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辩证法读书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蒙辩证法读书笔记

【篇一:启蒙辩证法读书笔记】

文化工业

技术合理性变成支配合理性本身,具有了社会异化于本身的强制属性。个人意识控制需求。整体和部分都是一样的,没有反题,也不

是前后一致的。他们预先安排的和谐。今天不再有审美的内在张力,有的只是兴趣。

文化是被代入行政领域的归类活动。

美国的意识已经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了,尤其是在文艺已经不自

由的前提下。艺术和消遣这两种不可调和的元素被纳到同一目标。

文化工业的权力基于认同被创造出来的需求而不是对立上。这种对

立就是彻底掌握权力和彻底丧失无力之间的对立。

晚期资本主义的娱乐是劳动的延伸,娱乐为了从机械的劳动中解脱

出来。如今娱乐变得机械化,人们的经验不可避免的变成劳动过程

本身的残余影像。

这种结构不是自然结构,而是通过符号表现出来。人们一旦思考,

这种结构就会瓦解。人们今天要做的就是将技术理性战胜真理。

娱乐带给人的是背信的承诺。带给人的娱乐效果只是幻觉,掩盖了

真实的世界。

快乐是件严肃的事情。

幼稚的东西就是堕落的东西。快乐是一种逃避。娱乐所承诺的自由

不过是拜托了思想和否定作用的自由。

将廉价的东西偶像化就是将普通人崇高化。有利于推销产品。

【篇二:作业启蒙辩证法】

《启蒙辩证法》读书笔记

《启蒙辩证法》是霍克海默流亡美国7年后与阿道尔诺合著的一本书。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时,法西斯主义在其

祖国德国肆虐,极权主义使得个体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科学技术

的迅速发展,大资本家的崛起,在工厂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变成了

机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作者看到的是“文化给一切事物都贴上

了同样的标签。”由此提出了“文化工业”这一概念。文化工业,即大

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齐一化、程式化。这本书所探讨文化进步走

向其对立面的各种趋势的主题。读后这几个词加深了我对文化工业

的理解,及“现代科学技术”、“商品化”、“娱乐”、“软性的丝绒手套”。

关于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是针对于大众文化所提出来的,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大众文

化就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是文化产品的工业化批量生产,并大量销

售给普通大众,是打着文化的包装的工业产品。大众文化是在大众

之间产生并流行的一种文化,只有当大众文化产品工业化得大批量

生产时,大众文化才会成为文化工业。我认为这两者的关系是:文

化工业的基础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发展结果是文化工业。康德

认为,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

状态是指没有能力运用自己不经他人引导的知性。

在法兰克福学派中,霍克海默、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首次提

出“文化工业”概念并与“大众文化”加以区别。他们极力主张用“文化

工业”取代“大众文化”,其目的在于一方面强调文化工业的否定性,

另一方面说明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不是那种自发地从大众那里生发出

来的文化,也不是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

如小说、流行音乐等,而是“或多或少按照计划而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这种产品是为大众消费度身定做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

费的性质”。霍克海默、阿多诺之所以用“文化工业”这个概念来代替“大众文化”进行表述,主要原因是为了反对把大众文化归结为大众化、通俗化,反对简单地把一时在群众中通行的东西同从大众出发、为大众服务的文化相混淆的做法。而文化工业更强调文化产品的模

式化以及易机械复制和按市场需求批量生产特征。

在他看来文化工业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反文化。因为文化工业的

根本目的也与生产领域的目的一样,最终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不是

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为

目的的。所以,商业就是他们的意识形态,利润就是他们的生命,

消费者就是商品拜物教的教徒。

关于文化工业与个性消灭

文化工业的恐怖之处就是它给我们设定好了一切,只要我们按照它

所设定好的去做,我们就能获得幸福。“在文化工业中,个性就是一

种幻象,这不仅是因为生产方式已经被标准化。”“个人只有与普遍

性完全达成一致,他才能得到容忍,才是没有问题的。”个性有关于

个人的,也有关于艺术。个人是如何被消灭了个性的呢,作者认为

是文化工业导致的,文化工业给每一类人都打上了标签,每一类人

都有其所属的特定产品。在文化工业中,个性是一种幻象。社会里

所依凭的每个人,都戴上了社会的烙印,他们看似自由自在,实际

上却是经济和社会机制的产品。

生产商给不同阶层的人的产品都制定好相应的价格,然后通过广告

商传递给每一个人,使个人认识到那些事属于他们的产品。这对满

足大众追求独创性和新颖性的心理无疑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从

而顺利实现了文化工业诱使消费者按照它设定流行模式进行行为活

动的野心,取代其思考,将其行为牢牢的局限在对制造商有利的范

围之内。正因有此假象,所以对风格的追求愈演愈烈,以致人们不

能接受没有风格的事物。所以在大众文化下,个性就这样被消灭了。而艺术品的个性则是被市场所消灭的。

关于文化工业与极权统治

文化工业并没有使人感到身心愉悦,相反它占用了大量经济资源,

但却没有满足人们审美上的饥饿感。文化工业不断的向消费者许诺,又不断的再欺骗消费者。并让受众认为这种欺骗是一种满足,而他

们是被服务者。文化工业使娱乐变成一种谎言,使得人们把娱乐变

成一种理想,从而放弃了更高级的情感,譬如:在电影设定好的程

序模式里追求表面的刺激,而放弃一些深度的思考,诸如真理等。

电影、杂志和广播等不停的塑造出各种英雄,让我们信以为真;不

停的讲述成功者的故事,让我们以为成功可以复制,我们也能获得

功;不停的给我们灌输民主、自由、真理、幸福等各种思想,让我

们无法反抗。就算意识到这些,个体也无法摆脱文化工业的控制,

因为它已经控制住了这个世界。这摆在我们眼前的都是那么美好,

使我们坚定的以为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了,但是总觉得缺少了什么。文化工业是借助于国家机器来运行的,因此文化工业所传播着这个

国家的意识形态。文化工业就是极权统治一种工具,以消除人们的

反抗心理为目的。文化工业的基础是政治和经济上的极权,倘若没

有经济的极权,没有大资本家,大集团,大财阀,那么所有的产业

链便无法得到整合一致,也就不会形成标准化的商品形式。那么文

化工业便无法像今天那样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了。政治上的极权

必然要求其统治下的人民对其服从,因而要对其进行思想灌输。它

制造了一种文化机制,在各色的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中,人们被灌

输这种机制的思想,他们被“关闭”在这些组织系统中,不得不遵循

既定的生活机制。在文化系统的压制下,现实生活使大众丧失了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