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闽南建筑的艺术风格及其变迁

合集下载

近代闽南侨乡外廊式建筑文化景观研究

近代闽南侨乡外廊式建筑文化景观研究

近代闽南侨乡外廊式建筑文化景观研究近代闽南侨乡外廊式建筑文化景观研究闽南地区是中国近代的重要侨乡之一,该地区的外廊式建筑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景观。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探讨近代闽南侨乡外廊式建筑的文化景观。

一、历史背景闽南地区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侨乡,自古就与海洋贸易紧密相连。

尤其在明清时期,经济的繁荣和海外侨胞的积极开拓使得闽南地区发展成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侨乡。

闽南侨乡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外廊式建筑。

由于外廊式建筑与外国建筑风格相融合,不仅满足了侨乡的居住需求,同时也成为了侨乡文化的展示。

二、建筑特点1. 建筑形式闽南侨乡外廊式建筑多采用类似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形式,这主要是由于闽南地区与国外接触频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外廊式建筑一般由主楼和外廊组成,主楼通常为两层或三层,外廊则延伸到街道一侧。

外廊起到了遮阳、防雨和增添建筑美感的作用。

2. 结构布局闽南侨乡外廊式建筑往往具有复杂的结构布局。

建筑内部往往设置有宽敞的门厅和中庭,以及各种用途的房间。

通过这些房间的分布,可以体现居住者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和家族关系。

此外,外廊也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悠闲地休息、聚会和交流。

3. 装饰图案闽南侨乡外廊式建筑通常采用精美的装饰图案,这些图案往往是民间艺术的精华所在。

装饰图案既采用了本土的工艺技法,又融入了西方的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些图案既美化了建筑本身,也体现了闽南人民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品味。

三、文化意义近代闽南侨乡外廊式建筑作为闽南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1. 历史意义外廊式建筑反映了闽南地区与外界交流的历史。

这些建筑既是闽南人民海外贸易中的利益中心,也是侨胞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回归的象征。

通过外廊式建筑,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闽南人民在海洋贸易中取得的辉煌成就。

2. 文化意义闽南侨乡外廊式建筑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完整word版)闽南古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

(完整word版)闽南古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

闽南古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经济学严志成学号:101205025 闽南与台湾有着深厚和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

文化、习俗一脉相承。

以砖木石结构、红墙赤瓦的传统古厝民居最为典型和常见。

被称为“红砖民居”。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遍布闽南的厦门、漳州、泉州的大部分地区和台湾西半部及金门、澎湖。

涵盖了闽南语族的分布地区。

明、清时期。

随着大量闽南居民迁移、开发台湾。

闽南民居在建造风格和建筑材料上对台湾民居产生了举足轻重和深远的影响。

闽台两地不仅在血缘和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通相近。

同风同俗。

而且在古厝民居形式及风格上传承有序。

自成体系。

形成了鲜明个性。

一、布局形式常见的闽台古厝民居形式有一条龙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多护龙式及前后多落。

进。

式等。

1. 普遍形态为“一条龙”式。

即一字形排开的三开间或五开间。

中间。

明间。

为稍大的厅堂。

两侧。

次间。

为卧房。

俗称“正身”。

两旁加盖较低的附房。

梢间。

则为杂物间。

2. 在“一条龙”左、右两侧垂直向前分别加盖一、二间较低矮的榉头。

护厝。

作为储存农用杂物的什物间或作为厨房、书房。

偏厅。

整体平面形成“凹”形。

中间空地用作天井。

即“深井”。

前部围建院墙、院门。

这就形成了闽台古厝最基本形式——三合院式。

俗称“一落大厝”。

也是闽台古民居中数量最多的类型。

闽台地区古厝民居建筑的“一进”称为“一落”。

如“三进”则称“三落”。

3. 四合院式是指在三合院的基础上将天井前的院墙、院门改建成大厝。

形成前、后二落古厝与左、右两侧榉头的合围形式。

二落以上规模古厝才称大厝。

4. “二落带护龙”形式为闽台较富有家庭常用。

它是在四合院的外围左、右两侧各围建一列纵向且稍矮的房屋。

护龙。

护龙也划分成前、后两部分。

各部分均由小厅、房组成。

附带一小天井 。

从而构成了相对独立、封闭的单元居室——小合院。

这样就形成了以中央为核心的大合院和四周对称的四个小合院的“四菜一汤”形式。

护龙指建于合院外围的左、右两侧。

与众不同——闽南建筑的特点

与众不同——闽南建筑的特点

与众不同——闽南建筑的特点(一)地域性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区域环境,特殊的气候和自然条件,造就了其独有的地域文化,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建筑风貌。

以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一一红砖大厝为例,这类建筑深受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也以合院形式布局,讲究中轴对称,但它们在建筑材料、屋顶造型、建筑装饰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在建筑材料方面,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通常以木构为主,而闽南地区盛产白色花岗岩,传统民居建筑也大量使用这类石材;中国传统建筑大量使用青砖灰瓦,而闽南民居建筑则普遍使用红砖红瓦(板瓦和筒瓦)。

白色的花岗岩与红色的清水砖两种建筑材料的有机组合,使闽南民居建筑在墙面表现形式上具有出砖入石的特点,在色彩上形成既对比又和谐的效果。

闽南民居屋顶造型普遍采用人斜面成凹曲线,两端为高高翘起的燕尾脊,如果是五间起的大厝,屋顶会多出两条燕尾脊,不同高度的燕尾脊相互穿插,其造型结构体现了闽南建筑独特的韵味,而中国传统建筑则很少使用燕尾脊。

闽南民居建筑重视细节装饰,充分发挥砖雕、木雕、石雕、泥雕、彩绘等民间工艺的作用,使其墙面和屋顶均具有鲜明的装饰美感,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形成闽南特有的地域色。

近代以来,由于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闽南建筑在材料和表现形式上也兼容海外建筑的一些特色,但是即便是现代私人别墅,仍然具有传统古民居的建筑风格。

(二)多样性闽南地区建筑种类繁多,堪称建筑文化的聚宝盆。

除了传统民居建筑,还有各类欧式建筑、中西合璧的建筑、宗教建筑和祠庙建筑。

民居建筑数量最多的是红砖大厝、土楼和土堡,近代以来,在闻南城镇地区还出现手巾寮、竹篙厝等街屋。

厦漳泉三地的建筑都属于闽南建筑的范畴,建筑风格基本相同,但各地因为地域条件的差异,又有各自建筑的特点。

泉州地区的古建筑带有“皇官式”的建筑风格,例如瓦筒(半圆筒形的瓦)这种建筑材料,在泉州古建筑中就比较常见。

漳州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是原生木、红土壤或土坯砖、窑烧砖瓦和花岗石。

厦门由于早期作为通商口岸,西方殖民者的涌入,留下较多欧式建筑。

闽南古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

闽南古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

闽南古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经济学严志成学号:101205025 闽南与台湾有着深厚和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

文化、习俗一脉相承。

以砖木石结构、红墙赤瓦的传统古厝民居最为典型和常见。

被称为“红砖民居”。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遍布闽南的厦门、漳州、泉州的大部分地区和台湾西半部及金门、澎湖。

涵盖了闽南语族的分布地区。

明、清时期。

随着大量闽南居民迁移、开发台湾。

闽南民居在建造风格和建筑材料上对台湾民居产生了举足轻重和深远的影响。

闽台两地不仅在血缘和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通相近。

同风同俗。

而且在古厝民居形式及风格上传承有序。

自成体系。

形成了鲜明个性。

一、布局形式常见的闽台古厝民居形式有一条龙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多护龙式及前后多落。

进。

式等。

1. 普遍形态为“一条龙”式。

即一字形排开的三开间或五开间。

中间。

明间。

为稍大的厅堂。

两侧。

次间。

为卧房。

俗称“正身”。

两旁加盖较低的附房。

梢间。

则为杂物间。

2. 在“一条龙”左、右两侧垂直向前分别加盖一、二间较低矮的榉头。

护厝。

作为储存农用杂物的什物间或作为厨房、书房。

偏厅。

整体平面形成“凹”形。

中间空地用作天井。

即“深井”。

前部围建院墙、院门。

这就形成了闽台古厝最基本形式——三合院式。

俗称“一落大厝”。

也是闽台古民居中数量最多的类型。

闽台地区古厝民居建筑的“一进”称为“一落”。

如“三进”则称“三落”。

3. 四合院式是指在三合院的基础上将天井前的院墙、院门改建成大厝。

形成前、后二落古厝与左、右两侧榉头的合围形式。

二落以上规模古厝才称大厝。

4. “二落带护龙”形式为闽台较富有家庭常用。

它是在四合院的外围左、右两侧各围建一列纵向且稍矮的房屋。

护龙。

护龙也划分成前、后两部分。

各部分均由小厅、房组成。

附带一小天井 从而构成了相对独立、封闭的单元居室——小合院。

这样就形成了以中央为核心的大合院和四周对称的四个小合院的“四菜一汤”形式。

护龙指建于合院外围的左、右两侧。

厦门闽南建筑风格鉴赏

厦门闽南建筑风格鉴赏

厦门闽南建筑风格鉴赏厦门,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拥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与闽南地区的文化传统相辅相成。

闽南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元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在厦门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它们保留着历史的印记,让人仿佛穿越回千年前的闽南古村落。

本文将带您一起领略厦门闽南建筑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

一、闽南建筑特点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以“红砖青瓦”为主要特征,建筑物主要以砖木结构为主,在建筑材料上以当地的花岗岩石料、黄泥瓦为主。

闽南建筑在建筑形式上讲究均衡、对称,注重层次感和轻重变化;在建筑装饰上善用各种砖雕、石雕、木雕和泥塑,充分表现了民间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闽南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物往往与周围的景观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建筑风格。

二、厦门特色建筑1. 鼓浪屿风格建筑鼓浪屿是厦门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里的建筑主要由中外交融的各种建筑风格组成。

西式建筑有平房、别墅等,保存完好,中西融合的古建筑也是鼓浪屿的一大特色。

古典罗马式、希腊式、哥特式的建筑与中国式建筑相得益彰,展现出多元文化的风采。

2. 沙坡尾风情街位于厦门岛西南端的沙坡尾,是厦门保存最完整的近代西洋古建筑群。

这里的建筑风格大多是近代欧式风格,古朴、典雅,给人以浓厚的历史感。

在这里,游人可以欣赏到各种西洋建筑的独特风采,感受到厦门曾经的繁华。

3. 厦门大学白城厦门大学,坐落在环境幽雅的鼓浪屿,是一所以世界闻名的高校。

其建筑风格以欧洲古典主义风格为主,散发出浓厚的学府氛围。

白色的建筑,青翠的植被,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1.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厦门传统建筑的杰作,它是闽南传统村落建筑的代表。

土楼为圆形或方形建筑,主要用土和石头建造,厚重坚固,具有防御功能。

土楼内部设施齐全,居住舒适,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

2. 传统闽南民居传统闽南民居的建筑风格以四合五天井、二路三分院为多见,建筑结构和布局合理,充分考虑了厦门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生活习惯。

16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16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16闽南民居营造技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是发源于泉州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

俗称“皇宫起”的官式大厝是泉州最为典型的类型,在泉州侨乡随处可见,其代表作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安蔡氏古民居和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杨阿苗故居。

闽南民居属于中国院落式民居的一个流派,是民居形态中材料使用和结构技术最先进、构成因素最丰富、“礼”的层次最复杂和装修装饰最多样的一种类型。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油漆作、彩画、堆剪作等主要工种,其中大木作最为重要。

工匠也按工种分类和分工,同样以大木作工匠为核心。

该技艺发源于泉州,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早报讯(记者张素萍)泉州南音、泉州李尧宝刻纸已入选世界“非遗”名录,但鲜为人知的是,泉州市博物馆发起参选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也入选世界“非遗”!记者昨日获悉,8月19日至20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颁证仪式暨保护论坛在北京举行。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列入世界“非遗”名录,而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作为其三大技艺之一,也被囊括其中。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国际古建筑修复师姚洪峰说,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我国3个省的营造技艺“捆绑”在一起,联合进行申报的。

福建省是其中之一,而泉州是福建省惟一参与并入选的城市。

其实,申报工作早在2008年前就开始了。

“我们以杨阿苗民居为代表性建筑,制作了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用来介绍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说,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发源于泉州,工作人员以杨阿苗民居建造技艺为范本,“阐述”了该技艺。

此技艺是“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一个子项,也许就是它造成了该技艺入选世界“非遗”,但却长时间“养在深闺人不知”。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发源于福建泉州,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代表。

2009年,该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之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闽南 建筑 特色做法

闽南 建筑 特色做法

闽南建筑特色做法
闽南地区的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其中一些特色做法包括:
1. 福建园林建筑:闽南建筑以福建园林建筑为主要风格,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通常采用青砖、木材等传统材料,结合精美的雕刻和装饰,展现出优雅的气质。

2. 四合院式布局:闽南建筑常采用四合院式布局,围合成庭院式结构,突显家族文化和人际关系。

庭院中常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出宁静优美的生活氛围。

3. 飞檐翘角:闽南传统建筑常见的飞檐翘角设计,是其独特的标志之一。

飞檐可以挡雨遮阳,翘角则体现了建筑物的线条美感。

4. 厚重实用的结构:闽南建筑注重建筑结构的坚固稳固,常采用厚重的墙体和柱子,以应对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

5. 木雕石刻装饰:闽南建筑常使用木雕、石刻等装饰,丰富建筑表面的艺术感。

这些装饰从细节处展现出工匠的精湛技艺。

6. 高脚厝:高脚厝是闽南建筑中的一种特色建筑形式,常见于农村地区。

建筑底部留有一定高度,可避免涝水侵袭,同时也方便通风和储藏物品。

总的来说,闽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展现出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吸引着许多人的目光和喜爱。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赏析PPT课件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赏析PPT课件
35
❖ 林路厝是一排四座红砖大厝,气势恢宏。它的特色 在于增加了楼层,左右护厝均为二层八角形。二层 和八角建筑是林路从西洋移植过来的,当时也是先家花园
❖ 黄家花园是印尼华侨黄奕住建造的,在当时被称为 “中国第一别墅”。他由三栋独立的别墅和一个广 阔的花园构成,整个外形整洁华贵,气度非凡。别 墅前绿草如茵的运动场据说是中国最早的足球场。 ——《中国国家地理》
——司空小月《中国国家地理》
21
厦 门 中 山 路 骑 楼
接下来欣赏在厦 门拍的一组照片
22
金瓜楼
23
24
富有闽南特色的
25
林语堂故居
26
27
28
29
30
31
32
结束语
❖ 总的来说,闽南建筑是包容万象, 从古代的传统四 合院大厝开始,就反中国传统,大胆使用学西洋使 用红砖。而近代的华侨建筑“番仔楼”则更加体现 了“中西合璧”的特点,自成一派。
但有文献资 料是这样说
4
❖ 明朝时,闽南海贸发达,多到菲律宾和台湾。当时,西班牙 在菲律宾建立殖民政府,并于漳泉私商贸易。而西班牙在殖 民地留下过很多红砖建筑,有的至今犹存(如台北的红毛 城),给闽南商人留下深刻印象。
❖ 但红色建筑是封建皇宫才有的,而闽商人的性格张扬,虚荣, 讲究排场,注重乡族观念,蔑视法规和主流意识形态。在菲 发财后荣归故里,逾越礼制。在家乡大量学习西班牙的红砖 建筑,中西合璧,建造了大量红砖建筑,富丽堂皇。
旅外的闽南华侨们,衣锦还乡,把西方的建筑特点与 家乡的红砖大厝融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番仔楼”。 张扬的同时也为闽南增添了异域的风情。典型的代表 有陈嘉庚、黄奕住、林路等。
14
1、“嘉庚风格”
❖ 提到闽南华侨建筑首先就得想起——陈嘉庚。他建 的不是自己的住宅,而是校舍。包括厦门大学和集 美大学等,集美学村的主要建筑都出自他的手。

从“传统”出发——浅析闽南当代城市建筑中的地域文化

从“传统”出发——浅析闽南当代城市建筑中的地域文化

1 闽南地域传统文化资源与民居特征1.1 文化溯源福建境内多山,全省总面积72.4%为中低山地,14.5%为丘陵,仅13.1%为平原,故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山地阻隔了福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往来,也使得闽文化具有较为与众不同的地域特色。

闽文化的主要源流分为四个方面: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宗教文化和海外文化。

闽越文化是福建的早期文化。

西周及以前,福建土著居民为“闽族”。

春秋战国时期越人入闽,与土著闽人融合,形成闽越族。

其首领无诸自封为闽越王,后被汉武帝所灭。

闽越文化的特点主要为信鬼神,以蛇为图腾,现已难觅踪迹。

虽然福建与中原相距较远,但中原文化随着汉人四次大规模迁入福建依然对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唐永章二年(公元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定畲乱,陈元光任漳州刺史,以及宋元时期宋室南渡,为避战乱,中原百姓大量迁入福建,闽南地区真正发展起来。

九龙江口的漳州平原、晋江口的泉州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使得闽南经济迅速崛起,中原文化中的合院式建筑和木构建筑也成为了闽南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式之一。

但闽南依旧面临着人多地少的困境,于是外出经商、另谋生路成为了当时很多人的选择,泉州刺桐港、漳州月港和厦门港先后成为闻名一时的贸易港口。

闽南有句俗语:“第一好过番(下南洋),第二好过台湾”。

大量闽南人侨居东南亚,他们心从“传统”出发——浅析闽南当代城市建筑中的地域文化王长庆 王绍森 陈宏摘要:通过分析闽南地区所具有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民居形式,以及近代以来的形式异化与空间演变,提炼闽南本土文化和建筑空间的独特性。

进而以文化彰显和人文关怀为切入点,解读近代以来闽南地域性城市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思路。

提出城市建筑应兼顾文化传承与人文精神,从“过去的传统”走向“未来的传统”。

关键词:传统;闽南;城市建筑;地域文化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9138-(2019)07-0065-70 收稿日期:2019-06-06作者简介:王长庆,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专业,博士研究生。

当代闽南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研究

当代闽南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研究

添加 标题
闽南建筑注重生态保护,如采用雨水收集 系统、太阳能利用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06
当代闽南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章节副标题
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建筑文化 的传承:保留 传统建筑元素, 如红砖、灰瓦、
木结构等
传统建筑文化 的发展:结合 现代建筑技术 和设计理念, 创新传统建筑
形式
传统建筑文化 的创新:融入 现代生活需求, 如节能、环保、
石雕:闽南建筑 中常用的装饰材 料,具有艺术性 和文化性
砖雕:闽南建筑 中常用的装饰材 料,具有艺术性 和文化性
彩绘:闽南建筑 中常用的装饰工 艺,具有艺术性 和文化性
03
当代闽南建筑的演变
章节副标题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
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 建筑中的应用
现代建筑技术对传统 建筑的改造和提升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 筑在功能、形式、 材料等方面的融合
05
闽南建筑的生态理念
章节副色设计理念
闽南建筑中的 绿色建筑材料
闽南建筑中的 绿色建筑技术
闽南建筑中的 绿色建筑环境
闽南建筑中的 绿色建筑文化
闽南建筑中的 绿色建筑实践
节能技术在闽南建筑中的应用
太阳能利用:利用太阳能进行热水供应和照明 雨水收集系统:收集雨水用于灌溉和清洁 自然通风:利用自然风进行室内通风,减少空调使用 绿色屋顶:种植植物,降低屋顶温度,减少空调使用 节能材料:使用节能材料,如保温材料、隔热材料等,降低能耗。
彩绘艺术与建筑装饰
彩绘艺术:闽 南建筑的重要 装饰艺术之一, 具有独特的地
域特色
建筑装饰:彩 绘艺术在闽南 建筑中的应用, 如门楼、窗棂、
屋顶等
彩绘内容:以 民间传说、神 话故事、历史 人物等为主题, 寓意吉祥如意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
闽南民居建筑形式及艺术起源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我们在认定建筑的要素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谈,即空间性、实用性、物质性和审美性。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我们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了解所知,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见图1,图2),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杜仙洲,1994)。 闽南砖墙是属于实砌砖墙,但上面所说的石建筑的同时存在,于是闽南民居中其墙面的最大特色是在于它能如此协调地混合着砖和石,并在混合中隐藏着艺术化的本义。挖掘闽南民居中砖石墙审美性元素时,特别是砖石墙里面所蕴含的审美样式、装饰图式,某种角度说,对我们现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极富现实意义的。虽然也有学者认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迹,特别闽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间影响痕迹明显,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闽南民俗是讲闽南语的族群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并传承的民俗,闽南民俗史的发展轨迹与闽南移民史大体一致。闽南民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闽南的民俗”,不能与闽南民俗形成前的闽南闽越民俗混为一谈。在我们所说的闽南民俗中,汉民俗居主体地位,同时保留了部分古闽越民俗,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互补蕴蓄的内涵与特色。在福建现存最古的旧方志《三山志》卷40《土俗类·岁时》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原主要岁时年节习俗,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重阳节等,宋代时都已在福建普遍流行,闽南地区也不例外。《三山志》的作者梁克家(1127-1187)为南宋初年的泉州人,志中所载的岁时土俗绝大部分至今在闽南与台湾等地仍然可见。而古闽越人风俗的遗留在现代的闽南民俗中亦能见到,如泉州城乡旧时端午节独特的驱邪消灾习俗“采莲”,即被认为是古闽越人的遗风。

闽南常见的祠堂建筑有何特点

闽南常见的祠堂建筑有何特点

闽南常见的祠堂建筑有何特点闽南地区是处于沿海地带,气温湿热,因此很多木架结构建筑在长期受到这种天气的侵袭很容易受到腐蚀损坏,特别是在早期,很多都是采用木质结构的祠堂寺庙建筑,到了一定时间后,都要进行重修或者再建,而这样的成本也是不低的。

如今,石材建筑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流行,人们慢慢的将木质材料替换石材制品。

在闽南传统建筑在台基、柱础、梁架以及门厅等多用石石材,并且通过丰富的雕刻工艺雕刻出各种各样的石雕图案来进行装饰,给整个建筑增添了不少美感。

建筑石雕最早出现于汉代,龟山建筑遗址建于汉代,是至今发现最早的石柱础雕饰。

在唐宋时期,闽南和中原建筑石雕的影响。

明代建筑出现了纯石构架建筑,石雕技艺走向个性化,清代和民国初年出现了浮雕,多层浮雕,沉雕,平雕,圆雕,双面雕等多种表现形式。

而独特的镂空雕技艺也日渐成熟,表现出更加优秀的雕刻工艺。

通过石雕艺术与建筑的相结合,使得原本粗糙生硬的建筑变得更加细腻,生动形象。

虽然说闽南地区的整体祠堂寺庙建筑都以石材为主,也有一些是以木质想结合。

为了适应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闽南建筑中的天井采用方整的形式,并且让两厢的榉头保持开敞的状态,另外前后进出的厅堂也是面向天井开放的,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效果。

闽南建筑中,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色彩形式。

寺观、祠堂的色彩以红色、黑色为主色调。

柱子、通梁、寿梁、斗拱等大木构件,普遍刷成红色或黑色,木雕部分如托木、吊筒、通随、圆光、束巾、斗抱等以青绿色为主,并用化色的手法突出轮廓。

居民建筑的色彩则与寺观、祠堂的建筑有所不同,在选材上多采用杉木,并且保留杉木的本身,从而让建筑给人一种朴素、淡雅的感觉。

祠堂常见的浮雕一般都是石材雕刻而成,而常见的一般就是青石浮雕,特别是在祠堂外墙上,越来越多的祠堂建筑都会通过青石浮雕来装饰整个墙面,也给人一种很气派的门面印象,所以说青石浮雕墙的使用对于一座祠堂祖庙的建筑尤为重要。

闽南 建筑的发展历程

闽南 建筑的发展历程

闽南建筑的发展历程闽南建筑是指位于中国福建南部的一种地方建筑风格,它在闽南地区形成和发展,并且在数百年间一直保留传承着。

闽南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唐代,闽南地区就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

随着宋代的到来,闽南建筑开始逐步改良和发展,采用了更多的木材和砖瓦作为建筑材料。

这样的材料选择使闽南建筑在抗震能力上颇具优势,因此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得以广泛应用。

进入明代,闽南建筑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了更为精致的艺术和雕刻。

特别是在明代晚期,闽南建筑达到了巅峰。

大型寺庙、府邸和私人住宅都开始采用更加精美的装饰,如对称的雕花、砖雕和瓷砖嵌花等。

这些装饰物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感,也展示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文化内涵。

清代是闽南建筑最后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闽南建筑开始融入了一些西洋元素和风格。

例如,在府邸和私人住宅中出现了更多的欧洲风格的窗户和门框。

此外,在建筑的规划和布局上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寺庙和宗祠的庭院和建筑结构开始有所调整。

在现代,闽南建筑的风格和技术得到了不断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尤其是在20世纪后半期,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闽南建筑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旅游景观和文化符号。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闽南建筑的保护和研究。

许多古老的建筑被修复和保护,一些新的建筑也开始采用闽南建筑的元素和特点。

总的来说,闽南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古代自成一派,到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再到现代传承与发展。

闽南建筑在自然环境和地域特点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同时它也承载着闽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闽南建筑将继续发展和演变,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欣赏和体验。

(完整word版)闽南传统建筑

(完整word版)闽南传统建筑

闽南建筑—屋顶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

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

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

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

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

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

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

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

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

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

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

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二、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特色中国的传统建筑主要由屋顶、墙身及基座三大部分组成。

能够较为直观的反映出建筑的等级的两大因素为建筑的规模与建筑屋顶的形式。

闽南风格建筑的标志性特色就是闽南传统建筑屋顶中的以“燕尾屋脊”和“ 马背山墙”所构成的屋顶形象形式。

在闽南民居传统建筑中,层层叠叠的燕尾脊以及各种马背山墙一同构成了美丽迷人的天际线,在依山傍水的背景中,形成了一副靓丽的风景画,强烈的地域特色令人流连难忘。

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比较研究

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比较研究

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比较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近代时期闽南与潮汕两个侨乡地区的建筑文化特色及其异同。

本文将以历史文献为基础,结合实地考察和前人研究,对两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和建筑文化背景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以期揭示两地建筑文化在近代化进程中的演变规律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通过对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增进对这两个地区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也能为当今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历史借鉴和文化启示。

在本文的论述中,将首先概述闽南与潮汕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以明确研究的地域范围和文化语境。

接着,将从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和建筑文化等四个方面,分别探讨两个地区在近代时期的建筑文化特色。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揭示两地建筑文化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因。

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这一系统的研究,期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闽南侨乡建筑文化概述闽南,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地区。

这里与台湾隔海相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众多海外华侨的故乡。

闽南侨乡的建筑文化,深受海洋文明、闽南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建筑风貌。

闽南侨乡的建筑,以其精美的雕刻、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造型而著称。

红砖楼、土楼、骑楼等建筑形式,是闽南侨乡建筑的代表。

红砖楼以其坚固耐用的红砖墙体和精美的木雕、泥塑装饰而闻名,是闽南侨乡的传统民居形式。

土楼则是客家人为适应聚族而居和防御外敌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其厚重的墙体、圆形的外观和内部的空间布局,都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勤劳。

骑楼则是一种适应热带气候的商业建筑形式,其底层架空的设计既方便行人通行,又能有效遮阳避雨。

在闽南侨乡的建筑中,还可以看到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

闽南建筑特点

闽南建筑特点

闽南大厝 “皇宫起 ”
闽南建筑特点
闽南建筑特点
古式大厝
古式大厝也称 “ 皇宫起 ”(按皇宫式样建造的大厝),是泉州传统民居的典型。古式大厝的布局 ,具 有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和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等特点。
其间数取奇数 ,一般作三开间或五开间 ,进深有一进、二进、三进 ,乃至四、五进。如二进三开间 大厝, 是由 “ 下落 ”( 或 “前落 ”)、天井及两厢、“上落”三部分组成。大门左右各有一间下 房 ,合称 “ 下落 ”。 “下落”之后为天井 ,天井两旁各有一间厢房(或称 “崎头”)。过天井为主 屋正厝,中间是厅堂及后轩 ,其左右各有前后房四间(俗称大房、后房),是住室和起居间 ,合称“ 前落 ”。
物储藏间 ,并于门庭四周筑起围墙 ,成为一个封闭型规整独立的建筑群。
闽南建筑特点
古式大厝
为避外人窥视院内活动 ,大门要逢大事才启开 ,平时由两侧边门进出 ,大门入门 处正中又有木板壁 ,或置屏风。
室内地面铺砌耐湿耐磨的红方砖 ,窗板门扉则雕镂以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 。厅口、天井、厢房、墙础、台阶、门庭等铺砌平整条石 ,四周墙面贴砌红砖 ,并构成各种几何形或吉庆喜彩的图案。
闽南建筑特点
典型民居--黄索石土楼
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位于惠 安山腰乡前黄涂楼村中,为本村黄素 、黄堂官父子历时30多年建成。楼坐 东朝西,长宽各20.米,高8.米,成石 结构方形平顶四合院式楼阁。楼内有 房36间,楼外建72间环屋,共108间 正辅房屋,连庭院总长75米,宽55.米 ,占地4147.5平方米。总体结构主次 有别,统率有序,宽广壮观,形成一 个取象“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 宏伟建筑群。
在南安县石井镇西南,始建于清代康熙年 间(1728年),整座建筑占地7780多平方 米,共有110间房,是典型的群组第宅大院 。

(完整版)闽南建筑特点

(完整版)闽南建筑特点

民居类型--石筑民居
以当地盛产的价廉物美花岗岩 为建筑材料的民居构成了泉州 沿海民居住宅的独特风貌。
盛行于惠安、晋江、南安等地 ,无论是墙基、墙身、柱础、 柱子、楼板,还是门窗、石栏 杆、石级梯,甚至整条街坊, 处处精雕细琢,处处流露出泉 州人民对石头的特有感情。
民居类型--骑楼
骑楼,俗称"五脚架"。是泉州民居和 街坊建筑.沿街面用柱廓式骑楼,楼 高有二层、三层、四层高底差落; 单座建筑多为纵向进深布局,楼与 楼相连成十里商业长街。前面临街 设店面,里面和楼上多作居住及货 物堆放用房,厨房、卫生间设置后 面,经营和生活都很方便。它的特 点是,夏天能遮骄阳,雨天可蔽风 雨照常经商。
闽南建筑浅谈
厦门观筑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
厝闽南语中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
为主,故名“皇宫起”,也叫“红砖厝”。
前埕后厝 坐北朝南 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 红砖白石墙体 硬山式屋顶
燕尾脊
嘉庚式建筑,由陈嘉庚先生主持及参与建
设,融合闽南红砖民居和欧式建筑风格。
穿西装 戴斗笠
骑楼一种商住建筑,其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
洛阳桥
又名万安桥,是一座用花岗岩 筑成的石梁石墩桥,位于洛阳 江的入海口。始建于宋皇祐五 年,全长1188米,宽4.65米, 共47孔,每孔石梁7条桥墩双 尖,两侧翼以石栏。
桥上修建憩亭,九座石塔,雕 刻81尊观音像和28只石狮,富 有浓重的宗教色彩。洛阳桥素 有"天下第一桥"之美称。
五里桥
即安平桥。长近五里 ,因而俗称五里桥, 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 桥",是我国古代最长 和工程最浩大的一座 石梁石墩桥。
姑嫂塔
亦称关锁塔,万寿塔,位 于石狮市东南5公里处宝盖 山上。全由花岗岩砌筑之 八角楼阁式空心石塔,外 观五层(内实四层)。塔 之构筑古朴粗犷,各层逐 次收分,通高22.86米,巍 巍壮观。南宋以来,历代 作为海船航标。

近代闽南建筑的艺术风格及其变迁

近代闽南建筑的艺术风格及其变迁

近代闽南建筑的艺术风格及其变迁摘要:本文讨论了闽南民居的艺术风格及其形成与变迁,并以实例对不同时期的闽南民居设计风格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闽南建筑;风格;变迁闽南,亦即福建的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地处中国大陆东南丘陵。

尽管平原和耕地较少,但是气候温润,雨水充沛,四季常青。

境内山脉纵横, 所以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闽南与中原地区交往不便。

自西晋开始,中原人大量迁入,他们与古闽越族人广泛融合,中原文化逐渐取代土著文化。

宋代的时候,闽南已有许多人飘洋过海到东南亚发展,闽南开始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

自元人退出关外以后,沿海倭寇,为盗为匪,屡入州、县、城、乡抢劫烧杀。

因此许多村庄的民房仿卫城模式,聚族而建土楼以自卫。

明初,泉州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闽南建筑不可避免地带有海洋文化的痕迹。

这样的自然历史背景下,闽南民居的建筑正风格打上了烙印。

近代的闽南建筑闽南漳州一带的土楼是闽南民居最具特色的代表。

先民们为了防匪、防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设计出了土楼的建筑形态。

土楼大多呈圆形或者矩形结构。

一族人住在一个大院里,既和谐而又安全。

土楼是土、石、木结构,外墙非常厚,一般用土和石组成,能防水、防火、防枪弹。

楼内有三到四层的木结构房屋。

供居住、保存食物等生活物资。

特别是园形的土楼,在防台风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

土楼在外观上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非常协调。

在墙体的材料以及装饰方面,闽南地区的民居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

民居的屋脊常使用燕尾脊或马鞍脊,屋脊的这种曲线这使得整个建筑显得十分典雅而又灵秀。

墙体常采用红砖墙或者红瓦。

蓝天白云下,河流清澈、山峦苍翠,因而红色建筑在大自然中分外鲜明。

另外,由于闽南是石材产地,而花岗石在建筑上是应用较广的一种材料。

闽南民居的外墙常采用砖石混砌。

不同材质的混合使用,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墙面的立体感。

这种特色和江南一带水乡的白墙黑瓦形成了鲜明的地域上的对比。

闽南民居房屋的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图案常常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吉祥文字、花卉等。

闽南建筑调研报告

闽南建筑调研报告

闽南建筑调研报告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以独特的福建建筑为主,具有浓厚的闽南地方特色。

闽南建筑受到历史、地理、民俗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对闽南建筑进行调研,介绍闽南建筑的特点、历史、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闽南建筑的特点1. 民居建筑:闽南地区的民居建筑多为两层或三层建筑,底层通常用作商铺,上层为居住空间。

房屋通常以木结构为主,使用精细雕刻和彩画装饰。

屋顶多采用硬山顶或弯脊顶,具有很高的抗风能力。

2. 祠庙建筑:闽南地区的祠庙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筑岭屋顶、彩画装饰和石雕等元素常见于闽南的祠堂建筑中。

其中屋顶的设计常以类似山的形态,寓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善等思想。

3. 园林建筑:闽南地区的园林建筑充满了艺术气息,显示出精致和雅致的一面。

园林中的建筑物多为山水、廊桥和亭台等,结合了山水和建筑的特点,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二、闽南建筑的历史闽南地区的建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宋代。

在宋代以前的时期,闽南建筑主要是以土坯和木材为主要建材,建筑风格朴素简约。

随着时代的发展,闽南建筑逐渐采用了更多的砖石材料,并加入了更多的彩画和雕刻装饰。

明代是闽南建筑发展的辉煌时期,许多寺庙、官宦、乡绅大宅等建筑在此时兴建。

到了清代,闽南建筑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三、闽南建筑的发展现状目前,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建筑的冲击。

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闽南建筑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

同时,一些传统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也不够完善,导致一些建筑物逐渐老化和损坏。

然而,仍然有一些寺庙、园林和老街区得以保留,成为闽南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闽南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建筑的独特风格,应加强对闽南建筑文化的认识和鉴赏。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另外,可以通过推广闽南建筑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珍惜这一建筑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闽南建筑的艺术风格及其变迁
摘要:本文讨论了闽南民居的艺术风格及其形成与变迁,并以实例对不同时期的闽南民居设计风格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闽南建筑;风格;变迁
闽南,亦即福建的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地处中国大陆东南丘陵。

尽管平原和耕地较少,但是气候温润,雨水充沛,四季常青。

境内山脉纵横, 所以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闽南与中原地区交往不便。

自西晋开始,中原人大量迁入,他们与古闽越族人广泛融合,中原文化逐渐取代土著文化。

宋代的时候,闽南已有许多人飘洋过海到东南亚发展,闽南开始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

自元人退出关外以后,沿海倭寇,为盗为匪,屡入州、县、城、乡抢劫烧杀。

因此许多村庄的民房仿卫城模式,聚族而建土楼以自卫。

明初,泉州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闽南建筑不可避免地带有海洋文化的痕迹。

这样的自然历史背景下,闽南民居的建筑正风格打上了烙印。

近代的闽南建筑
闽南漳州一带的土楼是闽南民居最具特色的代表。

先民们为了防匪、防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设计出了土楼的建筑形态。

土楼大多呈圆形或者矩形结构。

一族人住在一个大院里,既和谐而又安全。

土楼是土、石、木结构,外墙非常厚,一般用土和石组成,能防水、防火、防枪弹。

楼内有三到四层的木结构房屋。

供居住、保存食物等生活物资。

特别是园形的土楼,在防台风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

土楼在外观上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非常协调。

在墙体的材料以及装饰方面,闽南地区的民居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

民居的屋脊常使用燕尾脊或马鞍脊,屋脊的这种曲线这使得整个建筑显得十分典雅而又灵秀。

墙体常采用红砖墙或者红瓦。

蓝天白云下,河流清澈、山峦苍翠,因而红色建筑在大自然中分外鲜明。

另外,由于闽南是石材产地,而花岗石在建筑上是应用较广的一种材料。

闽南民居的外墙常采用砖石混砌。

不同材质的混合使用,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墙面的立体感。

这种特色和江南一带水乡的白墙黑瓦形成了鲜明的地域上的对比。

闽南民居房屋的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图案常常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吉祥文字、花卉等。

从闽南民居表现出来的对红色的喜爱,对雕饰纹样细节的追求,对吉祥象征物的表现来看,闽南人以一种曲折的方式表达出对吉祥、喜庆的向往。

不难看出,所有这些图案的内容都表现了汉文化的传统。

这种潜藏的文化含义和审美意识,是闽南人对汉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一种再认识和再创新。

二、以嘉庚建筑为代表的近代建筑风格
二十世纪初,旅居南洋的许多闽南华侨事业发达后,反哺家乡。

厦门集美的陈嘉庚便是其杰出代表。

陈嘉庚先生大规模捐资家乡办学,现在的厦门大学、集美大学、集美中、小学、华侨补习学校都为嘉庚先生创办。

这些学校的校舍既保留了原来闽南民居的建筑风格,又受到了海洋文化的影响。

由于陈嘉庚先生在闽南一带影响巨大,所以人们常称之嘉庚建筑。

从功能方面来看,每个空间的通风和采光性能良好,不设盥洗和卫生等设施。

在立面形式方面,最常用的是屋体西式、屋面中式,所谓“穿西装、戴斗笠”。

嘉庚建筑的另一特点是具有流动的曲线与艳丽的色彩, 屋角高高翘起, 屋脊的曲线流畅柔和, 饱满且富有张力, 具有一种飞动之美。

嘉庚建筑以闽南的自然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作为基础, 展示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既融合了中西建筑的形式特征,又保留了闽南民居的遗痕。

陈嘉庚先生的乡情国思跃然于他所建造的建筑之上。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理念的依托, 又糅合了南洋建筑艺术和闽南民间制作工艺的优秀特点, 嘉庚风格建筑成为了建筑艺术品。

三,变迁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世纪后期的闽南民居逐步使用平顶的房屋,窗户有所加大;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人们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建筑改善了居住条件。

新世纪以来,民居又加高了楼层,在窗户和阳台的外饰更加考究,因为有了瓷砖贴面,外墙的色彩也更鲜明,常常与旁边的老建筑有着明显的差异。

房屋的功能性受到特别地重视,增加了卫生设施,通风、照明等也受到重视。

虽然闽南风格的燕脊也有所保留,但是外墙的装饰却比较单一。

除了民间建筑以外,政府、学校、公司等标志性建筑也有了新的变化。

这些建筑设计仍然紧扣闽南建筑偏爱红的特点, 采用具有嘉庚建筑特征的马背山墙和拱廊的形式,但大面积的红色砖墙仅用少数灰白色线条衬托, 与传统闽南建筑中所表现出的热烈、奔放相比,显得些许苍白。

在内部装饰方面,传统的嘉庚建筑明显的特点就是用最少的钱,达到最舒适、美观的效果, 在视觉能达之处采用最好的材质, 而在不太重要的背面却采用极其俭朴的方式处理。

而当代的建筑物在装饰方面常采取统一处理的方式。

外墙的装饰似乎缺乏形象意义和思想内涵。

结语
或许,在人类生活的原始阶段,建筑物仅是功能的载体。

但是,随着人类的进化,建筑物愈来愈强烈地表达着其设计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

如果这样的思想能够在大多数人们的心中产生共鸣,那么这样的建筑物就是一件艺术作品,就会像清泉一样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在自然和人文背景下产生的闽南建筑风格,适合了闽南人长期形成的审美观念,是闽南建筑文化一定时期的代表。

这种本土文化在融合了南洋建筑风格而形成的嘉庚建筑,既是对陈嘉庚先生善举的纪念,更是反映出这个地区传统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理念的延伸。

而近几年的建筑,虽然也试图努力地反映闽南人的传统审美观念,但是,只在强调建筑物的功能性方面做足了文章,而在其思想性的表达方面比较苍白。

也许,这正是留在了建筑物上的时代烙印。

参考文献
1 陈志宏,贺雅楠,闽南近代洋楼民居与侨乡社会变迁,华中建筑,2010年第6期,122-125页
2 周红,嘉庚建筑承載的文化,,57-58
3 张燕来,厦门大学嘉庚风格建筑特征与分析,福建建筑,2007年第2期,15-16页
4 谢弘颖,闽南新嘉庚风格建筑实例比照研究,福建建筑,2009年第5期,21-2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