某些情况下,患者的脑卒中类型无法确定,这可能是由于缺乏关键的临床或影像学信息,或者因为患者同时存在多种脑血管疾病。

脑卒中的常见类型与特点

脑卒中的常见类型与特点

脑卒中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脑血管的病变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由于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和由于血管的阻塞导致的缺血.前者称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后者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

㈠出血性脑血管病⒈脑出血脑出血又名脑溢血.指的是脑实质内部的血管破裂造成的出血。

最常引起脑出血的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长期的高血压使脑实质内的小血管管壁受到过度扩张而变薄等病变.与此同时血管的内膜也因高压血流的冲击而损害。

长此以往.当薄弱的血管壁再难抵御高压血流的冲击时就会破裂出血.如果血管壁已有动脉硬化.则此种情形更易发生.甚至在没有高血压的情况下也可以发生。

脑出血常先有预兆.先兆表现也叫做前驱症状.但往往并不明显.以致多被忽视。

这些预兆可包括在病前数小时或数天即有头疼、头晕、肢体发麻、鼻出血、眼底出血、嗜睡等。

此时一切使血压升高的因素都可能促进脑出血的发生.例如:情绪激动、用力排便、性交、饱餐、剧烈运动等。

一旦发病则来势凶猛.患者突感头晕、头疼、恶心.随即猝然倒地、呕吐、大小便失禁、半身不遂.甚至昏迷不省人事。

观之可见脸面潮红、呼吸沉重、鼾声明显、唾液外流。

渡过急性期后.上述症状会逐渐缓解.肢体活动能力也开始恢复。

⒉蛛网膜下腔出血人的大脑处于坚硬的颅骨保护之中.在颅骨之下还有柔软的脑膜包绕着大脑。

脑膜共有三层.由外向内分别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蛛网膜薄且透明.围绕在软脑膜之外.二者之间的间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其中有少量的液体称为脑脊液。

当大脑的浅表动脉破裂出血、且使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时叫做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动脉硬化、高血压和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是指血管局部因管壁薄弱等原因膨出.外观象一个瘤.但壁内的腔隙与血管腔相连.含有血液.因此易破裂引起出血。

血管瘤好发于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如出现在年轻人则多为先天畸形。

有些患者在病前有前驱症状.如偏头疼.多为单侧的博动性胀痛或眼眶疼.遗憾的是这种症状并不足以预告脑出血即将发生。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



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临床最常见类型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一)脑血栓形成 (cerebral thrombosis,CT)

即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atherosclerotic thrombosis cerebral infarction)
最常见,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
一、病因
二、病因

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最常见 脑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 脑动脉炎 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ITP、血友病等 梗死后出血


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Moyamoya disease):烟雾病 抗凝及溶栓治疗等
四、临床表现-不同动脉系统TIA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
对侧单瘫、偏瘫、面瘫,伴麻木
椎-基底动脉系统
眩晕、恶心呕吐、平衡失调
同侧单眼黑蒙或失明, 对侧瘫痪及感觉障碍
跌倒发作(drop attack)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
(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
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语
对侧同向性偏盲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卒中
病理性质
• 缺血性卒中(脑血
发病缓急
• 急性脑血管疾病(TIA、 脑梗死、脑栓塞、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栓、脑栓塞)
• 出血性卒中(脑出 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 慢性脑血管疾病(脑动 脉硬化症、血管性痴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抗凝:
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

一文带你了解脑卒中

一文带你了解脑卒中

一文带你了解脑卒中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当常见。

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本文将从概念、如何识别、治疗、预防等方面全面介绍脑卒中,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管堵塞或突然破裂引起的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该组疾病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危害,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

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1)脑卒中不可控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遗传相关家族史、种族。

(2)可控危险因素:1. 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动脉硬化,血管狭窄,若粥样斑块脱落堵塞血管时就会发生脑梗死;同时,长期高血压可使脑血管变性,形成微小动脉瘤,当血压波动过大时,容易造成脑出血。

2. 糖尿病:糖尿病会导致血管损伤和动脉硬化。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8-6倍,并且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呈年轻化趋势。

3. 血脂异常:高血脂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容易引起血栓和脑卒中。

4.心脏疾病:尤其是瓣膜性心脏病、房颤,心内栓子脱落随着血循环进入脑部,阻塞脑血管,是引起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病因。

5. 吸烟(包括被动吸烟)和酗酒:吸烟和酗酒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血管病变,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7. 药物使用: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长期口服避孕药等,也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8. 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卒中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9. 体力活动不足:合理的体育活动、锻炼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身体肥胖、血压升高等疾病,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10.心理因素:研究证实,心理压力过大可增加约30%的总体脑卒中风险;抑郁可增加约35%的总体脑卒中风险。

脑卒中的常见类型与特点

脑卒中的常见类型与特点

脑卒中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脑血管的病变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由于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和由于血管的阻塞导致的缺血.前者称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后者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

㈠出血性脑血管病1 .脑出血脑出血又名脑溢血.指的是脑实质内部的血管破裂造成的出血。

最常引起脑出血的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长期的高血压使脑实质内的小血管管壁受到过度扩张而变薄等病变.与此同时血管的内膜也因高压血流的冲击而损害。

长此以往.当薄弱的血管壁再难抵御高压血流的冲击时就会破裂出血.如果血管壁已有动脉硬化.则此种情形更易发生.甚至在没有高血压的情况下也可以发生。

脑出血常先有预兆.先兆表现也叫做前驱症状.但往往并不明显.以致多被忽视。

这些预兆可包括在病前数小时或数天即有头疼、头晕、肢体发麻、鼻出血、眼底出血、嗜睡等。

此时一切使血压升高的因素都可能促进脑出血的发生.例如:情绪激动、用力排便、性交、饱餐、剧烈运动等。

一旦发病则来势凶猛.患者突感头晕、头疼、恶心.随即猝然倒地、呕吐、大小便失禁、半身不遂.甚至昏迷不省人事。

观之可见脸面潮红、呼吸沉重、鼾声明显、唾液外流。

渡过急性期后.上述症状会逐渐缓解.肢体活动能力也开始恢复。

2 .蛛网膜下腔出血人的大脑处于坚硬的颅骨保护之中.在颅骨之下还有柔软的脑膜包绕着大脑。

脑膜共有三层.由外向内分别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蛛网膜薄且透明.围绕在软脑膜之外.二者之间的间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其中有少量的液体称为脑脊液。

当大脑的浅表动脉破裂出血、且使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时叫做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动脉硬化、高血压和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是指血管局部因管壁薄弱等原因膨出.外观象一个瘤.但壁内的腔隙与血管腔相连.含有血液.因此易破裂引起出血。

血管瘤好发于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如出现在年轻人则多为先天畸形。

有些患者在病前有前驱症状.如偏头疼.多为单侧的博动性胀痛或眼眶疼.遗憾的是这种症状并不足以预告脑出血即将发生。

脑卒中的分类

脑卒中的分类

发病后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不清、偏瘫等症状。
3.
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是由于患者大脑深处的微小动脉发生了
闭塞,引起脑组织发生缺血的一种缺血性脑卒中。此病患者多为糖尿病、动脉硬
化、血脂异常等疾病的患者。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后,一般仅会出现注意力
不集中和记忆力下降等症状。一些病灶较大、较多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还可出现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非常常见的 由脑内小血管堵塞引起的急性腔隙性缺血性脑卒中。此病患者多为高血压、糖尿 病、冠心病、血脂异常、脑血管硬化等疾病的患者。在发病时,这类患者可出现口 唇发麻、口齿不清、半边肢体麻木无力、头晕、一过性意识丧失、单眼视力障碍、头 痛、眩晕、耳鸣及吞咽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可在 24 小时内完全消失。研究发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初次发病后若未进行有效的治疗,他们在未来的 3~5 年内发生严重缺血性脑卒中(如血栓性脑梗塞、栓塞性脑梗塞等)的几率高达 35%以上。
(二)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占脑卒中患者总数的 30%~40%。此病是由脑血管破 裂出血所致。出血性脑卒中可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类型。
1. 脑出血(脑溢血)。脑出血是指由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出血而引起的一种 出血性脑卒中。此病患者多为 40~70 岁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患者。脑出 血多在患者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发病的部位多为大脑半球、小脑或 脑干。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可立即出现头痛、呕吐、失语、意识不清、偏瘫等症 状。脑出血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患者的死亡率非常高,是所有脑卒中之中最为 严重的一种。
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感觉运动型腔隙综合征或共济失调性偏瘫等症状。
4、多发性脑梗塞(多发性脑软化)。多发性脑梗塞是指患者大脑内出现

脑卒中综述范文

脑卒中综述范文

脑卒中综述范文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指脑血管疾病在脑部引起的短暂或者持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病变范围主要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

脑卒中是以急性非过渡性神经功能缺陷为主要特征的脑部局部或者全脑缺血缺氧所致的脑组织可逆或不可逆的损害的总称。

脑卒中危害巨大,它是目前引起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的第一位疾病,占各种脑血管疾病的半数以上。

研究证实,脑卒中患者存活下来的部分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残疾,长期需要对患者进行监护和护理,对社会的负担巨大。

脑卒中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与寿命、危害人类社会、经济的一大疾病。

一、疾病病因脑卒中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心理创伤、精神紧张等心理因素;其他一些疾病、疾病搞上感染、头部外伤、高血粘滞度;以及年龄、性别、遗传等不可控制的因素。

二、疾病症状脑卒中早期症状主要包括肢体乏力、偏瘫、言语障碍、感觉障碍、面部麻木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突发性严重头痛、眩晕、呕吐等症状。

部分患者在发病后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智能障碍等症状。

三、疾病诊断脑卒中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询问、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和脑影像学检查。

脑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头颅CT、MRI和脑血管造影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一些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等。

四、疾病治疗脑卒中的治疗主要包括急性期治疗、恢复期治疗和慢性期管理。

急性期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的症状和病因,如溶栓治疗、手术治疗等。

恢复期治疗主要包括康复训练、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等。

慢性期管理主要是对患者进行长期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础疾病的管理,预防脑卒中再发。

五、疾病预防脑卒中的预防主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规范生活方式、及时干预慢性疾病等。

控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戒烟、限酒、控制体重、控制高血压、血糖、血脂等。

规范生活方式主要包括科学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

及时干预慢性疾病主要包括及时进行血压、血糖、血脂的监测和干预。

六、结语脑卒中是一种危害巨大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常见并且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

脑卒中的基础知识

脑卒中的基础知识

第1~3位 第1位 第1位
几百亿/年
第二部分
发病原因
01
发病原因
04
发展过程
Part Two
02
诱发因素
05
粥样硬化 与卒中的关系
03
危险因素
06
危险因素 与卒中的关系
卒中的发病原因
脑动脉血管病变
1. 高血压动脉硬化 2. 动脉粥样硬化 3. 动脉炎 4. 脑动脉瘤 5. 脑血管畸形 6. 脑血管痉挛 ………
蛛网膜下腔出血
1. 脑动脉瘤 2. 脑血管畸形 3. 烟雾病 4. 血液病性
卒中的诱发因素
血压波动:血压突然过高、过低、波动过大 情绪变化:兴奋、悲伤、激动、紧张、烦躁 气候变化:寒冷(血管收缩)、酷热(脱水) 过度劳累:熬夜(麻将)、旅游、加班 自行停药:降压/降糖药、阿司匹林、他汀类 其他诱因:感染、腹泻、外伤、应激
“卒中单元”是临床卒中规范化、组织化治疗的一种 医疗模式和平台,并不是具体的治疗方法。
关于脑卒中
赵本山家的猫 张曼玉家的猫 周杰伦家的猫 陈佩斯家的猫 崔永元家的猫 • 脑卒中是综合症—看似相似。 • 类型、病因、机制、病程、程度、部位、症状、危险、 结局、预防不同 等。 • 因此要系统检查,全面分析,才能个体化治疗。
• 水管生锈 • 动脉粥样硬化
最后结局
• 水管阻塞或漏 水
• 脑梗塞或出血
动脉粥样硬化与卒中
斑块破裂形成血栓与缺血性卒中
基底动脉 椎动脉
颈内动脉
脑动脉血栓形成
斑块破裂形成血栓与缺血性卒中
动脉粥样 硬化斑块
凝血块 血栓
凝血块阻塞
粥样硬化血管狭窄与缺血性卒中
粥样硬化血管狭窄与缺血性卒中

医学专题脑卒中流行病学.

医学专题脑卒中流行病学.
第十五页,共五十页。
图1所示为我国6城市调查脑卒中的患病(huàn bìnɡ)、发病、死亡年龄专率的半对数线图
第十六页,共五十页。
(六)性别差异
脑卒中的死亡率与发病率:男性略高于女性; 比较45~54岁、55~64岁、65~74岁3个年龄组男女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ABI)与心肌梗塞(MI)的发病率,发现男、女性ABI发病率几乎相等,而MI发病率则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男性ABI发病率低于MI的一半,而女性则二者相近。 为什么女性对冠心病有更大的“免疫力” 目前尚不清楚,但由此可以说明,脑梗塞与冠心病心肌梗塞,虽然有相似的病理学基础(动脉粥样硬化),但在病因学与发病机理上都有不同之处,有待(yǒudài)进一步研究阐明。
第七页,共五十页。
5.年龄 65岁以下>65~74岁> 75~84岁> 85岁以上。 6.病后失能程度 不能自己行走的 年后生存者不足一半; 而长期卧床者,只能存活-年半; 7.其他 如有无痴呆,括约肌功能状态及大脑半球受累(shòu lěi)等,均影响存活时间。对后者,与通常意料的相反,如非优势半球受累(shòu lěi),预后则更差。
第十八页,共五十页。
图2 脑卒中发病率与死亡率地理分布差异(chāyì)示意图(箭头示由高向低)
第十九页,共五十页。
(八)分型相对(xiāngduì)频率
①欧美作者的报显示脑梗塞的比例大,占2/3~4/5,而脑出血仅占1/20~1/6; ②欧美作者的报告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难分类卒中所占比例高于国内报告; ③国内各报告的脑卒中亚型构成大体一致,脑出血所占比例远高于欧美,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难分类卒中所占比例甚小,但脑梗塞仍构成脑卒中的主体,占1/2或稍多; ④日本的结果居于中国与欧美之间,脑出血比例高于欧美低于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难分类卒中则接近于欧美; ⑤我国台湾省的报告亦显示脑出血;比例高于脑梗塞; 为什么中国人、日本人脑出血比例高,原因尚不清楚,日本的病理学家认为日本人与中国人的脑内血管壁中层结构较西方白种人更为薄弱,因而更易破裂出血,但此说法尚未获得证实(zhèngshí)及广泛接受。 表3

脑卒中的分类及鉴别要点

脑卒中的分类及鉴别要点

脑卒中,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逝去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准确地对脑卒中进行分类及鉴别要点的掌握,对于及时诊断、合理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脑卒中的分类及鉴别要点进行详细阐述。

一、脑卒中的分类(一)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其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栓塞等。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不同,缺血性脑卒中可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狭窄,进而形成血栓,导致脑局部血流中断,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其发病常较为缓慢,症状在数小时或数天内逐渐加重。

患者可出现一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口角歪斜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

2. 脑栓塞脑栓塞是指来自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脂肪栓子、空气栓子、癌栓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引起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脑栓塞起病急骤,数秒至数分钟内症状达高峰。

患者可出现突发的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症状的轻重与栓塞血管的大小、部位有关。

3. 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

由于病变较小,临床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纯运动性轻偏瘫、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感觉运动性卒中等。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头痛、头晕等不适。

4. 分水岭脑梗死分水岭脑梗死是指两条主要脑动脉供血交界区之间的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

其发病与低灌注、血液动力学紊乱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为突发的偏侧肢体无力、感觉障碍、失语等,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二)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1. 脑出血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多由高血压病、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畸形、血液病等引起。

卒中单元名词解释

卒中单元名词解释

卒中单元名词解释卒中即中风,是指脑血管疾病的一种,由于脑血管的血液供应异常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下面是卒中单元的相关概念解释:1. 脑血管疾病:指脑动脉、颈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病变,包括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和脑出血(出血性脑卒中)等。

2. 脑梗死:指由于血管阻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中断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坏死。

常见类型有动脉栓塞和脑血栓形成。

3. 脑出血:指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进入脑组织造成出血的情况。

有两种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实质内出血。

4. 缺血缺氧损伤:指脑血流不足或氧供不足导致脑细胞功能或结构受损的一种病理变化。

5. 血管性痴呆:指由慢性脑血液循环不足或慢性脑缺血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表现为智力减退、记忆力下降及认知功能障碍等。

6. 卒中的危险因素:指增加个体患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过量、肥胖、缺乏运动、心房颤动等。

7. 早期卒中识别:指识别卒中症状的重要性,以便尽早采取治疗措施,包括FAST四个字母的快速检查法:面部(Face):检查面部是否有一侧歪斜;瘫痪(Arm):检查手臂是否能抬起;说话(Speech):检查语言是否流利;时间(Time):注意症状出现的时间。

8. 急性阶段治疗:指卒中发生后的急救和急性期处理措施,包括进行血管内溶栓、抗血小板治疗、控制危险因素、控制脑水肿、预防并发症等。

9. 卒中的康复治疗:指卒中后的康复治疗阶段,包括物理康复、语言康复、认知康复和心理康复等,旨在恢复患者的日常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10. 卒中再发预防:指预防已经发生过一次卒中的患者再次发生卒中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治疗基础疾病等。

总之,了解这些相关概念和术语对于学习和认识卒中的病理过程、风险因素、识别和处理方法以及康复治疗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液供应
1. 脑动脉系统
(1) 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
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的终支 在视交叉上方折入大脑纵裂 在大脑半球内侧面延伸 主要分支 眶前动脉 眶后动脉 额极动脉 额叶内侧动脉 胼周动脉 胼缘动脉

脑血液供应
1. 脑动脉系统
(1) 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 左&右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相连 大脑前动脉皮质支供应 大脑半球内侧面前3/4 额顶叶背侧面上1/4皮质&皮质下白质 深穿支供应 内囊前肢 部分膝部\尾状核\豆状核前部
依据病理性质 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脑梗死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腔隙性梗死 出血性卒中(hemorrhagic stroke)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 CI)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 –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 缺血ischemia、缺氧hypoxia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 功能缺损。 –是CVD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CVD的70%。
流行病学
发病率与环境\饮食习惯\气候(纬度)等因素有关 总体分布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

纬度每增高5° 脑卒中发病率增加64.0/10万 \死亡率增加6.6/10万
脑血液供应
图8-2 大脑半球内侧面血液供应
图8-3 大脑半球外侧面血液供应
脑血液供应
1. 脑动脉系统
(1) 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
脑血管疾病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
概念 Definition
•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 -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
脑功能障碍。
• 脑卒中Stroke-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acute disturbance
cerebral circulation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也称急性 脑血管病事件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CVA。
供应大脑半球前3/5

主要分支


眼动脉(→眼部) 脉络膜前动脉(→纹状体\海马\外侧膝状体 \大脑脚\乳头体\灰结节等) 后交通动脉(与椎基底动脉系组成Willis环)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1) 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 主要分支



眼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 (ACA) 大脑中动脉 (MCA)
皮质支 Θ 颞下动脉 Θ 距状动脉 Θ 顶枕动脉
脑血液供应
脑血液供应的特点
1. 中膜\外膜较相同管径的颅外动脉壁薄 2. 丰富的侧支循环调节&代偿脑血液供应 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 脑底动脉环(Willis环) 颈内--颈外动脉分支间: (颈内A)眼动脉--(颈外A)颞浅动脉 (颈外A)脑膜中动脉--(大脑前\中\后A)软脑膜动脉 椎动脉\锁骨下动脉--颈外动脉侧支循环 大脑前\中\后动脉分支间吻合 深穿支吻合较少, 代偿作用较差
(2) 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

供应大脑半球后2/5(枕叶 &颞叶内侧)\丘脑\内囊后 肢后1/3\全部脑干&小脑
椎动脉 (锁骨下动脉根部发出) C6~C1横突孔入颅血液供应
1. 脑动脉系统
(2) 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


椎动脉分支

脑血管疾病分类
•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2:脑卒中:出血(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血栓形 成,脑栓塞,腔梗,出血性梗死等) • 3:椎基底动脉供学血不全 • 4:脑血管性痴呆 • 5:高血压脑病 • 6:颅内动脉瘤 • 7:脑血管畸形 • 8:脑动脉炎 • 9:其他动脉疾病 • 10:颅内静脉病 • 11:颅外段动静脉疾病
脑血液循环调节&病理生理
成人脑重约1500g, 占体重的2%~3% 血流量丰富(750~1 000ml/min), 占心搏出量20% 代谢极旺盛, 脑组织耗氧量占全身的20%~30% 能量主要来源于糖有氧代谢, 几乎无能量储备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 氧分压&血流量显著↓可引起脑功能严重损害
分类
脑 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 梗 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 死 (CI) 腔隙性脑梗死(1acuna infarct)
脑血管疾病分类
依据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脑卒中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
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
发作持续数min, 通常30min-1h恢复 缓解后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影像学无责任病灶

2.脑卒中(中风)分类
脑血液供应
1. 脑动脉系统
(1) 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
大脑中动脉

供应
眶额动脉 中央沟动脉 中央沟前动脉 中央沟后动脉 角回动脉 颞后动脉

大脑半球背外侧2/3 额叶\顶叶\颞叶\岛叶 内囊膝部&后肢前2/3 壳核\苍白球\尾状核
主要分支
脑血液供应
1. 脑动脉系统
of the
概念


CVD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死亡率约占所有疾病的10% 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 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 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流行病学
我国1986~1990年大规模人群调查资料



脑卒中年发病率109.7~217/10万 患病率719~745.6/10万 死亡率116~141.8/10万 男:女=1.3~1.7:1 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随年龄增长 65岁以上人群增长极显著 75岁以上发病率是45~54岁组5~8倍
脊髓后动脉 脊髓前动脉 延髓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基底动脉分支 小脑前下动脉 脑桥支 内听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

脑血液供应
1. 脑动脉系统
(2) 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 大脑后动脉是基底动脉终支 大脑后动脉分支 深穿支 丘脑穿通动脉 丘脑膝状体动脉 中脑支 后脉络膜动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