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的军事思想
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探微
![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探微](https://img.taocdn.com/s3/m/04d7dc23aaea998fcc220e09.png)
2008年第3期第24卷(总第139期)南京政治学院学报Journal of PL 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No.3,2008Serial No.139Vol.24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探微高 成,王伟娜(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政教室,安徽蚌埠233011) 摘要:《老子》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军事哲学思想。
其中,“不以兵强天下”的朴素唯物主义战争观、“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的军事认识论和“以奇用兵”、“柔弱胜刚强”的战争指导思想,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老子;军事哲学;战争观;战争指导中图分类号:E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08)03-0087-03 《老子》虽非兵学著作,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军事哲学智慧,南宋郑樵为此在《通志略》中将《老子》著录于兵书。
清代王夫之认为,《老子》言兵之略、之术,应为“言兵者师之”、“言兵者之祖”。
《老子》中所倡导的反对战争、崇尚和平的鲜明态度和辩证的军事认识论及战争指导思想等,对其后军事思想尤其是军事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不以兵强天下”的朴素唯物主义战争观 老子生活于春秋末年诸侯争霸的战乱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社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大变革,“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也。
”〔1〕2060当时,周王朝大权旁落,诸侯纷纷称公称王,互相攻伐兼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
在这一社会政治背景下,老子极为关注战争对于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他反对战争,抨击统治者的暴虐,竭力主张人道主义,倡导小国寡民式的和平宁静生活,由此形成了其朴素唯物主义战争观。
“不以兵强天下”是老子军事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老子认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2〕,“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可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老子把战争视为不吉利的东西,认为战争非有道之人所为。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2aae10a52ea551810a687bc.png)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摘要:《老子》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军事哲学思想。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战略思想的核心;后发制人是老子战略思想的基本方针;以奇用兵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知人”、“自知”、“胜人”、“自胜”是老子的军事指挥原则。
而且, “不以兵强天下”的朴素唯物主义战争观、“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的军事认识论和“以奇用兵”、“柔弱胜刚强”的战争指导思想, 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深入发掘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 取其精华, 避其糟粕。
关键字:老子思想军事反战柔引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一、老子与《老子》1老子与《老子》简介(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老子哲学》主要思想老子的思想体现在人生的哲学上时,就是无欲——无私、无为——无争,前者是修己的根本,后者是处人的原则,因为无欲所以能够知足,因为不争说以能够谦和;知足者常乐,谦和者者受益。
老子有何政治及军事思想
![老子有何政治及军事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f1f2b5258f5f61fb636668e.png)
老子的政治思想中也体现着“道”。
他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基本形态,不仅是万物的变化规律,也是人的意识、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他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从中可以看出他认为执政者的地位是由人民群众决定的。
对于执政者而言,得到人民拥护,执政地位才能稳固。
无为而治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点是“无为而治”。
他主张统治者不应事事亲力亲为,而要做好社会分工,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让大家各得其所,各司其职,顺乎众性,众志成城,从而治理好国家。
他主张建立对百姓较少干预的政治制度,他说“圣人处无为之治,行不言之教”,这句话意思是执政者应该采用无为的方式治国理政,具体工作中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老子思想中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因势利导、委曲求全等已成为历代政治家推崇和学习的政治智慧。
老子提倡的“无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为”,消极的什么事情都不去做,而是在“有为”基础上“无为”,是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的因势利导,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顺势而为,洞察和领会事物的发展,然后用尽可能少的力量去引导,从而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目的。
他认为不推崇贤德之人,避免百姓争夺;不看重奇珍异物,避免百姓偷盗;不见勾引欲望的事物,避免内心迷乱。
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顺应自然,天下就太平了。
善为下老子提出“善为下”的思想。
他说“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意思是深谙用人之道的人,对人表示谦下,具有不与人争的品德修养,体现用人的能力,是自古以来天地间的最高法则。
他认为“善为下”是符合自然的天道。
“善为下”是老子的人生三宝之一。
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他认为只有仁慈、俭朴、谦和的人,才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德厚行广,受人爱戴,终成大器。
民为本老子理顺了执政者与百姓的关系,他认为执政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要广施仁政,以天下百姓为先,处处为百姓着想,心系百姓,服务百姓,他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老子与孔子两位圣人军事思想之比较
![老子与孔子两位圣人军事思想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93a07253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85.png)
老子与孔子两位圣人军事思想之比较老子与孔子两位圣人军事思想之比较老子的军事伦理思想老子所著《道德经》寥寥五千言,却涵盖无比丰富之哲理,它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做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尤其是其中的军事伦理思想。
今据通行本《道德经》及近年出土的郭店《老子》的相关材料,试对老子军事伦理思想作一新的探析。
一、“倡和反战”的战争伦理观“倡和反战”是老子在战争伦理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崇尚“和平”是老子的衷心向往。
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上,老子提倡相互间用一种“下”亦即“谦和”的态度进行交往。
然而,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频繁发生的战争屠杀生灵,荼毒天下,危害惨烈,强烈刺激了具有和平主义倾向的老子,使之对战争深恶痛绝。
深究之,老子强烈的反战态度具有多方原因。
第一、战争“有为”,违背了道家倡导的“无为”之道“‘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开展的。
”“‘道’不是一种‘物’,但它有‘状’。
”而“道”的基本精神就是“自然无为”。
既然“无为”合乎自然,顺乎“道”的本性要求,那么,理想的统治者就应以“清静无为”之道治国,“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任凭事物自然发展而不妄加干涉。
“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在老子心目中,按照“无为”之道治国,其功效是极其神圣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不欲以静,天地将自定。
”因此,老子提倡“无为”、“无事”治天下。
他说:“以无事取天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由此,老子激烈反对“有为”、“有事”。
他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又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天下是神圣的,有其特定规律,不容随便干预,否则必然失败;要想治理天下,常靠无为之道。
至于人为生事,政令繁多,烦扰民众,就不能够治理天下。
在老子看来,战争,乃以“战”相“争”,是大大的“有为”之事;而战争的目的在于“以兵逞强于天下”,更是违背自然天道的“妄作”,其结果必然是“凶”,“故有道者不处”,遭到仁人君子的唾弃。
老子的军事思想
![老子的军事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5233fda49649b6648d747b4.png)
老子的军事思想2012-09-26 18:25:35世人皆知老子是和平的倡导者,给人的印象是“与世无争”,因此谈及老子的军事思想显然不为多数人所知。
不过《道德经》81篇中还是有3篇涉及军事,它们分别是第30,31,69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这句话看来是对相当于现代“国防部长”讲的国防方略,指出战争带给天下百姓的灾难,因此,明确反对随意发动战争。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这段话可以视为老子的防御性军事指导原则,以达到基本的防卫为目标而不逞强,不以之为功。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认为盛极必衰的原因是强大过程伴随着背离天道的过程,违背了天道必然走向灭亡。
因此,老子反对军事上的霸权主义。
“夫佳兵,不详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这表达了老子对先进武器的反对态度。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者贵右。
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谓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
”重申使用军事实为“不得已”才用的原则,但是不要好战,好战必将失去人心。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充分体现老子悲天悯人的仁爱思想。
因为任何战争双方的士兵多数是无辜的,他们往往只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因此,即便凯旋而归,也没有什么值得庆祝,反而应当向敌人牺牲的士兵表示应有的哀悼之情。
在论述完防御性军事原则之外,老子依据他的治理之道,在第69章简述了他的兵法理论:“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此处充分应用了以静制动,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原则。
老子的军事思想与兵法原则充分反映了“不争”的理念,同时也表明“不争”不代表被动挨打,而是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军国主义。
以“兵”解“道”——老子军事思想浅析
![以“兵”解“道”——老子军事思想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cc831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79.png)
以“兵”解“道”——老子军事思想浅析许晶阳 问鸿滨摘 要:“兵”“道”二家居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前列,所代表的学派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老子视“道”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对“道”的探索中衍生出道家独具一格的“兵学”思想,二者可谓“同出而异名”。
老子视“兵者”为“不祥之器”,借此形成以反战为核心的军事人道主义战争观、以弱胜强为主题的军事战略观以及“以奇用兵”为主旨的军事战术观。
关键词:《老子》 道 “柔” 军事思想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76(2023)06-0063-010收稿日期:2023-06-07作者简介:许晶阳(1999— ),女,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问鸿滨(1972— ),西安交通大学军事教研室主任,教授。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英雄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研究”(编号SK2022017)阶段性成果。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充分肯定战争在人类史中所承担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战争的产 物。
〔1〕战争给人类的生存、民族的形成以及国家的存续都打上了特殊的烙印。
探析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史,这一观点依旧可以得到印证。
无论在远古时期家庭私有制的形成中,抑或秦始皇逐鹿中原一统天下开启的漫长封建时期内,战争这一“不祥之器”均在其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在此阶段内,除有专门言兵的“兵家”外,其余各家的著作中或多或少均涉及战争言论,并与兵家思想一道构成了传统“兵学”思想。
老子是中国先秦时期哲学思想和文化的一座高峰,所著五千言《老子》集其思想智慧之大成。
仔细研读这一道家经典可见,在通行本《老子》中,“兵”的用例约有13个,“战”的用例约有3 次。
〔2〕再者,《老子》论“道”的终极目的是以“天道”佐“人道”,在顺应总第48期General No.48天下大道的基础上谋求国富民强天下大同,无法脱离客观存在的战争问题。
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分析
![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b447938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1.png)
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分析【摘要】《老子》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军事哲学思想,作为现代军事的研究者应对有深刻哲学思想的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吸收,取其精华而自用。
本文通过对老子有代表性的理论进行分析,对现代军事思想产生了颇为积极的影响,更有利于现代军事思想的创新及发展。
【关键词】老子;军事;思想;分析《老子》并非兵学著作,但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及智慧却可以为军事理论服务,为军事理论的创新提供新的源泉。
《老子》中所倡导的反对战争、崇尚和平的思想和军事理论、战争指导思想等,对后来的军事思想、军事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老子》认为战争的根源是统治者的贪欲早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及即得利益,不惜完全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甚至完全占用奴隶。
奴隶每天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生命没有保障。
对奴隶实在不堪忍受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发动起义时,奴隶主会用更加残忍的手段镇压起义。
老子以为人民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反抗压迫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利用军事手段进行镇压只能激化与人民之间的矛盾,使战况更加恶化,直到人民全部战死或人民获得胜利。
而现实中,普通穷苦百姓如果不畏惧死亡,其力量是无法阻挡的,最终战争的胜利者只能是代表大多数利益的人民群众。
所以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1]。
同样的理论如果应用在国际局势中,也是相通的。
早年间的诸侯国各自为政,但并不满足于自己拥有的领土与财产,妄想掠夺他国领土及财产,对其他国家实行兼并。
同样是国家的统治者,其受贪欲主使谋求吞并兵力较弱的小国,如果小国不肯就范,想保江山社稷,只能以武力抗衡。
如此,诸侯间的战争此起彼伏,劳苦大众苦不堪言。
从老子的观点可以看出,战争的根源在于统治者欲壑难填,为了满足一己私利,不惜牺牲无辜百姓的生命。
其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奴隶,反应了农民对战争起源的初步认识,反映了人发群众的心声。
老子认为发动战争的一方是不符合道的标准的,明确指出不符合道的标准就一定会受到惩罚,而“不道早已”,统治者妄想以发动战争的方式取得他人或他国财物必将得到天道的报复。
老子军事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老子军事思想的内涵与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6a487cafc850ad02df8041cb.png)
老子军事思想的内涵与价值下面是关于论文,欢迎阅读。
就是由于道是虚设的,所以它的内涵才是最广泛的,而内容也是最丰富的。
在老子看来,他认为道为万物的本体和本源,天地万物是由道产生的。
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老子》第四章,以下只注章号) 老子认为道不仅是万物的根源,而且道又蕴含于万物之中,体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而道的规律概括的说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及反的规律。
反的规律就是指万物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相互转化。
同时老子还认为道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及自然无为。
老子的军事思想也是老子道这一抽象核心思想的一部分。
在书中老子表达了自己如何修身养性、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等一系列思想理念。
陈鼓应先生在《老子今注今译》的出版序言中概括说:老子所期望的是:人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政治权利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祸害;扬弃奢侈的生活;在上者引导人民返回到真诚朴质的生活形态与心境。
老子的军事思想就是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
一、老子军事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有其时代背景,特别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产生都是为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所以问题意识是中国哲学思想产生的前提。
这种问题意识表现在中国哲学是重实践的.牟宗三先生曾说中国哲学它的出发点或进路是敬天爱民的道德实践,是践仁成圣的道德实践.还说希腊哲学是重知解的,中国哲学是重实践的.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鲜明特征。
老子生活在东周的春秋时期,当时的周王室已经衰落,天下诸侯开始争夺霸主,这就产生了历史上着名的春秋五霸。
霸主的争夺就要依靠战争,而战争就导致税收徭役加重,更意味着杀戮和生灵涂炭。
国家盼安定,人民盼幸福就成了当时时代最强的呼声,老子的军事思想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老子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及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等思想都是为了使当时的人们知道战争的危害,转而珍惜国家和平的幸福生活。
浅析老子哲学思想
![浅析老子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acc1510866fb84ae45c8dc4.png)
浅析老子哲学思想摘要:老子的军事思想博大精深,对后代的军事和外交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国家对外政策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从老子军事思想基本原则入手,对其在战争方式策略上的奥妙进行分析,解释其对后世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以道佐人避战不为天下先一、老子军事思想的理论《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两千多年前的老子为后人所留下的《道德经》,将宇宙大道以文字表现形式展现出来,不仅涵盖了宇宙演变、阴阳互换、物种起源、对立转化、世间兴衰、待人处世、修身养性,乃至治国用兵、战争本质的透视,对战争的批判及用兵方策和韬略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与警示。
首次提出了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事物的产生与发展,主张用无为思想治国平天下,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但是,它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此,其在军事上的造诣也是空前的,对后来的统治者治国用兵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老子不是军事家,也并非处于统治阶级,更没有带过兵,但自古以来就有人认为《老子》是讲兵法的,还有研究古代史的哲学家将其与《黄帝内经》、《孙子兵法》相提并论,可见《老子》在军事上造诣之高。
老子不提倡用战争手段解决政治纷争,倡导“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
即从政者以道来辅佐君王,不要以军队称强于天下。
因为“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告诫世人就是最好的军队、。
精良之师,也是不吉祥的东西,天下万物都厌恶它,所以修道的人是不取的。
老子明确指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军队所到之处,荆棘丛生。
大军过后,必有荒年。
大军所经之地,必攻城掠地,杀戮征伐;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大的征战过后,灾荒遍地,瘟疫流行,必然是灾年。
所以老子再三强调“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但凡兵者乃不祥之物,非君子所用,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它,还是看淡一些为好。
劝告为臣者要应天理,顺民意,以自然之道辅佐君王治国安民,不可崇尚武备,滥用刀兵。
老子《道德经》中的七大军事思想,老子乃兵家之祖
![老子《道德经》中的七大军事思想,老子乃兵家之祖](https://img.taocdn.com/s3/m/1c60227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d9.png)
老子《道德经》中的七大军事思想,老子乃兵家之祖老子的军事和战略思想,既源于大道,高标不凡,又切人实际,便于应用。
因此,不少人都认为老子的《道德经》一书实际上是兵书,老子乃兵家之祖。
从古到今,说《道德经》》是兵书的大有人在。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范蠡就把《道德经》当作兵书来读的,他助越灭吴中的很多奇谋,都是从老子思想中得到启示。
《隋书》等典籍,把《道德经》列入兵书一类。
特别是唐朝宪宗时期有一个人叫王真,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道德经》是兵书的,他甚至说《道德经》“未尝有一章不属于言兵也”。
《道德经》中确有极其丰富的军事思想。
仔细分析一下,老子的战争和军事思想至少包括以下七个方面:一、战争有背天道和自然无为,战争起源于贪欲和争夺老子认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这里的有事,即主要指战争。
这就是说相安无事是正常的状态,是遵道而行事;—旦有了战争,天下就会纷扰不宁。
那么,为什么会有战争呢?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憎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这就是说,天下有道时,马是用来耕田的;天下无道,连快要生产的母马也要奔驰在战场。
而挑起战争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们的不知足和贪欲太强。
二、极力反对和制止战争,深刻揭示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老子反复诅咒兵者是不祥之器,有道者对战争是嗤之以鼻的。
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还要求一些谋士,要规劝诸侯以道德治天下,而不要靠武力威慑征服他人。
老子还告诫那些穷兵黩武者,战争这玩意“其事好还”,你打別人,别人也不会等闲,最终必自焚。
老子非常痛心地描绘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军队所到之处,田园就会荒芜;哪里有战争,哪里就会饿殍遍野。
三、大国小国要平等相待,通过外交手段弭战谋和老子主张大国与小国要平等相待,和平相处。
大国应该像江海一样,谦居下流,善待小国、弱国,这样才能天下太平。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42d56d8a58da0116c174900.png)
学院:电气工程姓名:杨文钊班级:09级10班学号:20084698论老子的军事思想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老子的著作只有一本,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寥寥五千言,却涵盖无比丰富之哲理,它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做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尤其是其中的军事伦理思想。
1.兵不血刃。
不争而胜在战争问题上,老子反对轻率用兵,主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首先,老子非常注重“积德”的力量,认为无论做什么事,“重积德”可以攻无不克。
那么,为什么注重积德就能攻无不克?老子认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物壮则老,谓之不道”,通过积德,具有深厚修养境界者,能返到婴儿般纯真柔和。
因为他幼嫩,不恃勇好斗,所以来日方长、前程远大;而那些自命不凡、看似强壮者,却因其违背规律而注定早夭。
其次,老子特别看重“慈”这一品德的战略价值,把它视为克敌制胜的法宝。
他说:“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个“慈”,实即慈爱之心、仁义之心。
他认为“慈”在战争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
老子提出:“慈,故能勇。
”在他看来,仁慈之心能够在危难关头激发人们的勇气。
既能使统治者出于为民抗侮而无所畏惧,又能使民心归顺,人人怜贫惜幼,慈爱互助,战则勇于保家卫国,这种基于正义感的“慈勇”是克敌制胜的法宝,用老子的话来说,叫做“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以慈为战,就能战无不胜。
在老子看来,用慈爱之心进行自卫战争,是符合天道的,即所谓“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实际上,老子用自己的特殊语言,肯定了自卫防御的正义战争的道德价值。
老子不愧为军事大家的境界,是从前、现在乃至将来对为军、为商、为事、为人都最具教学价值的精湛谋略。
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2d52a4b9b9f3f90f76c61bbb.png)
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基于“道”本根的非战观、基于“人道”立场的战争价值观、作战有“道”的战争制胜观,这些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现代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于后世也影响深远。
老子身处春秋战国后期,这个时代不仅是众所周知的百家争鸣的年代,更是战乱不休,生灵涂炭的的时代,为挽救这个日益沉沦的衰败乱世,老子开出了前所未有的治世良方,即“道”,老子以大道包罗寰宇,以大道统论自然、社会、人生,尤其是呼唤统治者以大道清静无为不争的法则来处身立世,最终是要实现理想的小康社会。
然而,老子身逢诸侯混战的时代,要实现理想社会的蓝图,就必须首先消除战争。
论兵因之成为老子思想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一、基于“道”本根的非战观老子思想的本质是“道”本根论,老子以道来统论社会,人生,老子的“道”主要是自然之道,老子是以自然之道来重建政治、经济、文化,其根本是“道法自然”,老子不仅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政治,在战争观方面,老子同样秉持“道法自然”的理念。
战争究其本质来讲是以武力来解决冲突或者问题,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历史现象,究其根源,则来自于人的贪欲和不知足,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与自然生养万物,大道无为之生生大德是根本对立的,因此老子关于战争的基本态度是非战的,提倡和平,崇尚自然。
虽然老子基于“道本”主张非战观,不幸的是,老子生活的战国后期,是名副其实的“战”国,据史书记载,发生在春秋时代的战争是非常频繁的,如发生在周襄王二十年(前632)的城濮之战(今山东)、周定王(前589)的鞍之战(今济南)等等。
战争一方面频繁发生,另一方面战争规模越打越大。
越打越大的战争也必然越来越残酷,如发生在周定王十三年(前590)楚宋之战,楚庄王围宋达九个月(九月至五月),据说当时宋都城内粮食断绝,“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吕氏春秋·慎势篇》)老子身处其中,深刻认识到了战争的危害性,认为人类最愚昧最残酷的行为,莫过于战争。
论《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
![论《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5fd788471fe910ef12df899.png)
论《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摘要《老子》不是兵书,然而其对治国用兵、战争本质的透视高屋建瓴,对战争的批判及用兵方策和韬略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与警示。
老子在《老子》一书中,提出了他对战争的态度,对战将的要求,对战略的见解,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关键词老子倡和反战不争之德老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老子的著作只有一本,就是《老子》,又称《道德经》。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为后人所留下的《道德经》,将宇宙大道以文字表现形式展现出来,不仅涵盖了宇宙演变、阴阳互换、物种起源、对立转化、世间兴衰、待人处世、修身养性,其对治国用兵、战争本质的透视更是高屋建瓴,对战争的批判及用兵方策和韬略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与警示。
一、战争观古人早就有这样的说法: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战争的最后结果,人民群众是最大的受害者。
同时战争又是耗钱、耗物质、耗人的事。
老子,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反对战争,提倡和平。
然而,老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期,频繁发生的战争屠杀生灵,荼毒天下,危害惨烈,强烈刺激了具有和平主义倾向的老子,使他对战争深恶痛绝。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章中,反战思想尤为突出:“以道作主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则已,不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意思是:用道来行使主权的人,不靠武力而称强天下。
用武力总是有报应的。
军队进驻之地,荆棘便长出来;每逢大战之后,凶年接著来到。
良善自会结果,无须强夺硬取。
成了而不矜持,成了而不炫耀,成了而不骄傲,成了像是不得已,成了而不逞强。
5 任何事物一逞强示壮就会老朽,这不是出于道。
不是出于道的,是早已注定要死亡了。
老子对待战争的看法和态度
![老子对待战争的看法和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7a927dd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2.png)
⽼⼦对待战争的看法和态度⽼⼦对战争的看法和态度现在学者认为“⽼⼦是反对⼀切战争的”,也就是说不管是侵略战争还是反侵略战争⽼⼦都反对,依我看⽼⼦并不反对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且还⼤⼒⽀持。
下⾯就⽤⽼⼦说的话来理解他对战争的看法和态度:第四⼗六章天下有道,却⾛马以粪。
天下⽆道,戎马⽣于郊。
罪莫⼤于可欲,祸莫⼤于不知⾜,咎莫憯于欲得。
故知⾜之⾜,恒⾜矣。
⽼⼦说:国家执⾏的政策复合于道,战马不⽤去打仗可以⽤来耕⽥积肥。
政策不符合于道,(连年发动战争)母马⽣驹都在战场上。
最⼤的罪过莫过于贪欲(别国的领⼟去发动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灾祸没有⽐对领⼟不知⾜(⽽去侵略别国)所带来的灾祸更⼤的了,罪过没有⽐贪得⽆厌的下场更惨!因此对领⼟有知⾜的满⾜感,会永远知⾜。
第三⼗章以道佐⼈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焉;⼤军之后,必有凶年。
……要以道去辅佐君主,不要以强兵去征服天下,以强兵征服天下的事容易得到报应。
军队打过仗的地⽅,会⽣满荆棘;战争之后,必然是(⼈民⽣活苦难的)荒年。
第三⼗⼀章……故兵者⾮君⼦之器也,不详之器也,不得已⽽⽤之。
銛庞为上,勿美也。
若美之,是乐杀⼈也。
夫乐杀⼈,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杀⼈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因此,军队不是正⼈君⼦使⽤的⼯具,它是不吉祥的⼯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使⽤。
尖锐⽽⾼⼤的兵器是好兵器,但不能因为有这种兵器⽽感到得意,如果欣赏这种兵器,就是喜欢杀⼈。
你要是喜欢杀⼈,就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你杀⼈众多,伴随你的⼀定是悲哀;战争胜利了,对死去的战⼠要举⾏丧礼来表⽰怀念和敬意。
第六⼗七章……我恒有三宝,恃⽽宝之:“⼀⽈慈,⼆⽈俭,三⽈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我有三种宝贝,永远像珍宝⼀样把持着:“第⼀是仁慈(爱护⽣命),第⼆是节俭⽤度,第三是虚⼼谦让”。
你能做到仁慈(爱兵如⼦),⼠兵作战才会勇敢;节俭⽤度,使⽤的物资才会充沛;做到谦让,才能成为好的军队⾸长。
(54)老子对战争的看法
![(54)老子对战争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c28b016d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f8.png)
(54)老子对战争的看法展开全文一、“兵”是不祥之器,不能靠军事力量称霸天下。
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成恶之,故有欲者不居。
”意即,军事力量不属于吉祥的工具,是会遭到万物的厌弃,所以有意治理好国家的人,是不能靠军事力量来强霸天下的。
老子认为,“道”只所以应该受到欢迎,那是因为“道”的力量和法则,是“善利万物”的,万物因道而“生”,因“道”才得以和谐运行。
但是“大成若缺”,在大道整体的和谐中,也会存在少量不和谐的现象,如不可预测的灾难和狂风暴雨……,这类非常态的现象,被人们视为对正常生活秩序的破坏。
但是“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所以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能建立在持续不断的军事行动上。
自然界是存在着狂风暴雨,但这并不是受欢迎的对象,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天之道,利而不害”。
求生是万物的自然本能,万物都不愿自己的生命被残害,也因此会怨恨伤害生命的东西。
军事力量是建立在毁灭生命的基础上,其本质自然是不祥的了!治理国家,不能以应付非常态情况的办法来治理常态的社会,“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在常态的社会中,军事力量应当隐于背后,不能介入和侵扰正常社会的自然运行。
所以“有欲”治理好国家的人,应当知兵而不用兵,知兵而又能隐兵,不以兵来侵扰社会自然秩序。
二、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袭为上。
老子再次强调,兵是不祥之器,不是君子之器,君子轻易是不能动用武力的。
动用军事力量,用兵作战,只是迫不得已罢了。
但如果是迫不得已而用兵,那就要以“銛袭”为上策。
“銛袭”,指以精锐部队,主动进攻,突然袭击。
老子反对以军事力量争霸,但却强调应善用军事力量以自卫。
老子认为当战争逼到头上了,不能被动挨打。
当不得已而必须用兵时,那就应该主动袭击敌人,速战速决,除了积极果断,也更应该不择手段,以最快的速度结束战争,不使战争拖累和伤害百姓。
春秋时期的战争,持续的时间都较长,短则几个月,长则可达几年,长期持续的战争,对百姓正常生活破坏很大,所以既然“丧了礼”那就把事做彻底,不要拖得过长害苦老百姓。
老子的用兵思想
![老子的用兵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074572a844769eae009edcb.png)
老子的用兵思想“道德经”中有不少文字谈到了战争和有关战争的话,很多学者都认为,老子讲“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不该给帝王们讲如何用兵的。
因为这是“有为”之举,由此可见老子的“天道”仅仅停留在理论上,遇到具体情况,他也逃不出俗世的圈子。
一、避免用兵的国策世上大小战事,无非三种形式,一是入侵别国,二是保卫疆土,三是平定“窝里反”。
这三种方式其实都是一个目的,为了自已(和自已的政权)的利益。
这是一种与“道”相违的极端手段,特别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荒原遍野,要民不聊生,要血流成河,要人头落地,这是老子无论如何不能容忍的事。
但在某种情况下,(比如有人要打你的左脸、比如有人要抢你的外套),你不得不面对这些严酷到关系生死的具体问题时,你该怎么办?我们来看老子的一些观点:首先,他认为,不管是敌是已,引发战争的原因,唯有一个“争”字,争土地也好,争财产也好,争霸主地位也好,尽管说得天花乱坠,无为是一“私”而已。
美国人要在伊拉克建立“民主”,骨子里其实是垂涎那里的石油,这是傻瓜也明白的事。
当天下诸王都没有这个“争”字,自然也无战事可言。
老子特别郑重声明:想当天下霸主的人,切不可有此妄想,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并非一人或一国之天下,天下兴亡更替,并非人力可定,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这是自然规律,如非要打破这种规律,失败的不仅是你自已,还有无数苍生来做陪,这是下下之策。
别人欺侮到了你的头上,应先想想为什么会受这种欺负,那是因为你的政权不稳,国力不足,治国之策不“正”所致,只要在这个方面狠下气力,没人敢来欺负你。
善待人民,有难时人民才会拼死相争,不事奢华,国家才有力量保全自已。
不去谋求别人的财产,才不会引起邻国的敌对,执此三宝,方能国泰民安,和平长久,这是唯一不受它国之辱的方法。
至于别人为什么不合天理,为什么以强凌弱,你不必去管它,你也管不了,把你自已的事管好,把你的国家弄得人们不敢来犯,足矣。
总结下来,有此三条:1,不要看着别人的财产眼红,不要做什么老大,不要有侵犯别人的念头。
论老子的军事战略思想
![论老子的军事战略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cff8b1d964bcf84b9d57bb2.png)
论老子的军事战略思想一、柔弱胜刚强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军事战略思想的核心。
《老子》一书论兵之处甚多,有对当时战争情景的描绘,有对战争态度的表述,有对选将用兵的要求,有对战争规律的认识和作战经验的总结,然而“柔弱胜刚强”贯穿于《老子》军事思想的各个方面,是它军事战略思想的核心。
《老子》指出:“兵强则灭、守柔曰强”,这是它言兵的总结论。
从战争的规律看,《老子》认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从实战的经验看,《老子》认为:“抗兵相加,哀者胜”;从对将帅的要求看,《老子》提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从敌我态势的发展上看,《老子》与古代许多军事家一样,以水喻兵,指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因此,历代军事家、政治家在研究《老子》时,都把“贵柔”看成是《老子》的基本思想。
《老子》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这一论兵的基本思想出发,观察自然界,得出了相应的结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搞”。
又用这一基本思想论及人生,认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从而概括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就是说,坚强是走向灭亡的道路,柔弱是走向新生的道路。
因而告诫人们凡事都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老子》还把这一基本思想引伸到政治上,主张以柔取天下,指出:“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把这些现象提到哲学高度加以概括,从而看到了“物壮则老”这一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且试图用宇宙的本体论来进行说明,提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作为他的理论基础,由此看来,柔弱胜刚强不仅是《老子》军事战略思想的核心,而且也是《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基础。
《老子》讲的“柔弱”是指初生的事物,将此比之于初生的婴儿,又比之于刚出土的幼芽,这些事物从表面现象虽然柔弱,但实际上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所讲的“刚强”是指强盛的事物,将此比之于人生的壮年,又比之于成熟的草木,这些事物看起来坚强茂盛,“但木强日则折”、“物壮则老”,实际上日益走向死亡和枯稿。
浅谈《老子》兵学思想
![浅谈《老子》兵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6f5a596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b.png)
老子的兵学思想就是上善若水、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甚至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概括起来讲,就是英国军事学家李德哈特后来提倡的“间接路线”战争战略。
子的《道德经》一书,通篇短短五千余字,“无”字出现最频繁,比如无为、无名、无欲......许多人误以为老子的思想消极,不适合一心入世的有志之士。
殊不知《道德经》最后八个字“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一语道出了老子思想的精髓。
《道德经》一书,是有为,不是无为。
书中所有的“不为”,都是为“为”字准备。
老子的清静无为,应用到军事上,就成了绝妙兵法。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可见老子反对战争,用兵是出于自卫,出于不得已,以慈为主。
慈有两层含意:一是不忍我的人民被敌人所杀;二是不忍敌人的人民被我所杀。
因而,我不会主动挑起事端,若敌人执意要来攻打我,才会应战,即所谓“不敢为主而为客”。
“轻敌几丧吾宝”,这个宝字,就是“吾有三宝”的宝字,慈为三宝之一,轻于开战,即是不慈,就失去了一宝。
故我虽应战,却不会主动开战。
我不开战,敌人却来攻击,该怎么办?老子的办法是守,故曰:“以守则固”。
万一敌人进攻猛烈,我实在守不住了,又该怎么办?老子就向后退,宁可退一尺,不可进一寸。
万一退到无路可退,敌人还要进攻,再不开战,我的军士将有性命之忧,就是不慈至极,即失了一宝。
到了此刻,我就不得不开战了。
我军步步退让,收敛到了极点,一旦爆发出来,势不可挡。
这个时候,我的军士,处处是死路,人人悲愤,唯有奋勇杀敌,才有生路,故曰“哀者胜矣”。
敌人的军士,遇着这种拼死抵抗的人,向前冲必死无疑,后退才有生路,出现这种情形,我军当然能够获胜,故曰“以战则胜”。
“坚强者死之徒”,敌人的兵,恃强者极,当然要失败。
《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样是这个道理,故曰:“以奇用兵”。
韩信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即采用了这个作战策略。
老子“以慈用兵”,一守二退三攻,顺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是正义战争,故“柔胜刚,弱胜强”,侵略战争“是以兵强则不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老子的军事思想
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内涵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文化背景。
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华民族以“道”为本的核心,战争的出现是私欲的产物,是中华民族背离“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沉淀,已形成了“天道不可违”的潜意识思维模式,老子的军事思想也正是这一思维模式的表现形式之一。
老子生活的春秋末年,正值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急剧动荡时期。
这种过渡,是通过无数兼并战争得以实现的。
频繁爆发的战争荼毒生灵、危害惨烈,“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强烈刺激了具有和平主义倾向的老子,使之对战争深恶痛绝,也使《老子》一书打上了鲜明的反战印记。
在《道德经》中,老子的反战思想最集中突出地体现在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四十六章,第六十八章和第六十九章中。
在老子看来,无论怎样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总是巨大的灾祸与无比的苦难。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是普遍的,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争规模日益扩大,动辄数万,数十万的兵力投入战争之中,伤亡极其惨重,而在战争期间受危害最大的,则是普通老百姓。
”置身于春秋末叶的老子不仅亲历了东周王朝的衰微,而且也深味了当时天下混战的残酷。
从而,他高扬天道的自然无为的旗帜,以无比悲悯的情怀严正指出战争的罪恶。
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其大意说,武器是不吉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是不用的。
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发现,战争不仅往往体现为“其事好还”,
即争战很会陷入循环复报之怪圈,而且更会造成“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的恶果。
就是说,凡是军队开到的地方,必然会荆棘丛生;大战以后,灾祸苦难则随处可见。
因此,老子强烈地呼吁:“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
老子哲学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均有影响,但对兵家的影响尤大。
在老子的主要著作《道德经》五千言中,谈兵的字眼就有268字。
全书有一部分内容是直接谈兵的,还有一部分内容是以哲理来喻兵的,其他内容也贯穿着战略战术思想。
《老子》的军事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兵者凶器”的战争观。
老子认为,“兵”对于一个国家是极其重要的,但它应当是一个国家用来自卫而不是用来侵略的武装力量。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远。
”就是这个意思。
国家要有精兵良将,但不用来威胁或侵略别国,这才是真正的保卫自已的实力,是保证国家安全的唯一方法。
早期道家通过对历史上兴亡更替的深刻考察,充分认识到战争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进而在一般的意义上对战争持反对态度,这在《老子》一书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老子》主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与其清静无为的政治立场是相一致的。
第二方面是守柔贵雌、以柔克刚的战略思想。
《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即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而在矛盾的统一体中,柔弱虚静的一方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制约着刚强动躁的一方,因而主张贵柔守雌,以退为进。
这一“柔弱胜刚强”的刚柔论思想体系客观上为弱小的新生的力量战强大而腐朽之敌提供
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传统战略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以柔克刚。
不主动出击,以逸待劳,在保全实力的原则下方可动武,做到“以无事取天下”。
应用此策,能够避免战争,是老子理想的胜利,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大捷”。
另一方面是以“奇”用兵,以“正”治国的战略方针。
《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正”这个字,“正”就是自然法则,是人为行为要符合自然法则的意思。
老子所说的“正”对统治者来讲,就是“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就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一句话,就是“无为而治”。
除此,拥有一支让敌人捉摸不透的、具有强大震慑力的军队,是令敌国胆寒而不敢轻举妄动的“国之利器”,是保卫国家的法宝。
这就是老子“正道”之下的“奇”兵。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以清净之道治国,以诡异的方法用兵,以不搅扰人民来治理天下。
”这不仅是治国用兵的道理,也是作为为人处世的借鉴。
遇到难题,我们可以用智慧,出“奇招”来解决。
《老子》中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谋略可以用“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谦下不争,守柔曰强”和“轻敌必败,哀兵必胜”来加以概括。
而这些思想都与《老子》中对“道”的论述和“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
只有从《老子》的特定语境和基本情怀着手,才能从根本上理解《老子》言兵之用意和谋略思想的精神实质。
《老子》的军事伦理思想可分为“倡和反战”的战争伦理观、“以
道御兵”的战略伦理观和“无为不争”的将帅伦理观三个层次。
《老子》主张“以慈克敌”,特别看重“三宝”之一的“慈”的战略价值。
“慈,故能勇。
”仁慈之心能够在危难关头激发人们的勇气;“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基于正义感的“慈勇”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以慈为战,就能战无不胜。
用慈爱之心进行自卫战争,是符合天道的,即所谓“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实际上,《老子》通过特殊的范畴和表达,肯定了自卫防御的正义战争的道德价值。
同时,出于将帅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老子》对将帅修养也有深刻论述。
“无为不争”涵盖了老子对将帅武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包括不争、不武、不怒、不骄等基本内容。
具体来说,“无为”、“守柔”、“不争”是《老子》军事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大国者下流”的军事外交思想、“不以兵强天下”的和平主张和“以丧礼处之”的军事人道主义思想是其军事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总的来说,“倡和反战”是老子在战争伦理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崇尚“和平”是老子的衷心向往。
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上,老子提倡相互间用一种“下”亦即“谦和”的态度进行交往。
“春秋无义战”,或许《老子》的军事伦理思想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老子》基于人道主义而阐明的战争伦理与将帅道德无疑具有恒久的价值。
有的学者认为,《老子》提出将帅应该具有“恶杀”的职业操守,虽然战争免不了伤亡,但“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丧礼处之”等“处哀”的将帅操守,用以解决政治和人性的矛盾冲突,固然有其局限性,却仍不乏积极的作用。
总之,《老子》的论兵之道、用兵之略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其军事哲学思想的独到性、开创性,为中国历代的军事家所称道、引申和运用,对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老子的军事思想,不仅有其历史意义,而且有其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