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闽南建筑的艺术风格及其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闽南建筑的艺术风格及其变迁
摘要:本文讨论了闽南民居的艺术风格及其形成与变迁,并以实例对不同时期的闽南民居设计风格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闽南建筑;风格;变迁
闽南,亦即福建的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地处中国大陆东南丘陵。尽管平原和耕地较少,但是气候温润,雨水充沛,四季常青。境内山脉纵横, 所以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闽南与中原地区交往不便。自西晋开始,中原人大量迁入,他们与古闽越族人广泛融合,中原文化逐渐取代土著文化。宋代的时候,闽南已有许多人飘洋过海到东南亚发展,闽南开始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自元人退出关外以后,沿海倭寇,为盗为匪,屡入州、县、城、乡抢劫烧杀。因此许多村庄的民房仿卫城模式,聚族而建土楼以自卫。明初,泉州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闽南建筑不可避免地带有海洋文化的痕迹。这样的自然历史背景下,闽南民居的建筑正风格打上了烙印。
近代的闽南建筑
闽南漳州一带的土楼是闽南民居最具特色的代表。先民们为了防匪、防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设计出了土楼的建筑形态。土楼大多呈圆形或者矩形结构。一族人住在一个大院里,既和谐而又安全。土楼是土、石、木结构,外墙非常厚,一般用土和石组成,能防水、防火、防枪弹。楼内有三到四层的木结构房屋。供居住、保存食物等生活物资。特别是园形的土楼,在防台风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土楼在外观上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非常协调。
在墙体的材料以及装饰方面,闽南地区的民居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民居的屋脊常使用燕尾脊或马鞍脊,屋脊的这种曲线这使得整个建筑显得十分典雅而又灵秀。墙体常采用红砖墙或者红瓦。蓝天白云下,河流清澈、山峦苍翠,因而红色建筑在大自然中分外鲜明。另外,由于闽南是石材产地,而花岗石在建筑上是应用较广的一种材料。闽南民居的外墙常采用砖石混砌。不同材质的混合使用,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墙面的立体感。这种特色和江南一带水乡的白墙黑瓦形成了鲜明的地域上的对比。闽南民居房屋的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图案常常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吉祥文字、花卉等。从闽南民居表现出来的对红色的喜爱,对雕饰纹样细节的追求,对吉祥象征物的表现来看,闽南人以一种曲折的方式表达出对吉祥、喜庆的向往。不难看出,所有这些图案的内容都表现了汉文化的传统。这种潜藏的文化含义和审美意识,是闽南人对汉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一种再认识和再创新。
二、以嘉庚建筑为代表的近代建筑风格
二十世纪初,旅居南洋的许多闽南华侨事业发达后,反哺家乡。厦门集美的陈嘉庚便是其杰出代表。陈嘉庚先生大规模捐资家乡办学,现在的厦门大学、集美大学、集美中、小学、华侨补习学校都为嘉庚先生创办。这些学校的校舍既保留了原来闽南民居的建筑风格,又受到了海洋文化的影响。由于陈嘉庚先生在闽南一带影响巨大,所以人们常称之嘉庚建筑。从功能方面来看,每个空间的通风和采光性能良好,不设盥洗和卫生等设施。在立面形式方面,最常用的是屋体西式、屋面中式,所谓“穿西装、戴斗笠”。嘉庚建筑的另一特点是具有流动的曲线与艳丽的色彩, 屋角高高翘起, 屋脊的曲线流畅柔和, 饱满且富有张力, 具有一种飞动之美。嘉庚建筑以闽南的自然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作为基础, 展示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既融合了中西建筑的形式特征,又保留了闽南民居的遗痕。陈嘉庚先生的乡情国思跃然于他所建造的建筑之上。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理念的依托, 又糅合了南洋建筑艺术和闽南民间制作工艺的优秀特点, 嘉庚风格建筑成为了建筑艺术品。
三,变迁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世纪后期的闽南民居逐步使用平顶的房屋,窗户有所加大;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人们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建筑改善了居住条件。新世纪以来,民居又加高了楼层,在窗户和阳台的外饰更加考究,因为有了瓷砖贴面,外墙的色彩也更鲜明,常常与旁边的老建筑有着明显的差异。房屋的功能性受到特别地重视,增加了卫生设施,通风、照明等也受到重视。虽然闽南风格的燕脊也有所保留,但是外墙的装饰却比较单一。除了民间建筑以外,政府、学校、公司等标志性建筑也有了新的变化。这些建筑设计仍然紧扣闽南建筑偏爱红的特点, 采用具有嘉庚建筑特征的马背山墙和拱廊的形式,但大面积的红色砖墙仅用少数灰白色线条衬托, 与传统闽南建筑中所表现出的热烈、奔放相比,显得些许苍白。在内部装饰方面,传统的嘉庚建筑明显的特点就是用最少的钱,达到最舒适、美观的效果, 在视觉能达之处采用最好的材质, 而在不太重要的背面却采用极其俭朴的方式处理。而当代的建筑物在装饰方面常采取统一处理的方式。外墙的装饰似乎缺乏形象意义和思想内涵。
结语
或许,在人类生活的原始阶段,建筑物仅是功能的载体。但是,随着人类的进化,建筑物愈来愈强烈地表达着其设计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如果这样的思想能够在大多数人们的心中产生共鸣,那么这样的建筑物就是一件艺术作品,就会像清泉一样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在自然和人文背景下产生的闽南建筑风格,适合了闽南人长期形成的审美观念,是闽南建筑文化一定时期的代表。这种本土文化在融合了南洋建筑风格而形成的嘉庚建筑,既是对陈嘉庚先生善举的纪念,更是反映出这个地区传统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理念的延伸。而近几年的建筑,虽然也试图努力地反映闽南人的传统审美观念,但是,只在强调建筑物的功能性方面做足了文章,而在其思想性的表达方面比较苍白。也许,这正是留在了建筑物上的时代烙印。
参考文献
1 陈志宏,贺雅楠,闽南近代洋楼民居与侨乡社会变迁,华中建筑,2010年第6期,122-125页
2 周红,嘉庚建筑承載的文化,,57-58
3 张燕来,厦门大学嘉庚风格建筑特征与分析,福建建筑,2007年第2期,15-16页
4 谢弘颖,闽南新嘉庚风格建筑实例比照研究,福建建筑,2009年第5期,21-25页