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从书出

合集下载

印从书出

印从书出

印从书出.txt等待太久得来的东西多半已经不是当初自己想要的了。

一层秋雨一阵凉,一瓣落花一脉香,一样流年自难忘,一把闲愁无处藏。

幸福生活九字经:有希望,有事干,有人爱。

女人和女人做朋友,要之以绿叶的姿态,同时也要暗藏红花的心机。

如果,以传统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标准来评述当代篆刻现象,无疑将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

至少,当代的篆刻与秦汉玺印、明清流派印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

回过头去看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齐白石以其凶悍劲猛的风格,将明清流派印的乐章奏响、也奏完了最后一个响亮的乐段,随着最后一个音符的终止,延续数百年的流派印艺术也随之画上一个难以再续的终止符。

当然,对于这个结果,我们无须为之遗憾。

齐老先生走后不久,中国篆刻艺术的创作经历了不堪回首的20年的天灾人祸。

上世纪70年代末至整个80年代,是中国篆刻艺术的复苏期。

其执大纛者,固然要首推海上韩天衡先生。

韩先生以其雄强、恣肆的篆刻艺术风格,几乎“牢笼”了当时的大江南北印坛,以致形成一种强有力的“韩流滚滚”的格局。

“韩流滚滚”的格局之所以没商量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其中缘由固然不排除此前二十余年的刀与石天各一方的“禁锢”以及年轻一代篆刻爱好者对篆刻艺术的生疏;但是,最重要的是韩氏这一“新腔”对传统篆刻艺术有着延展、重构的意义。

韩氏面对的是秦汉玺印、明清流派印章这两座高峰。

如何攀登?如何逾越?课题是艰难的。

秦汉玺印风格的形成,是由当时通行文字(古籀、小篆、汉隶)和淳朴的文风(民风)所决定的。

客观地说,当时的印工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翻铸的仅是实用的印章会有那么多审美含量;明代诸贤在间隔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之后,才有意识地发现了这些玺印的审美价值。

可以这样说,明季五大流派印的形成是在对秦汉玺印整理、发掘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创作理念上(如果可以称做“理念”的话)似乎并没有突破。

及至后来的“西泠八家”亦复如是,他们考究的也只是刀趣。

安庆邓石如的崛起,才使得印章艺术一味皈依秦汉的风气开始有所扭转。

图书出版印制知识培训

图书出版印制知识培训

四、图书出版业务操作流程
1、新版书业务操作流程
2、再版书业务操作流程

(四)、降低出书成本的环节


1、排版及校对
(1)字号及版芯控制; 字号选择的大小直接导致成书后正文页数的增减,同样, 版芯设计的大小最终也会对成书页数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在书 稿开始排版前就需要设计好字号及版芯大小等内容,因为这将 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排版费用,同时会使整书印张增加,导致后 面所有工序的成本一并增加。 (2)开本及出血设计; 如果图书开本能选择正16开的话,就不要选择大16开,因 为大16开的排版成本要贵10 %—20%;另外,如果页面不是必 须出血的话,尽量不要设计出血,因为出血的排版成本每页要 贵到10 %以上;
(四)、降低出书成本的环节
3、封面及附件的设计制作及后期工艺
(1)封2及封3最好不要设计东西,如果必须有, 最好设计成单色,因为封2封3有四色的设计的 话,就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封面费用; (2)如果没有特别必要的话,最好不好设计勒 口,因为一个有勒口的封面会比没有勒口的贵 50% ;
(四)、降低出书成本的环节

(四)、降低出书成本的环节
2、制版及印刷
(1)印张 印张是指用书的面数除以开数。印张的多少直接影 响着制版及印刷的成本,这主要取决于前面所讲到 的排版控制。但要注意零印张的控制,整印张是最 节省成本的,而且对后期工艺的效率提高也非常大, 国外的书籍绝大多数采用的是整印张,其次是0.5, 0.25,0.375等。 (2)色数 图书色数的选择直接会导致制版及印刷成本的增加, 从单色到双色再到四色的成本基本上是成倍增加的; 而且封面如果没有特别必要的话,尽量不建议选择 印金或印银等,因为这在增加封面印刷成本的同时, 金银墨的费用高昂。

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千百年来,书籍一直是人类传承知识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而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则为书籍的制作、传播和保存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促进了文化的快速传递和流通。

一、印刷术的发明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源地,早在唐朝时期,就有制作书籍的印版、印刷和装帧技术。

但直到宋朝,才出现了活字印刷,使得印刷术飞速发展。

成千上万的书籍被制作出来,交流传播使得一段段历史、文化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传递。

華南地區的陶板印刷、北方的木版印刷体系逐渐形成,并带动了科技、思想、文化的交流。

不仅如此,印刷术的发明对于语言文字、文字学和言文学的研究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每一个印工制做的字都尺码不同,印工名字也注在字印上,将来他还可通过自己印制的书来寻亲访友、宣传业务、作诗赋对,这样,印工这一职业也日益崇高。

人们开始关注中国古文字研究的复杂性,对言文学的重要性认识增强。

二、印刷术的传播蒙古的克己复礼、元朝的风华正茂、明朝的辉煌熊熊,印刷术的传播和发展史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

其中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明成祖朱棣,开明玄学文化,大力发展各种工艺技术,对印刷业进行了完整的规范和管理。

其像《宋版增广贤文》一样的书成为我国历史上首部大规模印刷的书。

而在清朝时期,欧洲传教士传入中国的也是活字印刷术,为中国的印刷业进一步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

同时,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还带动了各种技术的渗透,如快速印刷的发明,增加大批量印刷的效率和效力,以及色版印刷、胶版印刷等技术的重要应用,使得印刷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并让文学、艺术等类别图书的印制出现和发展。

三、印刷术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印刷术不仅拓展了书籍的容量,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和印品质量。

在没有印刷术的时代,书籍的制作和传播极为困难,而有了印刷术,则使得文化传承的系统化、规模化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延伸。

印刷术还为学术、文化等领域的迅速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印从书出”印学理念的实践研究——以邓石如篆刻艺术风格生成为例

“印从书出”印学理念的实践研究——以邓石如篆刻艺术风格生成为例

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

其原名琰,字石如;54岁时,因避清仁宗颙琰名讳,以字行,名曰石如,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

著有《完白山人印谱》。

[1]邓石如是清代“碑学”理论的重要实践者之一。

他以隶书笔法入篆,创造出充满个性风格的篆书,使得清代碑学实践体系逐渐丰富并完善,在篆、隶、楷、行四体上都呈现出崭新面目。

在篆刻上,他广泛取法自己在篆隶书中的用笔和字形风格,以及流派印章中的有益成分,并融会贯通。

其“以书入印”的篆刻实践,在继承朱简“笔意论”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篆刻新境,这正是邓石如篆刻艺术最重要的成就。

这种开创性的实践模式被定义为“印从书出”。

这一印学思想在实践中的先行者是邓石如。

他将具有自己个性的篆法,以及汉碑额、汉瓦当等书法元素,运用到篆刻实践中,丰富了入印文字在篆刻实践中的视觉张力,更强调篆刻中的笔意表现,书法、篆刻互参互证,刀笔相师,相得益彰。

所谓“印从书出”,“印”指的是印式,“书”指的是篆刻入印文字,篆刻艺术印式风格的形成得益于篆刻入印文字的成功融入。

所谓“书”在“印中求印”中是指对其篆刻内部文字的研究,这个阶段更重视刀法模仿秦汉印的艺术效果;“印从书出”中的“书”已经拓展到对篆刻家自身书法风格,尤其是“篆隶书”风格的研究上。

这两者在印式研究上侧重点是不同的,前者侧重于“刀法传笔法”,后者侧重于“字法出印风”。

一、印从书出 以书入印邓石如篆刻风格的形成,与其篆隶书的成就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其篆书风格的形成对其印风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因此,在讨论邓石如的篆刻之前,我们先讨论邓石如篆书在其篆刻中的实践模式是怎样应用的。

徐海在《赵之谦篆刻研究》中讲到篆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篆刻的基础是篆书,一方面,篆刻家必须具备文字学方面的知识,能“识篆”“用篆”,并将其运用在印面上;另一方面,篆刻家的篆书线条形状、质感,结构的疏密、开合、方圆等组合关系,都同样会直接影响到篆刻中文字组合关系。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

Yi Shu Ping Jian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吴浩然江苏师范大学摘要:吴昌硕是近代书法篆刻大师,他的“诗书画印”四绝中成就最高的就是篆刻。

而其篆刻理念贯彻“印从书出”,以刀法表现笔意为指归,因此在他的篆刻作品中多有书法用笔的意趣。

吴昌硕篆刻作品中丰富多变的笔意表现将其篆刻作品的精神和意韵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当代诸多印人效仿临摹的对象。

本文为探寻和分析吴昌硕篆刻中究竟有哪些笔意以及如何表现笔意进行研究。

关键词:吴昌硕篆刻刀法笔意冲切结合刀笔相融中图分类号:J2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9-0028-02吴昌硕的艺术生涯中,以篆刻的艺术成就为最高。

吴昌硕的篆刻以“印从书出”的理念为本,用刀法传递笔法。

他的“诗、书、画、印”四绝相辅相成。

他结合自身的这种艺术特点在篆刻作品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铁笔之下尽现其书中之笔意,可谓将“印从书出”的篆刻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吴昌硕的篆刻中有哪些笔意的表现呢?他又是如何通过刀法来表现笔意的呢?在下文中笔者将从吴昌硕的篆刻刀法、吴昌硕的书法笔意及其吴昌硕篆刻作品中的笔意表现和刀法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吴昌硕篆刻刀法特征概述吴昌硕的艺术生涯中,可能最早接触的就要算篆刻了。

而他多年钻研的篆刻也使他声名远播,名扬海外。

他的篆刻艺术成就在于源于古法的传承性以及前无古人的创新性相结合。

本着“印从书出”的篆刻理念将笔法融入刀法,将笔意融入金石,形成气势磅礴、气象万千的篆刻艺术风貌。

以其刀法而言,吴昌硕并不限于浙派的切刀,或皖派的冲刀,而是根据表现印文对象的效果与意境,而自如运用,有时会随机应变而产生新的刀法。

(一)刀法特点———冲切多变,动静相宜吴昌硕篆刻的刀法是其篆刻艺术成就如此之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从不拘泥于单一的刀法运用,也不规划刻什么样的印就要用什么样的刀法,他的刀法多变性使得它的篆刻作品没有单一的死板或灵动,而是在动静共存中各具特色。

熔铸契合容铁的书法创作

熔铸契合容铁的书法创作

熔铸契合容铁的书法创作——谈容铁先生的书法与成就王贤春说起容铁,书画界的人们并不陌生,我国首张书法软件光盘《中华书法大字典》和配套书就是由他主编的。

谈他的书法和成就,这要从熔铸说起——一、熔铸古今与书印合壁使容铁作品自成风貌熔铸:即熔化铸造,用炽热的高温把固体物质熔化为液体,再将熔液注入以型体,经过冷却退火,形成理想中的新的物体。

容铁先生的书法,同样也经历了这一过程。

其学习、探索、研究书法也正象熔铸一样,熔铸自己对古今所学而形成自家面貌。

在书法上,弱冠之年的容铁,以他那对书法炽热的爱,开始了临帖练字。

每天晚上,他舒纸涂墨,开卷观帖,临习揣摩。

他从颜柳入手,后对甲骨钟鼎、诏版竹简、汉镜铭文,“二王”、米芾、董其昌等书法有涉猎。

在临池读帖中,他领略了甲骨文的古雅天趣,秦篆的遒丽婉畅,汉隶的朴拙奇逸,唐楷的端庄严谨,宋、明行草的畅达秀美……加上他聪慧的潜意识进行再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书法个性。

如著名书法家黄惇先生所说:“其书即显宽博之气,又得奇逸之神,峻险与浑穆相融”。

在篆刻上,容铁更身手不凡。

“其印从书中的深厚筑础于汉印,而并参晚清以来穆父、白石诸家,时有妙构……”。

封泥的质朴,汉印的典雅、缶翁的不羁、白石的写意、古泥的率真等到被他互熔互化,和谐地再铸其间,形成自己率真、古雅、润泽的风格。

在容铁篆书和印章中,“印从书出,书从印入”表现的极为明显。

他的篆书以印着书,以印构筑,静穆古朴;其印以书入印,平和中见灵动,率意中蕴苍古,动静相随,虚实相应。

作品蓄古取今,痴勇互生。

其书印合壁,相依相随,相互渗透,使容铁的书法篆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地。

二、杏花春雨与骏马秋风契合着容铁创作意境容铁生于“杏花春雨”的江南。

江南润泽的大自然滋润了他的灵性,使他的行草和篆刻流露出江南的人文意境和修养。

在他的行草线条中,润泽流美、平静淡雅的风貌,自然地——如闲庭信步,风神俊逸;似月下美人,清洁超然。

其篆刻常见点、线搭配,更像杏花春雨,阶上苔藓。

中国书法史基本知识梳理(元明清书法)

中国书法史基本知识梳理(元明清书法)

中国书法史基本知识梳理(元明清书法)中国书法史基本知识梳理(元明清书法)第七章元朝书法1、元朝书法因为其社会的特别性,特别是____的出现,使书法在元朝发展成一种全面回归的潮流,表现出一种典雅秀逸的风格态势,形成书法史上的一次转折。

(赵孟睿2、元朝书坛的整体特点是____。

(中兴晋唐与全面复古)3、____书法成为自秦汉以后篆隶书法式微以来从头复苏的第一个高潮。

(篆隶)4、____的建立为元朝书法的发展起到了踊跃的推进作用。

(奎章阁 )5、____书家的大批浮现是元朝书坛的独到现象,特别是____的出现,对元朝后期的书坛产生了很大影响。

(少数民族,康里巎巎)6、隐士书家群成为元朝书法重要的一脉,此中____、____、____、____等隐于太湖地区的文人书画家群堪称典型。

(吴镇、杨维桢、陆居仁、倪瓒)7、书法与____密切联合在元朝成为一种风俗。

中国画题跋的流行始于____。

(文人画,元朝)一、赵孟1、赵孟睿郑撸撸撸撸窃樘车钠熘摹(子昂)2、在篆刻上,赵孟钤凇队∈沸颉分刑岢龅暮何河〉模撸撸撸撸谝淮谓沂玖撕河〉纳竺捞卣鳌(朴素自然)3、明朝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对赵尊崇备至:“自唐从前集书法之大成者,____也。

自唐此后集书法之大成者,____也。

”(王右军,赵集贤)4、赵孟畹目樽髌酚小叮撸撸撸摺贰ⅰ叮撸撸撸摺贰ⅰ叮撸撸撸摺贰ⅰ叮撸撸撸摺贰ⅰ叮撸撸撸摺贰(《湖州妙严寺记》、《三清殿碑记》、《奥妙观重建三门记》《胆巴碑稿》、《仇锷墓碑铭稿》)5、赵孟钚】髌酚小叮撸撸撸摺贰ⅰ叮撸撸撸摺贰ⅰ豆芈邸贰ⅰ叮撸撸撸摺贰ⅰ叮撸撸撸摺返取(《道德经》、《洛神赋》、《大洞玉经》、《汉汲黯传》)6、赵孟畹模撸撸撸弑还衔涑删妥畲笳撸院笫赖挠跋煲惨裕撸撸撸呶钌睢W髌酚小叮撸撸撸摺贰ⅰ豆槿ダ促獯恰贰ⅰ叮撸撸撸摺贰ⅰ叮撸撸撸摺返龋湔虏荨叮撸撸撸摺肥悼虏莘缙鹊肌(行草书,《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雪晴云散帖》,《急就章》)7、赵孟钍窃樘沉煨洌倨鹆耍撸撸撸叩钠熘模乖榉ㄔ谀纤问榉ㄒ话俣嗄甑南籼踔笾匦赂此眨⒊氏殖鲂佬老蛉俚木跋蟆K炊匝榇友照媲淙胧郑岢鲋彼荩撸撸撸撸⒃谑导腥娓垂拧(中兴古法,东晋二王)8、赵孟钤谑檠枷胫杏泻芏嗑俚募猓缣岢觥笆榉ㄒ裕撸撸撸呶希撸撸撸咭嘈胗霉ぁ8牵撸撸撸咭蚴毕啻撸撸撸咔Ч 挪灰住#ā独纪な稀罚背晌院笫槁壑械闹鄱希沂玖耸榉ㄒ帐醯谋局省(用笔,结字,结字,用笔)9、赵孟罨谷衔骸把橛卸:一曰____,二曰____。

“印从书出”和“知白守黑”为什么是篆刻学习的基础理念?

“印从书出”和“知白守黑”为什么是篆刻学习的基础理念?

“印从书出”和“知白守黑”为什么是篆刻学习的基础理念?在中国古代传统篆刻艺术发展史上,通常公认的有三个篆刻高峰时期,先秦、两汉、魏晋与清朝。

先秦时期以古玺印章为主流,其风格多样,以苍劲厚重、凝练精蕴与古朴典雅见长,具有一种历久弥新、韵味悠长的艺术气息,被后代篆刻人奉为印章中的至宝。

两汉魏晋之时,官印的实用价值得到极大地发挥,王公诸侯、各级官员乃至读书人几乎人人配印,汉印的风格特征完全迥异于古玺,基本以平正端庄、内敛规矩与古雅冲淡见长,非常适合初学篆刻的人效法临习。

魏晋之后,印章之法逐渐淡出人们的艺术视野,以后多个朝代篆刻进入相对比较沉寂的断层时期。

明朝虽有灯光冻石材的发现与文人墨客的参与,可惜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篆刻艺术终未能在此朝再攀高峰。

直至清朝以后,碑碣研究风气的日益兴盛,书法篆刻家的积极参与,笔法刀法方面的改良进步,篆刻流派群体的应运而生与篆刻美学体系的渐趋完善等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终于塑造出篆刻历史上的第三次辉煌。

篆艺始兴名家出清朝篆刻艺术创作形成蔚为壮观之势,篆刻流派众多、支脉繁杂。

这些流派中艺术感染力绵延至今的当属“徽派”与“浙派”。

徽派主要是由安徽及附近地区的篆刻艺术家聚结而成,包括程邃、高凤翰、沈凤、巴慰祖、潘西凤、桂馥、邓石如、吴让之与徐三庚等诸多篆刻大家。

浙派主要是以杭州地区“西泠八家”为基础形成,包含丁敬、黄易、蒋仁、奚冈、钱松、陈豫钟、陈鸿寿与赵之琛等艺术家。

徽派、浙派虽然在篆刻刀法、艺术风格、美学追求与创作倾向上存在诸多不同,但是却共同发展并促进清朝篆刻艺术达到新的历史高峰。

清朝篆刻艺术参与的文人众多,力图追求秦汉时期的印章底蕴,彻底扭转明朝时期不良的篆刻习气,并且以古雅风格为印章作品的艺术追求。

篆刻已经不再是一种“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体系完备、规律众多、风格多样且从者如云的专类艺术。

诸多篆刻大家的不断创新与刻苦治印推动清朝篆刻艺术的全面发展,当然其中不得不提及徽派的中流砥柱——邓石如。

印刷术的起源与发展

印刷术的起源与发展

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与影
02 响
毕升与活字印刷术的创新
{'论点': '印章的起源标志着印刷术的开端', '论述': '印章,作为一种古老而重要的文化符号,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秦朝就 已经出现。这种刻制在硬质材料上的图像或文字标记,为早期信息的传递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开 始将印章上的文字直接转移到纸张上,这标志着印刷术的初步形成。'}, {'论点': '毕升的创新推动了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论述': '毕升,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发明家,他在公元1040年左右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创新使得书籍的大量复制成为可 能。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速度,对全球的文化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2.1.1 毕升的生平和贡献
毕升是活字印刷术的关键人物。 毕升在公元1040年左右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创新彻底改变了印 刷业的面貌。他的活字印刷术使得书籍的生产速度大大提升,从而 推动了文化和知识的传播。 毕升的贡献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毕升的活字印刷术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全世界的印 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统计,从公元1040年到公元1500年,中 国的印刷数量增长了近20倍。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毕升的贡献对世 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2.2.2 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普及
古代印章的普及推动了文学的传播 古代印章是最早的印刷媒介,其广泛使用在政治、经济和教育领域,使得文学作品得以迅速传播。据估计,自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500年期间,全球范围内大 约有3万至4万个不同的印文,这表明了古代印章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加速了文学作品的普及 公元1040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书籍的生产速度大大提高,从而推动了文学作品的普及。据统计,从14世纪到17世纪,仅欧洲就有约2.5万种新书问 世。这无疑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文学作品的传播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电子书、网络小说等形式的文学作品得以大量流传。据统计,2019年全球电子书销售额达到了26亿美元,比2018年增长了9.8%,表 明网络技术正在改变文学作品的传播模式。

零基础学篆刻:邓石如的“印从书出”是篆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零基础学篆刻:邓石如的“印从书出”是篆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零基础学篆刻:邓石如的“印从书出”是篆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在篆刻创作理论这一块,有三个重要概念是并列且层层递进的,分别是“印中求印”、“印从书出”、“印外求印”。

“印中求印”指在创作篆刻作品时,从古印章中取法,不管是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其核心思想是“印宗秦汉”,但在明清之后,也略略加入了从战国玺印、隋唐印中取法的创作思想;“印从书出”是“印中求印”的升级,指在创作篆刻作品时,除了从古印章中取法外,也从文人书法中取法,即将文人书法中的篆法引入印面,文人们有什么样的篆书审美样式,就会有什么样的审美样式呈现在篆刻作品中;“印外求印”又是“印从书出”的升级,指在创作篆刻作品时,除了从古印章中取法以及从文人书法中取法外,又将篆刻作品创作的取资范围进一步扩大,古代碑版、泉布、钟鼎彝器、砖瓦、封泥等所有的古代文字载体中的文字及其审美样式都被引入篆刻。

三种创作理论相对的递进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创作理论的递进关系)我们现在看,这三种创作理论中,“印外求印”肯定是最高明的,因为它包罗万象,涵盖了所有的审美可能,使篆刻真正成为全面而立体的综合艺术,但如果深入思考,实际上“印从书出”也是“印外求印”的一种,因为它毕竟也是将取资目光从古代印章以内移到了印章以外,从“印从书出”开始,印人们真正地摆脱了古代印章的审美限制,进入了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因此相对来说,“印从书出”相较“印外求印”更具创新性,也更具有里程碑意义。

(邓石如蜡像)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印从书出”的代表人物——邓石如。

邓石如其人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取字石如,自号顽伯,到他54岁的时候,因为要避嘉庆皇帝颙琰讳,废名以字行。

邓石如是名门之后,累世的书香之家,只是到他这一代,已然渐渐没落,寂寂无名了。

到邓石如9岁那年,家境已经到了需要邓石如“采樵贩饼饵,日以其赢以自给”的地步,愈是如此,邓石如愈是勤奋,学书不止,到17 岁时,他以篆书为乡里一位“潇洒老人”作《雪浪斋铭并序》,技惊四座,博得时人好评,名声渐远,从此踏上书刻艺术之路,以卖字、刻章自给。

文史知识中国印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文史知识中国印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文史知识中国印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中国印(篆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

如单从文字释意,“印”字左半部是个“爪”字,即手,右半部是个“节”字,就是符节,也就是凭证,合起来就是手持符节,代表诚信。

至于中国印产生于何时、何地,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几千年来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从最早富有神奇色彩的传说到近代具有科学精神的理论探讨,渐渐演绎出一个漫长的认知过程。

中国印的民间和神话传说关于中国印的起源,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文字记载是在汉代编写的纬书《春秋运斗枢》和《春秋合诚图》。

《春秋运斗枢》说:“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曰‘天王符玺’。

”《春秋合诚图》描绘的更是绘声绘色:“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

上述两种说法,显然把中国印的起源归之于神灵的创造与赐予了,今天看来当然是十分幼稚和荒谬的,但在我国古代,由于社会和文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对于许多问题都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释,所以这样的说法大家还是笃信不移。

此外,还有把中国印说成是起源于殷墟甲骨的契书和青铜铸造的铭文,这就比较现实一些。

把中国印与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的刻制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是不无道理的,因为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和中国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从材料的制作、镌刻一直到书法艺术的表现,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可以这样说,没有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就没有中国印。

但这仅表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却没有阐明作为一种独立形式出现的中国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此外,还有诸如中国印起源于“徵识图腾”,起源于“宗教”,起源于“生殖崇拜”和“劳动工具”等诸说,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此问题。

中国印应该产生于古代制陶考古证明,中国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有八千多年历史,而最原始的制陶即模制法,就是在模子里置竹篮条或绳子,接着用泥涂在模子里,待半干后取出,陶坯的表面就留下清晰的篮或绳的印纹。

邓石如书法艺术探析

邓石如书法艺术探析

邓石如书法艺术探析王立奎【摘要】清人邓石如在书法上独辟蹊径,在继承正统书法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其笔法沉雄朴厚,自成面目,一洗刻板拘谨之风,被称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其中尤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堪称一代冠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清代中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人物.他在书坛影响比较大,是“二王”和“颜柳”之后又一座高峰.【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2页(P118-119)【关键词】邓石如;书法;传承【作者】王立奎【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美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引言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后以字行,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龙山樵长等,安徽怀宁人。

在少年的时候比较喜好篆刻,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代李斯、唐代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

终生布衣,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

一、邓石如的书法艺术特点(一)用篆法入隶追书体源流邓石如在隶书方面,影响甚大。

所书体势笔圆,刚劲柔润。

他在隶书创作中习惯借用篆书中的中锋用笔,以汉碑为体,魏碑为用。

邓石如广泛吸收汉碑中的金石味,所以他写的字线条具有厚重之感和自然朴实之气。

临终前曾作《十幅隶书诗评屏》,也称《宋敖陶孙诗评屏》。

(见图一)此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正如清代康有为所说:“从句容《六梁碑》出,画法极厚,中边俱彻,不得一抹笔议之,此为完白山人佳作也。

”他的楷书虽未臻上流,但从作品上看也充满了天真自然之气,绝无矫揉做作之态。

无论是点画撇捺,几乎都可见其隶书笔致。

(二)以隶笔写篆铸独家风格邓石如篆法以“二李”为宗,纵横捭阖得之史籀,稍参隶意。

杀锋以取劲折,字体微方,与秦汉碑额当为近。

分书结体严整,约《峄山》、《国山》之法而为之。

邓石如在书法艺术的追求上并没有完全沿袭古人的道路。

在清代乾隆、嘉庆时,书坛上仍然以承袭赵、董帖学书风为盛,当时的刘墉、翁方纲统领帖学的大旗。

印刷术的历史传播过程介绍

印刷术的历史传播过程介绍

印刷术的历史传播过程介绍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那么你了解印刷术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印刷术的历史传播过程,希望能帮到你。

印刷术的历史传播中国是印刷技术的发明地,很多国家的印刷技术或是由中国传入,或是由于受到中国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日本是在中国之后最早发展印刷技术的国家,公元8世纪日本就可以用雕版印佛经了。

朝鲜的雕版印刷技术也是由中国传入的,高丽穆宗时(998~1009年)就开始印制经书。

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经中亚传到波斯,大约14世纪由波斯传到埃及。

波斯实际上成了中国印刷技术西传的中转站,14世纪末欧洲才出现用木版雕印的纸牌、圣象和学生用的拉丁文课本。

中国的木活字技术大约14世纪传入朝鲜、日本。

朝鲜人民在木活字的基础上创制了铜活字。

中国的活字印刷技术由新疆经波斯、埃及传入欧洲。

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兹的谷腾堡受中国活字印刷的影响,用合金制成了拼音文字的活字,用来印刷书籍。

根据他从葡萄酒压榨机改进的机器设计,古登堡开发了使用凸起的活字,从一开始就使用油性墨。

印刷技术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它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马克思把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称为“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中国人发明的印刷技术为现代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印刷术的起源毛笔和墨的发明,使得读书人不仅能读书还能书写,不必像刀笔时代那样需要一个刻写匠随时侍候,而且更方便记录自己的思想。

春秋以前,中国历史上虽然不乏大政治家、大思想家,但没有一人亲自著书,原因就在这里。

秦朝蒙恬发明用石灰水浸毛而去除毛表面的斥水物质的方法,促使毛笔的制作技术最终定型,毛笔才真正成为书写工具。

至此,古人找到了书写流利、省时省力的书写方法,使书写不再是一件苦差事,有闲阶层的人们闲暇之余也会写上几笔,以消磨时间,并且力图写得漂亮,甚至互相比试以搏一笑,这样也就开创了书法艺术的先河。

秦朝的李斯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大书法家,正说明了笔墨技术的成熟。

书法考级理论题

书法考级理论题

考生编号考生姓名出生日期年月日报考级别是否省会员户口所在地身份证号码书法等级考试理论试卷一、选择(每题1分,共计20分)得分:分1. 西汉时期,()书法带有篆书的笔意,没有波磔,是篆书向隶书过渡时期的文字。

答:A《五凤刻石》□B《莱子侯刻石》□C《居延汉简》□D《武威汉简》□2.()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刻石,被称为“石刻之祖”。

答:A《泰山刻石》□B《峄山刻石》□C《石鼓文》□D《琅玡台刻石》□3.()是研究碑学的系统著作,是在金石学研究的基础上,从书体衍变、书法流派以及书法技巧等方面,结合自己的书学经验论述力倡碑学。

答:A《南北书派论》□B《广艺舟双楫》□C《艺舟双楫》□D《北碑南帖论》□4.草书由章草发展到今草,相传是由东汉时期的书法家()奠定的。

答:A皇象□B张芝□C赵壹□D杜度□5.王国维《“流沙坠简”考释》一文认为:“()与二爨相近,为今楷之滥觞。

”答:A《居延汉简》□B《马王堆汉简》□C《武威汉简》D《神爵四年简》□6.唐代()《书断》评价钟繇书法:“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

”答:A张怀瓘□B赵壹□C崔瑗□D阮元□7.篆刻以“印从书出”,对后世篆刻影响很大的是清代(),并被康有为成为清代篆书的集大成者。

答:A吴让之□B邓石如□C伊秉绶□D赵之谦□8.()是书法史上重要的时期,不仅五体发展齐备,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书法家群体,而且产生了我国最早的书法理论著作,书法开始从实用走向艺术追求。

答:A魏晋南北朝□B宋代□C元代□D汉代□9.()是我国最早探讨书法艺术理论的人。

答:A康有为□B萧何□C张怀瓘□D赵壹□10. 梁启超《碑帖跋》评()是:“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

”答:A《石门颂》□B《乙瑛碑》□C《曹全碑》□D《西狭颂》□11. “日书万字”的元代书家()。

答:A杨维桢□B赵孟頫□C康里巎巎□D董其昌□12. 坼壁路”和“屋漏痕”是怀素与()从生活和自然中悟出的书法点画的写法,都是师法自然的典范。

印从书出的理解800字_概述及范文模板

印从书出的理解800字_概述及范文模板

印从书出的理解800字概述及范文模板1. 引言1.1 概述印从书出是一种古老的印刷技术,通过将纸张与墨水结合,用压力将文字和图像转移到纸上,实现了大规模复制和传播。

自古以来,印从书出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本文将探讨印从书出的历史背景、意义与影响,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讨论。

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内容及结构,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印从书出的历史背景、意义与影响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第三章将介绍更多相关内容。

最后,结论部分总结了印从书出的重要性和意义,并提供对读者的建议与启示,同时展望了印从书出的未来发展前景。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印从书出这一重要技术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分析其对社会、教育和文化领域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同时,通过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希望能够引起读者对于印从书出在数字化时代的新机遇和挑战的思考。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进一步了解印从书出的背景、意义及其未来发展的前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影响。

2. 正文:2.1 印从书出的历史背景印从书出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与发明,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

在约公元1040年,北宋时期的印刷家毕昇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使得书籍的复制速度大大提升。

随后,在清代康熙年间,金文印章逐渐发展成为主要形式,并被广泛运用于政府文件和个人文书之中。

近代以来,随着纸张质量的提高和印刷技术的进步,印从书出得以普及,并逐渐成为全球文化传播与知识分享的基石。

2.2 印从书出的意义与影响印从书出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极大地推动了知识的保存与传承。

通过印刷技术,各种重要著作得以大规模复制并广泛流传,在时间上实现了跨越。

其次,它加速了信息传播和社会交流的速度。

人们可以收集更多的信息、学习更多的知识,并便捷地分享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此外,印从书出也是民族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载体,保留了许多传统、历史和艺术品。

邓石如“印从书出”成功探索的意义

邓石如“印从书出”成功探索的意义

邓石如“印从书出”成功探索的意义
彭坚
【期刊名称】《美术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4(0)16
【摘要】在明代晚期开始复兴的篆刻艺术,由于广泛运用便于镌刻的石质材料,使得大量文人参与印章的镌刻,印章这方寸之地成了充分展示文人文学、书法、创意、审美等综合修养的天地。

清中期邓石如“印从书出”的成功探索成为篆刻创新的“不二法门”。

【总页数】1页(P18-18)
【作者】彭坚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印从书出”的得与失——邓石如、吴让之篆刻研究 [J], 张瀛
2.“印从书出”与“知白守黑”——也谈邓石如的篆刻理念与美学追求 [J], 黄峰
3.印从书出——邓石如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J], 赵宏
4.从“印从书出”到“印从刀出”——篆刻刀法的理论走向与教学实践 [J], 朱琪
5.从"印从书出"到"印从刀出"
——篆刻刀法的理论走向与教学实践 [J], 朱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书原来是这样印出来的

书原来是这样印出来的
凸版印刷的特点是印刷压力大,油墨较厚,印刷出来的图文立体感强,颜色饱满。
凸版印刷在过去的报纸、书刊印刷中有着广泛应用,但由于成本较高、生产效率低 等原因,逐渐被平版印刷和凹版印刷所取代。
平版印刷
1
平版印刷又称为胶印,是一种将图文印在平滑的 印版上,通过水墨平衡原理来实现印刷的工艺。
2
平版印刷的特点是印刷压力较小,油墨薄,印刷 出来的图文质量高,色彩鲜艳,层次感强。
装订
将多张印刷品进行整理、折叠、粘合等加工, 制成书籍、宣传册等印刷品。
表面处理
对印刷品的表面进行覆膜、UV上光等加工,提高印刷品的质感和耐久性。
03
CATALOGUE
印刷技术介绍
凸版印刷
凸版印刷是一种古老的印刷技术,其原理是将文字和图像通过雕刻或化学腐蚀等方 法制成凸起的印版,再通过油墨将图文印刷到纸张或其它承印物上。
绿色印刷的推广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印刷成为 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印刷企业需要 采取环保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绿色印刷的发展
环保材料的使用
采用环保型油墨、纸张等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
采用节能减排技术,降低印刷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THANKS感谢观看 3D打印在印刷领域的应用要点一
3D打印的原理
3D打印是一种增材制造技术,通过逐 层堆积材料的方式制造三维实体。3D 打印技术具有制造复杂形状、高精度 、高速度的特点。
要点二
3D打印在印刷领域的 应用
3D打印在印刷领域的应用包括立体印 刷、可变数据印刷等方面。通过3D打 印技术,可以实现立体图案的快速制 作,提高产品的视觉效果和附加值。 同时,利用3D打印技术还可以实现可 变数据印刷,满足市场对个性化、定 制化产品的需求。

印刷术的由来作文

印刷术的由来作文

印刷术的由来作文《印刷术的由来》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印刷术是怎么来的吗?这可真是个超级厉害的发明!很久很久以前,在没有印刷术的时候,人们要想把字留下来,那可麻烦啦!只能靠手写,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写。

想象一下,如果要写一本厚厚的书,那得写到什么时候啊?这就好比让你一个人搬完一座山的石头,能不累得够呛吗?后来呀,聪明的古人想到了印章。

印章就像是一个小小的魔法盒子,把字刻在上面,然后一盖,字就印出来啦!这是不是有点神奇?可是印章只能印几个字,要印很多很多字还是不行,这可怎么办呢?这时候,就有人想到了拓碑。

拓碑就像是给石头上的字拍照片,不过这个“照片”是用纸和墨做出来的。

把纸铺在石碑上,然后用刷子轻轻刷,字就印在纸上啦。

但是拓碑也有问题呀,它太费时间和力气了,而且也不能大量地复制。

这难道不是很让人头疼吗?就在大家都愁眉苦脸的时候,雕版印刷术出现啦!这可真是个大大的惊喜!人们把字刻在木板上,然后涂上墨,再铺上纸,一压,一页页的字就印出来啦。

这就好像是给字们建了一个工厂,批量生产呢!可是雕版印刷术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刻一块木板可不容易,万一刻错了一个字,整块木板就都没用啦,多可惜呀!而且,如果要印一本新的书,又得重新刻木板,这得多费劲啊!那怎么办呢?别着急,活字印刷术来帮忙啦!活字印刷术就像是一个神奇的积木游戏,把一个个单独的字做成小方块,需要印什么字,就把什么字拿出来排列好。

这可太方便啦!就像你想要搭一个城堡,只要拿对了积木,就能轻松搭出来,不是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讨论印刷术,小明说:“印刷术可真是个伟大的发明,让知识能传播得更远啦!”小红也点头说:“是呀是呀,要是没有印刷术,我们现在哪能有这么多书看呢!”印刷术的发明,真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让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让更多的人能够读书、学习。

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难道我们不应该为古人的聪明才智点赞吗?我觉得呀,印刷术的发明就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到《汉印文字徵》、《篆刻大字典》等工具书,在我看来,起先是为了方便刻字铺的学徒而汇集的,而非有个性篆刻家的案头物。传统的篆刻艺术,它的标准是:只有在形成了具有个性色彩和审美价值的篆书艺术以后,才可以催生出具有个性色彩和审美价值的篆刻艺术作品。我们知道,唐、宋、元,人们称之为篆刻艺术的式微期。究其原因,是因为那时篆书已不是通行书体,故而衍生了“九叠文”和“元押”。明清印章流派纷呈,其中尤以清季篆刻家风格、个性最为强烈,是因为碑学盛行和出土古器物的日益繁多。
与韩氏同时期的印人,如王镛、石开等,也以各自的审美标准和触角探索着篆刻的出新之路,从而逐步形成了眼下印章艺术的创作态势。我之所以在这里说是“印章艺术的创作态势”,是因为当下的印章已经很难说是篆刻艺术。我理解,所谓“篆刻艺术”,不是简单的用“篆书”这一载体去刻印。历数历史上有建树的篆刻家,他们首先是有风格、有个性的篆书家,如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而当下的篆刻界,能写出有个性、有风格的篆书作品的人相当少。甚至,有很多作者不仅写不好篆书,就连给自己的印屏写“某某篆刻选”这几个行书款也写得非常糟糕。更为可怕的是,这样的“篆刻家”还为数不少。
如果,以传统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标准来评述当代篆刻现象,无疑将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至少,当代的篆刻与秦汉玺印、明清流派印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
回过头去看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齐白石以其凶悍劲猛的风格,将明清流派印的乐章奏响、也奏完了最后一个响亮的乐段,随着最后一个音符的终止,延续数百年的流派印艺术也随之画上一个难以再续的终止符。当然,对于这个结果,我们无须为之遗憾。
安庆邓石如的崛起,才使得印章艺术一味皈依秦汉的风气开始有所扭转。其标志性的特征便是邓氏提出的“以书入印”。而这时的“以书入印”已不是秦汉时的下意识的“以书入印”了,邓山人强调的是个性,即:以我书入我印。
在邓氏的启发之下,赵之谦开始了“印外求印”的探索。这,不独是因为赵氏的才学。客观上,清季考据学的兴起和地下文物的不断被发掘,使得赵氏的“生产资料”日益丰富。
在这样的历史格局中,要想再开辟一条新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但,韩天衡是一位智者。其印章艺术的文字、字体取材几乎是尽中国古文字之所有,而在刀法上的运用,谨严、残破、泼辣,也同样是淋漓尽致,唯独印章的章法构成还有着再深化、再出新的契机。因为,任何艺术,它的形式构成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的。“韩流”之所以能够“滚滚”,是他的印式冲破了“直线划分”的布局模式——字体间架的挪位、越位,偏旁部首的夸张,笔画的粗细、大小的对比以及刀法的冲、切、披的灵活运用,使得他独创且极具个性的草篆书体得体地在其刀下呈现出别样的风姿。
当今篆刻界的种种现象,无不给我们这样一个警示:篆刻艺术创作已经再次出现式微。过度地脱离古文字学的研究、过度地削弱自我篆书的练习、过度地夸张变形、过度地依傍时下“名流”,已使得这门艺术走向了欺世盗名、哗众取宠的堕落期。
我接触过许多这样的“篆刻家”。据我对他们的观察,在他们案头摆放的,除了历届篆刻展览的作品集外,就是《汉印文字徵》、《篆刻大字典》等一些工具书。刻印时就查将要刻的篆字,查好了以后就参考一些“走红”、“获奖”作者作品的风格进行糅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很多刻印者在刻印伊始就根本没有好好地练过篆书,更谈不上能写出一手可以看的篆书了。
韩氏面对的是秦汉玺印、明清流派印章这两座高峰。如何攀登?如何逾越?课题是艰难的。
秦汉玺印风格的形成,是由当时通行文字(古籀、小篆、汉隶)和淳朴的文风(民风)所决定的。客观地说,当时的印工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翻铸的仅是实用的印章会有那么多审美含量;明代诸贤在间隔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之后,才有意识地发现了这些玺印的审美价值。可以这样说,明季五大流派印的形成是在对秦汉玺印整理、发掘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创作理念上(如果可以称做“理念”的话)似乎并没有突破。及至后来的“西泠八家”亦复如是,他们考究的也只是刀趣。
顺流而下,黟山人黄士陵取三代之“金”,吴昌硕钟情于秦砖汉瓦,从而使古老的印章艺术愈加丰富多彩了。
轮到齐白石了。可以书入印、印外求印等等,迫使这位木匠出身的艺术家只能“背水一战”——单刀直入、所向披靡。他在邓石如的“书”、黄士陵的“金”、吴昌硕的“瓦”的格局之外独张一个“火”字,算是把篆刻艺术推到了一个新境界。
齐老先生走后不久,中国篆刻艺术的创作经历了不堪回首的20年的天灾人祸。上世纪70年代末至整个80年代,是中国篆刻艺术的复苏期。其执大纛者,固然要首推海上韩天衡先生。韩先生以其雄强、恣肆的篆刻艺术风格,几乎“牢笼”了当时的大江南北印坛,以致形成一种强有力的“韩流滚滚”的格局。
“韩流滚滚”的格局之所以没商量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其中缘由固然不排除此前二十余年的刀与石天各一方的“禁锢”以及年轻一代篆刻爱好者对篆刻艺术的生疏;但是,最重要的是韩氏这一“新腔”对传统篆刻艺术有着延展、重构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