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鲁迅语文教学设计
鲁迅《雪》导学教案
鲁迅《雪》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雪》的诗句;(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特点,了解其文学地位;(3)通过阅读《雪》,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雪》;(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写作特点;2. 《雪》的诗意、哲理及艺术特色;3. 通过对《雪》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2. 诗意、哲理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文学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雪》的诗意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雪》,感受诗意;(2)让学生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雪》?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雪》的哲理及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分析讲解:(1)解析《雪》的诗意、哲理及艺术特色;(2)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雪》的诗意、哲理及艺术特色。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雪》;2. 写一篇关于《雪》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诗意、哲理及艺术特色。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雪》的诗意、哲理及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鲁迅先生写作特点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提升;4. 学生对爱国情怀的认同和传承。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鲁迅《雪》教案设计
鲁迅《雪》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雪》的内容;(2)分析并掌握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雪》;(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考,对作品内容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的深刻关注;(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雪》的内容及主题;(2)掌握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分析鲁迅先生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内心情感;(2)领悟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的深刻关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雪》;(2)激发学生对《雪》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雪》,理解课文内容;(2)要求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并进行赏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习: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雪》的主题。
2. 请分析鲁迅先生在《雪》中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内心情感的。
3. 请结合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谈谈你对《雪》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雪》全文;2. 写一篇关于《雪》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推荐一位你喜欢的作家,简要介绍其生平和主要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针对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七、评价与反馈:1.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讨论的积极性和思考的深度;2. 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读后感,了解他们对《雪》的个性化解读和感受。
鲁迅《雪》教案设计
鲁迅《雪》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鲁迅及其作品《雪》的历史背景,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1.2.1 鲁迅简介: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让学生了解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2.2 《雪》原文阅读:让学生朗读并理解《雪》的文意,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1.2.3 作品分析:分析《雪》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艺术特色。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鲁迅及其作品《雪》的历史背景。
2.1.2 《雪》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2.2.1 分析《雪》中的人物形象和象征手法。
2.2.2 理解《雪》中隐含的深刻社会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3.1.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雪》。
3.1.2 原文朗读:学生朗读《雪》全文。
3.1.3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1.4 作品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深入解析作品。
3.1.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3.2 教学方法3.2.1 朗读法:通过原文朗读,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3.2.2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2.3 解析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深入解析作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对《雪》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5.1.1 鲁迅作品集:《呐喊》、《彷徨》等。
鲁迅《雪》教案设计
鲁迅《雪》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理解《雪》的背景和主题,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
2. 分析《雪》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
二、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和作品特点。
2. 《雪》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3. 《雪》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和作品特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雪》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3.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雪》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四、教学步骤:1. 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他的文学地位。
2. 讲解《雪》的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3. 分析《雪》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
4. 分析《雪》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讨论《雪》中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文,检验学生对《雪》的领悟和运用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雪》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故事背景及主要情节分析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雪》的故事背景,感受作品的历史氛围。
2. 分析《雪》的主要情节,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教学内容:1. 《雪》的故事背景。
2. 《雪》的主要情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雪》的故事背景。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雪》的主要情节。
四、教学步骤:1. 讲解《雪》的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2. 分析《雪》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文,检验学生对《雪》的领悟和运用能力。
六章:修辞手法分析一、教学目标:1. 识别并分析《雪》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2. 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文学作品表达效果的影响。
鲁迅《雪》课文教案
鲁迅《雪》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雪》课文;(2)分析并掌握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3)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2)培养自己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二、教学重点1. 课文《雪》的背景知识介绍;2. 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3.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写作手法的理解;2. 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雪》的文本;2. 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的相关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雪》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3)分组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3. 分析课文(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3)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4. 拓展延伸(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情感的理解;(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课堂(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学生背诵课文,巩固所学;六、教学作业1. 背诵课文《雪》;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七、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对鲁迅先生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的把握;3. 学生对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的感悟;4.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鲁迅《雪》导学教案
鲁迅《雪》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能够欣赏和评价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共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鲁迅先生通过作品表达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雪》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理解和鉴赏。
(2)对鲁迅先生作品中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雪》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解决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3.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如发言积极性、讨论投入度等。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如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手法的运用等。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雪》及鲁迅先生其他作品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的调整1.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对鲁迅先生作品的理解。
2.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雪鲁迅教案设计范文
雪鲁迅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思想感情。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现实的深刻关注,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内涵。
(2)如何理解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雪》。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雪》,理解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思考其内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2)深入剖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揭示文章的深刻内涵。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2)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
四、作业布置1. 请结合课文《雪》,分析鲁迅先生的象征手法及其内涵。
2. 写一篇关于“从《雪》看鲁迅先生的现实关注”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雪》的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对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掌握情况如何?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何?4. 学生对作者鲁迅的现实关注的认识有何收获?5.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雪》这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对鲁迅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识别和应用能力。
鲁迅《雪》导学教案
鲁迅《雪》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能够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雪》。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发展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的深刻关注。
(2)培养自己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己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雪》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难点:1. 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 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发展创新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鲁迅的简介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2)简介《雪》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雪》,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品情感。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字词,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分析《雪》的特点。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 主题解析(1)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引导学生从作品中体会鲁迅对社会的深刻关注。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雪》,发展创新思维。
(2)让学生谈谈自己从《雪》中得到的启示,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雪》的主题和鲁迅的写作特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雪》,巩固课文内容。
2. 分析《雪》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从《雪》中得到的启示。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深入分析《雪》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鲁迅《雪》课文教案
鲁迅《雪》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向往。
(2)体会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批判精神。
(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引起他们对《雪》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雪》,理解基本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雪》的具体内容,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如雪、朔雪、梅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雪》,如主题思想、表现手法等。
(2)汇报探讨成果,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向往。
(2)体会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批判精神。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雪》,加深对鲁迅先生文学风格的理解。
2. 结合课文《雪》,分析鲁迅先生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3. 写一篇关于《雪》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认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雪》为例,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特点。
3.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鲁迅《雪》优秀教学设计
鲁迅《雪》优秀教学设计鲁迅《雪》优秀教学设计《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
它景物清新,格调明丽,在两幅不同情调的雪景图的渲染中蕴含着对独立与张扬个性精神的赞颂。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鲁迅《雪》优秀教学设计,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鲁迅《雪》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凛冽、升腾”等词语。
⑵把握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思路。
2、能力目标:⑴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⑵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⑶理解作者的情感逻辑,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
3、德育目标:品味文章内涵,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
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
【教学方法】1、诵读法:《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
它景物清新,格调明丽,在两幅不同情调的雪景图的渲染中蕴含着对独立与张扬个性精神的赞颂。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课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逻辑,品味、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
2、探究引申法:课文“化景物为情思”,温润的江南雪景和壮美的朔方飞雪象征和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取向。
可引导学生联系《野草》集中描写自然景致的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对比品味作品的深层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充分诵读,整体感悟文章内容。
合作研讨,更深品味深层内涵。
赏析、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多媒体播放名曲《塞北的雪》)同学们,纷纷扬扬的飞雪不仅孕育出秀美的春天,更催生出一篇篇凝结情思的华彩美文。
1924年岁暮北京的一场落雪,鲁迅先生破例地在他的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这颇富诗情的文字,18天之后,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便诞生了。
今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
2024鲁迅《雪》说课稿
2024鲁迅《雪》说课稿2024鲁迅《雪》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说教材内容:《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明朗的抒情篇章之一。
__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江南雪”与“朔方雪”两幅雪景图,在雪花的纷飞与凝思的幻想中,为人们谱出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文字优美,情感含蓄,寓意深邃。
自《雪》问世以来,对它的题旨的解说的争议很多。
苏教版语文教材把__编入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意欲通过__教学,从本单元教学重点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去分析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二)说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七——九年级阅读课的课程目标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因此,我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四点: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反复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炼、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
3、品味语言,理解本诗语言中的寓意,并能说出自己对__的独特的感受。
4、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课标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据此,我确定的__的教学重难点为:1、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情感,理解__内涵。
2、比较南方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语言的品读,了解散文诗语言的精练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及其寓意。
二、说教法和学法:为了实现教材编者的意图,本课案力图创设开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在指导学生进行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充分地谈感受、议寓意、说理解、析语言,展示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多角度感知散文诗的描绘的意境,理解课文的所寄寓的思想,赏析作品精美的语言,深入领会散文诗《雪》的丰富内涵。
鲁迅《雪》教案设计
鲁迅《雪》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思想感情。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向往。
(2)认识鲁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雪》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雪花有什么印象?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雪》,理解课文内容。
(2)分小组讨论,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3.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分组汇报,分享各组的分析成果。
(3)教师点评,总结分析结果。
4. 拓展延伸:(1)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出自己的看法。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进行自我反思。
6. 布置作业:(2)选择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并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否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把握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雪的教案
教案:初中语文《雪》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雪》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能够分析和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的技巧。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 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雪》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课文《雪》的作者鲁迅及其背景资料。
2. 展示一些与雪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雪》两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三、内容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教师进行指导。
四、语言欣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的技巧。
2.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精彩表达,进行交流和分享。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布置一道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2. 学生现场完成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的读后感的撰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开展与雪相关的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课文《雪》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内容分析,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和交流机会。
在写作练习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雪鲁迅教案设计范文
雪鲁迅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雪》。
(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鲁迅先生的观点和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2. 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
(2)引发学生对《雪》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雪》,理解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雪》。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欣赏(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如比喻、拟人等。
(2)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2)推荐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五、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雪》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 选择鲁迅先生的另一部作品进行阅读,并简要介绍作品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解读课文《雪》,理解鲁迅先生的观点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情感体验环节,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初中语文《雪》教案
初中语文《雪》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基本观点。
2. 能够领会作者通过描绘雪景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
4. 能够提高朗读和默写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基本观点。
2. 领会作者通过描绘雪景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
2.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雪》的内容,让学生简单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
2. 提问:作者鲁迅在《雪》中想表达怎样的观点?二、理解课文(15分钟)1.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如雪的象征意义,作者通过雪的描写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三、朗读和默写(10分钟)1. 让学生进行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感受作者的情感。
2. 进行默写练习,让学生默写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四、写作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如雪景。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和评价。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
2. 提出拓展问题,如作者鲁迅的其他作品有哪些,让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引导。
同时,学生在写作方面也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可以增加写作练习的时间和机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雪》教学设计(精选6篇)
《雪》教学设计(精选6篇)《雪》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这是鲁迅1925年写的一篇散文诗,文中有对江南雪的美好的喜爱、向往、惋惜;更有朔方雪的独立、张扬个性的崇敬、赞美。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感受两幅画面,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本课生字词。
(2)理清作者思路,把握__内容。
(3)深入体会__深邃、鲜明的主旨。
2、能力目标(1)体味词语色彩鲜明,饱含情感的特点。
(2)从景物描绘中体悟作者的情感。
(3)分析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独立张扬的个性,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
教学重点1、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邃、鲜明的情感。
2、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教学方法1、诵读、导读法。
2、点评、议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语,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迷语。
2、学生总结写雪古诗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忙碌脂粉奁灼灼嘻笑褪尽朔方凛冽(明确:磬口(qìng) 忙碌(lù) 脂粉奁(iián) 灼灼(zhuó)嘻笑(xī) 褪尽(tuì) 朔方(shuò) 凛冽(lǐnliè) )2、学生简介作者。
3、范读。
4、速读课文,课文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南方的雪、朔方的雪)三、自由朗读勾画自己不明白和喜欢的句子,并简单点评。
1、勾画点评。
2、指导朗读。
3、解疑。
四、欣赏两幅画面。
(一)、指出江南、朔方的雪的特点。
你喜欢哪里的雪?说出原因。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
)(二)、作者是如何来描绘的?作者喜欢哪里的雪?他在雪描绘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可以安排讨论)1、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鲁迅《雪》教案设计
鲁迅《雪》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雪》的内容;(2)分析并掌握鲁迅先生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感悟作品的意境;(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2)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雪》;(2)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2)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对《雪》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雪》,感受作品的意境;(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3)学生思考并回答:作品中的“雪”有什么象征意义?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2)解析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和社会批判精神;(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2)学生进行作文练习,模仿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学生对《雪》的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雪》;2. 写一篇关于《雪》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雪》的熟读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程度;3. 学生对鲁迅先生写作手法的掌握和运用情况;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鲁迅《雪》课文教案
鲁迅《雪》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雪》课文;(2)分析并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的关爱;(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雪》的背诵与理解;(2)鲁迅先生散文作品的欣赏;(3)鲁迅先生生平和文学地位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2)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对散文作品的兴趣;(3)引导学生进入课文《雪》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3)教师辅导学生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选取优秀讨论成果进行分享;(3)教师总结并点评。
4. 课堂拓展(1)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鲁迅先生作品;(2)讨论鲁迅先生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文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雪》;2. 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散文作品《雪》的评论文章;3. 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评价背诵效果;2.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关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3. 批改学生评论文章,评价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4. 综合评价学生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学习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鲁迅语文教学设计
《雪》鲁迅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
2、品味语言,领会作者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
2、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其中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个星期周末,下了一场春雪。
请大家描绘一下雪景,谈谈对雪的感受。
面对这片银白的世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笔下的雪景。
二、整体感知
1、疏通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磬口(qìng)
脂粉奁(lián)
灼灼(zhuó)
嘻笑(xī)
褪尽(tuì)
凛冽(lǐnliè)
2、课文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三、朗读课文
听课文配乐朗读(播放画面),学生听读;
分小组朗读;
学生挑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并谈谈朗读处理的根据。
全班配乐朗读。
四、理解感悟
1、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有着怎样的特点?
滋润美艳,隐含生机。
但不能持久。
2、文章通过哪些方法,表现出“滋润美艳、隐含生机”这一特点?
对比:江南的雨(单调);
比喻:“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
烘托:繁盛的.花丛、纷喧的蜜蜂;
孩子们塑雪罗汉。
五、品味语句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坚强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蕴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六、课堂小结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就是美艳、绚丽、有趣。
但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3、课外阅读《野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写词语、拼音。
3、江南的雪具有什么特点?
滋润美艳,隐含生机。
但不能持久。
二、理解文本
1、“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这两部分通过什么联接?
通过“但是”一词,也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性。
2、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孤独:(除此以外,别无他物)
坚强不屈,毫不妥协:“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
献身:“死掉的雨,雨的精魂”。
3、你怎样理解“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
北方的雪完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4、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景,为什么?
北方的雪,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
三、课堂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
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平和、恬静,却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
他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
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
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
3、你曾在雪地里做过什么事,有过什么忧喜?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