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辩证法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辩证法的要素读书笔记

辩证法的要素读书笔记

辩证法的要素读书笔记辩证法,这一古老而深邃的哲学思维方式,如同指引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明灯。

在研读了相关的著作后,我对辩证法的要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世间万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比如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物群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动物的排泄物又为植物提供养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平衡的生态网络。

这种普遍联系的观点让我们明白,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而要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去思考。

事物的发展也是辩证法的核心要素之一。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和演进。

就拿科技的发展来说,从最初的蒸汽机到如今的人工智能,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这种发展并非是简单的线性进步,而是充满曲折和反复的过程。

有时候,新的技术可能会在短期内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但从长远来看,它们往往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质的飞跃。

矛盾是辩证法中极为关键的要素。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

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以市场经济为例,供求关系就是一对矛盾。

当供大于求时,价格往往会下降,生产者会减少生产;而当供小于求时,价格则会上涨,生产者会增加生产。

正是这种供求矛盾的不断运动,促使市场达到平衡和优化。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例如,在解决一个社会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找出其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加以解决。

同时,也要关注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辩证法还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经验,在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实现质的提升,比如在某个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否定之否定规律也是辩证法的重要内容。

启蒙辩证法读书笔记摘抄

启蒙辩证法读书笔记摘抄

启蒙辩证法读书笔记摘抄一、关于启蒙的本质。

1. “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

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

”- 这表明启蒙原本有着积极的意图,旨在赋予人们自主性,让人们从恐惧等不良状态中解脱。

现实却是这种启蒙走向了某种极端,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

2. “启蒙运动的纲领就是要消除这个着了魔的世界;取缔神话,用知识来代替想象。

”- 启蒙试图打破神话的统治,以理性知识取代想象的、神秘的东西,这是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追求,它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理性和知识力量的高度信任。

二、文化工业批判。

1. “文化工业只承认效益,它破坏了文艺作品的反叛性,而从属于代替作品的格式。

它使整体和部分都同样地从属于格式。

”- 这里指出文化工业注重效益,它对文艺作品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扼杀了文艺作品应有的反叛精神,将作品纳入一种格式化的模式中,无论是整体的创作理念还是局部的创作手法都被这种格式所束缚。

2. “文化工业的产品到处都被使用,甚至在娱乐消遣的状况下,也会被灵活地消费。

但是文化工业的每一个产品,都是经济上巨大机器的一个标本,所有的人从一开始起,在工作时,在休息时,只要他还进行呼吸,他就离不开这些产品。

”- 文化工业的产品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被广泛使用。

它就像一个巨大经济机器生产出的标本,人们在生活中几乎无法摆脱它的影响。

三、神话与启蒙的关系。

1. “神话就已是启蒙,而启蒙又变成了神话。

”- 这是一个深刻而矛盾的表述。

神话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早期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这种解释有着一定的启蒙意义,比如对自然现象的神话式解释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

而启蒙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其走向极端,变成了一种新的“神话”,它被人们盲目相信,失去了其原本批判性和反思性的内涵。

2. “启蒙对待万物,就像独裁者对待人。

独裁者了解这些人,因此他才能操纵他们;而启蒙则是了解事物,从而能统治事物。

张双利启蒙辩证法笔记

张双利启蒙辩证法笔记

张双利启蒙辩证法笔记第一章启蒙的概念第一节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

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中。

启蒙的纲领是要唤醒世界,祛除神话,并用知识替代幻想。

阻碍人们心灵与事物本性和谐一致的那些特点却使得人类心灵与空洞的观念及盲目的实验结合起来。

不管这一结合多么体面,其后果与结局都是不难想象的。

今天,我们用我们的观念去把握自然,却又不得不受到自然的束缚:倘若我们能够在发明中顺从自然,我们就能够在实践中支配自然。

技术是知识的本质。

人们从自然中想学到的就是如何利用自然,以便全面统治自然和他者。

这就是其唯一的目的。

启蒙根本就是不顾自身,他涂抹了自我意识的一切痕迹。

这种唯一能够打破神话的思想最后把自己也给摧毁了。

权力与知识是同义词。

知识并不满足于向人们展示真理,只有“操作”,去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才是他的真正目标。

唤醒世界意味着根除万物有灵论。

在通往现代科学的道路上,人们已经放弃了对意义的任何探索。

对于启蒙来说,任何不符合计算和实践规律的东西都是值得怀疑的。

它一旦摆脱了外界压迫的阻挠,就会成长、发展、奋进。

在这一过程中,启蒙运动始终将自己的人权观视为一种更为古老的普世观念。

所以,启蒙运动每次遇到的精神阻力,恰恰给它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这说明启蒙总是在神话中印证自己。

任何被反抗所诉诸的神话,通过极端的事实作为反证,承认了他所要谴责的启蒙运动的破坏性理性原则。

启蒙本质上是极权的。

俄狄浦斯对斯芬克斯之谜的解答:“这就是人!”便是启蒙精神的不变原型,不管他面临的是一种客观意义,还是一种秩序的轮廓,是对邪恶势力的恐惧,还是对拯救的希望。

启蒙进而把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被理解的东西称之为存在和事件:启蒙的理想就是要建立包罗万象的体系。

然而,被启蒙摧毁的神话,却是启蒙自身的产物。

面对理性同一的观念,神与人的分离已经变得无关紧要,而这正是对荷马的最早批评以来那种彻底理性最为关注的问题。

辩证法的要素读书笔记

辩证法的要素读书笔记

辩证法的要素读书笔记辩证法,这三个字听起来就感觉有点深奥和神秘。

当我翻开关于辩证法要素的书籍,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思维世界的大门。

书中提到的那些要素,一开始让我感觉有些摸不着头脑。

但随着深入阅读,我发现辩证法并不是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理论,而是能实实在在帮助我们理解生活、看清世界的工具。

比如说,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这一要素。

我想起了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出去旅行的经历。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们决定去郊外的一座小山游玩。

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心情格外舒畅。

当我们到达山脚下,看到那郁郁葱葱的树木,听到那清脆悦耳的鸟鸣,感受着微风轻轻拂过脸颊,仿佛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和和谐。

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攀登,途中遇到了一位背着大箩筐的老大爷。

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

朋友热心地上去询问,原来老大爷是山上的果农,正准备把刚采摘的水果背下山去卖。

我们主动帮老大爷分担了一些水果的重量,和他一起慢慢往山下走。

在和老大爷的交流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老大爷的果园依靠着这片山的肥沃土地和适宜的气候,而我们的到来,又因为帮助了他而产生了新的联系。

如果没有这座山,就没有老大爷的果园;如果我们没有选择来这里游玩,也不会有机会结识老大爷,更不会体会到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快乐。

这看似偶然的相遇,其实背后隐藏着无数必然的联系。

再比如,关于矛盾的观点。

有一次,我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我们团队正在策划一个项目,一部分同事主张采取保守的方案,以确保万无一失;而另一部分同事则认为应该大胆创新,追求更高的效果和回报。

这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一时间争论不休。

我一开始也陷入了纠结之中,不知道该支持哪一方。

后来我仔细思考,发现这其实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保守的方案虽然稳妥,但可能会错失一些机会;创新的方案虽然充满潜力,但也伴随着风险。

我们不能片面地只看到其中一方的优点或缺点,而应该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最终,经过大家的共同探讨和努力,我们融合了两种方案的优点,制定出了一个既具有一定创新性又相对稳妥的方案。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一开篇,我就被阿多诺那种打破常规的思维惊到了。

我们平常总是把启蒙当作是人类走向光明、走向进步的大好事,就像超级英雄出场拯救世界一样。

可是阿多诺偏不这么看,他指出启蒙在发展的过程中竟然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这就好比一个本来立志做好人的家伙,最后却变成了大坏蛋,超级反转啊!书里提到启蒙原本是想让人摆脱愚昧,让人用理性去认识世界、征服世界。

比如说,我们学会了科学知识,用科学技术去造房子、造车,让生活变得方便。

这看起来是启蒙的胜利吧?但是呢,阿多诺说这背后隐藏着大问题。

我们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贪婪,越来越霸道。

我们对待自然就像个任性的小孩对待玩具一样,只知道索取和破坏。

就像现在的环境问题,这都是我们在启蒙的旗号下过度开发的恶果。

阿多诺还说,启蒙带来的理性,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完美。

理性在很多时候变成了一种新的压迫工具。

我们会按照所谓的理性规则去规范人,谁要是不符合这个规则,就好像是个异类。

比如说在工作场合,那些按部就班、遵循所谓理性流程的工作方式可能会压抑人的创造力。

这就好比是一个大笼子,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秩序,实际上却把人的自由给困住了。

在文化方面,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也特别有趣又深刻。

他说那些流行文化就像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商品一样,千篇一律。

电影、音乐、电视节目都变得很模式化。

就像现在的一些偶像剧,情节都是差不多的套路,什么霸道总裁爱上灰姑娘之类的。

这些文化产品不是为了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而是为了赚钱,让我们变成没有思想的消费者。

我们在消费这些文化产品的时候,就像是被洗脑了一样,以为自己很快乐,其实是在被文化工业操控。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时候觉得阿多诺就像一个唠叨的老头,一直在我耳边说:“你们看到的启蒙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啊。

”但唠叨归唠叨,他的话确实有道理。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不过呢,阿多诺有时候也把我搞得有点晕头转向。

他的理论有点复杂,有些句子读起来就像绕口令一样。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首先得说,这书读起来可真不轻松。

阿多诺那文笔就像在跟你玩捉迷藏,一会儿一个深刻的概念抛出来,刚想抓住它理解一下,他又开始说另一个相关但又更复杂的事儿了。

不过呢,这也正是这书的魅力所在,就像在挑战一场超级难的游戏,每弄懂一点就特有成就感。

书里说的启蒙,可不像我们平常想的那种简单的“开启民智”啥的。

阿多诺指出启蒙在发展的过程中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这可太让人惊讶了。

就好比你本来养了一只小宠物,想着它能给你带来快乐,结果它越长越大,变成了一个会咬人的怪物。

启蒙本来是想让人类摆脱愚昧,走向理性的光辉大道。

可是呢,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理性被扭曲了。

人们开始用理性去算计一切,连人都被当成工具了。

比如说在工厂里,工人就像是机器的一个零件,每天重复着机械的动作,只看效率,人的情感、个性啥的都被忽略了。

这就像是启蒙这个“魔法”失控了,变出了一些很糟糕的东西。

而且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也特别犀利。

文化工业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搅拌机,把所有的文化产品都搅成了千篇一律的东西。

我们看那些电影、听那些流行歌曲,好像都长得差不多。

就像快餐一样,吃的时候觉得还不错,但是吃多了就发现没什么营养,都是一个味儿。

这些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东西,不是在真正地启发人们的思考,而是在麻痹人们的大脑,让大家都变成只会消费的小绵羊。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还提到了神话和启蒙的关系,这就更绕了。

他们说启蒙和神话其实有相似的地方,这就好比是两个敌人,表面上看水火不容,但实际上在某些深层次的地方却有着相同的毛病。

神话是用一种神秘的力量来解释世界,而启蒙想要用理性来解释世界,可最后启蒙变得像神话一样霸道,它觉得自己的理性解释就是唯一正确的,不容置疑。

这就像两个极端,都有点太自我中心了。

读这本书也让我对现代社会有了更多的反思。

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很先进、很理性的社会里,但实际上到处都是这种被扭曲的理性的影子。

我们追求效率,追求物质的丰富,但是却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一些很宝贵的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情感交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读《启蒙辩证法》有感

读《启蒙辩证法》有感
除了总体战略之外,党和国家还及时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涉及全局性的战略有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涉及区域发展的有西部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等。涉及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有“星火计划”、“火炬计划”、“863计划”等等。
在许多国家政策制定和出台的时候可能广大民众会有一部分人不理解,但是事实就是他是正确的,记得在高中时,钓鱼岛问题又一次掀起,高中生的爱国热情又一次被唤起,许多高中生上街游行,但是也有人抱怨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太过软弱,我们的老师教育我们,我们要理性的看待我们面前发生的一切,辩证的去分析和理解,不要以为我们上了高中长大了懂得很多,其实我们还小,许多事情都不是眼前看到的这样。比如国家动用自己的经济和政治手段压制余额宝一样,国家不是不想让我们普通民众赚取一些蝇头小利,而是它已经冲击了国家的经济体系,为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不得已这样。因为大众把多余的钱存进余额宝以后银行吸纳资金就会减少,资本家投资建设向银行贷款就会困难,投资减少工厂就会倒闭,工人就会失业,工人失业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对于这问题我们都应该理解不是么。
回到现实中,作为一个还未毕业的本科学士,我很想说我对现代文化体制发展并不看好,看到这您会觉得简直就是危言耸听,其实我想说不然,就以我的亲身体会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消费到文化产品之后的感受就是:文化生产者缺乏文化制作传播的社会责任感,监管体制不健全,文化传播过程中政治色彩过于浓厚,舆论导向过于单一,创新意识欠缺,或许你会说我对文化的发展太过悲观,但是切切实实作为文化消费者我有这些感受,当我有这种担忧的时候我就开始注意荧屏上大家不关注的方面,我不是挑刺,而是作为一个消费者的位置在审视一个“产品”的质量,比如央视黄金档的一个军事题材电视剧,某角色追求创新训练牺牲,前排的演员抬着遇难者尸体悲痛欲绝,我观察到后排远处的演员在嬉戏打闹面带笑容,原本是一个塑造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题材电视剧被我看成了一个喜剧,我坚信全国看到这一幕的观众不止只有我,它的影响不可小觑,更何况这种情况在现在的影视中比比皆是,这也就是我上面所说的文化生产者缺乏文化制作传播的社会责任感;抗 日 神 剧为什么能够出现在荧屏上?缺乏监管?我想不仅仅因为监管机制,而是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影响造就了这一切,任何政党当政都会或多或少的歌唱和赞颂自己为这个国家和民族所做的一切,让人民和历史铭记,是,我们应该了解或铭记这个国家和民族曾经遭受过得苦难以便于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更好的前行,但是过于夸张的运用舆论导向引导民众接受过多的思想宣传多多少少会让许多有自主思想的人们产生厌恶和反感,文化的主流应该是国家正确引导大众接受文化多元化,辩证的去审视分辨文化当中的精华与糟粕,而不是进行文化舆论垄断,启蒙是民众思想的觉醒和独立而不是进一步愚昧,或者说从一种愚昧中被引入到另一种愚昧,如同看新闻看到的不仅仅只是“国家领导人很忙,中国人民很幸福,世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论调,新闻舆论应该遵循中立和事实,而不是一味地赞颂谁,让民众产生崇拜,盲目崇拜,那样我们离启蒙会越来越远,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文化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想,这不是那个时代固有的口号,他也不仅仅代表那个时代文化“闭关”到文化“开放”,而是长久的一项指导方针和路线。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物极必反——读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有感“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民主。

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

”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启蒙了的世界会走向其原初宗旨的反面而使这个世界重新陷入野蛮的状态呢?此书中,作者着重强调的是精神文化。

通过对工业文化、大众文化的批判,作者极力反对技术所带来的没有真正内容的、片面同一的文化生产。

它使人把文化当作一种消费品,并在消费中泯灭个体的独特性,使大众心灵变成简单、划一,这是对人类精神多样化契机的扼杀。

《启蒙辩证法》有两个主题:“神话已经是启蒙”,指神话本原地包含了启蒙精神,是以启蒙精神为基础的;“启蒙退化为神话”,启蒙的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开发和教育,以获得完全控制自然和人的权利。

自古希腊以来理性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

在工业化之前,它没有与暴力合谋,退化为工具理性,并在一味地追求进步中,制造着新的野蛮和暴力——对自然,也对人类。

神话是最初的一个秩序,从这个角度来说,神话及启蒙。

在神话之前的世界中,主要一泛灵论和巫术的世界为主。

如果没有启蒙理性,那么人只能处于一种混沌状态。

那么,启蒙又如何成为神话呢?事实上在神话中要遭遇的是不可掌控的、无法预知的事物,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启蒙与神话是对立的。

启蒙出来的东西本来是为人所控的,但是却又被其禁锢,在数学化、规则化的世界里,人这个主题无法与其同一。

由此说,启蒙也是神话。

极端的发展就是极权主义或者是法西斯主义,历史上已经有过这样的悲剧。

个人认为,如果启蒙太过,那么人就会失去其自身的个性并被异化,所谓物极必反。

阿多诺在《启蒙辨证法》中对启蒙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这种反思事实上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的,因为这种反思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面对启蒙这样一个事实,也能更加理性的去看待启蒙带来的利弊,而不是被启蒙带向对我们不利的方向。

“启蒙辩证法”的现代性价值——读《启蒙辩证法》

“启蒙辩证法”的现代性价值——读《启蒙辩证法》

“启蒙辩证法”的现代性价值——读《启蒙辩证法》崔飞宇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说,“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但是,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也就是说,财富的积累会导致无产阶级权力的积累,而通过财富,权力的积累,无产阶级会越来越认识到他们所受到的压迫,他们会起身反抗这种制度。

在二战的背景下,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两人就试图去理解:为什么当压迫变得愈加明显的时候,大众没有起来反抗? 换句话说,在了解了法西斯和纳粹主义的诱惑后,工人们为什么不去反抗他的资本所有者,不反抗大公司,不反抗他们所供养的政党?为什么当时的人们要参与到他们自身的控制或压迫中?为什么他们要给那些使人们变得不那么自由和不那么有能力的人赋予了权力?尽管自由有可能性,但他们仍对统治的持续存在感兴趣?1 追根溯源,回到“启蒙”1.1何为“启蒙”?“启蒙的根本目标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

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

“启蒙的纲领是要唤醒世界,祛除神话,并用知识替代幻想。

”但是,在启蒙中发生的是,启蒙为一种新的恐惧创造了条件。

从赫拉克利特到亚里士多德,古典理性主义宣扬通过理性把握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从而达到对自然的控制与操纵;的确,人们也做到了这一点,印刷术引起了学识的变化;火炮引起了战争的变化;指南针引起了金融、商业和航海的变化。

这些变化使得原本分散的世界走向联合,原本独立的人们开始走向紧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以“科技万能论”为核心的技术理性主义。

1.2“启蒙”的异化培根认为,知识中“存留着的”“许多东西”,其本身也仅仅是一种工具:无线电就是一种精致的印刷术,轰炸机是一种更有威力的火炮,遥控系统则是更为可靠的指南针。

的确,科技的潘多拉魔盒,在使得人类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的同时,也孕育了深刻的文化危机。

科技,既创造了使人类走向美好的物质财富,也使得异化,物化成为统治人的巨大力量。

启蒙辩证法

启蒙辩证法

《启蒙辩证法》读书报告一、“辩证”的启蒙:新一轮的神话作者开篇就提到:“就进步的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其纲领是要唤醒世界,祛除神话,并用知识替代幻想。

”而知识的本质“在于时间和劳动,在于对人类从未揭示过的特殊事物的发展,以此更好地服务和造福与人类生活”。

而时至今日,人们似乎在通往科学道路上逐渐远离了对事物意义本源的探求,他们用公式来代替概念,用规则和概率来代替原因和动机。

对启蒙后的理性世界而言,仿佛任何不能被还原为数字的都是幻象罢了。

“启蒙事先就把追根究底的数学世界与真理等同起来”,而“数学步骤变成了思维仪式……它把思想变成了物、变成了工具”。

但我们都必须认识到的是:认识事物不在于单纯的理解、分类和计算,而应该是在于对每一种事物的本质加以实实在在的确定。

于是,从感性和神话到理性和知识,从唯灵论的巫术到启蒙后的理性知识及保罗万象的工业技术,人的主体观念逐渐与所要认识的客体相分离,变得越来越独立。

在此一过程中,人们用启蒙使知识替代了幻象,但随后又成为了知识的奴仆(即上文所说的工具目的化,对事物的本质探求变成了对作为工具的公式、概率的盲目推敲)。

最终,科学和理性主义作为神话之后新的“普遍真理”使人开始对其顶礼膜拜,“被启蒙摧毁的神话,却是启蒙自身的产物。

”对自然的一种再现(神话)转向另一种再现(理性)的过程中,人类始终无法脱离自然,甚至越陷越深。

而在不断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逐渐学会了遵守现行秩序并接受了从属地位,最重要的是:人们将真理与管理思想等同了起来。

那么人类不断去“再现”自然、崇拜由此产生的“真理”并且轻易的服从于各种形式相关统治的根本动机或原因何在?书中作者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恐惧。

要知道,“人是天生寻求安稳的动物”这句话是不完整的,并未将根源全盘托出。

恐惧,对未知之物的恐惧,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贪图安逸的本性之源。

为了把握不可知,更好地去操控自身的命运并且排除恐惧,才有了从古至今的人类历史。

辩证法的要素读书笔记

辩证法的要素读书笔记

辩证法的要素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关于辩证法要素的一些内容,真的是让我有种“脑袋被敲了一下,突然开窍”的感觉。

辩证法,这三个字听起来好像特别高深莫测,让人觉得难以接近。

但当我真正深入去读、去理解的时候,发现它其实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隐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里。

就拿我前段时间参加的一次家庭聚会来说吧。

聚会那天,亲戚们聚在一起,有说有笑。

大人们谈论着工作、生活,孩子们则在一旁嬉戏玩耍。

我的小侄子,一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小家伙,那天不知道怎么的,和另一个小朋友闹起了别扭。

一开始,小侄子气势汹汹,觉得自己全是对的,对方全是错的。

他小脸涨得通红,大声地指责对方。

而那个小朋友呢,也不甘示弱,据理力争。

这时候,大人们围了过来,想要劝解。

我在一旁观察着,心里就琢磨起了辩证法的要素。

从矛盾的观点来看,小侄子和那个小朋友之间的争吵就是一个矛盾的体现。

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想法和立场,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就是矛盾的对立性。

但仔细想想,他们又都想好好玩耍,不想闹得不愉快,这其实就是矛盾的统一性,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是在实现的方式上产生了分歧。

再从联系的观点来看,这次争吵并不是孤立发生的。

小侄子平时就被家里宠惯了,有点以自我为中心的小毛病,这和家庭的教育方式是有联系的。

而那个小朋友可能是在和小伙伴相处的过程中,还不太懂得妥协和包容,这又和他的成长环境、性格有关。

所以说,这次小小的争吵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独立的事件,它和很多因素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后是发展的观点。

当时大家都担心两个小家伙会一直僵持不下,甚至影响以后的关系。

但没想到,在大人们的耐心开导下,小侄子慢慢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向对方道了歉。

那个小朋友也很大方地原谅了他,两人很快又玩到了一起,比之前还要亲密。

这就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看似糟糕的局面,只要处理得当,也能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还有关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在这次聚会中,两个小朋友的争吵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部分。

启蒙辩证法笔记整理

启蒙辩证法笔记整理

论《启蒙辩证法》对大众文化批判1、定义。

大众文化兴起的早期主要是一种广场文化,服务于社会的中下阶层,正如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的文化的“大传统”(主要在学校)和“小传统”(主要在乡村生活中)说,早期的大众文化因此就是指乡村文化和民间文化。

但霍阿的大众文化概念异质于通常意义上的大众文化,而特指资本主义社会新科技革命后,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而以广播、电视、报纸等为载体、以服务大众之名而受资本家操纵的大众文化,因此他们是在否定的意义上界定大众文化的,大众文化在他们那里“被描述为与新的再生产技术一起出现的大众艺术,以及垄断组织的娱乐工业组成的制度性组合”。

阿多诺后来就《启蒙辩证法》正式出版时用“文化工业”代替该书草稿中的大众文化概念进行了解释,“我们为了从一开始就避免与此一致的解释,就采用‘文化工业’代替了它。

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把它与文化工业区别开来”2、背景(1)资产阶级统治策略的改变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延续,(2)其空间环境和具体诱因则是法西斯主义的文化宣传和美国的文化统治,这构成了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典型的发生学语境。

3、特点“文化工业”以大众文化的形态出场,大众文化也呈现出商品化、标准化、平面化及强迫性四大特征。

(1)商品化:大众文化与资本的逻辑和市场原则相结合,表明文化不仅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而且向经济和生产领域滑动;文化成为商品,表明了资本的逻辑对于大众的双重控制,即不仅仅局限于大众政治生活层面的统治,而且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渗透。

“文化工业”使大众文化成为“公平的交易”,大众文化不断商品化、技术化。

(2)标准化:文化商品在科学技术作用下,标准化的生产带来了更多利润,从而不断实现量化生产。

大众文化的量化原则,造成了文化商品的雷同性和同质化,文化的高雅与低俗的区分消失了,人们的文化欣赏能力相对下降到同一水平;量化原则同时也造就了人们装饰的同一性和生活的同一性,使大众的日常生活格式化。

(3)平面化:文化艺术领域大规模机械复制时代,致使文化“震惊”效果的消解、文化艺术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差异的式微、艺术品“灵韵”和独创性的消失。

《启蒙辩证法》个人解读

《启蒙辩证法》个人解读

《启蒙辩证法》个人解读对《启蒙辩证法》及其内容和思想的研究颇多,有主要集中在对启蒙与神话、文化工业、工具理性三方面进行的研究。

我只从启蒙与神话和文化工业俩方面进行概括。

一、启蒙为何会从一个神话走向另一个神话(一)明确神话和启蒙的含义要了解“启蒙为何会从一个神话走向另一个神话”,首先需要对其所指内涵有清晰的认识。

在《启蒙辩证法》的“神话——启蒙——神话”的中,神话两次出现,但所指的内容是不同的。

简单来说,启蒙祛除“神话”,指的是神话传说,即以奥林匹斯诸神为代表的超自然力量的绝对统治。

启蒙成为一个新的“神话”,指人的理性理性的绝对统治。

两种神话虽然所指不同,但其都被成为神话,必然存在着内在的共通之处,即绝对的统治力量。

于是“神话一启蒙一神话”从内在来讲,是绝对统治——觉醒意识——绝对统治的过程。

就“启蒙”来说,霍克海姆和阿多诺所指的“启蒙”,具有两层意思。

就启蒙本身的不同发展阶段,也有变化,分为早期的“启蒙”,后期的“启蒙”。

早起兴起的启蒙,即自启蒙运动时的启蒙,宣扬解放和自由精神,即人的自我意识(理性)的产生,理性或者自我意识使个人觉醒,开始对自己之外那些绝对支配力进行反叛。

帮助人们驱除蒙昧,成为独立的、自主的主体,成为真正的自由人。

通过启蒙,人们凭借理性的力量获得自我,注重外在客体和内在主体的双向提高。

阿多诺所说的“启蒙”属于后期,指人的理性或自我意识发展到极致,把所有东西都用理性物化。

启蒙运动发展到后来,物质层面的愿景实现了,但精神层面成为人的理性占绝对支配地位,试图将自然的一切都用理性加以阐释,崇尚技术决定论,使人完全被技术层面决定,使人变得更加异化。

人受制于理性,走向了启蒙的反面,使人回到了理性的神话。

(二)启蒙本身的弊端——与神话的关联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启蒙本身不是尽善尽美,而是包含有一种使自身向神话倒退的自我摧毁的特性,尽管启蒙倡导的理性为神话祛魅了,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消蚀了自身,成为一种新神话的牺牲品。

启蒙辩证法读书笔记

启蒙辩证法读书笔记

启蒙辩证法读书笔记一、初遇哎呀,当我第一次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就像在黑暗里摸到了一个神秘的盒子。

我心里想着,这里面到底装着啥呀?这本书的名字就很奇怪,“启蒙”不是好事儿吗?我们都知道启蒙运动让人类摆脱了愚昧,就像黑暗里亮起了一盏盏灯。

可是这书为啥要说“启蒙辩证法”呢?难道启蒙还有反面?就像糖吃多了也会坏牙一样,启蒙会不会也有啥坏影响呢?这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读下去。

二、书中的震撼观点我读着读着,真的是被惊到了。

书里说启蒙在发展的过程中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这就好比一个原本是超级英雄的人,突然变成了大反派。

比如说,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本来是启蒙带来的成果。

我们有了汽车、飞机、互联网,生活变得超级方便。

可是呢,我们也因为这些东西变得越来越依赖它们,甚至被它们控制了。

就像好多人离开手机一会儿就像丢了魂儿似的。

这时候我就想,天呐,这启蒙还真是个复杂的事儿呢!三、文化工业的批判书里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也很犀利啊。

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没有啥灵魂。

我和我的朋友聊天的时候就说,你看那些千篇一律的流行音乐、毫无新意的电影,就像一个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娃娃。

那些创作者们为了赚钱,不停地制造这些东西,而大众就像被喂饭的小孩子,只能接受这些没有营养的文化快餐。

这让我不禁想问,我们的文化难道就只能这样了吗?四、理性的困境还提到了理性的困境。

理性本来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好东西。

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很多扇知识的大门。

可是现在呢,理性变得越来越工具化。

我在学校里就看到这种情况,大家都只追求能考高分的知识,而那些真正有趣、有深度的东西却被忽略了。

这就好比我们只把钱花在买表面好看的东西上,而忽略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这时候我就很纳闷,理性怎么就走到这一步了呢?五、人与自然的关系书里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也让我深思。

在现代社会,人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不停地从大自然这个母亲那里索取东西。

启蒙辩证法读书笔记

启蒙辩证法读书笔记

启蒙辩证法读书笔记【篇一:启蒙辩证法读书笔记】文化工业技术合理性变成支配合理性本身,具有了社会异化于本身的强制属性。

个人意识控制需求。

整体和部分都是一样的,没有反题,也不是前后一致的。

他们预先安排的和谐。

今天不再有审美的内在张力,有的只是兴趣。

文化是被代入行政领域的归类活动。

美国的意识已经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了,尤其是在文艺已经不自由的前提下。

艺术和消遣这两种不可调和的元素被纳到同一目标。

文化工业的权力基于认同被创造出来的需求而不是对立上。

这种对立就是彻底掌握权力和彻底丧失无力之间的对立。

晚期资本主义的娱乐是劳动的延伸,娱乐为了从机械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如今娱乐变得机械化,人们的经验不可避免的变成劳动过程本身的残余影像。

这种结构不是自然结构,而是通过符号表现出来。

人们一旦思考,这种结构就会瓦解。

人们今天要做的就是将技术理性战胜真理。

娱乐带给人的是背信的承诺。

带给人的娱乐效果只是幻觉,掩盖了真实的世界。

快乐是件严肃的事情。

幼稚的东西就是堕落的东西。

快乐是一种逃避。

娱乐所承诺的自由不过是拜托了思想和否定作用的自由。

将廉价的东西偶像化就是将普通人崇高化。

有利于推销产品。

【篇二:作业启蒙辩证法】《启蒙辩证法》读书笔记《启蒙辩证法》是霍克海默流亡美国7年后与阿道尔诺合著的一本书。

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时,法西斯主义在其祖国德国肆虐,极权主义使得个体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资本家的崛起,在工厂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变成了机器。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作者看到的是“文化给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同样的标签。

”由此提出了“文化工业”这一概念。

文化工业,即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齐一化、程式化。

这本书所探讨文化进步走向其对立面的各种趋势的主题。

读后这几个词加深了我对文化工业的理解,及“现代科学技术”、“商品化”、“娱乐”、“软性的丝绒手套”。

关于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是针对于大众文化所提出来的,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大众文化就文化工业。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一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被阿多诺这个智慧的大佬拉着,开启了一场对启蒙的“吐槽大会”。

我们平常听到“启蒙”,就觉得那是好东西啊,是光明,是人类走向进步的伟大力量。

但是阿多诺可不这么想,他就像那个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一下子点出了启蒙背后隐藏的那些小秘密。

阿多诺说启蒙走向了它的反面,这就很神奇。

他举了好多例子,我感觉就像是他在翻旧账一样。

比如说科学技术,本来科学技术是启蒙的产物,是要帮人类摆脱愚昧的。

但是呢,在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有时候却像个霸道的家伙,开始控制人类了。

就像我们现在,都离不开手机、电脑这些科技产品,看似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其实我们也被它们束缚住了。

我们整天刷手机,被各种信息轰炸,好像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被技术这个无形的大手捏着,只能按照它设定的方式去生活。

这时候我就想,原来我们觉得那么高大上的启蒙,居然还会搞出这种事情。

书里还提到了文化工业这个概念。

阿多诺把文化工业批判得那叫一个犀利。

他说文化工业制造出来的那些文化产品,就像是流水线上的商品一样,没有灵魂。

你看现在的流行音乐、好莱坞大片,好多都是一个套路。

它们看似给大众带来了娱乐,但是这种娱乐是被操纵的。

就好比我们去看电影,其实是走进了一个被精心设计好的套路里,看完后除了一时的快感,好像啥也没得到。

而且文化工业还让大众变得越来越傻,只知道接受这些千篇一律的东西,不再去追求真正有内涵、有深度的文化。

这就像我们天天吃垃圾食品,虽然吃得很开心,但是身体却越来越差。

阿多诺在书里的语言也很有特色,虽然有时候有点晦涩难懂,但就像那种带着刺的玫瑰,你要小心地去摘取它的芬芳。

他用很多哲学性的论述,把这些复杂的思想层层剥开给你看。

我有时候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像是在和阿多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辩论。

我心里会想:“阿多诺啊,你是不是有点太悲观了呢?启蒙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啊。

”可是随着继续读下去,我又会被他的观点说服。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阿多诺上来就给了“启蒙”这个我们平时觉得特正面的东西一拳。

原本咱想着启蒙那肯定是让人类摆脱愚昧,走向光明的呀。

就像超级英雄带着人类进步一样。

可是阿多诺说,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儿。

他指出启蒙在发展的过程中变味儿了。

这就好比一个原本立志做好事的人,走着走着就跑偏了。

启蒙一开始想让人类用理性来主宰世界,可是后来理性变得太霸道了,就像一个独裁者,要把所有不符合它规则的东西都消灭掉。

比如说,在文化工业里,一切都变得标准化、模式化。

就像现在的流行音乐,好多歌听起来都差不多,都是那种固定的节奏、相似的旋律,为啥呢?因为按照这种模式来生产,能赚钱呀。

这就是启蒙辩证法里说的理性走向反面的一个例子。

理性本来应该是帮助我们创造丰富多样的文化的,结果现在却把文化变得单调乏味。

书里对神话和启蒙的关系的讨论也很有趣。

神话在我们印象里是那种古老的、充满幻想的东西,启蒙是要打破神话的。

但阿多诺说,其实启蒙和神话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像是两个表面上互相看不顺眼的家伙,骨子里却有着相似的地方。

启蒙在破除神话的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重复着神话的一些特征,比如那种对绝对秩序的追求。

这就像是一个怪圈,启蒙想要跳出神话的圈子,结果发现自己又掉进了另一个相似的陷阱里。

还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阿多诺的观点也让我脑洞大开。

我们现在老是想着征服自然,觉得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

可是阿多诺提醒我们,这种想法很危险啊。

我们对自然过度的索取和控制,就像一个贪婪的小孩不断地从妈妈口袋里抢东西,最后肯定会出问题的。

而且我们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其实也在伤害我们自己。

比如说环境恶化,这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一种“反击”。

《启蒙辩证法》个人解读

《启蒙辩证法》个人解读

《启蒙辩证法》个人解读王超一、研究综述对《启蒙辩证法》及其内容和思想的研究颇多,有主要集中在对启蒙与神话、文化工业、工具理性三方面进行的研究;另外还有诸多涉及其他知名学者对《启蒙辩证法》所含观点的分析之分析,如尼采、哈贝马斯等;还有一部分学者向上追溯,研究《启蒙辩证法》与黑格尔、康德思想的关系;还有文章是与现在联接,探讨其与现实的问题。

总之,本文注重的是对该著作内容和思想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启蒙与神话、文化工业、工具理性三方面。

包桂芹在《霍克海姆、阿多诺<启蒙辩证法>研究》中,着重分析启蒙的悲剧辩证法,探寻启蒙的渊源,启蒙的进步作用,启蒙又如何倒退为神话,以及启蒙意识形态的倒退,进而阐释了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工具的本质。

杜丽燕在《霍克海默式的启蒙圆圈:神话——启蒙——神话》中表达的观点,与其基本一致。

杨东东《启蒙、理性与神话——浅谈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对启蒙的批判》谈论了霍克海姆和阿多诺如何揭穿虚伪神话,并且就二者的局限性做了阐释,指出其忽视启蒙的进步作用,虽工具理性缺乏衡量标准,没有给出辨别启蒙倒退为神话的界限,也没有给出如何突破工具理性束缚的办法。

《神话的启蒙与启蒙的神话—关于一部“哲学断片”的若干断想》的作者周凡,从历史背景和作者心理角度分析霍克海姆和阿多诺出书缘由和理念,从著作的出版、结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且在探讨启蒙与神话的关系时,关注了对黑格尔和康德理论的态度。

《对<启蒙辩证法>中批判理论的解读和反思》一方面对著作进行了阐述,同时反思《启蒙辩证法》的理论困境,梳理启蒙的源流,进而重新重视启蒙的积极作用。

指出霍克海姆和阿多诺对科学图景的理解是错误的,为“科学——技术系统”做辩护,理性的进步没有带来道德的进步,是神话毁灭的原因,指出霍、阿对理性的理解过于狭隘,理论基础不清晰等问题,将理性做了更全面的阐释。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中,李辉对文化工业的各个特性阐释,并对文化工业批判进行了反思,指出阿多诺理论存在的问题,诸如对流行文化的片面否定,忽视亚文化存在,艺术家创作的自由,以及文化中主流意识下暗含的反抗意识等。

辩证法的要素读书笔记

辩证法的要素读书笔记

辩证法的要素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关于辩证法要素的一些内容,真是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说起辩证法,以前总觉得这是个深奥难懂的哲学概念,似乎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

但真正深入去了解,才发现它其实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书中,作者对辩证法的要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事物的矛盾性。

以前我看待问题总是非黑即白,觉得一件事情要么是好的,要么就是坏的。

但现在我明白了,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就拿我前段时间减肥这件事儿来说吧。

大家都知道,减肥的目标就是要减轻体重,塑造更好的身材。

一开始,我满心欢喜地制定了严格的节食和运动计划,觉得只要我足够努力,足够坚持,就一定能迅速瘦下来。

这时候,我眼里的减肥就是一件纯粹的好事,能让我变得更美、更自信。

我每天只吃一点点蔬菜和水果,拒绝了一切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

然后还强迫自己每天去健身房跑上一个小时,做各种高强度的力量训练。

刚开始的那几天,我确实充满了动力和激情,看着体重秤上的数字一点点下降,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可是,没过多久,问题就来了。

由于过度节食,我的身体变得非常虚弱,经常感到头晕眼花,没有力气。

而且因为运动强度过大,我的肌肉酸痛得厉害,有时候甚至连路都走不了。

这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我所谓的“完美减肥计划”,其实隐藏着这么多的问题。

减肥这件事,既有让我变美的可能性(这是好的一面),但过度的节食和运动又给我的身体带来了伤害(这是坏的一面)。

这就是矛盾啊!而且这矛盾的双方还会相互转化。

如果我能把握好度,合理地控制饮食和运动,那么减肥就能给我带来积极的效果;但如果我走了极端,就会适得其反,不仅达不到减肥的目的,还会损害自己的健康。

再比如说工作吧。

我有个朋友,特别拼命工作,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

他的业绩确实很出色,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升职加薪也很快。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蒙辩证法读书笔记【篇一:启蒙辩证法读书笔记】文化工业技术合理性变成支配合理性本身,具有了社会异化于本身的强制属性。

个人意识控制需求。

整体和部分都是一样的,没有反题,也不是前后一致的。

他们预先安排的和谐。

今天不再有审美的内在张力,有的只是兴趣。

文化是被代入行政领域的归类活动。

美国的意识已经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了,尤其是在文艺已经不自由的前提下。

艺术和消遣这两种不可调和的元素被纳到同一目标。

文化工业的权力基于认同被创造出来的需求而不是对立上。

这种对立就是彻底掌握权力和彻底丧失无力之间的对立。

晚期资本主义的娱乐是劳动的延伸,娱乐为了从机械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如今娱乐变得机械化,人们的经验不可避免的变成劳动过程本身的残余影像。

这种结构不是自然结构,而是通过符号表现出来。

人们一旦思考,这种结构就会瓦解。

人们今天要做的就是将技术理性战胜真理。

娱乐带给人的是背信的承诺。

带给人的娱乐效果只是幻觉,掩盖了真实的世界。

快乐是件严肃的事情。

幼稚的东西就是堕落的东西。

快乐是一种逃避。

娱乐所承诺的自由不过是拜托了思想和否定作用的自由。

将廉价的东西偶像化就是将普通人崇高化。

有利于推销产品。

【篇二:作业启蒙辩证法】《启蒙辩证法》读书笔记《启蒙辩证法》是霍克海默流亡美国7年后与阿道尔诺合著的一本书。

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时,法西斯主义在其祖国德国肆虐,极权主义使得个体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资本家的崛起,在工厂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变成了机器。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作者看到的是“文化给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同样的标签。

”由此提出了“文化工业”这一概念。

文化工业,即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齐一化、程式化。

这本书所探讨文化进步走向其对立面的各种趋势的主题。

读后这几个词加深了我对文化工业的理解,及“现代科学技术”、“商品化”、“娱乐”、“软性的丝绒手套”。

关于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是针对于大众文化所提出来的,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大众文化就文化工业。

文化工业是文化产品的工业化批量生产,并大量销售给普通大众,是打着文化的包装的工业产品。

大众文化是在大众之间产生并流行的一种文化,只有当大众文化产品工业化得大批量生产时,大众文化才会成为文化工业。

我认为这两者的关系是:文化工业的基础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发展结果是文化工业。

康德认为,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是指没有能力运用自己不经他人引导的知性。

在法兰克福学派中,霍克海默、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首次提出“文化工业”概念并与“大众文化”加以区别。

他们极力主张用“文化工业”取代“大众文化”,其目的在于一方面强调文化工业的否定性,另一方面说明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不是那种自发地从大众那里生发出来的文化,也不是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小说、流行音乐等,而是“或多或少按照计划而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这种产品是为大众消费度身定做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的性质”。

霍克海默、阿多诺之所以用“文化工业”这个概念来代替“大众文化”进行表述,主要原因是为了反对把大众文化归结为大众化、通俗化,反对简单地把一时在群众中通行的东西同从大众出发、为大众服务的文化相混淆的做法。

而文化工业更强调文化产品的模式化以及易机械复制和按市场需求批量生产特征。

在他看来文化工业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反文化。

因为文化工业的根本目的也与生产领域的目的一样,最终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不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为目的的。

所以,商业就是他们的意识形态,利润就是他们的生命,消费者就是商品拜物教的教徒。

关于文化工业与个性消灭文化工业的恐怖之处就是它给我们设定好了一切,只要我们按照它所设定好的去做,我们就能获得幸福。

“在文化工业中,个性就是一种幻象,这不仅是因为生产方式已经被标准化。

”“个人只有与普遍性完全达成一致,他才能得到容忍,才是没有问题的。

”个性有关于个人的,也有关于艺术。

个人是如何被消灭了个性的呢,作者认为是文化工业导致的,文化工业给每一类人都打上了标签,每一类人都有其所属的特定产品。

在文化工业中,个性是一种幻象。

社会里所依凭的每个人,都戴上了社会的烙印,他们看似自由自在,实际上却是经济和社会机制的产品。

生产商给不同阶层的人的产品都制定好相应的价格,然后通过广告商传递给每一个人,使个人认识到那些事属于他们的产品。

这对满足大众追求独创性和新颖性的心理无疑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从而顺利实现了文化工业诱使消费者按照它设定流行模式进行行为活动的野心,取代其思考,将其行为牢牢的局限在对制造商有利的范围之内。

正因有此假象,所以对风格的追求愈演愈烈,以致人们不能接受没有风格的事物。

所以在大众文化下,个性就这样被消灭了。

而艺术品的个性则是被市场所消灭的。

关于文化工业与极权统治文化工业并没有使人感到身心愉悦,相反它占用了大量经济资源,但却没有满足人们审美上的饥饿感。

文化工业不断的向消费者许诺,又不断的再欺骗消费者。

并让受众认为这种欺骗是一种满足,而他们是被服务者。

文化工业使娱乐变成一种谎言,使得人们把娱乐变成一种理想,从而放弃了更高级的情感,譬如:在电影设定好的程序模式里追求表面的刺激,而放弃一些深度的思考,诸如真理等。

电影、杂志和广播等不停的塑造出各种英雄,让我们信以为真;不停的讲述成功者的故事,让我们以为成功可以复制,我们也能获得成功;不停的给我们灌输民主、自由、真理、幸福等各种思想,让我们无法反抗。

就算意识到这些,个体也无法摆脱文化工业的控制,因为它已经控制住了这个世界。

这摆在我们眼前的都是那么美好,使我们坚定的以为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了,但是总觉得缺少了什么。

文化工业是借助于国家机器来运行的,因此文化工业所传播着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

文化工业就是极权统治一种工具,以消除人们的反抗心理为目的。

文化工业的基础是政治和经济上的极权,倘若没有经济的极权,没有大资本家,大集团,大财阀,那么所有的产业链便无法得到整合一致,也就不会形成标准化的商品形式。

那么文化工业便无法像今天那样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了。

政治上的极权必然要求其统治下的人民对其服从,因而要对其进行思想灌输。

它制造了一种文化机制,在各色的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中,人们被灌输这种机制的思想,他们被“关闭”在这些组织系统中,不得不遵循既定的生活机制。

在文化系统的压制下,现实生活使大众丧失了道德,他们只能通过强加给他们的行为方式来展现文明。

正是在他们的软弱中,社会发现了自己的伟大,并赋予每个人以力量,人们只有逆来顺受,才能有所依靠。

文化工业就很容易成为利益集团的权利工具关于文化工业与剧情雷同作者主要例举文化工业中较为明显的产业,电影、杂志和广播。

电影因其贴近真实生活,让消费者误以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电影银幕上所展示的世界的一种延伸。

越来越先进的技术令拍摄出来的电影越加接近真实世界,我们也越来越相信影片,也越来越喜欢看电影。

从而导致喜欢看电影的人把电影当成真实的世界,接受电影上所演示的生活方式。

众多情节雷同电影的放映让我们更加坚信生活只能是这样才更加美好【就比如说,在拥有几亿票房的《爱情公寓》里就不同程度的揭露和调侃了这一现象,特别是演员悠悠的职业生涯】。

久而久之,电影的情节就不在重要,技术产生的效果超越了一切。

或许是法西斯主义的迫害,作者对广播的批判是最为严厉的,他们认为“广播变成了领袖的话筒;领袖的声音通过大街上的喇叭传播出来,就像赛壬的嚎叫一样,引起了极度恐慌——现代宣传机构也没什么两样。

”“制作演说者的语言和虚假的指令,就是广播的内在取向。

”并指出电台虽然是民主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建立自己的电台,我们只能听到他们想让我们听到的东西。

关于文化工业与孩子的经典积淀人一生的培养,关键在于幼年,而文化工业淹没了孩子在文化经典这块的能力。

如果让我们的孩子在幼年时期就充分接触、阅读经典文学,而不是仅仅学习那些非常浅薄的故事;如果让孩子们从小就听莫扎特、贝多芬,而不是庸俗的流行歌曲;如果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欣赏世界名画,而不是每天坐在电视机前看充满暴力和血腥的动画片。

我认为孩子是否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不是目的,让他们从小接触这些书本、音乐、绘画是为了让它们积淀在孩子的心中,慢慢酝酿,等到他长大成人,幼年时期的阅览就会成为他一生中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他会有自己的鉴赏能力,而不会被庸俗的大众文化所淹没;他会热爱文学、艺术而不仅仅是跟风喜好;他会成为一个真正有个性独立的人,而不是工业社会中的一个符号。

如果这样的教育理念能够得到实行,那么文化经典肯定不会消亡,人类也不会像上帝所预言的那样“心灵干涸”成为“迷失的羔羊”关于文化工业与广告的泛滥广告的泛滥,一切没有贴上广告标签的东西,都会在经济上受到人们的怀疑。

也是因为这种体制,每一个产品都必须使用广告来宣传自己。

文章也论述了美国杂志《生活》和《财富》中**式广告的虚伪性。

广告制作人就很好地利用了大众的这一点虚幻的满足感,努力将自己的商品打造为中产阶级家庭中的幸福必备,这必然引起了自信为“幸福中产阶级”大众的注意。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和广告演员的际遇是相同的,但“这种平等却意味着人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区别”。

广告与文化工业在技术上合经济上融合起来了,但是倘若不规范化,制度化将走向另一对立面。

关于文化工业与社会进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个人对“文化工业”的看法倒没有如阿多诺那样完全批判: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看,文化工业不仅仅是文化创造活动的机械化文化,它甚至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伟大进步。

因为一切创造性的文化创造活动,其具体过程本来就含有一些非创造性的机械操作,如记录、抄写、常规性文字处理等等事务。

现代文化工业使人们把这些事务交给机械去完成,使人们从非创造性事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从事真正的文化创造活动。

正像马云所表达的,表面上看文化活动机械化了,实际上给人类文化创造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文化工业时代的到来,使得文化享受摆脱了贵族化限制而普及到亿万大众之中;文化工业使精英文化走下“圣坛”,向大众文化的渗透,掀起了草根平民的狂欢。

而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时代的变迁中也在无声转换,如古时的诗经、宋词元曲,可见精英文化并非是绝对与大众文化二元对立的,对于精英文化的界定也是相对的。

最后,我们应该用历史的分析方法去看待,你想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大众享有如此多的文化产品;从来没有哪个时代文化产品的创造与消费占有如此之高的比重。

当然,我们同时要明确大众文化是感性的、注重眼前利益的、商业气息浓厚的文化。

如不加控制,也可能导致一些负面效应。

例如,片面追求眼前经济效益,会导致那些迎合人们低级趣味的庸俗文化泛滥成灾,色情和暴力充斥文化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